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896970U - 一种人防警号智能驱雷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人防警号智能驱雷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896970U
CN215896970U CN202120824694.6U CN202120824694U CN215896970U CN 215896970 U CN215896970 U CN 215896970U CN 202120824694 U CN202120824694 U CN 202120824694U CN 215896970 U CN215896970 U CN 21589697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ischarge
outer cover
metal outer
support
lightn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0824694.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军
高祥民
魏建国
吴�琳
才成顺
侯前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2120824694.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89697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89697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89697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Elimination Of Static Electricity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人防警号智能驱雷器,包括金属外罩,金属外罩上均匀间隔设有若干放电杆,放电杆上端设有若干上放电电极,金属外罩下端连接有放电筒,金属外罩下端的放电筒内设有绝缘支撑,绝缘支撑上端与设置在金属外罩顶部的放电杆连接,绝缘支撑下端连接有下放电电极,下放电电极外壁与放电筒内壁之间设有放电间隙。在人防警号设施避雷防护中通过建立电晕场,释放离子达到雷电云不放电,不形成雷击。采用一体化安装设计,顶端驱雷器,支撑杆,下面的配重支架,安装简单快捷,不破坏安装人防警号的楼顶。对地线阻值要求低,不用在接地网建设上投入过多投入;具备良好的应用前景。

Description

一种人防警号智能驱雷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驱雷装置,具体是一种人防警号智能驱雷器。
背景技术
现在市场上主体避雷设计还是接闪器+引下线+合格的地网的方案,接闪器吸引雷云电场集中于其金属针附近而增大针端电场强度,使雷云电场击穿金属针而将强大的雷电流经其接地体泄放入地。提前预放电避雷针(ESE),能产生一个比普通避雷针更快的迎面先导。在自然的迎面先导形成前,迅速地向雷电方向传播直至捕获雷电,并将其导入大地。消散阵列(DAS)在雷云电场作用下产生等离子体,中和雷云电荷,由于自屏蔽效应使其产生的等离子体远不足以消雷,导致其消雷失败机率较高。
就目前而言,上面的避雷设计在存在如下缺点:
(1)、云层电荷达到放电条件就形成雷电,完全是自然条件影响的,不能对电荷放电进行控制。
(2)、云层电荷放电的过程中,直击雷通过接闪器+地网释放大量能力,放电的同时在周围形成感应磁场,在导体上产生感应电压、感应电流,感应雷对电子设备的损害不亚于直击雷的破坏。
(3)、接闪器防护范围下,向下45°防护角度,这样要求接闪器通常建设在相对防护目标比较到的位置,这样增加工程量增加建设成本。
(4)、接闪器避雷方案对地网的地阻要求比较高,地阻阻值要求不高于10欧姆,在大部分现场很难实现这样的技术指标。
(5)、有接触电压和跨步电压风险,引起人员伤害。
(6)、接闪器避雷施工难度大,周期长,检修维修麻烦。
进而提出一种人防警号智能驱雷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人防警号智能驱雷器,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人防警号智能驱雷器,包括金属外罩,金属外罩上均匀间隔设有若干放电杆,放电杆上端设有若干上放电电极,金属外罩下端连接有放电筒,金属外罩下端的放电筒内设有绝缘支撑,绝缘支撑和放电筒之间设置有绝缘固定板;绝缘支撑上端与设置在金属外罩顶部的放电杆连接,绝缘支撑下端连接有下放电电极,下放电电极外壁与放电筒内壁之间设有放电间隙、下放电电极下端通过绝缘垫板与过渡段支撑连接,下放电电极通过接地线与大地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接地线上连接有接地电阻,对接地地阻阻值不大于50欧姆。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金属外罩为铝或合金金属材料,放电筒、放电电极和下放电电极为高导的金属电极,放电筒筒壁上对应放电间隙的位置设有若干便于离子通过的圆孔。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过渡段支撑下面连接有配重支架,配重支架通过配重法兰连接有预制的混凝土配重块。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接地线采用φ35铜缆,引出端采用铜鼻子与建筑物的建筑地线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在人防警号设施避雷防护中通过建立电晕场,释放离子达到雷电云不放电,不形成雷击。2、采用一体化安装设计,顶端驱雷器,支撑杆,下面的配重支架,安装简单快捷,不破坏安装人防警号的楼顶。3、对地线阻值要求低,不用在接地网建设上投入过多投入。4、本发明特别适合城市人防警号设施安装在建筑物顶部的使用环境;
具备良好的应用前景。
附图说明
图1为人防警号智能驱雷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人防警号智能驱雷器中俯视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人防警号智能驱雷器中放电筒剖视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人防警号智能驱雷器中配重法兰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金属外罩,2、放电杆,3、上放电电极,4、放电筒,5、绝缘支撑,6、下放电电极,7、绝缘垫板,8、过渡段支撑,9、绝缘固定板,17、配重支架,18、放电间隙,19、圆孔,20、配重法兰,21、混凝土配重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以多种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方式。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方式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理解的更加透彻全面。
另外,本实用新型中的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
请参阅图1-4,一种人防警号智能驱雷器,包括金属外罩1,金属外罩1上均匀间隔设有若干放电杆2,放电杆2上端设有若干上放电电极3,金属外罩1下端连接有放电筒4,金属外罩1下端的放电筒4内设有绝缘支撑5,绝缘支撑5和放电筒4之间设置有绝缘固定板9;绝缘支撑5上端与设置在金属外罩1顶部的放电杆2连接,绝缘支撑5下端连接有下放电电极6,下放电电极6外壁与放电筒4内壁之间设有放电间隙18、下放电电极6下端通过绝缘垫板7与过渡段支撑8连接,下放电电极6通过接地线与大地连接。
上放电电极3形成的“似尖端效应”,使驱雷器周围的环境电场远高于被保护目标物,但低于传统避雷针,从而使被保护物体处于相对安全的状态。当雷云电场达到空气击穿阈值时,驱雷器离子舱产生高达30mc/s电晕离子流,在驱雷器及其被保护物体上方形成厚厚的电晕离子层。覆盖保护目标上的电晕离子层抑制上行正先导的始发,从而减少接闪的可能性,更大程度地保护目标物不被雷击。同时电晕离子层离子在雷云电场作用下不断向上扩散,与雷云电荷相互作用,使云地极板等效为漏电电容,有效抑制雷云充电至放电击穿水平,削弱了雷云下行先导的发展速度及强度,阻碍雷云放电通道建立,实现“非引雷入地”防雷。
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对接地地阻阻值要求不高,不大于50欧姆即可。
其中,金属外罩1为铝或合金金属材料,内置有放电筒4,放电筒4内置上放电电极3和下放电电极6为高导或超导的金属电极,放电筒4筒壁上对应放电间隙18的位置设有若干便于离子通过的圆孔19,向外释放电解离子,在外部形成电解离子层。
所述的驱雷器与过渡段支撑8采用插接方式连接,采用螺栓紧固一起,过渡段支撑8下面连接有配重支架17,配重支架17通过配重法兰20连接有预制的混凝土配重块21,混凝土配重块21的具体尺寸不加限定,在本实施例中为200*200*500MM,重50公斤/块,适合在楼顶面快速组装,不用打孔预埋等安装方式。
进一步的,接地线采用φ35铜缆,引出端采用铜鼻子(压接好,配置连接螺栓)与建筑物的建筑地线连接,与镀锌扁钢母线连接采用螺栓支架连接,与圆钢等母线连接采用焊接支架,支架的镀锌连接板与铜鼻子螺栓连接。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做了如下改进,具体的,本发明安装在室外人防警号旁边,间距警号设施2米距离,采用3米支持杆安装,同时配置2米加长杆备用,为高处的人防设施准备;室外没有现有地线的地方,采用铜缆直接引下地面,采用电解离子接地体,镀锌扁钢建设接地网,阻值不大于50欧姆即可。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本装置在使用过程中,放电针金属多短针形成的“似尖端效应”,使驱雷器周围的环境电场远高于被保护目标物,但低于传统避雷针,从而使被保护物体处于相对安全的状态。当雷云电场达到空气击穿阈值时,驱雷器离子舱产生高达30mc/s电晕离子流,在驱雷器及其被保护物体上方形成厚厚的电晕离子层。覆盖保护目标上的电晕离子层抑制上行正先导的始发,从而减少接闪的可能性,更大程度地保护目标物不被雷击。同时电晕离子层离子在雷云电场作用下不断向上扩散,与雷云电荷相互作用,使云地极板等效为漏电电容,有效抑制雷云充电至放电击穿水平,削弱了雷云下行先导的发展速度及强度,阻碍雷云放电通道建立,实现“非引雷入地”防雷。
以上仅就本实用新型的最佳实施例作了说明,但不能理解为是对权利要求的限制。本实用新型不仅限于以上实施例,其具体结构允许有变化。但凡在本实用新型独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所作的各种变化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Claims (1)

1.一种人防警号智能驱雷器,包括金属外罩(1),其特征在于,金属外罩(1)上均匀间隔设有若干放电杆(2),放电杆(2)上端设有若干上放电电极(3),金属外罩(1)下端连接有放电筒(4),金属外罩(1)下端的放电筒(4)内设有绝缘支撑(5),绝缘支撑(5)和放电筒(4)之间设置有绝缘固定板(9);绝缘支撑(5)上端与设置在金属外罩(1)顶部的放电杆(2)连接,绝缘支撑(5)下端连接有下放电电极(6),下放电电极(6)外壁与放电筒(4)内壁之间设有放电间隙(18)、下放电电极(6)下端通过绝缘垫板(7)与过渡段支撑(8)连接,下放电电极(6)通过接地线与大地连接,接地线上连接有接地电阻,对接地地阻阻值不大于50欧姆,金属外罩(1)为铝或合金金属材料,放电筒(4)、放电电极(3)和下放电电极(6)为高导的金属电极,放电筒(4)筒壁上对应放电间隙(18)的位置设有若干便于离子通过的圆孔(19),过渡段支撑(8)下面连接有配重支架(17),配重支架(17)通过配重法兰(20)连接有预制的混凝土配重块(21),接地线采用φ35铜缆,引出端采用铜鼻子与建筑物的建筑地线连接。
CN202120824694.6U 2021-04-21 2021-04-21 一种人防警号智能驱雷器 Active CN21589697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824694.6U CN215896970U (zh) 2021-04-21 2021-04-21 一种人防警号智能驱雷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824694.6U CN215896970U (zh) 2021-04-21 2021-04-21 一种人防警号智能驱雷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896970U true CN215896970U (zh) 2022-02-22

Family

ID=803465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0824694.6U Active CN215896970U (zh) 2021-04-21 2021-04-21 一种人防警号智能驱雷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896970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395368A (zh) * 2022-07-12 2022-11-25 山东电力工程咨询院有限公司 一种复杂地形变电站主动防雷接地成套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395368A (zh) * 2022-07-12 2022-11-25 山东电力工程咨询院有限公司 一种复杂地形变电站主动防雷接地成套装置
CN115395368B (zh) * 2022-07-12 2023-07-14 山东电力工程咨询院有限公司 一种复杂地形变电站主动防雷接地成套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910752A (zh) 一种等效离子阻雷单元及综合防雷系统
CN107394742B (zh) 一种电力设备避雷装置
CN205753395U (zh) 一种防雷保护系统
CN215896970U (zh) 一种人防警号智能驱雷器
CN108963767A (zh) 一种电晕场驱雷器及其驱雷方法
CN101699573A (zh) 架空线路绝缘导线用避雷器绝缘子
CN209823107U (zh) 一种风电场的高效防雷系统
CN111431129B (zh) 无避雷线输电线路
CN2938340Y (zh) 防闪电回闪保护装置
CN103887715B (zh) 一种用于便携式飞机库系统的整体防雷方法
CN106593787A (zh) 一种移动或固定物体的防雷击保护装置
CN207038925U (zh) 架空输电线路无源等离子拒雷系统
CN110165560A (zh) 一种变电站屋顶的防雷避雷装置
CN201044329Y (zh) 双极优化避雷针
CN206640285U (zh) 一种电力设备用避雷装置
Denov et al. Lightning protection system for light rail transit case on Palembang, Indonesia
CN206379622U (zh) 一体化直击雷有源主动防护系统
CN211151055U (zh) 一种防直击雷设备
CN2821951Y (zh) 感应避雷针
CN111740315A (zh) 一种微波塔无源电晕场驱雷装置
CN209994077U (zh) 一种避雷系统
CN208753548U (zh) 一种新型杆塔防雷接地装置
CN206707941U (zh) 一种移动或固定物体的防雷击保护装置
CN106981856A (zh) 一种预放电避雷针的安装方法
CN102354910A (zh) 感应型避雷针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