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122201U - 母线电压放电电路、逆变器和变频器 - Google Patents

母线电压放电电路、逆变器和变频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122201U
CN216122201U CN202122639474.9U CN202122639474U CN216122201U CN 216122201 U CN216122201 U CN 216122201U CN 202122639474 U CN202122639474 U CN 202122639474U CN 216122201 U CN216122201 U CN 21612220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ircuit
voltage
bus
resistor
invert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639474.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方伟
杨远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zhou Inovance Contro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zhou Inovance Contro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zhou Inovance Control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uzhou Inovance Contro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2639474.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12220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12220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12220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Inverter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母线电压放电电路、逆变器和变频器,其中,母线电压放电电路包括:泄放电路;以及,泄放控制电路,分别与逆变器的电源端和泄放电路连接,泄放控制电路用于在检测到逆变器下电时,控制泄放电路将正电压母线和负电压母线连接,以将正电压母线的电压经负电压母线进行泄放。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可加快母线电压的放电速度。

Description

母线电压放电电路、逆变器和变频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变频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母线电压放电电路、逆变器和变频器。
背景技术
随着光伏产业的发展,变频系统容量逐渐加大,母线电压也逐渐增加。当系统停机维修或处理时,需要将残留的母线电压泄放掉,以保证维修或处理的安全性,但现有变频系统停机后残留的母线电压较高,且泄放速度较慢,导致放电时间较长。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母线电压放电电路,旨在解决母线电压放电时间长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母线电压放电电路,应用于逆变器,所述逆变器包括正电压母线和负电压母线,所述正电压母线和所述负电压母线之间连接有功率器件,所述母线电压放电电路包括:
泄放电路;以及,
泄放控制电路,分别与所述逆变器的电源端和所述泄放电路连接,所述泄放控制电路用于在检测到所述逆变器下电时,控制所述泄放电路将所述正电压母线和所述负电压母线连接,以将所述正电压母线的电压经所述负电压母线进行泄放。
可选地,所述泄放控制电路包括:
第一开关电路,串联于所述泄放电路和所述正电压母线之间;
下电检测电路,所述下电检测电路的检测端与所述逆变器的电源端连接,所述下电检测电路的控制端与所述第一开关电路的受控端连接,所述下电检测电路用于在检测到所述逆变器下电时,控制所述第一开关电路导通,以使所述泄放电路工作。
可选地,所述下电检测电路包括: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三电阻和第一开关器件;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一端为所述下电检测电路的检测端,所述第一开关器件的受控端分别与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二端和地连接,所述第一开关器件的输入端经第二电阻接入预设电压,所述第三电阻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开关器件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三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开关器件的输出端连接。
可选地,所述第三电阻与所述第一均压电路串联连接;
或者,所述第三电阻与所述第二均压电路串联连接。
可选地,所述泄放控制电路还包括:
第二开关电路,串联于所述泄放电路和所述负电压母线之间;
所述下电检测电路的控制端还与所述第二开关电路的受控端连接,所述下电检测电路用于在检测到所述逆变器下电时,控制所述第二开关电路导通,以使所述泄放电路工作。
可选地,所述第一开关电路为继电器;
和/或,所述第二开关电路为继电器。
可选地,所述泄放电路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一输出开关器件的输入端连接,所述泄放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二输出开关器件的输出端连接。
可选地,所述泄放电路包括电阻;
所述电阻为一个;或者,
所述电阻为多个,多个电阻中至少两个所述电阻串联接,或者,多个电阻中至少两电阻并联连接。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逆变器,所述逆变器包括:
正电压母线;
负电压母线,所述正电压母线和所述负电压母线之间连接有功率器件;以及,
如上述的母线电压放电电路,所述母线电压放电电路分别与所述正电压母线和所述负电压母线连接。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变频器,所述变频器包括如上述的母线电压放电电路;
或者,所述变频器包括如上述的逆变器。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通过采用泄放电路和泄放控制电路,使得正电压母线在系统停机后存在的大电压,可流经泄放电路输出至负电压母线,以将一部分电能可被泄放电路中的电能转换器件快速消耗或者存储,而剩余电能可经负电压母线进行泄放。换而言之,本技术方案可在保留原有逆变器泄放速度的基础上,额外增加一条基于泄放电路的泄放回路来加快泄放速度,从而解决了母线电压放电时间长的问题,有利于维修或处理工作的进行。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母线电压放电电路一实施例的模块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逆变器一实施例的电路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Figure BDA0003328461080000031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母线电压放电电路。
现有变频系统停机维修或处理时,需要将残留的母线电压泄放掉,以保证维修或处理的安全性。而现有变频系统容量较高,停机后残留的母线电压也较高,且采用系统自带的母线电容和均压电阻来进行放电,但由于母线电容和均压电阻的功率较小,使得泄放速度较慢,放电时间较长,不利于维修或处理工作的进行。
为解决上述问题,参照图1至图2,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母线电压放电电路包括:
泄放电路10;以及,
泄放控制电路20,分别与所述逆变器的电源端和所述泄放电路10连接,所述泄放控制电路20用于在检测到所述逆变器下电时,控制所述泄放电路10将所述正电压母线P和所述负电压母线N连接,以将所述正电压母线P的电压Vbus+经所述负电压母线N进行泄放。
本实施例中,正电压母线P和负电压母线N之间可连接有功率器件,功率器件可与所连接的部分正电压母线P和部分负电压母线N共同构成逆变器主回路30。正电压母线P可接入变频系统前端电路输出的直流电压Vbus+并传输至逆变器主回路30,负电压母线N可为逆变器主回路30提供接地电压Vbus-。逆变器主回路30可由多个开关器件组成的逆变电路来实现,逆变电路的拓扑结构可为三电平、五电平或者七电平拓扑结构,在此不做限定;其中,各开关器件的受控端可与变频系统中主控制器连接,以在主控制器的控制下按一定的时序开启/关闭,从而实现将正电压母线P和负电压母线N传输的直流电压(Vbus+和Vbus)逆变为交流电压Vout后输出至系统所带负载。需要说明的是,变频系统前端电路中存在母线电容C等大容量电容,会在系统停机后释放存储的电能,以使正电压母线P和负电压母线N维持并传输系统停机前的(Vbus+和Vbus-),对于大容量变频系统而言,停机前的(Vbus+和Vbus-)可超过1KV,因此需要在停机后将(Vbus+和Vbus-)泄放。此外,变频系统所在负载通常为感性负载,感性负载会在系统停机时输出与系统停机前电流方向一致的电流,该电流可利用功率器件中的续流二极管、正电压母线P和负电压母线N形成电流回路,进而以使停机后正、负电压母线N上的(Vbus+和Vbus-)变大,以使(Vbus+和Vbus-)的泄放时间过长。
泄放电路10可采用导线或者电能转换器件来实现;其中,电能转换器件可采用大功率电阻、大功率发光二极管或者大功率电池来实现,电能转换器件可将电能换为光能、热能其他形式的能量快速进行消耗或者存储。在变频系统正常工作时,泄放电路10可不接入逆变器,以避免造成正电压母线P和负电压母线N的电压(Vbus+和Vbus-)异常或者短路,即此时正电压母线P只经逆功率器件与负电压母线N连接。换而言之,此时泄放电路10与正电压母线P之间和/或与负电压母线N之间存在断路。
泄放控制电路20可设有电流检测电路以实时检测逆变器的供电电源,在实际应用中,逆变器的供电电源与变频系统的供电电源为同一电源,在变频系统上电工作时,逆变器的供电电源和变频系统的供电电源也会同步上电;在变频系统停机时,逆变器的供电电源和变频系统的供电电源也会同步下电,因此可通过检测逆变器的供电电源来检测实现对变频系统的下电检测。在图2所示实施例中,泄放控制电路20的检测的为变频系统中主控制器的供电电源,该供电电源负责提供主控制器正常工作所需的工作电压+5V,且与变频系统以及逆变器的供电电源同时上/下电,因而还可通过检测主控制器的供电电源来实现变频系统的下电检测,如此,有利于降低对电流检测电路的硬件要求。本实施例中,当泄放控制电路20检测到逆变器的供电电源下电时,可确定变频系统需要维修或处理,此时可控制自身中相应的开关器件导通或关闭,以将泄放电路10与正电压母线P之间和/或与负电压母线N之间存在的断路连通,以使泄放电路10实现正电压母线P和负电压母线N二者之间的连通。如此设置,使得正电压母线P在系统停机后存在的大电压,可流经泄放电路10输出至负电压母线N,以将一部分电能可被泄放电路10中的电能转换器件快速消耗或者存储,而剩余电能可经负电压母线N进行泄放。换而言之,本技术方案可在保留原有逆变器泄放速度的基础上,额外增加一条基于泄放电路10的泄放回路来加快泄放速度,从而解决了母线电压放电时间长的问题,有利于维修或处理工作的进行。
参照图1至图2,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泄放控制电路20包括:
第一开关电路21,串联于所述泄放电路10和所述正电压母线P之间;
下电检测电路22,所述下电检测电路22的检测端与所述逆变器的电源端连接,所述下电检测电路22的控制端与所述第一开关电路21的受控端连接,所述下电检测电路22用于在检测到所述逆变器下电时,控制所述第一开关电路21导通,以使所述泄放电路10工作。
本实施例中,第一开关电路21可采用开关器件来实现,其中开关器件包括但不限于:三极管、MOS管、IGBT、光耦、可控硅、继电器K1等开关器件。第一开关电路21的输入端可与正电压母线P连接,第一开关电路21的输出端可与泄放电路10的输入端连接,第一开关电路21可在变频系统工作时,处于关断状态,以使泄放电路10和正电压母线P的连接断开。
下电检测电路22可在检测到逆变器的供电电源处于上电时,控制第一开关电路21中的相应的开关器件断开,以使第一开关电路21关断;而在检测到逆变器的供电电源处于下电时,控制第一开关电路21中的相应的开关器件导通,以使第一开关器件Q1导通,从而实现母线电压的快速泄放。
参照图1至图2,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下电检测电路22包括: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和第一开关器件Q1;所述第一电阻R1的第一端为所述下电检测电路22的检测端,所述第一开关器件Q1的受控端分别与所述第一电阻R1的第二端和地连接,所述第一开关器件Q1的输入端经第二电阻R2接入预设电压,所述第三电阻R3的第一端A与所述第一开关器件Q1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三电阻R3的第二端B与所述第一开关器件Q1的输出端连接。
在图2中,第一开关器件Q1为光耦,在此以图2为例进行解释说明。光耦的受控端包括第一受控端和第二受控端,其第一受控端可与第一电阻R1的第二端连接,其第二受控端可接地GND1。需要注意的是,在图2所示实施例中,光耦原边侧所接地GND1与其副边侧所接地GND2并非为同一地,因而此处光耦还起到了电气隔离的作用。在系统供电电源上电时,光耦的原边侧可经第一受控端和第一电阻R1接入电流,以使自身导通,从而将第三电阻R3的两端(A和B)进行短路;在系统供电电源下电时,光耦的原边侧无法经第一受控端和第一电阻R1接入电流,因此处于关断状态,此时无法对第三电阻R3进行短路。因此,可将第三电阻R3设于系统下电后的泄流回路中(例如,与负电压母线N连接的泄流回路中),或者将第三电阻R3与系统下电后的泄流回路连接,以使第三电阻R3可产生电压或者分流产生电流来驱动第一开关电路21工作,因而第三电阻R3也为下电检测电路22的输出电阻。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可以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选择,例如:三极管、MOS管、IGBT、光耦、可控硅、继电器K1等其它的开关器件中的一种或多种组合,来实现本技术方案中的第一开关器件Q1,并相应调整本申请的下电检测电路22以增加泄放速度,在此不再赘述。如此设置,使得第三电阻R3可在系统上电时,影响逆变器主回路30的正常工作,而在系统下电时,利用泄流回路控制第一开关电路21工作。
参照图1至图2,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三电阻R3与所述第一均压电路40串联连接;
或者,所述第三电阻R3与所述第二均压电路50串联连接。
本实际应用中,逆变器主回路30还存在采用中位电压母线M设计的拓扑结构,例如三电平ANPC(Active Neutral Point Clamped,ANPC,有源中点钳位型)拓扑结构,中位电压母线M上的电压值等于正电压母线P和负电压母线N二者电压(Vbus+和Vbus-)差值的一半,即中位电压。中位电压母线M同样与逆变器主回路30连接,以为逆变器主回路30提供中位电压。此外,为保证中位电压母线M上中位电压的稳定,中位电压母线M和正电压母线P之间连接有第一均压电路40,而与负电压母线N之间连接有第二均压电路50,第一均压电路40和第二均压电路50均可采用均压电阻R0来实现,且二者总阻值需要相等,以通过利用电阻分压来实现中位电压的稳定。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均压电路40和第二均压电路50即为现有逆变器的泄放回路。本申请技术方案在此提出2种第三电阻R3的设置方式,即将第三电阻R3与第一均压电路40或者第二均压电路50串联,使得第三电阻R3在系统正常工作时,可被第一开关器件Q1短路,以使电流可绕过第三电阻R3正常传输,不影响第一均压电路40或第二均压电路50的均压效果,而在系统停机时,可利用第三电阻R3驱动第一开关电路21进行快速泄放。如此,即可同时实现系统的下电检测和第一开关电路21的驱动,且本申请的下电检测电路22电路结构简单,可采用体积较小的分立器件来实现,便于PCB板的布局。
参照图1至图2,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泄放控制电路20还包括:
第二开关电路23,串联于所述泄放电路10和所述负电压母线N之间;
所述下电检测电路22的控制端还与所述第二开关电路23的受控端连接,所述下电检测电路22用于在检测到所述逆变器下电时,控制所述第二开关电路23导通,以使所述泄放电路10工作。
本实施例中,第二开关电路23的输入端可与正电压母线P连接,第一开关电路21的输出端可与泄放电路10的输入端连接,第二开关电路23的具体实现方式可与第一开关电路21相同,在此不做赘述。
下电检测电路22可在检测到逆变器的供电电源处于上电时,控制第二开关电路23中的相应的开关器件断开,以使第二开关电路23关断,从而使泄放电路10和负电压母线N的连接断开;而在检测到逆变器的供电电源处于下电时,控制第二开关电路23中的相应的开关器件导通,以使第二开关电路23导通,从而实现母线电压的快速泄放。在图2所示实施例中,
如此,使得第二开关电路23和第一开关电路21共同控制泄放电路10的工作,有利于提高泄放电路10的使用安全性。
参照图1至图2,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开关电路21为继电器K1;
和/或,所述第二开关电路23为继电器K1。
本实施例中,继电器K1可为电压型继电器K1。继电器K1可具有电磁线圈、衔铁、触点、电源输入端和电源输出端,电源输入端和电源输出端可分别与第三电阻R3的第一端A和第二端一一对应连接,电磁线圈可串联设置于电源输入端和电源输出端之间,衔铁的一端可与第一电压母线或第二电压母线连接,触点可经导电材料与泄放电路10的输入端或输出端连接,衔铁的第二端可对应触点设置。如此,在变频系统正常工作时,第三电阻R3上不经过电流,电磁线圈不通电,衔铁与触点处于分离状态,从而实现控制第一开关电路21和/或第二开关电路23关断;而在变频系统停机时,第三电阻R3的两端(A和B)产生电压,第三电流流经的电流分流流入继电器K1的电源输入端,以使电磁线圈通电产生磁力吸附衔铁,以将衔铁吸附至与触点贴合,从而实现泄放电路10分别与正电压母线P和/或第负电压母线N的连接,进而达到快速泄放的目的。
参照图1至图2,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功率器件包括第一输出开关器件和第二输出开关器件,所述第一输出开关器件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二输出开关器件的输入端互相连接,且互连节点作为所述逆变器的输出端,所述泄放电路10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一输出开关器件的输入端连接,所述泄放电路10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二输出开关器件的输出端连接。
当逆变器主回路30采用中位电压母线M设计的拓扑结构时,拓扑结构可关于中位电压母线M分为第一拓扑结构和第二拓扑结构,第一拓扑结构和第二拓扑结构可关于中位电压母线M对称设置。在此以图2中三电平ANPC拓扑结构为例在此进行解释说明,在图2所示实施例中,第二开关器件Q2、第三开关器件Q3、第四开关器件Q4组成第一拓扑结构,第五开关器件Q5、第六开关器件Q6、第七开关器件Q7组成第二拓扑结构;其中,第四开关器件Q4即为第一输出开关器件,第七开关器件Q7即为第二输出开关器件。此外,第一拓扑结构可用于在工作时,输出一个逆变周期中正周期的输出电压;第二拓扑结构可用于在工作时,输出一个逆变周期中正周期的输出电压。如此,在第一拓扑结构工作时,若输出电压为1500V,且第七开关器件Q7和第六开关器件Q6的内阻相同,第七开关器件Q7和第六开关器件Q6中任一者所承受的电压应为750V,因而第五开关可任意配置为处于导通/关断状态,并均不会对逆变器的输出电压造成影响。在实际使用中,由于工艺等因素的影响,第七开关器件Q7和第六开关器件Q6的内阻不同,会使得1500V电压不会被均分,内阻较大的开关器件分得的电压较多,内阻较小的开关器件分得的电压较少;若此时第五开关器件Q5配置为处于导通状态,会导致正电压母线P上传输的电压经第一均压电路40、第五开关器件Q5和第六开关器件Q6/第七开关器件Q7与负电压母线N或者逆变器的输出端形成回路,进而影响逆变器的输出电压。可以理解的是,第三开关器件Q3和第四开关器件Q4同样存在内阻不一样,并在第二拓扑结构工作时,影响逆变器输出电压的问题,在此不做赘述。
针对上述问题,本申请通过将泄放电路10的输入端和输出端分别与第一输出开关的输入端和第二输出开关器件的输出端连接,并采用电阻来组成泄放电路10,以使本领域技术人员可通过控制泄放电路10的总电阻,来使得第二输出开关器件的输出端电压可在第一拓扑结构工作时,为逆变器输出电压的一半,以及使第一输出开关器件的输出电压可在第二拓扑结构工作时,为逆变器输出电压的一半。如此,使得泄放电路10在系统正常工作时,还起到了对逆变器输出电压的均压效果,有利于提高逆变器输出的稳定性。
参照图1至图2,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泄放电路10包括所述泄放电路10包括电阻;
所述电阻为一个;或者,
所述电阻为多个,多个电阻中至少两个所述电阻串联接,或者,多个电阻中至少两电阻并联连接。
本实施例中,泄放电路10中电阻的数量、各电阻的阻值以及各电阻之间的连接关系可由实际需要来进行确定,在此不做限定。因此,当电阻数量为一个时,电阻的两端分别即为泄放电路10的输入端和输出端;当电阻数量为多个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通过将至少两个电阻串联,或者将至少两个电阻并联,以使多个电阻可构成复合连接关系,来实现泄放电路10不同的总阻值。在图2所示实施例中,泄放电路10包括依次串联的四个电阻,第四电阻R4至第七电阻(R2~R7)。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逆变器,该逆变器包括正电压母线P、负电压母线N和母线电压放电电路,该母线电压放电电路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逆变器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其中,正电压母线P和负电压母线N之间连接有功率器件,负电压母线N接地,母线电压放电电路分别与正电压母线P和负电压母线N连接。在图2中功率器件包括第二开关器件Q2、第三开关器件Q3、第四开关器件Q4、第五开关器件Q5、第六开关器件Q6和第七开关器件Q7,各开关器件与部分正电压母线P和负电压母线N组成ANPC拓扑结构的逆变器主回路30,第二开关器件Q2至第七开关器件Q7的电路结构可参照图2,在此不做赘述。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变频器,该变频器包括上述母线电压放电电路,该母线电压放电电路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变频器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或者,该变频器包括上述逆变器,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变频器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同样不做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可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母线电压放电电路,应用于逆变器,所述逆变器包括正电压母线和负电压母线,所述正电压母线和所述负电压母线之间连接有功率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母线电压放电电路包括:
泄放电路;以及,
泄放控制电路,分别与所述逆变器的电源端和所述泄放电路连接,所述泄放控制电路用于在检测到所述逆变器下电时,控制所述泄放电路将所述正电压母线和所述负电压母线连接,以将所述正电压母线的电压经所述负电压母线进行泄放。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母线电压放电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泄放控制电路包括:
第一开关电路,串联于所述泄放电路和所述正电压母线之间;
下电检测电路,所述下电检测电路的检测端与所述逆变器的电源端连接,所述下电检测电路的控制端与所述第一开关电路的受控端连接,所述下电检测电路用于在检测到所述逆变器下电时,控制所述第一开关电路导通,以使所述泄放电路工作。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母线电压放电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下电检测电路包括: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三电阻和第一开关器件;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一端为所述下电检测电路的检测端,所述第一开关器件的受控端分别与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二端和地连接,所述第一开关器件的输入端经第二电阻接入预设电压,所述第三电阻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开关器件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三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开关器件的输出端连接。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母线电压放电电路,所述逆变器还包括中位电压母线,所述中位电压母线分别经至少一个均压电阻与所述正电压母线和所述负电压母线连接,所述中位电压母线与所述正电压母线之间的均压电阻组成第一均压电路,所述中位电压母线与所述负电压母线之间的均压电阻组成第二均压电路,所述第一均压电路和所述第二均压电路的阻值相等,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电阻与所述第一均压电路串联连接;
或者,所述第三电阻与所述第二均压电路串联连接。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母线电压放电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泄放控制电路还包括:
第二开关电路,串联于所述泄放电路和所述负电压母线之间;
所述下电检测电路的控制端还与所述第二开关电路的受控端连接,所述下电检测电路用于在检测到所述逆变器下电时,控制所述第二开关电路导通,以使所述泄放电路工作。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母线电压放电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开关电路为继电器;
和/或,所述第二开关电路为继电器。
7.如权利要求1-6任意一项所述的母线电压放电电路,所述功率器件包括第一输出开关器件和第二输出开关器件,所述第一输出开关器件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二输出开关器件的输入端互相连接,且互连节点作为所述逆变器的输出端,其特征在于,所述泄放电路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一输出开关器件的输入端连接,所述泄放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二输出开关器件的输出端连接。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母线电压放电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泄放电路包括电阻;
所述电阻为一个;或者,
所述电阻为多个,多个电阻中至少两个所述电阻串联接,或者,多个电阻中至少两电阻并联连接。
9.一种逆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逆变器包括:
正电压母线;
负电压母线,所述正电压母线和所述负电压母线之间连接有功率器件;以及,
如权利要求1-8任意一项所述的母线电压放电电路,所述母线电压放电电路分别与所述正电压母线和所述负电压母线连接。
10.一种变频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变频器包括如权利要求1-8任意一项所述的母线电压放电电路;
或者,所述变频器包括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逆变器。
CN202122639474.9U 2021-10-29 2021-10-29 母线电压放电电路、逆变器和变频器 Active CN21612220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639474.9U CN216122201U (zh) 2021-10-29 2021-10-29 母线电压放电电路、逆变器和变频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639474.9U CN216122201U (zh) 2021-10-29 2021-10-29 母线电压放电电路、逆变器和变频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122201U true CN216122201U (zh) 2022-03-22

Family

ID=8071154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639474.9U Active CN216122201U (zh) 2021-10-29 2021-10-29 母线电压放电电路、逆变器和变频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12220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729880B (zh) 电力变换装置的驱动电路及其应用装置
WO2017063413A1 (zh) 一种高压直流断路器及其控制方法
CN103532356B (zh) 一种具有负压的自举供电mosfet/igbt驱动线路
CN102201755B (zh) 一种混合箝位型四电平变换器
CN110299696B (zh) T型三电平变流器及其短路保护电路
CN104579279A (zh) 一种光纤触发式高压固态开关
CN102541144B (zh) 交直流通用固态功率控制器的实现方法及控制器
CN107222107A (zh) 一种快速、耐高压固态开关
CN110492876A (zh) 一种基于耦合电感的双向直流固态断路器
CN104979851B (zh) 一种开关电路及其控制方法
CN107196287B (zh) 一种具备直流潮流与短路控制的复合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N109074980B (zh) 双向换向促进器
CN216122201U (zh) 母线电压放电电路、逆变器和变频器
TWI528714B (zh) 閘流體直流開關之快速截止裝置及其操作方法
CN107124090A (zh) 应用于高压固态开关中的快速驱动电路、高压固态开关
CN110571782A (zh) 一种能量控制电路及方法
CN103595282A (zh) 模块化多电平变流器的变流模块电路
CN114726228A (zh) 一种固态变压器和供电设备
CN207559539U (zh) 直流断路器和电路保护装置
CN205864383U (zh) 一种高速电力高频交流固态继电器
CN106230413A (zh) 一种混合型高压直流断路器及其功率单元
WO2021120220A1 (zh) 一种直流变换器
TWI792786B (zh) 電機制動系統
JP6718141B2 (ja) 電力変換器
CN104270028A (zh) 一种具有多种输出电压的逆变电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