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076466U - 一种墙体加固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墙体加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076466U
CN216076466U CN202122041490.8U CN202122041490U CN216076466U CN 216076466 U CN216076466 U CN 216076466U CN 202122041490 U CN202122041490 U CN 202122041490U CN 216076466 U CN216076466 U CN 21607646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teel
wall
wall body
steel bars
longitudin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041490.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辉
杨少康
邓明科
张思海
卜新星
贾衒衒
霍耶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i'an Wuhe New Material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Xi'an Wuhe Civil Engineering New Materi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i'an Wuhe Civil Engineering New Materi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Xi'an Wuhe Civil Engineering New Material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2041490.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07646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07646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07646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Reinforcement Elements For Building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关于一种墙体加固装置,加设于墙体上,该装置包括:多对纵向钢筋,沿墙体高度方向设置,且每两对纵向钢筋对称设置于墙体的前后侧面,位于墙体同一侧面的相邻两对纵向钢筋之间的距离为预设值;多对横向钢筋,沿墙体长度方向设置,且每两对横向钢筋对称设置于墙体的前后侧面,且每对横向钢筋设置于墙体的顶部和/或底部;多根箍筋,多根箍筋部分垂直穿过墙体,用于将对称设置的两对纵向钢筋和两对横向钢筋进行围绕以形成钢筋笼。本实用新型可以更好的控制墙体外闪以及延缓墙体裂缝的出现,而且能够显著提高墙体自身的受剪承载能力与变形能力,有效增加墙体的刚度。

Description

一种墙体加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生土建筑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墙体加固装置。
背景技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建筑行业也迎来了飞速式的发展,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建筑结构设计标准不断提高,人们也越来越重视住宅的安全性。墙体例如土坯墙是一种比较古老的砌筑方式,在我国部分地区仍有此类建筑物的存在和使用。但是此种墙体材料本身强度低、脆性大、变形能力很差,地震作用下承载力迅速下降,极易发生倒塌,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同时,水泥砂浆与土坯不易结合,导致墙体在外装材料上局限性特别大,不能满足现代装饰的基层要求。因此,急需寻求一种改善如土坯墙、砖土墙的抗震性能,尤其是增加延性的有效措施,以满足墙体的安全使用需求。
目前采用的传统常规方法如增加钢筋混凝土构造柱、圈梁或钢筋网砂浆带加固法,均存在新旧材料结合难、二次损伤大、造价偏高等问题。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技术方案改善上述方案中存在的一个或者多个问题。
需要注意的是,本部分旨在为权利要求书中陈述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提供背景或上下文。此处的描述不因为包括在本部分中就承认是现有技术。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墙体加固装置,进而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克服由于相关技术的限制和缺陷而导致的一个或者多个问题。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墙体加固装置,加设于墙体上,该装置包括:
多对纵向钢筋,沿所述墙体高度方向设置,且每两对所述纵向钢筋对称设置于所述墙体的前后侧面,位于所述墙体同一侧面的相邻两对所述纵向钢筋之间的距离为预设值;
多对横向钢筋,沿所述墙体长度方向设置,且每两对所述横向钢筋对称设置于所述墙体的前后侧面,且每对所述横向钢筋设置于所述墙体的顶部和/或底部;
多根箍筋,多根所述箍筋部分垂直穿过所述墙体,用于将对称设置的两对所述纵向钢筋和两对所述横向钢筋分别进行围绕以形成钢筋笼。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该装置还包括:
多根钢带,设置于所述钢筋笼在所述墙体表面形成的矩形区域的对角线上,且该钢带的两端分别与所述钢筋笼固定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该装置还包括:
多个钢板网,固定设置于所述纵向钢筋的端部,或设置于所述纵向钢筋与所述横向钢筋的交接处;所述钢带与所述钢板网连接,以通过所述钢带将对角设置的所述钢板网进行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在所述钢筋笼及所述钢板网所在的所述墙体表面涂覆高延性复合材料。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钢板网具有多个网孔,以便所述高延性复合材料穿过所述网孔对所述钢板网进行加固。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钢板网与所述钢筋笼焊接;和/或,所述钢板网与所述钢带焊接。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在设置有所述纵向钢筋、所述横向钢筋及所述箍筋所围合区域的所述墙体表面涂覆高延性复合材料。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每对所述纵向钢筋包括两根纵向钢筋,且两根纵向钢筋之间的距离介于40~60cm之间;每对所述横向钢筋包括两根横向钢筋,且两根横向钢筋之间的距离介于40~60cm之间。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相邻所述箍筋之间的距离介于20~80cm之间;和/或,所述预设值介于2~5m之间。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每对所述纵向钢筋与所述横向钢筋在交接处弯钩搭接。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墙体加固施工方法,该方法包括:
将多对纵向钢筋沿高度方向设置于墙体的墙面上,以在所述墙体的前后侧面形成对称设置的两对纵向钢筋;
将多对横向钢筋沿长度方向设置于所述墙体的前后侧面上,且与所述纵向钢筋的上端和/或下端进行弯钩搭接;
在每对所述纵向钢筋与每对横向钢筋的外侧位置依次穿墙打孔;
将多个箍筋通过上述孔穿过所述墙体将位于所述墙体前后面的两对所述纵向钢筋及两对所述横向钢筋分别进行围绕,以在所述墙体上形成多个钢筋笼。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该方法还包括:
在所述钢筋笼在所述墙体表面形成的矩形区域的对角线上设置多根钢带,且将所述钢带的两端分别与所述钢筋笼固定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该方法还包括:
在形成的所述钢筋笼的端部设置钢板网,并将所述钢带的两端部与对角设置的两个钢板网进行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将多个钢板网固定设置于所述纵向钢筋的端部,或设置于所述纵向钢筋与所述横向钢筋的交接处;所述钢带与所述钢板网连接,以通过所述钢带将对角设置的所述钢板网进行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该方法还包括:
在所述钢筋笼及所述钢板网所在的所述墙体的表面涂覆高延性复合材料。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中,根据本实施例提供的墙体加固装置及其施工方法,通过在墙体的前后面设置纵向钢筋、横向钢筋,两者分别与箍筋构成钢筋笼,从而更好的控制墙体外闪以及延缓墙体裂缝的出现,而且能够显著提高墙体自身的受剪承载能力与变形能力,有效增加墙体的刚度。
附图说明
图1示出本实用新型示例性实施例中墙体加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本实用新型示例性实施例中加设高延性复合材料的墙体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本实用新型示例性另一实施例中墙体加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本实用新型示例性另一实施例中加设高延性复合材料的墙体加固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5示出本实用新型示例性实施例中钢板网的结构示意图;
图6示出本实用新型示例性实施例中墙体加固装置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7示出本实用新型示例性实施例中墙体中设置多组加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8示出本实用新型示例性实施例中墙体加固装置施工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中:墙体100;纵向钢筋200;横向钢筋300;箍筋400;钢板网500;钢带600;高延性复合材料700。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考附图更全面地描述示例实施方式。然而,示例实施方式能够以多种形式实施,且不应被理解为限于在此阐述的范例;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使得本实用新型将更加全面和完整,并将示例实施方式的构思全面地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描述的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以任何合适的方式结合在一个或更多实施方式中。
此外,附图仅为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图解,并非一定是按比例绘制。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类似的部分,因而将省略对它们的重复描述。附图中所示的一些方框图是功能实体,不一定必须与物理或逻辑上独立的实体相对应。
本示例实施方式中首先提供了一种墙体加固装置。参考图1中所示,该加固装置加设于墙体100上,该装置可以包括:多对纵向钢筋200、多对横向钢筋300和多根箍筋400。
多对纵向钢筋200沿所述墙体100高度方向设置,且每两对所述纵向钢筋200对称设置于所述墙体100的前后侧面,位于所述墙体100同一侧面的相邻两对所述纵向钢筋200之间的距离为预设值;多对横向钢筋300沿所述墙体100长度方向设置,且每两对所述横向钢筋300对称设置于所述墙体100的前后侧面,且每对所述横向钢筋300设置于所述墙体100的顶部和/或底部;多根箍筋400部分垂直穿过所述墙体100,用于将对称设置的两对所述纵向钢筋200和两对所述横向钢筋300进行围绕以形成钢筋笼。
具体的,纵向钢筋200沿墙体100的高度方向设置,并且设置在墙体100的正面及背面,以通过箍筋400垂直穿过墙面将正面及背面设置的纵向钢筋200进行围绕以形成钢筋笼;另外,横向钢筋300可以设置在墙体100的顶部侧面或底部侧面,或者同时设置在顶部和底部的侧面,并通过箍筋400垂直穿过墙面将正面及背面设置的横向钢筋300进行围绕以形成钢筋笼。为保证对墙体100的加固效果,每对纵向钢筋200沿墙体100长度方向的设置距离可根据实际墙体100的老化程度进行设置,例如可设置为2~5米之间,例如3米、4米等,但不做具体限制。为进一步加强对墙体100的加固,可对横向钢筋300与纵向钢筋200的交接处进行焊接,从而使得横向钢筋300与纵向钢筋200形成一个整体,从而能够更好的控制墙体100外闪以及延缓墙体裂缝的出现,本实施例提供的墙体加固装置能够显著提高墙体自身的受剪承载能力与变形能力,有效增加墙体的刚度。
根据本实施例提供的墙体加固装置,通过在墙体100的前后面设置纵向钢筋200、横向钢筋300分别与箍筋400构成的钢筋笼,从而更好的控制墙体100外闪以及延缓墙体裂缝的出现,而且能够显著提高墙体自身的受剪承载能力与变形能力,有效增加墙体的刚度。
下面,将参考图1至图6对本示例实施方式中的上述装置的各个结构进行更详细的说明。
在一个实施例中,多根钢带600,设置于所述钢筋笼在所述墙体100表面形成的矩形区域的对角线上,且该钢带600的两端分别与所述钢筋笼固定连接。
具体的,在相邻横向钢筋300笼与纵向钢筋200笼在墙体100表面构成的区域内对角设置两根钢带600形成X形钢带600,如图3所示,且该钢带600端部与钢筋笼焊接,但不作具体限制,该种设置不仅能够增加墙体100自身的水平受剪承载力,而且使得墙体通过X形钢带600与纵向钢筋笼或横向钢筋笼有效的连接在一起,使得墙体的整体性有了很大的提高。本实施例提供的墙体加固装置能够显著提高墙体自身的受剪承载能力与变形能力,有效增加墙体的刚度。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装置还包括:多个钢板网500,固定设置于所述纵向钢筋200的端部,或设置于所述纵向钢筋200与所述横向钢筋300的交接处;所述钢带600与所述钢板网500连接,以通过所述钢带600将对角设置的所述钢板网500进行连接。
具体的,如图3、5所示,本实施例中在钢筋笼的上端和下端均设置有钢板网500,具体的设置位置为纵向钢筋200与横向钢筋300的交接拐角处,但不做具体限制,通过钢带600将对角设置的钢板网500进行连接从而在墙体100的前后侧面形成X形钢带600,该种设置不仅能够增加墙体100自身的水平受剪承载力,而且使得墙体通过X形钢带600与纵向钢筋笼或横向钢筋笼有效的连接在一起,使得墙体的整体性能有了很大的提高。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在所述钢筋笼及所述钢板网500所在的所述墙体100表面涂覆高延性复合材料700。具体的,高延性复合材料700具有韧性高、变形大、抗开裂的特性,当纵向钢筋200、横向钢筋300及箍筋400和钢板网500连接完成后,在其表面涂覆高延性复合材料700,该种设置不仅能够弥补钢筋遇水锈蚀的缺陷,而且高延性复合材料700的多裂缝开展及在拉伸应力下的应变硬化的特性可使纵向钢筋200受力更加均匀,进一步优化了对墙体100的加固效果。另外,所述高延性复合材料700通过界面剂粘附于所述墙体100表面。通过界面剂与墙体100粘接,既可加强高延性复合材料加固层与墙体100之间的界面粘结,同时可防止钢带600组合体系在高延性复合材料加固层中的滑移失效。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所述钢板网500具有多个网孔,以便所述高延性复合材料700穿过所述网孔对所述钢板网500进行加固。具体的,钢板网500上设置的多个网孔能够使涂覆的高延性复合材料700穿过该网孔与墙体100接触,能够进一步增墙钢板网500的稳固性以及高延性复合材料700与墙体100的接触面积,进一步优化了对墙体100的加固效果。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钢板网500与所述钢筋笼焊接;和/或,所述钢板网500与所述钢带600焊接。具体的,将钢板网500与钢筋笼进行焊接,以及将钢板网500与钢带600进行焊接,不仅施工方便,而且使得整个加固装置更加牢固。而且能够有效提高墙体自身的受剪承载能力与变形能力,及有效增加墙体的刚度。
在一个实施例中,在设置有所述纵向钢筋200、所述横向钢筋300及所述箍筋400所围合区域的所述墙体100表面涂覆高延性复合材料700。
具体的,如图2所示,高延性复合材料700具有韧性高,变形大,抗开裂的特性,将高延性复合材料700覆于有钢筋的位置,在一个示例中,所述高延性复合材料700通过界面剂粘附于所述墙体100表面。如图2所示,具体的,通过界面剂与墙体100粘接,既可加强高延性复合材料700加固层与墙体100之间的界面粘结,同时可防止钢带600组合体系在高延性复合材料700加固层中的滑移失效。
在一个实施例中,每对所述纵向钢筋200包括两根纵向钢筋200,且两根纵向钢筋200之间的距离介于40~60cm之间;每对所述横向钢筋300包括两根横向钢筋300,且两根横向钢筋300之间的距离介于40~60cm之间。
具体的,两根纵向钢筋200之间的距离可根据墙体的实际老化程度进行设置,例如两根纵向钢筋200的距离可设置为50cm,但不作具体限制,两根横向钢筋300之间的距离可参照纵向钢筋200的设置距离进行设置,例如两根横向钢筋300之间的距离可设置为50cm,但不作具体限制。
在一个实施例中,相邻所述箍筋400之间的距离介于20~80cm之间。具体的,箍筋400与箍筋400之间的距离可根据实际对纵向钢筋200及横向钢筋300的加固效果进行设置,例如相邻箍筋400间的距离可设置为40cm,但不做具体限制,箍筋400的设置能够进一步加强横向钢筋300和纵向钢筋200对墙体100的固定,并且施工简单易于操作,从而节省了施工周期。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预设值介于2~5m之间。具体的,为保证对墙体100的加固效果,每对纵向钢筋200沿墙体100长度方向的设置距离可根据实际墙体100的老化程度进行设置,例如可设置为3米,但不做具体限制。
在一个实施例中,每对所述纵向钢筋200与所述横向钢筋300在交接处弯钩搭接。具体的,通过横向钢筋300与纵向钢筋200在交接处的搭接设置,能够使得横向钢筋300与纵向钢筋200形成一个整体,从而能够更好的控制墙体100外闪以及延缓墙体裂缝的出现。
本示例实施方式中还提供了一种墙体100加固施工方法。该方法应用于上述实施例所述的墙体加固装置上,参考图8中所示,该方法包括:
步骤S101,将多对纵向钢筋200沿高度方向设置于墙体100的墙面上,以在所述墙体100的前后侧面形成对称设置的两对纵向钢筋200。
步骤S102,将多对横向钢筋300沿长度方向设置于所述墙体100的前后侧面上,且与所述纵向钢筋200的上端和/或下端进行弯钩搭接。
步骤S103,在每对所述纵向钢筋200与每对横向钢筋300的外侧位置依次穿墙打孔,以便于箍筋400穿过所述墙体100。
步骤S104,通过多个箍筋400穿过所述墙体100将位于所述墙体100前后侧面的两对所述纵向钢筋200及两对所述横向钢筋300进行围绕,以在所述墙体100上形成多个钢筋笼。
具体的,通过在墙体100的前后面设置纵向钢筋200、横向钢筋300,并分别与箍筋400构成的钢筋笼,从而更好的控制墙体100外闪以及延缓墙体裂缝的出现,而且能够显著提高墙体100自身的受剪承载能力与变形能力,有效增加墙体100的刚度。
在一个实施例中,步骤S105,在所述钢筋笼在所述墙体100表面形成的矩形区域的对角线上设置多根钢带600,且将所述钢带600的两端分别与所述钢筋笼固定连接。
具体的,在相邻横向钢筋300笼与纵向钢筋200笼在墙体100表面构成的区域内对角设置两根钢带600形成X形钢带600,且该钢带600端部与钢筋笼焊接,但不作具体限制,该种设置不仅能够增加墙体100自身的水平受剪承载力,而且使得墙体通过X形钢带600与纵向钢筋笼或横向钢筋笼有效的连接在一起,使得墙体的整体性有了很大的提高。本实施例提供的墙体加固装置能够显著提高墙体自身的受剪承载能力与变形能力,有效增加墙体的刚度
在一个实施例中,步骤S106,在形成的所述钢筋笼的端部设置钢板网500,并将钢带600的两端部与对角设置的两个钢板网500进行连接。
具体的,本实施例利用钢带600组合体系通过穿墙箍筋400与墙体、沿墙体100双面设置的纵向钢筋200和横向钢筋300、纵向钢筋200和横向钢筋300相应位置的穿墙箍筋400、X形钢带600、钢板网500经焊接有效的连接在一起,不仅可以增加墙体100自身的水平受剪承载力,同时还可以使墙体和其他结构件有效的连接在一起,使房屋的整体性能有了很大的提高。在地震作用下,钢带600组合体系可以有效约束墙体100,控制墙体100外闪和延缓墙体裂缝的出现,为实现钢带600组合体系增强高延性复合材料700加固墙体100提供了必要条件。
在一个实施例中,将多个钢板网500固定设置于所述纵向钢筋200的端部,或设置于所述纵向钢筋200与所述横向钢筋300的交接处;所述钢带600与所述钢板网500连接,以通过所述钢带600将对角设置的所述钢板网500进行连接。
在一个实施例中,步骤S107,在所述钢筋笼及所述钢板网500所在的所述墙体100的表面涂覆高延性复合材料700。
具体的,本实施例利用高延性复合材料700受拉应变硬化、抗渗和多裂缝开展的特征,可以显著提高墙体自身的受剪承载能力与变形能力,有效增加墙体的刚度。高延性复合材料700作为钢筋的保护层,可弥补钢筋遇水锈蚀的缺陷,高延性复合材料700的多裂缝开展及在拉伸应力下的应变硬化的特性可使纵向钢筋200受力更加均匀,加强了对墙体100的加固效果。本实施例采用的箍筋400将横向钢筋300和纵向钢筋200包裹形成钢筋笼,高延性复合材料700覆于有钢筋的位置,通过界面剂与墙体100粘接,既可加强高延性复合材料700加固层与墙体100之间的界面粘结,又可防止钢带600组合体系在高延性复合材料700加固层中的滑移失效。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进行接合和组合。
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这里公开的实用新型后,将容易想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实施方案。本申请旨在涵盖本实用新型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遵循本实用新型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实用新型未公开的本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或惯用技术手段。说明书和实施例仅被视为示例性的,本实用新型的真正范围和精神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指出。

Claims (10)

1.一种墙体加固装置,加设于墙体上,其特征在于,该装置包括:
多对纵向钢筋,沿所述墙体高度方向设置,且每两对所述纵向钢筋对称设置于所述墙体的前后侧面,位于所述墙体同一侧面的相邻两对所述纵向钢筋之间的距离为预设值;
多对横向钢筋,沿所述墙体长度方向设置,且每两对所述横向钢筋对称设置于所述墙体的前后侧面,且每对所述横向钢筋设置于所述墙体的顶部和/或底部;
多根箍筋,多根所述箍筋部分垂直穿过所述墙体,用于将对称设置的两对所述纵向钢筋和两对所述横向钢筋分别进行围绕以形成钢筋笼。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墙体加固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装置还包括:
多根钢带,设置于所述钢筋笼在所述墙体表面形成的矩形区域的对角线上,且该钢带的两端分别与所述钢筋笼固定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墙体加固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装置还包括:
多个钢板网,固定设置于所述纵向钢筋的端部,或设置于所述纵向钢筋与所述横向钢筋的交接处;所述钢带与所述钢板网连接,以通过所述钢带将对角设置的所述钢板网进行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墙体加固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钢筋笼及所述钢板网所在的所述墙体表面涂覆高延性复合材料。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墙体加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钢板网具有多个网孔,以便所述高延性复合材料穿过所述网孔对所述钢板网进行加固。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墙体加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钢板网与所述钢筋笼焊接;和/或,所述钢板网与所述钢带焊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墙体加固装置,其特征在于,在设置有所述纵向钢筋、所述横向钢筋及所述箍筋所围合区域的所述墙体表面涂覆高延性复合材料。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墙体加固装置,其特征在于,每对所述纵向钢筋包括两根纵向钢筋,且两根纵向钢筋之间的距离介于40~60cm之间;每对所述横向钢筋包括两根横向钢筋,且两根横向钢筋之间的距离介于40~60cm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墙体加固装置,其特征在于,相邻所述箍筋之间的距离介于20~80cm之间;和/或,所述预设值介于2~5m之间。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墙体加固装置,其特征在于,每对所述纵向钢筋与所述横向钢筋在交接处弯钩搭接。
CN202122041490.8U 2021-08-27 2021-08-27 一种墙体加固装置 Active CN21607646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041490.8U CN216076466U (zh) 2021-08-27 2021-08-27 一种墙体加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041490.8U CN216076466U (zh) 2021-08-27 2021-08-27 一种墙体加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076466U true CN216076466U (zh) 2022-03-18

Family

ID=806727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041490.8U Active CN216076466U (zh) 2021-08-27 2021-08-27 一种墙体加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076466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638620A (zh) * 2021-08-27 2021-11-12 西安五和土木工程新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墙体加固装置及其施工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638620A (zh) * 2021-08-27 2021-11-12 西安五和土木工程新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墙体加固装置及其施工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632272B (zh) Three-dimensional light steel frame composed of two-way continuous double beams
CN113216484B (zh) 一种钢-混组合梁连接构造及设计计算方法
CN206667595U (zh) 一种内置四肢格构式钢骨架的混凝土柱
CN108678220B (zh) 一种钢筋模板一体化安装的混凝土剪力墙
CN216076466U (zh) 一种墙体加固装置
CN110409608A (zh) 一种半装配式结构体系及其施工方法
US20050055922A1 (en) Prefabricated cage system for reinforcing concrete members
CN109555252B (zh) 外伸矩形筋的楼板和剪力墙结构及连接方法
CN108571169B (zh) 工厂预制钢砼叠合剪力墙装配式建筑施工方法
CN110748043A (zh) 一种全钢装配式双肢钢管约束的防屈曲钢板剪力墙
CN110206164B (zh) 一种外包钢板混凝土组合剪力墙与混凝土楼板的连接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CN117266352A (zh) 一种组合剪力墙与楼板的连接节点及其施工方法
CN101881060B (zh) 预应力混凝土折线形刚架梁
CN113638620A (zh) 一种墙体加固装置及其施工方法
US20130014462A1 (en) Method of reducing the width of cracks in masonry
CN212835888U (zh) 一种装配式蒸压加气混凝土竖向拉缝板
WO1996021069A1 (en) A structural member
CN211286140U (zh) 一种全钢装配式双肢钢管约束的防屈曲钢板剪力墙
CN108360361A (zh) 一种预应力pbl加劲型钢箱混凝土组合梁及其施工方法
KR100301305B1 (ko) 초고층건물의 합성바닥 구조 및 그 시공방법
KR101188367B1 (ko) 무량판 슬래브 펀칭 전단보강체
CN111005452A (zh) 一种波纹钢管混凝土叠合构件及其制作方法
CN210032345U (zh) 一种藏式组合柱
CN106121077B (zh) 一种预应力混凝土双t板的抗震连接结构
CN217537493U (zh) 集成楼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710075 Room A-115-37, iChuangtu Maker Park, No. 14, Gaoxin 2nd Road, High-tech Zone, Xi'an City, Shaanxi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Xi'an Wuhe New Material Technology Group Co.,Ltd.

Address before: 710055 north house, floor 20, Jianke building, No. 13, Yanta Road, Beilin District, Xi'an City, Shaanxi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XI'AN WUHE CIVIL ENGINEERING NEW MATERIAL CO.,LTD.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E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cordation of patent licensing contract

Assignee: Shandong Wuhe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Co.,Ltd.

Assignor: Xi'an Wuhe New Material Technology Group Co.,Ltd.

Contract record no.: X2023980041793

Denomination of utility model: A wall reinforcement devic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20318

License type: Exclusive License

Record date: 20230915

E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cordation of patent licensing contra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