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080431U - 一种集热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集热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080431U
CN216080431U CN202120885418.0U CN202120885418U CN216080431U CN 216080431 U CN216080431 U CN 216080431U CN 202120885418 U CN202120885418 U CN 202120885418U CN 216080431 U CN216080431 U CN 21608043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collecting
pipe
branch pipe
air supply
tub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0885418.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闫苇
郭延隆
张保国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ngdao Economic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District Haier Water Heater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Qingdao Economic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District Haier Water Heater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ngdao Economic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District Haier Water Heater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filed Critical Qingdao Economic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District Haier Water Heate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0885418.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08043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08043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08043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40Solar thermal energy, e.g. solar towers
    • Y02E10/44Heat exchange systems

Landscapes

  • Heat-Pump Type And Storage Water Heat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太阳能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集热装置。其包括联集热管以及集热支管,联集热管内设置有一端伸出联集热管的联集内管,集热支管为单头开口结构,并且集热支管的开口端与联集热管相连通,集热支管的内部设置有送风管道,送风管道的一端与联集内管相连通,送风管道的另一端开口且延伸到集热支管的底部,对联集内管中充入气体,使得联集内管中的气体通入送风管道中,由于送风管道的另一端延伸到集热支管的底部,使得送风管道中的气体将原有集热支管中的热气体从底部顶入联集热管中,实现集热支管中热气体的收集,该结构不仅避免了集热支管易炸管的问题,还提高集热支管中热气体的排出速度,进而提高了整个集热装置的集热效率。

Description

一种集热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太阳能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集热装置。
背景技术
在化石燃料日趋减少的情况下,太阳能已成为人类使用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太阳能集热装置是将太阳的辐射能转换为热能的装置。现有的太阳能集热装置主要为贯通式集热支管空气集热装置,由于贯通式集热支管需要在集热支管的两端均与联集管相连通,通过在集热支管一端连接的联集管内通气,使得集热支管内的热气体从集热支管内流入到集热支管另一端连接的联集管中,实现对热气体的收集,这就需要将集热支管的两端均固定在联集管上,使得集热支管在高温状态下容易发生炸管问题。
随着技术的发展,为了防止集热支管炸裂,虽然也出现了单头开口固定形式的集热支管,但是为了便于将集热支管内的热气体排出,需要在集热支管内部设置内管,使得内管将集热支管分割为上腔体以及下腔体,从而使得集热支管内形成U形通道,虽然可以避免炸管问题,但是位于集热支管上腔体部位的气体需要先流经下腔体才能排入联集管中,降低了集热支管中热气体的排出速度,进而降低了整个集热装置的集热效率。
基于此,亟需发明一种集热装置,已解决集热支管易炸管以及集热装置集热效率低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集热装置,不仅可以避免集热支管易炸管的问题,保证集热支管的正常工作,还提高了集热支管中热气体的排出速度,进而提高了整个集热装置的集热效率。
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集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联集热管,所述联集热管内设置有一端伸出所述联集热管的联集内管;以及
集热支管,为单头开口结构,并且所述集热支管的开口端与所述联集热管相连通,所述集热支管的内部设置有送风管道,所述送风管道的一端与所述联集内管相连通,所述送风管道的另一端开口且延伸到所述集热支管的底部。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集热支管设置有多个,每个所述集热支管均与所述联集热管相连通,并且每个所述集热支管内部的所述送风管道均与所述联集内管相连通。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送风管道与所述集热支管同轴设置,并且所述送风管道的外壁与所述集热支管的内壁间隔设置。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联集内管以及所述送风管道均为金属材质。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集热支管包括:
真空内管,所述真空内管的内部设置有所述送风管道;以及
真空外管,套装在所述真空内管的外部,所述真空外管和所述真空内管之间为真空结构。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集热支管还包括:
膨胀卡子,设置在所述真空内管和所述真空外管之间,被配置为支撑所述真空内管。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真空内管和所述真空外管均为玻璃管。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集热装置还包括:
保温层,包覆在所述联集热管的外部。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集热装置还包括:
送风组件,与所述联集内管的入口相连通。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送风组件为风机。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集热装置,该集热装置包括联集热管以及集热支管,联集热管内设置有一端伸出联集热管的联集内管,并且集热支管的开口端与联集热管相连通,集热支管的内部设置有送风管道,送风管道的一端与联集内管相连通,送风管道的另一端开口并延伸到集热支管的底部,只需要对联集内管伸出联集热管的一端充入气体,使得联集内管中的气体通入送风管道中,由于送风管道的另一端延伸到集热支管的底部,使得送风管道中的气体将原有集热支管中的热气体从底部顶入联集热管中,从而实现集热支管中热气体的收集。由于集热支管为单头开口结构,只需要将集热支管的开口固定在联集热管上即可,使得集热支管的自由端存在一定的形变空间,可以避免集热支管在高温环境下发生炸管问题,保证集热支管的正常工作。此外,由于集热支管内的热气体可以直接从集热支管的底部依次被顶出,提高了集热支管中热气体的排出速度,进而提高了整个集热装置的集热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集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
1、联集热管;11、联集内管;
2、集热支管;21、送风管道。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和达到的技术效果更加清楚,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实施例的描述中,术语“上”、“下”、“左”、“右”等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和简化操作,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仅用于在描述上加以区分,并没有特殊的含义。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集热装置,该集热装置主要为空气集热装置,该装置主要包括联集热管1以及集热支管2,其中,集热支管2主要通过太阳能对集热支管2内的空气进行加热,集热支管2与联集热管1相连通,联集热管1用于对集热支管2内的热气体进行收集,从而将热气体送入需要热空气的装置中。
但是,现有的空气集热装置中的集热支管2大都为贯通式集热支管,通过在集热支管2一端连接的联集管内通气,使得集热支管2内的热气体从集热支管2内流入到集热支管2另一端连接的联集管中,实现对热气体的收集,这就需要将集热支管2的两端均固定在联集管上,使得集热支管2在高温状态下容易发生炸管问题。随着技术的发展,为了防止集热支管2炸裂,虽然也出现了单头开口固定形式的集热支管2,但是该设计降低了集热支管2中热气体的排出速度,进而降低了整个集热装置的集热效率。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集热装置通过在联集热管1内设置有一端伸出联接热管1的联集内管11,并且集热支管2的开口端与联集热管1相连通,集热支管2的内部设置有送风管道21,集热支管2为单头开口结构,送风管道21的一端与联集内管11相连通,送风管道21的另一端开口并延伸到集热支管2的底部,只需要通过对联集内管11伸出联集热管1的一端中充入气体,使得联集内管11中的气体通入送风管道21中,由于送风管道21的另一端开口并延伸到集热支管2的底部,使得送风管道21中的气体将原有集热支管2中的热气体从底部顶入联集热管1中,从而实现集热支管2中热气体的收集。由于集热支管2为单头开口结构,只需要将集热支管2的开口固定在联集热管1上即可,使得集热支管2的自由端存在一定的形变空间,可以避免集热支管2在高温环境下发生炸管问题,保证集热支管2的正常工作。此外,由于集热支管2内的热气体可以直接从集热支管2的底部依次被顶出,提高了集热支管2中热气体的排出速度,进而提高了整个集热装置的集热效率。
优选地,如图1所示,集热支管2设置有多个,每个集热支管2均与联集热管1相连通,使得各个集热支管2并联接入到联集热管1中,并且每个集热支管2内部的送风管道21均与联集内管11相连通,这就使得只需要对联集内管11中充入气体,联集内管11中的气体便能够同时流通到每个送风管道21中,流通方向如图1中箭头所示,每个送风管道21对应的集热支管2内的热空气均能同时流通到联集热管1中,从而实现对多个集热支管2内热空气的收集。通过设置多个并联连接的集热支管2,提高了整个集热装置的集热效率。此外,由于每个集热支管2内的热气体均能直接流入联接热管1中,无需依次途径各个集热支管2,也提高了对集热支管2内热气体的收集效率。
为了进一步提供集热支管2中热气体被顶出的速度,如图1所示,送风管道21与集热支管2同轴设置,并且送风管道21的外壁与集热支管2的内壁间隔设置,这就使得当送风管道21中的气体进入集热支管2的底部时,集热支管2内的气体能够被通畅地顶出,并且集热支管2内的气体能够围绕送风管道21的外壁流入联集热管1中。
优选地,联集内管11以及送风管道21均为金属材质,金属材质的强度高,在高温状态下结构稳定。
为了提高联集热管1对热空气的保温效果,集热装置还包括保温层,保温层包覆在联集热管1的外部,避免联集热管1中的热气体被散热降温,从而提高对联集热管1内热空气的保温效果。具体而言,保温层可以采用岩棉、矿棉、聚苯乙烯、聚氨脂等材质,本实施例对保温层的材质不做具体的限定。
现对集热支管2的具体结构进行说明,集热支管2包括真空内管、真空外管以及膨胀卡子,真空内管的内部设置有送风管道21,真空外管套装在真空内管的外部,通过将集热支管2设计成双层管道套装的结构,并且对真空内管和真空外管抽真空处理,不仅增加了集热支管2对空气的加热效果,也提高了集热支管2对内部热空气的保温效果。
具体而言,真空内管和真空外管均为玻璃管。玻璃管具有低膨胀率、耐高温、高强度、高硬度、高透光率和高化学稳定性的优点。
此外,集热支管2还包括膨胀卡子,膨胀卡子设置在真空内管和真空外管之间,膨胀卡子能够支撑真空内管,从而提高真空内管以及真空外管之间的连接稳定性。此外,膨胀卡子可随着真空内管和真空外管的膨胀而变形,可以避免真空内管和真空外管因膨胀而发生炸管问题。
优选地,集热装置还包括送风组件,送风组件与联集内管11的入口相连通,送风组价能够如图1中箭头所示向联集内管11的入口通入气体,从而将集热支管2中的热空气顶出。具体而言,送风组件可以为风机,风机的结构简单,也便于进行操作,方便用户使用。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联集内管11伸出联集热管1的一端为联集内管11的入口。
显然,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了清楚说明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集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联集热管(1),所述联集热管(1)内设置有一端伸出所述联集热管(1)的联集内管(11);以及
集热支管(2),为单头开口结构,并且所述集热支管(2)的开口端与所述联集热管(1)相连通,所述集热支管(2)的内部设置有送风管道(21),所述送风管道(21)的一端与所述联集内管(11)相连通,所述送风管道(21)的另一端开口且延伸到所述集热支管(2)的底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集热支管(2)设置有多个,每个所述集热支管(2)均与所述联集热管(1)相连通,并且每个所述集热支管(2)内部的所述送风管道(21)均与所述联集内管(11)相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1~2任一项所述的集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送风管道(21)与所述集热支管(2)同轴设置,并且所述送风管道(21)的外壁与所述集热支管(2)的内壁间隔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联集内管(11)以及所述送风管道(21)均为金属材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集热支管(2)包括:
真空内管,所述真空内管的内部设置有所述送风管道(21);以及
真空外管,套装在所述真空内管的外部,所述真空外管和所述真空内管之间为真空结构。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集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集热支管(2)还包括:
膨胀卡子,设置在所述真空内管和所述真空外管之间,被配置为支撑所述真空内管。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集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真空内管和所述真空外管均为玻璃管。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集热装置还包括:
保温层,包覆在所述联集热管(1)的外部。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集热装置还包括:
送风组件,与所述联集内管(11)的入口相连通。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集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送风组件为风机。
CN202120885418.0U 2021-04-27 2021-04-27 一种集热装置 Active CN21608043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885418.0U CN216080431U (zh) 2021-04-27 2021-04-27 一种集热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885418.0U CN216080431U (zh) 2021-04-27 2021-04-27 一种集热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080431U true CN216080431U (zh) 2022-03-18

Family

ID=8063524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0885418.0U Active CN216080431U (zh) 2021-04-27 2021-04-27 一种集热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08043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1191144Y (zh) 相变蓄能换热器
CN112762354B (zh) 一种金属氢化物储氢罐
CN203980334U (zh) 一种空气预热器
CN216080431U (zh) 一种集热装置
CN211853965U (zh) 一种蒸汽锅炉余热回收装置
CN2823915Y (zh) 热管式真空管太阳能空气集热器
CN201973877U (zh) 高温空气电加热器
CN212157670U (zh) 串并联结构的高换热效率有机热载体炉
CN114322623A (zh) 一种高温多换热管紧凑型相变换热装置
CN101387449B (zh) 石墨填充真空玻璃管开式毛细管太阳能集热管
CN211119283U (zh) 一种化工生产用炽热蒸汽压力锅炉
CN212566338U (zh) 一种新型太阳能真空管空气集热、换热一体化联箱
CN102367995A (zh) 一种热管真空管集热器
CN2625801Y (zh) 单头通真空绝热金属集热管
CN201050897Y (zh) 太阳能集热管
CN203405011U (zh) 集热管
CN203464809U (zh) 用于高温烟气换热的换热装置
CN110595078A (zh) 新型太阳能真空管空气集热、换热一体化联箱的集热方法
CN101995176A (zh) 一种流体之间进行热量交换的方法和装置
CN203464520U (zh) 一种集热器
CN217402861U (zh) 一种双螺旋密排管气体加热炉
CN220039174U (zh) 一种高效热交换的螺旋管换热器
CN205299981U (zh) 一种真空管太阳能集热器
CN202973581U (zh) 同轴套管玻璃管流道二次换热真空管太阳能集热器
CN221223464U (zh) 一种换热器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