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897687U - 一种双向三次混频组件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双向三次混频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897687U
CN215897687U CN202122227575.5U CN202122227575U CN215897687U CN 215897687 U CN215897687 U CN 215897687U CN 202122227575 U CN202122227575 U CN 202122227575U CN 215897687 U CN215897687 U CN 21589768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ttenuator
mixer
amplifier
radio frequency
circu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227575.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小平
周智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engdu Yiweichuang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engdu Yiweichua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engdu Yiweichuang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engdu Yiweichua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2227575.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89768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89768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89768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uperheterodyne Receiv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双向三次混频组件,以满足高集成度、体积小的要求。一种双向三次混频组件,包括:射频开关SP2T1的第一常开触点与射频输出电路的输入端连接,其第二常开触点与射频输入电路的输出端连接;混频器U1的RF端与射频开关SP2T1的常闭触点连接;第一本振信号电路的输出端与混频器U1的LO端连接;第一衰减滤波电路的输入端与混频器U1的IF端连接;混频器U2的RF端与第一衰减滤波电路的输出端连接;第二本振信号电路的输出端与混频器U2的LO端连接;第二衰减滤波电路的输入端与混频器U2的IF端连接;混频器U3的RF端与第二衰减滤波电路的输出端连接;第三本振信号电路的输出端与混频器U3的LO端连接;射频开关SP2T2的常闭触点与混频器U2的IF端连接。

Description

一种双向三次混频组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混频组件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双向三次混频组件。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产品的飞速发展,电子设备要求集成度越来越高,体积越来越小。在无线收发系统中,采用更高的载波频率,是实现高速通信的首要途径。高频混频器作为收发机的关键部件之一,高频混频器的性能成为收发系统性能好坏的决定因素。
目前,在多频段变频应用场景,一般是使用三次混频器,三次混频器一般分为三次上混频器和三次下混频器,就会导致体积过大,不能满足高集成度、体积小的要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双向三次混频组件,以满足高集成度、体积小的要求。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双向三次混频组件,包括:射频输入电路,其输入端为射频信号输入端;射频输出电路,其输出端为射频信号输出端;射频开关SP2T1,其第一常开触点与所述射频输出电路的输入端连接,其第二常开触点与所述射频输入电路的输出端连接;混频器U1,其RF端与所述射频开关SP2T1的常闭触点连接;第一本振信号电路,其输出端与所述混频器U1的LO端连接;第一衰减滤波电路,其一端与所述混频器U1的IF端连接;混频器U2,其RF端与所述第一衰减滤波电路的另一端连接;第二本振信号电路,其输出端与所述混频器U2的LO端连接;第二衰减滤波电路,其一端与所述混频器U2的IF端连接;混频器U3,其RF端与所述第二衰减滤波电路的另一端连接;第三本振信号电路,其输出端与所述混频器U3的LO端连接;射频开关SP2T2,其常闭触点与所述混频器U2的IF端连接;其中,所述射频开关SP2T2的第一常开触点为中频信号输出端,所述射频开关SP2T2的第二常开触点为中频信号输入端。
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射频输入电路包括开关放大器A1、衰减器Z1、放大器A2、衰减器Z2、放大器A3、衰减器Z3、放大器A4和滤波器Z4,所述开关放大器A1、所述衰减器Z1、所述放大器A2、所述衰减器Z2、所述放大器A3、所述衰减器Z3、所述放大器A4、所述滤波器Z4和所述射频开关SP2T1的第二常开触点依次串联。
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衰减器Z1、所述衰减器Z2和所述衰减器Z3均为可调衰减器。
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滤波器Z4为低通滤波器。
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衰减滤波电路包括衰减器Z5、滤波器Z6和衰减器Z7,所述混频器U1的IF端、所述衰减器Z5、所述滤波器Z6、所述衰减器Z7和所述混频器U2的RF端依次串联。
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衰减滤波电路包括衰减器Z8、滤波器Z9和衰减器Z10,所述混频器U2的IF端、所述衰减器Z8、所述滤波器Z9、所述衰减器Z10和所述混频器U3的RF端依次串联。
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本振信号电路、所述第二本振信号电路和所述第三本振信号电路分别设置有放大器A5、放大器A6和放大器A7,所述放大器A5与所述混频器U1的LO端连接,所述放大器A6与所述混频器U2的LO端连接,所述放大器A7与所述混频器U3的LO端连接。
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射频输出电路包括滤波器Z11、放大器A8、衰减器Z12、放大器A9、衰减器Z13、放大器A10、衰减器Z14和开关放大器A11,所述射频开关SP2T1的第一常开触点、所述滤波器Z11、所述放大器A8、所述衰减器Z12、所述放大器A9、所述衰减器Z13、所述放大器A10、所述衰减器Z14和所述开关放大器A11依次串联。
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衰减器Z12、所述衰减器Z13和所述衰减器Z14均为可调衰减器。
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滤波器Z11为低通滤波器。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射频输入电路、射频输出电路、射频开关SP2T1、混频器U1、第一本振信号电路、第一衰减滤波电路、混频器U2、第二本振信号电路、第二衰减滤波电路、混频器U3、第三本振信号电路和射频开关SP2T2;
当工作在下变频时,射频信号经射频输入电路、射频开关SP2T1,与第一本振信号电路输入的第一本振信号在混频器U1进行混频,混频后信号经第一衰减滤波电路,与第二本振信号电路输入的第二本振信号在混频器U2进行混频,混频后信号经第二衰减滤波电路,与第三本振信号电路输入的第三本振信号在混频器U3混频输出中频信号,中频信号经射频开关SP2T2输出;
当工作在上变频时,中频信号经射频开关SP2T2,与第三本振信号电路输入的第三本振信号在混频器U3进行混频,混频后信号经第二衰减滤波电路,与第二本振信号电路输入的第二本振信号在混频器U2进行混频,混频后信号经第一衰减滤波电路,与第一本振信号电路输入的第一本振信号在混频器U1混频输出射频信号,射频信号经射频开关SP2T1、射频输出电路输出;
上下变频共用了混频器U1、混频器U2、混频器U3、第一本振信号电路、第二本振信号电路、第三本振信号电路、第一衰减滤波电路和第二衰减滤波电路,从而简化了链路结构,缩小了体积,集成度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中所涉及的双向三次混频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仅简单地描述了某些示例性实施例。正如本领域技术人员可认识到的那样,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可通过各种不同方式修改所描述的实施例。因此,附图和描述被认为本质上是示例性的而非限制性的。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竖直”、“水平”、“顶”、“底”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还可以是通信;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下文的公开提供了许多不同的实施方式或例子用来实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不同结构。为了简化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公开,下文中对特定例子的部件和设置进行描述。当然,它们仅仅为示例,并且目的不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此外,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可以在不同例子中重复参考数字和/或参考字母,这种重复是为了简化和清楚的目的,其本身不指示所讨论各种实施方式和/或设置之间的关系。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双向三次混频组件,包括:射频输入电路,其输入端为射频信号输入端;射频输出电路,其输出端为射频信号输出端;射频开关SP2T1,其第一常开触点与所述射频输出电路的输入端连接,其第二常开触点与所述射频输入电路的输出端连接;混频器U1,其RF端与所述射频开关SP2T1的常闭触点连接;第一本振信号电路,其输出端与所述混频器U1的LO端连接;第一衰减滤波电路,其一端与所述混频器U1的IF端连接;混频器U2,其RF端与所述第一衰减滤波电路的另一端连接;第二本振信号电路,其输出端与所述混频器U2的LO端连接;第二衰减滤波电路,其一端与所述混频器U2的IF端连接;混频器U3,其RF端与所述第二衰减滤波电路的另一端连接;第三本振信号电路,其输出端与所述混频器U3的LO端连接;射频开关SP2T2,其常闭触点与所述混频器U2的IF端连接;其中,所述射频开关SP2T2的第一常开触点为中频信号输出端,所述射频开关SP2T2的第二常开触点为中频信号输入端。
应当理解的是,所述第一本振信号电路、所述第二本振信号电路、所述第三本振信号电路是分别用于接收本地振荡器产生的信号,信号分别为第一本振信号、第二本振信号、第三本振信号;
当工作在下变频时,射频信号经所述射频输入电路、所述射频开关SP2T1,与所述第一本振信号电路输入的第一本振信号在所述混频器U1进行混频,混频后信号经所述第一衰减滤波电路,与所述第二本振信号电路输入的第二本振信号在所述混频器U2进行混频,混频后信号经所述第二衰减滤波电路,与所述第三本振信号电路输入的第三本振信号在所述混频器U3混频输出中频信号,中频信号经所述射频开关SP2T2输出;
当工作在上变频时,中频信号经所述射频开关SP2T2,与所述第三本振信号电路输入的第三本振信号在所述混频器U3进行混频,混频后信号经所述第二衰减滤波电路,与所述第二本振信号电路输入的第二本振信号在所述混频器U2进行混频,混频后信号经所述第一衰减滤波电路,与所述第一本振信号电路输入的第一本振信号在所述混频器U1混频输出射频信号,射频信号经所述射频开关SP2T1、所述射频输出电路输出;
上下变频共用了所述混频器U1、所述混频器U2、所述混频器U3、所述第一本振信号电路、所述第二本振信号电路、所述第三本振信号电路、所述第一衰减滤波电路和所述第二衰减滤波电路,从而大大简化了链路,缩小了体积,集成度高。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射频输入电路包括开关放大器A1、衰减器Z1、放大器A2、衰减器Z2、放大器A3、衰减器Z3、放大器A4和滤波器Z4,所述开关放大器A1、所述衰减器Z1、所述放大器A2、所述衰减器Z2、所述放大器A3、所述衰减器Z3、所述放大器A4、所述滤波器Z4和所述射频开关SP2T1的第二常开触点依次串联。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衰减器Z1、所述衰减器Z2和所述衰减器Z3均为可调衰减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滤波器Z4为低通滤波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衰减滤波电路包括衰减器Z5、滤波器Z6和衰减器Z7,所述混频器U1的IF端、所述衰减器Z5、所述滤波器Z6、所述衰减器Z7和所述混频器U2的RF端依次串联。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衰减滤波电路包括衰减器Z8、滤波器Z9和衰减器Z10,所述混频器U2的IF端、所述衰减器Z8、所述滤波器Z9、所述衰减器Z10和所述混频器U3的RF端依次串联。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本振信号电路、所述第二本振信号电路和所述第三本振信号电路分别设置有放大器A5、放大器A6和放大器A7,所述放大器A5与所述混频器U1的LO端连接,所述放大器A6与所述混频器U2的LO端连接,所述放大器A7与所述混频器U3的LO端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射频输出电路包括滤波器Z11、放大器A8、衰减器Z12、放大器A9、衰减器Z13、放大器A10、衰减器Z14和开关放大器A11,所述射频开关SP2T1的第一常开触点、所述滤波器Z11、所述放大器A8、所述衰减器Z12、所述放大器A9、所述衰减器Z13、所述放大器A10、所述衰减器Z14和所述开关放大器A11依次串联。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衰减器Z12、所述衰减器Z13和所述衰减器Z14均为可调衰减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滤波器Z11为低通滤波器。
以上实施例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多个具体实施方式,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和实质的前提下,可以对这些实施方式做出多种变更或修改,但这些变更和修改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双向三次混频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射频输入电路,其输入端为射频信号输入端;
射频输出电路,其输出端为射频信号输出端;
射频开关SP2T1,其第一常开触点与所述射频输出电路的输入端连接,其第二常开触点与所述射频输入电路的输出端连接;
混频器U1,其RF端与所述射频开关SP2T1的常闭触点连接;
第一本振信号电路,其输出端与所述混频器U1的LO端连接;
第一衰减滤波电路,其一端与所述混频器U1的IF端连接;
混频器U2,其RF端与所述第一衰减滤波电路的另一端连接;
第二本振信号电路,其输出端与所述混频器U2的LO端连接;
第二衰减滤波电路,其一端与所述混频器U2的IF端连接;
混频器U3,其RF端与所述第二衰减滤波电路的另一端连接;
第三本振信号电路,其输出端与所述混频器U3的LO端连接;
射频开关SP2T2,其常闭触点与所述混频器U2的IF端连接;
其中,所述射频开关SP2T2的第一常开触点为中频信号输出端,所述射频开关SP2T2的第二常开触点为中频信号输入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向三次混频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射频输入电路包括开关放大器A1、衰减器Z1、放大器A2、衰减器Z2、放大器A3、衰减器Z3、放大器A4和滤波器Z4,所述开关放大器A1、所述衰减器Z1、所述放大器A2、所述衰减器Z2、所述放大器A3、所述衰减器Z3、所述放大器A4、所述滤波器Z4和所述射频开关SP2T1的第二常开触点依次串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向三次混频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衰减器Z1、所述衰减器Z2和所述衰减器Z3均为可调衰减器。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向三次混频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滤波器Z4为低通滤波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向三次混频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衰减滤波电路包括衰减器Z5、滤波器Z6和衰减器Z7,所述混频器U1的IF端、所述衰减器Z5、所述滤波器Z6、所述衰减器Z7和所述混频器U2的RF端依次串联。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向三次混频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衰减滤波电路包括衰减器Z8、滤波器Z9和衰减器Z10,所述混频器U2的IF端、所述衰减器Z8、所述滤波器Z9、所述衰减器Z10和所述混频器U3的RF端依次串联。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向三次混频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本振信号电路、所述第二本振信号电路和所述第三本振信号电路分别设置有放大器A5、放大器A6和放大器A7,所述放大器A5与所述混频器U1的LO端连接,所述放大器A6与所述混频器U2的LO端连接,所述放大器A7与所述混频器U3的LO端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向三次混频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射频输出电路包括滤波器Z11、放大器A8、衰减器Z12、放大器A9、衰减器Z13、放大器A10、衰减器Z14和开关放大器A11,所述射频开关SP2T1的第一常开触点、所述滤波器Z11、所述放大器A8、所述衰减器Z12、所述放大器A9、所述衰减器Z13、所述放大器A10、所述衰减器Z14和所述开关放大器A11依次串联。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双向三次混频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衰减器Z12、所述衰减器Z13和所述衰减器Z14均为可调衰减器。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双向三次混频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滤波器Z11为低通滤波器。
CN202122227575.5U 2021-09-15 2021-09-15 一种双向三次混频组件 Active CN21589768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227575.5U CN215897687U (zh) 2021-09-15 2021-09-15 一种双向三次混频组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227575.5U CN215897687U (zh) 2021-09-15 2021-09-15 一种双向三次混频组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897687U true CN215897687U (zh) 2022-02-22

Family

ID=8033792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227575.5U Active CN215897687U (zh) 2021-09-15 2021-09-15 一种双向三次混频组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89768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5794159A (en) Dual band mobile station employing cross-connected transmitter and receiver circuits
CN101207394A (zh) 无线通信装置
CN111463551A (zh) 天线装置及移动终端
CN108880571B (zh) 射频电路及电子设备
CN111628802B (zh) 一种射频电路及电子设备
CN215897687U (zh) 一种双向三次混频组件
CN215897683U (zh) 一种双向混频组件
CN210431418U (zh) 一种毫米波信号收发器
CN113037315B (zh) 天线模组及电子设备
CN215897686U (zh) 一种二次混频组件
CN107317590A (zh) 射频电路开关芯片、射频电路、天线装置及电子设备
CN215912075U (zh) 一种通用二次混频组件
CN214014214U (zh) 下变频模块及移动终端
CN212324092U (zh) 射频电路、天线装置及电子设备
KR100705217B1 (ko) 시분할 이중화 방식의 무선 송수신회로 및 그 회로를이용한 무선 기기
CN215897684U (zh) 下变频组件、上变频组件及两者组成的通用混频组件
CN111245465A (zh) 一种紧凑型毫米波收发前端装置
CN112436848A (zh) 调谐电路、射频电路及电子设备
CN216252669U (zh) 一种谐波抑制组件
CN109302241B (zh) 一种基于芯片的矢量信号发生装置与方法
CN208257805U (zh) 一种aau及基站
CN110890611A (zh) 开口环交叉耦合的带通滤波器以及相应的射频收发前端电路结构
CN117411512A (zh) 射频电路、天线装置以及电子设备
CN101471469A (zh) 一种含长方体式谐振柱的滤波器
CN216565142U (zh) 一种导航卫星通信的射频控制电路及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