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052980U - 一种电容触控组件、电容触控屏及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电容触控组件、电容触控屏及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052980U
CN216052980U CN202121417579.3U CN202121417579U CN216052980U CN 216052980 U CN216052980 U CN 216052980U CN 202121417579 U CN202121417579 U CN 202121417579U CN 216052980 U CN216052980 U CN 21605298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bstrate
touch
touch electrode
area
flexib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1417579.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杨自旺
刘天保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zhou Shiyuan Electronics Thecnology Co Ltd
Guangzhou Shirui 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zhou Shiyuan Electronics Thecnology Co Ltd
Guangzhou Shirui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zhou Shiyuan Electronics Thecnology Co Ltd, Guangzhou Shirui 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zhou Shiyuan Electronics Thec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1417579.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05298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05298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05298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osition Input By Display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电容触控组件、电容触控屏及电子设备,电容触控组件包括基底、多条第一触控电极、多条第二触控电极、第一柔性线路板、柔性连接板、第二柔性线路板。第一触控电极和第二触控电极设置在基底相对的第一侧和第二侧。通过柔性连接板将位于基底的第二侧的第二触控电极引到基底的第一侧,并与基底的第一侧的第二柔性线路板连接,实现第二柔性线路板与第二触控电极连接,避免绑定位置处应力集中导致第二柔性线路板剥离和柔性连接板剥离,进而导致的触控不良或失效问题,提高了产品的良率。

Description

一种电容触控组件、电容触控屏及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容触控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容触控组件、电容触控屏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触控技术作为一种显示辅助技术,尤其是互电容式触控技术,在互电容式触控屏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广泛应用于智能手机、平板和智能手表市场。
互电容式触控屏包括基底和设置于基底上驱动电极与感应电极,两组电极交叉的地方将会形成互电容。互电容触控屏扫描测量的是屏上垂直相交的两个电极之间的相互电容大小,当人的手指或输入设备靠近或接触互电容触控屏表面时,相当于在屏上原来相交电极形成的电容两端并联一个新电容,这将导致总的互电容变小。检测互电容大小时,横向的电极依次发出激励信号,纵向的所有电极同时接收感测信号,这样可以得到所有横向和感应电极交汇点的电容值大小,即整个触控屏的二维平面的电容大小。触控芯片中的测量电路对该互电容进行测量,并能感知互电容的变化量,根据该变化量进而计算得到触摸点的触摸位置。
驱动电极与感应电极都要通过引线引出,并通过绑定在基底上的柔性线路板连接至触控芯片上。为了缩小触控屏的边框尺寸,触控芯片通常设置于触控屏内侧的控制板卡上,因此需要将柔性线路板弯折至触控屏内侧,并绑定在控制板卡,通过触控板卡上的线路使其与触控芯片连接。在弯折的过程中,柔性线路板与基底的绑定位置容易因应力集中而剥离,导致触控不良或失效。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容触控组件、电容触控屏及电子设备,其能够避免绑定位置处应力集中导致柔性线路板剥离,进而导致的触控不良或失效问题,提高了产品的良率。
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容触控组件,包括:
基底;
第一触控电极,设置于所述基底的第一侧;
第二触控电极,设置于所述基底上与所述第一侧相对的第二侧;
第一柔性线路板,绑定在所述基底的第一侧,且与所述第一触控电极连接,所述第一柔性线路板向所述基底的一侧弯折;
柔性连接板,所述柔性连接板的第一端绑定在所述基底的第二侧,且与所述第二触控电极连接,所述柔性连接板向所述基底的一侧弯折,所述柔性连接板的第二端绑定在所述基底的第一侧;
第二柔性线路板,绑定在所述基底的第一侧,所述第二柔性线路板向所述基底的一侧弯折;
所述基底的第一侧的边缘设置有连接线,所述柔性连接板和所述第二柔性线路板通过所述连接线连接。
可选的,所述基底被划分为触控区和围绕所述触控区的非触控区;
所述第一触控电极和所述第二触控电极设置于所述触控区;
所述基底的第一侧靠近所述第一触控电极的引线端的非触控区设置有第一绑定区,所述第一触控电极设置有第一引线,所述第一引线从所述第一触控电极的引线端延伸至所述第一绑定区,所述第一柔性线路板绑定在所述第一绑定区;
所述基底的第二侧靠近所述第二触控电极的引线端的非触控区设置有第二绑定区,所述第二触控电极设置有第二引线,所述第二引线从所述第二触控电极的引线端延伸至所述第二绑定区,所述柔性连接板的第一端绑定在所述第二绑定区;
所述基底的第一侧靠近所述第二触控电极的引线端的非触控区设置有第三绑定区和第四绑定区,所述连接线的两端分别延伸至所述第三绑定区和所述第四绑定区,所述柔性连接板的第二端绑定在所述第三绑定区,所述第二柔性线路板绑定在所述第四绑定区。
可选的,所述第一绑定区、所述第二绑定区、所述第三绑定区和所述第四绑定区均设置有各向异性导电胶,所述第一柔性线路板、所述柔性连接板的第一端、所述柔性连接板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二柔性线路板分别通过所述各向异性导电胶绑定在所述第一绑定区、所述第二绑定区、所述第三绑定区和所述第四绑定区。
可选的,所述电容触控组件还包括光学胶和盖板;
所述光学胶覆盖于所述基底的第一侧,所述盖板贴附于所述光学胶远离所述基底的一侧。
可选的,所述第一触控电极沿第一方向延伸,所述第二触控电极沿第二方向延伸,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交错。
可选的,所述柔性连接板和所述第二柔性线路板一体成型。
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容触控组件,包括:
基底;
第一触控电极,设置于所述基底的第一侧;
第二触控电极,设置于所述基底上与所述第一侧相对的第二侧;
柔性线路板,绑定在所述基底的第一侧,且与所述第一触控电极连接,所述柔性线路板向所述基底的一侧弯折;
柔性连接板,所述柔性连接板的第一端绑定在所述基底的第二侧,且与所述第二触控电极连接,所述柔性连接板向所述基底的一侧弯折,所述柔性连接板的第二端绑定在所述基底的第一侧;
所述基底的第一侧的边缘设置有连接线,所述柔性连接板与所述柔性线路板通过所述连接线连接。
可选的,所述基底被划分为触控区和围绕所述触控区的非触控区;
所述第一触控电极和所述第二触控电极设置于所述触控区;
所述基底的第一侧靠近所述第一触控电极的引线端的非触控区设置有第一绑定区,所述第一触控电极设置有第一引线,所述第一引线从所述第一触控电极的引线端延伸至所述第一绑定区,所述柔性线路板绑定在所述第一绑定区;
所述基底的第二侧靠近所述第二触控电极的引线端的非触控区设置有第二绑定区,所述第二触控电极设置有第二引线,所述第二引线从所述第二触控电极的引线端延伸至所述第二绑定区,所述柔性连接板的第一端绑定在所述第二绑定区;
所述基底的第一侧靠近所述第二触控电极的引线端的非触控区设置有第三绑定区,所述连接线的两端分别延伸至所述第一绑定区和所述第三绑定区,所述柔性连接板的第二端绑定在所述第三绑定区。
第三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容触控屏,包括如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提供的电容触控组件,或如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提供的电容触控组件。
第四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如本实用新型第三方面提供的电容触控屏。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容触控组件,包括基底、多条第一触控电极、多条第二触控电极、第一柔性线路板、柔性连接板、第二柔性线路板。第一触控电极和第二触控电极设置在基底相对的第一侧和第二侧。第一柔性线路板绑定在基底的第一侧,且与第一触控电极连接,第一柔性线路板向基底的一侧弯折。柔性连接板的第一端绑定在基底的第二侧,且与第二触控电极连接,柔性连接板向基底的一侧弯折,柔性连接板的第二端绑定在基底的第一侧。第二柔性线路板绑定在基底的第一侧,第二柔性线路板向基底的一侧弯折。基底的第一侧的边缘设置有连接线,柔性连接板和第二柔性线路板通过连接线连接。通过设置柔性连接板,避免绑定位置处应力集中导致第一柔性线路板、第二柔性线路板剥离和柔性连接板剥离,进而导致的触控不良或失效问题,提高了产品的良率。
附图说明
下面根据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的电容触控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容触控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电容触控组件的底视图;
图4为图2中电容触控组件的俯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触控电极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一体成型的柔性线路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电容触控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中电容触控组件的底视图;
图9为图7中电容触控组件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和达到的技术效果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仅用于在描述上加以区分,并没有特殊的含义。
图1为现有技术的电容触控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该电容触控组件包括基底10和设置于基底10两侧的驱动电极层20和感应电极层30,驱动电极层20包括多条驱动电极,感应电极层30包括多条感应电极。驱动电极通过引线引出,并与绑定在基底上的一条柔性线路板(未示出)连接,该柔性线路板向下弯折绑定到控制板卡上。感应电极通过引线引出,并与绑定在基底上的一条柔性线路板40连接,该柔性线路板40向下弯折绑定到控制板卡上。
由于柔性线路板40向下弯折时,柔性线路板40与基底10的绑定位置处下方无处着力,因此,该位置为应力集中处,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导致柔性线路板40从基底10上剥离,进而线路断开,导致触控不良或失效。
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容触控组件,通过改进柔性线路板的引出方式,解决导致柔性线路板易剥离的问题。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容触控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中电容触控组件的底视图,图4为图2中电容触控组件的俯视图,如图2-图4所示,该电容触控组件包括:基底110、多条第一触控电极、多条第二触控电极、第一柔性线路板140、柔性连接板150、第二柔性线路板160。
其中,基底110为绝缘的透明基底,其材质可以是玻璃或透明的有机薄膜(例如聚乙烯亚胺薄膜),避免阻挡触控屏中显示组件发出的光,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在此不做限定。
多条第一触控电极沿第一方向X延伸,且平行间隔设置于基底110的第一侧,形成第一电极层120。多条第二触控电极沿第二方向Y延伸,且平行间隔设置于基底110的第二侧,形成第二电极层130。其中,基底110的第一侧和第二层为相对的两个侧面,示例性的,第一侧靠近触控屏的外侧(供用户触摸的一侧),第二侧位于触控屏的内侧。第一方向X和第二方向Y呈一定夹角,示例性的,第一方向X垂直于第二方向Y。示例性的,第一触控电极和第二触控电极的材质可以为导电金属,例如,铝、铜、银、钼或上述材料的组合,也可以是其他导电材料,例如ITO等,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在此不做限定。第一触控电极和第二触控电极的结构可以是线状结构,也可以是由导电线串联的电极块,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在此不做限定。其中第一触控电极为驱动电极,第二触控电极为感应电极,或第一触控电极为感应电极,第二触控电极为驱动电极,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在此不做限定。
第一柔性线路板140绑定在基底110的第一侧,且与第一触控电极连接,第一柔性线路板140向基底110的一侧(触控屏的内侧)弯折(图2中未示出)。
第一触控电极的电信号通过第一柔性线路板140传输。
柔性连接板150的第一端绑定在基底110的第二侧,且与第二触控电极连接,柔性连接板150向基底110的一侧(触控屏的外侧)弯折,柔性连接板150的第二端绑定在基底110的第一侧。
第二柔性线路板160绑定在基底110的第一侧,第二柔性线路板160向基底110的一侧(触控屏的内侧)弯折。
基底110的第一侧的边缘设置有连接线L,柔性连接板150和第二柔性线路板160通过连接线L连接。如此,通过柔性连接板150将位于基底110的第二侧的第二触控电极引到基底110的第一侧,并与基底110的第一侧的第二柔性线路板160连接,实现第二柔性线路板160与第二触控电极连接,第二触控电极的电信号通过柔性连接板150和第二柔性线路板160传输。
由于第一柔性线路板140和第二柔性线路板160均绑定在基底110的第一侧,且都向基底110的一侧(触控屏的内侧)弯折,绑定位置处下方有基底110提供着力点,因此,避免绑定位置处应力集中导致第一柔性线路板140和第二柔性线路板160剥离,进而导致的触控不良或失效问题,提高了产品的良率。此外,柔性连接板150第一端绑定在基底110的第二侧,且柔性连接板150向基底110的一侧(触控屏的外侧)弯折,弯折时绑定位置处有基底110提供着力点,避免绑定位置处应力集中导致柔性连接板150剥离,进而导致的触控不良或失效问题,提高了产品的良率。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容触控组件,包括基底、多条第一触控电极、多条第二触控电极、第一柔性线路板、柔性连接板、第二柔性线路板。第一触控电极和第二触控电极设置在基底相对的第一侧和第二侧。第一柔性线路板绑定在基底的第一侧,且与第一触控电极连接,第一柔性线路板向基底的一侧弯折。柔性连接板的第一端绑定在基底的第二侧,且与第二触控电极连接,柔性连接板向基底的一侧弯折,柔性连接板的第二端绑定在基底的第一侧。第二柔性线路板绑定在基底的第一侧,第二柔性线路板向基底的一侧弯折。基底的第一侧的边缘设置有连接线,柔性连接板和第二柔性线路板通过连接线连接。通过设置柔性连接板,避免绑定位置处应力集中导致第一柔性线路板、第二柔性线路板剥离和柔性连接板剥离,进而导致的触控不良或失效问题,提高了产品的良率。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触控电极的结构示意图,如图5所示,示例性的,本实施例中,多条第一触控电极121沿第一方向X延伸,多条第二触控电极131沿第二方向Y延伸,第一方向X和第二方向Y垂直。示例性的,第一触控电极121包括多个沿X方向排布的第一电极块,相邻的两个第一电极块通过导线连接。第二触控电极131包括多个沿Y方向排布的第二电极块,相邻的两个第二电极块通过导线连接。第一电极块和第二电极块呈棱形,且在基底110上的垂直投影不交叠。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图4所示,基底110被划分为触控区AA(可操作区,Active Area)和围绕触控区的非触控区BM(边框区,Black Matrix),其中,触控区AA为可响应用户触控输入的区域,非触控区BM为无法响应用户触控输入的区域,通常为触控屏的边框区域。
第一触控电极和第二触控电极设置于触控区AA。
如图4所示,基底110的第一侧靠近第一触控电极的引线端的非触控区BM设置有第一绑定区BA1(Bonding Area),第一触控电极的引线端设置有第一引线L1,第一引线L1从第一触控电极的引线端延伸至第一绑定区BA1,第一柔性线路板140绑定在第一绑定区BA1。所谓绑定即将柔性线路板的端部固定在基底110相应的绑定区,使柔性线路板端部的焊盘与绑定区的线路连接。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一绑定区BA1表面涂布有各向异性导电膜(Anisotropic Conductive Film,ACF),通过将第一柔性线路板140的端部压合在第一绑定区BA1,实现第一柔性线路板140的绑定,实现第一柔性线路板140与第一触控电极连接。
如图3所示,基底110的第二侧靠近第二触控电极的引线端的非触控区BM设置有第二绑定区BA2,第二触控电极的引线端设置有第二引线L2,第二引线L2从第二触控电极的引线端延伸至第二绑定区BA2,柔性连接板150的第一端绑定在第二绑定区BA2。示例性的,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二绑定区BA2表面涂布有各向异性导电膜,通过将柔性连接板150的第一端压合在第二绑定区BA2,实现柔性连接板150的绑定,实现柔性连接板150与第二触控电极连接。
如图4所示,基底110的第一侧靠近第二触控电极的引线端的非触控区BM设置有第三绑定区BA3和第四绑定区BA4,基底110的第一侧靠近第二触控电极的引线端的非触控区BM还设置有连接线L,连接线L的两端分别延伸至第三绑定区BA3和第四绑定区BA4,柔性连接板150的第二端绑定在第三绑定区BA3,第二柔性线路板160绑定在第四绑定区BA4。示例性的,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三绑定区BA3表面涂布有各向异性导电膜,通过将柔性连接板150的第二端压合在第三绑定区BA3,实现柔性连接板150的绑定。第四绑定区BA4表面涂布有各向异性导电膜,通过将第二柔性线路板160的端部压合在第四绑定区BA4,实现第二柔性线路板160的绑定,进而使得第二柔性线路板160通过柔性连接板150与第二触控电极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电容触控组件还包括光学胶170和盖板180。其中,光学胶170覆盖于基底110的第一侧,且覆盖第一电极层120。盖板180贴附于光学胶170远离基底110的一侧。光学胶170具有无色透明、光透过率在90%以上和胶结强度良好等特点,起到粘合基底110和盖板180的作用,同时,避免阻挡触控屏中显示组件发出的光。盖板180可以是透明的玻璃或透明的有机薄膜,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在此不做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由于柔性连接板150和第二柔性线路板160均绑定在基底110的第一侧靠近第二触控电极的引线端的非触控区BM,因此,可以将柔性连接板150和第二柔性线路板160一体成型,简化制备工艺。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一体成型的柔性线路板的结构示意图,如图6所示,柔性连接板150和第二柔性线路板160为一体式设计。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中,柔性连接板将位于基底的第二侧的第二触控电极引到基底的第一侧之后,通过设置在非触控区的连接线与连接第一触控电极的柔性线路板连接,即第一触控电极和第二触控电极均与同一个柔性线路板连接,减少了柔性线路板的数量,简化了柔性线路板的连接流程,降低了成本。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电容触控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图7中电容触控组件的底视图,图9为图7中电容触控组件的俯视图,如图7-图9所示,该电容触控组件包括:基底210、多条第一触控电极、多条第二触控电极、柔性线路板240和柔性连接板150。
其中,基底210为绝缘的透明基底,其材质可以是玻璃或透明的有机薄膜(例如聚乙烯亚胺薄膜),避免阻挡触控屏中显示组件发出的光,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在此不做限定。
多条第一触控电极沿第一方向X延伸,且平行间隔设置于基底210的第一侧,形成第一电极层220。多条第二触控电极沿第二方向Y延伸,且平行间隔设置于基底210的第二侧,形成第二电极层230。其中,基底210的第一侧和第二层为相对的两个侧面,示例性的,第一侧靠近触控屏的外侧(供用户触摸的一侧),第二侧位于触控屏的内侧。第一方向X和第二方向Y呈一定夹角,示例性的,第一方向X垂直于第二方向Y。示例性的,第一触控电极和第二触控电极的材质可以为导电金属,例如,铝、铜、银、钼或上述材料的组合,也可以是其他导电材料,例如ITO等,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在此不做限定。第一触控电极和第二触控电极的结构可以是线状结构,也可以是由导电线串联的电极块,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在此不做限定。其中第一触控电极为驱动电极,第二触控电极为感应电极,或第一触控电极为感应电极,第二触控电极为驱动电极,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在此不做限定。
柔性线路板240绑定在基底210的第一侧,且通过引线与第一触控电极连接。
柔性连接板250的第一端绑定在基底210的第二侧,且通过引线与第二触控电极连接,柔性连接板250向基底210的一侧(触控屏的外侧)弯折,柔性连接板250的第二端绑定在基底210的第一侧。
基底210的第一侧的边缘设置有连接线L,柔性连接板250和柔性线路板240通过连接线L连接。如此,通过柔性连接板250将位于基底210的第二侧的第二触控电极引到基底210的第一侧,并与基底210的第一侧的柔性线路板240连接,实现柔性线路板240与第二触控电极连接,使得第一触控电极和第二触控电极均与同一个柔性线路板240连接。
柔性线路板240向基底210的一侧(触控屏的内侧)弯折。
由于柔性线路板240绑定在基底210的第一侧,且向基底210的一侧(触控屏的内侧)弯折,绑定位置处下方有基底210提供着力点,因此,避免绑定位置处应力集中导致柔性线路板240剥离,进而导致的触控不良或失效问题,提高了产品的良率。此外,柔性连接板250第一端绑定在基底210的第二侧,且柔性连接板250向基底210的一侧(触控屏的外侧)弯折,弯折时绑定位置处有基底210提供着力点,避免绑定位置处应力集中导致柔性连接板250剥离,进而导致的触控不良或失效问题,提高了产品的良率。
示例性的如图7-图9所示,基底210被划分为触控区AA(可操作区,Active Area)和围绕触控区的非触控区BM(边框区,Black Matrix),其中,触控区AA为可响应用户触控输入的区域,非触控区BM为无法响应用户触控输入的区域,通常为触控屏的边框区域。
第一触控电极和第二触控电极设置于触控区AA。
如图9所示,基底210的第一侧靠近第一触控电极的引线端的非触控区BM设置有第一绑定区BA1(Bonding Area),第一触控电极的引线端设置有第一引线L1,第一引线L1从第一触控电极的引线端延伸至第一绑定区BA1,柔性线路板240绑定在第一绑定区BA1。所谓绑定即将柔性线路板的端部固定在基底210相应的绑定区,使柔性线路板端部的焊盘与绑定区的线路连接。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一绑定区BA1表面涂布有各向异性导电膜(Anisotropic Conductive Film,ACF),通过将柔性线路板240的端部压合在第一绑定区BA1,实现柔性线路板240的绑定,实现柔性线路板240与第一触控电极连接。
如图8所示,基底210的第二侧靠近第二触控电极的引线端的非触控区BM设置有第二绑定区BA2,第二触控电极的引线端设置有第二引线L2,第二引线L2从第二触控电极的引线端延伸至第二绑定区BA2,柔性连接板150的第一端绑定在第二绑定区BA2。示例性的,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二绑定区BA2表面涂布有各向异性导电膜,通过将柔性连接板150的第一端压合在第二绑定区BA2,实现柔性连接板150的绑定,实现柔性连接板150与第二触控电极连接。
如图9所示,基底210的第一侧靠近第二触控电极的引线端的非触控区BM设置有第三绑定区BA3,基底210的第一侧靠近第二触控电极的引线端的非触控区BM还设置有连接线L,连接线L的两端分别延伸至第三绑定区BA3和第一绑定区BA1,柔性连接板250的第二端绑定在第三绑定区BA3,实现使得柔性线路板240通过柔性连接板250与第二触控电极连接。示例性的,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三绑定区BA3表面涂布有各向异性导电膜,通过将柔性连接板150的第二端压合在第三绑定区BA3,实现柔性连接板150的绑定,进而使得第二柔性线路板160通过柔性连接板150与第二触控电极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电容触控组件还包括光学胶270和盖板280。其中,光学胶270覆盖于基底210的第一侧,且覆盖第一电极层220。盖板280贴附于光学胶270远离基底210的一侧。光学胶270具有无色透明、光透过率在90%以上和胶结强度良好等特点,起到粘合基底210和盖板280的作用,同时,避免阻挡触控屏中显示组件发出的光。盖板280可以是透明的玻璃或透明的有机薄膜,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在此不做限定。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容触控屏,包括如本实用新型前述任意实施例提供的电容触控组件,还包括显示组件、控制板卡和壳体,电容触控组件、显示组件和控制板卡依次堆叠设置,并包裹在壳体中。电容触控组件中的柔性线路板向控制板卡这一侧弯折,并绑定在控制板卡上,类似的,显示组件通过柔性线路板与控制板卡连接。示例性的,显示组件可以是LED显示组件、LCD显示组件或OLED显示组件,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在此不做限定。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如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提供的电容触控屏,该电子设备可以是触控板、智能手机、智能平板或智能手表等电子设备,本实用新型在此不做限定。
于本文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左”“右”、等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和简化操作,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实施例”、“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
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以上结合具体实施例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原理。这些描述只是为了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而不能以任何方式解释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基于此处的解释,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不需要付出创造性的劳动即可联想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具体实施方式,这些方式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电容触控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基底;
第一触控电极,设置于所述基底的第一侧;
第二触控电极,设置于所述基底上与所述第一侧相对的第二侧;
第一柔性线路板,绑定在所述基底的第一侧,且与所述第一触控电极连接,所述第一柔性线路板向所述基底的一侧弯折;
柔性连接板,所述柔性连接板的第一端绑定在所述基底的第二侧,且与所述第二触控电极连接,所述柔性连接板向所述基底的一侧弯折,所述柔性连接板的第二端绑定在所述基底的第一侧;
第二柔性线路板,绑定在所述基底的第一侧,所述第二柔性线路板向所述基底的一侧弯折;
所述基底的第一侧的边缘设置有连接线,所述柔性连接板和所述第二柔性线路板通过所述连接线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容触控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底被划分为触控区和围绕所述触控区的非触控区;
所述第一触控电极和所述第二触控电极设置于所述触控区;
所述基底的第一侧靠近所述第一触控电极的引线端的非触控区设置有第一绑定区,所述第一触控电极设置有第一引线,所述第一引线从所述第一触控电极的引线端延伸至所述第一绑定区,所述第一柔性线路板绑定在所述第一绑定区;
所述基底的第二侧靠近所述第二触控电极的引线端的非触控区设置有第二绑定区,所述第二触控电极设置有第二引线,所述第二引线从所述第二触控电极的引线端延伸至所述第二绑定区,所述柔性连接板的第一端绑定在所述第二绑定区;
所述基底的第一侧靠近所述第二触控电极的引线端的非触控区设置有第三绑定区和第四绑定区,所述连接线的两端分别延伸至所述第三绑定区和所述第四绑定区,所述柔性连接板的第二端绑定在所述第三绑定区,所述第二柔性线路板绑定在所述第四绑定区。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容触控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绑定区、所述第二绑定区、所述第三绑定区和所述第四绑定区均设置有各向异性导电胶,所述第一柔性线路板、所述柔性连接板的第一端、所述柔性连接板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二柔性线路板分别通过所述各向异性导电胶绑定在所述第一绑定区、所述第二绑定区、所述第三绑定区和所述第四绑定区。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容触控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容触控组件还包括光学胶和盖板;
所述光学胶覆盖于所述基底的第一侧,所述盖板贴附于所述光学胶远离所述基底的一侧。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容触控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触控电极沿第一方向延伸,所述第二触控电极沿第二方向延伸,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交错。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所述的电容触控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连接板和所述第二柔性线路板一体成型。
7.一种电容触控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基底;
第一触控电极,设置于所述基底的第一侧;
第二触控电极,设置于所述基底上与所述第一侧相对的第二侧;
柔性线路板,绑定在所述基底的第一侧,且与所述第一触控电极连接,所述柔性线路板向所述基底的一侧弯折;
柔性连接板,所述柔性连接板的第一端绑定在所述基底的第二侧,且与所述第二触控电极连接,所述柔性连接板向所述基底的一侧弯折,所述柔性连接板的第二端绑定在所述基底的第一侧;
所述基底的第一侧的边缘设置有连接线,所述柔性连接板与所述柔性线路板通过所述连接线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容触控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底被划分为触控区和围绕所述触控区的非触控区;
所述第一触控电极和所述第二触控电极设置于所述触控区;
所述基底的第一侧靠近所述第一触控电极的引线端的非触控区设置有第一绑定区,所述第一触控电极设置有第一引线,所述第一引线从所述第一触控电极的引线端延伸至所述第一绑定区,所述柔性线路板绑定在所述第一绑定区;
所述基底的第二侧靠近所述第二触控电极的引线端的非触控区设置有第二绑定区,所述第二触控电极设置有第二引线,所述第二引线从所述第二触控电极的引线端延伸至所述第二绑定区,所述柔性连接板的第一端绑定在所述第二绑定区;
所述基底的第一侧靠近所述第二触控电极的引线端的非触控区设置有第三绑定区,所述连接线的两端分别延伸至所述第一绑定区和所述第三绑定区,所述柔性连接板的第二端绑定在所述第三绑定区。
9.一种电容触控屏,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6任一所述的电容触控组件,或如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电容触控组件。
10.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容触控屏。
CN202121417579.3U 2021-06-23 2021-06-23 一种电容触控组件、电容触控屏及电子设备 Active CN21605298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417579.3U CN216052980U (zh) 2021-06-23 2021-06-23 一种电容触控组件、电容触控屏及电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417579.3U CN216052980U (zh) 2021-06-23 2021-06-23 一种电容触控组件、电容触控屏及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052980U true CN216052980U (zh) 2022-03-15

Family

ID=805542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1417579.3U Active CN216052980U (zh) 2021-06-23 2021-06-23 一种电容触控组件、电容触控屏及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05298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717682B (zh) 一种触控显示装置
CN101610633B (zh) 柔性印刷电路板、触摸板、显示面板和显示器
CN208172458U (zh) 显示装置及柔性电路板
CN105426008B (zh) 压力感应触控显示屏及便携式电子产品
CN103870052B (zh) 触控面板
US20170153724A1 (en) Touch panel module with conductive through holes and touch display device having the same
US20100007627A1 (en) Touch signal transmission circuit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using the same
CN101206326A (zh) 具有触摸屏面板的显示装置
EP2851769A2 (en) Touch panel
EP3920671B1 (en) Flexible circuit board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display device, circuit board structure and display panel thereof
CN111857412B (zh) 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US11163415B2 (en) Touch display module, touch display device and electronic device
CN101593053A (zh) 触控显示装置
CN110825261A (zh) 一种显示面板
CN201689397U (zh) 触控模组
CN213211005U (zh) 一种压力传感器、压力感应模组以及电子设备
CN216052980U (zh) 一种电容触控组件、电容触控屏及电子设备
CN103052932A (zh) 静电电容触控传感器及包括它的窗口面板一体型的静电电容触控面板
CN110837309A (zh) 触控模组及其制造方法
CN111610879A (zh) 触控面板、触控面板的制备方法、触控组件及电子设备
KR102187925B1 (ko) 터치 패널
KR20140003310A (ko) 터치 패널 및 그 제조 방법
CN213069771U (zh) 触摸屏及具有其的触摸显示装置
US11307716B2 (en) Capacitive touch glass structure
US20110050621A1 (en) Resistive touch panel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