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957915U - 一种地埋式白蚁诱杀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地埋式白蚁诱杀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957915U
CN215957915U CN202121936883.9U CN202121936883U CN215957915U CN 215957915 U CN215957915 U CN 215957915U CN 202121936883 U CN202121936883 U CN 202121936883U CN 215957915 U CN215957915 U CN 21595791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ell
disc
killing
pine
straight pip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1936883.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金虹
何红英
邹韧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Weikang Xingyao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Co.,Ltd.
Original Assignee
Hangzhou Weikang Pest Contro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angzhou Weikang Pest Control Co ltd filed Critical Hangzhou Weikang Pest Control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1936883.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95791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95791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95791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atching Or Destruction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害虫消杀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地埋式白蚁诱杀装置,包括壳体、杀虫剂和用于吸引白蚁的松木条,壳体的上端设有上开口,壳体的侧壁上贯穿开设有若干供白蚁爬入的小孔;壳体内设有中空设置的直管,直管通过一固定板与壳体连接,小孔位于固定板和壳体底部之间,直管底端与壳体底部间设有间距;松木条滑移设置在直管内,壳体内设置有观测机构,观测机构包括圆盘和长杆,圆盘滑移设置在直管内,杀虫剂设置在松木条与圆盘之间,长杆设置在所述圆盘上,且长杆远离所述圆盘的一端伸出壳体外。本申请具有直观观测白蚁消杀的进程,方便确定后续换饵和换药时间的效果。

Description

一种地埋式白蚁诱杀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害虫消杀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地埋式白蚁诱杀装置。
背景技术
白蚁是世界五大害虫之一,属营巢居生活的社会性昆虫,习性怕光,长期生活于所筑巢及蚁路的黑暗环境中,组织严谨,分工精细,破坏力十分强大。同时,其体内分泌的蚁酸,还会腐蚀钢筋,使混凝土变性。
专利公开号为CN202514466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白蚁诱杀器,包括罐形器物和带有引诱物的诱芯,所述罐形器物上设有一个上盖,所述上盖与罐形器物螺纹配合,所述诱芯悬挂在上盖上,所述罐形器物上还设有多个供引诱物味道散发出去的散发孔,且所述罐形器物内腔底面还设有一个用于放置药物的器皿。引诱白蚁从散发孔中爬进罐形器,进而被里面器皿内的药物所毒杀。
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存在消杀白蚁的过程中无法有效观测消杀白蚁进程,需要反复开盖确认的缺陷。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直观的观测白蚁消杀的进程,方便确定后续换饵和换药的时间,本申请提供一种地埋式白蚁诱杀装置。
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地埋式白蚁诱杀装置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地埋式白蚁诱杀装置,包括壳体、杀虫剂和用于吸引白蚁的松木条,壳体的上端设有上开口,所述壳体的侧壁上贯穿开设有若干供白蚁爬入的小孔;
所述壳体内设有中空设置的直管,直管通过一固定板与壳体连接,所述小孔位于所述固定板和壳体底部之间,直管底端与壳体底部间设有间距;
所述松木条滑移设置在直管内,所述壳体内设置有观测机构,所述观测机构包括圆盘和长杆,所述圆盘滑移设置在所述直管内,所述杀虫剂设置在松木条与圆盘之间,所述长杆设置在所述圆盘上,且所述长杆远离所述圆盘的一端伸出壳体外。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松木条从直管上端投下,松木条受重力作用沿直管高度方向向下滑落,因直管底端与底盖底端互不接触,故有部分松木条暴露在直管外;当白蚁从小孔内爬进壳体后啃食暴露出的松木条,松木条随着白蚁的啃食逐渐变小,带动松木条上方放置的杀虫剂向下移动,杀虫剂则带动圆盘和固定在圆盘上的长杆向下移动。当大部分松木条被啃食干净时,杀虫剂从直管内掉落,对壳体内的白蚁进行消杀。操作人员通过观察长杆的高度位置,能直观地观测出壳体内松木条和杀虫剂的剩余情况,方便后续对壳体内的松木条和杀虫剂进行更换,增加对白蚁消杀进程的判断准确性。
优选的,所述壳体内设置有分隔板,所述分隔板将壳体内部分隔为若干消杀空间,任意所述消杀空间内皆设置有所述直管与所述观测机构。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多个消杀空间,多个消杀空间可以缩小每个松木条的尺寸,缩短每个松木条所需啃食的时间,从而可以加快消杀效率。
优选的,所述分隔板上开设有供白蚁通过的蚁洞。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白蚁可以通过分隔板上开设的蚁洞在任意消杀空间内穿梭,如此在出现一个消杀空间内的松木条被白蚁啃食并进行消杀工作时,其他的消杀空间内松木条可以继续吸引白蚁,提高杀虫剂的利用率。
优选的,所述上开口上安装有上盖,所述上盖上开设有供所述长杆穿过的开口。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长杆可以从上盖上穿过,使得上盖有效地对壳体进行封闭的同时,也不影响操作人员对长杆的观测效果。
优选的,所述长杆远离所述圆盘的一端可拆设置有指示牌。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指示牌提高了对长杆的辨识度,提示人们注意避让地下掩埋的壳体的同时,也便于操作人员后续寻找壳体。
优选的,所述壳体周壁上设置有遮挡檐,所述遮挡檐设置在所述小孔上沿,所述遮挡檐向下倾斜设置,所述遮挡檐的两侧均设有连接侧板,所述连接侧板与壳体连接,且所述小孔设置在两连接侧板之间。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遮挡檐与连接侧板对壳体上的小孔起到隔挡作用,避免在壳体埋入地下时有泥土堵塞小孔,减少泥土、杂质对消杀白蚁效率的影响。
优选的,所述壳体的底部设有下开口,所述下开口上连接有底盖,所述壳体内设置有若干海绵,若干所述海绵可拆设置在所述底盖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出现下雨等情况时,会出现部分雨水进入壳体的情况,底盖上设置的海绵起到吸水作用,避免壳体底部沉积水分而对白蚁消杀效率产生影响,同时海绵可拆设置,方便后续操作人员对海绵的更换和清理。
优选的,所述上盖上设置有便于将壳体拉起的提手。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提手方便操作人员将壳体从土中提起。
综上所述,本申请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1.松木条受重力作用沿直管高度方向向下滑落,因直管底端与底盖底端互不接触,故有部分松木条暴露在直管外;当白蚁从小孔内爬进壳体后啃食暴露出的松木条,松木条随着白蚁的啃食逐渐变小,带动松木条上方放置的杀虫剂向下移动,杀虫剂则带动圆盘和固定在圆盘上的长杆向下移动。当大部分松木条被啃食干净时,杀虫剂从直管内掉落,对壳体内的白蚁进行消杀。操作人员通过观察长杆的高度位置,能直观地观测出壳体内松木条和杀虫剂的剩余情况,方便后续对壳体内的松木条和杀虫剂进行更换,增加对白蚁消杀进程的判断准确性;
2.设置多个消杀空间,多个消杀空间可以缩小每个松木条的尺寸,缩短每个松木条所需啃食的时间,从而可以加快消杀效率;
3.白蚁可以通过分隔板上开设的蚁洞在任意消杀空间内穿梭,如此在出现一个消杀空间内的松木条被白蚁啃食并进行消杀工作时,其他的消杀空间内松木条可以继续吸引白蚁,提高杀虫剂的利用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的正视图;
图3是图2中A-A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2中B-B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壳体;2、上盖;3、底盖;4、杀虫剂;5、松木条;6、提手;7、分隔板;8、消杀空间;9、固定板;10、直管;11、观测机构;111、圆盘;112、长杆;12、指示牌;13、遮挡檐;14、连接侧板;15、海绵;16、小孔;17、蚁洞。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1-4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一种地埋式白蚁消杀装置。
如图1所示,一种地埋式白蚁消杀装置包括壳体1、上盖2、底盖3、杀虫剂4和松木条5。
壳体1呈圆筒状,上下两端分别形成有上开口和下开口。上盖2转动连接在壳体1顶端,用于封堵壳体1顶端的上开口,上盖2上设置有便于将壳体1拉起的提手6。底盖3转动连接在壳体1底端,用于封堵壳体1底端的下开口。
如图1和图2所示,壳体1周壁上贯穿开设有若干供白蚁爬入的小孔16。
如图2和图3所示,壳体1内壁上固定连接有若干分隔板7,若干分隔板7底端均开设有若干供白蚁通过的蚁洞17。若干分隔板7将壳体1内分隔成若干消杀空间8。白蚁通过蚁洞17实现在任意消杀空间8内穿梭,使得白蚁可以在任意消杀空间8内啃食松木条5,避免过多的白蚁进入同一消杀空间8而使其他消杀空间8的消杀效果减弱,以此提高消杀白蚁的效果。本实施例中以六个分隔板7为例进行具体说明。
如图3和图4所示,壳体1内的每个消杀空间8内均设置有固定板9,固定板9沿水平方向固定连接在壳体1内壁上,固定板9与分隔板7固定连接,且与分隔板7互相垂直设置,固定板9高度高于小孔16的高度。固定板9上开设有开孔,固定板9上固定连接有直管10,直管10沿竖直方向设置,且直管10与开孔对应设置。
直管10底端皆开设有开口,直管10底端的开口与底盖3设置有间隙。直管10内滑移设置有用于吸引白蚁的松木条5,松木条5与直管10内壁间隙配合,因直管10和底盖3之间设有间隙,故部分松木条5暴露在直管10外。松木条5上设置有消杀白蚁的杀虫剂4,杀虫剂4随着松木条5的滑移而在直管10内沿垂直方向移动。在本实施例中,小孔16设置有多个,方便白蚁从各个位置进入壳体1内。
如图3所示,壳体1内的每个消杀空间8内均设置有观测机构11,观测机构11包括圆盘111和长杆112。圆盘111滑移设置在直管10内,且圆盘111设置在杀虫剂4上方。长杆112固定连接在圆盘111上,长杆112远离圆盘111的一端穿过上盖2上的开口以伸出壳体1外。
在本实施例中,圆盘111和长杆112分别设置有六个,长杆112远离圆盘111的一端可拆连接有指示牌12,指示牌12套设在长杆112上。指示牌12提高了对长杆112的辨识度,提示人们注意避让地下掩埋的壳体1的同时,也便于操作人员后续寻找壳体1。同时指示牌12可拆设置,使得操作人员方便将指示牌12拆下进行清理或更换。
壳体1周壁上固定连接有遮挡檐13,遮挡檐13设置在小孔16上沿处,且遮挡檐13向下倾斜设置,小孔16位于遮挡檐13上沿所在水平面和下沿所在水平面之间。
遮挡檐13两端分别固定连接有连接侧板14,连接侧板14与壳体1固定连接,遮挡檐13与连接侧板14相互垂直设置。小孔16位于遮挡檐13两端的连接侧板14之间。遮挡檐13与连接侧板14对壳体1上的小孔16起到隔挡作用,避免在壳体1埋入地下时有泥土堵塞小孔16,减少泥土、杂质对消杀白蚁效率的影响。
如图4所示,壳体1内设置有海绵15,底盖3上开设有空槽15,海绵15可拆连接在空槽内。海绵15与松木条5错位设置,避免松木条5堵住空槽而使空槽内的海绵15的吸水效果受到影响。在本实施例中,海绵15设置有六个,且任意消杀空间8内皆设置有海绵15。
实施原理为:
操作人员将壳体1埋入地下,土壤中的白蚁受到壳体1内松木条5的吸引,通过壳体1周壁上的小孔16爬进壳体1内。爬进壳体1的白蚁在各个消杀空间8内啃食暴露在长管外的松木条5,松木条5随着白蚁的啃食而逐渐减少,带动松木条5上的杀虫剂4沿直管10高度方向向下移动,杀虫剂4带动圆盘111向下移动,圆盘111再带动长杆112向下移动;当松木条5被啃食干净后,杀虫剂4从直管10内洒落出来对白蚁进行消杀;而长杆112则随着松木条5的减少而向下移动,操作人员可以通过长杆112在垂直方向移动的距离观测出壳体1内消杀白蚁的进程,同时也能对更换松木条5和杀虫剂4的时机进行判断。避免反复打开上盖2确认消杀白蚁进程,提高了白蚁消杀的效率。
以上均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申请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8)

1.一种地埋式白蚁诱杀装置,包括壳体(1)、杀虫剂(4)和用于吸引白蚁的松木条(5),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的上端设有上开口,所述壳体(1)的侧壁上贯穿开设有若干供白蚁爬入的小孔(16);
所述壳体(1)内设有中空设置的直管(10),直管(10)通过一固定板(9)与壳体(1)连接,所述小孔(16)位于所述固定板(9)和壳体(1)底部之间,直管(10)底端与壳体(1)底部间设有间距;所述松木条(5)滑移设置在直管(10)内,所述壳体(1)内设置有观测机构(11),所述观测机构(11)包括圆盘(111)和长杆(112),所述圆盘(111)滑移设置在所述直管(10)内,所述杀虫剂(4)设置在松木条(5)与圆盘(111)之间,所述长杆(112)设置在所述圆盘(111)上,且所述长杆(112)远离所述圆盘(111)的一端伸出壳体(1)外。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地埋式白蚁诱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内设置有分隔板(7),所述分隔板(7)将壳体(1)内部分隔为若干消杀空间(8),任意所述消杀空间(8)内皆设置有所述直管(10)与所述观测机构(11)。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地埋式白蚁诱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隔板(7)上开设有供白蚁通过的蚁洞(17)。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地埋式白蚁诱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开口上安装有上盖(2),所述上盖(2)上开设有供所述长杆(112)穿过的开口。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地埋式白蚁诱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长杆(112)远离所述圆盘(111)的一端可拆设置有指示牌(12)。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地埋式白蚁诱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周壁上设置有遮挡檐(13),所述遮挡檐(13)设置在所述小孔(16)上沿,所述遮挡檐(13)向下倾斜设置,所述遮挡檐(13)的两侧均设有连接侧板(14),所述连接侧板(14)与壳体(1)连接,且所述小孔(16)设置在两连接侧板(14)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地埋式白蚁诱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的底部设有下开口,所述下开口上连接有底盖(3),所述壳体(1)内设置有若干海绵(15),若干所述海绵(15)可拆设置在所述底盖(3)上。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地埋式白蚁诱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盖(2)上设置有便于将壳体(1)拉起的提手(6)。
CN202121936883.9U 2021-08-17 2021-08-17 一种地埋式白蚁诱杀装置 Active CN21595791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936883.9U CN215957915U (zh) 2021-08-17 2021-08-17 一种地埋式白蚁诱杀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936883.9U CN215957915U (zh) 2021-08-17 2021-08-17 一种地埋式白蚁诱杀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957915U true CN215957915U (zh) 2022-03-08

Family

ID=8058094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1936883.9U Active CN215957915U (zh) 2021-08-17 2021-08-17 一种地埋式白蚁诱杀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95791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322341B1 (ko) 해충 포획용 다용도 콘트랩 장치
US5133150A (en) Insect trap for gypsy moths and other flying insects
CN210492268U (zh) 一种畜牧业用杀虫装置
EP0720426B1 (en) Livestock walk-through fly trap
CN114794041A (zh) 一种适用于果树病虫害防治的果蝇诱捕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CN215957915U (zh) 一种地埋式白蚁诱杀装置
US4977701A (en) Tamper resistant flying insect control device
US5836104A (en) Flying insect trap
US20140053452A1 (en) Insect Trap Apparatuses and Methods of Using the Same
CN216701389U (zh) 一种园林绿化养护用的害虫诱集装置
WO2000059300A1 (en) Insect trap
CN210695617U (zh) 一种蚁蟓引诱装置
KR102052989B1 (ko) 말벌유인포획기가 구비된 양봉관리시스템
CN113854262A (zh) 一种林业用诱捕灭虫装置
CN209965024U (zh) 一种林业病虫害防治装置
CN216821386U (zh) 一种悬吊式园林杀虫灯
CN218649671U (zh) 一种具有蚊虫捕捉功能的挤奶厅
CN216567861U (zh) 一种农作物害虫诱捕装置
CN219894371U (zh) 一种农用病虫害防治设备
CN215531057U (zh) 一种混合型诱虫捕杀装置
Brock et al. Control methods for snakes
CN218278382U (zh) 一种白蚁诱捕装置
CN208191969U (zh) 一种电击式捕虫器
CN212184813U (zh) 一种稻水象甲杀虫灯
CN218126485U (zh) 一种农业大田用病虫害防治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Room 410, Jinjun Building, 341 Shuixiang Road, Shangcheng District, Hangzhou City, Zhejiang Province, 310000

Patentee after: Zhejiang Weikang Xingyao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Co.,Ltd.

Address before: 310016 room 410, Jinjun building, 341 Shuixiang Road, Jianggan District, Hangzhou City, Zhejia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Hangzhou Weikang Pest Control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