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841096U - 一种注药微导管 - Google Patents
一种注药微导管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5841096U CN215841096U CN202121513065.8U CN202121513065U CN215841096U CN 215841096 U CN215841096 U CN 215841096U CN 202121513065 U CN202121513065 U CN 202121513065U CN 215841096 U CN215841096 U CN 215841096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injection
- pipe
- medicine
- cavity
- mai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Infusion, Injection, And Reservoir Apparatus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注药微导管,包括注药管、主管、注药接头和主接头,所述注药接头一端与注药管相连接,主接头一端与主管相连接,注药管、主管分别与连接组件相连接,连接组件为多通式结构,缓冲减压套管穿过管身组件套接于连接组件上,侧腔上设有开孔,药液通过该孔流入注药腔内,使得部分药液不会粘黏在管壁上,药液完全从管腔内排出,避免造成药液浪费;通过注药腔设置在管体上,用于将药液均匀的、大范围的洒在患处;注药腔的两端与管体相连接,注药腔与管体为同轴设置,注药腔内径大于管体内径,注药腔上有均匀排布有细孔,突破了现有技术单点注药的局限,可实现大范围的浸润式注药,将药物在整个创伤区域均匀地分布,注药效果极佳。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微导管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到了一种注药微导管。
背景技术
随着精细化治疗理念的深入研究,临床上追求既要控制疾病,还要最佳的术后康复。这不仅要求临床医务人员在临床思维上要有保护意识,而且要求相关的器械及技术上的改进与革新。微导管在介入精细化治疗中极好地体现了这一点。微导管一般为单腔,管径比常规导管小,更加柔软的导管。因其有造影、灌注、栓塞、支撑等作用,而在介入精细治疗中应用广泛。通常,医师主要采用X光辐射显影的方式判断微导管是否达到器械要求的位置,CN201420769983.0公开了一种具有显影标记功能的血管微导管,通过在管轴远端设置显影标记环,显影标记环可以在实施治疗时帮助微导管顶端在患者体内定位治疗物,能够方便医生将药物、治疗物组合或其他固体物质更精确有效轻松送达病患的特定部位,但微导管为单腔的管状结构,微导管在注药的过程当中,通常经由微导管近端接头部分输注,药液从远端出口流出。由于微导管内腔较大,部分药液粘黏在管壁上,不能完全从管腔内排出,造成药液浪费;同时,某些情况下,期望以基本均匀的速率在导管的整个输注部分配送流体药物,以便将药物在整个创伤区域均匀地分布。遗憾的是,现有微导管单腔结构注定了药液只能集中在远端出口部分,并不能广范围均匀分布。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问题是一种侧腔上设有开孔,药液通过该孔流入注药腔内,使得部分药液不会粘黏在管壁上,药液完全从管腔内排出,避免造成药液浪费;通过注药腔设置在管体上,用于将药液均匀的、大范围的洒在患处;注药腔的两端与管体相连接,注药腔与管体为同轴设置,注药腔内径大于管体内径,注药腔上有均匀排布有细孔,突破了现有技术单点注药的局限,可实现大范围的浸润式注药,将药物在整个创伤区域均匀地分布,注药效果极佳的注药微导管。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注药微导管,包括注药管、主管、注药接头和主接头,所述注药接头一端与注药管相连接,所述主接头一端与主管相连接,所述注药管、主管分别与连接组件相连接,所述连接组件为多通式结构,缓冲减压套管穿过管身组件套接于连接组件上。
作为优选地,所述管身组件包括软尖端、管体、显影带和注药腔,所述软尖端设于管体一端,所述显影带设置于所述管体外,所述注药腔设置在所述管体上,所述注药腔的两端与所述管体相连接,所述注药腔与所述管体为同轴设置,所述注药腔内径大于管体内径,所述注药腔上有均匀排布有细孔。
作为优选地,所述管体为双腔式结构,包括主腔和设于主腔一端的侧腔,所述侧腔上设有开孔,药液通过该开孔流入注药腔内。
作为优选地,所述管体为多层结构,包括由内向外依次设有润滑底层、加强层和外套层,所述润滑底层材质为聚四氟乙烯;所述加强层为不锈钢编织结构;所述外套层材料为为嵌段聚醚酰胺树脂。
作为优选地,所述连接组件为Y型双通道双向结构,包括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所述第一通道一端与注药管连接,第一通道另一端与侧腔连接;第二通道一端与主管连接,第二通道另一端与主腔连接。
作为优选地,所述显影带内径大于管体内径,所述显影带热缩成型并粘接于管体外壁。
作为优选地,所述注药管、主管和缓冲减压套管均由聚氨酯注塑为一体成型结构。
作为优选地,所述注药接头和主接头均为鲁尔接头,所述注药接头和主接头均由聚碳酸酯注塑为一体成型结构。
采用上述结构,其有益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缓冲减压套管穿过管身组件套接于连接组件上,管身组件包括软尖端、管体、显影带和注药腔,软尖端设于管体一端,软尖端为柔软材料制成,用于保护血管不被硬质管体伤害,管体为双腔结构,包括主腔和侧腔,主腔用于通过导丝或者输送支架等器械,侧腔用于输送药物;侧腔上设有开孔,药液通过该孔流入注药腔内,使得部分药液不会粘黏在管壁上,药液完全从管腔内排出,避免造成药液浪费;显影带设置于管体外,显影带热缩成型并粘接于管体外壁,制作简单,大大提高了微导管生产效率,同时无需购置大量设备及昂贵显影环,大大压缩生产成本;通过注药腔设置在管体上,用于将药液均匀的、大范围的洒在患处;注药腔的两端与管体相连接,注药腔与管体为同轴设置,注药腔内径大于管体内径,注药腔上有均匀排布有细孔,突破了现有技术单点注药的局限,可实现大范围的浸润式注药,将药物在整个创伤区域均匀地分布,注药效果极佳。
附图说明
图1 为本实用新型注药微导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注药微导管的连接组件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管体剖面图。
图4:管身组件的内部结构图。
图中:1-管身组件,11-软尖端,12-管体,12a-主腔,12b-侧腔,12c-开孔,12d-润滑底层,12e-加强层,12f-外套层,13-显影带,14-注药腔,2-连接组件,21-第一通道,22-第二通道,3-注药管,4-主管,5-注药接头,6-主接头,7-缓冲减压套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解释说明。
实施例一:一种注药微导管,包括注药管3、主管4、注药接头5和主接头6,所述注药接头5一端与注药管3相连接,所述主接头6一端与主管4相连接,所述注药管3、主管4分别与连接组件2相连接,所述连接组件2为多通式结构,缓冲减压套管7穿过管身组件1套接于连接组件2上,缓冲减压套管7用于加强管身组件1与连接组件2的连接,释放应力。
实施例二:所述管身组件1包括软尖端11、管体12、显影带13和注药腔14,所述软尖端11设于管体12一端,所述显影带13设置于所述管体12外端,所述注药腔14设置在所述管体12上,所述注药腔14的两端与所述管体12相连接,所述注药腔14与所述管体12为同轴设置,所述注药腔14内径大于管体12内径,所述注药腔14上有均匀排布有细孔,其余技术方案与实施例一相同。
实施例三:所述管体12为双腔式结构,包括主腔12a和设于主腔一端的侧腔12b,侧腔12b上设有开孔12c,药液通过该开孔12c流入注药腔14内,其余技术方案与实施例一或二相同。
实施例四:所述管体12为多层结构,包括由内向外依次设有润滑底层12d、加强层12e和外套层12f,所述润滑底层12d材质为聚四氟乙烯;所述加强层12e为不锈钢编织结构;所述外套层12f材料为为嵌段聚醚酰胺树脂,其余技术方案与实施例一或二或三相同。
实施例五:所述连接组件2为Y型双通道双向结构,包括第一通道21和第二通道22,所述第一通道21一端与注药管3连接,第一通道21另一端与侧腔12b连接;第二通道22一端与主管4连接,第二通道22另一端与主腔12a连接,其余技术方案与实施例一或二或三或四相同。
实施例六:所述显影带13内径大于管体12内径,所述显影带13热缩成型并粘接于管体12外壁,其余技术方案与实施例一或二或三或四或五相同。
实施例七:所述注药管3、主管4和缓冲减压套管7均由聚氨酯注塑为一体成型结构,所述注药接头5和主接头6均为鲁尔接头,所述注药接头5和主接头6均由聚碳酸酯注塑为一体成型结构,其余技术方案与实施例一或二或三或四或五或六相同。
为了方便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方案,以下通过具体的使用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方案进行详细说明。
具体工作过程为:使用时,医护人员将药液通过注药接头5注射药液进入注药管3内,注药管3内的药液通过连接组件2的第一通道21内,药液在通过第一通道21进入管身组件1的管体12的侧腔12b上的开孔12c流入注药腔14内,再通过注药腔14上有均匀排布有细孔,实现大范围的浸润式注药,将药物在整个创伤区域均匀地分布,导丝或者输送支架等器械通过主接头6进入主管4内,在通过连接组件2的第四通道24进入主腔12a,在进入软尖端11,进行手术治疗。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或实现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述实用新型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Claims (8)
1.一种注药微导管,包括注药管(3)、主管(4)、注药接头(5)和主接头(6),所述注药接头(5)一端与注药管(3)相连接,所述主接头(6)一端与主管(4)相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注药管(3)、主管(4)分别与连接组件(2)相连接,所述连接组件(2)为多通式结构,缓冲减压套管(7)穿过管身组件(1)套接于连接组件(2)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注药微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管身组件(1)包括软尖端(11)、管体(12)、显影带(13)和注药腔(14),所述软尖端(11)设于管体(12)一端,所述显影带(13)设置于所述管体(12)外端,所述注药腔(14)设置在所述管体(12)上,所述注药腔(14)的两端与所述管体(12)相连接,所述注药腔(14)与所述管体(12)为同轴设置,所述注药腔(14)内径大于管体(12)内径,所述注药腔(14)上有均匀排布有细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注药微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管体(12)为双腔式结构,包括主腔(12a)和设于主腔一端的侧腔(12b),所述侧腔(12b)上设有开孔(12c),药液通过该开孔(12c)流入注药腔(14)内。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注药微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管体(12)为多层结构,包括由内向外依次设有润滑底层(12d)、加强层(12e)和外套层(12f),所述润滑底层(12d)材质为聚四氟乙烯;所述加强层(12e)为不锈钢编织结构;所述外套层(12f)材料为为嵌段聚醚酰胺树脂。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注药微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组件(2)为Y型双通道双向结构,包括第一通道(21)和第二通道(22),所述第一通道(21)一端与注药管(3)连接,第一通道(21)另一端与侧腔(12b)连接;第二通道(22)一端与主管(4)连接,第二通道(22)另一端与主腔(12a)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注药微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显影带(13)内径大于管体(12)内径,所述显影带(13)热缩成型并粘接于管体(12)外壁。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注药微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注药管(3)、主管(4)和缓冲减压套管(7)均由聚氨酯注塑为一体成型结构。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注药微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注药接头(5)和主接头(6)均为鲁尔接头,所述注药接头(5)和主接头(6)均由聚碳酸酯注塑为一体成型结构。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1513065.8U CN215841096U (zh) | 2021-07-05 | 2021-07-05 | 一种注药微导管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1513065.8U CN215841096U (zh) | 2021-07-05 | 2021-07-05 | 一种注药微导管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5841096U true CN215841096U (zh) | 2022-02-18 |
Family
ID=803329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21513065.8U Active CN215841096U (zh) | 2021-07-05 | 2021-07-05 | 一种注药微导管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5841096U (zh) |
-
2021
- 2021-07-05 CN CN202121513065.8U patent/CN215841096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AU2016346883B2 (en) | Catheter adapter providing catheter kink resistance | |
CN101879339B (zh) | 一种无针加药正压接头 | |
US20090157007A1 (en) | Anti-occlusion catheter adapter | |
US20100286657A1 (en) | High-flow tapered peripheral iv catheter with side outlets | |
US20090259213A1 (en) | Injection tube for jet injection device | |
US20050011568A1 (en) | Device for supporting and stabilising a tubing for fluid transport and such a tubing | |
US11992599B2 (en) | Urinary drainage system with air pressure apparatus | |
US6364847B1 (en) | Blood sampling device | |
EP0208787B1 (en) | Medical guiding micro-tube | |
JP2012187158A (ja) | 弁付きカテーテル | |
JPH10113395A (ja) | 安全カテーテル用位置吹出血液ガスケット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
CN112439105A (zh) | 导管系统 | |
CN215841096U (zh) | 一种注药微导管 | |
CN201840715U (zh) | 一种无针加药正压接头 | |
CN212699870U (zh) | 一种y型透析用留置针 | |
CN215652909U (zh) | 一种吸引鞘 | |
CN200973906Y (zh) | 一种用于将液体输入血管的输液留置管或导管 | |
CN113440658A (zh) | 一种吸引鞘及其使用方法 | |
CN109010991B (zh) | 输液器与取样方法和冲管方法 | |
CN113198084A (zh) | 一种外周血管介入治疗微导管 | |
CN111905169A (zh) | 一种y型透析用留置针 | |
CN211835636U (zh) | 一次性简易留置针 | |
CN219332777U (zh) | 一种带软针的精密过滤输液器 | |
CN221084380U (zh) | 一种动静脉畸形栓塞微导管 | |
CN219251117U (zh) | 一种双腔颅内引流管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