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738269U - 一种新型滤茶杯 - Google Patents
一种新型滤茶杯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5738269U CN215738269U CN202122519184.0U CN202122519184U CN215738269U CN 215738269 U CN215738269 U CN 215738269U CN 202122519184 U CN202122519184 U CN 202122519184U CN 215738269 U CN215738269 U CN 215738269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up
- tea filtering
- inner cup
- tea
- doubl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Table Devices Or Equipment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新型滤茶杯,包括外杯、内杯、搭台和双槽握柄,所述外杯内安装有所述内杯,所述内杯顶端外围设置有环形的所述搭台。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通过搭台、支脚、锥台状的内杯以及锥台状的外杯的设计,不仅能够通过外露的搭台实现内杯的便捷拆卸,同时在拆卸后通过支脚的来避免内杯底端与放置面接触,有效确保内杯在清理时的卫生洁净,而且通过内杯与外杯的锥度配合有效避免茶叶浸泡时在滤茶杯内壁上的粘附,大大提高了滤茶杯使用效果,通过双槽握柄的设计,使得该滤茶杯能够通过双槽握持,有效提高了滤茶杯在使用时稳定性,避免滤茶杯在使用时人手部相对于杯柄晃动情况的发生,提高滤茶杯的实用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滤茶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新型滤茶杯。
背景技术
在日常饮茶过程中,为了实现茶水的分离,提高人们的饮茶体验,常需要用到滤茶杯。
然而现有的滤茶杯上的内杯主要内嵌在外杯顶端,导致内杯的拆卸较为不便,同时内杯在拆卸清理时,内杯底端多是直接与放置面接触,导致内杯在清理时不够卫生洁净,此外滤茶杯上内杯与外杯之间存在间隙,导致茶叶在浸泡时容易粘附在滤茶杯内壁上,大大降低滤茶杯的使用效果,其次,现有的滤茶杯上的握柄主要采用单槽式的结构,导致滤茶杯在握持时容易因人体手部相对于杯柄发生滑动,进而使得滤茶杯内的茶水逸出,大大降低了滤茶杯的实用性。
实用新型内容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不足,现提出一种新型滤茶杯,解决了现有的滤茶杯上的内杯主要内嵌在外杯顶端,导致内杯的拆卸较为不便,同时内杯在拆卸清理时,内杯底端多是直接与放置面接触,导致内杯在清理时不够卫生洁净,此外滤茶杯上内杯与外杯之间存在间隙,导致茶叶在浸泡时容易粘附在滤茶杯内壁上,大大降低滤茶杯的使用效果,以及现有的滤茶杯上的握柄主要采用单槽式的结构,导致滤茶杯在握持时容易因人体手部相对于杯柄发生滑动,进而使得滤茶杯内的茶水逸出,大大降低了滤茶杯的实用性的问题。
(二)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新型滤茶杯,包括外杯、内杯、搭台和双槽握柄,所述外杯内安装有所述内杯,所述内杯顶端外围设置有环形的所述搭台,所述内杯底端中部安装有滤网,所述内杯底端外围呈环形分布有三个支脚,所述外杯一侧壁上安装有所述双槽握柄,所述双槽握柄采用数字“20”状结构,所述内杯顶端安装有杯盖。
进一步的,所述外杯与所述内杯搭接,所述外杯以及所述内杯均采用中空的锥台状结构,且所述内杯外部的锥度与所述外杯内部的锥度相同。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能够确保所述外杯与所述内杯在贴合时,贴合面之间不存在间隙,从而有效防止茶叶在浸泡时因进入所述外杯内壁与所述内杯外壁之间的间隙,避免茶叶浸泡不充分,提高滤茶杯的使用效果。
进一步的,所述搭台以及所述支脚均成型于所述内杯上,所述滤网与所述内杯焊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所述滤网能够将茶叶进行过滤,以确保该滤茶杯的正常滤茶功能。
进一步的,所述杯盖与所述内杯通过卡槽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所述杯盖能够实现所述内杯顶端的密封,以提高绿茶杯在使用时的保温效果。
进一步的,所述双槽握柄与所述外杯焊接,所述双槽握柄上带有两个握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能够实现滤茶杯的稳定拿持,避免滤茶杯在拿持时因人体手部相对于杯柄晃动而使得茶水逸出。
进一步的,所述内杯底端与所述外杯内底部预留有一定空间。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便于实现茶叶的便捷放置。
(三)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相对于现有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为解决现有的滤茶杯上的内杯主要内嵌在外杯顶端,导致内杯的拆卸较为不便,同时内杯在拆卸清理时,内杯底端多是直接与放置面接触,导致内杯在清理时不够卫生洁净,此外滤茶杯上内杯与外杯之间存在间隙,导致茶叶在浸泡时容易粘附在滤茶杯内壁上,大大降低滤茶杯的使用效果的问题,本实用新型通过搭台、支脚、锥台状的内杯以及锥台状的外杯的设计,不仅能够通过外露的搭台实现内杯的便捷拆卸,同时在拆卸后通过支脚的来避免内杯底端与放置面接触,有效确保内杯在清理时的卫生洁净,而且通过内杯与外杯的锥度配合有效避免茶叶浸泡时在滤茶杯内壁上的粘附,大大提高了滤茶杯使用效果;
2、为解决现有的滤茶杯上的握柄主要采用单槽式的结构,导致滤茶杯在握持时容易因人体手部相对于杯柄发生滑动,进而使得滤茶杯内的茶水逸出,大大降低了滤茶杯的实用性的问题,本实用新型通过双槽握柄的设计,使得该滤茶杯能够通过双槽握持,有效提高了滤茶杯在使用时稳定性,避免滤茶杯在使用时人手部相对于杯柄晃动情况的发生,提高滤茶杯的实用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所述一种新型滤茶杯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所述一种新型滤茶杯的爆炸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所述一种新型滤茶杯中内杯的俯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杯盖;2、搭台;3、外杯;4、双槽握柄;5、内杯;6、支脚;7、滤网。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如图1-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的一种新型滤茶杯,包括外杯3、内杯5、搭台2和双槽握柄4,外杯3内安装有内杯5,内杯5顶端外围设置有环形的搭台2,内杯5底端中部安装有滤网7,内杯5底端外围呈环形分布有三个支脚6,外杯3一侧壁上安装有双槽握柄4,双槽握柄4采用数字“20”状结构,内杯5顶端安装有杯盖1。
如图1-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外杯3与内杯5搭接,外杯3以及内杯5均采用中空的锥台状结构,且内杯5外部的锥度与外杯3内部的锥度相同,能够确保外杯3与内杯5在贴合时,贴合面之间不存在间隙,从而有效防止茶叶在浸泡时因进入外杯3内壁与内杯5外壁之间的间隙,避免茶叶浸泡不充分,提高滤茶杯的使用效果,搭台2以及支脚6均成型于内杯5上,滤网7与内杯5焊接,滤网7能够将茶叶进行过滤,以确保该滤茶杯的正常滤茶功能,杯盖1与内杯5通过卡槽连接,杯盖1能够实现内杯5顶端的密封,以提高绿茶杯在使用时的保温效果。
如图1-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双槽握柄4与外杯3焊接,双槽握柄4上带有两个握槽,能够实现滤茶杯的稳定拿持,避免滤茶杯在拿持时因人体手部相对于杯柄晃动而使得茶水逸出,内杯5底端与外杯3内底部预留有一定空间,便于实现茶叶的便捷放置。
本实施例的具体实施过程如下:使用时首先在外杯3内加入待浸泡的茶叶,然后将内杯5以及杯盖1按照如图1所示方式组装,待浸泡一端时间后,便可使得该滤茶杯投入使用,其中在使用时通过双槽握柄4能够实现滤茶杯的稳定拿持,避免滤茶杯在拿持过程中相对于人体手部晃动,进而避免茶水的逸出,外杯3与内杯5的锥度配合,能够有效防止茶叶在滤茶杯内壁上的粘附,提高滤茶杯中茶叶的浸泡效果,外露的搭台2的设计,使得内杯5的拆卸更加的便捷,同时支脚6为内杯5在拆卸后提供支撑,有效避免内杯5在拆卸清理时与放置面的直接接触,确保内杯5在清理时的卫生洁净。
上面所述的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和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设计构思的前提下,本领域普通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出的各种变型和改进,均应落入到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本实用新型请求保护的技术内容,已经全部记载在权利要求书中。
Claims (6)
1.一种新型滤茶杯,其特征在于:包括外杯(3)、内杯(5)、搭台(2)和双槽握柄(4),所述外杯(3)内安装有所述内杯(5),所述内杯(5)顶端外围设置有环形的所述搭台(2),所述内杯(5)底端中部安装有滤网(7),所述内杯(5)底端外围呈环形分布有三个支脚(6),所述外杯(3)一侧壁上安装有所述双槽握柄(4),所述双槽握柄(4)采用数字“20”状结构,所述内杯(5)顶端安装有杯盖(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滤茶杯,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杯(3)与所述内杯(5)搭接,所述外杯(3)以及所述内杯(5)均采用中空的锥台状结构,且所述内杯(5)外部的锥度与所述外杯(3)内部的锥度相同。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滤茶杯,其特征在于:所述搭台(2)以及所述支脚(6)均成型于所述内杯(5)上,所述滤网(7)与所述内杯(5)焊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滤茶杯,其特征在于:所述杯盖(1)与所述内杯(5)通过卡槽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滤茶杯,其特征在于:所述双槽握柄(4)与所述外杯(3)焊接,所述双槽握柄(4)上带有两个握槽。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滤茶杯,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杯(5)底端与所述外杯(3)内底部预留有一定空间。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2519184.0U CN215738269U (zh) | 2021-10-19 | 2021-10-19 | 一种新型滤茶杯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2519184.0U CN215738269U (zh) | 2021-10-19 | 2021-10-19 | 一种新型滤茶杯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5738269U true CN215738269U (zh) | 2022-02-08 |
Family
ID=8009546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22519184.0U Active CN215738269U (zh) | 2021-10-19 | 2021-10-19 | 一种新型滤茶杯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5738269U (zh) |
-
2021
- 2021-10-19 CN CN202122519184.0U patent/CN215738269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15738269U (zh) | 一种新型滤茶杯 | |
CN86206519U (zh) | 扣盖型茶壶 | |
CN201591409U (zh) | 茶杯 | |
CN209789386U (zh) | 一种新型茶漏 | |
CN210446515U (zh) | 自倾斜沥水的杯子及套件 | |
CN209983933U (zh) | 一种能够自动沥水的陶瓷茶具 | |
CN215686470U (zh) | 一种可拆卸易清洗茶杯 | |
KR200419982Y1 (ko) | 융등 천필터를 사용하는 커피 드립 용기 | |
CN207236580U (zh) | 一种结构改良的公道杯 | |
CN207444732U (zh) | 一种便于倒茶的过滤茶具 | |
CN221616733U (zh) | 一种通用式陶瓷滤茶盖 | |
CN210611760U (zh) | 一种具有沥茶功能的双层陶瓷茶杯 | |
CN217090241U (zh) | 一种仿动物形组合陶瓷茶杯 | |
CN217805796U (zh) | 一种带滤茶组件的隔热环保纸杯 | |
CN210697016U (zh) | 一种组合式陶瓷茶壶 | |
CN213132228U (zh) | 一种不锈钢杯用边缘防溢过滤网 | |
CN2496346Y (zh) | 茶杯 | |
CN214156925U (zh) | 一种便携式茶具 | |
CN216439012U (zh) | 一种陶瓷滤茶器 | |
CN220308845U (zh) | 一种方便分离茶水的水杯 | |
CN204950579U (zh) | 一种滤茶器 | |
CN212465618U (zh) | 一种新型多功能过滤装置 | |
CN215348220U (zh) | 一种方便处理茶叶的玻璃茶壶 | |
CN203749096U (zh) | 一种过滤水杯 | |
CN218651269U (zh) | 一个隔热陶瓷水杯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