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924527U - 一种接触氧化塘 - Google Patents

一种接触氧化塘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924527U
CN215924527U CN202122253729.8U CN202122253729U CN215924527U CN 215924527 U CN215924527 U CN 215924527U CN 202122253729 U CN202122253729 U CN 202122253729U CN 215924527 U CN215924527 U CN 21592452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rea
water
aerobic
oxidation pond
treat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253729.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朱光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tian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Corp MCC
Original Assignee
Huatian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Corp MC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tian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Corp MCC filed Critical Huatian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Corp MCC
Priority to CN202122253729.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92452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92452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92452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W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WASTEWATER TREATMENT OR WASTE MANAGEMENT
    • Y02W10/00Technologies for wastewater treatment
    • Y02W10/10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Landscapes

  • Purification Treatments By Anaerobic Or Anaerobic And Aerobic Bacteria Or Animals (AREA)
  • 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ste Water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接触氧化塘,涉及水处理技术领域,为解决氧化塘的净化效率受限的问题;本实用新型包括池体,池体内设有多处不透水软隔膜,不透水软隔膜将池体分成曲折连续的推流水道;推流水道进水端设有预处理区,其后为处理区,处理区为好氧区和厌氧区交替分布,且其两端均为好氧区;按水流方向,好氧区的下一个厌氧区的水域面积为好氧区的2‑4倍;处理区内沿推流水道布置有多个框架生物填料,好氧区的底部安装有曝气系统,好氧区和/或其周围的水面上种植有根系发达的漂浮植物;本实用新型水力停留时间较短,且厌氧区和好氧区的分部以及面积占比设置合理,因设计不合理导致的净化效率受限问题大大减少。

Description

一种接触氧化塘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处理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接触氧化塘。
背景技术
氧化塘,是一种利用自然净化能力对污水进行处理的设施总称。其净化工程与自然水体的自净过程相似,依靠塘内生长的微生物、藻类及植物来处理污水。生物接触氧化法是指好氧生物膜污水处理方法,该系统由浸没于污水中的填料、填料表面的生物膜、曝气系统和池体构成。在有氧条件下,污水与固着在填料表面的生物膜充分接触,通过生物降解作用去除污水中的有机物、营养盐等,使污水得到净化。
传统的氧化塘净化效率有限,水力停留时间普遍要求在2天以上,占地面积大,功能性和结构较为单一,严重限制了氧化塘在工程实践中的推广应用,此外,大多数氧化塘从上至下依次为好氧区域、兼性区域和厌氧区域;
例如公告号为CN107399883B,名称为《自然接触氧化塘》的发明专利,其中公开了一种具有主、副塘,且在主塘底部安装曝气装置的氧化塘,该氧化塘由于主、副塘之间具有多孔的漂浮式隔浊帘而不易堵塞,但是安装在氧化塘底部的曝气装置反而会影响下层的厌氧区域,其净化效率减弱;也有将氧化塘建造成推流式,一部分区域曝气,一部分区域不曝气,分成好氧区与兼性区或厌氧区,例如公开号为CN201506744U,名称为《净化处理禽畜养殖废水生物膜带分段曝气氧化塘》的实用新型专利,其中公开了导流堤把氧化塘池体分成曲折连续的禽畜养殖废水流动渠,在禽畜养殖废水流动渠中分段间隔设置好氧区和兼氧区,但是其进水口先将进入兼氧区,适用范围小,尤其不适用于污水厂尾水的处理,水中的余氯等会造成生物活性大幅下降,大大降低氧化塘的作用;此外,其好氧区和兼氧区交替设置,流动渠宽8米,从附图中也可看出好氧区后段的兼氧区与好氧区面积几乎相同,不利于厌氧菌发挥作用;这些问题都导致氧化塘的净化效率受限,综上,亟需一种接触氧化塘来解决这个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接触氧化塘,以解决氧化塘的净化效率受限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接触氧化塘,包括池体,池体内设有多处不透水软隔膜,不透水软隔膜将池体分成曲折连续的推流水道,推流水道的一端设有进水口,另一端设有出水口;推流水道位于进水口的一端设有预处理区,从预处理区远离进水口的一端至出水口为处理区,处理区为好氧区和厌氧区交替分布,且其两端均为好氧区;按水流方向,好氧区的下一个厌氧区的水域面积为好氧区的2-4倍;处理区内沿推流水道布置有多个框架生物填料,好氧区的底部安装有曝气系统,好氧区和/或其周围的水面上种植有根系发达的漂浮植物。
优选的,预处理区的面积占池体的比例小于等于25%,其远离进水口的一端设有若干框架生物填料。
优选的,好氧区的面积占处理区的比例为45-55%。
优选的,池体内水深为3-5m,池体的长宽比为2:1-1:1。
优选的,池体内水体流态为推流式,水从进水口流动到出水口的时间不小于12h。
优选的,曝气系统采用微孔曝气软管或曝气盘,且均匀布设于好氧区底部;池体的外侧岸边设置有曝气风机房,其内的风机与曝气系统通过管路连通。
优选的,框架生物填料为绳状生物填料,单个框架面积不超过4m2,框架内单位面积填料根数在30-45根,框架生物填料底部距池体底部0.6-1.0m,顶部距水面0.3-0.5m,框架生物填料的布置面积占处理区水域面积的15%-25%。
优选的,池体四周开挖坡度不小于1:3,且在岸线水深0.5m范围内种植有挺水植物;漂浮植物占处理区水域面积的5%-15%。
优选的,不透水软隔膜为PVC帘布,其设有镀锌钢管骨架。
优选的,处理区由两个好氧区和一个厌氧区组成,且厌氧区的面积是第一个好氧区面积的三倍;水从进水口流动到出水口的时间为12-14h。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该接触氧化塘,结合生物接触氧化法的原理,通过设置生物填料、曝气系统和不透水软隔膜,对塘体内进行分段曝气,依靠生物填料提供了大量微生物附着的载体,构建了一个好氧-厌氧交替分布的环境,并且水力停留时间较短,且厌氧区和好氧区的分布以及面积占比设置合理,因设计不合理导致的净化效率受限问题大大减少,强化了水质净化的效果与效率,有效减少对占地面积的要求。
2、该接触氧化塘,设置有预处理区,其作用是提供一段缓冲区域,不仅可以使进水形成稳流流态,提高第一段净化区域的水流均匀性,减少了净化能力的浪费,提高第一段净化区域的利用率,还能够令进水中的杂质和污泥等自然沉降,避免影响处理区的净化能力以及阻塞曝气孔等,另外,在进水中含有消毒剂残留时,可以实现消毒剂的降解。
3、该接触氧化塘,第一段好氧区的曝气可以有效去除进入池体的水中的余氯,防止其影响后续生物的活性,尤其是第一段厌氧区。
4、该接触氧化塘,水力停留设置为12h时,对低浓度污水厂尾水中CODCr和TP的去除率可达20%以上。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中:1、池体;2、进水口;3、框架生物填料;4、不透水软隔膜;5、曝气风机房;6、曝气系统;7、漂浮植物;8、出水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接触氧化塘,包括池体1,池体1一般可以为人工开挖水塘或通过自然水塘改造,池体1四周和底部的土壤渗透系数不应超过10-8m/s,且厚度应大于0.5m,否则需采取防渗措施;如图1所示,池体1内设有多处不透水软隔膜4,不透水软隔膜4将池体1分成曲折连续的推流水道,优选为图1所示的之字形,推流水道的一端设有进水口2,另一端设有出水口8;推流水道位于进水口2的一端设有预处理区,从预处理区远离进水口2的一端至出水口8为处理区,处理区为好氧区和厌氧区交替分布,且其两端均为好氧区;按水流方向,好氧区的下一个厌氧区的水域面积为好氧区的2-4倍;参阅图1和图2,处理区内沿推流水道布置有多个框架生物填料3,好氧区的底部安装有曝气系统6,好氧区和/或其周围的水面上种植有根系发达的漂浮植物7。
预处理区的面积占池体1的比例以小于等于25%为宜,其远离进水口2的一端可以设有若干框架生物填料3,帮助降解消毒剂残留等。
好氧区的面积占处理区的比例优选为45-55%;池体1内水深可控制在3-5m,池体1的长宽比宜为2:1-1:1。
池体1内,水从进水口2流动到出水口8的时间不宜小于12h。
框架生物填料3可采用绳状生物填料,单个框架面积不超过4m2,框架内单位面积填料根数在30-45根,框架生物填料3底部距池体1底部0.6-1.0m,顶部距水面0.3-0.5m,框架生物填料3的布置面积占处理区水域面积的15%-25%。
池体1四周开挖坡度不小于1:3,且在岸线水深0.5m范围内种植有挺水植物;漂浮植物7占处理区水域面积的5%-15%。
实施例:
采用上述实施方式中的结构,此外,池体1各处水深相等,均设置为3米,池体1的长宽比为3:2,预处理区的面积占池体1的25%,处理区由两个好氧区和一个厌氧区组成,且厌氧区的面积是第一个好氧区面积的三倍,池体1中的水力停留时间在12-14h。
曝气系统6采用微孔曝气软管或曝气盘,且均匀布设于好氧区底部;池体1的外侧岸边设置有曝气风机房5,其内的风机与曝气系统6通过管路连通。
不透水软隔膜4为PVC帘布,其设有镀锌钢管骨架,PVC帘布顶部通过浮体和活动钢环固定于镀锌钢管上,底部除了镀锌钢管骨架外,边沿通过包裹砂或细卵石固定于塘体底部。
对比例:
采用与实施例相近的结构,唯一不同之处在于处理区由三个好氧区和两个厌氧区组成,且前两个好氧区与两个厌氧区的面积相等,第三个好氧区的面积为其他好氧区的两倍;即除了预处理区与处理区外,采用了现有的好氧-厌氧等面积间隔分布。
以上述实施例及对比例处理同源尾水,并测定进水口和出水口处的CODCr和TP,计算去除率,实施例中CODCr和TP的去除率达到20%以上,对比例为14%-15%之间,由此可见,本实用新型中,厌氧区和好氧区的分布以及面积占比设置合理,因设计不合理导致的净化效率受限问题大大减少,强化了水质净化的效果与效率。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所界定的保护范围为准。
本实用新型未详述之处,均为本技术领域技术人员的公知技术。

Claims (10)

1.一种接触氧化塘,包括池体(1),其特征在于:池体(1)内设有多处不透水软隔膜(4),不透水软隔膜(4)将池体(1)分成曲折连续的推流水道,推流水道的一端设有进水口(2),另一端设有出水口(8);推流水道位于进水口(2)的一端设有预处理区,从预处理区远离进水口(2)的一端至出水口(8)为处理区,处理区为好氧区和厌氧区交替分布,且其两端均为好氧区;按水流方向,好氧区的下一个厌氧区的水域面积为好氧区的2-4倍;处理区内沿推流水道布置有多个框架生物填料(3),好氧区的底部安装有曝气系统(6),好氧区和/或其周围的水面上种植有根系发达的漂浮植物(7)。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接触氧化塘,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处理区的面积占池体(1)的比例小于等于25%,其远离进水口(2)的一端设有若干框架生物填料(3)。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接触氧化塘,其特征在于:所述好氧区的面积占处理区的比例为45-55%。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接触氧化塘,其特征在于:所述池体(1)内水深为3-5m,池体(1)的长宽比为2:1-1:1。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接触氧化塘,其特征在于:所述池体(1)内,水从进水口(2)流动到出水口(8)的时间不小于12h。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接触氧化塘,其特征在于:所述曝气系统(6)采用微孔曝气软管或曝气盘,且均匀布设于好氧区底部;池体(1)的外侧岸边设置有曝气风机房(5),其内的风机与曝气系统(6)通过管路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接触氧化塘,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生物填料(3)为绳状生物填料,单个框架面积不超过4m2,框架内单位面积填料根数在30-45根,框架生物填料(3)底部距池体(1)底部0.6-1.0m,顶部距水面0.3-0.5m,框架生物填料(3)的布置面积占处理区水域面积的15%-25%。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接触氧化塘,其特征在于:所述池体(1)四周开挖坡度不小于1:3,且在岸线水深0.5m范围内种植有挺水植物;漂浮植物(7)占处理区水域面积的5%-15%。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接触氧化塘,其特征在于:所述不透水软隔膜(4)为PVC帘布,其设有镀锌钢管骨架。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接触氧化塘,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区由两个好氧区和一个厌氧区组成,且厌氧区的面积是第一个好氧区面积的三倍;水从进水口(2)流动到出水口(8)的时间为12-14h。
CN202122253729.8U 2021-09-17 2021-09-17 一种接触氧化塘 Active CN21592452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253729.8U CN215924527U (zh) 2021-09-17 2021-09-17 一种接触氧化塘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253729.8U CN215924527U (zh) 2021-09-17 2021-09-17 一种接触氧化塘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924527U true CN215924527U (zh) 2022-03-01

Family

ID=804170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253729.8U Active CN215924527U (zh) 2021-09-17 2021-09-17 一种接触氧化塘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92452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720973B (zh) 一种污水处理厂尾水人工湿地处理系统
CN106946339B (zh) 一种河道原位净化及生态修复方法
CN105330107B (zh) 一种城市河涌水质净化系统与净化方法
CN103420540B (zh) 一种基于稳定塘-生态廊道-人工湿地的尾水处理系统
CN201952286U (zh) 水处理用的人造结构
CN108821442B (zh) 一种黑臭断头涌综合治理方法
CN104609664A (zh) 光催化水生态综合治理河道的方法
CN204400695U (zh) 水体生态修复系统
CN113072188A (zh) 一种鱼塘尾水处理系统
CN1102129C (zh) 一种河流沟渠污水生态强化自净方法
CN220149380U (zh) 一种连片圩塘生态修复结构
CN105236687A (zh) 自清式微曝气竖向折流湿地污水处理装置及方法
CN211999376U (zh) 一种mabr农村污水生态治理装置系统
CN215924527U (zh) 一种接触氧化塘
CN219156677U (zh) 一种高效过滤循环回流接触氧化塘
CN217459146U (zh) 一种水产养殖尾水治理系统
CN113636649A (zh) 一种接触氧化塘
CN211999046U (zh) 用于农村入河排污口的人工悬浮湿地结构
CN115557626A (zh) 一种养殖池塘尾水异位生态治理方法
CN213834719U (zh) 一种固定化载体微生物稳定塘
CN212833050U (zh) 一种适用于微污染水体原位修复的富氧生物堆反应器
CN200978246Y (zh) 断墙氧化沟
CN111943434A (zh) 一种微污染饮用水水源生物生态修复系统及方法
CN219991310U (zh) 一种用于消减面源污染的塘库系统
CN110845016A (zh) 用于农村入河排污口的人工悬浮湿地结构及污水处理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