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991829U - 自走式旋耕机 - Google Patents

自走式旋耕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991829U
CN215991829U CN202122248890.6U CN202122248890U CN215991829U CN 215991829 U CN215991829 U CN 215991829U CN 202122248890 U CN202122248890 U CN 202122248890U CN 215991829 U CN215991829 U CN 21599182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aft
rotary tillage
transmission
vehicle body
rotar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248890.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金玉
李悦瑶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2122248890.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99182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99182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99182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oil Working Imp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自走式旋耕机,自走式旋耕机,包括车体、行进机构、旋耕头组件、发动机、传动组件和散热组件;行进机构设置在车体上;旋耕头组件设置在车体的后端;所述旋耕头组件包括旋耕头机构和调整旋耕头机构摆动的调整支架机构;发动机设置在车体上;传动组件设置在车体上且位于发动机和旋耕头组件之间,用于将发动机的动力输送至旋耕头组件和行进机构;散热组件设置在车体的前端紧邻发动机设置。自走式旋耕机整体结构紧凑、小巧,利于在温室大棚等狭窄空间作业;通过散热组件对发动机进行散热,可避免旋耕机高温作业造成设备损坏;旋耕头机构的动作灵活,可有效地解决温室大棚内作业死角,节约棚室来回作业的时间,提高作业效率。

Description

自走式旋耕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自走式旋耕机。
背景技术
目前,北方地区蔬菜大棚越来越多,通常使用旋耕机翻地,因其具有碎土能力强、耕后地表平坦等特点,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同时能够切碎埋在地表以下的根茬,便于播种机作业,为后期播种提供良好种床。
但是,现有技术中旋耕机一般采用拖拉机等设备带动,造成了旋耕机体积较大,不适合空间较小的大棚使用。在大棚内耕地时,由于大棚呈拱状,现有的旋耕机在旋耕大棚边缘时,受钢架大棚两侧边结构框架的限制,边角地带无法耕作,以致出现漏耕现象,机具的边角作业适应性较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适合温室大棚内作业的自走式旋耕机。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自走式旋耕机,包括车体;
行进机构,设置在车体上;
旋耕头组件,设置在车体的后端;所述旋耕头组件包括旋耕头机构和调整旋耕头机构摆动的调整支架机构;
发动机,设置在车体上;
传动组件,设置在车体上且位于发动机和旋耕头组件之间,用于将发动机的动力输送至旋耕头组件和行进机构;
和散热组件,设置在车体的前端紧邻发动机设置。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散热组件包括进气管、空气过滤器、涡轮增压泵、进气换热器、循环水换热器和换热风扇;所述进气管与发动机的进气端口连通,空气过滤器、涡轮增压泵和进气换热器在进气管的进气方向依次设置且连通;所述进气换热器和换热风扇分别位于循环水换热器的相对两侧,且换热风扇靠近发动机设置;在换热风扇的作用下,气流依次经过循环水换热器和进气换热器。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旋耕头机构包括
驱动箱,所述驱动箱设置在调整支架机构上;
和旋耕头,所述旋耕头包括
转轴,所述转轴与驱动箱传动连接且连接位置位于转轴的中部;
和两个轴套,所述轴套套在转轴的外侧且转轴在整个轴套内延伸,两个轴套分别位于转轴驱动连接位置的两侧;轴套的外侧壁上均匀固定有若干个旋耕齿。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调整支架机构包括
两个并列且间隔设置的第二支架,第二支架的前端与车体铰接;第二支架上设有第三连接座、第四连接座和第五连接座;
和旋耕头支架,驱动箱固定设置在旋耕头支架上;旋耕头支架的两端均设有第一连接座和第二连接座,用于与第二支架连接;
第四连接座和第一连接座之间设有连杆,第三连接座和车体之间设有上下摆动件,用于控制第二支架相对车体上下摆动;第五连接座和第二连接座之间设有水平摆动件,用于控制旋耕头支架相对车体前后摆动;
其中,第四连接座和连杆之间、第一连接座和连杆之间以及第三连接座和上下摆动件之间均采用关节连接机构实现活动连接。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关节连接机构包括安装轴、球体、球套和球套连接杆,所述安装轴与第一连接座或第二支架转动连接;所述球套连接杆与连杆或上下摆动件固定连接;所述球体位于安装轴的中部;所述球套呈环状,其内设有与球体外形相适应的内腔,球套套在球体的外侧。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旋耕头支架上设有
第一挡板,用于防止旋耕头向后甩出泥土;
和前挡泥板组件,用于防止旋耕头向上方甩泥土。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前挡泥板组件包括第二挡板,第二挡板转动安装在旋耕头支架或第一挡板上;还包括俯仰角调节组件,用于调节第二挡板与第一挡板之间的角度;所述俯仰角调节组件包括后调节座,后调节座固定设置在第一挡板或旋耕头支架上;后调节座上转动安装有限位板,第二挡板上设有前调节座,前调节座上转动安装有调节杆,限位板上设有通孔,调节杆穿过该通孔后通过锁定件锁定。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传动组件包括传动箱和变速箱;
传动箱设有输入轴,与发动机的输出轴传动连接;
第三动力输出轴,用于将输入轴的动力传送至变速箱;
和传动轴,向旋耕头机构输送动力;
变速箱调速后通过变速箱输出轴向行进机构输出。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传动轴和输入轴平行、并列设置;传动轴上固定设有低速传动齿轮和高速传动齿轮,
输入轴上设有选挡齿轮,选挡齿轮与输入轴同步转动且可相对输入轴沿输入轴的轴向滑动;
控制选挡齿轮与低速传动齿轮或高速传动齿轮啮合或分离,实现旋耕头的换挡控制。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还包括
第一动力输出轴,高转速输出;
和第二动力输出轴,低转速输出;
所述第一动力输出轴与传动轴同轴设置且传动连接;第一动力输出轴和第二动力输出轴通过齿轮啮合传动。
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自走式旋耕机整体结构紧凑、小巧,利于在温室大棚等狭窄空间作业;通过散热组件对发动机进行散热,可避免旋耕机高温作业造成设备损坏;旋耕头机构的动作灵活,可有效地解决温室大棚内作业死角,减少棚边耕作盲区,减少人工二次操作,最大化的利用棚室边角空间,节约棚室来回作业的时间,提高作业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旋耕机的第一视角结构示意图;
图2是旋耕机的第二视角结构示意图;
图3是旋耕头组件的第一视角结构示意图;
图4是旋耕头组件的第二视角结构示意图;
图5是关节连接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传动组件的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传动箱的俯视图;
图8是传动箱的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和图2所示,自走式旋耕机包括车体3,车体3设有履带式的行进机构7,利于旋耕机在凹凸不平的地面上行驶。车体3的后端设有旋耕头组件,用于对土地进行深耕、松土、碎土作业;车体3上设有发动机和传动组件8,为行进机构7和旋耕头组件提供动力的。传动组件8位于车体3的后部,介于发动机和旋耕头组件之间,同时为行进机构7和旋耕头组件传动,如此布置可以缩小传动距离,提高动力输送效率,减小车体3的尺寸。
旋耕机在温室大棚内作业时,由于室内空气流动性低,发动机散热效果差,容易造成旋耕机过热。为了避免该问题,如图2所示,车体3上设有散热组件,散热组件9包括进气管95、空气过滤器91、涡轮增压泵92、进气换热器93、循环水换热器94和换热风扇96。其中,空气过滤器91、涡轮增压泵92和进气换热器93在进气管95的进气方向依次设置且通过进气管95连通;进气换热器 93和换热风扇96分别位于循环水换热器94的相对两侧,换热风扇96靠近发动机设置,便于利用发动机的动力,同时利于提高发动机附近的气流流动速率。在换热风扇96的作用下,气流依次经过循环水换热器94、进气换热器93,降温后的空气通过进气管95送入发动机;循环水换热器94内循环流动有冷却水,水冷却降温后流回发动机为发动机降温。通过上述散热组件,能够很好的实现对发动机的降温。
如图3和图4所示,旋耕头组件包括旋耕头机构4和调整旋耕头机构摆动的调整支架机构。
其中,旋耕头机构包括驱动箱44和旋耕头,旋耕头与驱动箱44的输出轴传动连接。在驱动箱44的驱动下,旋耕头旋转、深耕。
旋耕头包括转轴42,转轴42与驱动箱44传动连接且连接位置位于转轴42 的中部;转轴42外侧套装有两个轴套43,两个轴套43分别位于转轴42驱动连接位置的两侧;两个轴套43结构相同,且转轴42在整个轴套43内延伸,旋耕头转动稳定性好。轴套43的外侧壁上均匀固定有若干个旋耕齿41。转轴42仅中部固定、支撑,两个端部不需要进行支撑、固定,不影响旋耕的深度,可实现大深度的旋耕。
调整支架机构包括旋耕头支架1和两个并列且间隔设置的第二支架21。
驱动箱44固定设置在旋耕头支架1上,旋耕头支架1包括第一支架11,第一支架11上设有第一挡板12,用于防止旋耕头向后甩出泥土。
第一支架11的前端设有两个第一连接座13和两个第二连接座14,用于与两个第二支架21连接。其中,第一支架11的每个端部均设置一个第一连接座 13和一个第二连接座14,即与每个第二支架21连接需要一个第一连接座13和一个第二连接座14。第一连接座13和第二连接座14可分别固定在第一支架11 上,也可两者固定成一体后再与第一支架11连接。
第二支架21的前端设有铰接孔28,用于上下转动地安装在车体3上。当然,第二支架21的前端也可设置铰接轴。第二支架21上设有第三连接座23、第四连接座24和第五连接座22。第三连接座23用于与上下摆动件27连接,从而在上下摆动件27的作用下实现旋耕头的上下摆动;第四连接座24和第一连接座 13之间设有连杆26,用于将第一支架11和第二支架21连接;第五连接座22 和第二连接座14之间设有水平摆动件25,水平摆动件25的缸套与第五连接座 22铰接,水平摆动件25的伸缩杆与第二连接杆15铰接。
其中,第四连接座24和连杆26之间、第一连接座13和连杆26之间以及第三连接座23和上下摆动件27之间均采用自由度较高的关节连接机构实现连接,如图5所示,关节连接机构包括安装轴31、球体32、球套33和球套连接杆34,安装轴31与两个待连接件中的一个待连接件转动连接,另外一个待连接件则与球套连接杆34固定连接。如图3所示,安装轴31转动安装在第一连接座13或第二支架21上,球套连接杆34则与连杆26或上下摆动件27固定连接。球体32位于安装轴31的中部;球套33呈环状,其内设有与球体32外形相适应的内腔,内腔与安装轴31相对应设有两个开口,供安装轴31穿过,且球套 33套在球体32的外侧;球套33相对球体32具有水平方向的自由度,即球套 33可相对球体32沿安装轴31的周向转动,也可相对球体在安装轴31的轴向上摆动。球套33与球套连接杆34固定连接。
上述的调整支架机构不仅能够通过同时调整两个上下摆动件27上下调整旋耕头,还可以通过控制其中两个上下摆动件27具有不同的伸缩量,从而使得旋耕头与水平面之间具有一定角度。同样的,控制两个水平摆动件25具有不同的伸缩量,可使得旋耕头与车体呈现不同的角度。旋耕头组件整体控制灵活,能够适应温室大棚内狭小空间、不规则空间的深耕需求。在温室大棚内旋耕作业时,机体直线行驶即可,不需要掉头、转动,通过控制调整支架机构即能避开柱子等障碍,作业无死角。
其中,上下摆动件27和水平摆动件25只要能够伸缩,从而驱动旋耕头7 调整作业姿态即可。为了便于控制,简化调整支架机构的结构,上下摆动件27 和水平摆动件25优选液压油缸;液压油的输入可通过油泵控制,而油泵可通过机体上的发动机驱动。
旋耕头支架1上设置有前挡泥板组件6,用于防止旋耕头向上方甩泥土。前挡泥板组件6包括第二挡板61,第二挡板61通过铰链转动安装在旋耕头支架1,具体的,可安装在第一挡板12的上端,也可安装在第一支架11上。旋耕头支架1和第二挡板61之间设有俯仰角调节组件5。
如图2所示,俯仰角调节组件5包括后调节座52,后调节座52固定设置在第一挡板12或第一支架11上。后调节座52上转动安装有限位板54,即限位板 54可相对后调节座52转动。第二挡板61上设有前调节座53,前调节座53上转动安装有调节杆51,限位板54上设有供调节杆51通过的通孔,调节杆51穿过该通孔后通过螺纹连接有锁定件,锁定件可采用螺母,对调节杆51相对通孔的滑动完成限位即可。
限位板54转动安装在后调节座53上,在第二挡板61的重力作用下下摆。调整调节杆51的长度,可调整第二挡板61相对第一挡板12的角度,从而实现最佳的挡土效果。
第二挡板61远离第一挡板12的一端设有调节套62,调节套62内滑动设有挡板支架63,调节套62上设有顶紧螺栓,用于锁定挡板支架63。调节挡板支架63外伸长度时,将顶紧螺栓旋松;调节完成后,再通过顶紧螺栓将挡板支架 63锁定,顶紧螺栓与调节套62的组装、连接结构为现有技术,在此不作详细说明。
挡板支架63上固定有第三挡板64,在挡板支架63的作用下,第三挡板63 可相对第二挡板64调整位置,第三挡板64、第二挡板61和第二挡板61共同对第二挡板61甩出的泥土进行遮挡。
驱动箱44的输入轴连接有万向连接器83,用于与车体3上的传动组件8传动连接,保证旋耕头处于不同状态时都可以实现动力的传输。
如图6和图7所示,传动组件8包括传动箱82和变速箱81;其中,传动箱 82用于与发动机的输出轴传动连接,将动力向行进机构和旋耕头输送动力;变速箱11则将传动箱12的动力进行变速再输向行进机构。
如图7和图8所示,在动力的传送方向上,传动箱82内设有三个腔室,分别是传动室、行进动力输出室、旋耕动力输出室。传动箱82内设有输入轴824、传动轴825、第一动力输出轴821、第二动力输出轴822和第三动力输出轴823。
其中,输入轴824转动安装在传动箱内,且输入轴824一端伸出传动箱82 的壳体,与发动机的输出轴传动连接;另一端穿过传动室后伸入行进动力输出室内。输入轴824上设有换挡齿轮组8241和动力输出齿轮8242。
动力输出齿轮8242位于行进动力输出室,固定设置在输入轴824上,随输入轴824同步转动。具体的,动力输出齿轮8242为锥齿轮,固定设置在输入轴 824的端部。
第三动力输出轴823一端伸入行进动力输出室,一端外伸出传动箱82;第三动力输出轴823上套设有前进挡传动齿轮8231和倒退挡传动齿轮8232,前进挡传动齿轮8231和倒退挡传动齿轮8232均可相对第三动力输出轴823转动,且前进挡传动齿轮8231和倒退挡传动齿轮8232同时与动力输出齿轮8242啮合传动。
行进动力输出室内设有第二拨叉轴827,第二拨叉轴827可相对传动箱82 沿第二拨叉轴827的轴向滑动。第二拨叉轴827上设置有两组拨叉组件,分别实现前进挡传动齿轮8231和倒退挡传动齿轮8232与第三动力输出轴823传动连接。具体的,每组拨叉组件均包括一个花键套8271和一个第二拨叉8272,花键套8271套在第三动力输出轴823上,可相对第三动力输出轴823轴向滑动且与第三动力输出轴823同步转动。第二拨叉8272则固定在第二拨叉轴827上,且可拨动花键套8271沿第三动力输出轴823滑动。
如图2和图3所示,当需要控制旋耕机前进时,控制第二拨叉轴827向右滑动,与前进挡传动齿轮8231对应的花键套8271卡接前进挡传动齿轮8231,与倒退挡传动齿轮8232对应的花键套8271分离,前进挡传动齿轮8231和第三动力输出轴823实现传动连接,旋耕机前进。当需要控制旋耕机后退时,第二拨叉轴827向左滑动,与倒退挡传动齿轮8232对应的花键套8271和倒退挡传动齿轮8232卡接,与前进挡传动齿轮8231对应的花键套8271分离,倒退挡传动齿轮8232和第三动力输出轴823传动连接,旋耕机后退。
变速箱输入轴812通过传动链或传动皮带等传动件与第三动力输出轴823 传动连接,实现动力自传动箱82向变速箱81传输。变速箱81仅对输出转速进行控制,通过变速箱输出轴811将动力传输给旋耕机的行进机构。
换挡齿轮组8241位于传动室内,可相对输入轴824沿输入轴824的轴向移动且与输入轴824同步转动。传动室内还设有第一拨叉轴826,第一拨叉轴826 上设有第一换挡拨叉8261,通过第一换挡拨叉8261推动换挡齿轮组8241实现换挡。
输入轴824和传动轴825平行、并列设置,传动轴825用于将动力向旋耕头输送。传动轴825上固定设有低速传动齿轮8251和高速传动齿轮8252,低速传动齿轮8251和高速传动齿轮8252均位于传动室内。低速传动齿轮8251和高速传动齿轮8252与传动轴825可一体加工成型,亦可通过分体加工再组装。通过控制换挡齿轮组8241与低速传动齿轮8251或高速传动齿轮8252啮合可实现低速或高速输出;当然,当换挡齿轮组8241位于低速传动齿轮8251和高速传动齿轮8252之间,不与低速传动齿轮8251和高速传动齿轮8252啮合时,旋耕头无动力输入。
第一动力输出轴821和第二动力输出轴822中的一个为低速输出、一个为高速输出。可选择第一动力输出轴821或第二动力输出轴822向旋耕机输出动力。使用时,可选择将旋耕头与第一动力输出轴821或第二动力输出轴822通过万向联轴器传动连接。
具体的,第一动力输出轴821与传动轴825同轴设置且传动连接,具体的,第一动力输出轴821一端伸入行进动力输出室内,通过联轴器、轴套等结构实现与传动轴825的传动连接;也可将第一动力输出轴821与传动轴825一体加工成型。第一动力输出轴821另一端穿过旋耕动力输出室后外伸出传动箱82,可通过联轴器与旋耕头传动连接。
第二动力输出轴822转动设置在旋耕动力输出室内,其一端外伸出传动箱 82,可通过联轴器与旋耕头传动连接。第一动力输出轴821上固定设有输出传动主动齿轮8211,第二动力输出轴822上固定设有输出传动被动齿轮8221;输出传动主动齿轮8211和输出传动被动齿轮8221均位于旋耕动力输出室。通过输出传动主动齿轮8211和输出传动被动齿轮8221啮合,将动力自第一动力输出轴821向第二动力输出轴822传动。
由于旋耕头需要摆动,为了避免其对第一动力输出轴821向第二动力输出轴822的传动元件造成影响,优选的,输出传动主动齿轮8211和输出传动被动齿轮8221的两端面处采用推力调心滚子轴承进行定位。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及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Claims (10)

1.自走式旋耕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车体(3);
行进机构(7),设置在车体(3)上;
旋耕头组件,设置在车体(3)的后端;所述旋耕头组件包括旋耕头机构(4)和调整旋耕头机构(4)摆动的调整支架机构;
发动机,设置在车体(3)上;
传动组件(8),设置在车体(3)上且位于发动机和旋耕头组件之间,用于将发动机的动力输送至旋耕头组件和行进机构(7);
和散热组件(9),设置在车体(3)的前端紧邻发动机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走式旋耕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组件(9)包括进气管(95)、空气过滤器(91)、涡轮增压泵(92)、进气换热器(93)、循环水换热器(94)和换热风扇(96);所述进气管(95)与发动机的进气端口连通,空气过滤器(91)、涡轮增压泵(92)和进气换热器(93)在进气管(95)的进气方向依次设置且连通;所述进气换热器(93)和换热风扇(96)分别位于循环水换热器(94)的相对两侧,且换热风扇(96)靠近发动机设置;在换热风扇(96)的作用下,气流依次经过循环水换热器(94)和进气换热器(93)。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走式旋耕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耕头机构(4)包括
驱动箱(44),所述驱动箱(44)设置在调整支架机构上;
和旋耕头,所述旋耕头包括
转轴(42),所述转轴(42)与驱动箱(44)传动连接且连接位置位于转轴(42)的中部;
和两个轴套(43),所述轴套(43)套在转轴(42)的外侧且转轴(42)在整个轴套(43)内延伸,两个轴套(43)分别位于转轴(42)驱动连接位置的两侧;轴套(43)的外侧壁上均匀固定有若干个旋耕齿(41)。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走式旋耕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调整支架机构包括
两个并列且间隔设置的第二支架(21),第二支架(21)的前端与车体(3)铰接;第二支架(21)上设有第三连接座(23)、第四连接座(24)和第五连接座(22);
和旋耕头支架(1),驱动箱(44)固定设置在旋耕头支架(1)上;旋耕头支架(1)的两端均设有第一连接座(13)和第二连接座(14),用于与第二支架(21)连接;
第四连接座(24)和第一连接座(13)之间设有连杆(26),第三连接座(23)和车体(3)之间设有上下摆动件(27),用于控制第二支架(21)相对车体(3)上下摆动;第五连接座(22)和第二连接座(14)之间设有水平摆动件(25),用于控制旋耕头支架(1)相对车体(3)前后摆动;
其中,第四连接座(24)和连杆(26)之间、第一连接座(13)和连杆(26)之间以及第三连接座(23)和上下摆动件(27)之间均采用关节连接机构实现活动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自走式旋耕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关节连接机构包括安装轴(31)、球体(32)、球套(33)和球套连接杆(34),所述安装轴(31)与第一连接座(13)或第二支架(21)转动连接;所述球套连接杆(34)与连杆(26)或上下摆动件(27)固定连接;所述球体(32)位于安装轴(31)的中部;所述球套(33)呈环状,其内设有与球体(32)外形相适应的内腔,球套(33)套在球体(32)的外侧。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自走式旋耕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耕头支架(1)上设有
第一挡板(12),用于防止旋耕头向后甩出泥土;
和前挡泥板组件(6),用于防止旋耕头向上方甩泥土。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自走式旋耕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挡泥板组件(6)包括第二挡板(61),第二挡板(61)转动安装在旋耕头支架(1)或第一挡板(12)上;还包括俯仰角调节组件(5),用于调节第二挡板(61)与第一挡板(12)之间的角度;所述俯仰角调节组件(5)包括后调节座(52),后调节座(52)固定设置在第一挡板(12)或旋耕头支架(1)上;后调节座(52)上转动安装有限位板(54),第二挡板(61)上设有前调节座(53),前调节座(53)上转动安装有调节杆(51),限位板(54)上设有通孔,调节杆(51)穿过该通孔后通过锁定件锁定。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走式旋耕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组件(8)包括传动箱(82)和变速箱(81);
传动箱(82)设有输入轴(824),与发动机的输出轴传动连接;
第三动力输出轴(823),用于将输入轴(824)的动力传送至变速箱(81);
和传动轴(825),向旋耕头机构(4)输送动力;
变速箱(81)调速后通过变速箱输出轴(811)向行进机构(7)输出。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自走式旋耕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轴(825)和输入轴(824)平行、并列设置;传动轴(825)上固定设有低速传动齿轮(8251)和高速传动齿轮(8252),
输入轴(824)上设有选挡齿轮(8241),选挡齿轮(8241)与输入轴(824)同步转动且可相对输入轴(824)沿输入轴(824)的轴向滑动;
控制选挡齿轮(8241)与低速传动齿轮(8251)或高速传动齿轮(8252)啮合或分离,实现旋耕头的换挡控制。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自走式旋耕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一动力输出轴(821),高转速输出;
和第二动力输出轴(822),低转速输出;
所述第一动力输出轴(821)与传动轴(825)同轴设置且传动连接;第一动力输出轴(821)和第二动力输出轴(822)通过齿轮啮合传动。
CN202122248890.6U 2021-09-16 2021-09-16 自走式旋耕机 Active CN21599182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248890.6U CN215991829U (zh) 2021-09-16 2021-09-16 自走式旋耕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248890.6U CN215991829U (zh) 2021-09-16 2021-09-16 自走式旋耕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991829U true CN215991829U (zh) 2022-03-11

Family

ID=8059119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248890.6U Active CN215991829U (zh) 2021-09-16 2021-09-16 自走式旋耕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99182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1303491Y (zh) 多功能整地机
CN103814634A (zh) 一种小型手扶式履带链式深耕机
CN104126335A (zh) 一种组合式强力深松碎土机
US3115190A (en) Rotary tiller
CN215991829U (zh) 自走式旋耕机
CN201075890Y (zh) 一种旋耕犁
CN103609211B (zh) 一种旋耕机械
CN203537757U (zh) 一种深耕机
US2361798A (en) Power-operated rotary hoe
CN202406476U (zh) 轻型耕整机
GB2147481A (en) Soil cultivating implements
CN213784061U (zh) 一种旋转切割式犁铧深松合耕整地机
CN116438951B (zh) 一种含收集箱的清理种床残茬的农耕机及使用方法
CN2783728Y (zh) 农田联合作业机
JP4861199B2 (ja) 歩行型管理機
CN216017629U (zh) 一种便于调整的旋耕头组件
CN209420258U (zh) 一种旋耕机
CN217784131U (zh) 农业作业机械用变速系统
CN201430751Y (zh) 耕整机侧驱前置多功能作业机
CN218702712U (zh) 一种四轮乘坐式微型耕作设备
CN216873782U (zh) 后置发动机水田、旱地两用耕作机
CN220668336U (zh) 一种旋耕机变速箱循环冷却系统
GB2128147A (en) Agricultural tractor
CN220292520U (zh) 耕耘松土机后轮调节装置
CN216673744U (zh) 一种能够整平土壤的生态有机食品种植用翻土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