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918077U - 一种接触式烘干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接触式烘干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918077U
CN215918077U CN202121797604.5U CN202121797604U CN215918077U CN 215918077 U CN215918077 U CN 215918077U CN 202121797604 U CN202121797604 U CN 202121797604U CN 215918077 U CN215918077 U CN 21591807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ing
heating chamber
chamber
contact
drying syste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1797604.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尹伟强
林勤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Geda Medical Technology Co.,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Shunjue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Shunjue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Shunjue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1797604.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91807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91807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91807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rying Of Solid Material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涉及一种接触式烘干系统,包括烘干台、间隔设在烘干台的弧形工作面上的多个放置槽、位于放置槽内并与烘干台转动连接的加热辊、设在加热辊内的加热腔、位于加热腔内的加热隔舱、两端分别固定在加热腔的内壁和加热隔舱外壁上的连接柱以及用于驱动热传递介质在加热腔与加热隔舱形成的腔室内循环流动的介质循环系统,加热腔的输入端和输出端均为开放端,加热辊的一部分位于放置槽外。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接触式烘干系统,可以提高烘干速度。

Description

一种接触式烘干系统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医用耗材生产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接触式烘干系统。
背景技术
现代敷料除了能够起到覆盖伤口的作用外,还能够具备消毒、杀菌、促进伤口愈合等多种功能,这些功能的实现就需要在敷料上增加不同的成分,这些成分大多以溶剂的形式进行增加,然后再进行烘干。
但是目前烘干工艺的速度有限,已经无法满足生产需要。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接触式烘干系统,可以提高烘干速度。
本申请实施例的上述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接触式烘干系统,包括:
烘干台;
多个放置槽,间隔设在烘干台的弧形工作面上;
加热辊,位于放置槽内并与烘干台转动连接;
加热腔,设在加热辊内,加热腔的输入端和输出端均为开放端;
加热隔舱,位于加热腔内;
连接柱,两端分别固定在加热腔的内壁和加热隔舱的外壁上;以及
介质循环系统,用于驱动热传递介质在加热腔与加热隔舱形成的腔室内循环流动;
其中,加热辊的一部分位于放置槽外。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靠近加热腔输入端的方向上,加热隔舱的面积趋于减小。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介质循环系统包括加热室、与加热室连接的循环泵和用于将循环泵与加热辊连接起来的管组。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循环泵的数量与加热辊的数量相同;
每个循环泵负责驱动与之对应的加热腔与加热隔舱形成的腔室内热传递介质的循环流动。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还包括设在放置槽内的非接触式温度传感器;
非接触式温度传感器的检测端朝向加热辊;
非接触式温度传感器用于调整与之对应的循环泵的输出流速。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物料的流动方向上,加热辊的温度趋于增加。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系统的俯视图,图中箭头表示了热传递介质的流动方向。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烘干台的形状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加热辊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中箭头表示了热传递介质的流动方向。
图中,11、烘干台,12、放置槽,13、加热辊,14、加热腔,15、加热隔舱,16、连接柱,17、介质循环系统,171、加热室,172、循环泵,173、管组,21、非接触式温度传感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申请中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请参阅图1和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一种接触式烘干系统,该系统主要由烘干台11、放置槽12、加热辊13、加热腔14、加热隔舱15、连接柱16和介质循环系统17等组成,具体而言,烘干台11安装在车间内且位于生产线上,其前方是喷涂系统或者浸润系统,后方是打包系统或者分割系统,经过喷涂或者浸润的半成品敷料进入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接触式烘干系统中进行烘干,烘干完成后,送入到后续的打包或者分割工序,得到最终的敷料。
烘干台11的工作面为弧形,中间高,两边低,其作用是使需要烘干的半成品敷料能够与加热辊13接触。应理解,如果半成品敷料与加热辊13之间存在缝隙时,加热辊13上的热量就无法有效的传递给半成品敷料,会造成烘干效率的降低。
放置槽12的数量为多个,间隔设置在烘干台11的工作面上,每一个放置槽12内都安装有一个加热辊13,加热辊13与烘干台11的连接方式为转动连接。加热辊13的一部分位于放置槽12内,另一部分位于放置槽12外,当半成品敷料经过烘干台11的工作面时,就能够与加热辊13直接接触。
同时,半成品敷料还能够通过摩擦力带动与之接触的加热辊13转动,一方面,能够降低半成品敷料流动时的阻力,另一方面,也能够受热更加均匀。
应理解,半成品敷料与加热辊13接触后,该部分加热辊13的温度是降低的,如果加热辊13能够转动,那么就可以将更多的热量传递给半成品敷料,能够加快半成品敷料的烘干速度。
每一个加热辊13内都有一个加热腔14,加热腔14的输入端和输出端均为开放端,热传递介质可以从加热腔14内流过,将热量传递给加热辊13。加热腔14内还设置有一个加热隔舱15,加热隔舱15的作用是在加热腔14内形成一个腔室,目的是降低加热腔14内热传递介质的存量。
应理解,为了增加加热辊13与半成品敷料的接触面积,加热辊13的直径应当适当的增大,加热辊13的直径增大后,能够存储更多的热传递介质,温度也能够趋于稳定。
但是,半成品敷料的厚度是比较薄的,需要的热量有限,因此在加热腔14内增加了一个加热隔舱15,加热隔舱15能够占用加热腔14的一部分体积,可以起到减少加热辊13内热传递介质存量的作用。另外,加热隔舱15的加入还能够降低加热辊13的转动惯量,避免加热辊13在随着半成品敷料转动的过程中出现相对滑动。
加热隔舱15通过连接柱16固定在加热腔14的内壁上。
介质循环系统17的作用是驱动加热腔14与加热隔舱15形成的腔室内热传递介质的循环流动,具体的说,就是将热传递介质加热后连续不断的送入到加热腔14与加热隔舱15形成的腔室内,腔室内的热传递介质循环流动,使得加热辊13的温度能够趋于稳定。
结合一个具体的生产过程,半成品敷料在经过烘干台11的弧形工作面时,会顺序与每一个加热辊13接触,接触过程中,半成品敷料的温度逐渐升高,半成品敷料上的水分蒸发。
整体而言,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接触式烘干系统,通过弧形的烘干台11,能够使半成品敷料贴在加热辊13上,并且能够多个加热辊13的热传递使半成品敷料的温度逐渐升高,完成烘干过程。
请参阅图3,作为申请提供的接触式烘干系统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靠近加热腔14输入端的方向上,加热隔舱15的面积趋于减小。这样可以降低热传递介质流入加热腔14与加热隔舱15形成的腔室内的阻力,有助于加快热传递介质的流动速度,同时,还可以使热传递介质能够均匀的流入到热腔14与加热隔舱15形成的腔室内,使得加热辊13上的温度分布趋于均匀。
请参阅图1,作为申请提供的接触式烘干系统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介质循环系统17由加热室171、循环泵172和管组173三部分组成,加热室171的作用是存储热传递介质,同时对热传递介质进行加热。循环泵172的作用是将加热室171存储的热传递介质抽出来后注入到管组173内,在压力的作用下,管组173内的热传递介质能够流入到加热腔14与加热隔舱15形成的腔室内。
对于管组173与加热辊13的连接处,可以使用机械密封进行连接。
请参阅图1,作为申请提供的接触式烘干系统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将循环泵172的数量增加到与加热辊13的数量相同,这样,每一个循环泵172负责一个加热腔14与加热隔舱15形成的腔室,可以使加热辊13上的温度趋于一致,不会出现部分加热辊13温度高,部分加热辊13温度低的情况。
应理解,如果使用一个循环泵172,那么流入到每一个加热腔14与加热隔舱15形成的腔室内的热传递介质的量是不可控的,这会造成加热辊13温度的不可控,因为热传递介质的循环速度越快,加热辊13的温度就越高。
请参阅图1,进一步地,在放置槽12内加装了非接触式温度传感器21,非接触式温度传感器21的检测端朝向加热辊13,作用是调整与之对应的循环泵172的输出流速。具体而言,非接触式温度传感器21能够检测加热辊13的表面温度,温度降低时,适当提高循环泵172的输出流速,温度较高时,则适当降低循环泵172的输出流速。
更进一步地,在物料的流动方向上,加热辊13的温度趋于增加,这样可以使半成品敷料的温度逐渐升高,有利于水分的蒸发。
应理解,半成品敷料在温度上升的过程中,如果初始温度过高,可能出现表面干燥但是内部依然存在较多水分的情况,表面干燥后,内部水分的蒸发就变得困难,使用逐渐升温的烘干方式时,可以使半成品敷料内部的水分能够变成蒸汽脱离。
还应理解,循环泵172和非接触式温度传感器21可以直接由生产线上的控制系统进行控制,也就是循环泵172的控制线缆和非接触式温度传感器21的通讯线缆可以连接在生产线上的控制系统上。
还应理解,如果循环泵172使用的电机转速固定时,可以使用变频器对电机的转速进行调整。
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申请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6)

1.一种接触式烘干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烘干台(11);
多个放置槽(12),间隔设在烘干台(11)的弧形工作面上;
加热辊(13),位于放置槽(12)内并与烘干台(11)转动连接;
加热腔(14),设在加热辊(13)内,加热腔(14)的输入端和输出端均为开放端;
加热隔舱(15),位于加热腔(14)内;
连接柱(16),两端分别固定在加热腔(14)的内壁和加热隔舱(15)的外壁上;以及
介质循环系统(17),用于驱动热传递介质在加热腔(14)与加热隔舱(15)形成的腔室内循环流动;
其中,加热辊(13)的一部分位于放置槽(12)外。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接触式烘干系统,其特征在于,靠近加热腔(14)输入端的方向上,加热隔舱(15)的面积趋于减小。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接触式烘干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介质循环系统(17)包括加热室(171)、与加热室(171)连接的循环泵(172)和用于将循环泵(172)与加热辊(13)连接起来的管组(173)。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接触式烘干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循环泵(172)的数量与加热辊(13)的数量相同;
每个循环泵(172)负责驱动与之对应的加热腔(14)与加热隔舱(15)形成的腔室内热传递介质的循环流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接触式烘干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在放置槽(12)内的非接触式温度传感器(21);
非接触式温度传感器(21)的检测端朝向加热辊(13);
非接触式温度传感器(21)用于调整与之对应的循环泵(172)的输出流速。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接触式烘干系统,其特征在于,在物料的流动方向上,加热辊(13)的温度趋于增加。
CN202121797604.5U 2021-08-04 2021-08-04 一种接触式烘干系统 Active CN21591807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797604.5U CN215918077U (zh) 2021-08-04 2021-08-04 一种接触式烘干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797604.5U CN215918077U (zh) 2021-08-04 2021-08-04 一种接触式烘干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918077U true CN215918077U (zh) 2022-03-01

Family

ID=8039952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1797604.5U Active CN215918077U (zh) 2021-08-04 2021-08-04 一种接触式烘干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91807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5537758A (en) Drier for the continuous drying and conditioning treatment of hides fabrics
CN215918077U (zh) 一种接触式烘干系统
WO2016020852A1 (en) Laundry treatment apparatus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of
CN107479671A (zh) 一种便于移动固定的自动散热报警式计算机
CN107632670A (zh) 一种便于移动固定的自动散热报警式计算机
US4062528A (en) Device for direct annealing of metal wire leaving an operating machine
CN204801190U (zh) 铝蜂窝芯和铝板热粘接系统
CN206784035U (zh) 干衣机
CN206438212U (zh) 一种新型低层距高容量预氧化炉
WO2018110137A1 (ja) 塗装乾燥装置および塗装乾燥方法
CN109807191A (zh) 一种铝棒的加热方法及其装置
CN206232958U (zh) 一种染整用烘干控制系统
CN214426369U (zh) 一种微波烘干设备
CN208846852U (zh) 新型高效冷热式自动真空烤箱
CN208223095U (zh) 一种渔网染色后干燥装置
EP3794904B1 (en) Heatable material storage tank
CN109116891B (zh) 一种热处理炉带钢缓慢冷却的控制方法
CN204032216U (zh) 一种用于制作鱼粉的双级干燥装置
CN208227462U (zh) 一种多层印制线路板印刷烘干装置
CN104776597B (zh) 一种真空环境中的加热装置
CN206591228U (zh) 一种分区循环加热的加热辊
CN208812735U (zh) 一种丝印烘烤线
CN105806056A (zh) 一种用于茶叶炒干装置
CN217686323U (zh) 一种高效的微波纺丝烘干装置
CN210362020U (zh) 一种温度可控的开炼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40717

Address after: 201201 floor 1, building 6, No. 528, Ruiqing Road, Pudong New Area, Shanghai

Patentee after: Shanghai Geda Medical Technology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after: China

Address before: 201201 floor 1, building 6, No. 528, Ruiqing Road, Zhangjiang High Tech Industry East District, Pudong New Area, Shanghai

Patentee before: Shanghai shunjue Medical Technology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before: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