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018629U - 一种防治温室粉虱的物理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防治温室粉虱的物理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018629U
CN216018629U CN202122233054.0U CN202122233054U CN216018629U CN 216018629 U CN216018629 U CN 216018629U CN 202122233054 U CN202122233054 U CN 202122233054U CN 216018629 U CN216018629 U CN 21601862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an
greenhouse
controlling
whitefly
physical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233054.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孟蕊
公伟明
朱利亚
韩丰霜
孟国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ianguo Guo (Shenzhen)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Co.,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Songming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Songming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Songming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2233054.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01862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01862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01862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atching Or Destruction (AREA)

Abstract

一种防治温室粉虱的物理装置,包括风扇和捕杀机构,二者分别设置于植株的两侧,且风扇的出风口与捕杀机构的收集面相对布置;所述的风扇出风口正对植株且向上倾斜,所述的捕杀机构包括具有能触发高压电的收集板,收集板顶部的高度大于植株顶部的高度。本实用新型对温室粉虱,尤其是粉虱爆发期,能够快速的捕杀温室粉虱,效果明显,并且整个防治过程安全、绿色、成本低,装置可多次使用,粉虱捕杀完作业现场便于清洁,操作简单,另外本装置还适用不同植物的粉虱防治,应用范围广泛。

Description

一种防治温室粉虱的物理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捕杀粉虱用的装置,尤其涉及一种防治温室粉虱的物理装置,属于粉虱捕杀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粉虱在全世界各地分布广泛,是一类植食性刺吸式昆虫,体型微小,寄主植物众多,是危害我国温室作物的主要害虫。
目前,危害我国温室的主要粉虱类型为烟粉虱和白粉虱,也被称为温室粉虱。温室粉虱以吸食植物汁液为生,会造成植株叶片汁液外溢,为杂菌生长提供有利的条件,也会在吸食植株过程中传播植物病毒病,轻则危害植株健康、产量和果实品质,重则造成全园拉秧绝收,严重影响经济效益。
当下最为有效的捕杀温室粉虱的方法有几下几种:
1)化学防治:常用的方法有异丙威熏蒸等,但化学试剂会影响熊蜂授粉,进而影响产量,且容易造成农药残留,影响食品安全问题和果实商品价值,也容易让粉虱形成抗药性,难以可持续地捕杀粉虱。
2)生物防治:常用的方法是利用丽蚜小蜂和养护草蛉,丽蚜小蜂和养护草蛉是白粉虱的天敌,1只丽蚜小蜂能够驱除20~30只白粉虱,1只养护草蛉能够驱除170只白粉虱幼虫。通过多次重复的放置丽蚜小蜂或养护草蛉,来达到捕杀白粉虱的目的。但此方法较为繁琐,且成本较高;另外本方法对烟粉虱的捕杀效果有限,烟粉虱生物天敌国内未获批引入,国内主要采用化学方法防治。
3)物理防治:温室粉虱具有很强的黄色和蓝色趋向性,在温室内悬挂多个黄色或蓝色黏虫板或粘虫带诱杀温室粉虱。但此方法捕杀效果有限,另外整个捕杀过程持续时间长,而温室粉虱繁殖速度极快,无法快速达到效果。
综上所述,上述几种防治方法均难以在粉虱爆发期对温室粉虱形成有效的控制。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防治温室粉虱的物理装置,该装置对温室粉虱,尤其是粉虱爆发期,能够快速的捕杀温室粉虱,效果明显,并且整个防治过程安全、绿色、成本低,操作简单,另外本装置还适用不同植株的捕杀防治,使用范围广。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防治温室粉虱的物理装置,包括风扇和捕杀机构,二者分别设置于植株的两侧,且风扇的出风口与捕杀机构的收集面相对布置;所述的风扇出风口正对植株且向上倾斜,所述的捕杀机构包括具有能触发高压电的收集板,收集板顶部的高度大于植株顶部的高度。
相比现有的防治温室粉虱的方法,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防治温室粉虱的物理装置,所具有的优点为,本装置主要由风扇和捕杀机构组成,两种机构均为物理装置,不含化学试剂,因此整个防治过程安全、绿色,不影响植株生长、产量和果实品质。由于本装置的风扇和捕杀机构分别设置于植株的两侧,风扇的出风口与捕杀机构的收集板相对布置,风扇出风口正对植株且向上倾斜,最终实现正对植株且向上倾斜吹风,收集板的整体高度大于植株高度,因此本装置工作时,风扇直吹植株,将植株上的粉虱快速、大量地驱赶至收集板,收集板表面为高压电击网的捕虫网,可快速捕杀粉虱,整个操作过程简单,捕杀效果明显。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捕杀机构的结构爆炸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防护罩内部示意图。
图中,1、捕杀机构,11、收集板,111、捕虫网,112、固定杆,113、电池,114、充电口A,115、高压电开关,12、果蔬运输车,13、收集槽,2、风扇,3、风扇蓄电池,4、防护罩,41、充电口B,42、风扇开关,5、升降车,6、植株。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内”、“外”、“顶/底端”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设置有”、“套设/接”、“连接”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以下再列举出几个优选实施例或应用实施例,以帮助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的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以及本实用新型相对于现有技术所做出的技术贡献:
图1、图2和图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个较佳的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1、图2、图3中的一种防治温室粉虱的物理装置,包括风扇2和捕杀机构1,二者分别设置于植株6的两侧,且风扇2的出风口与捕杀机构1的收集面相对布置;所述的风扇2的后部还设有风扇蓄电池3,用于给风扇2供电,风扇2和风扇蓄电池3安装于防护罩4内部,防护罩4设有带有角度的出风口,从而实现风扇2的出风风向正对植株6且向上倾斜,所述的捕杀机构1包括收集板11和收集槽13,其中收集板11顶部的高度大于植株6顶部的高度,收集槽13安装于收集板11的正下方,收集槽用于收集被捕杀的粉虱,且收集槽可方便取走清洗,因此可保护温室环境。另外收集板11主要由捕虫网111、固定杆112和电池113组成,捕虫网111表面为高压电击网,捕虫网111与固定杆112连为一体,固定杆112内部设有为高压电击网供电的电池113。本装置工作时,风扇蓄电池3给风扇2供电,风扇2通过防护罩4出风口直吹植株6,将植株6上的粉虱快速、大量地驱赶至收集板11的捕虫网111上,由于捕虫网111的表面具有孔隙,且为触发式高压电击网,粉虱被吹入后,可触发高压电击后身亡,且由于风力可暂时黏在捕虫网111上,在每次捕杀工作结束时,可用刷子将粉虱刷落至收集槽13内。另外由于风扇2的出风口向上倾斜,以向上倾斜15°角为最优,此状态下更易将粉虱从植株6上吹落。根据试验结果,粉虱主要活动范围不高于植株6顶部20cm,约在10-15cm,因此将捕虫网111顶部的高度设为高于植株6顶部20cm,从而保证吹路的粉虱全部驱赶至捕虫网111上。
参见图1、图2,所述的捕杀机构1还包括果蔬运输车12,收集板11和收集槽13均连接在果蔬运输车12上。参考图3,所述风扇2、风扇蓄电池3和防护罩4都固定于升降车5上。由于所述升降车5和果蔬运输车12均便于移动,因此可对温室内所有植株6进行防治工作,能够满足温室内所有植株6的粉虱高效捕杀需求。
参见图1、图2,所述固定杆112底部为可伸缩形式,能够通过固定杆112的伸和缩达到收集板11位于不同高度的目的;所述升降车5具有升降功能,也能达到风扇2位于不同高度的目的。由于风扇2和收集板11的高度均可调节,因此能适用不同高度的植株6,确保温室里每个植株6的捕杀粉虱效果达到最好。
参见图1、图3,所述的防护罩4设有带有角度的出风口,除了达到风扇2出风风向向上倾斜的目的外,还可以聚焦风扇2风力,提高粉虱的驱赶效果。
参见图2,所述的收集槽13可拆式连接在果蔬运输车12上,当捕杀的粉虱落入收集槽13需要清洗时,可方便的取走收集槽13进行清洗工作。
参见图1、图2,所述风扇2和捕虫网111表面的高压电击网均由电池供电,解决了温室内取电不便的问题,同时配合升降车5和果蔬运输车12达到快速移动的目的,满足温室内所有植株的粉虱高效捕杀需求。其中用于给捕虫网111供电的电池113的充电口A114设置在固定杆112的外侧面,用于给风扇2供电的风扇蓄电池3的充电口B41设置在防护罩4的外侧面,均可方便快捷的充电。
参见图1、图2,所述的风扇开关42为实体开关形式安装防护罩4外侧面或遥控器形式或两者兼有;所述的高压电开关115为实体开关形式安装固定杆112外侧面或遥控器形式或两者兼有。
参见图1,所述的风扇2具有多档风速调节功能,通过风扇开关42调节;所述的捕虫网111表面的高压电击网具有多个电压调节功能,通过高压电开关115调节。针对不同时期、不同粉虱分别设置不同的风速和不同的电压,最终达到捕杀粉虱效果最佳的目的,同时也能节能减排。
参见图2,所述的捕虫网111表面为触发式高压电击网,可保证粉虱被吹入后被快速触杀,不再造成危害。
本实施例中,所述的捕虫网111的孔隙用于保证风扇2吹风风向稳定,避免吹至捕虫网111后反弹造成粉虱四处乱飞的现象。另外其孔隙直径不大于1.5mm,由于粉虱的身体直径大于1.5mm,因此可避免粉虱被驱赶至捕虫网111时穿过其孔隙后掉落。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实用新型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做出任何简单修改和同等变化,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防治温室粉虱的物理装置,其特征是:包括风扇(2)和捕杀机构(1),二者分别设置于植株(6)的两侧,且风扇(2)的出风口与捕杀机构(1)的收集面相对布置;所述的风扇(2)出风口正对植株(6)且向上倾斜,所述的捕杀机构(1)包括具有能触发高压电的收集板(11),收集板(11)顶部的高度大于植株(6)顶部的高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治温室粉虱的物理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的收集板(11)主要由表面为高压电击网的捕虫网(111)、固定杆(112)和电池(113)组成,捕虫网(111)与固定杆(112)连为一体,固定杆(112)内部设有为高压电击网供电的电池(113),固定杆(112)外部设有高压电开关(115)和充电口A(114)。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防治温室粉虱的物理装置,其特征是:所述收集板(11)顶部的高度高于植株(6)顶部20cm。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防治温室粉虱的物理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的捕杀机构(1)还包括收集槽(13),收集槽(13)位于捕虫网(111)的正下方。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防治温室粉虱的物理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的捕杀机构(1)还包括果蔬运输车(12),收集板(11)和收集槽(13)均可拆式连接在果蔬运输车(12)上。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防治温室粉虱的物理装置,其特征是:所述捕虫网(111)的孔隙直径不大于1.5mm。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治温室粉虱的物理装置,其特征是:所述风扇(2)的后部还设有风扇蓄电池(3)。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防治温室粉虱的物理装置,其特征是:所述风扇(2)的外侧设有防护罩(4),风扇蓄电池(3)与风扇(2)安装于防护罩(4)的内部,防护罩(4)上开设有出风口,同时在防护罩(4)的外侧面设有风扇蓄电池(3)的充电口B(41)和风扇开关(42)。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防治温室粉虱的物理装置,其特征是:所述防护罩(4)上的出风口设为倾斜15°角。
10.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一种防治温室粉虱的物理装置,其特征是:还包括升降车(5),所述的风扇(2)、风扇蓄电池(3)和防护罩(4)都固定于升降车(5)上。
CN202122233054.0U 2021-09-15 2021-09-15 一种防治温室粉虱的物理装置 Active CN21601862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233054.0U CN216018629U (zh) 2021-09-15 2021-09-15 一种防治温室粉虱的物理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233054.0U CN216018629U (zh) 2021-09-15 2021-09-15 一种防治温室粉虱的物理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018629U true CN216018629U (zh) 2022-03-15

Family

ID=8059883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233054.0U Active CN216018629U (zh) 2021-09-15 2021-09-15 一种防治温室粉虱的物理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01862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881448A (zh) 一种农业大棚内用双吸引灭虫装置
CN216018629U (zh) 一种防治温室粉虱的物理装置
CN105325386A (zh) 一种物理捕捉昆虫的方法及其专用捕虫器
CN215012897U (zh) 一种温室防治粉虱的物理装置
CN206963757U (zh) 一种益害昆虫自动分离灭虫器
CN215531041U (zh) 一种组合式太阳能果蝇、果实蝇专用诱捕器
CN210008437U (zh) 一种保护益虫的无扇叶式捕虫器
CN210538358U (zh) 一种农业果树驱虫装置
CN211861575U (zh) 一种昆虫野外采集盒
CN212116616U (zh) 一种方便抓捕的实验动物饲养笼
CN210226627U (zh) 风吸太阳能诱捕器
CN206547696U (zh) 一种蔬菜种植的捕虫装置
CN206078723U (zh) 一种胡蜂捕捉器
CN213848369U (zh) 一种红火蚁的灭杀装置
CN211721599U (zh) 一种果树病虫害绿色防控诱虫灯
CN214385681U (zh) 一种无伤诱捕昆虫的捕虫器
CN220529056U (zh) 一种便于清理的蚊虫诱杀装置
CN214709827U (zh) 一种大棚用驱虫装置
CN113349181B (zh) 一种诱虫和喷菌一体化杀虫系统
CN221082479U (zh) 一种除虫装置
CN216983256U (zh) 一种风吸式杀虫灯
CN220777130U (zh) 一种害虫收集器
CN219352834U (zh) 害虫性诱智能测报系统
CN213663242U (zh) 一种农业植物保护用昆虫诱捕器
CN217389754U (zh) 一种用于食葵种植的病虫防护治理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30808

Address after: E3607, City Square, 4055 Guest Road, Yucun Community, Nanhu Street, Luohu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518000

Patentee after: Tianguo Guo (Shenzhen)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201499 building 3, No. 98, Fengcheng Town East Street, Fengxian District, Shanghai

Patentee before: Shanghai Songming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