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143798U - 一种踢脚线型云母板电暖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踢脚线型云母板电暖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6143798U CN216143798U CN202121715647.4U CN202121715647U CN216143798U CN 216143798 U CN216143798 U CN 216143798U CN 202121715647 U CN202121715647 U CN 202121715647U CN 216143798 U CN216143798 U CN 216143798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ica
- plate
- heating
- electric heater
- line typ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urface Heating Bod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暖气技术领域,提出了一种踢脚线型云母板电暖器,包括壳体;分隔板,分隔板为多个,多个分隔板沿第一方向并排设置,在壳体内形成多个分隔区;发热元件,发热元件包括多个云母发热板,多个云母发热板并联,每个分隔区内均设有一个云母发热板,云母发热板的板面朝向第一方向。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现有的云母发热板电暖气功率低、体积大的问题。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暖气技术领域,具体的,涉及一种踢脚线型云母板电暖器。
背景技术
电采暖是人们最常用的取暖方式之一,特别是我国近些年大力推广清洁取暖,电采暖器的使用比例越来越高。在能源利用方面,电取暖可有效减少散煤燃烧污染,特别是在北方地区,能够显著提高当地整体能效水平;在减排方面,电取暖无二氧化硫、二氧化碳、粉尘及PM2.5等污染物排放,实现真正“零排放”,符合“碳中和”的战略布局;在使用安全方面,电取暖可有效避免燃煤带来的一氧化碳中毒等潜在安全隐患;在解决南方采暖需求方面,电采暖是最经济、最适用的采暖方式。
现有云母发热板其发热部件主要为合金丝、碳纤维线的线状发热方式,散热方式以对流传热为主,通过发热线的高温带动线周边部位温度升高,因而热场不均匀,使用舒适度一般。近些年也有采用涂炭云母发热板作为发热单元使用的电暖器,但这类电暖器受云母发热板本身脆性影响,往往整机功率很低,目前市场上常见的这一类电暖器主要为500瓦、1000瓦,并且尺寸上长度和高度方面过大、厚度过于单薄,美观度极差,并且过大的体积造成使用不便,而功率超过1000瓦的云母发热板类电暖器则主要采用合金丝作为发热部件,电热转换效率低、发热面积小,舒适度较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踢脚线型云母板电暖器,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现有的云母发热板电暖气功率低、体积大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踢脚线型云母板电暖器,包括:
壳体;
分隔板,所述分隔板为多个,多个所述分隔板沿第一方向并排设置,在所述壳体内形成多个分隔区;
发热元件,所述发热元件包括多个云母发热板,多个所述云母发热板并联,每个所述分隔区内均设有一个云母发热板,所述云母发热板的板面朝向第一方向。
进一步,所述云母发热板包括:
第一云母片、第二云母片和碳发热涂层,所述第一云母片与所述第二云母片相对设置,二者边缘固定,所述碳发热涂层设置在所述第一云母片与所述第二云母片之间。
进一步,所述壳体上在第二方向上的两端面上设有导热孔,第二方向与第一方向垂直。
进一步,所述分隔板为镂空金属薄板、金属网。
进一步,所述分隔板为多根金属丝线并排设置,相邻的两个金属丝线间隙宽度为1~2cm。
进一步,最外侧的两个分隔板距金属壳体内壁距离大于1cm。
进一步,所述电暖器的整机功率1000瓦~2500瓦。
进一步,所述云母发热板为3~5个。
进一步,位于外侧的所述云母发热板的功率比位于中间的所述云母发热板功率高10%~50%。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及有益效果为:
壳体为金属材料制成,为长方体结构,长宽高比例为10:2:3,壳体内部设置多个分隔板,多个分隔板并排设置,且相邻的分隔板间留有间隙,在壳体内沿前后方向形成多个分隔区,在每个分隔区内垂直壳体底面设置一个云母发热板,并使云母发热板的板面朝前后方向,云母发热板与两侧的分隔板留有间隙,多个云母发热板并联形成发热元件,发热元件与控制器连接,通过分隔板形成分隔区对云母发热板进行保护,使得多个云母发热板可以在前后方向上并排设置,整体布局更加合理、更加美观,整机体积更小,多个云母发热板并联也可以有效提升整机功率。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为踢脚线型云母板电暖器结构示意图;
图2为踢脚线型云母板电暖器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踢脚线型云母板电暖器内部侧面示意图;
图4为云母发热板结构示意图;
图5为镂空金属薄板式隔板结构示意图;
图6为金属丝线式隔板结构示意图;
图中:1、壳体,11、导热孔,2、分隔板,3、云母发热板,31、第一云母片,32、第二云母片,33、碳发热涂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涉及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图6所示,本实施例提出了
一种踢脚线型云母板电暖器,包括:
壳体1;
分隔板2,分隔板2为多个,多个分隔板2沿第一方向并排设置,在壳体1内形成多个分隔区;
发热元件,发热元件包括多个云母发热板3,多个云母发热板3并联,每个分隔区内均设有一个云母发热板3,云母发热板3的板面朝向第一方向。
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垂直,一般情况下第一方向为前后方向,第二方向为上下方向。
壳体1为金属材料制成,为长方体结构,长宽高比例为10:2:3,壳体1内部设置多个分隔板2,多个分隔板2并排设置,且相邻的分隔板2间留有间隙,在壳体1内沿前后方向形成多个分隔区,在每个分隔区内垂直壳体1底面设置一个云母发热板3,并使云母发热板3的板面朝前后方向,云母发热板3与两侧的分隔板2留有间隙,多个云母发热板3并联形成发热元件,发热元件与控制器连接,通过分隔板2形成分隔区对云母发热板3进行保护,使得多个云母发热板3可以在前后方向上并排设置,整体布局更加合理、更加美观,整机体积更小,多个云母发热板3并联也可以有效提升整机功率。
在壳体1上可以设置控制面板,控制面板包括显示屏和控制器,通过导线与发热元件连接,用来显示数据和控制发热元件功率。
云母发热板3包括:
第一云母片31、第二云母片32和碳发热涂层33,第一云母片31与第二云母片32相对设置,二者边缘固定,碳发热涂层33设置在第一云母片31与第二云母片32之间。
云母发热板3的长高比例为4:1~5:1,云母发热板3包括两层云母片,两层云母片相对通过四边固定,其中一个云母片的内表面有碳发热涂层33,形成第一云母片31、碳发热涂层33、第二云母片32的层级结构,采用碳复合材料作为云母板上的放热涂层,电热综合转化率可达98%以上,8~15μm波段的法向全发射率大于0.87,相比合金丝或碳纤维线电热云母板,实现了大面积均匀发热,实际发热面积占每个云母发热板3面积的75%以上,实际发热区域功率密度不大于0.65w/cm2,电热转化率高,散热效果更好,且具备良好的远红外辐射功能,使用寿命更长。
壳体1上在第二方向上的两端面上设有导热孔11,第二方向与第一方向垂直。
对壳体1的上下端面做镂空处理,形成导热孔11,上下两侧均设置有导热孔11,有利于对流热传递,提升取暖效果,对壳体1的前后端面也做镂空处理,提升对流热传递。
分隔板2为镂空金属薄板、金属网。
分隔板2为多根金属丝线并排设置,相邻的两个金属丝线间隙宽度为1~2cm。
为了保证热传导效果,分隔板2可以使用镂空金属板、金属网或者多根金属丝等,保证热传导,使用金属丝时由多跟金属丝并排设置,相邻的金属丝间留出间隙,金属丝的形状不做限制,直线、波浪线、螺旋状线等均可以。
最外侧的两个分隔板2距金属壳体1内壁距离大于1cm。
电暖器的整机功率1000瓦~2500瓦。
云母发热板3为3~5个。
位于外侧的云母发热板3的功率比位于中间的云母发热板3功率高10%~50%。
发热元件包括3~5个云母发热板3,按前后方向并联,在前后两侧位置云母发热板3的功率高于中间位置云母发热板3功率10%~50%,降低中部的云母发热板3的功率,可以保证热量的充分利用,减少中部积热,提升电暖气的使用寿命。
实施例1:
发热元件由3组云母发热板3按前后方向并联构成,两侧位置云母发热板3功率高于中间位置云母发热板3功率10%,发热元件中每个云母发热板3实际发热面积占面积的75%,实际发热区域功率密度为0.65w/cm2,电暖器的整机功率1000瓦。
实施例2:
发热元件由4组云母发热板3按前后方向并联构成,两侧位置云母发热板3功率高于中间位置云母发热板3功率25%,发热元件中每个云母发热板3实际发热面积占面积的80%,实际发热区域功率密度为0.55w/cm2,电暖器的整机功率2000瓦。
实施例3:
发热元件由5组云母发热板3按前后方向并联构成,两侧位置云母发热板3功率高于中间位置云母发热板3功率50%,发热元件中每个云母发热板3实际发热面积占面积的85%,实际发热区域功率密度为0.5w/cm2,电暖器的整机功率2500瓦。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9)
1.一种踢脚线型云母板电暖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1);
分隔板(2),所述分隔板(2)为多个,多个所述分隔板(2)沿第一方向并排设置,在所述壳体(1)内形成多个分隔区;
发热元件,所述发热元件包括多个云母发热板(3),多个所述云母发热板(3)并联,每个所述分隔区内均设有一个云母发热板(3),所述云母发热板(3)的板面朝向第一方向。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踢脚线型云母板电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云母发热板(3)包括:
第一云母片(31)、第二云母片(32)和碳发热涂层(33),所述第一云母片(31)与所述第二云母片(32)相对设置,二者边缘固定,所述碳发热涂层(33)设置在所述第一云母片(31)与所述第二云母片(32)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踢脚线型云母板电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上在第二方向上的两端面上设有导热孔(11),第二方向与第一方向垂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踢脚线型云母板电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隔板(2)为镂空金属薄板或金属网。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踢脚线型云母板电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隔板(2)为多根金属丝线并排设置,相邻的两个金属丝线间隙宽度为1~2cm。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踢脚线型云母板电暖器,其特征在于,最外侧的两个分隔板(2)距金属壳体(1)内壁距离大于1cm。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踢脚线型云母板电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暖器的整机功率1000瓦~2500瓦。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踢脚线型云母板电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云母发热板(3)为3~5个。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踢脚线型云母板电暖器,其特征在于,位于外侧的所述云母发热板(3)的功率比位于中间的所述云母发热板(3)功率高10%~50%。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1715647.4U CN216143798U (zh) | 2021-07-27 | 2021-07-27 | 一种踢脚线型云母板电暖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1715647.4U CN216143798U (zh) | 2021-07-27 | 2021-07-27 | 一种踢脚线型云母板电暖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6143798U true CN216143798U (zh) | 2022-03-29 |
Family
ID=8080295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21715647.4U Active CN216143798U (zh) | 2021-07-27 | 2021-07-27 | 一种踢脚线型云母板电暖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6143798U (zh) |
-
2021
- 2021-07-27 CN CN202121715647.4U patent/CN216143798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7134557B (zh) | 电池模块及电池模组 | |
CN213150897U (zh) | 一种动力电池包结构 | |
CN206098611U (zh) | 一种安全散热大容量方形电池模块 | |
CN210443643U (zh) | 一种锂电池组空气冷却结构 | |
CN210984812U (zh) | 一种能防止热蔓延且快速液冷的电池模组 | |
CN109560215A (zh) | 电池模组 | |
CN211605350U (zh) | 一种储能型电池组 | |
CN216143798U (zh) | 一种踢脚线型云母板电暖器 | |
CN218160559U (zh) | 电池模组及电池包 | |
CN207611844U (zh) | 一种带加热装置的电池模组 | |
CN211929538U (zh) | 一种阻燃隔热电池模组 | |
CN210926219U (zh) | 一种动力电池的散热结构 | |
CN111477809A (zh) | 具有温度调节功能的锂离子电池组 | |
CN207896507U (zh) | 一种具有防尘散热功能电力箱 | |
CN207765483U (zh) | 一种电池包 | |
CN209169243U (zh) | 汽车用锂电池芯安装外壳 | |
CN207184564U (zh) | 一种手机内部支架板 | |
CN212209605U (zh) | 耐低温的镍氢动力蓄电池组 | |
CN206992238U (zh) | 一种高安全性多功能的动力锂电池组 | |
CN215644759U (zh) | 一种具有高温报警功能的锂电池阻燃盒 | |
CN221632669U (zh) | 一种带有散热结构的挂壁式储能电源 | |
CN221533532U (zh) | 一种太阳能烧烤系统 | |
CN216054929U (zh) | 一种安全性高的电池组 | |
CN206961905U (zh) | 一种通风散热锂电池电池组 | |
CN220287567U (zh) | 取暖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