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055507U - 网络插座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网络插座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055507U
CN216055507U CN202022781205.1U CN202022781205U CN216055507U CN 216055507 U CN216055507 U CN 216055507U CN 202022781205 U CN202022781205 U CN 202022781205U CN 216055507 U CN216055507 U CN 21605550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ifferential
shielding shell
insulating colloid
transmission conductor
elastic por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2781205.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钟轩禾
林昱宏
林永常
叶博文
叶子维
叶语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V Genera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V Gener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V General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V Gener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2781205.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05550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05550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05550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网络插座连接器,包括一屏蔽壳体、一第一绝缘胶体、一第二绝缘胶体、一第三绝缘胶体、一传输导体组。藉上述结构,当用户将屏蔽壳体插设于一电路基板上,以使传输导体组与电路基板相互电性连接,接着再将一插头连接器插设于屏蔽壳体中,即会使插头连接器与传输导体组电性连接,如此,讯号即能由插头连接器透过传输导体组传输至电路基板上,而在讯号传输的过程中,借由第一绝缘胶体、第二绝缘胶体、及第三绝缘胶体的结构,得以有效的将电磁波干扰隔绝于外,进而使整体讯号传输过程顺畅且稳定。

Description

网络插座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网络插座连接器,尤指一种有效隔绝电磁波干扰,进而提升讯号传输稳定度的网络插座连接器。
背景技术
轻量化的设计,是目前所有电子产品的主流方向,尤其在笔记本电脑的领域中,如何让笔记本电脑更加轻薄以方便携带,为目前最主要的发展方向,也因此,如何能够缩小内部的零件尺寸,且不会影响到整体运作的功能,即为相当重要的研究方向。
鉴于网络科技的发达,必须在计算机主机上设立有可供插头连接器对接使用的网络插座连接器,上述插头连接器又分为可接二线或四线的RJ11插头、及可一次接四对电话线的RH45插头。RJ11插头常用于将电话线路连接到电子装置(如调制解调器)的连接头,俾使计算机可经由调制解调器及电话线的连接进行网络上网作业。而RJ45插头则使用在UTP局域网络系统中,一般市面上所使用的集线器便是RJ45插头。
然而,现有的网络插座连接器会因端子及绝缘构件较少,而容易产生电磁波干扰的状况。一般为了解决此问题,都会在制程中以人工方式将端子组缠绕于滤波模块上,再将滤波模块结合至印刷电路板上,但此制程繁琐、容易产出不良品,且有成本较高的问题。
如何解决上述现有的问题与缺失,即为本实用新型的申请人与从事此行业之相关厂商所亟欲研究改善的方向。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申请人有鉴于上述缺失,乃搜集相关资料,经由多方评估及考虑,并以从事于此行业累积之多年经验,经由不断试作及修改,始设计出此种有效隔绝电磁波干扰,进而提升讯号传输稳定度的网络插座连接器。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第一绝缘胶体、第二绝缘胶体、第三绝缘胶体的相互配合,来隔绝外部的电磁波干扰,进而提升传输导体组传输讯号时的稳定度。
本实用新型的再一主要目的在于:借由导光组件来传导光源,借以用户得知网络插座连接器的电性连接状态。
本实用新型的又一主要目的在于:通过第一插接部与第二插接部相互交错的结构,以使分别插设于电路基板两侧的上屏蔽壳体与下屏蔽壳体上下错位,借以降低网络插座连接器的体积,达到节省空间的效果。
为达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网络插座连接器,包括:一屏蔽壳体,屏蔽壳体中设有一第一绝缘胶体、一第二绝缘胶体、一第三绝缘胶体、及一传输导体组,第二绝缘胶体连接于第一绝缘胶体,而第三绝缘胶体连接于第一绝缘胶体与第二绝缘胶体,此外,传输导体组穿设于第一绝缘胶体及第三绝缘胶体,且位于第二绝缘胶体的一侧处。
通过上述结构可得知,传输导体组受第一绝缘胶体、第二绝缘胶体及第三绝缘胶体所包围,如此,当使用者将屏蔽壳体插设于一电路基板上,并且将一插头连接器插设于屏蔽壳体中,借以使传输导体组一端接触电路基板,而另一端接触于插头连接器,借此,插头连接器所发出的讯号即会经由传输导体组传送至电路基板上,同理,电路基板所发出的讯号亦会经由传输导体组传送至电路基板上,进而使两者相互电性连接。
而通过第一绝缘胶体、第二绝缘胶体、及第三绝缘胶体的结构搭配,当传输导体组在进行讯号的传送时,能够有效地将电磁波等噪声隔绝于外,进而提升讯号传输时的稳定度及顺畅性。
又,本实用新型的具有再一实施方式,其中,屏蔽壳体中还设有复数导光组件,且导光组件系位于第一绝缘胶体及第二绝缘胶体的两侧处,导光组件系供传导光源,而查看到光源之使用者可透过光源的颜色不同,进而得知目前传输导体组的讯号传输状态。
又,本实用新型具有又一实施方式,其中,屏蔽壳体又分为上屏蔽壳体及下屏蔽壳体,且上屏蔽壳体及下屏蔽壳体系分别设于一电路基板的两侧处,电路基板的两侧处分别形成有至少一第一对接部及至少一第二对接部,而上屏蔽壳体上形成有至少一对应结合于第一对接部的第一插接部,且下屏蔽壳体上形成有至少一对应结合于第二对接部的第二插接部,此外,第一插接部与第二插接部相互交错,借以当上屏蔽壳体与下屏蔽壳体同时插设于电路基板上时,得以呈现上下错位的态样,进而降低整体的体积,达到节省空间的效果。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针对现有网络插座连接器所存在的容易受外部电磁波干扰而影响讯号传输的问题点加以突破,达到上述优点的实用进步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局部分解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局部立体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第一图A-A线剖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传输导体组的立体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传输导体组的俯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插接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抵压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再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透视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再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再一较佳实施例的插设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再一较佳实施例的导光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又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又一较佳实施例的剖视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又一较佳实施例的插接示意图。
图16为本实用新型又一较佳实施例的组合实施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达成上述目的及功效,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手段及构造,现通过附图就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详加说明其特征与功能如下,以利完全了解。
请参阅图1至8所示,由图中可清楚看出本实用新型网络插座连接器100包括:
至少一屏蔽壳体1;
一第一绝缘胶体21,该第一绝缘胶体21设于该屏蔽壳体1中;
一第二绝缘胶体22,该第二绝缘胶体22设于该屏蔽壳体1中,并连接于该第一绝缘胶体21;
一第三绝缘胶体23,该第三绝缘胶体23设于该屏蔽壳体1中,并连接于该第一绝缘胶体21及该第二绝缘胶体22;及
一传输导体组3,该传输导体组3设于该屏蔽壳体1中,并穿设于该第一绝缘胶体21及该第三绝缘胶体23,同时位于该第二绝缘胶体22的一侧处。
其中,该屏蔽壳体1的一侧处具有复数卡固件11。
其中,该屏蔽壳体1的两侧处具有复数接地弹片12。
其中,该第三绝缘胶体23上具有一延伸固定部231,且该传输导体组3穿设于该延伸固定部231中。
其中,该屏蔽壳体1的一侧处形成有一延伸抵压部13。
其中,该屏蔽壳体1的两侧处具有复数卡扣弹性部14。
其中,该传输导体组3具有一第一差分讯号传输导体31、一第二差分讯号传输导体32、一第三差分讯号传输导体33、一第四差分讯号传输导体34、一第五差分讯号传输导体35、一第六差分讯号传输导体36、一第七差分讯号传输导体37、及一第八差分讯号传输导体38,该第一差分讯号传输导体31包括有一第一差分弹性部311、一延伸形成于该第一差分弹性部311一端的第一差分固持部312、及一延伸形成于该第一差分固持部312一端的第一差分焊接部314;该第二差分讯号传输导体32包括有一位于该第一差分弹性部311侧处的第二差分弹性部321、一延伸形成于该第二差分弹性部321一端的第二差分固持部322、及一延伸形成于该第二差分固持部322一端且位于该第一差分焊接部314侧处的第二差分焊接部324;该第三差分讯号传输导体33包括有一位于该第二差分弹性部321侧处的第三差分弹性部331、一延伸形成于该第三差分弹性部331一端的第三差分固持部332、一形成于该第三差分固持部332上的第一侧弯部335、及一延伸形成于该第三差分固持部332一端的第三差分焊接部334;该第四差分讯号传输导体34包括有一位于该第三差分弹性部331侧处的第四差分弹性部341、一延伸形成于该第四差分弹性部341一端的第四差分固持部342、及一延伸形成于该第四差分固持部342一端的第四差分焊接部344;该第五差分讯号传输导体35包括有一位于该第四差分弹性部341侧处的第五差分弹性部351、一延伸形成于该第五差分弹性部351一端的第五差分固持部352、及一延伸形成于该第五差分固持部352一端且位于该第四差分焊接部344侧处的第五差分焊接部354;该第六差分讯号传输导体36包括有一位于该第五差分弹性部351侧处的第六差分弹性部361、一延伸形成于该第六差分弹性部361一端的第六差分固持部362、一形成于该第六差分固持部362上的第二侧弯部365、及一延伸形成于该第六差分固持部362一端且位于该第三差分焊接部334侧处的第六差分焊接部364;该第七差分讯号传输导体37包括有一位于该第六差分弹性部361侧处的第七差分弹性部371、一延伸形成于该第七差分弹性部371一端的第七差分固持部372、及一延伸形成于该第七差分固持部372一端之第七差分焊接部374;该第八差分讯号传输导体38包括有一位于该第七差分弹性部371侧处的第八差分弹性部381、一延伸形成于该第八差分弹性部381一端的第八差分固持部382、及一延伸形成于该第八差分固持部382一端且位于该第七差分焊接部374侧处的第八差分焊接部384。
其中,该第一差分弹性部311及该第一差分固持部312之间具有一第一差分弯折部313、该第二差分弹性部321及该第二差分固持部322之间具有一第二差分弯折部323、该第三差分弹性部331及该第三差分固持部332之间具有一第三差分弯折部333、该第四差分弹性部341及该第四差分固持部342之间具有一第四差分弯折部343、该第五差分弹性部351及该第五差分固持部352之间具有一第五差分弯折部353、该第六差分弹性部361及该第六差分固持部362之间具有一第六差分弯折部363、该第七差分弹性部371及该第七差分固持部372之间具有一第七差分弯折部373、该第八差分弹性部381及该第八差分固持部382之间具有一第八差分弯折部383,且该第三差分弯折部333及该第六差分弯折部363的弯折角度大于该第一差分弯折部313、该第二差分弯折部323、该第四差分弯折部343、该第五差分弯折部353、该第七差分弯折部373、及该第八差分弯折部383。
较佳地,屏蔽壳体1的数量以一个为例。
较佳地,卡固件11的数量以两个为例。
较佳地,接地弹片12的数量以四个为例。
较佳地,卡扣弹性部14的数量以两个为例。
通过上述的说明,已可了解本技术的结构,而依据这个结构的对应配合,即可有效的隔绝电磁波干扰,进而提升讯号传输的稳定度,而详细的解说将于下述说明。
请参阅图7,当欲使用本实用新型的网络插座连接器100时,先将屏蔽壳体1插设于一电路基板4上,此时传输导体组3的一侧抵触于电路基板4,接着再将一插头连接器5插设于屏蔽壳体1中,以使传输导体组3的另一侧抵触于插头连接器5上,本实施例之插头连接器5以RJ45插头为例,但不予以设限。
此时会因传输导体组3两侧分别电性连接插头连接器5及电路基板4,而插头连接器5所发出的讯号即可借由传输导体组3传送至电路基板4上,同理,电路基板4所发出的讯号亦可由传输导体组3传送至插头连接器5上。由图8可清楚看出,传输导体组3受屏蔽壳体1中的第一绝缘胶体21、第二绝缘胶体22、第三绝缘胶体23所包覆,因此,在讯号传输的过程中即会产生屏蔽的效果,借以隔绝外部的电磁波干扰,令讯号传输的过程稳定且顺畅。
又,由图4可清楚看出,卡固件11较屏蔽壳体1的上顶面15高,如此设计得以辅助用户将插头连接器5插设于屏蔽壳体1中,产生导引的效果,令插头连接器5准确的连接于屏蔽壳体1中的传输导体组3。
又,由图1可清楚看出,形成于屏蔽壳体1上的接地弹片12呈现外扩状,如此,当欲在屏蔽壳体1外包覆接地外壳时,即可通过接地弹片12的结构卡合于接地外壳上,进而使屏蔽壳体1与接地外壳相互接触,同时提升两者的结合强度。
又,由图2可清楚看出,传输导体组3穿设于延伸固定部231中,通过延伸固定部231的结构,得以令传输导体组3稳定的设于屏蔽壳体1中,借此,当插头连接器5插设进入屏蔽壳体1中与传输导体组3相接时,即不会使传输导体组3产生位置的偏移,同时还可避免传输导体组3短路的可能性,进而令传输导体组3更加稳固,提升讯号传输的稳定性。
又,由图8可清楚看出,延伸抵压部13指屏蔽壳体1上侧接触于插头连接器5的内侧面,亦为屏蔽壳体1上侧向插头连接器5延伸的面。现有的网络插座连接器不具有本案的延伸抵压部13,因此,当插头连接器5插设于现有的网络插座连接器上时,插头连接器5上的插头弹片51即会呈现较大的倾斜角度,整体高度较高,进而产生体积较大的缺点。而通过本案的延伸固定部231,得以更完全的抵压插头连接器5的插头弹片51,令插头弹片51与屏蔽壳体1的上顶面15趋近平行,使整体高度下降,进而缩减网络插座连接器100的整体体积。
又,卡扣弹性部14以凸块为例,但不予以设限。由图1可清楚看出,卡扣弹性部14卡合于屏蔽壳体1两侧的孔洞中,如此的结构设计,即可提升屏蔽壳体1本身的结构强度。
又,由图6可清楚看出,传输导体组3中的弹性部的排列依序为第一差分弹性部311、第二差分弹性部321、第三差分弹性部331、第四差分弹性部341、第五差分弹性部351、第六差分弹性部361、第七差分弹性部371、第八差分弹性部381。
而就传输导体组3的焊接端而言(如图6所示),其排列依序为第一差分焊接部314、第二差分焊接部324、第四差分焊接部344、第五差分焊接部354、第三差分焊接部334、第六差分焊接部364、第七差分焊接部374、第八差分焊接部384,即可让第一差分焊接部314与第二差分焊接部324、第四差分焊接部344与第五差分焊接部354、第三差分焊接部334与第六差分焊接部364、第七差分焊接部374与第八差分焊接部384为两两相邻设置,借此,即可降低电容效应造成的影响、使端子耦合效应更佳,同时提升高频特性的表现,而可有效控制制造成本、同时降低电磁干扰的问题。
同时,为了使第三差分固持部332与第六差分固持部362不会因第一侧弯部335及第二侧弯部365的弯折效果,导致碰触到第四差分固持部342或第五差分固持部352而产生短路的危险,会使第三差分弯折部333及第六差分弯折部363的弯折角度大于第一差分弯折部313、第二差分弯折部323、第四差分弯折部343、第五差分弯折部353、第七差分弯折部373、及第八差分弯折部383,进而让第三差分固持部332及第六差分固持部362会位于第一差分固持部312、第二差分固持部322、第四差分固持部342、第五差分固持部352、第七差分固持部372、及第八差分固持部382的上侧处,以达到相互交错的避位效果。
再请同时配合参阅图9至12所示,借由上述构件组构时,由图中可清楚看出,本实施例中,屏蔽壳体1a中设有复数导光组件6a,且导光组件6a系位于第一绝缘胶体21a与第二绝缘胶体22a的两侧处。
其中,屏蔽壳体1a的一侧处具有复数位置对应于导光组件6a的包覆件16a。
其中,电路基板4a上具有复数位置对应于导光组件6a的发光组件41a,发光组件41a与传输导体组3a的距离大于等于1.5毫米。
其中,导光组件6a之一侧受第一绝缘胶体21a及第二绝缘胶体22a所包覆。
较佳地,导光组件6a为L形方柱,且其数量以两个为例,但不予以设限。
较佳地,包覆件16a为L形片体且包覆于导光组件6a的对角线位置处,且其数量以四个为例,但不予以设限。
当使用者将屏蔽壳体1a插设于电路基板4a上,并且将插头连接器5a插设于屏蔽壳体1a中,令传输导体组3a开始传送讯号时,电路基板4a即会传送电能至发光组件41a上使其开始散发光源,而位置对应于发光组件41a的导光组件6a则会通过其导引结构,将光源由邻近发光组件41a的一侧传导至另一侧,进而令使用者可直接看到光源,如此,即可根据发光组件41a散发出不同颜色的光源,来判断网络插座连接器100a的讯号传输状态,进而提升整体的实用便利性。
此外,由图9可清楚看出,导光组件6a一侧受包覆件16a所包覆,而另一侧则受第一绝缘胶体21a与第二绝缘胶体22a所包覆,包覆件16a得以对导光组件6a产生支撑、遮光、导引、及包覆之效果,而第一绝缘胶体21a与第二绝缘胶体22a则令导光组件6a更加稳固的设于屏蔽壳体1a中,进而提升整体的结构强度。
再请同时配合参阅图13及16所示,借由上述构件组构时,由图中可清楚看出,本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为大同小异,本实施例中,屏蔽壳体分为上屏蔽壳体71b及下屏蔽壳体72b,上屏蔽壳体71b中设有一第一上绝缘胶体81b、一连接于第一上绝缘胶体81b的第二上绝缘胶体82b、及一连接于第一上绝缘胶体81b与第二上绝缘胶体82b的第三上绝缘胶体83b,且上屏蔽壳体71b上还形成有至少一第一插接部711b。而下屏蔽壳体72b中设有一第一下绝缘胶体84b、一连接于第一下绝缘胶体84b之第二下绝缘胶体85b、及一连接于第一下绝缘胶体84b与第二下绝缘胶体85b之第三下绝缘胶体86b,且下屏蔽壳体72b上还形成有至少一第二插接部721b。
上屏蔽壳体71b中还设有一上传输导体组91b,上传输导体组91b穿设于第一上绝缘胶体81b及第三上绝缘胶体83b,同时位于第二上绝缘胶体82b的一侧处。而下屏蔽壳体72b中设有一下传输导体组92b,下传输导体组92b穿设于第一下绝缘胶体84b及第三下绝缘胶体86b,同时位于第二下绝缘胶体85b的一侧处。
此外,电路基板4b上形成有至少一第一对接部42b、及至少一位于第一对接部42b侧处的第二对接部43b,第一插接部711b对应结合于第一对接部42b,而第二插接部721b则对应结合于第二对接部43b,且第一插接部711b与第二插接部721b相互交错,进而使上屏蔽壳体71b与下屏蔽壳体72b上下错位。
其中,第一对接部42b又可分为一第一左对接部421b及一第一右对接部422b,而上屏蔽壳体71b两侧分别形成有一位于第一左对接部421b侧处的第一左侧面712b、及一位于第一右对接部422b侧处的第一右侧面713b,第一左对接部421b与第一左侧面712b之间距小于第一右对接部422b与第一右侧面713b的间距。同理,第二对接部43b可分为一第二左对接部431b、及一第二右对接部432b,而下屏蔽壳体72b两侧分别形成有一位于第二左对接部431b侧处之第二左侧面722b、及一位于第二右对接部432b侧处之第二右侧面723b,第二左对接部431b与第二左侧面722b之间距大于第二右对接部432b与第二右侧面723b间距。
上述的结构搭配,由图15可清楚看出,第一左对接部421b与第一右对接部422b并非相互对称,第二左对接部431b与第二右对接部432b亦非相互对称,上屏蔽壳体71b的第一对接部42b与下屏蔽壳体72b的第二对接部43b呈现相互错位,如此,即可达到将上屏蔽壳体71b与下屏蔽壳体72b同时插设于电路基板4b上的目的,借以降低整体体积。
传统的堆栈式网络插座连接器,其同样具有上屏蔽壳体与下屏蔽壳体,其电路基板并非位于上屏蔽壳体与下屏蔽壳体之间,而是位于下屏蔽壳体的下侧,如此则必须延伸上屏蔽壳体中的上传输导体组,才得以使上屏蔽壳体的上传输导体组与电路基板电性连接,进而导致上传输导体组较长、及整体体积过大的缺点。而通过上述第一对接部42b与第二对接部43b错位的结构,即可将电路基板4b设于上屏蔽壳体71b与下屏蔽壳体72b之间,进而取代传统堆栈式网络插座连接器的繁琐制程,提升整体的实用便利性(如图16所示)。
是以,本实用新型的网络插座连接器可改善现有技术关键在于:
第一,通过第一绝缘胶体21、第二绝缘胶体22、第三绝缘胶体23的相互配合,来隔绝外部的电磁波干扰,进而提升传输导体组3传输讯号时的稳定度。
第二,借由导光组件6a来传导光源,借以令用户得知网络插座连接器100a的电性连接状态。
第三,通过第一插接部711b与第二插接部721b相互交错的结构,以使分别插设于电路基板4b两侧之上屏蔽壳体71b与下屏蔽壳体72b上下错位,借以降低网络插座连接器的体积,达到节省空间的效果。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非因此即局限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故举凡运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为的简易修饰及等效结构变化,均应同理包括于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内。

Claims (14)

1.一种网络插座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至少一屏蔽壳体;
一第一绝缘胶体,该第一绝缘胶体设于该屏蔽壳体中;
一第二绝缘胶体,该第二绝缘胶体设于该屏蔽壳体中,并连接于该第一绝缘胶体;
一第三绝缘胶体,该第三绝缘胶体设于该屏蔽壳体中,并连接于该第一绝缘胶体及该第二绝缘胶体;及
一传输导体组,该传输导体组设于该屏蔽壳体中,并穿设于该第一绝缘胶体及该第三绝缘胶体,同时位于该第二绝缘胶体的一侧处;
其中,该屏蔽壳体的两侧处具有复数接地弹片。
2.一种网络插座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至少一屏蔽壳体;
一第一绝缘胶体,该第一绝缘胶体设于该屏蔽壳体中;
一第二绝缘胶体,该第二绝缘胶体设于该屏蔽壳体中,并连接于该第一绝缘胶体;
一第三绝缘胶体,该第三绝缘胶体设于该屏蔽壳体中,并连接于该第一绝缘胶体及该第二绝缘胶体;
一传输导体组,该传输导体组设于该屏蔽壳体中,并穿设于该第一绝缘胶体及该第三绝缘胶体,同时位于该第二绝缘胶体的一侧处;及
复数导光组件,各导光组件设于该屏蔽壳体中,且位于该第一绝缘胶体及该第二绝缘胶体的两侧处;
其中,该屏蔽壳体的两侧处具有复数接地弹片;
其中,该屏蔽壳体的一侧处具有复数位置对应于该些导光组件的包覆件。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网络插座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其中该屏蔽壳体的一侧处具有复数卡固件。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网络插座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其中该第三绝缘胶体上具有一延伸固定部,且该传输导体组穿设于该延伸固定部中。
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网络插座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其中该屏蔽壳体的一侧处形成有一延伸抵压部。
6.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网络插座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其中该屏蔽壳体的两侧处具有复数卡扣弹性部。
7.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网络插座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其中该传输导体组具有一第一差分讯号传输导体、一第二差分讯号传输导体、一第三差分讯号传输导体、一第四差分讯号传输导体、一第五差分讯号传输导体、一第六差分讯号传输导体、一第七差分讯号传输导体、及一第八差分讯号传输导体,该第一差分讯号传输导体包括有一第一差分弹性部、一延伸形成于该第一差分弹性部一端的第一差分固持部、及一延伸形成于该第一差分固持部一端的第一差分焊接部;该第二差分讯号传输导体包括有一位于该第一差分弹性部侧处之第二差分弹性部、一延伸形成于该第二差分弹性部一端的第二差分固持部、及一延伸形成于该第二差分固持部一端且位于该第一差分焊接部侧处的第二差分焊接部;该第三差分讯号传输导体包括有一位于该第二差分弹性部侧处的第三差分弹性部、一延伸形成于该第三差分弹性部一端的第三差分固持部、一形成于该第三差分固持部上的第一侧弯部、及一延伸形成于该第三差分固持部一端的第三差分焊接部;该第四差分讯号传输导体包括有一位于该第三差分弹性部侧处的第四差分弹性部、一延伸形成于该第四差分弹性部一端的第四差分固持部、及一延伸形成于该第四差分固持部一端的第四差分焊接部;该第五差分讯号传输导体包括有一位于该第四差分弹性部侧处的第五差分弹性部、一延伸形成于该第五差分弹性部一端的第五差分固持部、及一延伸形成于该第五差分固持部一端且位于该第四差分焊接部侧处的第五差分焊接部;该第六差分讯号传输导体包括有一位于该第五差分弹性部侧处的第六差分弹性部、一延伸形成于该第六差分弹性部一端的第六差分固持部、一形成于该第六差分固持部上的第二侧弯部、及一延伸形成于该第六差分固持部一端且位于该第三差分焊接部侧处的第六差分焊接部;该第七差分讯号传输导体包括有一位于该第六差分弹性部侧处的第七差分弹性部、一延伸形成于该第七差分弹性部一端的第七差分固持部、及一延伸形成于该第七差分固持部一端的第七差分焊接部;该第八差分讯号传输导体包括有一位于该第七差分弹性部侧处的第八差分弹性部、一延伸形成于该第八差分弹性部一端的第八差分固持部、及一延伸形成于该第八差分固持部一端且位于该第七差分焊接部侧处的第八差分焊接部。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网络插座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其中该第一差分弹性部及该第一差分固持部之间具有一第一差分弯折部、该第二差分弹性部及该第二差分固持部之间具有一第二差分弯折部、该第三差分弹性部及该第三差分固持部之间具有一第三差分弯折部、该第四差分弹性部及该第四差分固持部之间具有一第四差分弯折部、该第五差分弹性部及该第五差分固持部之间具有一第五差分弯折部、该第六差分弹性部及该第六差分固持部之间具有一第六差分弯折部、该第七差分弹性部及该第七差分固持部之间具有一第七差分弯折部、该第八差分弹性部及该第八差分固持部之间具有一第八差分弯折部,且该第三差分弯折部及该第六差分弯折部的弯折角度大于该第一差分弯折部、该第二差分弯折部、该第四差分弯折部、该第五差分弯折部、该第七差分弯折部、及该第八差分弯折部。
9.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网络插座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其中该屏蔽壳体供收容一RJ11插头连接器。
10.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网络插座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其中该屏蔽壳体供收容一RJ45插头连接器。
11.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网络插座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其中该屏蔽壳体设于一电路基板上,且该电路基板上具有复数位置对应于该些导光组件的发光组件,各该发光组件与该传输导体组的距离大于等于1.5毫米。
12.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网络插座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其中各该导光组件的一侧受该第一绝缘胶体及该第二绝缘胶体所包覆。
13.一种网络插座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电路基板;
至少一第一对接部,该第一对接部形成于该电路基板上;
至少一第二对接部,该第二对接部形成于该电路基板上,并位于该第一对接部的侧处;
至少一上屏蔽壳体,该上屏蔽壳体设于该电路基板的一侧处;
至少一第一插接部,该第一插接部形成于该上屏蔽壳体上,并对应结合于该第一对接部;
一第一上绝缘胶体,该第一上绝缘胶体设于该上屏蔽壳体中;
一第二上绝缘胶体,该第二上绝缘胶体设于该上屏蔽壳体中,并连接于该第一上绝缘胶体;
一第三上绝缘胶体,该第三上绝缘胶体设于该上屏蔽壳体中,并连接于该第一上绝缘胶体及该第二上绝缘胶体;
一上传输导体组,该上传输导体组设于该上屏蔽壳体中,并穿设于该第一上绝缘胶体及该第三上绝缘胶体,同时位于该第二上绝缘胶体的一侧处;
至少一下屏蔽壳体,该下屏蔽壳体设于该电路基板背离该上屏蔽壳体的一侧处;至少一第二插接部,该第二插接部形成于该下屏蔽壳体上,并对应结合于该第二对接部,与该第一插接部交错,进而使该上屏蔽壳体与该下屏蔽壳体上下错位;
一第一下绝缘胶体,该第一下绝缘胶体设于该上屏蔽壳体中;
一第二下绝缘胶体,该第二下绝缘胶体设于该上屏蔽壳体中,并连接于该第一下绝缘胶体;
一第三下绝缘胶体,该第三下绝缘胶体设于该上屏蔽壳体中,并连接于该第一下绝缘胶体及该第二下绝缘胶体;及
一下传输导体组,该下传输导体组设于该下屏蔽壳体中,并穿设于该第一下绝缘胶体及该第三下绝缘胶体,同时位于该第二下绝缘胶体的一侧处。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网络插座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其中该第一对接部具有一第一左对接部及一第一右对接部,该上屏蔽壳体两侧分别形成有一位于该第一左对接部侧处的第一左侧面、及一位于该第一右对接部侧处的第一右侧面,该第一左对接部与该第一左侧面之间距小于该第一右对接部与该第一右侧面的间距,而该第二对接部具有一第二左对接部、及一第二右对接部,且该下屏蔽壳体两侧分别形成有一位于该第二左对接部侧处的第二左侧面、及一位于该第二右对接部侧处的第二右侧面,该第二左对接部与该第二左侧面之间距大于该第二右对接部与该第二右侧面的间距。
CN202022781205.1U 2020-11-26 2020-11-26 网络插座连接器 Active CN21605550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781205.1U CN216055507U (zh) 2020-11-26 2020-11-26 网络插座连接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781205.1U CN216055507U (zh) 2020-11-26 2020-11-26 网络插座连接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055507U true CN216055507U (zh) 2022-03-15

Family

ID=8059624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2781205.1U Active CN216055507U (zh) 2020-11-26 2020-11-26 网络插座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05550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535100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inductance and contact module used in the electrical connector
TW415127B (en) Modular plug having compensating insert
TWI383546B (zh) 具有串音最佳化的接點陣列之插座
US7445502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shell
US20080038951A1 (en) Upright electrical connector
US20080020654A1 (en) Upright electrical connector
US20210167533A1 (en) Housing for wire to board connector
US10777952B2 (en) Electrical plug connector
US20060134984A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CN206225595U (zh) 连接器组件
US20040259395A1 (en) Cable connector assembly having positioning structure
US6454610B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having full-insertion indicating means
CN216055507U (zh) 网络插座连接器
US20050026502A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having printed circuit board mounted therein
CN113904146B (zh) 一种插座
CN212434993U (zh) 电连接器
CN112202015B (zh) 公头、母座、连接器、信号线、信号传输组件及电子设备
US20050095902A1 (en) Connector assembly
TW202209764A (zh) 網路插座連接器
CN219286817U (zh) 网络插座、电路板组件及电子产品
CN216903602U (zh) 电连接器的端子接地结构
CN110350349B (zh) 用于差分数据传输的插接连接器
CN219659064U (zh) 插座电连接器
CN213401743U (zh) 一种多插口rj45高速连接器
CN213959258U (zh) 一种低串扰高速插座电连接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