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204443U - 一种热泵系统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一种热泵系统及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204443U
CN216204443U CN202122310534.2U CN202122310534U CN216204443U CN 216204443 U CN216204443 U CN 216204443U CN 202122310534 U CN202122310534 U CN 202122310534U CN 216204443 U CN216204443 U CN 21620444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xchanger
heat
heat exchange
group
pipelin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310534.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超
董军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CHJ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CHJ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CHJ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CHJ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2310534.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20444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20444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20444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ir-Conditioning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热泵系统及车辆,该热泵系统包括:冷媒系统和暖风系统,冷媒系统包括:压缩机、第一换热器、热交换节流系统和气液分离器,压缩机、第一换热器、热交换节流系统和气液分离器依次首尾连接并形成循环冷媒回路,热交换节流系统能够将热量转换为两相态冷媒;暖风系统包括:第二换热器和第一热交换器,第二换热器和压缩机连接,第一热交换器和第二换热器双向连接并形成暖风回路;其中,第二换热器和第一换热器为同一个。在本申请中,由于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为同一个,使得热泵系统的连接点减少,进而能够减少连接阀的数量,由此能够降低热泵系统的制作成本,同时能够实现热泵系统的一体化。

Description

一种热泵系统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热泵系统及车辆。
背景技术
车辆内的热泵系统能够为车内空间输送热风和冷风,以使车内的温度能够根据需要调整。
现有技术中,热泵系统的连接点多使得连接阀多,从而导致制作成本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提供一种热泵系统及车辆,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降低制作成本。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热泵系统,所述热泵系统包括:冷媒系统和暖风系统,所述冷媒系统包括:压缩机、第一换热器、热交换节流系统和气液分离器,所述压缩机、所述第一换热器、所述热交换节流系统和所述气液分离器依次首尾连接并形成循环冷媒回路,所述热交换节流系统能够将热量转换为两相态冷媒,所述暖风系统包括:第二换热器和第一热交换器,所述第二换热器和所述压缩机连接,所述第一热交换器和所述第二换热器双向连接并形成暖风回路;其中,所述第二换热器和所述第一换热器为同一个。
在本申请一些变更实施例中,所述热交换节流系统包括:至少三组热交换组件,所述至少三组热交换组件以并联的方式连接于所述循环冷媒回路中的所述第一换热器和所述气液分离器之间。
在本申请一些变更实施例中,所述热交换组件包括:膨胀阀和换热器,所述膨胀阀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换热器和所述换热器连通,所述换热器与所述气液分离器连通。
在本申请一些变更实施例中,所述热泵系统还可以包括:电磁阀,所述电磁阀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换热器连接,另一端分别与第一组所述热交换组件和第二组所述热交换组件连接,第一组所述热交换组件和第二组所述热交换组件分别与所述气液分离器连接;其中,第三组所述热交换组件分别与所述第一换热器和所述气液分离器连接。
在本申请一些变更实施例中,第一组所述热交换组件中的第三换热器连接有低温热源,且第一组所述热交换组件中的第三换热器和所述低温热源双向连接并形成封闭回路。
在本申请一些变更实施例中,所述暖风系统还包括:电子水泵、三通阀、分流器、水温传感器、第二热交换器、膨胀水箱和水加热器;所述电子水泵和所述三通阀连接于所述第二换热器和所述第一热交换器之间的第一方向回路上,所述分流器连接于所述第二换热器和所述第一热交换器之间的第二方向回路上,所述分流器、所述水温传感器、所述第二热交换器、所述膨胀水箱和所述电子水泵依次连接,且所述第二热交换器和所述三通阀之间连接有所述水加热器。
在本申请一些变更实施例中,制冷模式时,所述电磁阀开启,第一组所述热交换组件中的第一膨胀阀和第二组所述热交换组件中的第二膨胀阀均开启,第三组所述热交换组件中的第三膨胀阀关闭,所述分流器和所述第一热交换器之间的管路连通,所述分流器和所述第二换热器之间的管路连通,所述分流器和所述水温传感器之间的管路断开,且所述三通阀和所述水加热器之间的管路断开。
在本申请一些变更实施例中,第一制热模式时,所述电磁阀关闭,第三组所述热交换组件中的第三膨胀阀开启,所述分流器和所述第一热交换器之间的管路断开,所述分流器和所述第二换热器之间的管路连通,所述分流器和所述水温传感器之间的管路连通,且所述三通阀连通所述电子水泵和所述水加热器之间的管路;第二制热模式时,所述电磁阀开启,第一组所述热交换组件中的第一膨胀阀开启,第二组所述热交换组件中的第二膨胀阀关闭,第三组所述热交换组件中的第三膨胀阀开启,所述分流器和所述第一热交换器之间的管路断开,所述分流器和所述第二换热器之间的管路连通,所述分流器和所述水温传感器之间的管路连通,且所述三通阀连通所述电子水泵和所述水加热器之间的管路。
在本申请一些变更实施例中,除湿模式时,所述电磁阀开启,所述三组热交换组件中的膨胀阀均开启,所述分流器和所述第一热交换器之间的管路连通,所述分流器和所述第二换热器之间的管路连通,所述分流器和所述水温传感器之间的管路连通,且所述三通阀和所述水加热器之间的管路连通;化霜模式时,所述电磁阀开启,第一组所述热交换组件中的第一膨胀阀开启,第二组所述热交换组件中的第二膨胀阀关闭,第三组所述热交换组件中的第三膨胀阀关闭,所述分流器和所述第一热交换器之间的管路连通,所述分流器和所述第二换热器之间的管路连通,且所述分流器和所述水温传感器之间的管路连通。
第二方面,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车辆,所述车辆包括:第一方面中的所述的热泵系统。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热泵系统及车辆,其中,所述热泵系统包括:冷媒系统和暖风系统,所述冷媒系统包括:压缩机、第一换热器、热交换节流系统和气液分离器,所述压缩机、所述第一换热器、所述热交换节流系统和所述气液分离器依次首尾连接并形成循环冷媒回路,所述热交换节流系统能够将热量转换为两相态冷媒,所述暖风系统包括:第二换热器和第一热交换器,所述第二换热器和所述压缩机连接,所述第一热交换器和所述第二换热器双向连接并形成暖风回路;其中,所述第二换热器和所述第一换热器为同一个。在本申请中,由于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为同一个,即通过第一换热器能够实现冷媒系统和暖风系统的连接及热交换,使得热泵系统的连接点减少,进而能够减少连接阀的数量,由此能够降低热泵系统的制作成本,同时能够实现热泵系统的一体化。
上述说明仅是本申请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申请的技术手段,并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以下以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的热泵系统的连接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的热泵系统(制冷模式)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的热泵系统(第一制热模式)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的热泵系统(第二制热模式)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的热泵系统(除湿模式)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的热泵系统(化霜模式)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的热泵系统(化霜模式)的工作步骤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热泵系统,111-压缩机,112-第一换热器,113-气液分离器,114-第二换热器,115-电子水泵,116-三通阀,117-第一风热交换器,118-分流器,119-水温传感器,120-第二风热交换器,121-膨胀水箱,122-电磁阀,123-第一组热交换组件,1231-第一膨胀阀,1232-第三换热器,124-第二组热交换组件,1241-第二膨胀阀,1242-第四换热器,125-低温热源,126-第三组热交换组件,1261-第三膨胀阀,1262-第五换热器,127-水加热器,128-冷暖风门,131-第一传感器,132-第二传感器,133-第三传感器,134-第四传感器,135-第五传感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实施方式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申请的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申请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申请的选定实施方式。
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申请。
第一方面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热泵系统10,参见图1-图3所示,热泵系统10包括:冷媒系统和暖风系统,冷媒系统包括:压缩机111、第一换热器112、热交换节流系统和气液分离器113,压缩机111、第一换热器112、热交换节流系统和气液分离器113依次首尾连接并形成循环冷媒回路,热交换节流系统能够将热量转换为两相态冷媒,暖风系统包括:第二换热器114和第一热交换器117,第二换热器114和压缩机111连接,第一热交换器117和第二换热器114双向连接并形成暖风回路;其中,第二换热器114和第一换热器112为同一个。
具体来讲,上述中的热泵系统10设置于车辆上,以能够对车辆内部的温度进行调整,当需要降低车辆内部温度时,热泵系统10运行制冷模式,当需要升高车辆内部温度时,热泵系统10运行制热模式;上述中的第一热交换器117和第二换热器114双向连接并形成暖风回路,即第一热交换器117和第二换热器114之间连接有两个管道,但两个管道内的流向不同,比如:第一热交换器117、第一管道、第二换热器114及第二管道首尾连接从而形成暖风回路。
当热泵系统10处于制冷模式时,参见图2所示,压缩机111排出的高温高压气态冷媒进入第一换热器112变成液态冷媒同时产生热量并释放至暖风系统,暖风系统中的热量通过第一热交换器117散到空气中,从第一换热器112流出的液态冷媒会流入暖风系统的热交换节流系统后变成低温低压两相态冷媒并吸收热量以降低车辆内部温度,且两相态冷媒进入气液分离器113内分离出液态冷媒,而饱和态冷媒被压缩机111吸入腔内压缩并排出高温高压气态冷媒,进而循环上方步骤以实现循环制冷。
当热泵系统10处于制热模式时,参见图3所示,压缩机111排出的高温高压气态冷媒进入第二换热器114变成液态冷媒同时释放热量以提升车辆内部温度,从第二换热器114流出的液态冷媒会流入暖风系统的热交换节流系统后变成低温低压两相态冷媒进入气液分离器113内分离出液态冷媒,而饱和态冷媒被压缩机111吸入腔内压缩并并排出高温高压气态冷媒,进而循环上方步骤以实现循环制热。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为同一个,即通过第一换热器能够实现冷媒系统和暖风系统的连接及热交换,使得热泵系统的连接点减少,进而能够减少连接阀的数量,由此能够降低热泵系统的制作成本,同时能够实现热泵系统的一体化。
在本申请一个实施例中,参见图1-图6所示,热交换节流系统包括:至少三组热交换组件,至少三组热交换组件以并联的方式连接于循环冷媒回路中的第一换热器112和气液分离器113之间,这里,冷媒系统中三组热交换组件并联,使得制冷和制热模式切换时冷媒无需换向,控制简单且不会由于冷媒换向带来不舒适问题,且并联连接方式能够为车辆内部提供源源不断的热量,满足用户侧的舒适性问题。
在本申请一个实施例中,参见图1-图6所示,每组热交换组件包括:膨胀阀和换热器,膨胀阀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换热器112和换热器连通,换热器与气液分离器113连通,这里,每一组热交换组件中均为膨胀阀和换热器,使得热泵系统的结构简单,而制作时,三组热交换组件中的膨胀阀可以相同,从而使得热泵系统的结构更简单,且能够降低制作难度。
在本申请一个实施例中,参见图1-图6所示,热泵系统10还可以包括:电磁阀122,电磁阀122的一端与第一换热器112连接,另一端分别与第一组热交换组件123和第二组热交换组件124连接,第一组热交换组件123和第二组热交换组件124分别与气液分离器113连接;其中,第三组热交换组件126分别与第一换热器112和气液分离器113连接。本实施例中,通过电磁阀能够同时控制第一组热交换组件和第二组热交换组件的开启、关闭,既方便又省时。
在本申请一个实施例中,参见图1-图6所示,第一热交换器117设置于第三组热交换组件126中的第五换热器1262的迎风面,从而使得热交换效果更好。
在本申请一个实施例中,参见图1-图6所示,第一组热交换组件123中的第三换热器1232为板式换热器,第二组热交换组件124和第三组热交换组件126中的换热器均为风热交换器,这里,第二组热交换组件124和第三组热交换组件126中的第五换热器1262均为风热交换器,从而能够降低制作难度。
在本申请一个实施例中,参见图1-图6所示,第一组热交换组件123中的换热器连接有低温热源125,且第一组热交换组件123中的第三换热器1232和低温热源125双向连接并形成封闭回路,换言之,第三换热器1232和低温热源125之间连接有两个管道,但两个管道内的流向不同。
在本申请一个实施例中,参见图1-图6所示,三组热交换组件中的膨胀阀均为单向膨胀阀,从而膨胀阀所在位置处具备截止功能。
在本申请一个实施例中,参见图1-图6所示,暖风系统还包括:电子水泵115、三通阀116、分流器118、水温传感器119、第二风热交换器120、膨胀水箱121和水加热器127,电子水泵115和三通阀116连接于第二换热器114和第一热交换器117之间的第一方向回路上,分流器118连接于第二换热器114和第一热交换器117之间的第二方向回路上,分流器118、水温传感器119、第二风热交换器120、膨胀水箱121和电子水泵115依次连接,且第二风热交换器120和三通阀116之间连接有水加热器127。
具体实施时,循环冷媒回路中可以设置多个温度压力传感器以实时监测各点温度压力值,比如:第一传感器131、第二传感器132、第三传感器133、第四传感器134、第五传感器135。
一个实施例中,参见图1-图6所示,热泵系统10包括:
冷媒系统,包括:压缩机111、第一换热器112、热交换节流系统、气液分离器113和电磁阀122,压缩机111、第一换热器112、热交换节流系统和气液分离器113依次首尾连接并形成循环冷媒回路,热交换节流系统包括:三组热交换组件,每组热交换组件包括:膨胀阀和换热器,电磁阀122的一端与第一换热器112连接,另一端分别与第一组热交换组件123的第一膨胀阀1231和第二组热交换组件124的第二膨胀阀1241连接,第一组热交换组件123中的第一膨胀阀1231与第一组换热组件123中的第三换热器1232及气液分离器113连接,第二组热交换组件124中的第二膨胀阀1241与第二热交换组件124中的第四换热器1242及气液分离器113连接,第一换热器112、第三组热交换组件126中的第三膨胀阀1261、第三组热交换组件126中的第五换热器1262和气液分离器113依次连接,第一组热交换组件123中的第三换热器1232连接有低温热源125,且第一组热交换组件123中的第三换热器1232和低温热源125双向连接并形成封闭回路;其中,第一组热交换组件123中的第三换热器1232为板式换热器,第二组热交换组件124和第三组热交换组件126中的第五换热器1262均为风热交换器,三组热交换组件中的膨胀阀均为单向膨胀阀;
暖风系统,包括:第二换热器114、电子水泵115、三通阀116、第一热交换器117、分流器118、水温传感器119、第二风热交换器120、膨胀水箱121和水加热器127,第二换热器114和压缩机111连接,第二换热器114、电子水泵115、三通阀116、第一热交换器117及分流器118依次首尾连接形成暖风回路,分流器118、水温传感器119、第二风热交换器120、膨胀水箱121和电子水泵115依次连接,且第二风热交换器120和三通阀116之间连接有水加热器127;
其中,第二换热器114和第一换热器112为同一个,第一热交换器117设置于第三组热交换组件126中的第五换热器1262的迎风面。
接下来,分别介绍该实施例在制冷模式、制热模式、除湿模式和化霜模式下的操作。
第一模式:制冷模式
参见图2所示,制冷模式时,电磁阀122开启,第一组热交换组件123中的第一膨胀阀1231和第二组热交换组件124中的第二膨胀阀1241均开启,第三组热交换组件126中的第三膨胀阀1261关闭,分流器118和第一热交换器117之间的管路连通,分流器118和第二换热器114之间的管路连通,分流器118和水温传感器119之间的管路断开,且三通阀116和水加热器127之间的管路断开。
具体来讲,如图2所示,压缩机111排出的高温高压气态冷媒进入第一换热器112变成液态冷媒同时产生热量并释放至暖风系统,暖风系统中的热量通过第一热交换器117散到空气中,从第一换热器112流出的液态冷媒会流入第二组热交换组件124的第二膨胀阀1241进行节流变成低压低温两相态冷媒,再进入第二组热交换组件124内的第四换热器1242吸收风的热量,变成两相态冷媒进入气液分离器113内分离出液态冷媒,饱和态冷媒被压缩机111吸入腔内压缩后重复上述步骤以循环的提供冷风于车辆内部。
第二模式:制热模式:
参见图3所示,第一制热模式时,电磁阀122关闭,第三组热交换组件126中的第三膨胀阀1261开启,分流器118和第一热交换器117之间的管路断开,分流器118和第二换热器114之间的管路连通,分流器118和水温传感器119之间的管路连通,且三通阀116连通电子水泵115和水加热器127之间的管路。
具体来讲,压缩机111排出的高温高压气态冷媒进入第二换热器114中释放热量,并经由第二风热交换器120释放热量以加热车辆内部温度,从第二换热器114流出的冷媒会流入第三组热交换组件126的第三膨胀阀1261内进行节流,第三热交换组件126的第五换热器1262吸收环境中的热量变成两相态冷媒进入气液分离器113内分离出液态冷媒,饱和态冷媒被压缩机111吸入腔内压缩并重复上述步骤以循环为车辆内部空间升温。
参见图4所示,第二制热模式时,电磁阀122开启,第一组热交换组件123中的第一膨胀阀1231开启,第二组热交换组件124中的第二膨胀阀1241关闭,第三组热交换组件126中的第三膨胀阀1261开启,分流器118和第一热交换器117之间的管路断开,分流器118和第二换热器114之间的管路连通,分流器118和水温传感器119之间的管路连通,且三通阀116连通电子水泵115和水加热器127之间的管路。
具体来讲,在第一制热模式的基础上,开启电磁阀122,且第一组热交换组件123中的第一膨胀阀1231开启,第二组热交换组件124中的第二膨胀阀1241关闭,部分冷媒流入第一组热交换组件123的第三换热器1232内,吸收低温热源125的热量,并与第三组热交换组件126出口的冷媒汇合后,流入气液分离器113内分离,饱和态流入压缩机111腔内进行压缩并重复上述步骤以循环为车辆内部空间升温。
第三模式:除湿模式:
参见图5所示,除湿模式时,电磁阀122开启,三组热交换组件中的膨胀阀均开启,分流器118和第一热交换器117之间的管路连通,分流器118和第二换热器114之间的管路连通,分流器118和水温传感器119之间的管路连通,且三通阀116和水加热器127之间的管路连通。
具体来讲,在第二制热模式的基础上,第一组热交换组件123的第一膨胀阀1231根据需求节流,第一膨胀阀1231的目标是进风露点温度对应饱和压力,确保空气中水分能快速冷凝成液态水,但又不至于第一热交换器117造成出风温度偏离需求目标,使从第一组热交换组件123的第三换热器1232除湿后的干空气经过第一热交换器117加热升温,进而满足乘员舱舒适性的需求。
第四模式:化霜模式:
参见图6和图7所示,化霜模式时,电磁阀122开启,第一组热交换组件123中的第一膨胀阀1231开启,第二组热交换组件124中的第二膨胀阀1241关闭,第三组热交换组件126中的第三膨胀阀1261关闭,分流器118和第一热交换器117之间的管路连通,分流器118和第二换热器114之间的管路连通,且分流器118和水温传感器119之间的管路连通。
具体实施时,通过系统检测值与设定值比较进行预判第三组热交换组件126的第五换热器1262是否结霜,如图7所示,判定有结霜风险则关闭第三组热交换组件126中的第三膨胀阀1261,为防止预判期间第三组热交换组件126的第五换热器1262已经有部分区域结霜,导致双层生长堵住流道,引起NVH及结冰问题,则会在驻车期间进行化霜循环,如图6所示,主要通过从低温热源125吸热,在第一热交换器117释放热量,小风量快速去除第三组热交换组件126中的第五换热器1262表面少量双层。
需要说明的是,图7中所示出的检测的温度压力值是通过图6中所示出的第一传感器131、第二传感器132、第三传感器133、第四传感器134、第五传感器135来获取的。
第二方面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车辆,该车辆包括:第一方面中的热泵系统10。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车辆中的热泵系统与第一方面中的热泵系统实施例的描述是类似的,具有同第一方面中热泵系统实施例相似的有益效果。对于本申请车辆实施例中未披露的技术细节,请参照本申请中热泵系统实施例的描述而理解,此处不再赘述。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
另外,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纵”、“横”、“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轴向”、“径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此外,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相连”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连接,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热泵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冷媒系统,所述冷媒系统包括:压缩机、第一换热器、热交换节流系统和气液分离器,所述压缩机、所述第一换热器、所述热交换节流系统和所述气液分离器依次首尾连接并形成循环冷媒回路,所述热交换节流系统能够将热量转换为两相态冷媒;
暖风系统,所述暖风系统包括:第二换热器和第一热交换器,所述第二换热器和所述压缩机连接,所述第一热交换器和所述第二换热器双向连接并形成暖风回路;
其中,所述第二换热器和所述第一换热器为同一个。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泵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热交换节流系统包括:至少三组热交换组件,所述至少三组热交换组件以并联的方式连接于所述循环冷媒回路中的所述第一换热器和所述气液分离器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热泵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热交换组件包括:膨胀阀和换热器,所述膨胀阀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换热器和所述换热器连通,所述换热器与所述气液分离器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热泵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电磁阀,所述电磁阀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换热器连接,另一端分别与第一组所述热交换组件和第二组所述热交换组件连接,第一组所述热交换组件和第二组所述热交换组件分别与所述气液分离器连接;
其中,第三组所述热交换组件分别与所述第一换热器和所述气液分离器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热泵系统,其特征在于,
第一组所述热交换组件中的第三换热器连接有低温热源,且第一组所述热交换组件中的第三换热器和所述低温热源双向连接并形成封闭回路。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热泵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暖风系统还包括:电子水泵、三通阀、分流器、水温传感器、第二热交换器、膨胀水箱和水加热器;
所述电子水泵和所述三通阀连接于所述第二换热器和所述第一热交换器之间的第一方向回路上,所述分流器连接于所述第二换热器和所述第一热交换器之间的第二方向回路上,所述分流器、所述水温传感器、所述第二热交换器、所述膨胀水箱和所述电子水泵依次连接,且所述第二热交换器和所述三通阀之间连接有所述水加热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热泵系统,其特征在于,
制冷模式时,所述电磁阀开启,第一组所述热交换组件中的第一膨胀阀和第二组所述热交换组件中的第二膨胀阀均开启,第三组所述热交换组件中的第三膨胀阀关闭,所述分流器和所述第一热交换器之间的管路连通,所述分流器和所述第二换热器之间的管路连通,所述分流器和所述水温传感器之间的管路断开,且所述三通阀和所述水加热器之间的管路断开。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热泵系统,其特征在于,
第一制热模式时,所述电磁阀关闭,第三组所述热交换组件中的第三膨胀阀开启,所述分流器和所述第一热交换器之间的管路断开,所述分流器和所述第二换热器之间的管路连通,所述分流器和所述水温传感器之间的管路连通,且所述三通阀连通所述电子水泵和所述水加热器之间的管路;
第二制热模式时,所述电磁阀开启,第一组所述热交换组件中的第一膨胀阀开启,第二组所述热交换组件中的第二膨胀阀关闭,第三组所述热交换组件中的第三膨胀阀开启,所述分流器和所述第一热交换器之间的管路断开,所述分流器和所述第二换热器之间的管路连通,所述分流器和所述水温传感器之间的管路连通,且所述三通阀连通所述电子水泵和所述水加热器之间的管路。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热泵系统,其特征在于,
除湿模式时,所述电磁阀开启,所述三组热交换组件中的膨胀阀均开启,所述分流器和所述第一热交换器之间的管路连通,所述分流器和所述第二换热器之间的管路连通,所述分流器和所述水温传感器之间的管路连通,且所述三通阀和所述水加热器之间的管路连通;
化霜模式时,所述电磁阀开启,第一组所述热交换组件中的第一膨胀阀开启,第二组所述热交换组件中的第二膨胀阀关闭,第三组所述热交换组件中的第三膨胀阀关闭,所述分流器和所述第一热交换器之间的管路连通,所述分流器和所述第二换热器之间的管路连通,且所述分流器和所述水温传感器之间的管路连通。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
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热泵系统。
CN202122310534.2U 2021-09-23 2021-09-23 一种热泵系统及车辆 Active CN21620444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310534.2U CN216204443U (zh) 2021-09-23 2021-09-23 一种热泵系统及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310534.2U CN216204443U (zh) 2021-09-23 2021-09-23 一种热泵系统及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204443U true CN216204443U (zh) 2022-04-05

Family

ID=8092253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310534.2U Active CN216204443U (zh) 2021-09-23 2021-09-23 一种热泵系统及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20444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751378B2 (en)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and heat exchanger
CN203231419U (zh) 空调器
CN203163329U (zh) 空调器
CN109140815B (zh) 一种热管理系统及一种流量控制装置
CN106225290A (zh) 空调及其控制方法
CN103062851A (zh) 空调系统及其除湿方法
CN109140816B (zh) 一种热管理系统
CN106931676B (zh) 空调系统及其除霜控制方法
WO2014019369A1 (zh) 健康舒适节能空调器及对空气的处理方法
CN209042809U (zh) 热泵系统及空调器
CN108626118A (zh) 压缩机及具有其的换热系统
US20210010733A1 (en)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for
CN111765567A (zh) 一种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04764241A (zh) 一种空调
CN105276706B (zh) 一种空调热水一体机及其控制方法
CN206771795U (zh) 空调系统
CN212253006U (zh) 一种空调系统
CN101957089A (zh) 空调器的制冷装置及其家用空调系统
CN216204443U (zh) 一种热泵系统及车辆
CN107024025A (zh) 三用三换热器四模态热泵机组
CN205481989U (zh) 空调系统
CN209756713U (zh) 热管理装置及具有其的车辆
CN107477927A (zh) 空调系统
CN208566889U (zh) 空调系统
CN115014005B (zh) 流体控制组件及热管理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