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154293U - 一种隔离式混装瓶 - Google Patents

一种隔离式混装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154293U
CN216154293U CN202122185787.1U CN202122185787U CN216154293U CN 216154293 U CN216154293 U CN 216154293U CN 202122185787 U CN202122185787 U CN 202122185787U CN 216154293 U CN216154293 U CN 21615429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ottle
cavity
inner container
base
lin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185787.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凌世平
梁亚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ichuan Guochuang Kepai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ang Sijuan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ang Sijuan filed Critical Wang Sijuan
Priority to CN202122185787.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15429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15429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15429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ackage Specialized In Special Us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隔离式混装瓶,其特征在于,主要由瓶体,设置在瓶体瓶口处的外胆,以及与外胆相连接的内胆组成。同时,在瓶体的瓶口处还设有将外胆和内胆均包裹在其内部的瓶盖。本实用新型不仅结构简单,制作成本低,而且其还可以盛装两种以上不同形态的物品,并在需要时可以随时混合使用。

Description

一种隔离式混装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日常生活携带用品,具体是指一种隔离式混装瓶。
背景技术
目前,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都必不可少的会使用各种瓶子或杯子来盛装各种液体物或固体物,例如用瓶子来盛装饮料、啤酒、护肤液、矿泉水、药片、固态粉末或茶叶等等。同时,根据不同场合的需要,人们又往往需要将几种不同的物质或几种形态不同的物质来混合使用,以实现某种特殊的功能或达到某种良好的使用效果,例如在需要时才将定量的奶粉与温水混合后饮用、在需要时才将茶叶与开水冲泡后再饮用或者在需要时才将某些特殊的化学物品与其他液体混合后使用等等。
传统的方式都是根据需要混合物质的种类来配置或携带相应数量的产品或物质,如在外出时便需要携带大量的物品,会给出行带来极大的不便。同时,对于某些特殊的化学产品,其在混合时是不能有外部环境污染或干扰的,而传统的混合方式则往往不能有效的排除外部空气因素的干扰,从而降低混合后物质的使用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的诸多缺陷,提供一种隔离式混装瓶。
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隔离式混装瓶,主要由瓶体,设置在瓶体瓶口处的外胆,以及与外胆相连接的内胆组成。为确保外胆及内胆不会被损坏,在瓶体的瓶口处还设有将外胆和内胆均包裹在其内部的瓶盖。
进一步地,所述外胆由设有底座通腔的外胆底座,内部设有通腔的外胆体,以及设置在外胆体一端端口处用于密封该通腔的密封盖组成;该外胆体的另一端则与外胆底座固定相连,其内部的通腔则与该底座通腔相连通。
所述内胆由内胆底座以及内部设有通孔的内胆体组成;所述内胆体与内胆底座固为一体,内胆底座的底部与内胆体的内壁之间则形成有半封闭式的内胆腔。
为便于使用,在该内胆体的非封闭端设置有突刺端,且在该突刺端的端口处形成有一个斜面式的突刺口。
所述底座通腔的内部腔体形状与内胆的整体外部形状相匹配,该内胆通过拔插方式或螺纹方式与该底座通腔相连接。
为便于开启瓶盖,本实用新型所述瓶盖由盖体,以及设置在该盖体上的撕拉条组成。
所述撕拉条呈倒“L”型,而盖体的侧壁上也设置有与撕拉条形状相匹配的倒“L”型槽;该撕拉条内嵌在倒“L”型槽内,其水平端的端头处与盖体的侧壁之间形成有撕拉口,其垂直端则与盖体的底部连为一体;该撕拉条的两侧边与盖体的倒“L”型槽的槽壁之间留有间隙,在该间隙内部则设有连接撕拉条与盖体的撕拉薄片;或者该撕拉条的两侧边与盖体的倒“L”型槽的槽壁相连接,且在两者的连接处形成有撕拉线。
为方便操作,在撕拉条的端头处还设有拉扣环。
所述密封盖的端部处设有两个转轴座,在外胆体上设有两个位于转轴座外侧的基座,该转轴座通过转轴与该基座相连接;同时,在该转轴上还设有复位弹簧,该密封盖在复位弹簧的弹力下与通腔的开口端密封连接。
本实用新型较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不仅结构简单,制作成本低,而且其还可以盛装两种以上不同状态的物品,在需要时可以随时混合使用,从而有效解决目前人们外出或需要混合使用时需要携带多种产品的缺陷。
2、本实用新型可以实现多种不同形态的物质的隔离与混合,例如固态物与液态物的分装与混合、固态物与固态物的分装与混合以及液态物与液态物的分装与混合。因此,其实用性非常强,便于推广和使用。
3、本实用新型可以事先根据需要定量的将需要混合的物质分别装在瓶体和内胆中,并由密封盖进行分隔。待需要将内胆中的物质与瓶体中的物质混合时,只要撕开瓶盖并按压或旋转内胆即可刺破或推开密封盖,从而将内胆中的物质与瓶体中的物质进行混合。同时,其混合都是在密封环境中进行的,不会对需要混合的物质产生二次污染。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第一种瓶盖结构的背面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外胆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外胆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外胆底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内胆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第二种瓶盖结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的正面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外胆的另一种结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瓶体、外胆和内胆组合使用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瓶体,2-瓶盖,3-撕拉条,4-撕拉薄片,5-撕拉头,6-撕拉口,7-外胆,71-外胆底座,72-外胆体,73-密封盖,74-通腔,75-底座通腔,76-基座,77-复位弹簧,78-转轴座,8-内胆,81-内胆底座,82-内胆体,83-突刺端,84-突刺口,85-内胆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及附图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1~10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主要由瓶体1、外胆7和内胆8构成,瓶体1可以由任意材质制作成任意的形状,例如由玻璃、塑料、金属或陶瓷等制作成圆柱体形、圆锥台形、四边体或六边体形等。瓶体1的顶部为瓶口,外胆7则通过瓶口与瓶体1相连接。
外胆7的结构如图3~5所示,其由外胆底座71、密封盖73以及与外胆底座71连为一体的外胆体72组成。该外胆底座71的底部设有底座通腔75,该底座通腔75贯穿整个外胆底座71。外胆体72的内部也设有一个通腔,且该通腔也贯穿整个外胆体72。当外胆体72的一端与外胆底座71固定在一起时,该通腔则与底座通腔75相连通,从而使得通腔与底座通腔75一起形成该外胆7内部的外胆内部空腔。而外胆体72的另一端,即未与外胆底座7相连接的一端则为外胆7的出口端。
外胆体72的形状可以制作成任意形状,例如圆柱形、圆锥台形、四边体形或六边体形等,只要该外胆体72能与瓶体1的瓶口相匹配即可。
所述密封盖73的外部形状要与外胆体72的出口端的端口形状相匹配,该密封盖73的作用就是用于密封外胆体72的出口端。该密封盖73根据需要,既可以制作成一次性使用的密封盖,也可以制作成可重复性使用的密封盖。即当该密封盖73为一次性使用时,其可以直接由较薄的塑料片、纸片或锡箔纸等直接粘接或热熔接在该外胆体72的出口端。使用时,只需要用力按压内胆8,则该内胆8即可刺破该密封盖73,从而使得外胆体72内部的通腔与瓶体1的内部相贯通。
当密封盖73为可重复性使用时,其结构如图9所示。即该密封盖73优先由硬质塑料或金属制作而成,在密封盖73的下端端部(即密封盖73与外胆体72的出口端的接触端)处设置两个转轴座78,在外胆体72的出口端处设置两个对应的基座76。所述的两个基座76位于转轴座78的外侧,该转轴座78通过转轴与该基座76相连接,以使得密封盖73能绕该转轴进行转动,从而实现可随意密封或打开外胆体72的出口端的目的。
为确保密封盖73在打开后能自动复原并密封外胆体72的出口端,则需要在该转轴上设置一个复位弹簧77。该复位弹簧77需要始终处于具有扭矩的状态,以使得该密封盖73在没有外力推动时,该密封盖73需要始终在复位弹簧77的扭力(或弹力)下与外胆体72的出口端密封相连。
内胆8的结构如图6所示,其由内胆底座81以及内部设有通孔的内胆体82组成。所述内胆体82与内胆底座81固为一体,由于内胆底座81是一个整体,而内胆体82的内部是一个通孔,因此当内胆底座81与内胆体82固定在一起时,该内胆底座81的底部则与内胆体82的内壁之间形成一个半封闭式的内胆腔85。该内胆腔85的内部可用于盛装各种适合的物品,如各种液体或粉末状的细小物等。
内胆8在本结构中具有两个作用,其一是用于盛装合适的物品,其二是在外力的作用下用于刺破或推开设置在外胆体72上的密封盖73,以使得装在内胆腔85内部的物品能穿过密封盖73落入到瓶体1的内部。为便于刺破或推开密封盖73,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在内胆体82的非封闭端,即内胆腔85的开口端设置一个外径略小于外胆体82外径的突刺端83。同时,在该突刺端83的端口处形成有一个斜面式的突刺口84,而该突刺口84的倾斜面与水平面之间形成有一个30~80度的夹角,其最佳优选角度为45度。
由于需要用内胆8的突刺口84来刺破或推开密封盖73,因此所述外胆体7的外胆内部空腔的腔体形状要与内胆8的整体外部形状相匹配,以确保整个内胆8能在外力的作用下能完全进入到外胆7的内部。内胆8的整体长度要与外胆7的长度一致或略大于外胆7的长度,以确保当内胆8完全进入到底座通腔75的内部时,其突刺口84可以完全的将密封盖73刺破或推开。
内胆8有两种方式与外胆7相连接,第一种方式是通过拔插方式与外胆7相连接,即内胆8在外力作用下被直接按压进外胆7的底座通腔75内部。为便于将内胆8从外胆7的底座通腔75内部取出,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在底座通腔75与内胆8之间留有适当的间隙,而在该间隙处设置一个弹簧圈,以使得整个内胆8在外力作用下被按压进底座通腔75时,该弹簧圈处于压缩状态;当撤去外力后,该内胆8便会在弹簧圈的弹力下,自动从底座通腔75内弹出来。
内胆8与外胆7相连接的第二种方式就是通过螺纹方式相连,即在内胆8的内胆体82外壁上设置内螺纹或外螺纹,而在底座通腔75的内壁上则设置相匹配的外螺纹或内螺纹,以使得通过旋转内胆8便可以达到刺破或推开密封盖73的功能。
如图10所示,当内胆8的突刺端83稍微插入到外胆7的底座通腔75内部时,则该内胆8的内胆腔85、外胆体72内部的通腔及密封盖73之间便形成了一个封闭式的大空腔体,而在该大空腔体内部便可以装入需要与瓶体1内部所装物品相混合的物品。同时,根据需要,还可以在外胆7的外胆体72上设置刻度线,以便观察该大空腔体内部所装物品的容量。
而外胆7与瓶体1的瓶口的连接方式也主要有以下两种方式:第一种方式是通过拔插方式来实现,即外胆7的一端直接插入到瓶体1的瓶口中,从而使得外胆7与瓶体1固定连接在一起。在需要向瓶体1内部装入液态状或固态状的物品时,只需要用力将外胆7从瓶口处拔出来即可。
第二种方式是该外胆7通过螺纹方式与瓶体1的瓶口相连接,即在外胆7的外表面设置有外螺纹或内螺纹,而在瓶口的内壁上则设有与之相匹配的内螺纹或外螺纹。使用时,只需要通过旋转外胆7或瓶体1即可将外胆7和瓶体1相固定或相分离。
为确保不会因意外情况导致内胆8的突刺口84刺破或推开密封盖73,因此本实用新型还可以设置一个瓶盖2。
瓶盖2的结构可以分为一次性结构和可重复使用型两种结构,可重复使用型的结构即为目前广泛使用的瓶盖结构,如矿泉水瓶的瓶盖结构等,本实用新型便不在此赘述。
本实用新型的一次性瓶盖的结构如图1、2、7、8所示,即该瓶盖2由盖体以及设置在该盖体上的撕拉条3组成。
所述撕拉条3呈倒“L”型,而盖体的侧壁上也设置有与该撕拉条3形状相匹配的倒“L”型槽,撕拉条3内嵌在倒“L”型槽的内部。撕拉条3的水平端的端头处为撕拉头5,且其与盖体的侧壁之间形成有一个撕拉口6,而撕拉条3的垂直端则与盖体的底部连为一体。
撕拉条3的两侧边与盖体的倒“L”型槽的槽壁之间留有间隙,在该间隙内部设有连接撕拉条3与该倒“L”型槽的槽壁的撕拉薄片4。通过该撕拉薄片4的作用,所述的撕拉条3便能与盖体形成一个整体。使用时,只需要在撕拉口6的位置处拽紧撕拉头5,然后沿着撕拉条3的方向逆向撕拉,则便可以将撕拉薄片4撕破,从而使得撕拉条3撕破盖体的底部,进而将整个瓶盖2撕破,以便于将瓶盖2从瓶体1上取下。
作为另一种实现方式,该撕拉条3的两侧边则与倒“L”型槽的槽壁之间不留间隙,而是直接连接。但为便于撕拉,因此在撕拉条3与倒“L”型槽的槽壁的连接处形成有撕拉线10。使用时,在外力作用下,该撕拉条3便会沿着撕拉线10的方向进行撕裂,进而将整个盖体2撕开,以达到将瓶盖2从瓶体1上取下的目的。
为方便操作,无论该撕拉条3与倒“L”型槽的槽壁之间是由撕拉薄片4连接还是由撕拉线10连接,在该撕拉条3的端头处都可以设置一个拉扣环9,以便于撕拉。
本实用新型可以实现固态物与液态物的分装与混合、固态物与固态物的分装与混合以及液态物与液态物的分装与混合。例如,可以在瓶体1内盛装液体,而在内胆腔85内盛装固态粉末。使用时,先打开瓶盖2,然后用力按压内胆8,则内胆8在外力作用下将沿着底座通腔75的内壁移动,从而使得内胆8的突刺口84刺破或推开密封盖73,内胆腔85内的固态粉末便可以直接落入到瓶体1中,实现固态粉末与液体混合的目的。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或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8)

1.一种隔离式混装瓶,其特征在于,由瓶体(1),设置在瓶体(1)瓶口处的外胆(7),以及与外胆(7)相连接的内胆(8)组成;在瓶体(1)的瓶口处还设有将外胆(7)和内胆(8)均包裹在其内部的瓶盖(2);所述外胆(7)由设有底座通腔(75)的外胆底座(71),内部设有通腔(74)的外胆体(72),以及设置在外胆体(72)一端端口处用于密封该通腔(74)的密封盖(73)组成;该外胆体(72)的另一端则与外胆底座(71)固定相连,其内部的通腔(74)则与该底座通腔(75)相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隔离式混装瓶,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胆(8)由内胆底座(81)以及内部设有通孔的内胆体(82)组成;所述内胆体(82)与内胆底座(81)固为一体,内胆底座(81)的底部与内胆体(82)的内壁之间则形成有半封闭式的内胆腔(85)。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隔离式混装瓶,其特征在于,在该内胆体(82)的非封闭端设置有突刺端(83),且在该突刺端(83)的端口处形成有一个斜面式的突刺口(84)。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隔离式混装瓶,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通腔(75)的内部腔体形状与内胆(8)的整体外部形状相匹配,该内胆(8)通过拔插方式或螺纹方式与该底座通腔(75)相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隔离式混装瓶,其特征在于,所述瓶盖(2)由盖体(21),以及设置在该盖体(21)上的撕拉条(3)组成。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隔离式混装瓶,其特征在于,该撕拉条(3)呈倒“L”型,而盖体(21)的侧壁上也设置有与撕拉条(3)形状相匹配的倒“L”型槽;该撕拉条(3)内嵌在倒“L”型槽内,其水平端的端头处与盖体(21)的侧壁之间形成有撕拉口(6),其垂直端则与盖体(21)的底部连为一体;该撕拉条(3)的两侧边与盖体(21)的倒“L”型槽的槽壁之间留有间隙,在该间隙内部则设有连接撕拉条(3)与盖体(21)的撕拉薄片(4);或者该撕拉条(3)的两侧边与盖体(21)的倒“L”型槽的槽壁相连接,且在两者的连接处形成有撕拉线(10)。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一种隔离式混装瓶,其特征在于,在撕拉条(3)的端头处还设有拉扣环(9)。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隔离式混装瓶,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盖(73)的端部处设有两个转轴座(78),在外胆体(72)上设有两个位于转轴座(78)外侧的基座(76),该转轴座(78)通过转轴与该基座(76)相连接;同时,在该转轴上还设有复位弹簧(77),该密封盖(73)在复位弹簧(77)的弹力下与通腔(74)的开口端密封连接。
CN202122185787.1U 2021-09-10 2021-09-10 一种隔离式混装瓶 Active CN21615429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185787.1U CN216154293U (zh) 2021-09-10 2021-09-10 一种隔离式混装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185787.1U CN216154293U (zh) 2021-09-10 2021-09-10 一种隔离式混装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154293U true CN216154293U (zh) 2022-04-01

Family

ID=8084818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185787.1U Active CN216154293U (zh) 2021-09-10 2021-09-10 一种隔离式混装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15429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080233252A1 (en) Containers and Methods for the Reconstitution and Dispensation of Concentrated or Powdered Products
SG194116A1 (en) Cutting and dispensing closures
MX2007011462A (es) Cierre de recipiente para un recipiente que comprende un llamado cierre simetrico.
EP1129016B1 (en) Closure device for a membrane sealed container
CN209410739U (zh) 一种即饮式饮料瓶
WO2021004538A1 (zh) 一种可加料调制的储物盖
US8640899B2 (en) Vial for receiving a predefined dose of a liquid
CN216154293U (zh) 一种隔离式混装瓶
EP1730048B1 (en) A capsule incorporating a doser and openable security cap, in particular for single-dose flagons
WO2019001582A1 (zh) 一种即配式饮料瓶及其刺穿即配式分配瓶盖
CN203173100U (zh) 用于包装罐的勺子可外置的密封结构
US7862841B1 (en) Multiple serving container
CN207482531U (zh) 旋转注入式功能饮料瓶盖
CN108910282B (zh) 一种具有按压穿刺自锁混合功能的饮料瓶
CN213058289U (zh) 一种口服液瓶易刺铝盖
CN210556789U (zh) 密封容器
CN210455809U (zh) 一种易于开启的蓝莓饮料灌装用玻璃瓶
JP2001278361A (ja) 混合液注出袋
CN202389740U (zh) 内具冲泡物的瓶盖
CN203294548U (zh) 一种双饮品灌装饮料瓶
CN110884763A (zh) 一种旋拉式储物盖
CN117902165B (zh) 可换位装配的容器封口装置及其包装容器和应用
CN215795164U (zh) 一种用于现场混合的瓶
CN212830187U (zh) 一种后混合包装瓶
CN209617910U (zh) 一种可罐装粉剂或液体的饮料瓶盖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0424

Address after: 610000 floor 1, unit 1, building 11, Hongge, No. 281, Section 1, longdengshan Road, Huayang street, Tianfu new area, Chengdu, Sichuan

Patentee after: Sichuan guochuang KEPAI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641300 No. 4, group 14, Dayan village, Linjiang Town, Yanjiang District, Ziyang City, Sichuan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Wang Dan

Patentee before: Wang Sijuan

Patentee before: Xiong Yiguang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