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853192U - 垃圾收集装置 - Google Patents

垃圾收集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853192U
CN215853192U CN202122035382.XU CN202122035382U CN215853192U CN 215853192 U CN215853192 U CN 215853192U CN 202122035382 U CN202122035382 U CN 202122035382U CN 215853192 U CN215853192 U CN 21585319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box body
garbage
collection device
air inl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035382.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维成
时环生
彭胜群
韩峰
刘敏
冀春雷
谭博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Railway Fifth Survey and Design Institute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Railway Fifth Survey and Design Institute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Railway Fifth Survey and Design Institute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ina Railway Fifth Survey and Design Institute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2035382.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85319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85319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85319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rocessing Of Solid Waste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涉及一种垃圾收集装置,包括箱体和盖设在所述箱体顶部的盖板,所述箱体和所述盖板共同围合形成用于放置垃圾筒的容置腔;所述箱体的侧壁上开设有进气口,且所述进气口靠近所述箱体的底部设置;所述箱体和/或所述盖板上开设有排气口,所述排气口与所述进气口连通,所述排气口远离所述进气口设置;所述排气口处设置有空气过滤结构,所述空气过滤结构用于对经所述排气口排出的气体进行净化处理。本公开提供的垃圾收集装置内的异味气体经空气过滤结构净化处理之后再通过排气口排出,减轻了异味气体的排放,进而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小区、道路及公共区域因敞开式垃圾收集装置给景观及环境等带来的影响,从而提高了与周边环境的协调性和融合性。

Description

垃圾收集装置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垃圾收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垃圾收集装置。
背景技术
垃圾收集箱是用来接收和暂存垃圾桶的专用收集设施。近年来我国逐步加大对环卫的投入,大部分城镇居民小区、道路及公共区域等场所都配套有垃圾收集箱。同时,广大居民的环保意识也日益提高,生活垃圾的投放与收集得到了改善,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以前垃圾投放点“脏乱差”的面貌。
然而,现有的垃圾收集箱通常为敞开式设计,垃圾桶的堆存,容易散发异味影响周边环境,从而使得生活垃圾收集点与周边环境及景观差生了极大的反差,影响了居民的生活环境。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或者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公开提供了一种垃圾收集装置。
本公开提供了一种垃圾收集装置,包括箱体和盖设在所述箱体顶部的盖板,所述箱体和所述盖板共同围合形成用于放置垃圾筒的容置腔;
所述箱体的侧壁上开设有进气口,且所述进气口靠近所述箱体的底部设置;所述箱体和/或所述盖板上开设有排气口,所述排气口与所述进气口连通,所述排气口远离所述进气口设置;
所述排气口处设置有空气过滤结构,所述空气过滤结构用于对经所述排气口排出的气体进行净化处理。
进一步地,所述空气过滤结构包括过滤材料以及包覆在所述过滤材料外侧的包覆层,所述包覆层与所述排气口的外缘连接,所述包覆层上开设有通气孔,所述通气孔与所述进气口以及外部空气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过滤材料包括活性炭。
进一步地,所述空气过滤结构位于所述排气口的靠近所述容置腔的一侧,所述排气口上还罩设有用于对所述空气过滤结构进行防护的防护罩,所述防护罩的侧壁上间隔设置有多个出气口,所述排气口通过所述出气口与外部空气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容置腔内具有多个并排设置的用于放置所述垃圾筒的垃圾筒放置位,所述排气口至少为两个,一个所述排气口至少对应一个所述垃圾筒放置位;所述进气口至少为两个,一个所述进气口至少对应一个所述垃圾筒放置位,所述进气口处设置有进气格栅。
进一步地,所述箱体的侧壁上开设有垃圾投放口,所述垃圾投放口处活动连接有第一封闭门,且所述第一封闭门能够自所述箱体的侧壁朝向所述容置腔内转动以打开所述垃圾投放口。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封闭门与所述箱体的侧壁铰接;所述第一封闭门与所述箱体的铰接处设置有弹性件,以使所述第一封闭门在所述弹性件的弹力作用下复位。
进一步地,所述箱体的底部设置有脚踏板,所述脚踏板通过铰链与所述第一封闭门连接,以通过踩踏脚踏板打开所述第一封闭门。
进一步地,所述箱体的侧壁上开设有用于取放所述垃圾筒的取放口,所述取放口处活动连接有第二封闭门;所述取放口靠近所述箱体的底部设置,所述第二封闭门上开设有所述进气口。
进一步地,所述箱体的侧壁上设置有用于查看所述垃圾筒容纳量的观察窗,所述观察窗所在的高度高于所述垃圾筒的顶部所在的高度。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在本公开提供的垃圾收集装置中,通过设置箱体并在箱体的顶部盖设有盖板,箱体和盖板共同围合形成用于放置垃圾筒的容置腔;箱体的侧壁上具有进气口,且进气口靠近箱体的底部设置,在箱体和/或盖板上开设有排气口,排气口远离进气口设置,且排气口与进气口连通;在排气口处设置有空气过滤结构,该空气过滤结构用于对经排气口排出的气体进行净化处理,也就是说,垃圾收集装置内产生的异味气体经空气过滤结构进行净化处理之后再通过排气口排放,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本公开提供的垃圾收集装置向空气中释放异味气体,从而提高了与周边环境的协调性和融合性。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的原理。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公开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公开实施例所述垃圾收集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公开实施例所述垃圾收集装置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其中,10-箱体;20-盖板;30-进气口;31-进气格栅;40-排气口;50-空气过滤结构;60-防护罩;61-出气口;71-垃圾投放口;72-第一封闭门;73-取放口;74-第二封闭门;75-脚踏板;76-观察窗;77-宣传标识;81-承载台;82-支架;83-垃圾引导板;90-垃圾筒。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公开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将对本公开的方案进行进一步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公开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公开,但本公开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方式来实施;显然,说明书中的实施例只是本公开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参考图1至图2中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垃圾收集装置,包括箱体10和盖设在箱体10顶部的盖板20,箱体10和盖板20共同围合形成用于放置垃圾筒90的容置腔。
其中,箱体10和盖板20可以分别是单独的两个部件,具体实现时,通过螺栓、卡扣等方式可拆卸式的连接在一起形成为封闭式的垃圾收集装置,方便更换,节省成本。当然,箱体10和盖板20也可以一体成型或通过焊接等方式固定在一起形成为封闭式的垃圾收集装置,整体性好。使用者根据实际情况可以任意选用,在此不作过多限制。
具体实现时,箱体10和盖板20可以以任意合适的材质制成,例如塑料、不锈钢、亚克力板等。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箱体10和盖板20的材质可以相同,当然,箱体10和盖板20的材质也可以不同,在此不作过多限制。
在本实施例中,参考图1中所示,箱体10的侧壁上开设有进气口30,为了便于自然空气进入至本公开提供的垃圾收集装置中,进气口30靠近箱体10的底部设置;箱体10和/或盖板20上开设有排气口40,排气口40与进气口30连通,排气口40远离进气口30设置;排气口40处设置有空气过滤结构50,空气过滤结构50用于对经排气口40排出的气体进行净化处理。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排气口40可以仅开设在盖板20上,即,排气口40位于垃圾收集装置的顶部。
作为另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排气口40可以仅开设在箱体10上,例如排气口40靠近箱体10的顶部设置。
作为另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箱体10的顶部和盖板20上同时开设排气口40。如此设计,自然空气从靠近箱体10底部开设的进气口30中进入垃圾收集装置中,沿容置腔的延伸方向流动,可以带动垃圾产生的异味气体从箱体10顶部和盖板20上的排气口40中同时排出,便于在垃圾收集装置内形成空气对流,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垃圾释放异味气体,进而可以减轻空气过滤结构50的过滤压力,提高了空气过滤结构50的使用寿命。
具体实现时,为了提高空气净化效率,空气过滤结构50的尺寸不小于排气口40的尺寸。
在本实施例中,排气口40可以为一个,也可以为多个,多个排气口40间隔设置。同样的,进气口30可以为一个,也可以为多个,多个进气口30沿箱体10底部的周向间隔设置。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垃圾收集装置通常布置在一个放置平面上,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垃圾收集装置的靠近该放置平面的一侧为垃圾收集装置的底部,垃圾收集装置的远离该放置平面的一侧为垃圾收集装置的顶部。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在本公开提供的垃圾收集装置中,通过设置箱体10并在箱体10的顶部盖设有盖板20,箱体10和盖板20共同围合形成用于放置垃圾筒90的容置腔;箱体10的侧壁上具有进气口30,且进气口30靠近箱体10的底部设置,在箱体10和/或盖板20上开设有排气口40,排气口40远离进气口30设置,且排气口40与进气口30连通;在排气口40处设置有空气过滤结构50,该空气过滤结构50用于对经排气口40排出的气体进行净化处理,也就是说,垃圾收集装置内产生的异味气体经空气过滤结构50进行净化处理之后再通过排气口40排放,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本公开提供的垃圾收集装置向空气中释放异味气体,从而提高了与周边环形的协调性和融合性。
进一步地,空气过滤结构50包括过滤材料以及包覆在过滤材料外侧的包覆层,包覆层与排气口40的外缘连接,包覆层上开设有通气孔,通气孔与进气口30以及外部空气连通。
其中,包覆层可以以任意合适的材质制成,能够使垃圾收集装置内的垃圾释放的异味气体,经包覆层上的通气孔流通至外部空气中,且过滤材料不会从通气孔中溢出即可。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包覆层上开设的通气孔为多个,多个通气孔间隔设置且至少排布在包覆层的靠近容置腔的一侧和包覆层的远离容置腔的一侧。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空气过滤结构50可以包括一个外壳,外壳与排气口40的外缘连接,外壳上开设有通气孔,外壳的通气孔与进气口30以及外部空气连通。此时,包覆层可以形成为包裹在过滤材料外侧的透气面层,例如纱布。具体实现时,将过滤材料包裹在该包覆层内形成为一个整体,然后再将包裹有过滤材料的包覆层整体放置在外壳中。垃圾收集装置内的垃圾释放的异味气体,经空气过滤结构50外壳的靠近容置腔一侧的通气孔进入至外壳中,外壳内的过滤材料对异味气体进行净化处理,经过净化处理的净化气体再经空气过滤结构50外壳的远离容置腔一侧的通气孔排放至外部空气中。
进一步地,过滤材料可以为一种或层叠排布的多种,根据实际使用需求任意设置,在此不作过多限制。
示例性的,过滤材料包括活性炭、生物陶瓷等一种或多种除臭滤材。
在本实施例中,空气过滤结构50位于排气口40的靠近容置腔的一侧,即,空气过滤结构50设置在垃圾收集装置内侧的顶部且位于靠近排气口40处,避免空气过滤结构50被损坏。当然,空气过滤结构50也可以设置在排气口40的远离容置腔的一侧,在此不做过多限制。
具体使用时,垃圾收集装置通常布置在露天环境中,为了防止雨水从排气口40处进入从而破坏空气过滤结构50,在排气口40上还罩设有用于对空气过滤结构50进行防护的防护罩60,防护罩60的侧壁上间隔设置有多个出气口61,排气口40通过出气口61与外部空气连通。
其中,防护罩60上的出气口61开设在防护罩60的侧壁上,即,防护罩60的顶部封闭,从而在释放气体的同时还可以避免雨水进入,对空气过滤结构50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
另外,防护罩60的远离排气口40的一侧,即,防护罩60的顶部的外缘可以向外延伸至防护罩60的侧壁的外部,也就是说,防护罩60顶端的尺寸大于防护罩60侧壁的尺寸,从而避免雨水从侧壁的出气口61中进入,防水效果好。
此外,防护罩60上的出气口61为多个,多个出气口61沿防护罩60的周向间隔设置在防护罩60的侧壁上,从而经空气过滤结构50进行净化处理的气体可以从多个出气口61中排出,提高了本公开提供的垃圾收集装置内的空气对流,缓解了垃圾收集装置内的垃圾释放异味气体,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本公开提供的垃圾收集装置向空气中释放异味气体,从而提高了与周边环形的协调性和融合性。
进一步地,容置腔内具有多个并排设置的用于放置垃圾筒90的垃圾筒90放置位,垃圾筒90放置位的数量可以是任意合适是数量,根据具体的使用环境任意选用,在此不作过多限制。
近年来,随着广大居民环境保护意识的日益提高,垃圾分类已经成为一种新风尚,并成为2019年中国媒体的十大流行语之一。示例性地,为了便于垃圾分类投放,参考图1中所示,容置腔内具有4并排设置的用于放置垃圾筒90的垃圾筒90放置位,具体的是,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餐厨垃圾和其他垃圾的收集桶,此时,本公开提供的垃圾收集装置形成为垃圾分类收集点,便于对垃圾进行后续处理,工作效率高,环保性好。
在本实施例中,为了及时排放经空气过滤结构50进行净化处理的气体,排气口40至少为两个,一个排气口40至少对应一个垃圾筒90放置位,也就是说,一个排气口40的下方可以对应一个垃圾筒90放置位,以便放置在该垃圾筒90放置位处的垃圾筒90内的垃圾释放的异味气体及时排出,当然,一个排气口40的下方也可以对应多个垃圾筒90放置位;进气口30至少为两个,一个进气口30至少对应一个垃圾筒90放置位,也就是说,一个进气口30处可以对应一个垃圾筒90放置位,自然空气从该进气口30中进入容置腔后,方便带动放置在该垃圾筒90放置位处的垃圾筒90内的垃圾释放的异味气体及时向上经排气口40排出,当然,一个进气口30处也可以对应多个垃圾筒90放置位。
其中,参考图1中所示,为了方便空气流通的同时避免异物进入,在进气口30处设置有进气格栅31。
在本实施例中,参考图1和图2中所示,为了便于投放,箱体10的侧壁上开设有垃圾投放口71,垃圾投放口71处活动连接有第一封闭门72,且第一封闭门72能够自箱体10的侧壁朝向容置腔内转动以打开垃圾投放口71,如此设计,使用者在投放垃圾时,第一封闭门72的开启不会占用箱体10外部的空间,在一定程度上减小了使用者与第一封闭门72接触的概率,结构简单,方便使用,用户体验好,符合人机工程学的要求。
其中,为了避免在投放时垃圾洒落,箱体10的侧壁上靠近垃圾投放口71处设置有承载台81,承载台81的下方设置有支架82,支架82将承载台81固定在箱体10侧壁上,稳定性好。箱体10的内壁上靠近垃圾投放口71处设置有垃圾引导板83,即垃圾滑道,引导垃圾进入垃圾筒90中,避免垃圾跌落至容置腔内垃圾筒90以外的区域,方便垃圾收集,工作效率高。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当盖板20与箱体10活动连接时,箱体10的顶部,即容置腔的顶部开口可以用于形成垃圾投放口71。
进一步地,为了方便打开,第一封闭门72与箱体10的侧壁铰接;投放垃圾时,第一封闭门72会被开启,为了防止投放完垃圾后第一封闭门72一直处于开启状态或者处于开启状态时间较长,导致异味气体从第一封闭门72中释放排出,第一封闭门72与箱体10的铰接处设置有弹性件,以使第一封闭门72在弹性件的弹力作用下复位。
具体使用时,第一封闭门72关闭时,弹性件处于自然状态,即弹性件没有受外力而压缩;当第一封闭门72受外力自箱体10的侧壁朝向容置腔内转动以打开垃圾投放口71时,弹性件处于压缩状态;当作用在第一封闭门72上的外力解除时,在弹性件的作用下,第一封闭门72自容置腔内朝向靠近箱体10的侧壁转动以关闭垃圾投放口71,方便第一封闭门72复位,方便使用,用户体验好。
其中,弹性件可以是弹簧、弹力绳等。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箱体10的底部设置有脚踏板75,脚踏板75通过铰链与第一封闭门72连接,以通过踩踏脚踏板75打开第一封闭门72。如此设计,使用者投放垃圾时,只需踩踏脚踏板75,脚踏板75将踩踏力通过铰链传递至第一封闭门72,从而第一封闭门72开启以投放垃圾,投放完垃圾之后,解除对脚踏板75的踩踏,在铰链的作用下第一封闭门72关闭。整个过程无需手动接触第一封闭门72,操作简单,使用卫生,有助于提高用户体验。
在本实施例中,参考图1中所示,为了方便收集垃圾,在箱体10的侧壁上开设有用于取放垃圾筒90的取放口73,取放口73处活动连接有第二封闭门74,如此设计,当需要将容置腔内的垃圾筒90中的垃圾取出收集时,打开第二封闭门74,将垃圾筒90从取放口73中拿出,就可以方便的将垃圾筒90内的垃圾取出收集,操作空间大,能够减少人员翻动以及收集垃圾时遗撒垃圾。
其中,取放口73的外沿处设置有第一锁止件,第二封闭门74对应第一锁止件的位置处设置有第二锁止件,第一锁止件和第二锁止件匹配以锁止或解锁止第二封闭门74,有效防止了第二封闭门74的自由开启,使垃圾洒落。
其中,为了方便使用,取放口73靠近箱体10的底部设置,第二封闭门74上开设有进气口30,便于空气流通。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当进气口30为一个时,该一个进气口30可以仅开设在第二封闭门74上,该一个进气口30也可以仅开设在箱体10的侧壁的底部。当进气口30为多个时,部分进气口30开设在第二封闭门74上。
进一步地,为了方便及时对垃圾筒90进行更换,箱体10的侧壁上设置有用于查看垃圾筒90容纳量的观察窗76,观察窗76所在的高度高于垃圾筒90的顶部所在的高度,通过观察窗76可以直观的看到垃圾筒90的容量。
其中,观察窗76可以以任意合适的材质制成,具有透光性,便于观察即可。例如,观察窗76可以采用有机玻璃或透明亚克力制成。
另外,为了便于垃圾分类投放,在箱体10的侧壁的外表面设置有宣传标识77。宣传标识77可以通过喷涂或粘贴的方式设置在箱体10的外壁上,简洁大方,方便更换。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以上所述仅是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或实现本公开。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公开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公开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述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垃圾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箱体(10)和盖设在所述箱体(10)顶部的盖板(20),所述箱体(10)和所述盖板(20)共同围合形成用于放置垃圾筒(90)的容置腔;
所述箱体(10)的侧壁上开设有进气口(30),且所述进气口(30)靠近所述箱体(10)的底部设置;所述箱体(10)和/或所述盖板(20)上开设有排气口(40),所述排气口(40)与所述进气口(30)连通,所述排气口(40)远离所述进气口(30)设置;
所述排气口(40)处设置有空气过滤结构(50),所述空气过滤结构(50)用于对经所述排气口(40)排出的气体进行净化处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垃圾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过滤结构(50)包括过滤材料以及包覆在所述过滤材料外侧的包覆层,所述包覆层与所述排气口(40)的外缘连接,所述包覆层上开设有通气孔,所述通气孔与所述进气口(30)以及外部空气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垃圾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材料包括活性炭。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垃圾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过滤结构(50)位于所述排气口(40)的靠近所述容置腔的一侧,所述排气口(40)上还罩设有用于对所述空气过滤结构(50)进行防护的防护罩(60),所述防护罩(60)的侧壁上间隔设置有多个出气口(61),所述排气口(40)通过所述出气口(61)与外部空气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垃圾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置腔内具有多个并排设置的用于放置所述垃圾筒(90)的垃圾筒(90)放置位,
所述排气口(40)至少为两个,一个所述排气口(40)至少对应一个所述垃圾筒(90)放置位;
所述进气口(30)至少为两个,一个所述进气口(30)至少对应一个所述垃圾筒(90)放置位,所述进气口(30)处设置有进气格栅(31)。
6.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垃圾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箱体(10)的侧壁上开设有垃圾投放口(71),所述垃圾投放口(71)处活动连接有第一封闭门(72),且所述第一封闭门(72)能够自所述箱体(10)的侧壁朝向所述容置腔内转动以打开所述垃圾投放口(71)。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垃圾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封闭门(72)与所述箱体(10)的侧壁铰接;
所述第一封闭门(72)与所述箱体(10)的铰接处设置有弹性件,以使所述第一封闭门(72)在所述弹性件的弹力作用下复位。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垃圾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箱体(10)的底部设置有脚踏板(75),所述脚踏板(75)通过铰链与所述第一封闭门(72)连接,以通过踩踏脚踏板(75)打开所述第一封闭门(72)。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垃圾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箱体(10)的侧壁上开设有用于取放所述垃圾筒(90)的取放口(73),所述取放口(73)处活动连接有第二封闭门(74);所述取放口(73)靠近所述箱体(10)的底部设置,所述第二封闭门(74)上开设有所述进气口(30)。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垃圾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箱体(10)的侧壁上设置有用于查看所述垃圾筒(90)容纳量的观察窗(76),所述观察窗(76)所在的高度高于所述垃圾筒(90)的顶部所在的高度。
CN202122035382.XU 2021-08-26 2021-08-26 垃圾收集装置 Active CN21585319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035382.XU CN215853192U (zh) 2021-08-26 2021-08-26 垃圾收集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035382.XU CN215853192U (zh) 2021-08-26 2021-08-26 垃圾收集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853192U true CN215853192U (zh) 2022-02-18

Family

ID=8024305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035382.XU Active CN215853192U (zh) 2021-08-26 2021-08-26 垃圾收集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85319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0853838U (zh) 一种市政防异味垃圾桶
CN106800157A (zh) 一种高容量且能杀毒净化雾霾的智能公共垃圾桶
CN215853192U (zh) 垃圾收集装置
CN107758179A (zh) 一种环保的垃圾回收设备
CN214731606U (zh) 一种酒店用除异味、易清理垃圾箱
CN211140403U (zh) 一种园林绿化用垃圾处理装置
CN2818389Y (zh) 多功能生活垃圾收集柜
CN205708287U (zh) 一种可自动打包防溢出环保垃圾箱
CN213801344U (zh) 一种具有防止异味散发功能的垃圾箱
CN213324927U (zh) 一种利用人脸识别技术的垃圾分类投放箱装置
CN211495440U (zh) 一种可实行干湿垃圾分类的组合垃圾桶
CN214058729U (zh) 户外智慧垃圾桶
CN210593602U (zh) 一种防臭型城市垃圾桶
CN207422230U (zh) 一种防污染的垃圾焚烧炉
CN215708893U (zh) 一种垃圾处理用可分类放置的垃圾箱
KR200262596Y1 (ko) 침출수 분리가능한 음식물 쓰레기통
CN210883736U (zh) 带厨余回收的智能垃圾分类回收柜
KR200324871Y1 (ko) 쓰레기 분리수거함
CN210437822U (zh) 一种防臭垃圾箱
CN216835412U (zh) 一种多层分布的垃圾桶
CN212474736U (zh) 一种便于分类储存和清理的垃圾处理用存储箱
CN212767887U (zh) 一种多功能垃圾中转站
CN107364662A (zh) 一种除尘防臭环保垃圾箱
CN207030085U (zh) 一种除尘防臭环保垃圾箱
CN211732659U (zh) 一种多功能组合式智能垃圾箱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