CN216214689U - 插头和电器设备 - Google Patents

插头和电器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214689U
CN216214689U CN202122726304.4U CN202122726304U CN216214689U CN 216214689 U CN216214689 U CN 216214689U CN 202122726304 U CN202122726304 U CN 202122726304U CN 216214689 U CN216214689 U CN 21621468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iece
electric
plug
terminal
moun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726304.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卫东
邓星亮
孙泽成
赵朋
徐余良
黄俊豪
韩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dea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2726304.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21468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21468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21468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插头和电器设备,其中,插头包括壳体、转动件、接电片组件和插接端子,壳体设有安装腔及与安装腔连通的开口;转动件安装于开口处且相对于壳体可转动;接电片组件安装于安装腔内,接电片组件包括与火线连接的第一接电片和与零线连接的第二接电片,第一接电片和第二接电片中的其中一者位于另一者的外围;插接端子包括火线端子和零线端子,火线端子穿设转动件并与第一接电片相抵,零线端子穿设转动件并与第二接电片相抵;其中,当转动件相对于壳体转动时,能够带动火线端子和零线端子分别沿第一接电片和第二接电片的周向移动。本实用新型插头可以解决现有插头电源线容易弯曲过急的技术问题。

Description

插头和电器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器设备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插头和电器设备。
背景技术
插头是指将电器连接至电源的装置,插头一般通过插接在插座上从而连通电源,在日常使用中,插头插接在插座上时,插头的位置与插座的相对位置固定,由于电器安装的位置不同,很容易使插头上的电源线出线处的弯曲过急,并且经常弯曲会使电源线产生弯曲疲劳,导致电源线容易老化和断裂。
上述内容仅用于辅助理解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并不代表承认上述内容是现有技术。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插头,旨在解决现有插头电源线容易弯曲过急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插头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设有安装腔及与所述安装腔连通的开口;
转动件,安装于所述开口处且相对于所述壳体可转动;
接电片组件,所述接电片组件安装于所述安装腔内,所述接电片组件包括与火线连接的第一接电片和与零线连接的第二接电片,所述第一接电片和所述第二接电片中的其中一者位于另一者的外围;
插接端子,所述插接端子包括火线端子和零线端子,所述火线端子穿设所述转动件并与所述第一接电片相抵,所述零线端子穿设所述转动件并与所述第二接电片相抵;
其中,当所述转动件相对于所述壳体转动时,能够带动所述火线端子和所述零线端子分别沿所述第一接电片和所述第二接电片的周向移动。
可选地,所述火线端子靠近所述第一接电片的一端设有第一弹性件,所述第一弹性件与所述第一接电片相抵;
和/或,所述零线端子靠近所述第二接电片的一端设有第二弹性件,所述第二弹性件与所述第二接电片相抵。
可选地,所述第一弹性件包括第一连接部及第一抵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连接所述火线端子与所述第一抵接部;
和/或,所述第二弹性件包括第二连接部及第二抵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连接所述零线端子与所述第二抵接部。
可选地,所述第一抵接部为朝向所述第一接电片方向凸设的弧形结构,所述第二抵接部为朝向所述第二接电片方向凸设的弧形结构。
可选地,所述第一连接部呈弯折设置,所述火线端子与所述第一连接部的连接处和所述第一抵接部位于所述第一连接部的同一侧,
和/或,所述第二连接部呈弯折设置,所述零线端子与所述第二连接部的连接处和所述第二抵接部位于所述第二连接部的同一侧。
可选地,所述安装腔内设置有用于安装所述第一接电片的第一安装位和用于安装所述第二接电片第二安装位,所述第一安装位和所述第二安装位处于不同的高度位置。
可选地,所述转动件上设有与所述第一安装位相对的第一安装台和与所述第二安装位相对的第二安装台,所述第一安装台设有贯穿所述转动件的第一安装槽,火线端子穿设所述第一安装槽而与所述第一弹性件连接;所述第二安装台设有贯穿所述转动件的第二安装槽,零线端子穿设所述第二安装槽而与所述第二弹性件连接。
可选地,所述第一接电片的形状为圆环形,所述第二接电片的形状为圆形;
或,所述第一接电片的形状为圆形,所述第二接电片的形状为圆环形;
或,所述第一接电片与所述第二接电片的形状均为圆环形。
可选地,所述接电片组件还包括与地线连接的第三接电片,所述插接端子还包括地线端子,所述第三接电片设于所述安装腔内,所述地线端子穿设所述转动件并与所述第三接电片相抵,当所述转动件相对于所述壳体转动时,能够带动所述地线端子沿所述第三接电片的周向移动。
可选地,所述安装腔内设置有用于安装所述第一接电片的第一安装位、用于安装所述第二接电片第二安装位和用于安装所述第三接电片的第三安装位,所述第一安装位、所述第二安装位和所述第三安装位处于不同的高度位置。
可选地,所述第一接电片设于所述第二接电片外围,所述第二接电片位于所述第三接电片外围。
可选地,所述转动件的外周凸设有凸缘,所述壳体设置有安装槽,所述凸缘可转动地安装于所述安装槽。
可选地,所述转动件的外壁呈凹凸设置,和/或,所述安装腔的内壁呈凹凸设置。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电器设备,所述电器设备包括电器本体以及所述插头,所述插头与所述电器本体电连接,所述插头包括壳体、转动件、接电片组件以及插接端子,所述壳体设有安装腔及与所述安装腔连通的开口;所述转动件安装于所述开口处且相对于所述壳体可转动;所述接电片组件安装于所述安装腔内,所述接电片组件包括与火线连接的第一接电片和与零线连接的第二接电片,所述第一接电片和所述第二接电片中的其中一者位于另一者的外围;所述插接端子包括火线端子和零线端子,所述火线端子穿设所述转动件并与所述第一接电片相抵,所述零线端子穿设所述转动件并与所述第二接电片相抵。其中,当所述转动件相对于所述壳体转动时,能够带动所述火线端子和所述零线端子分别沿所述第一接电片和所述第二接电片的周向移动。
可选地,所述电器设备为空调器。
本实用新型插头包括壳体、转动件、接电片组件以及插接端子,所述壳体设有安装腔及与所述安装腔连通的开口;所述转动件安装于所述开口处且相对于所述壳体可转动;所述接电片组件安装于所述安装腔内,所述接电片组件包括与火线连接的第一接电片和与零线连接的第二接电片,所述第一接电片和所述第二接电片中的其中一者位于另一者的外围;所述插接端子包括火线端子和零线端子,所述火线端子穿设所述转动件并与所述第一接电片相抵,所述零线端子穿设所述转动件并与所述第二接电片相抵。其中,当所述转动件相对于所述壳体转动时,能够带动所述火线端子和所述零线端子分别沿所述第一接电片和所述第二接电片的周向移动;如此,在所述转动件相对所述壳体转动时,所述火线端子与所述零线端子能够始终与第一接电片和第二接电片抵接,使得转动时火线端子和零线端子能够始终与火线和零线保持电连接,使插头在插接在插座上时,壳体的位置相对所述转动件、火线端子及零线端子相对转动时,仍然能保持电器与电源的电连接,使得电源线出线方向能够相对插座转动,进而避免了电源线产生较大的弯曲,避免了电源线产生弯曲疲劳,有效延长了插头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插头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插头转动件转动一定角度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插头的剖视图;
图4为图3中A处的放大图;
图5为图1中插头的爆炸图;
图6为图5中插接端子和转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中火线端子和零线端子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6中转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5中接电片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1中壳体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Figure BDA0003343739450000041
Figure BDA0003343739450000051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全文中出现的“和/或”的含义为,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插头。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4所示,该插头100包括壳体110、转动件130、接电片组件140以及插接端子150,所述壳体110设有安装腔120及与所述安装腔120连通的开口;所述转动件130安装于所述开口处且相对于所述壳体110可转动;所述接电片组件140安装于所述安装腔120内,所述接电片组件140包括与火线连接的第一接电片141和与零线连接的第二接电片142,所述第一接电片141和所述第二接电片142中的其中一者位于另一者的外围;所述插接端子150包括火线端子151和零线端子152,所述火线端子151穿设所述转动件130并与所述第一接电片141相抵,所述零线端子152穿设所述转动件130并与所述第二接电片142相抵。其中,当所述转动件130相对于所述壳体110转动时,能够带动所述火线端子151和所述零线端子152分别沿所述第一接电片141和所述第二接电片142的周向移动。
具体而言,插头100插接在插座上,从而将电器连接至电源。一般地,插头100包括电源线180,电器与所述电源线180电连接,从而接通电源。电源线180一般包括火线及零线,火线和零线通过插头100分别与插座的火线插口和零线插口连接,电器连接该火线及零线即可与电源连接,可以进行正常工作;在其他实施例中,电源线180还包括地线,地线通过插头100与插座上的地线插口连接,电器与地线连接能够使电器能够接地,避免电器外壳113带电,从而提高电器使用时的安全性。
所述壳体110的形状可以为圆柱、正方体或长方体,不做具体限定。所述壳体110可以为整体成型,所述壳体110一侧设置有供火线、零线以及地线穿过的通孔,所述通孔的数量可以为多个,火线、零线与地线分别从所述多个通孔的其中一个穿过,从而进入到所述安装腔120内,所述通孔的数量也可以为一个,火线、零线和地线均从该通过穿过,从而进入到安装腔120内。所述壳体110也可以为分体成型,下面对所述壳体110为分体成型进行说明,所述壳体110包括主体112和外壳113,所述外壳113设有一端敞口安装空间,所述主体112经所述敞口安装至所述安装空间。所述外壳113的一侧还设置有供火线、零线和地线穿过的通孔,所述通孔处还设有与所述通孔连通的线管114,所述线管114用于容纳所述火线、零线以及地线,从而对火线、零线和地线起到保护作用。所述主体112的一侧设有与所述通孔连通的穿孔,火线、零线和地线通过所述穿孔进入到所述安装腔120内;如此设置使得主体112和外壳113可以选用不同的材料进行制作,例如主体112选择硬度较高的材料进行制作,从而便于转动件130的转动,外壳113可以采用韧性较高的材料,从而提升外壳113的抗冲击以及耐磨损的能力。
请参阅图5,所述安装腔120的形状大致呈圆柱形,所述接电片组件140的形状呈圆环形或圆形,所述接电片组件140包括与火线连接的第一接电片141以及与零线连接的第二接电片142。所述第一接电片141与所述第二接电片142设于所述安装腔120内,所述第一接电片141设于所述第二接垫片的外围,或者所述第二接电片142设于所述第一接电片141的外围,不做具体限定。位于外围的第一接电片141或第二接电片142需呈圆环形设置,从而使得插接端子150能够穿过圆环形中间的空间,从而与位于内侧的第一接电片141或第二接电片142抵接,位于内侧的第一接电片141或第二接电片142的形状可以为圆环形或圆形,不做具体限定。
所述转动件130上穿设有火线端子151和零线端子152,在插头100插接至插座上时,所述火线端子151与所述零线端子152分别插接至插座上的火线插口与零线插口,从而将火线端子151与零线端子152分别与供电系统中的火线和零线电导通。所述火线端子151的其中一端插接在插座内,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接电片141抵接;所述零线端子152的其中一端插接在插座内,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接电片142抵接,如此能够将火线端子151与所述第一接电片141电导通,零线端子152与所述第二接电片142电导通,进而使电源线180中的火线和零线分别与所述火线端子151和所述零线端子152电导通。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火线端子151与第一接电片141和所述零线端子152与第二接电片142的抵接方式有多种,例如火线端子151与零线端子152分别与第一接电片141和第二接电片142直接刚性抵接,再如火线端子151靠近第一接电片141的一端设置有弹性件,火线端子151通过该弹性件与第一接电片141抵接,零线端子152靠近第一接电片141的一端也设置有弹性件,零线端子152通过该弹性件与第二接电片142抵接。
所述转动件130大致呈圆柱状设置,所述转动件130转动安装在所述安装腔120内,所述转动件130可以相对所述壳体110转动任意角度。所述转动件130相对与所述壳体110转动时,可以带动所述火线端子151和所述零线端子152一起转动,从而使所述火线端子151和所述零线端子152可以分别沿着所述第一接电片141和所述第二接电片142的周向移动,在转动件130带动火线端子151和零线端子152转动的过程中,火线端子151与第一接电片141始终处于抵接状态,零线端子152与第二接电片142也始终处于抵接状态。也即所述火线端子151和所述零线端子152分别与第一接电片141和第二接电片142始终处于电导通的状态。值得一提的是,所述第一接电片141、所述第二接电片142和所述转动件130为同心设置,所述第一接电片141和所述第二接电片142的轴线与所述转动件130的旋转轴线重合,如此可以保证转动件130相对壳体110旋转时,火线端子151和零线端子152分别与第一接电片141和第二接电片142相抵接的面积不变,从而有效提升电连接的稳定性,提升电流的稳定性,有利于保护电器不被损坏。
可选地,所述接电片组件140还包括与地线连接的第三接电片143,所述插接端子150包括地线端子153,所述地线端子153穿设所述转动件130与所述第三接电片143抵接,所述转动件130转动时可以带动所述地线端子153沿所述第三接电片143周向移动。
本实用新型插头100包括壳体110、转动件130、接电片组件140以及插接端子150,所述壳体110设有安装腔120及与所述安装腔120连通的开口;所述转动件130安装于所述开口处且相对于所述壳体110可转动;所述接电片组件140安装于所述安装腔120内,所述接电片组件140包括与火线连接的第一接电片141和与零线连接的第二接电片142,所述第一接电片141和所述第二接电片142中的其中一者位于另一者的外围;所述插接端子150包括火线端子151和零线端子152,所述火线端子151穿设所述转动件130并与所述第一接电片141相抵,所述零线端子152穿设所述转动件130并与所述第二接电片142相抵。其中,当所述转动件130相对于所述壳体110转动时,能够带动所述火线端子151和所述零线端子152分别沿所述第一接电片141和所述第二接电片142的周向移动。如此,在所述转动件130相对所述壳体110转动时,所述火线端子151与所述零线端子152能够始终与第一接电片141和第二接电片142抵接,使得转动时火线端子151和零线端子152能够始终与火线和零线保持电连接,从而使插头100在插接在插座上时,壳体110的位置能够相对所述转动件130、火线端子151及零线端子152相对转动,使得电源线180出线方向能够相对插座转动,进而避免了电源线180产生较大的弯曲,避免了电源线180产生弯曲疲劳,有效延长了插头100的使用寿命。
在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4至图6,所述火线端子151靠近所述第一接电片141的一端设有第一弹性件154,所述第一弹性件154与所述第一接电片141相抵;和/或,所述零线端子152靠近所述第二接电片142的一端设有第二弹性件155,所述第二弹性件155与所述第二接电片142相抵。
具体地,第一弹性件154和第二弹性件155可以是弹簧,也可以是弹片,在此不做具体限定。在具体地实施例中,可以是只有火线端子151一端连接有第一弹性件154,也可以是只有零线端子152一端连接有第二弹性件155,也可以是火线端子151一端连接有第一弹性件154同时零线端子152一端连接有第二弹性件155。需要说明的是,转动件130靠近所述第一接电片141的表面与所述第一接电片141上表面的距离应当小于第一弹性件154自然长度;转动件130靠近所述第二接电片142的表面与第二接电片142上表面的距离应当小于第二弹性件155的自然长度,如此,在所述火线端子151与所述零线端子152通过所述第一弹性件154和所述第二弹性件155分别与第一接电片141和第二接电片142抵接时,第一弹性件154与第二弹性件155能够产生弹力,以使第一弹性件154和第二弹性件155在分别于第一接电片141与第二接电片142抵接时,第一弹性件154和第二弹性件155能够分别对第一接电片141和第二接电片142产生压力,从而使第一弹性件154和第二弹性件155以及第一接电片141和第二接电片142均产生一定程度的形变,进而能够增加第一弹性件154和第二弹性件155在分别与第一接电片141与第二接电片142抵接时的接触面积,从而能够减小抵接处的电阻,有利于电流的稳定传输,避免发生断触现象。
在一实施例中,参考图6和图7,所述第一弹性件154包括第一连接部154a及第一抵接部154b,所述第一连接部154a连接所述火线端子151与所述第一抵接部154b;和/或,所述第二弹性件155包括第二连接部155a及第二抵接部155b,所述第二连接部155a连接所述零线端子152与所述第二抵接部155b。
其中,所述第一连接部154a和所述第二连接部155a呈弯折设置,所述第一连接部154a和所述第二连接部155a大致呈V形或U形,所述第一连接部154a和所述第二连接部155a还可以由多段弯折部构成,从而产生较大的弹力。所述第一抵接部154b与所述第二抵接部155b可以为水平的片状,也可以是弧形结构,不做具体限定。所述第一连接部154a的其中一端连接所述火线端子151,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一抵接部154b;所述第二连接部155a的其中一端连接所述零线端子152,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二抵接部155b。所述第一连接部154a和所述第二连接部155a是产生弹力的重要部件,所述第一抵接部154b与所述第二抵接部155b与第一接电片141和第二接电片142分别抵接时,所述第一抵接部154b和所述第二抵接部155b将大部分形变传递到所述第一连接部154a和所述第二连接部155a上,所述第一连接部154a与所述第二连接产生弹力,从而使所述第一抵接部154b与所述第二抵接部155b能够对所述第一接电片141和所述第二接电片142产生一定的压力,使得第一抵接部154b和第二抵接部155b分别与第一接电片141和第二接电片142的抵接的接触面积能够增加,从而增加第一抵接部154b和第二抵接部155b分别与第一接电片141和第二接电片142电连接的稳定性。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抵接部154b为朝向所述第一接电片141方向凸设的弧形结构,所述第二抵接部155b为朝向所述第二接电片142方向凸设的弧形结构。
需要说明的是,在所述转动件130带动火线端子151和零线端子152进行转动时,所述第一抵接部154b与所述第二抵接部155b跟随所述火线端子151和所述零线端子152沿着所述第一接电片141和所述第二接电片142的周向移动。所以所述第一抵接部154b与所述第二抵接部155b分别与所述第一接电片141和所述第二接电片142的抵接面积不能过大,否则会影响第一抵接部154b与第二抵接部155b沿着第一接电片141和第二接电片142的周向移动,可能会导致第一抵接部154b、第二抵接部155b、第一接电片141以及第二接电片142的磨损加大,会影响插头100的使用寿命。同时所述第一抵接部154b与所述第二抵接部155b分别与所述第一接电片141和所述第二接电片142的抵接面积不能过小,否则会导致电连接的不稳定。
将所述第一抵接部154b设置为朝向所述第一接电片141方向凸设的弧形结构,所述第二抵接部155b设置为朝向所述第二接电片142方向凸设的弧形结构,如此能够使得第一抵接部154b与第一接电片141的接触面积以及第二抵接部155b与第二接电片142的接触面积不会过大,同时第一抵接部154b与第一接电片141以及第二抵接部155b与第二接电片142的接触为线接触,并且由于第一连接部154a与第二连接部155a或产生弹力,能够对第一抵接部154b与第一接电片141以及第二抵接部155b与第二接电片142的接触施加压力,使线接触变为面接触,能够使第一抵接部154b与第一接电片141的接触面积以及第二抵接部155b与第二接电片142的接触面积不会过小。综上,第一抵接部154b与第二抵接部155b呈弧形结构可以使第一抵接部154b与第一接电片141的接触面积以及第二抵接部155b与第二接电片142的接触面积处于一个较为合适的范围,进而,一方面保证了第一抵接部154b和第二抵接部155b与第一接电片141和第二接电片142抵接时电连接的稳定性,另一方面保证了转动件130在转动时,第一抵接部154b与第二抵接部155b分别沿着第一接电片141和第二接电片142周向移动时不会有较大的摩擦。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部154a呈弯折设置,所述火线端子151与所述第一连接部154a的连接处和所述第一抵接部154b位于所述第一连接部154a的同一侧,和/或,所述第二连接部155a呈弯折设置,所述零线端子152与所述第二连接部155a的连接处和所述第二抵接部155b位于所述第二连接部155a的同一侧。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连接部154a与所述第二连接部155a大致呈V形设置,并且第一连接部154a与第二连接部155a弯折产生的凸起方向分别与所述第一接电片141与所述第二接电片142的切线方向平行。如此,在第一抵接部154b和第二抵接部155b分别沿着第一接电片141和第二接电片142的周向进行移动时,第一连接部154a与第二连接部155a能够产生进一步地弹性形变,从而能够减小第一抵接部154b和第二抵接部155b移动时与第一接电片141和第二接电片142的摩擦,从而能够便于第一抵接部154b和第二抵接部155b的移动。所述火线端子151与所述第一抵接部154b位于所述第一连接部154a的同一侧,所述零线端子152与所述第二抵接部155b位于所述第二连接部155a的同一侧,如此能够使第一弹性件154和第二弹性件155的整体长度较短,从而增加第一弹性件154与第二弹性件155的刚度,使二者的弹性系数较大,从而使第一弹性件154和第二弹性件155形变量相同时,产生的弹力更大,从而使第一抵接部154b与第二抵接部155b更好地分别与第一接电片141和第二接电片142抵接。
在一实施例中,参阅图4和图10,所述安装腔120内设置有用于安装所述第一接电片141的第一安装位121和用于安装所述第二接电片142第二安装位122,所述第一安装位121和所述第二安装位122处于不同的高度位置。
具体而言,所述第一安装位121、所述第二安装位122与所述第三安装位123在安装腔120内的高度不同,一方面,可以避免第一接电片141与第二接电片142由于震动或安装松动导致二者搭接造成短路,有助于提升插头100的安全性,有利于保护电器及供电系统。另一方面,可以便于火线和零线的走线,即只需要在壳体110的侧面分别开设于所述第一接电片141和所述第二接电片142高度一致的通孔然后将火线和零线分别穿过该通孔与第一接电片141和第二接电片142连接,从而无需增加额外的结构就可以实现火线和零线于第一接电片141和第二接电片142的电连接,简化了插头100的结构。
在一实施例中,参阅图6和图8,所述转动件130上设有与所述第一安装位121相对的第一安装台131和与所述第二安装位122相对的第二安装台132,所述第一安装台131设有贯穿所述转动件130的第一安装槽170,火线端子151穿设所述第一安装槽170而与所述第一弹性件154连接;所述第二安装台132设有贯穿所述转动件130的第二安装槽170,零线端子152穿设所述第二安装槽170而与所述第二弹性件155连接。
其中,述转动件130上设有与所述第一安装位121相对的第一安装台131和与所述第二安装位122相对的第二安装台132是指所述第一安装台131的高度位置与所述第一安装位121相对应,所述第二安装台132的高度位置与所述第二安装位122对应。也即所述第一安装台131靠近所述第一安装位121的表面与第一安装位121的距离与所述第二安装台132靠近所述第二安装位122的表面与第二安装位122的距离基本一致。如此,使得第一弹性件154与第二弹性件155的整体长度基本一致,避免由于第一弹性件154和第二弹性件155长度不同导致的刚度不同,有利于保证第一弹性件154和第二弹性件155的一致性,从而便于转动件130相对壳体110的转动。
关于所述第一安装槽与第二安装槽,所述第一安装槽与所述第二安装槽呈倾斜设置,所述第一安装槽在所述转动件130靠近所述接电片组件140的方向上向靠近所述第一接电片141的方向倾斜,所述第二安装槽在所述转动件130靠近所述接电片组件140的方向上向靠近所述第二接电片142的方向倾斜。需要说明,插头100的火线端子151和零线端子152在转动件130远离接电片组件140一侧伸出的端子部分的规格需要符合标准,所以该端子部分的位置距离一般是固定的,为了将火线端子151和零线端子152与所述第一接电片141和第二接电片142抵接,则火线端子151和零线端子152安装于所述第一安装槽和第二安装槽部分需要倾斜设置才能够分别与第一弹性件154和第二弹性件155抵接,将第一安装槽和第二安装槽倾斜设置可以便于火线端子151和零线端子152与第一弹性件154和第二弹性件155的抵接。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接电片141的形状为圆环形,所述第二接电片142的形状为圆形;或者,所述第一接电片141的形状为圆形,所述第二接电片142的形状为圆环形;或者,所述第一接电片141与所述第二接电片142的形状均为圆环形。
具体地,参考图4和图9,所述第一接电片141和所述第二接电片142的其中一者位于另一者的外围,若所述第一接电片141位于所述第二接电片142的外围,则所述第一接电片141呈圆环状,所述第二接电片142的形状为圆形,从而使第二弹性件155能够穿过第一接电片141而与第二接电片142抵接;若所述第二接电片142位于所述第一接电片141的外围,则所述第二接电片142呈圆环形,所述第一接电片141呈圆形,从而使所述第一弹性件154能够穿过所述第二接电片142与所述第一接电片141抵接。其中,所述第一接电片141与所述第二接电片142中的一者为圆形设置,可以简化接电片组件140的结构,减少制作工序,从而降低成本,并且圆形的接电片电导通效果更好。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接电片141与所述第二接电片142也可以均呈圆环形。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所述接电片组件140还包括与地线连接的第三接电片143,所述插接端子150还包括地线端子153,所述第三接电片143设于所述安装腔120内,所述地线端子153穿设所述转动件130并与所述第三接电片143相抵,当所述转动件130相对于所述壳体110转动时,能够带动所述地线端子153沿所述第三接电片143的周向移动。
具体而言,所述第三接电片143可以位于所述第一接电片141和第二接电片142的外围,所述第三接电片143也可以位于所述第一接电片141和第二接电片142的内侧,所述第三接电片143也可以位于所述第一接电片141与所述第二接电片142之间,在此不做具体限定。所述第三接电片143的形状可以是圆环形或圆形,并且与所述第一接电片141和所述第二接电片142以及转动件130同心设置,从而便于转动时每个插接端子150与每个接电片之间的抵接。所述转动件130带动所述地线端子153沿所述第三接电片143周向移动时,所述地线端子153与所述第三接电片143始终处于抵接状态,即所述地线端子153与所述第三接电片143始终为电导通的状态。
可选地,所述地线端子153靠近所述第三接电片143的一端设有第三弹性件156,所述第三弹性件156与所述第三接电片143抵接,从而将地线端子153和第三接电片143导通,第三弹性件156可以在于第三接电片143抵接时,产生弹力,从而使二者均产生形变,从而增加抵接处的接触面积,进而有利于抵接处电连接的稳定性。
在上一实施例的基础上,所述安装腔120内设置有用于安装所述第一接电片141的第一安装位121、用于安装所述第二接电片142第二安装位122和用于安装所述第三接电片143的第三安装位123,所述第一安装位121、所述第二安装位122和所述第三安装123位处于不同的高度位置。所述第一接电片141设于所述第二接电片142外围,所述第二接电片142位于所述第三接电片143外围。
其中,所述第一安装位121的高度高于所述第二安装位122的高度,所述第二安装位122的高度高于所述第三安装位123的高度。所述第一安装位121、所述第二安装位122和所述第三安装123高度是指所述壳体110背向插接端子150的表面分别与第一安装位121、第二安装位122和第三安装123的垂直距离。请参考图4、图9和图10,如此设置可以形成大致为倒金字塔形的所述安装腔120,一方面在壳体110的侧面开设与所述第一安装位121、第二安装位122和第三安装位123高度对应的通孔,将火线、零线和地线分别穿过该通孔分别即可与第一接电片141、第二接电片142和第三接电片143电连接,不需要增加额外的结构,极大地方便了电源线180的穿接。另一方面,壳体110的制造一般为注塑成型,如此形状的安装腔120在制造时,可以方便的进行脱模,减少了壳体110成型的难度,降低了成本。进一步地,所述转动件130包括与第一安装位121相对的第一安装台131、与第二安装位122对应的第二安装台132、与第三安装位123对应的第三安装台133,所述第一安装台131、第二安装台132和第三安装台133的高度与所述第一安装位121、第二安装位122和第三安装位123的高度相适应,从而使转动件130与第一安装位121、第二安装位122和第三安装位123的距离保持一致,有利于转动件130的转动。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转动件130的外周凸设有凸缘160,所述壳体110设置有安装槽170,所述凸缘160可转动地安装于所述安装槽170。
其中,所述凸缘160可以在所述安装槽170内转动,所述凸缘160与所述安装槽170配合,从而将所述转动件130定位,防止转动件130沿着其轴线方向移动,防止转动件130脱出安装腔120。进一步地,所述壳体110包括盖板111和底座,所述安装槽170设置于所述盖板111上,并且盖板111上还设置有供所述插接端子150和转动件130穿过的通孔,所述凸缘160与所述底座的上表面抵接,所述盖板111盖合与所述底座上,从而将所述转动件130安装于所述安装腔120内。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转动件130的外壁呈凹凸设置,和/或,所述安装腔120的内壁呈凹凸设置。
具体而言,所述转动件130外周与所述安装腔120的内壁配合,从而将转动件130可转动地安装在安装腔120内。所述转动件130外周与所述安装腔120的内壁配合有多种形式,例如,仅在所述转动件130的外壁设置第二凹凸结构134,并且所述第二凹凸结构134凸出的部分的所在圆周的直径大于所述安装腔120内壁的直径,也即第二凹凸结构134凸出的部分与安装腔120内壁过盈连接;再如,仅在所述安装腔120的内壁设置第一凹凸结构124,并且所述第一凹凸结构124凸出的部分的所在圆周的直径小于所述转动件130外壁的直径,也即第一凹凸结构124凸出的部分与转动件130外壁过盈连接;又如,所述转动件130的外壁与所述安装腔120的内壁分别设置有第二凹凸结构134和第一凹凸结构124,所述转动件130外壁的凸起所在的圆周直径大于所述安装腔120内壁的凸起所在圆周的直径,即所述转动件130外壁的凸起与所述安装腔120内壁的凸起过盈连接,并且在转动件130相对壳体110静止时转动件130外壁的凸起与安装腔120内壁的凹陷配合,安装腔120内壁的凸起与转动件130外壁的凹陷配合,从而将转动件130进行定位。转动件130相对转动时,在外力作用下克服转动件130与安装腔120凸起件由于过盈产生的力,从而产生转动。以上设置均可以增加转动件130相对于壳体110转动时的阻尼,从而使转动件130在较大的外力作用下才会产生旋转,从而便于插头100的使用。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电器设备,该电器设备包括电器主体112和插头100,该插头100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电器设备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其中,所述插头100与所述电梯本体电连接。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电器设备为空调器。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可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5)

1.一种插头,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头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设有安装腔及与所述安装腔连通的开口;
转动件,安装于所述开口处且相对于所述壳体可转动;
接电片组件,所述接电片组件安装于所述安装腔内,所述接电片组件包括与火线连接的第一接电片和与零线连接的第二接电片,所述第一接电片和所述第二接电片中的其中一者位于另一者的外围;
插接端子,所述插接端子包括火线端子和零线端子,所述火线端子穿设所述转动件并与所述第一接电片相抵,所述零线端子穿设所述转动件并与所述第二接电片相抵;
其中,当所述转动件相对于所述壳体转动时,能够带动所述火线端子和所述零线端子分别沿所述第一接电片和所述第二接电片的周向移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火线端子靠近所述第一接电片的一端设有第一弹性件,所述第一弹性件与所述第一接电片相抵;
和/或,所述零线端子靠近所述第二接电片的一端设有第二弹性件,所述第二弹性件与所述第二接电片相抵。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插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性件包括第一连接部及第一抵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连接所述火线端子与所述第一抵接部;
和/或,所述第二弹性件包括第二连接部及第二抵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连接所述零线端子与所述第二抵接部。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插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抵接部为朝向所述第一接电片方向凸设的弧形结构,所述第二抵接部为朝向所述第二接电片方向凸设的弧形结构。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插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呈弯折设置,所述火线端子与所述第一连接部的连接处和所述第一抵接部位于所述第一连接部的同一侧,
和/或,所述第二连接部呈弯折设置,所述零线端子与所述第二连接部的连接处和所述第二抵接部位于所述第二连接部的同一侧。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插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腔内设置有用于安装所述第一接电片的第一安装位和用于安装所述第二接电片第二安装位,所述第一安装位和所述第二安装位处于不同的高度位置。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插头,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件上设有与所述第一安装位相对的第一安装台和与所述第二安装位相对的第二安装台,所述第一安装台设有贯穿所述转动件的第一安装槽,所述火线端子穿设所述第一安装槽而与所述第一弹性件连接;所述第二安装台设有贯穿所述转动件的第二安装槽,所述零线端子穿设所述第二安装槽而与所述第二弹性件连接。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电片的形状为圆环形,所述第二接电片的形状为圆形;
或,所述第一接电片的形状为圆形,所述第二接电片的形状为圆环形;
或,所述第一接电片与所述第二接电片的形状均为圆环形。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头,其特征在于,所述接电片组件还包括与地线连接的第三接电片,所述插接端子还包括地线端子,所述第三接电片设于所述安装腔内,所述地线端子穿设所述转动件并与所述第三接电片相抵,当所述转动件相对于所述壳体转动时,能够带动所述地线端子沿所述第三接电片的周向移动。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插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腔内设置有用于安装所述第一接电片的第一安装位、用于安装所述第二接电片第二安装位和用于安装所述第三接电片的第三安装位,所述第一安装位、所述第二安装位和所述第三安装位处于不同的高度位置。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插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电片设于所述第二接电片外围,所述第二接电片位于所述第三接电片外围。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头,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件的外周凸设有凸缘,所述壳体设置有安装槽,所述凸缘可转动地安装于所述安装槽。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头,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件的外壁呈凹凸设置,和/或,所述安装腔的内壁呈凹凸设置。
14.一种电器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电器本体;以及
如权利要求1至13所述的插头,所述插头与所述电器本体电连接。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电器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器设备为空调器。
CN202122726304.4U 2021-11-08 2021-11-08 插头和电器设备 Active CN21621468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726304.4U CN216214689U (zh) 2021-11-08 2021-11-08 插头和电器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726304.4U CN216214689U (zh) 2021-11-08 2021-11-08 插头和电器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214689U true CN216214689U (zh) 2022-04-05

Family

ID=8090635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726304.4U Active CN216214689U (zh) 2021-11-08 2021-11-08 插头和电器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21468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623609B1 (ko) 접속을 생성하기 위한 장치
US6793499B1 (en) Rotatable electrical plug
EP3790128A1 (en) Detachable power cord structure for portable hair curler
CA2383663A1 (en) Power plug
GB2189948A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CN216214689U (zh) 插头和电器设备
CN206148727U (zh) 电连接器
CN215266835U (zh) 一种插排
CN116093690A (zh) 插头和电器设备
CN211377107U (zh) 一种插接稳固的插头组件
CN220324881U (zh) 一种智能排插座
JPH04269482A (ja) アース、電力または信号接続を与えるためのキー結合された装置
CN217562903U (zh) 充电器
CN215579186U (zh) 插座组件及包含其的灯具
CN216354907U (zh) 一种手持电连接器
CN220172542U (zh) 多标准转换插头
CN220731901U (zh) 可旋转定位的导电连接器
CN220710799U (zh) 转换器插座
CN213278647U (zh) 防触电的电连接器
CN219040319U (zh) 防倾倒旋转开关
KR200171258Y1 (ko) 릴 케이블
CN218569449U (zh) 一种具有可旋转的插脚的插头
CN213341010U (zh) 联动式转动插头
CN114744434A (zh) 充电器
CN220382454U (zh) 插座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