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682553U - 一种音响的传输组件 - Google Patents

一种音响的传输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682553U
CN215682553U CN202122180868.2U CN202122180868U CN215682553U CN 215682553 U CN215682553 U CN 215682553U CN 202122180868 U CN202122180868 U CN 202122180868U CN 215682553 U CN215682553 U CN 21568255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ell
contact
audio
guide hole
main contro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180868.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嘉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Moon Av System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Moon Av System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Moon Av System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Moon Av System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2180868.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68255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68255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68255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音响的传输组件,涉及智能设备领域。其包括音响及触点充电器;音响包括第一壳体及位于第一壳体内部的第一主控板,第一主控板电连接有蓄电池和第一导电触点;触点充电器包括第二壳体,第二壳体内部设有第二主控板及与第二主控板电连接的第二导电触点;第二壳体上还设有与第二主控板电连接有通电接口,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相贴合时,第二导电触点与第一导电触点相接触连接,并给蓄电池充电。该音响的传输组件结构设计新颖,便于携带,通过第一导电触点与第二导电触点相接触,给音响的蓄电池充电,充电效率高;通过将音频输入接口与音频接收触点相接触进行音频传输,可提高传输音质,从而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Description

一种音响的传输组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智能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音响的传输组件。
背景技术
随着智能设备的推广普及,为减小设备的磨损率及提高充电的便捷性,无线充电成为了近几年手机充电的主要发展趋势,而音响作为新兴的音频产品也被广泛使用。目前,便携式无线充电音响主要包括主机及分机,主机中设有喇叭,其通电原理是,于主机上设置感应线圈,分机上设置通电线圈,将主机放置于分机上,并将感应线圈对准通电线圈,这样,在通电线圈通过变化电流,相对应地,感应线圈将产生感应电流,供主机的喇叭工作发声;用户在将主机放置于分机上时,经常放置不当,使得感应线圈与通电线圈对位不准,这样,会导致感应线圈中的感应电流小,甚至是感应线圈与通电线圈完全错位而不发生感应电流,无法充电,使得主机中的喇叭发声效果差,或者不发声,影响便携式无线充电音响的听觉效果。
同时,蓝牙音响和有线音响的音质比较,由于蓝牙音响需要加入蓝牙芯片和解码芯片,在成本上会更高,蓝牙传输技术会导致音频信号在传输时出现压缩,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音质,因此,蓝牙传输技术带宽不足以传输无损音质的音频信号,蓝牙解码也会有影响,此外在无线传输会有丢包现象。因此,打造出一款充电便捷、可以提高充电效率,同时高质量传输音质的音响是该类电子产品吸引公众的要点所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的音响系统存在着上述的问题,提供了一种结构设计新颖,放置平稳,充电效率高,可高质量传输音质的音响的传输组件。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音响的传输组件,包括音响及触点充电器;所述音响包括第一壳体及位于第一壳体内部的第一主控板,所述第一主控板电连接有蓄电池和第一导电触点,第一壳体上设有第一导引孔,所述第一导电触点限位于第一导引孔内;所述触点充电器包括第二壳体,所述第二壳体内部设有第二主控板及与第二主控板电连接的第二导电触点,所述第二壳体上对应第二导电触点的位置设有第二导引孔,所述第二导电触点沿第二导引孔延伸出第二壳体;所述第二壳体上还设有与第二主控板电连接有通电接口,所述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相贴合时,所述第二导电触点沿第一导引孔穿入与第一导电触点相接触连接,并给蓄电池充电。
优选的,所述第二壳体上还设有与第二主控板电连接的音频输入接口和音频输出触点,所述第二壳体上对应音频输出触点的位置设有第三导引孔,所述音频输出触点的一端沿第三导引孔延伸出第二壳体;所述第一主控板电连接有音频接收触点,所述第一壳体上设有第四导引孔,所述音频接收触点限位于第四导引孔内;所述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相靠近或贴合时,所述音频输出触点沿第四导引孔穿入与音频接收触点相接触连接,并进行音频传输。
优选的,所述第一导电触点和音频接收触点呈一字形排列;所述第二导电触点与音频输出触点呈一字型排列。
优选的,所述第一导电触点为导电柱或导电片,所述第二导电触点为导电柱。
优选的,所述第一壳体内部固定有第一磁铁,所述第二壳体内部固定有与第一磁铁相适配的第二磁铁,所述第一磁铁与第二磁铁相吸用于固定音响和触点充电器。
优选的,所述第一壳体的外壁固定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定位柱;所述第二壳体的外壁开设有与定位柱相适配的定位槽。
优选的,所述定位柱的数量为三个,并呈三角形分布;所述第二壳体的外壁为倾斜面。
优选的,所述第一壳体包括第一上壳和第一下壳,所述第一上壳和第一下壳连接形成中空的第一容腔;所述第一下壳的外壁开设有容纳槽,所述定位柱、第一导引孔、第四导引孔位于容纳槽内部。
优选的,所述第二壳体包括第二上壳和第二下壳,所述第二上壳和第二下壳连接形成中空的第二容腔;所述第一下壳上设有与容纳槽相适配的凸起部,所述第二导引孔、第三导引孔、定位柱位于凸起部上。
优选的,所述容纳槽为圆形槽,所述凸起部为圆柱形凸起;所述容纳槽上盖设有密封塞。
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该音响的传输组件结构设计新颖,便于携带,其包括音响及触点充电器,音响上设有第一导电触点,触点充电器上设有第二导电触点,通过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相贴合时,第一导电触点与第二导电触点相接触,给音响的蓄电池充电,相比现有的通过感应线圈无线充电,该传输组件充电便捷,充电效率高;该音响还设有音频接收触点,该触点充电器设有音频输入接口和音频输出触点,通过将音频输入接口与音频接收触点相接触进行音频传输,相比常规的蓝牙无线传输,该传输组件可提高传输音质,从而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音响的传输组件的结构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音响的传输组件的另一视角结构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音响的结构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音响的另一视角的结构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音响的分解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触点充电器的结构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触点充电器的分解图;
图中:1为底板,2为支撑板,3为第二上壳,4为第二下壳,5为第二主控板,6为第二磁铁,7为第二导电触点,8为第二导引孔,9为音频输出触点,10为第三导引孔,11为定位槽,12为音频输入接口,13为通电接口,14为第三盖板,15为穿插孔,16为第一上壳,17为第一下壳,18为控制开关,19为扬声器,20为蓄电池,21为导光条,22为音频接收触点,23为第四导引孔,24为第一导电触点,25为第一导引孔,26为容纳槽,27为振膜,28为第二穿孔,29为密封塞,30为第二盖板,31为第一穿孔,32为第一盖板,33为导光孔,34为定位柱,35为防滑垫,36为第一主控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间”、“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另外,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实施例:参考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主要针对现有技术中无线充电音响无线充电时的充电效率低或无线音频传输时音质受影响等问题,提供了一种音响的传输组件,其包括音响及触点充电器,通过将音响放置于触点充电器上可进行高效率充电和高质量传输。
具体的,参考图3、图4、图5所示,音响包括第一壳体及位于第一壳体内部的第一主控板36,第一壳体可以为空心的方形体或圆柱体或多边形体结构,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壳体为方形体结构。第一壳体包括第一上壳16和第一下壳17,第一上壳16和第一下壳17通过螺钉可拆卸连接并形成中空的第一容腔;第一主控板36位于第一容腔内,第一主控板36连接有扬声器19,第一上壳16上对应扬声器19的位置开设有第一穿孔31,第一穿孔31通过第一盖板32覆盖密封,第一盖板32上设有若干透声孔;在另外的实施例中,第一盖板32与第一上壳16也可做成一体结构。进一步的第一主控板36还连接有导光条21,在本实施例中,导光条21为圆环形结构,第一上壳16上开设有与导光条21相适配的导光孔33,导光条21可用于发出不同颜色的光,提高音响整体的新颖感,同时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第一主控板36还连接有控制开关18,控制开关18延伸出壳体,控制开关18可用于控制音响开启或关闭,或调节音量大小,或导光条21的开启或关闭。第一主控板36还连接有蓄电池20,蓄电池20可用于给第一主控板36所连接的电路元件供电。进一步的,第一下壳17上开设有第二穿孔28,第一下壳17的内壁对应第二穿孔28的位置通过振膜27覆盖密封,第一下壳17的外壁对应第二穿孔28的位置通过第二盖板30覆盖密封,第二盖板30上设有若干透声孔。
具体的,参考图6、图7所示,触点充电器包括第二壳体,第二壳体内部设有第二主控板5,第二壳体可以为空心的方形体或圆柱体或多边形体结构,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壳体为圆柱体结构。第二壳体包括第二上壳3和第二下壳4,第二上壳3和第二下壳4连接形成中空的第二容腔;触点充电器还包括用于支撑固定第二壳体的“L”形支撑架,支撑架包括底板1,及与底板1呈一定角度一体连接的支撑板2,第二壳体通过螺钉固定于支撑板2上远离底板1的一端的一侧,支撑板2的另一侧粘贴有遮住螺钉的第三盖板14。
具体的,参考图5所示,第一主控板36电连接有蓄电池20和第一导电触点24,第一下壳17上设有第一导引孔25,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导电触点24的数量为两个,第一导电触点24为导电柱;第一导电触点24的一端通过固定板与第一主控板36固定连接,第一导电触点24的另一端限位于第一导引孔25内。当然第一导电触点24也可以为导电片,若第一导电触点24为导电片,则其贴合固定于第一下壳17的内壁。
参考图6所示,第二主控板5电连接有第二导电触点7,第二导电触点7与第一导电触点24相对应,第二壳体上对应第二导电触点7的位置设有第二导引孔8,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导电触点7为导电柱,第二导电触点7沿第二导引孔8延伸出第二壳体,进一步的,第二导电触点7为伸缩式导电柱。第二壳体上还设有与第二主控板5电连接有通电接口13,通电接口13可以为Micro USB接口或USB接口或Type-c接口,在本实施例中,通电接口13为Type-c接口,通电接口13通过数据线与外界电源连接,用于给第二主控板5及其所连接的元件供电,在一具体的实施例中,支撑板2上设有供数据线穿插的穿插孔15。当第一下壳17与第二上壳3相贴合时,第二导电触点7沿第一导引孔25穿入与第一导电触点24相接触连接,此时电路连通,通过触点充电器给蓄电池20充电。
具体的,参考图7所示,第二壳体上还设有与第二主控板5电连接的音频输入接口12和音频输出触点9,在本实施例中,音频输出触点9的数量为三个,第二壳体为圆柱体,通电接口13和音频输入接口12均位于第二壳体的侧面;第二上壳3上对应音频输出触点9的位置设有第三导引孔10,音频输出触点9的一端沿第三导引孔10延伸出第二上壳3;第一主控板36电连接有音频接收触点22,音频接收触点22与音频输出触点9相对应,第一下壳17上开设有第四导引孔23,音频接收触点22限位于第四导引孔23内;第一下壳17与第二上壳3相靠近或贴合时,音频输出触点沿第四导引孔23穿入与音频接收触点22相接触连接,并进行音频传输。在本实施例中,音频接收触点22为导电柱;当然音频接收触点22也可以为导电片,若音频接收触点22为导电片,则其贴合固定于第一下壳17的内壁。同时,音频输出触点9为导电柱,进一步的,音频输出触点9为伸缩式导电柱,以便于音频接收触点22、音频输出触点9更好地接触。
在一具体的实施例中,第一导电触点24和第二导电触点7的数量均为两个且相互对应,音频输出触点9和音频接收触点22均为三个且相互对应;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导电触点24和音频接收触点22在第一下壳17上呈一字形排列;第二导电触点7与音频输出触点9在第二下壳4上呈一字型排列。当然在另外的实施例,第一导电触点24、音频接收触点22、第二导电触点7及音频输出触点9也可呈阵列的方式分布。
具体的,由于支撑架呈“L”形结构,第二壳体固定于支撑板2的一侧,第一壳体可竖直放置于第一壳体的一侧,使音响竖直放置,可便于对音响进行操作控制。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壳体的外壁固定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定位柱34,定位柱34垂直一体固定于第一壳体的外壁,进一步的,定位柱34的数量为三个,并呈三角形分布;第二壳体的外壁开设有与定位柱34相适配的定位槽11;通过定位柱34固定于定位槽11内,保证第一导电触点24和第二导电触点7、音频接收触点22和音频输出触点9准确且稳定接触;定位柱34的目的在于定位及在一定程度上稳定第一下壳17与第二上壳3之间配合。另外的实施例中,第二壳体的外壁为倾斜面,使第二壳体的斜面支撑第一壳体,避免第一壳体滑落。
具体的,第一下壳17的外壁开设有容纳槽26,定位柱34、第一导引孔25、第四导引孔23位于容纳槽26内部。第一下壳17上设有与容纳槽26相适配的凸起部,第二导引孔8、第三导引孔10、定位柱34位于凸起部上。在本实施例中,容纳槽26为圆形槽,凸起部为圆柱形凸起;从而进一步提高音响与触点充电器的适配程度。进一步的,容纳槽26上盖设有密封塞29,在本实施例中,密封塞29的作用为密封容纳槽26,达到初步的额防尘防水的功能。
为了进一步方便音响和触点充电器之间固定,第一壳体内部固定有第一磁铁,第二壳体内部固定有与第一磁铁相适配的第二磁铁6,第一磁铁与第二磁铁6相吸用于固定音响和触点充电器。通过将音响放置于第二壳体上,第一磁铁与第二磁铁6相吸,防止音响与触点充电器脱离,可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在本实施中,第一磁铁、第二磁铁6均为环形磁铁,第一磁铁固定于第一下壳17的内壁,第二磁铁6固定于第二上壳3的内壁。
具体的,底板1的底面设有防滑垫35,防滑垫35为硅胶材质。
该音响的传输组件结构设计新颖,便于携带,其包括音响及触点充电器,音响上设有第一导电触点24,触点充电器上设有第二导电触点7,通过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相贴合时,第一导电触点24与第二导电触点7相接触,给音响的蓄电池20充电,相比现有的通过感应线圈无线充电,该传输组件充电效率高;该音响还设有音频接收触点22,该触点充电器设有音频输入接口12和音频输出触点9,通过将音频输入接口12与音频接收触点22相接触进行音频传输,相比常规的蓝牙无线传输,该传输组件可提高传输音质,从而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音响的传输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音响及触点充电器;所述音响包括第一壳体及位于第一壳体内部的第一主控板,所述第一主控板电连接有蓄电池和第一导电触点,第一壳体上设有第一导引孔,所述第一导电触点限位于第一导引孔内;所述触点充电器包括第二壳体,所述第二壳体内部设有第二主控板及与第二主控板电连接的第二导电触点,所述第二壳体上对应第二导电触点的位置设有第二导引孔,所述第二导电触点沿第二导引孔延伸出第二壳体;所述第二壳体上还设有与第二主控板电连接有通电接口,所述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相贴合时,所述第二导电触点沿第一导引孔穿入与第一导电触点相接触连接,并给蓄电池充电。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音响的传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壳体上还设有与第二主控板电连接的音频输入接口和音频输出触点,所述第二壳体上对应音频输出触点的位置设有第三导引孔,所述音频输出触点的一端沿第三导引孔延伸出第二壳体;所述第一主控板电连接有音频接收触点,所述第一壳体上设有第四导引孔,所述音频接收触点限位于第四导引孔内;所述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相靠近或贴合时,所述音频输出触点沿第四导引孔穿入与音频接收触点相接触连接,并进行音频传输。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音响的传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电触点和音频接收触点呈一字形排列;所述第二导电触点与音频输出触点呈一字型排列。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音响的传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电触点为导电柱或导电片,所述第二导电触点为导电柱。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音响的传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内部固定有第一磁铁,所述第二壳体内部固定有与第一磁铁相适配的第二磁铁,所述第一磁铁与第二磁铁相吸用于固定音响和触点充电器。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音响的传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的外壁固定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定位柱;所述第二壳体的外壁开设有与定位柱相适配的定位槽。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音响的传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柱的数量为三个,并呈三角形分布;所述第二壳体的外壁为倾斜面。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音响的传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包括第一上壳和第一下壳,所述第一上壳和第一下壳连接形成中空的第一容腔;所述第一下壳的外壁开设有容纳槽,所述定位柱、第一导引孔、第四导引孔位于容纳槽内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音响的传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壳体包括第二上壳和第二下壳,所述第二上壳和第二下壳连接形成中空的第二容腔;所述第一下壳上设有与容纳槽相适配的凸起部,所述第二导引孔、第三导引孔、定位柱位于凸起部上。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音响的传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纳槽为圆形槽,所述凸起部为圆柱形凸起;所述容纳槽上盖设有密封塞。
CN202122180868.2U 2021-09-09 2021-09-09 一种音响的传输组件 Active CN21568255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180868.2U CN215682553U (zh) 2021-09-09 2021-09-09 一种音响的传输组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180868.2U CN215682553U (zh) 2021-09-09 2021-09-09 一种音响的传输组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682553U true CN215682553U (zh) 2022-01-28

Family

ID=7996190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180868.2U Active CN215682553U (zh) 2021-09-09 2021-09-09 一种音响的传输组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68255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2799106U (zh) 发声器
CN215682553U (zh) 一种音响的传输组件
CN111628578A (zh) 一种多功能蓝牙耳机充电装置
CN210839027U (zh) 方形挂耳式触摸无线蓝牙耳机充电座
CN210840004U (zh) 圆形挂耳式触摸无线蓝牙耳机充电座
CN210840009U (zh) 带移动充电功能的入耳式触摸无线蓝牙耳机充电座
CN209845272U (zh) 一种可无线充电的蓝牙音响
CN201718031U (zh) 振动音响装置
CN204482017U (zh) 一种带有多功能移动电源的蓝牙音箱
CN203368693U (zh) 音频播放装置
CN214412953U (zh) 一种一体式充电音箱设备
CN207339962U (zh) 磁悬浮手机支座
CN105892579A (zh) 多功能键盘及显示装置
CN215581311U (zh) 压电陶瓷发声手机套
CN105635894A (zh) 一种带显示屏的圆形蓝牙音箱
CN214205099U (zh) 一种充电线圈组件
CN215870123U (zh) 一种嵌入式蓝牙转换器及应用其的耳机和音箱
CN210839026U (zh) 带移动充电功能的无线触摸蓝牙耳机充电座
CN214045959U (zh) 无线耳机及其充电座
CN207589146U (zh) 一种方便携带且操作简单的无线音响
CN217935130U (zh) 一种多功能桌面无线充电器
TWM594304U (zh) 便攜移動電源
CN217427693U (zh) 无线充电装置
CN210840007U (zh) 方形入耳式触摸无线蓝牙耳机充电座
CN218850452U (zh) 信息交互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