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981610U - 一种可变中轴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可变中轴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981610U
CN215981610U CN202122239544.1U CN202122239544U CN215981610U CN 215981610 U CN215981610 U CN 215981610U CN 202122239544 U CN202122239544 U CN 202122239544U CN 215981610 U CN215981610 U CN 21598161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joint
connecting rod
base
shaft
variab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239544.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季海斌
唐绍瑞
唐文雪
唐文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Leqi Network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2122239544.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98161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98161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98161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utual Connection Of Rods And Tubes (AREA)

Abstract

一种可变中轴,其特征在于:底座中心设有贯穿底座的第一连接杆,第一连接杆一端连接有第一接头,另一端连接有能够驱使第一连接杆动作的操作件;中间轴中心设有贯穿中间轴的第二连接杆,第二连接杆一端连接有第二接头,另一端连接有第三接头;短轴其中一端连接有连接座;可变中轴具有第一接头与连接座连接时保持底座与短轴连接的第一使用状态;以及第一接头与第二接头连接、第三接头与连接座连接时保持底座、中间轴、短轴依次连接的第二使用状态。其优点在于:不仅结构简单,拆装方便,而且连接牢固、不会晃动。

Description

一种可变中轴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三脚架,具体涉及一种可变中轴。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单反拍摄器、数码拍摄器等摄影器材已经逐渐成为人们生活、工作以及外出旅行的必需品。三脚架是最常用的摄影器材之一,是用来稳定照相机的一种支撑架,以达到某些摄影效果。
如中国发明专利申请公布号为CN112097058A公开的一种三脚架,三脚架包括中轴、安装台和支撑腿;中轴贯穿安装台并能够相对于安装台滑动,中轴上端设置连接台,用于固定承载相机,中轴下端设置底座与挂钩,中轴外侧壁形成收纳槽,当收纳支撑腿时,转动支撑腿使支撑腿收容在收纳槽内,从而使三脚架的体积大大减小,方便收纳和携带。但是上述三脚架的中轴无法实现中轴的长度调节。
为了满足各种摄影需求,三脚架的中轴通常被设置成可调节的结构,该调节结构通常既要满足快速拆装的要求,又要达到结构牢固可靠的要求,常用方式为螺纹配合的方式,通过螺纹连接实现不同长度中轴的拼接组合,达到可变的要求,但是这种方式适用于圆形中轴,并不适用于上述非圆形中轴,因此,如何快速、可靠地改变中轴长度,实现调节可变的目的,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急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背景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可变中轴。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一种可变中轴,包括可拆卸连接的底座、中间轴、短轴,所述底座中心设有贯穿底座的第一连接杆,所述第一连接杆一端连接有第一接头,另一端连接有能够驱使第一连接杆动作的操作件;所述中间轴中心设有贯穿中间轴的第二连接杆,所述第二连接杆一端连接有第二接头,另一端连接有第三接头;所述短轴其中一端连接有连接座;所述可变中轴具有第一接头与连接座连接时保持底座与短轴连接的第一使用状态;以及第一接头与第二接头连接、第三接头与连接座连接时保持底座、中间轴、短轴依次连接的第二使用状态。
所述第一接头与连接座之间能够构成螺纹连接配合,所述第一接头与第二接头之间能够构成限位卡接配合;所述第三接头与连接座之间能够构成螺纹连接配合。
所述操作件端部连接有挂钩部。
所述第一接头与第二接头、连接座之间能够卡接构成轴向限位配合;
所述第三接头与连接座之间能够卡接构成轴向限位配合。
所述操作件包括凸轮部与挂钩部,所述凸轮部与第一连接杆的端部铰接,所述凸轮部的外轮廓能与底座的底部相贴合。
所述第一接头与第三接头外均形成有卡槽结构;所述连接座中心形成有通孔,所述连接座上形成有径向设置的导向槽,所述导向槽内滑移设置有滑块,所述滑块连接有驱使其朝向通孔中心方向滑移的第一弹性件,所述滑块还形成有能够穿出短轴侧壁的操作部。
所述中间轴底部形成有与第二接头适配的限位槽,所述第二连接杆与中间轴滑移配合,且所述第二连接杆连接有能驱使其朝向第三接头方向滑移的第二弹性件。
所述中间轴为空心管,所述中间轴两端分别设有第一安装座与第二安装座;所述第一安装座能与底座插接配合,所述第二安装座能与连接座插接配合;所述连接座能与底座插接配合。
所述中间轴、短轴外轮廓的横截面均呈三角形。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操作件能够带动第一连接杆及第一接头动作,方便实现第一接头的连接动作,同时当第一接头与第二接头连接后,操作件还可带动第二连接杆同步动作,从而通过操作件便可方便实现第三接头与连接座的连接动作,不仅结构简单,而且方便实现可变中轴的快速拆装,实现可变中轴两种使用状态的快速切换。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可变中轴处于第二使用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可变中轴处于第二使用状态时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可变中轴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底座、操作件、第一连接杆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5 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第一连接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间轴、第二连接杆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短轴、底座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可变中轴处于第一使用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可变中轴处于第二使用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可变中轴处于第二使用状态时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可变中轴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底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中间轴、第二连接杆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连接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可变中轴处于第一使用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一
如图1-8所示,一种可变中轴,包括可拆卸连接的底座1、中间轴2、短轴3,所述可变中轴具有底座1与短轴3连接的第一使用状态;以及底座1、中间轴2、短轴3依次连接的第二使用状态。
所述底座1中心设有第一连接杆4,所述第一连接杆4上端连接有第一接头41,并与底座1轴向限位配合,下端贯穿底座1中心,并与连接有操作件5,通过操作件5能够带动第一连接杆4做旋转动作,所述操作件5的底部还连接有挂钩部52。其中,操作件5与底座1之间通过凸环、凹槽构成相互旋转配合,结构更加稳定,操作件5外圈均匀设置弧形凹槽,便于手持做旋转动作。第一连接杆4与操作件5可以通过螺纹配合连接,也可采用如过盈插接等其他方式连接。
所述第一接头41形成有第一外螺纹411,所述第一接头41外侧壁还形成有两道对称设置的卡槽412。
所述中间轴2为空心管,所述中间轴2两端分别设有第一安装座21与第二安装座22,所述中间轴2中心设有第二连接杆6,所述第二连接杆6下端连接有第二接头61,上端依次贯穿第一安装座21与第二安装座22,并连接有第三接头62。
所述第二接头61上形成有U型卡扣611,所述U型卡扣611能够插入第一接头41的卡槽412内,实现第二接头61与第一接头41的限位卡接配合,第一接头41的旋转动作能够带动第二接头61做同步旋转动作,所述第三接头62则形成有第二外螺纹621。
所述短轴3同样为空心管,其下端连接有连接座7,上端安装有用于固定相机的工作台(为现有技术,图中并未画出),所述连接座7上形成有与第一接头41、第二接头61相适配的螺纹孔701。
当需要第一使用状态的可变中轴时,将短轴3下端与底座1衔接,使第一接头41与螺纹孔701对应,通过旋转操作件5带动第一连接杆4旋转,实现第一接头41与螺纹孔701之间的螺纹固定连接,同时通过第一接头41与螺纹孔701之间的螺纹配合,能够将短轴3与底座1相互拉紧,从而保证可靠的连接关系,不会晃动;当需要拆卸时,反向旋转操作件5便可,操作非常方便。
当需要第二使用状态的可变中轴时,先将中间轴2下端与底座1衔接,使第二接头61与第一接头41相互卡接,然后将短轴3下端与中间轴上端衔接,使第三接头62与螺纹孔701对应,通过旋转操作件5带动第一连接杆4旋转,第一连接杆4带动第二连接杆6同步旋转,实现第三接头62与螺纹孔701之间的螺纹固定连接,同时通过第三接头62与螺纹孔701之间的螺纹配合,能够将短轴3、中间轴2与底座1相互拉紧,从而保证可靠的连接关系,不会晃动;当需要拆卸时,反向操作,依次拆下短轴3、中间轴2便可,操作非常方便。
采用上述方案,不仅结构简单,拆装方便,能够实现可变中轴的快速拆装,实现可变中轴两种使用状态的快速切换,而且连接牢固、不会晃动,同时不受可变中轴整体轮廓横截面的影响。比如图中所示的三角形,即所述底座1、中间轴2、短轴3外轮廓的横截面均呈三角形,此时,采用上述可变中轴的三脚架,不仅方便调节,而且在收纳三脚架的支撑腿时,支撑腿能与可变中轴的侧壁相贴合,从而使三脚架的体积大大减小,方便收纳和携带。
当然,底座1、中间轴2、短轴3的外轮廓不局限于图中的三角形,也可采用传统的圆形,这里不做具体限定。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安装座21底部形成有与第二接头61适配的限位槽211,所述第二连接杆6略长,能够沿第一安装座21、第二安装座22轴向滑移动作,且所述第二连接杆6连接有能驱使其朝向第三接头62方向滑移的第二弹性件8。所述第二弹性件8可以采用弹簧,并套设在第二连接杆6上,在第二安装座22中心形成有弹簧槽,所述第二弹性件8设置在该弹簧槽内,其两端分别与第三接头62、第二安装座22相抵,在第二弹性件8的作用下,能够将第二接头61收入限位槽211内,同时将第三接头62向外突出,通过限位槽211保证第二接头61与第一接头41之间的卡接更加可靠不会脱离。
当第一接头41与第二接头61卡接时,通过按压第三接头62,能够推动第二连接杆6滑移,使第二接头61向下凸出脱离限位槽211,从而方便第一接头41与第二接头61相互卡接,完成卡接操作后,松开第三接头62,第二连接杆6便会在第二弹性件8的作用下复位,第二接头61复位至限位槽211,第三接头62凸出,方便其与短轴3上的连接座7连接。第一接头41与第二接头61拆卸分离时,直接拉开取出便可,操作也非常方便。
另外,所述第一安装座21能与底座1插接配合,所述第二安装座22能与连接座7插接配合,且所述连接座7与底座1之间同样能够相互插接配合,因此,底座1、中间轴2、短轴3相互连接时,通过插接配合,能够形成更加稳定的连接结构。
实施例二
如图9-15所示,一种可变中轴,包括可拆卸连接的底座1、中间轴2、短轴3,所述可变中轴具有底座1与短轴3连接的第一使用状态;以及底座1、中间轴2、短轴3依次连接的第二使用状态。
所述底座1中心设有第一连接杆4,所述第一连接杆4上端连接有第一接头41,并与底座1轴向限位配合,下端贯穿底座1中心,并与连接有操作件5,所述操作件5能够拉动并锁紧第一连接杆4。所述操作件5具体包括凸轮部51与挂钩部52,所述凸轮部51与第一连接杆4的端部铰接,所述凸轮部51的外轮廓能与底座1的底部相贴合,改变凸轮部51与第一连接杆4的接触位置,实现拉动并锁紧第一连接杆4的目的,所述挂钩部52既有挂钩的作用,同时作为操作手柄,力臂长,操作更加轻松。其中,第一连接杆4与底座1设有弹簧,确保第一接头41保持向外凸出。
第一接头41外圈形成有第一环形卡槽413。
所述中间轴2为空心管,所述中间轴2两端分别设有第一安装座21与第二安装座22,所述中间轴2中心设有第二连接杆6,所述第二连接杆6下端连接有第二接头61,上端依次贯穿第一安装座21与第二安装座22,并连接有第三接头62。
所述第二接头61上形成有U型卡扣611,所述U型卡扣611能够插入第一接头41的第一环形卡槽413内,实现第二接头61与第一接头41的限位卡接配合,第一接头41能够拉着第二接头61带动第二连接杆6轴向滑移。所述第三接头62则形成有第二环形卡槽622。
所述短轴3同样为空心管,其下端连接有连接座7,上端安装有用于固定相机的工作台(为现有技术,图中并未画出),所述连接座7中心形成有通孔71,所述连接座7上形成有径向设置的导向槽72,所述导向槽72内滑移设置有滑块73,所述滑块73连接有驱使其朝向通孔71中心方向滑移的第一弹性件74,所述滑块73还形成有能够穿出短轴3侧壁的操作部731。其中,第一弹性件74采用弹簧,所述短轴3形成有与操作部731相适配的开口,通过按压操作部731,能够带动滑块73克服第一弹性件74滑动动作。
当需要第一使用状态的可变中轴时,将短轴3下端与底座1衔接,使第一接头41插入通孔71,并穿过滑块73,使滑块73能够在第一弹性件74的作用下卡入第一接头41的第一环形卡槽413内实现卡接,同时通过旋转操作件5,能够将短轴3与底座1相互拉紧锁紧,从而保证可靠的连接关系,不会晃动;当需要拆卸时,松开操作件5,同时按压操作部731,推动滑块73与第一环形卡槽413分离,操作非常方便。
当需要第二使用状态的可变中轴时,先将中间轴2下端与底座1衔接,使第二接头61与第一接头41相互卡接,然后将短轴3下端与中间轴上端衔接,使第三接头62插入通孔71,并穿过滑块73,使滑块73能够在第一弹性件74的作用下卡入第三接头62的第二环形卡槽622内实现卡接,同时通过旋转操作件5,能够将短轴3、中间轴2与底座1相互拉紧,从而保证可靠的连接关系,不会晃动;当需要拆卸时,反向操作,依次拆下短轴3、中间轴2便可,操作非常方便。
其中,连接座7连接时,其可以通过主要按压操作部731,使滑块73主动让位,实现第一接头41或第三接头62的快速安装,也可以将第一接头41与第三接头62端部设置成尖头或圆弧头,通过斜面或弧面导向来推动滑块让位。
采用上述方案,不仅结构简单,拆装方便,能够实现可变中轴的快速拆装,实现可变中轴两种使用状态的快速切换,而且连接牢固、不会晃动。同时不受可变中轴整体轮廓横截面的影响。比如图中所示的三角形,即所述底座1、中间轴2、短轴3外轮廓的横截面均呈三角形,此时,采用上述可变中轴的三脚架,不仅方便调节,而且在收纳三脚架的支撑腿时,支撑腿能与可变中轴的侧壁相贴合,从而使三脚架的体积大大减小,方便收纳和携带。
当然,底座1、中间轴2、短轴3的外轮廓不局限于图中的三角形,也可采用传统的圆形,这里不做具体限定。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安装座21底部形成有与第二接头61适配的限位槽211,所述第二连接杆6略长,能够沿第一安装座21、第二安装座22轴向滑移动作,且所述第二连接杆6连接有能驱使其朝向第三接头62方向滑移的第二弹性件8。所述第二弹性件8可以采用弹簧,并套设在第二连接杆6上,在第二安装座22中心形成有弹簧槽,所述第二弹性件8设置在该弹簧槽内,其两端分别与第三接头62、第二安装座22相抵,在第二弹性件8的作用下,能够将第二接头61收入限位槽211内,同时将第三接头62向外突出,通过限位槽211保证第二接头61与第一接头41之间的卡接更加可靠不会脱离。
当第一接头41与第二接头61卡接时,通过按压第三接头62,能够推动第二连接杆6滑移,使第二接头61向下凸出脱离限位槽211,从而方便第一接头41与第二接头61相互卡接,完成卡接操作后,松开第三接头62,第二连接杆6便会在第二弹性件8的作用下复位,第二接头61复位至限位槽211,第三接头62凸出,方便其与短轴3上的连接座7连接。第一接头41与第二接头61拆卸分离时,直接拉开取出便可,操作也非常方便。
另外,所述第一安装座21能与底座1插接配合,所述第二安装座22能与连接座7插接配合,且所述连接座7与底座1之间同样能够相互插接配合,因此,底座1、中间轴2、短轴3相互连接时,通过插接配合,能够形成更加稳定的连接结构。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各位技术人员须知:虽然本实用新型已按照上述具体实施方式做了描述,但是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思想并不仅限于此实用新型,任何运用本实用新型思想的改装,都将纳入本专利专利权保护范围内。

Claims (9)

1.一种可变中轴,包括可拆卸连接的底座(1)、中间轴(2)、短轴(3),其特征在于:
所述底座(1)中心设有贯穿底座(1)的第一连接杆(4),所述第一连接杆(4)一端连接有第一接头(41),另一端连接有能够驱使第一连接杆(4)动作的操作件(5);
所述中间轴(2)中心设有贯穿中间轴(2)的第二连接杆(6),所述第二连接杆(6)一端连接有第二接头(61),另一端连接有第三接头(62);
所述短轴(3)其中一端连接有连接座(7);
所述可变中轴具有第一接头(41)与连接座(7)连接时保持底座(1)与短轴(3)连接的第一使用状态;
以及第一接头(41)与第二接头(61)连接、第三接头(62)与连接座(7)连接时保持底座(1)、中间轴(2)、短轴(3)依次连接的第二使用状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变中轴,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接头(41)与连接座(7)之间能够构成螺纹连接配合,所述第一接头(41)与第二接头(61)之间能够构成限位卡接配合;
所述第三接头(62)与连接座(7)之间能够构成螺纹连接配合。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变中轴,其特征在于:所述操作件(5)端部连接有挂钩部(52)。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变中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头(41)与第二接头(61)、连接座(7)之间能够卡接构成轴向限位配合;
所述第三接头(62)与连接座(7)之间能够卡接构成轴向限位配合。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可变中轴,其特征在于:所述操作件(5)包括凸轮部(51)与挂钩部(52),所述凸轮部(51)与第一连接杆(4)的端部铰接,所述凸轮部(51)的外轮廓能与底座(1)的底部相贴合。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可变中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头(41)与第三接头(62)外均形成有卡槽结构;
所述连接座(7)中心形成有通孔(71),所述连接座(7)上形成有径向设置的导向槽(72),所述导向槽(72)内滑移设置有滑块(73),所述滑块(73)连接有驱使其朝向通孔(71)中心方向滑移的第一弹性件(74),所述滑块(73)还形成有能够穿出短轴(3)侧壁的操作部(731)。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变中轴,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轴(2)底部形成有与第二接头(61)适配的限位槽,所述第二连接杆(6)与中间轴(2)滑移配合,且所述第二连接杆(6)连接有能驱使其朝向第三接头(62)方向滑移的第二弹性件(8)。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变中轴,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轴(2)为空心管,所述中间轴(2)两端分别设有第一安装座(21)与第二安装座(22);
所述第一安装座(21)能与底座(1)插接配合,所述第二安装座(22)能与连接座(7)插接配合;
所述连接座(7)能与底座(1)插接配合。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变中轴,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轴(2)、短轴(3)外轮廓的横截面均呈三角形。
CN202122239544.1U 2021-09-16 2021-09-16 一种可变中轴 Active CN21598161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239544.1U CN215981610U (zh) 2021-09-16 2021-09-16 一种可变中轴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239544.1U CN215981610U (zh) 2021-09-16 2021-09-16 一种可变中轴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981610U true CN215981610U (zh) 2022-03-08

Family

ID=804665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239544.1U Active CN215981610U (zh) 2021-09-16 2021-09-16 一种可变中轴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98161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867348B2 (en) Rotating assembly, supporting stand, and photographing device
WO2022047882A1 (zh) 支撑架及拍摄设备
US7331567B2 (en) Coupling device for two connecting poles
GB2545936A (en) Holder for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
TW200827913A (en) Accessories and accessory attaching devices
CN215981610U (zh) 一种可变中轴
CN107461588B (zh) 一种三脚架的调节锁定机构
CN215060767U (zh) 一种多功能拍摄用三脚架
CN215190832U (zh) 窗帘开合器
CN105992904A (zh) 支架及使用该支架的手持云台
CN210471988U (zh) 一种置物架的锁紧装置
CN217302191U (zh) 快拆连接件和摄像器材
CN210950623U (zh) 一种摄影三脚架
CN113116112A (zh) 挂接机构和窗帘开合器
CN219039548U (zh) 上手提
CN213299445U (zh) 一种三脚架
CN220752493U (zh) 一种便于放置挡光板的摄影灯支架
CN219595116U (zh) 调节定位支架
CN218603510U (zh) 一种新型三角手机支架
CN219287575U (zh) 一种自拍辅助装置
CN112119256A (zh) 配重组件和云台组件
CN211232154U (zh) 一种支撑稳定的液晶电视机脚座
CN211550956U (zh) 一种拍摄支架
CN220749696U (zh) 支撑脚架
CN217153682U (zh) 脚管角度易换型三脚架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1128

Address after: Room 103, 501, 601, Building 5, Fenghe Industrial Park, No. 1301-50, Sightseeing Road, Xinlan Community, Guanlan Street, Longhua District, Shenzhen, Guangdong 518000

Patentee after: SHENZHEN LEQI NETWORK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325000 No. 89, Dongchuan street, Shuitou Town, Pingyang County, Wenzhou City, Zhejia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Tang Wenjia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