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210213U - 一种便携式数码显微镜 - Google Patents

一种便携式数码显微镜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210213U
CN216210213U CN202122622244.1U CN202122622244U CN216210213U CN 216210213 U CN216210213 U CN 216210213U CN 202122622244 U CN202122622244 U CN 202122622244U CN 216210213 U CN216210213 U CN 21621021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miting
cylinder
housing
portable digital
dispos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622244.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易成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Hezhongwang 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Hezhongwang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Hezhongwang 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Hezhongwang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2622244.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21021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21021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21021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icroscoopes, Condenser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属于显微镜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便携式数码显微镜。其包括壳体、第一调节组件、感光芯片、第二调节组件、物镜、显示屏和视物台。第一调节组件和第二调节组件均设置在壳体上,感光芯片设置在第一调节组件上,物镜设置在第二调节组件上,感光芯片和物镜相对设置,调节第一调节组件和/或第二调节组件均能够改变感光芯片和物镜之间的相对位置。第一调节组件包括第一升降件、第一旋转筒和第一筒体。第一旋转筒转动设置在第一筒体内,第一升降件活动设置在第一旋转筒上,转动第一旋转筒能够使第一升降件沿第一方向移动。本实用新型提供便携式数码显微镜,变焦范围大,设有专用视物台,便于观察,且不污染待观察物品。

Description

一种便携式数码显微镜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显微镜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便携式数码显微镜。
背景技术
近些年,便携式数码显微镜因其高效便捷的特点,在各行各业得到广泛的应用。
为便于携带,现有的便携式显微镜体积设计较小,制作后的拨片往往直接放置在就地取材的平台上,如桌子上,再由便携式显微镜进行观察。然而,就地取材的平台所处的环境各不相同,容易对拨片标本造成污染,同时,就地取材的平台的背景色的不同也会影响显微镜的观察清晰度。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便携式数码显微镜,设有专用视物台面,便于观察,且不污染待观察物品。
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便携式数码显微镜,包括:
壳体;
第一调节组件,包括第一升降件、第一旋转筒和第一筒体,所述第一筒体设置在所述壳体上,所述第一旋转筒转动设置在所述第一筒体内,所述第一升降件活动设置在所述第一旋转筒上,转动所述第一旋转筒能够使所述第一升降件沿第一方向移动,所述第一方向平行于所述第一筒体的轴线方向;
感光芯片,设置在所述第一升降件上;
第二调节组件,设置在所述壳体上;
物镜,与所述感光芯片沿所述第一方向相对设置,且设置在所述第二调节组件上,调节所述第一调节组件和/或所述第二调节组件均能够改变所述感光芯片和所述物镜之间的相对距离;
显示屏,设置在所述壳体上,且与所述感光芯片电连接;
视物台,用于放置待观察物品,所述视物台设置在所述壳体上,且位于所述物镜远离所述感光芯片的一侧。
可选地,所述壳体上开设有插槽,所述视物台滑动设置在所述插槽内,所述视物台能够伸出所述插槽并位于所述物镜远离所述感光芯片的一侧。
可选地,所述视物台上设有操作部,所述插槽的侧壁上开设有避让槽,以避让所述操作部。
可选地,所述插槽沿所述第一方向的垂向延伸。
可选地,所述壳体的内壁上相对设置有第一限位筋和第二限位筋,所述第一限位筋、所述第二限位筋和所述壳体共同围成容纳所述视物台的限位槽,所述视物台与所述第一限位筋和所述第二限位筋均滑动连接,以伸出所述插槽外或缩回所述插槽内。
可选地,所述视物台上设有防脱件,滑动所述视物台能够使所述防脱件抵压在所述壳体上。
可选地,所述壳体上设有限位件,滑动所述视物台能够使所述防脱件抵压在所述限位件上。
可选地,所述限位件包括第一限位凸起和第二限位凸起,所述第一限位凸起设置在所述第一限位筋远离所述限位槽的一侧,所述第二限位凸起设置在所述第二限位筋远离所述限位槽的一侧,滑动所述视物台能够使所述防脱件抵压在所述第一限位凸起和所述第二限位凸起上。
可选地,所述视物台包括底板、透明载物台和第一光源,所述底板设置在所述壳体上,所述第一光源设置在所述底板上,所述透明载物台设置在所述第一光源的上方,且位于所述物镜远离所述感光芯片的一侧,所述透明载物台被配置为能够放置所述待观察物品。
可选地,还包括聚光筒和第二光源,所述第二光源设置在所述聚光筒上,所述聚光筒设置在所述物镜远离所述感光芯片的一侧,所述视物台位于所述聚光筒远离所述感光芯片的一侧。
有益效果:
(1)视物台能够为待观察物品提供支撑,避免了待观察物品随处放置而被污染,视物台位于物镜远离感光芯片的一侧,便于感光芯片透过物镜获得待观察物品的图像信息。
(2)旋转第一旋转筒能够使第一升降件沿第一筒体的轴线方向移动,以调节感光芯片与物镜之间的距离。第一筒体设置在壳体上,第一旋转筒转动设置在第一筒体内,由第一筒体限制第一旋转筒使其不能沿轴向运动,第一旋转筒的限位稳定,提升了显微镜长期使用的稳定性。第一筒体由壳体直接约束,无需设置筒体连接件,第一升降件能够沿第一筒体的轴线方向在第一筒体的两端之间移动,移动范围大,增大了显微镜的变焦范围。物镜设置在第二调节组件上,与感光芯片相互独立,进一步增大了显微镜的变焦范围。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便携式数码显微镜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视物台插设在插槽内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视物台部分抽出插槽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便携式数码显微镜的第一调节组件和第二调节组件的装配示意图;
图5是图4的爆炸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便携式数码显微镜的视物台从第二壳体上抽离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便携式数码显微镜的视物台位于第二壳体内的俯视图;
图8是图7中的视物台揭开透明载物台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
1、壳体;11、第一壳体;111、操作键;112、容纳筒;12、第二壳体;121、第一限位筋;122、侧壁;123、底面;1231、第一限位凸起;1232、第二限位凸起;1233、第三限位凸起;1234、第四限位凸起;124、第二限位筋;125、插槽;126、限位槽;127、避让槽;13、抓持部;
2、第一调节组件;21、第一升降件;211、第一凸起;22、第一旋转筒;221、第一螺旋限位槽;222、支撑部;223、操作钮;23、第一筒体;231、第一升降槽;232、限位部;24、操作盖;
3、感光芯片;
4、第二调节组件;41、第二升降件;411、导向筋;412、齿板;42、操作件;421、旋钮;422、齿轮;43、第二筒体;431、导向槽;44、物镜限位件;
5、物镜;
6、显示屏;
7、视物台;71、底板;72、透明载物台;73、操作部;74、第一防脱凸起;75、第二防脱凸起;76、第一光源;
8、聚光筒;81、安装环;82、半筒体;
9、存储模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实施例的描述中,术语“上”、“下”、“右”、等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和简化操作,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仅用于在描述上加以区分,并没有特殊的含义。
如图1-图5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便携式数码显微镜,其包括壳体1、第一调节组件2、感光芯片3、第二调节组件4、物镜5、显示屏6和视物台7。第一调节组件2和第二调节组件4均设置在壳体1上,感光芯片3设置在第一调节组件2上,物镜5与感光芯片3沿第一方向相对设置,且设置在第二调节组件4上。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调节组件2和第二调节组件4的调节方向在同一直线上,第一方向为该直线的延伸方向。调节第一调节组件2和/或第二调节组件4均能够改变感光芯片3和物镜5之间的相对距离,以实现变焦。物镜5和感光芯片3分设在不同的调节组件上,相互独立调节,能够增大该便携式数码显微镜的变焦范围。显示屏6设置在壳体1上,且与感光芯片3电连接,以显示感光芯片3获取的物镜5所呈现的图像。视物台7设置在壳体1上,且位于物镜5远离感光芯片3的一侧,其可用于放置待观察物品,有效避免了待观察物品随处放置而被污染。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图5所示,壳体1包括能够相连为一个整体的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之间可以卡接、粘接或螺栓连接在一起,在此不作限定。具体地,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上下设置并围有内腔。第一壳体11包括左右设置的容纳筒112和安装架(图中未示出),安装架上设有安装槽。第一调节组件2安装在容纳筒112内,第二调节组件4安装在第一调节组件2下方。视物台7安装在第二壳体12上,第一调节组件2上的感光芯片3能够沿第一方向透过第二调节组件4上的物镜5获得视物台7上的待观察物品的图像。感光芯片3可以采用CCD传感器或CMOS传感器,成像清晰,噪点低。显示屏6安装在上述安装槽上,以显示感光芯片3获取的上述待观察物品的图像。可选地,在壳体1上还设有抓持部13,可以将该抓持部13固定在检测现场的安装台架上,在安装台架上操作该显微镜,固定稳定,便于操作。
可选地,第一调节组件2包括第一升降件21、第一旋转筒22和第一筒体23。第一筒体23设置在壳体1上,第一旋转筒22转动设置在第一筒体23内,第一升降件21活动设置在第一旋转筒22上,转动第一旋转筒22能够使第一升降件21沿第一方向移动,第一方向平行于第一筒体23的轴线方向。感光芯片3设置在第一升降件21上,随第一升降件21的运动在第一方向上进行运动,从而改变自身与物镜5之间的距离,实现变焦。
具体地,容纳筒112的轴线方向平行于第一方向,第一升降件21、第一旋转筒22和第一筒体23的轴线均与容纳筒112的轴线相重合。第一筒体23穿设在容纳筒112内并固定不动,第一旋转筒22穿设在第一筒体23内,由第一筒体23限制第一旋转筒22使其不能沿轴向运动,只能在第一筒体23内转动,第一旋转筒22的限位稳定,提升了显微镜长期使用的稳定性。第一升降件21活动穿设在第一旋转筒22内。转动第一旋转筒22,第一筒体23固定不动,第一升降件21能够沿第一方向运动。第一筒体23由壳体1直接约束,第一升降件21能够沿第一筒体23的轴线方向在第一筒体23的两端之间移动,移动范围大,增大了显微镜的变焦范围。
进一步地,在第一筒体23上沿第一方向开设有第一升降槽231,第一旋转筒22上开设有第一螺旋限位槽221,第一升降件21上设有第一凸起211,第一凸起211穿过第一螺旋限位槽221与第一升降槽231滑动连接,转动第一旋转筒22能够带动第一凸起211沿第一升降槽231滑动,以使第一升降件21沿第一方向移动,从而实现感光芯片3与物镜5之间距离的调整。具体地,如图4-图5所示,沿第一方向,在第一筒体23内壁上的相对的两侧开设有与第一筒体23等长的两个第一升降槽231,各第一升降槽231均未贯穿出第一筒体23的内壁,使得物镜5和感光芯片3之间的光不会从第一升降槽231泄露至第一筒体23外,提升了光源的利用率,使观察清晰。在第一旋转筒22上,两个第一螺旋限位槽221均贯穿第一旋转筒22的筒壁,且在第一方向上的长度与第一升降槽231相同。第一升降件21为设有两个第一凸起211的圆环,第一凸起211对称固定在圆环的周向,感光芯片3嵌套并固定在圆环内。
在装配第一调节组件2时,首先,将第一升降件21穿设在第一旋转筒22内,且使两个第一凸起211分别插设在对应的第一螺旋限位槽221中。接着,将第一筒体23的两个第一升降槽231沿第一方向分别对准对应的第一凸起211。最后,使各第一凸起211滑动插入对应的第一升降槽231中,同时使第一筒体23套设在第一旋转筒22外。此时,任一个第一凸起211均穿过对应的第一螺旋限位槽221并抵接在对应的第一升降槽231上。固定第一筒体23,使第一凸起211只能沿第一升降槽231来回滑动,限制了感光芯片3在第一筒体23的周向方向上的转动运动。因此,转动第一旋转筒22,第一螺旋限位槽221随之转动,由于第一升降槽231在周向的限制,第一凸起211不会随第一螺旋限位槽221进行转动,而是在第一螺旋限位槽221两个槽边的作用下沿第一升降槽231的滑动,从而调节感光芯片3在第一方向上的位置,实现变焦。
可选地,两个第一螺旋限位槽221相对设置,且沿第一旋转筒22的周向分布的角度范围均不超过90°,以便于其与第一升降件21、第一筒体23之间的装配,拆装方便。同时,能够使第一升降件21实现最大的行程范围,即在第一升降槽231的两端自由滑动,且不发生运动干涉。
如图5所示,第一旋转筒22的上端固连有操作钮223,第一筒体23装配在第一旋转筒22外时,操作钮223的高度高于第一筒体23的上端,以方便操作第一旋转筒22。为防止异物进入第一调节组件2内,该便携式数码显微镜还包括操作盖24。第一旋转筒22上的操作钮223和该操作盖24上均开设有螺孔,操作盖24通过螺丝固定在操作钮223上,通过旋拧该操作盖24即可转动第一旋转筒22,操作方便。
装配时,第一调节组件2可以从第一壳体11的下方向上插入容纳筒112内。容纳筒112的上端口径处设有卡环(图中未示出),第一旋转筒22的操作钮223从卡环中伸出,而第一筒体23的上端则抵接在卡环的下方,由卡环限位,以防止第一筒体23从容纳筒112的上端滑出第一壳体11。第一旋转筒22的下端则固连有支撑部222,第一筒体23的下端由支撑部222限位。此时,只需在第一旋转筒22的支撑部222的下端设置支撑物,即可限制第一旋转筒22和第一筒体23沿第一方向的运动,结构简单,安装方便。为防止第一筒体23随第一旋转筒22转动而转动,第一筒体23的外壁上固连有限位部232,限位部232插设在容纳筒112内,从而实现对第一筒体23的限位。
可选地,第二调节组件4包括第二升降件41、操作件42和第二筒体43,物镜5设置在第二升降件41上,第二升降件41沿第一方向滑动设置在第二筒体43上,第二筒体43设置在壳体1上,操作件42与第二升降件41传动连接,以驱动第二升降件41滑动。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操作件42包括相连的旋钮421和齿轮422,第二升降件41上设有沿第一方向延伸的齿板412,齿轮422与齿板412啮合,转动旋钮421能够驱动齿板412沿第一方向移动,以带动第二升降件41滑动,从而调节物镜5在第一方向上的位置。该实施例的结构简单,齿轮422和齿板412的传动方式,传动精度高,便于微调焦距。具体地,第二筒体43和第一筒体23的轴线重合,装配后,第二筒体43的上端与第一旋转筒22的下端相连,物镜5安装在第二升降件41内,第二升降件41可从第二筒体43的下方穿设在第二筒体43的内部。旋钮421位于第二筒体43的下方且位于第二壳体12的外侧,旋钮421穿过第二壳体12与齿轮422同轴相连,齿轮422啮合在齿板412上,齿板412固定在第二升降件41上,转动旋钮421即可使第二升降件41沿第一方向移动。在另一个实施例中,第二升降件41与第一升降件21的结构相同,操作件42与第一旋转筒22的结构相同,第二筒体43与第一筒体23的结构相同,同样能够调节物镜5的位置,实现变焦,多个零件相同,便于生产制造,有利于降低成本。
可选地,第二升降件41和第二筒体43两者中,任一者上设有沿第一方向延伸的导向筋411,另一者上设有与导向筋411配合的导向槽431。在本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第二筒体43上相对设有两个沿第一方向的导向槽431,第二升降件41外设有两个沿第一方向的导向筋411,各导向筋411可插设在对应的导向槽431内,以对第二升降件41沿第一方向的滑动进行导向。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在第二升降件41上开设沿第一方向的滑动导向槽,在第二筒体43上开设沿第一方向的滑动导向筋,同样能够实现第二升降件41在第二筒体43上滑动的效果。
可选地,第二调节组件4还包括物镜限位件44,物镜限位件44设置在第二筒体43上远离第一调节组件2的一端,物镜限位件44上开设有物镜通孔(图中未示出)。在本实施例中,物镜限位件44为物镜限位板,其通过螺栓连接在第二筒体43的下方,物镜通孔开设在该物镜限位件44的中部,物镜5能够沿第一方向从第二筒体43伸出,并穿过该物镜通孔向视物台7上的待观察物品移动,以进一步变焦。导向筋411固定在第二升降件41上靠近第一调节组件2的一端,在第一方向上,物镜限位件44对导向筋411具有限位作用,以防止第二升降件41从第二筒体43的下端脱离。
可选地,壳体1上开设有插槽125,视物台7滑动设置在插槽125内,视物台7能够伸出插槽125并位于物镜5远离感光芯片3的一侧。使用时,将视物台7从插槽125内抽出,并在该视物台7上放置待观察物品,以便于感光芯片3观察,避免了待观察物品因随处放置而被污染。不使用时,视物台7可收纳在插槽125内部,能够避免自身被污染。收纳视物台7在壳体1内后,该便携式数码显微镜的结构紧凑,携带方便。在本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插槽125开设在第二壳体12的侧壁122上,插槽125沿第一方向的垂向延伸,视物台7滑动插设在插槽125内。沿第一方向的垂向滑动视物台7,可方便地调节视物台7上的待观察物品的位置,以使感光芯片3、物镜5和待观察物品位于同一直线上,从而便于感光芯片3透过物镜5采集待观察物品的图像。
可选地,视物台7上设有操作部73,插槽125的侧壁上开设有避让槽127,以避让操作部73。如图6所示,避让槽127开设在壳体1的底面123上,在视物台7处于收纳状态时,除操作部73外,视物台7的主要部分均位于壳体1内,壳体1能够对视物台7进行有效地保护,还能避免视物台7受污染。此时,操作部73在避让槽127处露出壳体1,以方便通过操作操作部73将视物台7从壳体1上抽出,同时,操作部73即位于第二壳体12的底面123上方,又位于第二壳体12的侧壁122内,实现了壳体1对操作部73的保护。
为防止视物台7从壳体1上脱离,视物台7上设有防脱件,滑动视物台7能够使防脱件抵压在壳体1上。在本实施例中,视物台7缩回在插槽125内时,防脱件位于视物台7上远离插槽125的槽口的一端。当视物台7即将滑出插槽125的槽口时,防脱件能够抵压在第二壳体12上,以避免视物台7继续滑动,脱离该显微镜主体。可选地,壳体1上设有限位件,滑动视物台7能够使防脱件抵压在限位件上。由限位件对防脱件进行限位,以限制视物台7的滑动范围,结构简单,限位范围准确。
如图7所示,壳体1的内壁上相对设置有第一限位筋121和第二限位筋124,第一限位筋121、第二限位筋124和壳体1共同围成容纳视物台7的限位槽126,视物台7与第一限位筋121和第二限位筋124均滑动连接,以伸出插槽125外或缩回插槽125内。视物台7滑动设置在限位槽126内,限位槽126的各壁,即第一限位筋121、第二限位筋124和第二壳体12的底面123能够对视物台7进行限位,以避免视物台7在滑动过程中和静止状态下发生晃动。
进一步地,上述限位件包括第一限位凸起1231和第二限位凸起1232,第一限位凸起1231设置在第一限位筋121远离限位槽126的一侧,第二限位凸起1232设置在第二限位筋124远离限位槽126的一侧,滑动视物台7能够使防脱件抵压在第一限位凸起1231和第二限位凸起1232上。第一限位凸起1231和第二限位凸起1232能够一起形成至少两个限位点,在限位状态下的视物台7不易晃动。在本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防脱件包括第一防脱凸起74和第二防脱凸起75,第一防脱凸起74和第二防脱凸起75对称设在视物台7的两侧,视物台7向插槽125外滑动一段距离后,第一防脱凸起74会抵压在第一限位凸起1231上,第二防脱凸起75会抵压在第二限位凸起1232上,从而对视物台7进行稳定地限位。可选地,限位件还包括第三限位凸起1233和第四限位凸起1234,第三限位凸起1233相对于第一限位凸起1231位于第一限位筋121的另一端,第四限位凸起1234相对于第二限位凸起1232位于第二限位筋124的另一端,当第一防脱凸起74抵压在第三限位凸起1233上,第二防脱凸起75抵压在第四限位凸起1234上,从而限制了视物台7插入插槽125内的深度。
可选地,视物台7包括底板71、透明载物台72和第一光源76,底板71设置在壳体1上,第一光源76设置在底板71上,透明载物台72设置在第一光源76的上方,且位于物镜5远离感光芯片3的一侧,透明载物台72被配置为能够放置待观察物品。第一光源76位于待观察物品的下方,自下向上为待观察物品提供照明,从而能够显著增加待观察物品在感光芯片3中的成像清晰度,便于使用者观看。第一光源76可以为环形光源、点光源或条形光源等。透明载物台72可由透光塑料或玻璃等制成。在本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第一光源76为点光源,透明载物台72是由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所制的透明平板,其平行底板71并嵌在底板71的上方,通过滑动底板71,能够使透明平板上的待观察物品位于物镜5的正下方,以便于感光芯片3采集图像。
为提高图像采集质量,可选地,该便携式数码显微镜还包括聚光筒8和第二光源,第二光源设置在聚光筒8上,聚光筒8设置在物镜5远离感光芯片3的一侧,视物台7位于聚光筒8远离感光芯片3的一侧。在本实施例中,物镜限位件44和聚光筒8分别位于第二壳体12的上下两侧。聚光筒8包括相连的安装环81和半筒体82,安装环81贴设在第二壳体12的下方,半筒体82固定在安装环81下。第二光源为环形光源,该环形光源包括多个沿圆周方向间隔设置的灯,该环形光源粘贴在安装环81下方,从而在待观察物品的上方为待观察物品提供照明。半筒体82的封闭一侧能够提高第二光源及第一光源76的光照质量,提升感光芯片3采集的图像质量。半筒体82的开口一侧则便于对待观察物品进行取放。物镜限位件44和安装环81之间的第二壳体12上开设有通孔,转动旋钮421使第二升降件41沿第一方向向下运动,第二升降件41上的物镜5依次穿过物镜通孔、第二壳体12上的通孔和安装环81,进入半筒体82内,感光芯片3即可透过物镜5采集待观察物品的图像。在不使用该便携式数码显微镜时,可将第二升降件41向上移动,以将物镜5停放在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之间的内腔中,避免损伤或污染物镜5。
可选地,该便携式数码显微镜还包括控制模块(图中未示出),控制模块分别与第一旋转筒22和操作件42电连接,以调节第一升降件21和第二升降件41,实现自动变焦。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旋转筒22上设有第一驱动件(图中未示出),控制模块与第一驱动件电连接,控制模块发送指令至第一驱动件即可带动第一旋转筒22转动,调节第一升降件21的位置,从而调节感光芯片3的位置。操作件42上设有第二驱动件(图中未示出),控制模块与第二驱动件电连接,控制模块发送指令至第二驱动件即可带动操作件42上的旋钮421转动,调节第二升降件41的位置,从而调节物镜5的位置。感光芯片3和物镜5由控制模块调节,调节精度高,大大提升了操作效率。
进一步地,为便于对待观察物品进行观察,控制模块还分别与第一光源76和第二光源电连接。根据待观察物品的透光程度,控制模块可分别调节第一光源76和第二光源的亮度,也可分别控制第一光源76和第二光源的开关,以使待观察物品清晰地呈现在显示屏6上。
可选地,该显微镜还设有操作键111,操作键111可以包括开关键位、拍照键位、录像键位、保存键位、上翻页键位、下翻页键位等,以控制显示屏6的显示画面实现相对应的键位功能。而且,操作键111还可以包括第一光源键位和第二光源键位,以分别控制两个光源,使待观察物品清晰地呈现在显示屏6上。
可选地,该便携式数码显微镜还包括存储模块9,用于存储显示屏6的显示画面。在本实施例中,存储模块9为SD存储卡,其体积小、数据传输速度快且便于插拔。
显然,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了清楚说明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能够进行各种明显的变化、重新调整和替代而不会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便携式数码显微镜,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1);
第一调节组件(2),包括第一升降件(21)、第一旋转筒(22)和第一筒体(23),所述第一筒体(23)设置在所述壳体(1)上,所述第一旋转筒(22)转动设置在所述第一筒体(23)内,所述第一升降件(21)活动设置在所述第一旋转筒(22)上,转动所述第一旋转筒(22)能够使所述第一升降件(21)沿第一方向移动,所述第一方向平行于所述第一筒体(23)的轴线方向;
感光芯片(3),设置在所述第一升降件(21)上;
第二调节组件(4),设置在所述壳体(1)上;
物镜(5),与所述感光芯片(3)沿所述第一方向相对设置,且设置在所述第二调节组件(4)上,调节所述第一调节组件(2)和/或所述第二调节组件(4)均能够改变所述感光芯片(3)和所述物镜(5)之间的相对距离;
显示屏(6),设置在所述壳体(1)上,且与所述感光芯片(3)电连接;
视物台(7),用于放置待观察物品,所述视物台(7)设置在所述壳体(1)上,且位于所述物镜(5)远离所述感光芯片(3)的一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式数码显微镜,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上开设有插槽(125),所述视物台(7)滑动设置在所述插槽(125)内,所述视物台(7)能够伸出所述插槽(125)并位于所述物镜(5)远离所述感光芯片(3)的一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便携式数码显微镜,其特征在于,所述视物台(7)上设有操作部(73),所述插槽(125)的侧壁上开设有避让槽(127),以避让所述操作部(73)。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便携式数码显微镜,其特征在于,所述插槽(125)沿所述第一方向的垂向延伸。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便携式数码显微镜,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的内壁上相对设置有第一限位筋(121)和第二限位筋(124),所述第一限位筋(121)、所述第二限位筋(124)和所述壳体(1)共同围成容纳所述视物台(7)的限位槽(126),所述视物台(7)与所述第一限位筋(121)和所述第二限位筋(124)均滑动连接,以伸出所述插槽(125)外或缩回所述插槽(125)内。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便携式数码显微镜,其特征在于,所述视物台(7)上设有防脱件,滑动所述视物台(7)能够使所述防脱件抵压在所述壳体(1)上。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便携式数码显微镜,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上设有限位件,滑动所述视物台(7)能够使所述防脱件抵压在所述限位件上。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便携式数码显微镜,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件包括第一限位凸起(1231)和第二限位凸起(1232),所述第一限位凸起(1231)设置在所述第一限位筋(121)远离所述限位槽(126)的一侧,所述第二限位凸起(1232)设置在所述第二限位筋(124)远离所述限位槽(126)的一侧,滑动所述视物台(7)能够使所述防脱件抵压在所述第一限位凸起(1231)和所述第二限位凸起(1232)上。
9.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便携式数码显微镜,其特征在于,所述视物台(7)包括底板(71)、透明载物台(72)和第一光源(76),所述底板(71)设置在所述壳体(1)上,所述第一光源(76)设置在所述底板(71)上,所述透明载物台(72)设置在所述第一光源(76)的上方,且位于所述物镜(5)远离所述感光芯片(3)的一侧,所述透明载物台(72)被配置为能够放置所述待观察物品。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便携式数码显微镜,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聚光筒(8)和第二光源,所述第二光源设置在所述聚光筒(8)上,所述聚光筒(8)设置在所述物镜(5)远离所述感光芯片(3)的一侧,所述视物台(7)位于所述聚光筒(8)远离所述感光芯片(3)的一侧。
CN202122622244.1U 2021-10-29 2021-10-29 一种便携式数码显微镜 Active CN21621021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622244.1U CN216210213U (zh) 2021-10-29 2021-10-29 一种便携式数码显微镜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622244.1U CN216210213U (zh) 2021-10-29 2021-10-29 一种便携式数码显微镜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210213U true CN216210213U (zh) 2022-04-05

Family

ID=808934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622244.1U Active CN216210213U (zh) 2021-10-29 2021-10-29 一种便携式数码显微镜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21021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495863B2 (en) Portable microscope device
WO2010122841A1 (ja) レンズ鏡胴、撮像装置及びレンズ鏡胴の製造方法
CN101408663B (zh) 变焦装置及镜头模组
CN103238096A (zh) 透镜镜筒和凸轮机构
US11366250B2 (en) Optical device with switchable multiple lenses
US20090322931A1 (en) Digital camera module for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
TWM491840U (zh) 可攜式顯微鏡裝置
CN216210213U (zh) 一种便携式数码显微镜
CN2862069Y (zh) 带显示屏的数码摄像显微镜
CN1800903A (zh) 带显示屏的数码摄像显微镜
CN202159178U (zh) 显微镜
KR101926059B1 (ko) 스마트 기기용 자유 회전식 현미경
CN203149189U (zh) 一种手机外置光学装置
CN216718782U (zh) 新型可变焦式透镜组件
KR20020059126A (ko) 휴대용 디지털 현미경, 이를 이용한 피부 진단 시스템 및이를 장착하는 씨에프 타입의 씨씨디 카메라
CN215895109U (zh) 一种便携式数码显微镜
CN209746329U (zh) 一种带icr切换组件的监控镜头调焦机构
CN110879462A (zh) 一种用于自动镜检的显微镜
CN201364417Y (zh) 一种手持移动数码显微镜
KR101473088B1 (ko) 전자 확대경
KR20030084695A (ko) 휴대 기기
CN109210326B (zh) 智能手机用微距拍摄仪
CN210666184U (zh) 一种用于自动镜检的显微镜
CN219676365U (zh) 一种新型金相显微镜
CN217183330U (zh) 一种可三维对焦的手机支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