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038858U - 一种辐流浅层沉淀式垂流人工湿地 - Google Patents

一种辐流浅层沉淀式垂流人工湿地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038858U
CN216038858U CN202122351274.3U CN202122351274U CN216038858U CN 216038858 U CN216038858 U CN 216038858U CN 202122351274 U CN202122351274 U CN 202122351274U CN 216038858 U CN216038858 U CN 21603885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te
edge
water inlet
pipe
wat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351274.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谢雯冰
岳梦雪
刘慧�
李雅琪
王宇
刘树元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aizhou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Taizhou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aizhou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Taizhou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2122351274.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03885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03885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038858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ewag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具有浅层沉淀功能、高集成度的辐流浅层沉淀式垂流人工湿地。包括位于外部的人工湿地以及内部的辐流浅层沉淀池,两者的回转体轴线重合。所述的人工湿地包括人工湿地基质箱、排水槽,所述的人工湿地基质箱为上端敞口的圆柱中空结构;所述的辐流浅层沉淀池包括上部的进水区、中部的沉淀区、下部的集泥区,沉淀区为上下敞口的中空倒置圆台,在其内部布置有同心环形曲面斜板,集泥区为上端敞口的中空倒置圆台,在其下部布置有V型环状集泥槽。本实用新型充分利用了垂直潜流人工湿地和辐流浅层沉淀池在污水处理效能方面的优势,将二者相结合,形成一体化污水处理和生态处理系统,具有结构简单,动力消耗小,沉降性能良好等优点。

Description

一种辐流浅层沉淀式垂流人工湿地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水污染控制工程领域,提供一种用于生活污水深度处理的人工湿地,尤其涉及一种具有浅层沉淀功能、高集成度一体化的辐流浅层沉淀式垂流人工湿地。
背景技术
人工湿地是一种通过人工手段制造湿地环境,主要利用土壤、人工介质、植物、微生物的物理、化学、生物三重协同作用,对污水、污泥进行处理的生物净化技术。人工湿地具有运行管理简单、净化成本低、处理效果好等工艺特点,人工湿地能够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具有良好的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人工湿地可分为表面流、水平潜流和垂直潜流等几种形式,其中,由于垂直流人工湿地净化效率较高,输氧能力较强,水力负荷较好,占地面积较小等优点,在科学研究和规模化应用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垂直潜流人工湿地技术适用于生活污水处理、饮用水源和景观水体保护,处理后的水可直接回用或排入饮用水源地、景观水体、水库或河流中,为水资源利用和保护作出突出贡献。
但是,目前的人工湿地普遍存在以下缺点。
(1)功能单一。目前多数人工湿地仅仅通过湿地中的微生物、土壤、水生植物的协同作用进行单一的净化水质功能、生物生态功能、不具备完备的沉淀、过滤等物理、化学处理功能。
(2)易堵塞,影响使用功能及寿命。长期运营的人工湿地,非溶解性的部分污染物和脱落的生物膜、植物残体等沉积在基质中,导致人工湿地堵塞,从而降低了湿地的过水能力,影响人工湿地的使用功能及寿命。
针对上述问题,普遍采用的解决办法是对于人工湿地进水进行前处理,但是传统的前处理工艺普遍存在整体处理工艺占地面积较大,管路复杂,集成度不高等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是针对现有人工湿地生态处理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与辐流浅层沉淀池相结合,提供一种增加单位面积土地去除负荷、具有沉淀功能、不易堵塞、便于维修与运行、水质净化功能更好的人工湿地。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以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辐流浅层沉淀式垂流人工湿地,包括位于外部的人工湿地以及内部的辐流浅层沉淀池,且两者的回转体轴线重合。所述的人工湿地包括人工湿地基质箱、排水槽;所述的辐流浅层沉淀池包括上部的进水区、中部的沉淀区、下部的集泥区,三者的回转体轴线重合,进水区为上下端敞口的中空圆柱体,沉淀区为上下敞口的中空倒置圆台,集泥区为上端敞口的中空倒置圆台。
所述的人工湿地基质箱为上端敞口的中空圆柱结构,包括基质箱外壁板、基质箱底板。所述的基质箱外壁板为环形曲面板,所述的基质箱底板为中空圆环状的平板,其外环边沿与垂直放置的基质箱外壁板底边沿紧密连接,围挡组成基质箱。所述的排水槽为上端敞口的环状中空结构,包括排水槽外壁板、排水槽底板、集水孔、排水口、排水管;所述的排水槽外壁板为环形曲面板,垂直放置;所述的排水槽底板为圆环状的平板,平行放置,其外环边沿与排水槽外壁板底边沿紧密连接,内环边沿与基质箱外壁板外壁紧密连接。所述的集水孔为开孔在基质箱外壁板上部的圆形孔洞,其底边沿与排水槽底板的上表面平齐;集水孔之间的垂直净距为零,水平净距相等。所述的排水口为圆形孔洞,开孔于排水槽底板左侧中心;所述的排水管为圆形管道,其内径与排水口的直径相同,其上端与排水口下边沿紧密连接。
所述的进水区包括进水区外壁板、进水区进水头部、进水区集水槽。所述的进水区外壁板为环形曲面板,围挡成上下端敞口的中空圆柱体,其上边沿与人工湿地基质箱上沿平齐,其下端外侧与基质箱底板的内边沿垂直紧密连接。所述的进水区进水头部位于进水区的中间位置,两者的回转体轴线重合;进水区进水头部由上部的配水器和下部的扩散器组成,所述的配水器为上下端敞口中空圆柱体。所述的下部的扩散器为上下端敞口的同心异径管,其上端边沿与配水器的下端边沿紧密连接。所述的进水区集水槽为上端敞口的环状中空结构,包括集水槽内壁板、集水槽底板、排水孔;所述的集水槽内壁板为环形曲面板,垂直放置;所述的集水槽底板为圆环状的平板,水平放置,其外环边沿与进水区外壁板的上部内表面紧密连接,其内环边沿与集水槽内壁板底边边沿紧密连接。所述的排水孔为开孔在进水区外壁板上部的圆形孔洞,与集水槽内壁板的上边沿和集水槽底板上表面的垂向距离相等,排水孔之间的垂直净距为零,水平净距相同。
所述的中部沉淀区包括沉淀区外壁板、斜板、进水竖管、固定横杆、上固定套环、下固定套环。所述的沉淀区外壁板为环形曲面板,围挡成为上下端敞口的中空倒置圆台,其侧壁与水平面的夹角为55°~65°之间,其上端边沿与进水区外壁板的下端边沿紧密连接;所述的斜板为上、下边沿与沉淀区外壁板上、下边沿均平齐的多块同心环形曲面薄板,倾斜角度与沉淀区外壁板相同,板间水平净距相等。所述的进水竖管为垂直设置的竖向圆管,其上端边沿与扩散器的下端边沿紧密连接,其下端穿过斜板。所述的固定横杆为实心方形柱状,分别与斜板的上下边沿紧密连接;在斜板上边沿前后以及左右方向设有的固定横杆,其周边端部与进水区外壁板的下端内壁紧密连接,其内侧端部交汇于中间位置的上固定套环外壁,所述的上固定套环为上下端敞口的中空倒圆台结构的环形曲面板,与扩散器的中下部紧密连接。在斜板下边沿前后以及左右方向设有的固定横杆,其周边端部与沉淀区外壁板的下端内壁紧密连接,其内侧端部交汇于中间位置的下固定套环外壁,所述的下固定套环为上下端敞口的中空圆柱结构的环形曲面板,与进水竖管的下端外壁紧密连接。
所述的下部集泥区包括集泥区外壁板、V型环状集泥槽、进水弯头、进水横管、排泥口、排泥竖管、排泥横管、排泥总管。所述的集泥区外壁板为环形曲面板,围挡成上下端敞口的中空倒置圆台,其上端边沿与沉淀区外壁板下端边沿紧密连接,其倾斜角度与沉淀区外壁板相同。所述的V型环状集泥槽包括正向环状倾斜板和反向环状倾斜板。所述的正向环状倾斜板为由上部外侧向下部内侧倾斜的曲面斜板,其倾斜角度与集泥区外壁板相同,其垂直边紧密连接后组成上下端敞口的中空倒圆台结构;所述的反向环状倾斜板为由下部内侧向上部外侧倾斜的曲面斜板,其倾斜角度与集泥区外壁板相反,其垂直边紧密连接后组成上下端敞口的中空正圆台结构;正向环状倾斜板和反向环状倾斜板的上端边沿平齐,底端边沿紧密连接,围挡组成一组V型环状集泥槽;各组V型环状集泥槽的正向环状倾斜板的外侧上端边沿分别与外侧的其他组V型环状集泥槽的反向环状倾斜板的外侧上端边沿紧密连接,最内侧的正向环状倾斜板的下端边沿以原有倾斜角度向下延伸后合拢在一起,形成中空倒圆锥结构的中心内侧V型集泥槽;最外侧的正向环状倾斜板的上边沿与集泥区外壁板的下端紧密连接。所述的进水弯头为90°圆管弯头,其上端边沿与进水竖管的下端边沿紧密连接,其下端边沿与进水横管的左端边沿紧密连接,所述的进水横管为左右向水平设置的圆管,其右端穿过集泥区外壁板并与集泥区外壁板紧密连接。所述的排泥口设置在每组V型环状集泥槽的底部的圆形孔洞,每个排泥口的下端连接有排泥竖管。所述的排泥竖管为垂直设置的圆形管道,其上端边沿与每个排泥口的下端边沿紧密连接,其下端边沿分别与排泥横管和排泥总管的上表面紧密连接。所述的排泥横管和排泥总管分别为前后向和左右向水平设置的圆形管道,其中,排泥横管的内径与排泥竖管的内径相同,其两端封堵,在中部与排泥总管垂直十字相交;所述的排泥总管的内径为排泥竖管内径的1.5~2.0倍,其右端封堵,左端连接有排泥控制阀,连接位置位于人工湿地基质箱水平投影的外侧。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
(1)占地面积少,集成度高。本实用新型充分利用了垂直潜流人工湿地和辐流浅层沉淀池在污水处理效能方面的优势,将二者相结合,形成高集成度的一体化污水处理和生态处理系统,省略了装置间的管道连接,减少了土地占用,有利于人工湿地真正进入城镇污水处理厂内部,与传统污水处理工艺有机结合,为城镇污水处理厂的提标改造以及人工湿地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2)实现良好的沉降性能。中心进水、周边出水的辐流式进出水方式提供了良好的水力条件,环状斜板提高了沉淀的表面负荷,因此,将辐流式沉淀与浅层沉淀有机结合整体提高了装置的沉淀性能。
(3)结构简单,动力消耗小。采用V型环状集泥槽,有效地利用了沉淀池下部空间,可以依靠重力作用自行将污泥沉降到V型环状集泥槽底部,省去了复杂的机械刮泥装置,在保证污泥有效沉降的同时,简化了沉淀池结构,减少了运行时的动力消耗。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辐流浅层沉淀式垂流人工湿地的俯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辐流浅层沉淀式垂流人工湿地的正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辐流浅层沉淀式垂流人工湿地的侧视图。
图4为图1的1-1剖视图。
图5为图1的2-2剖视图。
图6为图4的3-3剖视图。
图7为图4的西南等轴侧图。
图8为图4中A点的放大图。
图9为图4中B点的放大图。
图10为图5中C点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并结合附图1~附图10,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一步的描述,但本实用新型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一种辐流浅层沉淀式垂流人工湿地,包括位于外部的人工湿地1以及内部的辐流浅层沉淀池2,且两者的回转体轴线重合。所述的人工湿地1包括人工湿地基质箱11、排水槽12;所述的辐流浅层沉淀池2包括上部的进水区21、中部的沉淀区22、下部的集泥区23,三者的回转体轴线重合,进水区21为上下端敞口的中空圆柱体,沉淀区22为上下敞口的中空倒置圆台,集泥区23为上端敞口的中空倒置圆台。
所述的人工湿地基质箱11为上端敞口的中空圆柱结构,包括基质箱外壁板111、基质箱底板112。所述的基质箱外壁板111为环形曲面板,所述的基质箱底板112为中空圆环状的平板,其外环边沿与垂直放置的基质箱外壁板111底边沿紧密连接,围挡组成基质箱11;基质箱11的直径与高度的比值在10~15之间。所述的排水槽12为上端敞口的环状中空结构,包括排水槽外壁板121、排水槽底板122、集水孔123、排水口124、排水管125;所述的排水槽外壁板121为环形曲面板,垂直放置;所述的排水槽底板122为圆环状的平板,平行放置,其外环边沿与排水槽外壁板121底边沿紧密连接,内环边沿与基质箱外壁板111的外壁紧密连接,其上表面与基质箱11上边沿的垂直净距为基质箱11直径的3%~5%。所述的排水槽12的宽度与基质箱11的直径的比值为0.010~0.015之间,所述的排水槽12的宽度和深度的比值在1.0~1.5之间,其上边沿与基质箱11的上边沿的垂向距离为其宽度的1.0倍~1.5倍之间。所述的集水孔123为开孔在基质箱外壁板111上部的圆形孔洞,其底边沿与排水槽底板122的上表面平齐;集水孔123之间的垂直净距为零,水平净距为孔径的20倍~25倍。所述的排水口124为圆形孔洞,其直径与排水槽12宽度比值在0.7~0.8之间,开孔于排水槽底板122左侧中心;所述的排水管125为垂直圆形管道,其内径与排水口124的直径相同,其上端与排水口124下边沿紧密连接。
所述的进水区21包括进水区外壁板211、进水区进水头部212、进水区集水槽213。所述的进水区外壁板211为环形曲面板,围挡成上下端敞口的中空圆柱体,即为进水区21,其内径为基质箱11内径的二分之一至四分之三之间,其高度为基质箱11高度的1.2倍~1.5倍;进水区外壁板211上边沿与人工湿地基质箱11上沿平齐,其下端外侧与基质箱底板112的内边沿垂直紧密连接。所述的进水区进水头部212位于进水区21的中间位置,两者的回转体轴线重合;进水区进水头部212由上部的配水器2121和下部的扩散器2122组成,所述的配水器2121为上下端敞口中空圆柱体,其内径为进水区21内径的五分之一至六分之一之间,其上边沿与进水区21的上边沿的垂直净距为其内径的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之间,其高度为其内径的五分之一至六分之一之间。所述的下部的扩散器2122为上下端敞口的同心异径管,其上端边沿与配水器2121的下端边沿紧密连接,其下端内径为上端内径的六分之一,其高度为其下端内径的2.5倍~3.5倍。所述的进水区集水槽213为上端敞口的环状中空结构,包括集水槽内壁板2131、集水槽底板2132、排水孔2133;所述的集水槽内壁板2131为环形曲面板,垂直放置;所述的集水槽底板2132为圆环状的平板,水平放置,其外环边沿与进水区外壁板211的上部内表面紧密连接,其内环边沿与集水槽内壁板2131底边边沿紧密连接,其上表面与进水区21的上沿的净距为配水器2121内径的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之间。所述的进水区集水槽213的宽度和深度的比值在1.0~1.5之间,且其宽度与进水区21的内径的比值为0.20~0.25之间,进水区集水槽213上边沿与进水区21的上边沿的垂向距离为进水区集水槽213宽度的1.0倍~1.5倍之间。所述的排水孔2133为开孔在进水区外壁板211上部的圆形孔洞,其直径与集水孔123的直径相等,与集水槽内壁板2131的上边沿和集水槽底板2132上表面的垂向距离相等,排水孔2133之间的垂直净距为零,水平净距为孔径的10倍~15倍。
所述的沉淀区22包括沉淀区外壁板221、斜板222、进水竖管223、固定横杆224、上固定套环225、下固定套环226。所述的沉淀区外壁板221为环形曲面板,围挡成为上下端敞口的中空倒置圆台,其侧壁与水平面的夹角为55°~65°之间,其上端边沿与进水区外壁板211的下端边沿紧密连接;所述的斜板222为上、下边沿与沉淀区外壁板221上、下边沿均平齐的多块同心环形曲面薄板,倾斜角度与沉淀区外壁板221相同,板间水平净距相等,内侧最小的斜板222下端内径为进水竖管223外径的1.5倍~2.5倍。最外侧斜板222与沉淀区外壁板221的水平净距与斜板222间的水平净距相等。所述的进水竖管223为垂直设置的竖向圆管,其上端边沿与扩散器2122的下端边沿紧密连接,其下端穿过斜板222。所述的固定横杆224为实心方形柱状,数量为8根,分别与斜板222的上下边沿紧密连接;在斜板222上边沿前后以及左右方向分别设有2根固定横杆224,其周边端部与进水区外壁板211的下端内壁紧密连接,其内侧端部交汇于中间位置的上固定套环225外壁,所述的上固定套环225为上下端敞口的中空倒圆台结构的环形曲面板,与扩散器2122的中下部紧密连接,其上下端内径均与所接触的扩散器2122的上下部位外径相同。在斜板222下边沿前后以及左右方向分别设有2根固定横杆224,其周边端部与沉淀区外壁板221的下端内壁紧密连接,其内侧端部交汇于中间位置的下固定套环226外壁,所述的下固定套环226为上下端敞口的中空圆柱结构的环形曲面板,与进水竖管223的下端外壁紧密连接,其内径与进水竖管223的外径相同。
所述的集泥区23包括集泥区外壁板231、V型环状集泥槽232、进水弯头233、进水横管234、排泥口235、排泥竖管236、排泥横管237、排泥总管238。所述的集泥区外壁板231为环形曲面板,围挡成上下端敞口的中空倒置圆台,其上端边沿与沉淀区外壁板221下端边沿紧密连接,其倾斜角度与沉淀区外壁板221相同,其高度为其上端直径的七分之一到六分之一之间。所述的V型环状集泥槽232包括正向环状倾斜板2321和反向环状倾斜板2322。所述的正向环状倾斜板2321为由上部外侧向下部内侧倾斜的曲面斜板,其倾斜角度与集泥区外壁板231相同,其垂直边紧密连接后组成上下端敞口的中空倒圆台结构;所述的反向环状倾斜板2322为由下部内侧向上部外侧倾斜的曲面斜板,其倾斜角度与集泥区外壁板231相反,其垂直边紧密连接后组成上下端敞口的中空正圆台结构;正向环状倾斜板2321和反向环状倾斜板2322的上端边沿平齐,底端边沿紧密连接,围挡组成一组V型环状集泥槽232;各组V型环状集泥槽232的正向环状倾斜板2321的外侧上端边沿分别与外侧的其他组V型环状集泥槽232的反向环状倾斜板2322的外侧上端边沿紧密连接,最内侧的正向环状倾斜板2321的下端边沿以原有倾斜角度向下延伸后合拢在一起,形成中空倒圆锥结构的中心内侧V型集泥槽2323;最外侧的正向环状倾斜板2321的上边沿与集泥区外壁板231的下端紧密连接,其上端敞口直径与其高度的比值在4.5~5.5之间。所述的进水弯头233为90°圆管弯头,其上端边沿与进水竖管223的下端边沿紧密连接,其下端边沿与进水横管234的左端边沿紧密连接,所述的进水横管234为左右向水平设置的圆管,其右端穿过集泥区外壁板231并与集泥区外壁板231紧密连接,并接有进水阀门2341。所述的排泥口235设置在每组V型环状集泥槽232的底部的圆形孔洞,左右和前后方向各设置一个,每组V型环状集泥槽232的排泥口235的数量为4个,中心内侧V型集泥槽2323的底部中心部位设置一个排泥口235。每个排泥口235的下端连接有排泥竖管236,所述的排泥竖管236为垂直设置的圆形管道,其上端边沿与每个排泥口235的下端边沿紧密连接,其下端边沿分别与排泥横管237和排泥总管238的上表面紧密连接。所述的排泥横管237和排泥总管238分别为前后向和左右向水平设置的圆形管道,其中,排泥横管237的内径与排泥竖管236的内径相同,其两端封堵,在中部与排泥总管238垂直十字相交;所述的排泥总管238的内径为排泥竖管236内径的1.5倍~2.0倍,其右端封堵,左端连接有排泥控制阀2381,连接位置位于人工湿地基质箱11水平投影的外侧。
另外,本实用新型的各种板材可由5mm~10mm厚的PE、PVC或PPP材料模压或者焊接制成,也可由1mm~3mm厚的不锈钢板钣金或者焊接制成。所述的基质箱11直径为19000mm~20000mm;所述的集水孔123直径为20mm~40mm;所述的沉淀区外壁板221高度为8500mm~9500mm;所述的斜板222间水平净距为150mm~250mm;所述的排泥口235的直径为150mm~250mm。其余尺寸可通过推算得出。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如下所述。
(1)安装与固定。选定安装地点后,首先预埋排泥竖管236、排泥横管237、排泥总管238,并在其排泥出口安装蝶阀或闸阀,砌筑阀门井;将地面用混凝土硬化,做好设备基础,将辐流浅层沉淀池2就位后,连接辐流浅层沉淀池2与排泥竖管236;然后将人工湿地基质箱11焊接在辐流浅层沉淀池2外边沿,在其底部堆砌混凝土支撑或基础;最后安装排水槽12、排水管125、进水区进水头部212、进水竖管223、进水弯头233、进水横管234、斜板222、固定横杆224、上固定套环225、下固定套环226等部件,并按照附图1~附图10所示安装蝶阀或闸阀。
(2)生态体系构建。首先在人工湿地基质箱11中装填基质,例如砾石、卵石、沸石、煤渣、生物炭以及其他生物活性基质,装填的比例可根据去除目标污染物的类别和数量的不同进行选择;然后在基质上移栽挺水植物,如芦苇、菖蒲、香蒲、车前草和美人蕉等,尽量选择本地植物,以便其更好的成活和生长;关闭各个阀门,间歇性进水,待植物生长完成后,可开启进水横管234上的阀门,水量由小到大进行持续进水,对微生物进行培养和驯化,待其出水水质稳定后,认为生态体系已经构建完成。
(3)运行。首先确认进水阀门2341阀门开启,排泥控制阀2381关闭,污水由进水区进水头部212进入辐流浅层沉淀池2,水中的悬浮物质由于重力作用向下沉入中部沉淀区22,在各组斜板222上沉淀后,滑入下部的V型环状集泥漕232;经过各组斜板222去除大部分悬浮物的处理水则溢流进入进水区集水槽213,并通过排水孔2133进入人工湿地基质箱11,并在人工湿地基质箱11内通过微生物、植物、基质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协同作用后实现水质净化后,通过集水孔123进入排水槽12,最后经过排水口124由排水管125排出。
(4)维护。可在秋季挺水植物枯萎之前对植物进行收割,防止植物体内营养元素自根部下移至水体中产生二次污染;定期开启排泥控制阀2381,对于沉积在V型环状集泥槽232内的污泥进行排放,以便装置顺利运行。
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实质作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

Claims (5)

1.一种辐流浅层沉淀式垂流人工湿地,包括位于外部的人工湿地以及内部的辐流浅层沉淀池,且两者的回转体轴线重合,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人工湿地包括人工湿地基质箱、排水槽;所述的辐流浅层沉淀池包括上部的进水区、中部的沉淀区、下部的集泥区,三者的回转体轴线重合,进水区为上下端敞口的中空圆柱体,沉淀区为上下敞口的中空倒置圆台,集泥区为上端敞口的中空倒置圆台。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辐流浅层沉淀式垂流人工湿地,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人工湿地基质箱包括基质箱外壁板、基质箱底板;所述的基质箱外壁板为环形曲面板,所述的基质箱底板为中空圆环状的平板,其外环边沿与垂直放置的基质箱外壁板底边沿紧密连接,围挡组成基质箱;所述的排水槽为上端敞口的环状中空结构,包括排水槽外壁板、排水槽底板、集水孔、排水口、排水管;所述的排水槽外壁板为环形曲面板,垂直放置;所述的排水槽底板为圆环状的平板,平行放置,其外环边沿与排水槽外壁板底边沿紧密连接,内环边沿与基质箱外壁板外壁紧密连接;所述的集水孔为开孔在基质箱外壁板上部的圆形孔洞,其底边沿与排水槽底板的上表面平齐;集水孔之间的垂直净距为零,水平净距相等;所述的排水口为圆形孔洞,开孔于排水槽底板左侧中心;所述的排水管为圆形管道,其内径与排水口的直径相同,其上端与排水口下边沿紧密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辐流浅层沉淀式垂流人工湿地,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进水区包括进水区外壁板、进水区进水头部、进水区集水槽;所述的进水区外壁板为环形曲面板,围挡成上下端敞口的中空圆柱体,其上边沿与人工湿地基质箱上沿平齐,其下端外侧与基质箱底板的内边沿垂直紧密连接;所述的进水区进水头部位于进水区的中间位置,两者的回转体轴线重合;进水区进水头部由上部的配水器和下部的扩散器组成;所述的配水器为上下端敞口中空圆柱体,所述的下部的扩散器为上下端敞口的同心异径管,其上端边沿与配水器的下端边沿紧密连接;所述的进水区集水槽为上端敞口的环状中空结构,包括集水槽内壁板、集水槽底板、排水孔;所述的集水槽内壁板为环形曲面板,垂直放置,所述的集水槽底板为圆环状的平板,水平放置,其外环边沿与进水区外壁板的上部内表面紧密连接,其内环边沿与集水槽内壁板底边边沿紧密连接;所述的排水孔为开孔在进水区外壁板上部的圆形孔洞,与集水槽内壁板的上边沿和集水槽底板上表面的垂向距离相等,排水孔之间的垂直净距为零,水平净距相同。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辐流浅层沉淀式垂流人工湿地,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沉淀区包括沉淀区外壁板、斜板、进水竖管、固定横杆、上固定套环、下固定套环;所述的沉淀区外壁板为环形曲面板,围挡成为上下端敞口的中空倒置圆台,其侧壁与水平面的夹角为55°~65°之间,其上端边沿与进水区外壁板的下端边沿紧密连接;所述的斜板为上、下边沿与沉淀区外壁板上、下边沿均平齐的多块同心环形曲面薄板,倾斜角度与沉淀区外壁板相同,板间水平净距相等;所述的进水竖管为垂直设置的竖向圆管,其上端边沿与扩散器的下端边沿紧密连接,其下端穿过斜板;所述的固定横杆为实心方形柱状,分别与斜板的上下边沿紧密连接;在斜板上边沿前后以及左右方向设有固定横杆,其周边端部与进水区外壁板的下端内壁紧密连接,其内侧端部交汇于中间位置的上固定套环外壁,所述的上固定套环为上下端敞口的中空倒圆台结构的环形曲面板,与扩散器的中下部紧密连接;在斜板下边沿前后以及左右方向设有固定横杆,其周边端部与沉淀区外壁板的下端内壁紧密连接,其内侧端部交汇于中间位置的下固定套环外壁,所述的下固定套环为上下端敞口的中空圆柱结构的环形曲面板,与进水竖管的下端外壁紧密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辐流浅层沉淀式垂流人工湿地,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集泥区包括集泥区外壁板、V型环状集泥槽、进水弯头、进水横管、排泥口、排泥竖管、排泥横管、排泥总管;所述的集泥区外壁板为环形曲面板,围挡成上下端敞口的中空倒置圆台,其上端边沿与沉淀区外壁板下端边沿紧密连接,其倾斜角度与沉淀区外壁板相同;所述的V型环状集泥槽包括正向环状倾斜板和反向环状倾斜板;所述的正向环状倾斜板为由上部外侧向下部内侧倾斜的曲面斜板,其倾斜角度与集泥区外壁板相同,其垂直边紧密连接后组成上下端敞口的中空倒圆台结构;所述的反向环状倾斜板为由下部内侧向上部外侧倾斜的曲面斜板,其倾斜角度与集泥区外壁板相反,其垂直边紧密连接后组成上下端敞口的中空正圆台结构;正向环状倾斜板和反向环状倾斜板的上端边沿平齐,底端边沿紧密连接,围挡组成一组V型环状集泥槽;各组V型环状集泥槽的正向环状倾斜板的外侧上端边沿分别与外侧的其他组V型环状集泥槽的反向环状倾斜板的外侧上端边沿紧密连接,最内侧的正向环状倾斜板的下端边沿以原有倾斜角度向下延伸后合拢在一起,形成中空倒圆锥结构的中心内侧V型集泥槽;最外侧的正向环状倾斜板的上边沿与集泥区外壁板的下端紧密连接;所述的进水弯头为90°圆管弯头,其上端边沿与进水竖管的下端边沿紧密连接,其下端边沿与进水横管的左端边沿紧密连接,所述的进水横管为左右向水平设置的圆管,其右端穿过集泥区外壁板并与集泥区外壁板紧密连接;所述的排泥口设置在每组V型环状集泥槽的底部的圆形孔洞,每个排泥口的下端连接有排泥竖管;所述的排泥竖管为垂直设置的圆形管道,其上端边沿与每个排泥口的下端边沿紧密连接,其下端边沿分别与排泥横管和排泥总管的上表面紧密连接;所述的排泥横管和排泥总管分别为前后向和左右向水平设置的圆形管道,其中,排泥横管的内径与排泥竖管的内径相同,其两端封堵,在中部与排泥总管垂直十字相交;所述的排泥总管的内径为排泥竖管内径的1.5~2.0倍,其右端封堵,左端连接有排泥控制阀,连接位置位于人工湿地基质箱水平投影的外侧。
CN202122351274.3U 2021-09-27 2021-09-27 一种辐流浅层沉淀式垂流人工湿地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1603885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351274.3U CN216038858U (zh) 2021-09-27 2021-09-27 一种辐流浅层沉淀式垂流人工湿地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351274.3U CN216038858U (zh) 2021-09-27 2021-09-27 一种辐流浅层沉淀式垂流人工湿地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038858U true CN216038858U (zh) 2022-03-15

Family

ID=8054725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351274.3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16038858U (zh) 2021-09-27 2021-09-27 一种辐流浅层沉淀式垂流人工湿地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03885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4824550U (zh) 一种用于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的装置
CN106830506A (zh) 一种应用于海绵城市建设的强化脱氮除磷生物滞留池
CN109368796B (zh) 一种用于河道水质治理的生态景观护岸
CN101811800A (zh) 一种生活污水处理装置
CN102120677A (zh) 多级污水处理用生物反应系统及制作方法和污水处理方法
CN102001756B (zh) 一种防止淤堵的稳定表流湿地及污水处理方法
CN111646645A (zh) 一种清水产流护坡系统及其应用方法
CN102020399B (zh) 生活污水u型溢流式土壤渗滤处理装置
CN215855645U (zh) 一种一体化小型污水处理装置
CN103951136B (zh) 一种应用于雨水管网的阳台废水、初期雨水净化器及净化方法
CN105461167A (zh) 一种一体化村镇生态景观型垃圾污水处理系统
CN216038858U (zh) 一种辐流浅层沉淀式垂流人工湿地
CN113788544A (zh) 一种辐流浅层沉淀式垂流人工湿地
CN202610070U (zh) 一种一体化生活污水处理装置
CN2818472Y (zh) 生活污水、粪便污水原位复合反应处理装置
CN110655190A (zh) 一种正粒径水平潜流人工湿地系统及运行方法
CN212403875U (zh) 一种清水产流护坡系统
CN101987761A (zh) 一种用于小规模分散式生活污水深度处理的同心结构潜流景观绿地系统
CN100368323C (zh) 生活污水、粪便污水原位复合反应处理装置
CN216191399U (zh) 一种浅层回转沉淀式转折流人工湿地
CN218879610U (zh) 一种无动力式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系统
CN206033481U (zh) 一种净化水质的装置
CN104193100A (zh) 一种具有污水处理功能的绿化墙体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CN113694572A (zh) 一种辐流回转斜板沉淀池
CN213446700U (zh) 农村污水无动力生态处理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2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