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915257U - 一种耳蜗术后包扎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耳蜗术后包扎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915257U
CN215915257U CN202122229412.0U CN202122229412U CN215915257U CN 215915257 U CN215915257 U CN 215915257U CN 202122229412 U CN202122229412 U CN 202122229412U CN 215915257 U CN215915257 U CN 21591525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chlear
groove
postoperative
buckling body
shaped connec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229412.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赵一馨
王宇光
姚昱欧
韩琳
郑宏伟
刘中砥
刘燕
朱锦玲
谭杰
余力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eking University Peoples Hospital
Original Assignee
Peking University Peoples Hospit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eking University Peoples Hospital filed Critical Peking University Peoples Hospital
Priority to CN202122229412.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91525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91525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91525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rosthes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耳蜗术后包扎装置,属于护理卫生技术领域,包括扣合体以及连接体,扣合体上设有用于容纳耳朵区域的凹槽,凹槽内粘接有辅料层;扣合体上设有用于与凹槽连通的药物挥发腔;连接体包括第一连接带以及T形连接带;第一连接带一端与扣合体连接,另一端上设有若干块用于与人体皮肤粘接的粘接层;T形连接带与扣合体连接,且T形连接带的三端分别设有用于相互连接的连接件,且T形连接带上设有用于耳朵穿过的贯穿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耳蜗术后包扎装置,能有效对耳部形成保护,防止睡觉时翻身压迫到耳部,降低术后并发症产生的风险;使该种耳蜗术后包扎装置不容易脱落。

Description

一种耳蜗术后包扎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护理卫生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耳蜗术后包扎装置。
背景技术
人工耳蜗是一种电子装置,由体外言语处理器将声音转换为一定编码形式的电信号,通过植入体内的电极系统直接兴奋听神经来恢复或重建聋人的听觉功能。近年来随着人工耳蜗技术越来越成熟,使用人工耳蜗已经作为治疗耳聋疾病的常规方法,在临床手术中越来越多的患者通过人工耳蜗植入手术重新获得听力,因此人工耳蜗植入手术的术后创口防护保养至关重要。
目前对术后的创口一般采用无菌纱布包扎或敷贴覆盖,但是由于耳朵的特殊形状,无菌纱布包扎或敷贴的方式均存在容易脱落、更换不便,且手术人群大多为儿童,儿童患者自控能力差,易抓挠绷带,或睡觉时翻身压迫到耳部,导致因疼痛不适而哭闹,甚至容易引起术后并发症,不仅给患儿及家属带来伤痛困扰,而且影响了患儿的术后康复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耳蜗术后包扎装置,旨在解决现有的对术后的包扎方法存在容易脱落、更换不便、且容易引起术后并发症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耳蜗术后包扎装置,包括:
扣合体,上设有用于容纳耳朵区域的凹槽,所述凹槽内粘接有辅料层;所述扣合体上设有用于与所述凹槽连通的药物挥发腔;以及
连接体,包括第一连接带以及T形连接带;所述第一连接带一端与所述扣合体连接,另一端上设有若干块用于与人体皮肤粘接的粘接层;所述T形连接带与所述扣合体连接,且所述T形连接带的三端分别设有用于相互连接的连接件,且所述T形连接带上设有用于耳朵穿过的贯穿孔。
优选地,所述辅料层与所述凹槽内壁可拆卸连接;所述凹槽内壁上设有用于定位所述辅料层与所述凹槽连接位置的定位件。
优选地,所述扣合体开口端上贴合有缓冲件。
优选地,所述缓冲件包括:
硅胶条,贴合在所述扣合体的开口端上;以及
定型条,形状与所述硅胶条相同,且嵌设在所述硅胶条内。
优选地,所述扣合体上设有用于观察所述凹槽内部的观察窗。
优选地,所述扣合体上设有用于监测患者耳部情况的监测组件、以及与所述监测组件电连接的供电体。
优选地,所述扣合体上设有压力传感器,所述压力传感器与所述供电体电连接。
优选地,所述第一连接带、所述T形连接带分别采用透气材质制成。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耳蜗术后包扎装置的有益效果在于: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一种耳蜗术后包扎装置,扣合体将耳朵区域扣合,能有效对耳部形成保护,防止睡觉时翻身压迫到耳部,降低术后并发症产生的风险。药物挥发腔与辅料层的设置,可持续性的对耳部进行药物药性的释放,提高了治疗效果,且进一步降低术后并发症产生的风险。第一连接带、T形连接带的设置,有效的提高了该种耳蜗术后包扎装置与人体连接关系的稳定性,使该种耳蜗术后包扎装置不容易脱落。贯穿孔的设置进一步提高了使该种耳蜗术后包扎装置与人体连接关系的稳定性。且粘接层、贯穿孔、连接件的设置同时方便对该种耳蜗术后包扎装置进行更换。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耳蜗术后包扎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2为沿图1中A-A线的剖视结构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耳蜗术后包扎装置除去辅料层以及缓冲件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中:1、扣合体;11、凹槽;12、药物挥发腔;2、连接体;21、第一连接带;211、粘接层;22、T形连接带;221、贯穿孔;222、连接件;3、辅料层;4、缓冲件;41、硅胶条;42、定型条;5、观察窗;6、监测组件;7、压力传感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3,现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耳蜗术后包扎装置进行说明。所述一种耳蜗术后包扎装置,包括扣合体1以及连接体2,扣合体1上设有用于容纳耳朵区域的凹槽11,凹槽11内粘接有辅料层3;扣合体1上设有用于与凹槽11连通的药物挥发腔12;连接体2包括第一连接带21以及T形连接带22;第一连接带21一端与扣合体1连接,另一端上设有若干块用于与人体皮肤粘接的粘接层211;T形连接带22与扣合体1连接,且T形连接带22的三端分别设有用于相互连接的连接件222,且T形连接带22上设有用于耳朵穿过的贯穿孔221。
术后使用时,先将药物放入药物挥发腔12内,然后将扣合体1扣在耳朵区域,并使耳朵区域位于凹槽11内,且人体皮肤与辅料层3接触,然后将第一连接带21通过粘接层211与人体皮肤粘接,然后再将另一边的耳朵穿过T形连接带22上的贯穿孔221,然后再将T形连接带22的三端通过连接件222进行连接即可。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耳蜗术后包扎装置,与现有技术相比,扣合体1将耳朵区域扣合,能有效对耳部形成保护,防止睡觉时翻身压迫到耳部,降低术后并发症产生的风险。药物挥发腔12与辅料层3的设置,可持续性的对耳部进行药物药性的释放,提高了治疗效果,且进一步降低术后并发症产生的风险。第一连接带21、T形连接带22的设置,有效的提高了该种耳蜗术后包扎装置与人体连接关系的稳定性,使该种耳蜗术后包扎装置不容易脱落。贯穿孔221的设置进一步提高了使该种耳蜗术后包扎装置与人体连接关系的稳定性。且粘接层211、贯穿孔221、连接件222的设置同时方便对该种耳蜗术后包扎装置进行更换。
作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3,辅料层3与凹槽11内壁可拆卸连接,方便医护人员对辅料层3进行更换;凹槽11内壁上设有用于定位辅料层3与凹槽11连接位置的定位件。定位件包括若干与凹槽11内壁转动连接的弹性压板。使用时先转动弹性压板,然后将辅料层3与凹槽11内壁贴合,然后再转动弹性压板,使得弹性压板压住辅料层3即可。辅料层3具有一定的厚度,弹性压板宽度较窄,弹性压板压住辅料层3的位置,辅料层3向下凹陷,保证了弹性压板不与人体皮肤接触,辅料层3与人体皮肤接触。
在本实施例中,弹性压板包括板体部、与板体部一体结构的转体部,转体部与凹槽11内壁转动连接,且转体部的一端与药物挥发腔12连通。弹性压板上设有用于连通药物挥发腔12内部与凹槽11内部的贯穿槽,位于药物挥发腔12内的药物可由贯穿槽进行释放。
作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3,扣合体1开口端上贴合有缓冲件4。缓冲件4的设置既提高了该种耳蜗术后包扎装置与人体的贴合度,也降低了扣合体1收到冲击后扣合体1对人体的作用力大小。
在本实施例中,缓冲件4包括硅胶条41以及定型条42,硅胶条41贴合在扣合体1的开口端上;定型条42形状与硅胶条41相同,且嵌设在硅胶条41内。硅胶条41类似人体皮肤的触感,能有效降低人体的不舒适度。定型条42用于定型,定型条42的设置用于在一定范围内改变硅胶条41的形状,有效的提高硅胶条41与人体皮肤的贴合度。
在本实施例中,硅胶条41为空心管体。降低该种耳蜗术后包扎装置的整体重量,提高佩戴该种耳蜗术后包扎装置的舒适感。使用时,将扣合体1与人体皮肤扣合,此时硅胶条41自然与人体皮肤接触,然后通过定型条42改变硅胶条41局部的位置,使得硅胶条41与人体贴合更充分。
在本实施例中,缓冲件4包括海绵垫圈、橡胶圈等结构中的一种或多种,缓冲件4结构不唯一,只要能起到缓冲作用即可。
在本实施例中,扣合体1采用泡沫材质制成,保证了扣合体1的强度,且降低了扣合体1的重量,提高了佩戴该种耳蜗术后包扎装置的舒适感。
作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3,扣合体1上设有观察窗5。当该种耳蜗术后包扎装置与人体皮肤接触时,观察窗5的设置方便了对凹槽11内部情况进行观察。
作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3,扣合体1上设有用于监测患者耳部情况的监测组件6、以及与监测组件6电连接的供电体。监测组件6包括湿度传感器、无线传输组件以及控制器,控制器、湿度传感器、无线传输组件、供电体分别处于电连接状态。监测组件6的设置方便了医护人员及时了解患者耳部的情况,且能根据耳部的湿度数据快速判断耳部是否产生感染或术后并发症。
在本实施例中,扣合体1上设有压力传感器7,压力传感器7与供电体电连接。当患者误触到扣合体1时,压力传感器7能检测到,且通过发出声音,警示患者或/和陪床人员。压力传感器7的设置使得陪床人员能及接收到“不能言语的患者(如:孩童)对扣合体1进行了碰触”的信息,并及时采取措施,进而降低产生术后并发症的可能性。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带21、T形连接带22分别采用透气材质制成,降低了第一连接带21、T形连接带22与人体连接时人体的不适感。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8)

1.一种耳蜗术后包扎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扣合体(1),上设有用于容纳耳朵区域的凹槽(11),所述凹槽(11)内粘接有辅料层(3);所述扣合体(1)上设有用于与所述凹槽(11)连通的药物挥发腔(12);以及
连接体(2),包括第一连接带(21)以及T形连接带(22);所述第一连接带(21)一端与所述扣合体(1)连接,另一端上设有若干块用于与人体皮肤粘接的粘接层(211);所述T形连接带(22)与所述扣合体(1)连接,且所述T形连接带(22)的三端分别设有用于相互连接的连接件(222),且所述T形连接带(22)上设有用于耳朵穿过的贯穿孔(221)。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耳蜗术后包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辅料层(3)与所述凹槽(11)内壁可拆卸连接;所述凹槽(11)内壁上设有用于定位所述辅料层(3)与所述凹槽(11)连接位置的定位件。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耳蜗术后包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扣合体(1)开口端上贴合有缓冲件(4)。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耳蜗术后包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件(4)包括:
硅胶条(41),贴合在所述扣合体(1)的开口端上;以及
定型条(42),形状与所述硅胶条(41)相同,且嵌设在所述硅胶条(41)内。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耳蜗术后包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扣合体(1)上设有用于观察所述凹槽(11)内部的观察窗(5)。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耳蜗术后包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扣合体(1)上设有用于监测患者耳部情况的监测组件(6)、以及与所述监测组件(6)电连接的供电体。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耳蜗术后包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扣合体(1)上设有压力传感器(7),所述压力传感器(7)与所述供电体电连接。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耳蜗术后包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带(21)、所述T形连接带(22)分别采用透气材质制成。
CN202122229412.0U 2021-09-15 2021-09-15 一种耳蜗术后包扎装置 Active CN21591525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229412.0U CN215915257U (zh) 2021-09-15 2021-09-15 一种耳蜗术后包扎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229412.0U CN215915257U (zh) 2021-09-15 2021-09-15 一种耳蜗术后包扎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915257U true CN215915257U (zh) 2022-03-01

Family

ID=8041680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229412.0U Active CN215915257U (zh) 2021-09-15 2021-09-15 一种耳蜗术后包扎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91525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7020805U (zh) 一种预防患者跌倒的警示腕带
US11058349B2 (en) Non-invasive handling of sleep apnea, snoring and emergency situations
CN105534633B (zh) 一种不用粘接的造瘘袋
CN215915257U (zh) 一种耳蜗术后包扎装置
CN103432006A (zh) 一种胃管固定装置
WO2019137132A1 (zh) 一种可穿戴电动气压式盆底肌电激仪
WO2020207341A1 (zh) 一种提高皮肤再生效率的软组织扩张器
CN110916455A (zh) 一种调理颈椎的三弧度软硬结合记忆枕
CN213851409U (zh) 一种针对耳鸣患者的睡眠辅助装置
TW201544133A (zh) 防止睡眠呼吸終止症及睡眠打鼾電擊器裝置
CN209136762U (zh) 一种新型充气式止血绑带
CN215305875U (zh) 简易静脉外渗感应器
CN209302022U (zh) 一种防松脱理疗电极片
CN211911705U (zh) 一种医用术后鼻腔渗血收集装置
CN210077884U (zh) 一种提高皮肤再生效率的软组织扩张器
CN203469203U (zh) 一种胃管固定装置
CN210114558U (zh) 一种止鼾装置
CN201987758U (zh) 多功能鼻贴
CN215191956U (zh) 一种止血带
CN214232414U (zh) 一种导电的疤痕压力治疗装置
CN211559607U (zh) 一种调理颈椎的三弧度软硬结合记忆枕
CN215135338U (zh) 一种防躁动反馈牙垫
CN213346334U (zh) 一种缓解肌肉疼痛的中药敷贴
CN219461635U (zh) 一种组合式多功能面部冷敷装置
CN219595523U (zh) 一种全科医学设备用气管导管固定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