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772949U - 能量转换装置 - Google Patents

能量转换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772949U
CN215772949U CN202023200380.3U CN202023200380U CN215772949U CN 215772949 U CN215772949 U CN 215772949U CN 202023200380 U CN202023200380 U CN 202023200380U CN 215772949 U CN215772949 U CN 21577294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tainer
containing cavity
conversion device
energy conversion
temperatu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3200380.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崔舒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2023200380.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77294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77294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77294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能量转换装置,所述能量转换装置包括盛放器,所述盛放器具有第一盛放腔和第二盛放腔,所述第一盛放腔用于盛放等于或高于第一预设温度的物体,所述第二盛放腔用于盛放低于第二预设温度的物体;温差发电组件,所述温差发电组件位于第一盛放腔与第二盛放腔之间,所述温差发电组件包括温差发电片,所述温差发电片具有对应第一盛放腔设置的热源面、及所述第二盛放腔设置的冷源面;以及电能储存装置。通过将温度较高的物品以及温度较低的物品分别放置于第一盛放腔和第二盛放腔,以使温差发电组件的热源面与冷源面存在温度差,因此温差发电组件产生电压,并将电能储存至电能储存装置,从而达到有效利用温能的目的。

Description

能量转换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生活用品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能量转换装置。
背景技术
我国作为能源生产和消费大国,一直探索着绿色能源利用的新技术。虽然人们对环境的保护意识有了很大的提高,但还是会浪费很多能源,其中就有温能。
在日常生活中,容器内的食物或者饮品随着时间流逝发生温度改变,其中包含的温能未能得到有效利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能量转换装置,旨在解决日常生活中温能未能得到有效利用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能量转换装置,所述能量转换装置包括盛放器,所述盛放器具有第一盛放腔和第二盛放腔,所述第一盛放腔用于盛放等于或高于第一预设温度的物体,所述第二盛放腔用于盛放低于第二预设温度的物体,所述第一预设温度大于或等于第二预设温度;
温差发电组件,所述温差发电组件设置于所述盛放器内,并位于所述第一盛放腔与所述第二盛放腔之间,所述温差发电组件包括温差发电片,所述温差发电片具有对应所述第一盛放腔设置的热源面、及对应所述第二盛放腔设置的冷源面;以及
电能储存装置,所述电能储存装置与所述温差发电组件电连接。
可选地,所述温差发电片设有多个,多个所述温差发电片并联设置。
可选地,所述温差发电组件还包括二极管,所述二极管连接于所述温差发电片与所述电能储存装置之间;和/或,
所述温差发电组件还包括隔温件,所述隔温件设于所述第一盛放腔与所述第二盛放腔之间,所述温差发电片设置在所述隔温件上。
可选地,所述能量转换装置还包括设于所述盛放器的电能传输接口,所述电能传输接口与所述电能储存装置连接;和/或,
所述能量转换装置还包括设于所述盛放器的充放电线圈,所述充放电线圈与所述电能储存装置连接。
可选地,所述盛放器包括设于所述第一盛放腔和所述第二盛放腔外的隔温部。
可选地,所述盛放器还包括盖体,以及具有第一盛放槽、第二盛放槽和所述隔温部的盛放本体,所述第一盛放槽与所述第二盛放槽并排设置,所述盖体设于所述第一盛放槽与所述第二盛放槽的盛放口,以形成所述第一盛放腔与所述第二盛放腔。
可选地,所述能量转换装置还包括设于所述盖体的充放电线圈和设于所述隔温部内的电连接件,所述电连接件连接所述充放电线圈与所述电能储存装置;和/或,
所述电能储存装置设于所述盛放本体的底部。
可选地,所述盛放器包括具有所述第一盛放腔的第一盛放器、及具有所述第二盛放腔的第二盛放器,所述第二盛放器安装在所述第一盛放器的上方或下方。
可选地,所述盛放器为饭盒、食盒或保温杯。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中的能量转换装置,所述能量转换装置可在食堂、茶楼或在外路途等各种日常场合中使用,通过将温度不同的食品或饮品分别放置于第一盛放腔和第二盛放腔内,例如把热饭或者热菜放置于第一盛放腔内,凉水或者冰可乐放置于第二盛放腔内,由于食品或饮品与温差发电组件之间存在热能传递,从而将食品或饮品中包含的温能转化为电能并储存起来,携带简单,使用简单,应用的场景较多,能够对日常生活中流失的温能进行有效利用,解决了在食堂或茶楼等各种日常场景中温能未能得到有效利用的技术问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能量转换装置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温差发电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温差发电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2中,温差发电组件的温差发电片与二极管的连接示意图;
图5为图3中电能储存装置的结构框图;
图6为图5中电能控制单元的结构框图;
图7为图1中盛放本体的俯视图;
图8为图1中能量转换装置的电路图;
图9为图1中盖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能量转换装置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Figure BDA0002859999290000031
Figure BDA0002859999290000041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能量转换装置100,所述能量转换装置100包括:
盛放器10,所述盛放器10具有第一盛放腔111和第二盛放腔112,所述第一盛放腔111用于盛放等于或高于第一预设温度的物体,所述第二盛放腔112用于盛放低于第二预设温度的物体,所述第一预设温度大于或等于第二预设温度;
温差发电组件20,所述温差发电组件20设置于所述盛放器10内,并位于所述第一盛放腔111与所述第二盛放腔112之间,所述温差发电组件20包括温差发电片21,所述温差发电片21具有对应所述第一盛放腔111设置的热源面211、及对应所述第二盛放腔112设置的冷源面212;以及
电能储存装置30,所述电能储存装置30与所述温差发电组件20电连接。
其中,所述第一预设温度和所述第二预设温度可根据实际应用情况确定。例如,当第一预设温度等于第二预设温度时,可将第一预设温度和第二预设温度均设定为任意温度,如室温或0度。对于室温,由于放置于第一盛放腔111的物体的温度高于室温,该物体的热能会向温差发电组件20一侧传递,由于放置于第二盛放腔112的物体的温度低于室温,则热能会从温差发电组件20一侧传递至该物体,从而导致温差发电组件20包含的温差发电片21的热源面211与冷源面212产生温度差,以使温差发电组件20产生电压。
又如,当第一预设温度大于第二预设温度时,可将第一预设温度设定为10摄氏度,第二预设温度设定为0摄氏度,此时放置于第一盛放腔111内的物体的温度与放置于第二盛放腔112内的物体的温度相差较大,则导致温差发电组件20包含的温差发电片21的热源面211与冷源面212产生的温度差较大,因此温差发电组件20产生的电流更大,由温能转换形成的电能更多。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通过在第一盛放腔111盛放温度高于第二盛放腔112内物体温度的物体,并在第一盛放腔111与第二盛放腔112之间设置温差发电组件20,第一盛放腔111内的物体与热源面211之间会发生热能传递,导致热源面211温度升高,同理,第二盛放腔112内的物体与冷源面212之间会发生热能传递,导致冷源面212温度降低,从而使温差发电片21的热源面211与冷源面212产生了温度差,温差发电片21产生电压,由于温差发电组件20与电能储存装置30电连接,因此温差发电组件20产生的电能可以传输至电能储存装置30进行存储,从而完成把温能转换为电能并进行存储的能量转换过程,达到有效利用温能的目的。
本装置将日常生活中的温能转换为电能,并加以储存和利用,其根本的技术原理是利用塞贝克效应。
塞贝克效应是指,当温度升高时金属内部会沸腾起来,反之温度下降时金属内部会平静下来。由于不同的金属对温度的反应不一样,导致两种不同金属的接触面产生电能。根据塞贝克效应制作形成的温差发电片,如图3所示,所述温差发电片具有热源面211和冷源面212,当热源面211与冷源面212存在温度差时,则温差发电片会产生电压,即此时温差发电片将温能转换为电能。
然而在相关技术中,通过温差发电片来实现对温能进行有效利用的装置,仅采用热源面211来转换电能,效率低,而且只能单独使用,不能把其余的温能有效的利用到其它地方。
本实用新型充分利用了温差发电片的热源面211与冷源面212,并分别对应设置第一盛放腔与第二盛放腔,以充分利用高于第一预设温度的物体以及低于第二预设温度的物体所包含的温能,最大程度地对温能实现有效利用。
并且,所述电能储存装置30包括电能控制单元31和电能存储单元32。
具体地,如图5和图6所示,所述电能控制单元31包括电能储存控制单元311,所述电能储存控制单元311用于控制电能传输方向,以使电能储存于电能储存装置30。
所述电能存储单元32采用蓄电池。
由于蓄电池具有充放电的功能,并且在使用时可通过更换蓄电池的方式确保电能存储单元32内含有一定的电能,因此电能存储单元32为蓄电池时可为能量转换装置100进行独立供电。
在实际应用中,所述能量转换装置100可在食堂、茶楼或在外路途等各种日常场合中使用,通过将温度不同的食品或饮品分别放置于第一盛放腔111和第二盛放腔112内,例如把热饭或者热菜放置于第一盛放腔111内,凉水或者冰可乐放置于第二盛放腔112内,由于食品或饮品与温差发电组件之间存在热能传递,从而将食品或饮品中包含的温能转化为电能并储存起来,携带简单,使用简单,应用的场景较多,能够对日常生活中流失的温能进行有效利用,解决了在食堂或茶楼等各种日常场景中温能未能得到有效利用的技术问题。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第一盛放腔111与第二盛放腔112均设置于同一盛放器10中,以达到减小所述能量转换装置100的体积,节省能量转换装置100所占据的空间的目的,使能量转换装置100应用于食堂或茶楼等日常场景时,携带与使用都更为方便。由于在日常使用时,用户需要盛放的较高温度的物体,如热饭热菜等,多于需要盛放的较低温度的物体,如冰可乐等,因此第一盛放腔111的面积大于第二盛放腔112,以提高所述能量转换装置100的实际应用的合理性。
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所述温差发电片21设有多个,多个所述温差发电片21并联设置。具体地,多个温差发电片21相互并联并且设置于第一盛放腔111和第二盛放腔112之间,以检测和应对第一盛放腔111以及第二盛放腔112不同部位可能存在的温度差异,从而达到最大程度地提高热能传递效率,实现温能的有效转换利用。
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采用一整个大型的温差发电片21替代多个温差发电片21,以使组装过程更方便,但在热能传递效率上可能有所下降,从而导致温能的转换利用效率也会下降。
进一步地,如图4所示,所述温差发电组件20还包括二极管23,所述二极管23连接于所述温差发电片21与所述电能储存装置30之间。
在盛放器内未放置食物或饮品时,温差发电片21的热源面211和冷源面212没有温度差,即温差发电片21处于不发电的状态时,其自身就是电能消耗单元,因此每个温差发电片21与所述电能储存装置30之间都设置有二极管23,以进行隔离,以使电能仅能由温差发电组件20流向电能储存装置30,而不能由电能储存装置30流向温差发电组件20,提高能量装换装置的电能储存能力。
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所述温差发电组件20还包括隔温件22,所述隔温件22设于所述第一盛放腔111与所述第二盛放腔112之间,所述温差发电片21设置在所述隔温件22上。
具体地,温差发电片21设置于隔温件22上,隔温件22具体可采用塑料泡沫等隔温材料制成,以减少第一盛放腔111和第二盛放腔112与外界产生的热能交换,提高第一盛放腔111和第二盛放腔112与温差发电组件20的热能交换,从而提高温能的有效利用率。
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所述能量转换装置100还包括设于所述盛放器10的电能传输接口40,所述电能传输接口40与所述电能储存装置30连接。
具体地,电能传输接口40可采用USB接口,由于所述电能传输接口40与电能储存装置30连接,因此所述能量转换装置100可通过有线的形式与外部设备进行连接,并通过USB接口进行充放电,从而实现把所述能量装换装置作为充电宝,对手机或手表等其他设备进行充电,也可采用充电宝或充电器对能量装换装置进行充电,以实现对电能的储存和备用。
其中,电能传输接口40与电能控制单元31连接,如图6所示,所述电能控制单元31还包括电能输出控制单元312,所述电能输出控制单元312用于控制电能传输方向,以使能量转换装置100通过电能传输接口40与外接设备连接时可顺利对外接设备进行充电。
所述能量转换装置100还包括设于所述盛放器10的充放电线圈50,所述充放电线圈50与所述电能储存装置30连接。
在实际应用中,如图1所示,能量转换装置100可通过所述充放电线圈50与外接设备进行无线充放电。在实际应用中,能量转换装置100可对手机或手表等其他设备进行无线充电,也可由充电器等其他设备对能量转换装置100进行无线充电,由于充放电线圈50为能量转换装置100增加了无线充放电的电能传输方式,因此能量转换装置100在使用过程中的便利性得到了提高。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5和图8所示,电能传输接口40与充放电线圈50并联连接后,与电能控制单元31串联连接,电能控制单元31与电能储存装置30串联连接。所述电能控制单元31用于控制电能在电能储存装置30与能量转换装置100其他部件之间的电能流动方向,以及能量转换装置100与外接设备之间的电能流动方向,以保证能量转换装置100的充放电过程顺利实施。
具体地,如图6所示,所述电能控制单元31还包括无线充放电控制单元313。所述无线充放电控制单元313用于根据实际情况控制电能传输方向,以实现对外接设备进行充放电的过程。
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所述盛放器10包括设于所述第一盛放腔111和所述第二盛放腔112外的隔温部113。通过在第一盛放腔111以及第二盛放腔112外围绕设置隔温部113,以减少第一盛放腔111和第二盛放腔112与外界的热能交换,提高温能的有效利用率。其中隔温部113的材质具体可采用塑料泡沫。
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所述盛放器10还包括盖体12,以及具有第一盛放槽、第二盛放槽和隔温部113的盛放本体11,所述隔温部113设于第一盛放槽和第二盛放槽的外侧,所述第一盛放槽与所述第二盛放槽并排设置,所述盖体12设于所述第一盛放槽与所述第二盛放槽的盛放口,以形成所述第一盛放腔111与所述第二盛放腔112。
具体地,所述盛放器10由盖体12与盛放本体11组成,盛放本体11具有第一盛放槽和第二盛放槽,在实际应用中,初始状态时,盖体12处于打开状态,以便于物体放置和取出,可将温度较高的物体以及温度较低的物体分别放置于第一盛放槽和第二盛放槽;在使用过程中,可以对盛放本体11的盛放口盖设盖体12,从而减少处于第一盛放槽的物体以及处于第二盛放槽的物体与外界的热能交换,以提高物体所包含的温能的有效利用率。
并且,如图9所示,所述盖体12还包括扣合部121,所述扣合部121用于使盛放本体11与盖体12实现扣合。
其中,盛放本体11包括具有第一盛放槽和第二盛放槽的金属内胆和设于金属内胆外的隔温部113,金属内胆包括第一内胆114和第二内胆115,所述第一内胆114与盖体12结合形成第一盛放腔111,所述第二内胆115与盖体12结合形成第二盛放腔112,金属内胆结构可以提高放置于第一盛放腔111内或第二盛放腔112内的物体与温差发电组件20的热能传递效率。
此外,温差发电组件20通过导热胶分别与第一内胆114和第二内胆115固定连接,以保证所述热源面211与第一内胆114的外壁紧贴固定,所述冷源面212与第二内胆115的外壁紧贴固定,并且尽可能降低温差发电组件20与第一内胆114和第二内胆115之间的固定方式对热能传递效率的影响。
进一步地,如图7和图9所示,所述充放电线圈50设置于盖体12内,充放电线圈50具有第一电极连接部51和第二电极连接部52,所述能量转换装置100还包括设置于所述隔温部113内的电连接件60,所述电连接件60具有第三电极连接部61和第四电极连接部62,其中第一电极连接部51与第三电极连接部61对应连接,第二电极连接部52与第四电极连接部62对应连接,以实现充放电线圈50与所述电连接件60电连接,并且电连接件60与电能储存装置30连接,如此,可实现充放电线圈50与电能储存装置30电连接。
所述电能储存装置30设置于盛放本体11的底部。由于充放电线圈50设置于盖体12,因此盛放本体11有足够大的空间容纳电能储存装置30,即盛放本体11的底部可以设置规格相对较大的蓄电池,以储存更多的电能。
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将充放电线圈50设置于盛放本体11,如此,充放电线圈50与电能储存装置30的连接无需通过第一电极连接部51与第三电极连接部61连接,以及第二电极连接部52与第四电极连接部62连接,减少了充放电线圈50与电能储存装置30的连接电路长度,降低了该连接电路出现故障的可能性。
在另一实施例中,如图10所示,所述盛放器10包括具有所述第一盛放腔的第一盛放器13和具有所述第二盛放腔的第二盛放器14,所述第二盛放器14安装在所述第一盛放器13的上方或者下方。所述温差发电组件20设置于第一盛放器13与第二盛放器14之间。
在该实施例中,可选地,如图10所示,所述第二盛放器14安装在所述第一盛放器13的下方,由于第一盛放器13用于盛放高于第一预设温度的物体,符合人们日常生活接触相对高温物体较多的规律,因此增加了能量转换装置100的使用合理性与便利性。
在该实施例中,具体的,如图10所示,所述温差发电组件20设置于第一盛放器13的底部,所述电能储存装置30设置于第一盛放器13的底部,且温差发电组件20与电能储存装置30间隔设置。如此,可减少温差发电组件20与电能储存装置30之间的连接电路长度,降低了该连接电路发生故障的可能性。
在该实施例中,具体的,如图10所示,所述电能传输接口40设置于第一盛放器13与第二盛放器14之间,以减小电能传输接口40与电能储存装置30连接电路的长度,并且便于用户在使用过程中可以快速寻找到电能传输接口40。
在该实施例中,具体的,如图10所示,第一盛放器13包括第一盛放本体131和第一盖体132,第二盛放器14包括第二盛放本体141和第二盖体142。如此,第一盛放本体131与第一盖体132的扣合独立于第二盛放本体141与第二盖体142的扣合,例如当用户需要在第一盛放器13中取放物体时,第一盛放本体131处于非扣合状态,而第二盛放本体141则处于与第二盖体142扣合的扣合状态,如此增加了能量转换装置100使用的方便性和灵活性。
而且,由于第一盛放腔111与第二盛放腔112分别设置于第一盛放本体131内与第二盛放器本体内,因此可使第一盛放腔111与第二盛放腔112的容积尽可能扩大,以容纳尽可能多的具有温能的物体,从而提高温能的转换利用量。
此外,第一盛放器13的底部与第二盖体142一体设置,如此可避免使用过程中过多盖体12容易丢失等不必要的使用麻烦。
在该实施例中,具体的,如图10所示,所述第一盛放本体131包括第三内胆和设于第三内胆外的第一隔温部,所述第二盛放本体141包括第四内胆和设于第四内胆外的第二隔温部。
在该实施例中,具体的,如图10所示,所述充放电线圈50设置于第一盖体132内,在实际应用中外界设备可放置与第一盛放器13的上方,实现外界设备与能量转换装置100通过无线形式进行充放电,由于充放电线圈50设置于第一盖体132内,因此减少了充放电线圈50与外界设备的距离,使无线充放电的过程更加稳定流畅。
在又一实例中,所述盛放器10设有多个,多个所述盛放器10均与所述电能储存装置30电连接。具体地,可将均包含第一容纳腔、第二容纳腔以及温差发电组件20的多个盛放器10以并联的形式与电能储存装置30电连接。
如此,可将多个盛放器10内利用温能转换形成的电能聚集于同一电能储存装置30内以供使用,从而达到将电能积小成多的效果。
在该实施例中,所述电能储存装置30可设置于其中一个盛放器10内,也可单独设置。
在该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设置于盛放器10内的电能控制单元31还包括多级并联控制单元314,即当多个盛放器10同时并联时,所述多级并联控制单元314用于控制和协调电能在多个盛放器10中的流动方向,以使电能顺利传输至预设的电能储存装置30中。
在实际应用中,所述盛放器10可设置为为饭盒、食盒或保温杯等日用设备。如此,在食堂或者茶楼等日常场合内,通过将具有温能的食物放置于盛放器10内,从而将食物包含的温能转换成电能,达到将日常生活中的温能有效利用的目的。
此外,当盛放器10为饭盒或食盒时,所述能量转换装置100还包括加热装置、制冷装置以及温度控制模块,所述加热装置设置于第一容纳腔111底部,所述制冷装置设置于第二容纳腔112底部,所述温度控制模块设置于盛放器10底部,加热装置和制冷装置分别与温度控制模块连接,温度控制模块与电能储存装置30连接,用于控制加热装置和制冷装置的运行和停止。
如此,在食堂或茶楼等日常场合使用所述能量转换装置100时,若用户同时食用温度较高的食物以及饮用温度较低的饮品,则可通过能量转换装置100对温能的有效利用,对温度较高的食物进行持续加热,以防食物的温度下降导致食用体验降低,或者对温度较低的饮品进行持续制冷,如冰可乐等,从而最大程度维持低温饮品的饮用口感。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能量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能量转换装置包括:
盛放器,所述盛放器具有第一盛放腔和第二盛放腔,所述第一盛放腔用于盛放等于或高于第一预设温度的物体,所述第二盛放腔用于盛放低于第二预设温度的物体,所述第一预设温度大于或等于第二预设温度;
温差发电组件,所述温差发电组件设置于所述盛放器内,并位于所述第一盛放腔与所述第二盛放腔之间,所述温差发电组件包括温差发电片,所述温差发电片具有对应所述第一盛放腔设置的热源面、及对应所述第二盛放腔设置的冷源面;以及
电能储存装置,所述电能储存装置与所述温差发电组件电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能量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温差发电片设有多个,多个所述温差发电片并联设置。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能量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温差发电组件还包括二极管,所述二极管连接于所述温差发电片与所述电能储存装置之间;和/或,
所述温差发电组件还包括隔温件,所述隔温件设于所述第一盛放腔与所述第二盛放腔之间,所述温差发电片设置在所述隔温件上。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能量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能量转换装置还包括设于所述盛放器的电能传输接口,所述电能传输接口与所述电能储存装置连接;和/或,
所述能量转换装置还包括设于所述盛放器的充放电线圈,所述充放电线圈与所述电能储存装置连接。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能量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盛放器包括设于所述第一盛放腔和所述第二盛放腔外的隔温部。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能量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盛放器还包括盖体,以及具有第一盛放槽、第二盛放槽和所述隔温部的盛放本体,所述第一盛放槽与所述第二盛放槽并排设置,所述盖体设于所述第一盛放槽与所述第二盛放槽的盛放口,以形成所述第一盛放腔与所述第二盛放腔。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能量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能量转换装置还包括设于所述盖体的充放电线圈和设于所述隔温部内的电连接件,所述电连接件连接所述充放电线圈与所述电能储存装置;和/或,
所述电能储存装置设于所述盛放本体的底部。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能量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盛放器包括具有所述第一盛放腔的第一盛放器、及具有所述第二盛放腔的第二盛放器,所述第二盛放器安装在所述第一盛放器的上方或下方。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能量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盛放器设有多个,多个所述盛放器均与所述电能储存装置电连接。
10.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能量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盛放器为饭盒、食盒或保温杯。
CN202023200380.3U 2020-12-25 2020-12-25 能量转换装置 Active CN21577294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3200380.3U CN215772949U (zh) 2020-12-25 2020-12-25 能量转换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3200380.3U CN215772949U (zh) 2020-12-25 2020-12-25 能量转换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772949U true CN215772949U (zh) 2022-02-08

Family

ID=800708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3200380.3U Active CN215772949U (zh) 2020-12-25 2020-12-25 能量转换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77294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430416B (zh) 可放入洗碗机中的加热或冷却的餐具和饮具
CN201419869Y (zh) 便携式自动恒温储存盒
CN204950388U (zh) 一种充电型可变温水杯
US11965679B2 (en) Beverage container with active temperature control
CN104223885B (zh) 可控温的杯具
CN2910066Y (zh) 一种相变蓄热保温瓶
CN215772949U (zh) 能量转换装置
CN106618079A (zh) 一种快速加热、保温的两用杯盖及其杯子
CN206949994U (zh) 一种快速加热、保温的两用杯盖及其杯子
CN215295429U (zh) 一种自主感知温度并智能调节冷热的装置
CN210249561U (zh) 一种真空保温装置
CN211093208U (zh) 一种低压加热保温杯
CN209915747U (zh) 便携式无线电加热器
CN209789377U (zh) 一种控温保温杯
CN208725393U (zh) 杯子套装及其杯子
CN213247418U (zh) 一种太阳能温控杯
CN218419289U (zh) 一种温差发电温度显示杯
CN106175355A (zh) 一种太阳能多功能水杯
CN210611769U (zh) 一种电热制冷杯盖
CN214387055U (zh) 温度调节系统及冷热容器装置
CN205963223U (zh) 一种多功能智能温控食品盒
CN110916319A (zh) 一种新型环保饭盒
CN2402232Y (zh) 一种电热碟
CN216776623U (zh) 水杯
CN214414603U (zh) 一种具有加热杯盖的水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