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041283U - 一种便于用在斜坡面的桩基础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便于用在斜坡面的桩基础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041283U
CN216041283U CN202121826704.6U CN202121826704U CN216041283U CN 216041283 U CN216041283 U CN 216041283U CN 202121826704 U CN202121826704 U CN 202121826704U CN 216041283 U CN216041283 U CN 21604128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ixedly connected
foundation
pile
plate
slop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1826704.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鉴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angzhou Hengyue Foundation Enginee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2121826704.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04128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04128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04128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teps, Ramps, And Handrai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属于桩基础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便于用在斜坡面的桩基础结构,包括地基,所述地基的顶部设置有斜坡面,所述地基的内部活动连接有基桩,所述基桩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砖头,所述基桩的表面固定连接有斜板,所述基桩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承重台,所述斜板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减震柱,所述减震柱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固定柱,所述固定柱的内底壁固定连接有第一弹簧,所述第一弹簧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升降板;通过地基、斜坡面、基桩、承重台、斜板和砖头的结构设计,实现了可以应用到斜坡面上的功能,解决了无法应用到斜坡面上的问题,进而扩大了该装置的使用范围,从而提高了该装置的使用率,促进了该装置在桩基础技术领域中的发展。

Description

一种便于用在斜坡面的桩基础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桩基础领域,具体是一种便于用在斜坡面的桩基础结构。
背景技术
桩基础结构也就是通过承台把若干根桩的顶部联结成一个整体,共同承受动静荷载的一种深基础,桩就是埋在土中的结构,主要作用是用来穿越压缩性土层,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通常叫做打地基。
而目前市场上现有大多的桩基础结构都用于水平面上,进而无法应用到斜坡面上,进而缩小了该装置的使用范围,进而降低了该装置的使用率,促进了该装置在桩基础技术领域中的发展。
因此,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一种便于用在斜坡面的桩基础结构。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弥补现有技术的不足,解决无法应用到斜坡面上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便于用在斜坡面的桩基础结构。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便于用在斜坡面的桩基础结构,包括地基,所述地基的顶部设置有斜坡面,所述地基的内部活动连接有基桩,所述基桩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砖头,所述基桩的表面固定连接有斜板,所述基桩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承重台,所述斜板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减震柱,所述减震柱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固定柱,所述固定柱的内底壁固定连接有第一弹簧,所述第一弹簧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升降板。
所述升降板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升降杆,所述升降杆的顶部固定连接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的一侧开设有转动槽,所述转动槽的内壁固定连接有转动杆,所述转动杆的外壁转动连接有转动板,所述减震柱的顶部开设有滑道,所述滑道的内壁固定连接有第二弹簧。
优选的,斜板为倾斜状斜板,且斜板的倾斜度与斜坡面的倾斜度均相等。
优选的,减震柱为“直角梯形”减震柱,且减震柱斜面的倾斜度与斜板的倾斜度均相等。
优选的,升降板的位置位于固定柱的内部,且升降板的外壁与固定柱滑动连接。
优选的,升降杆的顶部贯穿出固定柱,且连接板的顶部与承重台的底部固定连接。
优选的,砖头与地基的内部活动连接,且基桩的顶部贯穿地基并延伸出斜坡面的外部。
优选的,转动板为倾斜状转动板,且转动板的底部与滑道的内壁滑动连接。
优选的,第二弹簧的一端与转动板远离连接板的一端固定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之处在于:
1.本实用新型通过地基、斜坡面、基桩、承重台、斜板和砖头的结构设计,实现了可以应用到斜坡面上的功能,解决了无法应用到斜坡面上的问题,进而扩大了该装置的使用范围,从而提高了该装置的使用率,促进了该装置在桩基础技术领域中的发展;
2.本实用新型通过减震柱、固定柱、第一弹簧、升降板、升降杆、连接板、转动槽、转动杆、转动板、滑道和第二弹簧的结构设计,实现了对承重台起到减震的功能,解决了承重台的减震效果不好的问题,有效地提高了该装置的减震效果,满足了工作需求,值得推广。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图1为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地基的正剖图;
图3为实施例减震柱的正剖图;
图4为实施例图3中A处结构的放大图;
图5为实施例连接板的俯视图。
图中:1、地基;2、斜坡面;3、基桩;4、承重台;5、斜板;6、减震柱;7、固定柱;8、第一弹簧;9、升降板;10、升降杆;11、连接板;12、转动槽;13、转动杆;14、转动板;15、滑道;16、第二弹簧;17、砖头。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
请参阅图1-5所示,一种便于用在斜坡面的桩基础结构,包括地基1;地基1的顶部设置有斜坡面2,地基1的内部活动连接有基桩3,基桩3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砖头17,基桩3的表面固定连接有斜板5,基桩3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承重台4,通过地基1、斜坡面2、基桩3、承重台4、斜板5和砖头17的结构设计,实现了可以应用到斜坡面2上的功能,解决了无法应用到斜坡面2上的问题,进而扩大了该装置的使用范围,从而提高了该装置的使用率,促进了该装置在桩基础技术领域中的发展,斜板5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减震柱6,减震柱6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固定柱7,固定柱7的内底壁固定连接有第一弹簧8,第一弹簧8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升降板9。
升降板9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升降杆10,升降杆10的顶部固定连接有连接板11,连接板11的一侧开设有转动槽12,转动槽12的内壁固定连接有转动杆13,转动杆13的外壁转动连接有转动板14,减震柱6的顶部开设有滑道15,滑道15的内壁固定连接有第二弹簧16,通过减震柱6、固定柱7、第一弹簧8、升降板9、升降杆10、连接板11、转动槽12、转动杆13、转动板14、滑道15和第二弹簧16的结构设计,实现了对承重台4起到减震的功能,解决了承重台4的减震效果不好的问题,有效地提高了该装置的减震效果,满足了工作需求,值得推广。
工作时,利用外界辅助工具将基桩3通过砖头17打入地基1的内部,使斜板5的底部与斜坡面2贴合,由于斜板5与斜坡面2的倾斜度相同,进而通过基桩3和斜板5对承重台4进行支撑,进而实现在斜坡地上依然可以使用,当斜坡面2表面的沙土流逝变薄时,第一弹簧8的恢复作用力带动减震柱6移动,减震柱6由于重力作用带动斜板5向下移动,进而斜板5向下移动至与斜坡面2接触,进而当斜坡面2表面的沙土流逝变薄时,依然不会影响该装置的稳定性。
本实施例中,斜板5为倾斜状斜板,且斜板5的倾斜度与斜坡面2的倾斜度均相等,进而斜板5可与斜坡面2完美的贴合。
本实施例中,减震柱6为“直角梯形”减震柱,且减震柱6斜面的倾斜度与斜板5的倾斜度均相等,进而减震柱6顶部为水平面,受力更加均匀。
本实施例中,升降板9的位置位于固定柱7的内部,且升降板9的外壁与固定柱7滑动连接,进而第一弹簧8的弹力可带动升降板9移动。
本实施例中,升降杆10的顶部贯穿出固定柱7,且连接板11的顶部与承重台4的底部固定连接,进而对承重台4起到有效地支撑作用。
本实施例中,砖头17与地基1的内部活动连接,且基桩3的顶部贯穿地基1并延伸出斜坡面2的外部,进而可对承重台4进行稳定的支撑。
本实施例中,转动板14为倾斜状转动板,且转动板14的底部与滑道15的内壁滑动连接,进而减震柱6向下移动时,转动板14转动。
本实施例中,第二弹簧16的一端与转动板14远离连接板11的一端固定连接,进而减震柱6向下移动时第二弹簧16起到减震作用。
综上所述,该便于用在斜坡面的桩基础结构,该实现了可以应用到斜坡面2上的功能,解决了无法应用到斜坡面2上的问题,进而扩大了该装置的使用范围,从而提高了该装置的使用率,促进了该装置在桩基础技术领域中的发展。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

Claims (8)

1.一种便于用在斜坡面的桩基础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地基(1);所述地基(1)的顶部设置有斜坡面(2),所述地基(1)的内部活动连接有基桩(3),所述基桩(3)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砖头(17),所述基桩(3)的表面固定连接有斜板(5),所述基桩(3)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承重台(4),所述斜板(5)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减震柱(6),所述减震柱(6)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固定柱(7),所述固定柱(7)的内底壁固定连接有第一弹簧(8),所述第一弹簧(8)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升降板(9);
所述升降板(9)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升降杆(10),所述升降杆(10)的顶部固定连接有连接板(11),所述连接板(11)的一侧开设有转动槽(12),所述转动槽(12)的内壁固定连接有转动杆(13),所述转动杆(13)的外壁转动连接有转动板(14),所述减震柱(6)的顶部开设有滑道(15),所述滑道(15)的内壁固定连接有第二弹簧(16)。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便于用在斜坡面的桩基础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斜板(5)为倾斜状斜板,且斜板(5)的倾斜度与斜坡面(2)的倾斜度均相等。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便于用在斜坡面的桩基础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震柱(6)为“直角梯形”减震柱,且减震柱(6)斜面的倾斜度与斜板(5)的倾斜度均相等。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便于用在斜坡面的桩基础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板(9)的位置位于固定柱(7)的内部,且升降板(9)的外壁与固定柱(7)滑动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便于用在斜坡面的桩基础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杆(10)的顶部贯穿出固定柱(7),且连接板(11)的顶部与承重台(4)的底部固定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便于用在斜坡面的桩基础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砖头(17)与地基(1)的内部活动连接,且基桩(3)的顶部贯穿地基(1)并延伸出斜坡面(2)的外部。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便于用在斜坡面的桩基础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板(14)为倾斜状转动板,且转动板(14)的底部与滑道(15)的内壁滑动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便于用在斜坡面的桩基础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弹簧(16)的一端与转动板(14)远离连接板(11)的一端固定连接。
CN202121826704.6U 2021-08-06 2021-08-06 一种便于用在斜坡面的桩基础结构 Active CN21604128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826704.6U CN216041283U (zh) 2021-08-06 2021-08-06 一种便于用在斜坡面的桩基础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826704.6U CN216041283U (zh) 2021-08-06 2021-08-06 一种便于用在斜坡面的桩基础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041283U true CN216041283U (zh) 2022-03-15

Family

ID=806194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1826704.6U Active CN216041283U (zh) 2021-08-06 2021-08-06 一种便于用在斜坡面的桩基础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04128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152098B (zh) 分级减震方法
CN206368450U (zh) 一种建筑阻尼器
CN214883679U (zh) 一种用于沉井施工的安全吊装装置
CN104032847B (zh) 一种基于位移控制的复合隔震支座
CN206487005U (zh) 一种抗震建筑
CN206913421U (zh) 一种建筑搅拌机用抗震底座
CN216041283U (zh) 一种便于用在斜坡面的桩基础结构
CN108999308A (zh) 一种分级减震器的滑动减震器
CN206800690U (zh) 一种分级减震器
CN208167705U (zh) 一种多功能建筑施工用夯实装置
CN213805953U (zh) 一种土木工程结构的减震装置
CN207032553U (zh) 一种组合抗震建筑结构组件
CN216532128U (zh) 一种海洋平台移动式电气设备安装装置
CN210976146U (zh) 一种组合抗震建筑结构组件
CN208346999U (zh) 一种用于装配式混凝土框架结构的自复位结构
CN203144888U (zh) 隔离地震的桥梁支座装置
CN215166769U (zh) 一种建筑防震稳固结构
CN213175020U (zh) 一种抗震房建结构
CN215518838U (zh) 一种环保的建筑工程用抗震地基
CN211007132U (zh) 一种建筑设计抗震结构
CN209162806U (zh) 一种稳固性好的可旋转建筑桩
CN201292579Y (zh) 变刚度复合铅芯橡胶支座隔震器
CN208844542U (zh) 一种软基加固装置
CN208068569U (zh) 一种带有减震结构的搅拌机
CN213979022U (zh) 一种抗震混凝土复合基桩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1228

Address after: 310000 Room 1902, Unit 1, Building 4, Jinyuyuan, Lvcheng Yuyuan, Diehua Community, Nanyuan Street, Yuhang District, Hangzhou City, Zhejia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Qu Junbin

Address before: 734000 group 3, Xiaohe village, Xiaohe Township, Ganzhou District, Zhangye City, Gansu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Li Jianxue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30506

Address after: 311100 Room 102, 16/F, Building 4, Xinyuan Jinzuo, No. 101, Guyue Street, Nanyuan Street, Linping District, Hangzhou City, Zhejia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Hangzhou Hengyue Foundation Engineering Co.,Ltd.

Address before: 310000 Room 1902, Unit 1, Building 4, Jinyuyuan, Lvcheng Yuyuan, Diehua Community, Nanyuan Street, Yuhang District, Hangzhou City, Zhejia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Qu Junbin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