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813685U - 镜筒、镜头、摄像头模组及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镜筒、镜头、摄像头模组及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813685U
CN215813685U CN202120497150.3U CN202120497150U CN215813685U CN 215813685 U CN215813685 U CN 215813685U CN 202120497150 U CN202120497150 U CN 202120497150U CN 215813685 U CN215813685 U CN 21581368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xtinction
lens barrel
reflection surface
groove
side en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0497150.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丽青
张金巨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angxi Jingchao Optica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iangxi Jingchao Optic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angxi Jingchao Optic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Jiangxi Jingchao Optical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0497150.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81368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81368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81368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Lens Barrel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镜筒、镜头、摄像头模组及电子设备。所述镜筒包括物侧端、像侧端及贯穿所述物侧端和所述像侧端的通光孔,所述物侧端设有围绕所述通光孔设置的至少一消光面,所述消光面上形成有多个消光槽,每个所述消光槽包括至少一反射面,所述反射面用于对从所述物侧端射入所述消光槽内的光线进行多次反射。上述镜筒通过在物侧端的消光面设置多个消光槽,每个消光槽的反射面可使将从物侧端射入的光线进行多次反射,降低反射出来的光线的强度,从而使得由消光槽内反射出的光线即使进入筒体内的镜片,对最终的成像影响也不大,进而提高镜头的成像质量,且可实现物侧端的表面超黑的外观效果。

Description

镜筒、镜头、摄像头模组及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光学成像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镜筒、镜头、摄像头模组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电子设备不断地朝着智能化发展,除了数码相机外,便携式电子设备例如平板电脑、手机等也都配备了镜头组件。现在手机端摄像头开窗会很大,会保证镜头从外观看上去不泛白,故会对外观面进行处理,以保证镜头组装在手机里面时,从手机开窗处看到的镜头为黑色。
目前,现有技术中通常在镜筒的外观面镀一层黑色膜,以保证镜头组装在手机里面时,从手机开窗处看到的镜头为黑色。在实现本申请的过程中,发明人发现现有技术中至少存在如下问题:由于镜筒的外观面由几个不同的角度的平面组成,所以镀膜时每个平面的颜色会有差异,使得镜头从手机开窗口能看出不同的颜色,从而无法在消光的同时兼具美观。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镜筒、镜头、摄像头模组及电子设备,以解决上述问题。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镜筒,包括物侧端、像侧端及贯穿所述物侧端和所述像侧端的通光孔,所述物侧端设有围绕所述通光孔设置的至少一消光面,所述消光面上形成有多个消光槽,每个所述消光槽包括至少一反射面,所述反射面用于对从所述物侧端射入所述消光槽内的光线进行多次反射。
上述镜筒通过在物侧端的消光面设置多个消光槽,每个消光槽的反射面可使将从物侧端射入的光线进行多次反射,降低反射出来的光线的强度,从而使得由消光槽内反射出的光线即使进入筒体内的镜片,对最终的成像影响也不大,进而提高镜头的成像质量,且可实现物侧端的表面超黑的外观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消光槽为环形结构,所述消光槽包括一第一反射面,所述第一反射面为曲面。
如此,第一反射面可使将从物侧端射入的光线进行多次反射,降低反射出来的光线的强度,从而使得由消光槽内反射出的光线即使进入筒体内的镜片,对最终的成像影响也不大,进而提高镜头的成像质量。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消光槽的反射面的截面形状为部分椭圆形状,所述截面为用通过光轴的平面截取的截面,所述部分椭圆形状的长半径为0.05mm-0.13mm,所述部分椭圆形状的短半径为0.05mm-0.15mm。
如此,可使将从物侧端射入的光线进行多次反射,且有利于镜筒的脱模。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消光槽包括第一反射面和第二反射面,所述第一反射面和所述第二反射面相互配合以使从所述物侧端射入所述消光槽内的光线在两者之间进行多次反射。
如此,可使物侧端射入消光槽内的光线在第一反射面和第二反射面之间进行多次反射。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消光槽为环形结构,所述消光槽的截面形状为角形结构,所述截面为用通过光轴的平面截取的截面,所述第一反射面与所述截面相交形成第一截边,所述截面为光轴所在的面,所述第二反射面与所述截面相交形成第二截边,所述第一反射面相对于所述第二反射面远离所述光轴,所述第一截边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截边的长度。
如此,可使将从物侧端射入的光线在第一反射面和第二反射面之间进行多次反射,降低反射出来的光线的强度,从而使得由消光槽内反射出的光线即使进入筒体内的镜片,对最终的成像影响也不大,进而提高镜头的成像质量。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截边与第一轴线之间的夹角、以及所述第二截边与所述第一轴线之间的夹角均为6°-25°,其中所述第一轴线为平行所述光轴,且经过所述第一截边和所述第二截边的交点的直线,所述消光槽在所述第一轴线方向的最大深度为0.05mm-0.13mm。
如此,可使从物侧端射入的光线在第一反射面和第二反射面之间进行多次反射,进而提高镜头的成像质量。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反射面为朝所述第二反射面弯折的折弯面,所述第二反射面为背离所述第二反射面弯折的折弯面。
如此,进一步增加了从物侧端射入的光线在第一反射面和第二反射面之间的反射次数,可进一步提高镜头的成像质量。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消光槽还包括第三反射面,所述第一反射面和所述第二反射面相对设置,所述第一反射面相对于所述第二反射面远离所述光轴,所述第三反射面为所述消光槽的槽底,且分别连接所述第一反射面和所述第二反射面。
如此,可使将从物侧端射入的光线在第一反射面、第二反射面及第三反射面之间进行多次反射,降低反射出来的光线的强度,从而使得由消光槽内反射出的光线即使进入筒体内的镜片,对最终的成像影响也不大,进而提高镜头的成像质量。
在一些实施例中,从所述消光槽的槽口至所述消光槽的槽底方向,所述第一反射面和所述第二反射面之间的距离逐渐减小。
如此,可进一步增加从物侧端射入的光线在第一反射面和第二反射面之间的反射次数,且有利于镜筒的脱模。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三反射面相对于所述光轴倾斜且朝向所述光轴。
如此,可使将从物侧端射入的光线在第一反射面、第二反射面和第三反射面之间进行多次反射。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反射面与截面相交形成第一截边,所述截面为光轴所在的面,所述第二反射面与所述截面相交形成第二截边,所述第三反射面与所述截面相交形成第三截面,所述第一截边与第二轴线之间的夹角、以及所述第二截边与所述第二轴线之间的夹角均为6°-25°,所述第二轴线为平行光轴且经过所述第一截边和所述第二截边的延伸线交点的直线,所述第二截边远离所述第三截边一端与所述第三截边远离所述第二截边一端的距离为0.05mm-0.13mm,所述第三截边的长度为0.02mm-0.05mm,所述第三截边与所述第二截边的夹角为130°-180°。
如此,有利于镜筒在加工后的脱模,且可有效消除入射至消光面的光线。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消光槽为环形结构。
如此,多个环形消光槽套设在一起,有利于加工,且可保证消光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消光槽还包括相对设置的第四反射面和第五反射面,所述第四反射面和所述第五反射面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一反射面之间,且均与所述第三反射面连接。
如此,可使将从物侧端射入的光线在第一反射面、第二反射面、第三反射面、第四反射面及第五反射面之间进行多次反射,降低反射出来的光线的强度,从而使得由消光槽内反射出的光线即使进入筒体内的镜片,对最终的成像影响也不大,进而提高镜头的成像质量。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反射面与所述第三反射面之间的夹角为锐角,所述第二反射面与所述第三反射面之间的夹角为钝角。
如此,有利于镜筒的脱模,且可保证消光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锐角大于所述钝角的补角。
如此,可进一步增加从物侧端射入的光线在第一反射面、第二反射面和第三反射面之间的反射次数,且有利于镜筒的脱模。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截边与所述第二轴线的夹角为0°-20°,所述第二截边与所述第二轴线的夹角为30°-60°,所述消光槽在所述第二轴线方向的最大深度为0.03mm-0.10mm。
如此,可进一步增加从物侧端射入的光线在第一反射面、第二反射面和第三反射面之间的反射次数,且有利于镜筒的脱模。
在一些实施例中,从所述消光槽的槽口至所述消光槽的槽底方向,所述第四反射面和所述第五反射面之间的距离逐渐减小。
如此,可进一步增加从物侧端射入的光线在第一反射面、第二反射面、第三反射面、第四反射面及第五反射面之间的反射次数,且有利于镜筒的脱模。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物侧端设有围绕所述通光孔设置的第一消光面和第二消光面,所述第一消光面相对于所述光轴倾斜且朝向所述光轴,所述第二消光面位于所述第一消光面的外侧,且与所述光轴垂直设置,所述消光槽设于所述第一消光面和所述第二消光面的至少一者。
如此,第一消光面和第二消光面中的至少一者均可进行设置消光槽进行消光,以达到所需的消光效果。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出了一种镜头,包括上述的镜筒。
上述的镜头包括镜筒,所述镜筒通过在物侧端的消光面设置多个消光槽,每个消光槽的反射面可使将从物侧端射入的光线进行多次反射,降低反射出来的光线的强度,从而使得由消光槽内反射出的光线即使进入筒体内的镜片,对最终的成像影响也不大,进而提高镜头的成像质量,且可实现物侧端的表面超黑的外观效果。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出了一种摄像头模组,包括上述对的镜头。
上述摄像头模组包括镜筒,所述镜筒通过在物侧端的消光面设置多个消光槽,每个消光槽的反射面可使将从物侧端射入的光线进行多次反射,降低反射出来的光线的强度,从而使得由消光槽内反射出的光线即使进入筒体内的镜片,对最终的成像影响也不大,进而提高镜头的成像质量,且可实现物侧端的表面超黑的外观效果。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出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上述的摄像头模组。
上述电子设备包括镜筒,所述镜筒通过在物侧端的消光面设置多个消光槽,每个消光槽的反射面可使将从物侧端射入的光线进行多次反射,降低反射出来的光线的强度,从而使得由消光槽内反射出的光线即使进入筒体内的镜片,对最终的成像影响也不大,进而提高镜头的成像质量,且可实现物侧端的表面超黑的外观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第一实施例提供的镜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第一实施例提供的镜筒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第二实施例提供的镜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第二实施例提供的镜筒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第三实施例提供的镜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第三实施例提供的镜筒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第四实施例提供的镜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第四实施例提供的镜筒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第五实施例提供的镜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第五实施例提供的镜筒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第六实施例提供的镜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申请第六实施例提供的镜筒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镜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镜筒 10
物侧端 11
像侧端 12
通光孔 13
第一消光面 14
第二消光面 15
消光槽 16
第一反射面 161
第一面 1611
第二面 1612
第二反射面 162
第三面 1621
第四面 1622
第一截边 163
第一线 1631
第二线 1632
第二截边 164
第三线 1641
第四线 1642
平面部 165
第三反射面 166
第三截边 167
第四反射面 168
第五反射面 169
第一轴线 17
第二轴线 18
镜头 100
电子设备 20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和图2,本申请第一实施例提供一种镜筒10,包括物侧端11、像侧端12及贯穿物侧端11和像侧端12的通光孔13。
物侧端11设有围绕通光孔13设置的第一消光面14和第二消光面15。第一消光面14和第二消光面15均为平面。第一消光面14相对于光轴倾斜且朝向光轴;第二消光面15位于第一消光面14的外侧,且与光轴垂直设置,第一消光面14和第二消光面15的一者上形成有多个消光槽16。
可以理解地,在其他的实施例中,第一消光面14和第二消光面15中的一者可以省略,也就是说,物侧端11仅设置第一消光面14,或者仅设置第二消光面15。
各个消光槽16围绕通光孔13呈圆形阵列布置,也即各个消光槽16共圆心设置,越靠近光轴的消光槽16的直径越小。需要说明的是,共圆心设置是指第一消光面14上的各个消光槽16,或者第二消光面14上的各个消光槽16。
每个消光槽16包括第一反射面161,第一反射面161用于将从物侧端11射入消光槽16内的光线进行多次反射。具体地,第一反射面161为曲面,消光槽16的反射面的截面形状为部分椭圆形状,所述截面为用通过光轴的平面截取的截面。
其中,部分椭圆形状的长半径A,也即长轴的一半,为0.05mm-0.13mm;短半径B,也即短轴的一半,为0.05mm-0.15mm,如此,可保证消光效果,且有利于加工后的脱模。
上述镜筒10消光槽16的第一反射面161可使将从物侧端11射入的光线进行多次反射,降低反射出来的光线的强度,从而使得由消光槽16内反射出的光线即使进入筒体内的镜片,对最终的成像影响也不大,进而提高镜头的成像质量,且可实现物侧端11的表面超黑的外观效果。
请参见图3和图4,本申请第二实施例提供一种镜筒10,第二实施例中的镜筒10和第一实施例中的镜筒10的结构大致相同,不同之处在于:
各个消光槽16围绕通光孔13呈圆形阵列布置。消光槽16包括相交的第一反射面161和第二反射面162。消光槽16的截面形状为角形结构,所述截面为用通过光轴的平面截取的截面。
第一反射面161与截面相交形成第一截边163,第二反射面162与截面相交形成第二截边164,第一反射面161相对于第二反射面162远离光轴,第一截边163的长度大于第二截边164的长度。
第一截边163与第一轴线17之间的夹角A为6°-25°,其中第一轴线17为平行光轴且经过第一截边163和第二截边164的交点的直线。如此,可保证消光效果,且有利于加工后的脱模。
第二截边164与第一轴线17之间的夹角B为6°-25°,如此,可保证消光效果,且有利于加工后的脱模。
消光槽16在第一轴线17方向的最大深度C为0.05mm-0.13mm。如此,可保证从物侧端11射入的光线在消光槽16内进行多次反射。
靠近光轴的一消光槽16和通光孔13之间设有一与第一消光面14平行的平面部165,该平面部165与第一消光面14在轴线方向的距离为D,D<C,如此,有利于光线射入消光槽16内,并进行多次反射。
上述镜筒10消光槽16的第一反射面161和第二反射面162可使将从物侧端11射入的光线进行多次反射,降低反射出来的光线的强度,从而使得由消光槽16内反射出的光线即使进入筒体内的镜片,对最终的成像影响也不大,进而提高镜头的成像质量,且可实现物侧端11的表面超黑的外观效果。
请参见图5和图6,本申请第三实施例提供一种镜筒10,第三实施例中的镜筒10和第二实施例中的镜筒10的结构大致相同,不同之处在于:
第一反射面161为朝第二反射面162弯折的折弯面,可以理解地,第一截边163为折线;第二反射面162为背离第二反射面162弯折的折弯面,可以理解地,第二截边164为折线。
具体地,第一反射面161包括相连接第一面1611和第二面1612,第一面1611和第二面1612形成折弯面,第一面1611相对于第二面1612靠近消光槽16的槽底。
第一截边163包括相连接第一线1631和第二线1632,第一线1631和第二线1632形成折线,第一线1631为第一面1611与截面的交线,第二线1632为第二面1612与截面的交线。
第二反射面162包括相连接的第三面1621和第四面1622,第三面1621和第四面1622形成折弯面,第三面1621相较于第四面1622靠近消光槽16的槽底。
第二截边164包括相连接第三线1641和第四线1642,第三线1641和第四线1642形成折线,第三线1641为第三面1621与截面的交线,第四线1642为第四面1622与截面的交线,第三线1641与第一线1631相交汇聚于一点。
第一线1631、第二线1632、第三线1641及第四线1642与第一轴线17的夹角分别为A、B、C、D,A、B、C、D均为6°-25°,其中C大于D,B大于A。如此,有利于光线在消光槽16内进行多次反射。
消光槽16在轴线方向的最大深度E为0.05mm-0.13mm,如此,可保证光线在第一消光槽16内至少反射两次,且可保证加工后的脱模。
上述镜筒10消光槽16的第一反射面161和第二反射面162均为折弯面,可使将从物侧端11射入的光线进行多次反射,降低反射出来的光线的强度,从而使得由消光槽16内反射出的光线即使进入筒体内的镜片,对最终的成像影响也不大,进而提高镜头的成像质量,且可实现物侧端11的表面超黑的外观效果。
请参见图7和图8,本申请第四实施例提供一种镜筒10,第四实施例中的镜筒10和第一实施例中的镜筒10的结构大致相同,不同之处在于:
各个消光槽16围绕通光孔13呈圆形阵列布置。消光槽16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反射面161、第二反射面162及第三反射面166。
第一反射面161与第二反射面162相对设置,第一反射面161相对于第二反射面162靠近光轴。从消光槽16的槽口至消光槽16的槽底方向,第一反射面161和第二反射面162的距离逐渐减小。
第三反射面166为消光槽16的槽底,且分别连接第一反射面161和第二反射面162。第三反射面166相对于光轴倾斜且朝向光轴,具体地,第三反射面166与第一消光面14平行设置。
其中第一反射面161与截面相交形成第一截边163,第二反射面162与截面相交形成第二截边164。第一反射面161与第三反射面166之间形成锐角,第二反射面162与第三反射面166形成钝角。
其中,第一反射面161与截面相交形成第一截边163,第二反射面162,第二反射面162与截面相交形成第二截边164,第三反射面166与截面相交形成第三截边167,第三截边167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截边163的一端以及第二截边164的一端连接。
第一截边163与第二轴线18的夹角B为6°-25°,其中第二轴线18为平行光轴且经过第一截边163和第二截边164的延伸线交点的直线。如此,可保证消光效果,且有利于加工后的脱模。
第二截边164与第二轴线18的夹角C为6°-25。如此,可保证消光效果,且有利于加工后的脱模。
第二截边164远离第三截边167的一端与第三截边167远离所述第二截边164的一端的距离D为0.05mm-0.13mm。如此,可保证光线在消光槽16内进行多次反射,达到消光效果。
第三截边167的长度E为0.02mm-0.05mm。如此,可保证光线在消光槽16内进行多次反射,达到消光效果。
第三截边167与第二截边164的夹角的为130度-180度。如此,可保证光线在消光槽16内进行多次反射,达到消光效果。
上述镜筒10消光槽16的第一反射面161、第二反射面162及第三反射面166可使将从物侧端11射入的光线进行多次反射,降低反射出来的光线的强度,从而使得由消光槽16内反射出的光线即使进入筒体内的镜片,对最终的成像影响也不大,进而提高镜头的成像质量,且可实现物侧端11的表面超黑的外观效果。
请参见图9和图10,本申请第五实施例提供一种镜筒10,第五实施例中的镜筒10和第四实施例中的镜筒10的结构大致相同,不同之处在于:
消光槽16还包括相对设置的第四反射面168和第五反射面169,第四反射面168和第五反射面169分别连接于第一反射面161和第二反射面162之间,且均与第三反射面166连接,也即是说,消光槽16由第三反射面166、以及围合在的第三反射面166周侧的第一反射面161、第二反射面162、第四反射面168、第五反射面169形成。从消光槽16的槽口至消光槽16的槽底方向,第四反射面168和第五反射面169的距离逐渐减小。
第一反射面161与第三反射面166之间形成锐角,第二反射面162与第三反射面166形成钝角。
上述镜筒10消光槽16的第一反射面161、第二反射面162、第三反射面166第四反射面168和第五反射面169可使将从物侧端11射入的光线进行多次反射,降低反射出来的光线的强度,从而使得由消光槽16内反射出的光线即使进入筒体内的镜片,对最终的成像影响也不大,进而提高镜头的成像质量,且可实现物侧端11的表面超黑的外观效果。
请参见图11和图12,本申请第六实施例提供一种镜筒10,第六实施例中的镜筒10和第四实施例中的镜筒10的结构大致相同,不同之处在于:
消光槽16还包括相对设置的第四反射面168和第五反射面169,第四反射面168和第五反射面169分别连接于第一反射面161和第二反射面162之间,且均与第三反射面166连接,也即是说,消光槽16由第三反射面166、以及围合在的第三反射面166周侧的第一反射面161、第二反射面162、第四反射面168、第五反射面169形成。从消光槽16的槽口至消光槽16的槽底方向,第四反射面168和第五反射面169的距离逐渐减小。锐角大于钝角的补角。
第一截边163与第二轴线18的夹角D为0°-20°。第二截边164与第二轴线18的夹角E为30°-60°。如此,可保证镜筒10在加工后的顺利脱模。
消光槽16在第二轴线18方向的最大深度F为0.03mm-0.10mm。
上述镜筒10消光槽16的第一反射面161、第二反射面162、第三反射面166第四反射面168和第五反射面169可使将从物侧端11射入的光线进行多次反射,降低反射出来的光线的强度,从而使得由消光槽16内反射出的光线即使进入筒体内的镜片,对最终的成像影响也不大,进而提高镜头的成像质量,且可实现物侧端11的表面超黑的外观效果。
请参阅图13,本申请实施例提出了一种镜头100,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镜筒10。
上述的镜头100包括镜筒10,所述镜筒10通过在物侧端11的消光面设置多个消光槽16,每个消光槽16的反射面可使将从物侧端11射入的光线进行多次反射,降低反射出来的光线的强度,从而使得由消光槽16内反射出的光线即使进入筒体内的镜片,对最终的成像影响也不大,进而提高镜头的成像质量,且可实现物侧端11的表面超黑的外观效果。
本申请实施例提出了一种摄像头模组,包括上述对的镜头100。
上述的摄像头模组包括镜筒10,所述镜筒10通过在物侧端11的消光面设置多个消光槽16,每个消光槽16的反射面可使将从物侧端11射入的光线进行多次反射,降低反射出来的光线的强度,从而使得由消光槽16内反射出的光线即使进入筒体内的镜片,对最终的成像影响也不大,进而提高镜头的成像质量,且可实现物侧端11的表面超黑的外观效果。
请参阅图14,本申请实施例提出了一种电子设备200,包括上述的摄像头模组。
上述的电子设备200包括镜筒10,所述镜筒10通过在物侧端11的消光面设置多个消光槽16,每个消光槽16的反射面可使将从物侧端11射入的光线进行多次反射,降低反射出来的光线的强度,从而使得由消光槽16内反射出的光线即使进入筒体内的镜片,对最终的成像影响也不大,进而提高镜头的成像质量,且可实现物侧端11的表面超黑的外观效果。
以上实施方式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以上较佳实施方式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等同替换都不应脱离本申请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可在本申请精神内做其它变化等用在本申请的设计,只要其不偏离本申请的技术效果均可。这些依据本申请精神所做的变化,都应包含在本申请所要求保护的范围之内。

Claims (21)

1.一种镜筒,其特征在于,包括物侧端、像侧端及贯穿所述物侧端和所述像侧端的通光孔,所述物侧端设有围绕所述通光孔设置的至少一消光面,所述消光面上形成有多个消光槽,每个所述消光槽包括至少一反射面,所述反射面用于对从所述物侧端射入所述消光槽内的光线进行多次反射;所述物侧端设有围绕所述通光孔设置的第一消光面和第二消光面,所述第一消光面相对于所述镜筒的光轴倾斜且朝向所述光轴,所述第二消光面位于所述第一消光面的外侧,所述消光槽设于所述第一消光面和所述第二消光面。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镜筒,其特征在于,所述消光槽为环形结构,所述消光槽包括一第一反射面,所述第一反射面为曲面。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镜筒,其特征在于,所述消光槽的反射面的截面形状为部分椭圆形状,所述截面为用通过光轴的平面截取的截面,所述部分椭圆形状的长半径为0.05mm-0.13mm,所述部分椭圆形状的短半径为0.05mm-0.15mm。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镜筒,其特征在于,所述消光槽包括第一反射面和第二反射面,所述第一反射面和所述第二反射面相互配合以使从所述物侧端射入所述消光槽内的光线在两者之间进行多次反射。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镜筒,其特征在于,所述消光槽为环形结构,所述消光槽的截面形状为角形结构,所述截面为用通过光轴的平面截取的截面,所述第一反射面与所述截面相交形成第一截边,所述第二反射面与所述截面相交形成第二截边,所述第一反射面相对于所述第二反射面远离所述光轴,所述第一截边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截边的长度。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镜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截边与第一轴线之间的夹角、以及所述第二截边与所述第一轴线之间的夹角均为6°-25°,其中所述第一轴线为平行所述光轴,且经过所述第一截边和所述第二截边的交点的直线,所述消光槽在所述第一轴线方向的最大深度为0.05mm-0.13mm。
7.如权利要求4-6任意一项所述的镜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反射面为朝所述第二反射面弯折的折弯面,所述第二反射面为背离所述第二反射面弯折的折弯面。
8.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镜筒,其特征在于,所述消光槽还包括第三反射面,所述第一反射面和所述第二反射面相对设置,所述第一反射面相对于所述第二反射面远离所述镜筒的光轴,所述第三反射面为所述消光槽的槽底,且分别连接所述第一反射面和所述第二反射面。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镜筒,其特征在于,从所述消光槽的槽口至所述消光槽的槽底方向,所述第一反射面和所述第二反射面之间的距离逐渐减小。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镜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反射面相对于所述光轴倾斜且朝向所述光轴。
11.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镜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反射面与截面相交形成第一截边,所述截面为光轴所在的面,所述第二反射面与所述截面相交形成第二截边,所述第三反射面与所述截面相交形成第三截面,所述第一截边与第二轴线之间的夹角、以及所述第二截边与所述第二轴线之间的夹角均为6°-25°,所述第二轴线为平行光轴且经过所述第一截边和所述第二截边的延伸线交点的直线,所述第二截边远离所述第三截边一端与所述第三截边远离所述第二截边一端的距离为0.05mm-0.13mm,所述第三截边的长度为0.02mm-0.05mm,所述第三截边与所述第二截边的夹角为130°-180°。
12.如权利要求8至11任意一项所述的镜筒,其特征在于,所述消光槽为环形结构。
13.如权利要求8至11任意一项所述的镜筒,其特征在于,所述消光槽还包括相对设置的第四反射面和第五反射面,所述第四反射面和所述第五反射面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一反射面和第二反射面之间,且均与所述第三反射面连接。
14.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镜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反射面与所述第三反射面之间的夹角为锐角,所述第二反射面与所述第三反射面之间的夹角为钝角。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镜筒,其特征在于,所述锐角大于所述钝角的补角。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镜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截边与所述第二轴线的夹角为0°-20°,所述第二截边与所述第二轴线的夹角为30°-60°,所述消光槽在所述第二轴线方向的最大深度为0.03mm-0.10mm。
17.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镜筒,其特征在于,从所述消光槽的槽口至所述消光槽的槽底方向,所述第四反射面和所述第五反射面之间的距离逐渐减小。
1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镜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消光面与所述光轴垂直设置。
19.一种镜头,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18任意一项所述的镜筒。
20.一种摄像头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镜头。
21.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摄像头模组。
CN202120497150.3U 2021-03-05 2021-03-05 镜筒、镜头、摄像头模组及电子设备 Active CN21581368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497150.3U CN215813685U (zh) 2021-03-05 2021-03-05 镜筒、镜头、摄像头模组及电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497150.3U CN215813685U (zh) 2021-03-05 2021-03-05 镜筒、镜头、摄像头模组及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813685U true CN215813685U (zh) 2022-02-11

Family

ID=8016191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0497150.3U Active CN215813685U (zh) 2021-03-05 2021-03-05 镜筒、镜头、摄像头模组及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81368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200049925A1 (en) Lens module
TWI809307B (zh) 稜鏡與光學成像系統
TWI507716B (zh) 取像鏡頭及行動裝置
US11314149B2 (en) Lens module
CN211786284U (zh) 用于镜头的镜筒、镜头及电子设备
TWI740172B (zh) 擋環及採用該擋環的鏡頭
JP2001154295A (ja) 全方位視覚カメラ
US10656370B2 (en) Lens module
TWI738013B (zh) 固定環、鏡頭模組及電子裝置
CN215813685U (zh) 镜筒、镜头、摄像头模组及电子设备
WO2019233276A1 (zh) 透镜模组、拍摄模组及终端设备
US11428893B2 (en) Lens device
CN112882322A (zh) 镜筒、镜头、摄像头模组及电子设备
TWI734177B (zh) 鏡頭及具有該鏡頭的電子裝置
US11480852B2 (en) Camera module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TWI651549B (zh) 菲涅耳透鏡
CN113219762A (zh) 遮光片、镜头模组及电子装置
WO2022183495A1 (zh) 镜筒、镜头、摄像头模组及电子设备
TWI741315B (zh) 墊圈及採用該墊圈的鏡頭
KR102496139B1 (ko) 촬상 광학계용 프리즘
CN210427911U (zh) 镜头装置
CN211263915U (zh) 一种成像镜头及电子装置
US20210274029A1 (en) Camera and terminal
CN113359260A (zh) 镜筒、镜头及电子设备
WO2020133813A1 (zh) 一种摄像模组及其所在的显示模组和终端器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