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676618U - 一种制冷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制冷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676618U
CN215676618U CN202121992607.4U CN202121992607U CN215676618U CN 215676618 U CN215676618 U CN 215676618U CN 202121992607 U CN202121992607 U CN 202121992607U CN 215676618 U CN215676618 U CN 21567661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xchange
pipeline
exchange pipeline
refrigeration system
inl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1992607.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雒志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Baidu Netcom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Baidu Netcom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Baidu Netcom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Baidu Netcom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1992607.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67661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67661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67661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提供了一种制冷系统,涉及数据中心领域,尤其涉及制冷技术领域。具体实现方案为:所述制冷系统,包括:冷凝装置和换热装置;所述冷凝装置包括壳体、第一换热管路、第一风机和喷淋器,所述壳体包括进气口和排气口,所述第一换热管路和所述喷淋器分别设置于所述壳体内,且所述喷淋器的喷水口朝向所述进气口设置,所述第一风机设置于所述排气口,且所述第一风机的进气端位于所述壳体的内部;所述换热装置包括第二换热管路,所述第一换热管路与所述第二换热管路连通,且所述第一换热管路内填充有制冷剂。本公开可以减少制冷过程中的水资源浪费。

Description

一种制冷系统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数据中心领域,尤其涉及制冷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现有的数据中心通常包括大量的设备,例如,通常包括各种机柜和与之配套的设备,而数据中心中的各种设备在工作过程中通常会产生大量的热量,如果不及时对数据中心中的热量进行处理,将可能导致数据中心的设备因温度过高而出现故障。为此,现有技术中通常会采用专用的制冷设备对数据中心的内部环境进行降温,以使数据中心内部的温度处于正常范围内。
实用新型内容
本公开提供一种制冷系统。
本公开提供了一种制冷系统,包括:冷凝装置和换热装置;
所述冷凝装置包括壳体、第一换热管路、第一风机和喷淋器,所述壳体包括进气口和排气口,所述第一换热管路和所述喷淋器分别设置于所述壳体内,且所述喷淋器的喷水口朝向所述进气口设置,所述第一风机设置于所述排气口,且所述第一风机的进气端位于所述壳体的内部;
所述换热装置包括第二换热管路,所述第一换热管路与所述第二换热管路连通,且所述第一换热管路内填充有制冷剂。
根据本公开的技术方案,通过设置第一风机和喷淋器,以将壳体外的空气引入壳体内形成冷却风,同时,可以通过对进入壳体内的冷却风进行喷淋加湿,以使进入壳体内的冷却风的温度低于预设温度。这样,进入壳体内的冷却风可以对第一换热管路内的制冷剂进行冷却,并通过控制制冷剂在第一换热管路和第二换热管路之间循环流动,从而实现对换热装置的外部环境进行制冷的过程。该过程中,由于采用冷却风的形式实现对制冷剂的冷却,因此,可以减少水资源的浪费,适用于缺水地区。
应当理解,本部分所描述的内容并非旨在标识本公开的实施例的关键或重要特征,也不用于限制本公开的范围。本公开的其它特征将通过以下的说明书而变得容易理解。
附图说明
附图用于更好地理解本方案,不构成对本公开的限定。其中:
图1是本公开提供的一种制冷方法的流程图;
图2是本公开提供的一种制冷系统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3是本公开提供的一种制冷系统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4是本公开实施例中冷凝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公开实施例中第二换热管路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6是本公开实施例中第二换热管路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7是本公开实施例中换热组件与传输管路的连接关系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公开的示范性实施例做出说明,其中包括本公开实施例的各种细节以助于理解,应当将它们认为仅仅是示范性的。因此,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当认识到,可以对这里描述的实施例做出各种改变和修改,而不会背离本公开的范围和精神。同样,为了清楚和简明,以下的描述中省略了对公知功能和结构的描述。
请参见图1,为本公开提供的一种制冷方法的流程图,图2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制冷系统的结构示意图,所述制冷方法应用于制冷系统,所述制冷系统包括:冷凝装置100和换热装置200,所述冷凝装置100包括第一换热管路110,所述换热装置200包括第二换热管路210,所述第一换热管路110与所述第二换热管路210连通,且所述第一换热管路110内填充有制冷剂,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01、控制所述制冷剂在所述第一换热管路110和所述第二换热管路210之间循环流动。
可以理解的是,所述制冷剂在所述第一换热管路110和第二换热管路210之间循环流动的过程中,可以实现第一换热管路110与第二换热管路210之间的热量交换。
其中,所述制冷剂可以是现有技术中常见的制冷剂或冷媒,具体地,所述制冷剂可以为可相变的制冷剂。所述可相变的制冷剂以可逆的相变来增大功率,例如,所述制冷剂可以在液态和气态之间进行可逆的相变,当气态制冷剂与冷源进行接触时,可以与冷源进行热量交换,释放自身热量,从而由气态制冷剂相变为液态制冷剂;相应地,当所述液态制冷剂与热源进行接触时,可以与热源进行热量交换,吸收热源的热量,从而由液态制冷剂相变为气态制冷剂。
上述第一换热管路110和第二换热管路210之间可以通过管路进行连接,以形成环形的回路,且该回路内可以设置用于驱动所述制冷剂在第一换热管路110和第二换热管路210之间循环流动的驱动泵。这样,当需要控制所述制冷剂在第一换热管路110和第二换热管路210之间循环流动时,可以启动所述驱动泵以驱动所述制冷剂流动。
步骤S102、向所述冷凝装置100内通入温度低于预设温度的冷却风,并使所述冷却风流经所述第一换热管路110的外壁,以对所述第一换热管路110内的所述制冷剂进行冷却。
其中,当冷却风流经第一换热管路110的外壁时,冷却风可以通过第一换热管路110的管壁与第一换热管路110内的制冷剂进行热量交换,以实现对制冷剂的冷却。
在本公开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冷却风可以使所述第一换热管路110中的气态制冷剂相变为液态制冷剂。然后,制冷系统可以控制液态制冷剂流入第二换热管路210,流入第二换热管路210的液态制冷剂可以通过第二换热管路210的管壁与第二换热管路210的外部环境进行热量交换,从而实现对第二换热管路210的外部环境进行制冷,在该过程中,液态制冷剂吸热相变为气态制冷剂。然后,由制冷系统控制气态制冷剂回流至第一换热管路110,如此循环往复,即可实现对第二换热管路210的外部环境进行制冷的过程。
具体地,可以通过鼓风设备向所述冷凝装置100的进气口进行鼓风,以使外界冷却风进入所述冷凝装置100内。或者,也可以通过在所述冷凝装置100的排气口设置引风设备,以使外界冷却风进入所述冷凝装置100内。
此外,可以通过将所述冷凝装置100放置于温度相对较低的环境下,以确保进入冷凝装置100的冷却风的温度低于预设温度。或者,也可以在所述冷凝装置100的进气口处设置冷却装置,以降低进入冷凝装置100的冷却风的温度。
上述预设温度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取,例如,在本公开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预设温度可以为于23℃。本公开实施例中,通过向所述冷凝装置100内通入温度低于预设温度的冷却风,这样,可以避免由于向冷凝装置100内通入温度相对较高的冷却风,而导致冷凝装置100冷凝温度较高,进而影响冷凝装置100的峰值耗功量的问题。
该实施方式中,通过向冷凝装置100内通入温度低于预设值的冷却风,以使冷却风对第一换热管路110内的制冷剂进行冷却,并通过驱动制冷剂在第一换热管路110和第二换热管路210之间循环流动,从而实现对换热装置200的外部环境进行制冷的过程。该过程中由于无需耗费水资源,因此,可以适用于缺水地区。
可选地,所述冷凝装置100还包括第一温度传感器,所述向所述冷凝装置100内通入温度低于预设温度的冷却风,包括:
基于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检测通入所述冷凝装置100内的冷却风的温度值;
在所述温度值高于或等于所述预设温度的情况下,基于预设手段对所述冷却风进行冷却,以使所述冷却风的温度低于所述预设温度,并将冷却后的冷却风通入所述冷凝装置100内;
在所述温度值低于所述预设温度的情况下,将所述冷却风通入所述冷凝装置100内。
具体地,可以将所述冷凝装置100外部的空气通入所述冷凝装置100内,以形成所述冷却风。其中,当所述冷凝装置100外部的空气温度较高时,即进入所述冷凝装置100内部的空气的温度较高时,由于冷却风温度较高,若直接将冷却风与第一换热管路110内的制冷剂进行换热,会导致冷凝装置100冷凝温度较高,从而影响冷凝装置100的峰值耗功量。
因此,可以通过第一温度传感器检测通入所述冷凝装置100内的冷却风的温度值,并且在所述温度值高于或等于所述预设温度的情况下,基于预设手段对所述冷却风进行冷却,以使所述冷却风的温度低于所述预设温度,并将冷却后的冷却风通入所述冷凝装置100内;相应地,在所述温度值低于所述预设温度的情况下,直接将所述冷却风通入所述冷凝装置100内。
该实施方式中,通过基于第一温度传感器对通入所述冷凝装置100内的冷却风的温度值进行检测,并在通入所述冷凝装置100内的冷却风的温度值高于或等于预设温度时,对冷却风进行冷却处理,以降低冷凝装置100的冷凝温度,提高冷凝装置100的冷却效果。同时,在通入所述冷凝装置100内的冷却风的温度值低于预设温度的情况下,直接将冷却风通入冷凝装置100,以避免进一步对冷却风进行冷却,而导致制冷系统的功耗浪费的问题。
可选地,所述冷凝装置100包括壳体120和喷淋器140,所述壳体120包括进气口,所述喷淋器140设置于所述壳体120内,且所述喷淋器140的喷水口朝向所述进气口设置,所述基于预设手段对所述冷却风进行冷却,包括:
控制所述喷淋器140对从所述进气口进入所述壳体120内的冷却风进行喷淋加湿,以对所述冷却风进行冷却。
可以理解的是,在所述温度值低于所述预设温度的情况下,可以控制所述喷淋器140关闭,以避免制冷系统的功耗浪费。
该实施方式中,通过在壳体120的进气口处设置喷淋器140,以通过喷淋器140对通入所述壳体120内的冷却风进行喷淋冷却,从而确保通入壳体120内的冷却风的温度低于预设温度。
可选地,所述壳体120还包括排气口,所述冷凝装置100还包括第一风机130,所述第一风机130设置于所述排气口,且所述第一风机130的进气端位于所述壳体120的内部,所述向所述冷凝装置100内通入温度低于预设温度的冷却风,包括:
控制所述第一风机130启动,以使所述壳体120外的冷却风从所述进气口进入所述壳体120内。
该实施方式中,通过在壳体120的排气口处设置第一风机130,这样,在第一风机130启动的情况下,可以使外界空气从进气口进入壳体120内,同时,可以将壳体120内的空气从排气口排出至壳体之外。从而实现将冷却风通入冷凝装置100的过程。
请参见图2,为本公开提供的一种制冷系统,所述制冷系统包括:冷凝装置100和换热装置200;
所述冷凝装置100包括壳体120、第一换热管路110、第一风机130和喷淋器140,所述壳体120包括进气口和排气口,所述第一换热管路110和所述喷淋器140分别设置于所述壳体120内,且所述喷淋器140的喷水口朝向所述进气口设置,所述第一风机130设置于所述排气口,且所述第一风机130的进气端位于所述壳体120的内部;
所述换热装置200包括第二换热管路210,所述第一换热管路110与所述第二换热管路210连通,且所述第一换热管路110内填充有制冷剂。
可以理解的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制冷系统可以用于实现上述实施例中的制冷方法的各个过程,因此,本公开提供的制冷系统可以实现上述方法过程中的全部有益效果,为避免重复,在此不再予以赘述。
其中,所述第一风机130可以作为引风风机,以将壳体120外的空气引入壳体120的内部,从而形成冷却风,且进入壳体120内的冷却风可以与第一换热管路110内的制冷剂进行热量交换。此外,所述喷淋器140可以用于对从进气口进入壳体120内的冷却风进行冷却,以确保通入壳体120内的冷却风的温度低于预设温度。
上述第一换热管路110可以是各种形状的管道所形成的管路。例如,所述第一换热管路110可以包括盘管、蛇形管或者包括多个分支管路,这样,可以延长所述制冷剂在所述冷凝装置100内停留的时间,或者,增大第一换热管路110与冷却空间之间的接触面积,从而提高制冷剂在冷凝装置100内的冷却效果。相应地,请参见图5-6,所述第二换热管路210也可以包括盘管、蛇形管或者包括多个分支管路,这样,可以延长所述制冷剂在第二换热管路210内停留的时长,或者,增大第二换热管路210与其外部的介质之间的接触面积,从而提高对第二换热管路210外的环境的冷却效果。
请参见图4,所述喷淋器140可以呈管状,且所述喷淋器140包括一个进水口和多个喷水口,所述喷淋器140的进水口可以与供水管路连接,且所述多个喷水口可以分别朝向所述进气口设置,所述供水管路可以向所述喷淋器140提供冷却水。这样,外界空气在从进气口进入壳体120内部时,可以通过喷淋器140喷出的冷却水对流入的空气进行喷淋加湿,使得流入的空气降低至湿球温度后与第一换热管路110内的气态制冷剂进行热量交换,从而可以提高对气态制冷剂的制冷效果。
在本公开一个实施例中,可以将上述换热装置200放置于温度相对较高的场景,同时,将所述冷凝装置100放置于温度相对较低的场景,以通过本公开提供的制冷系统,实现该两个场景下的热量交换,进而实现对温度相对较高的场景进行制冷。例如,可以将上述换热装置200放置于数据中心的内部,同时,可以将所述冷凝装置100放置于室外,这样,即可实现对数据中心的内部进行冷却的技术效果。其冷却原理如下:
由于上述第一风机130可以驱使外界空气从进气口进入壳体120,并可将壳体120内的空气排出至壳体120外,即可以使得外界冷空气不断流经壳体120的内部形成冷却风,从而在壳体120内形成冷源。而由于数据中心内部的各种设备工作过程中,将产生大量热量,从而导致数据中心内部的温度较高,即可以在数据中心的内部形成热源。这样,当气态制冷剂流入第一换热管路110时,可以通过第一换热管路110与壳体120内的冷却风进行热量交换,以使至少部分气态制冷剂相变为液态制冷剂;然后,可以将液态制冷剂传输至第二换热管路210,流入第二换热管路210的液态制冷剂可以通过第二换热管路210与数据中心的内部环境进行热量交换,以使至少部分液态制冷剂相变为气态制冷剂。然后,再使第二换热管路210中的气态制冷剂回流至第一换热管路110;如此循环往复,可以实现数据中心内部与室外之间的热量交换,从而实现对数据中心内部进行制冷的技术效果。
该实施方式中,通过设置第一风机130和喷淋器140,以将壳体120外的空气引入壳体120内形成冷却风,同时,可以通过对进入壳体120内的冷却风进行喷淋加湿,以使进入壳体120内的冷却风的温度低于预设温度。这样,进入壳体120内的冷却风可以对第一换热管路110内的制冷剂进行冷却,并通过控制制冷剂在第一换热管路110和第二换热管路210之间循环流动,从而实现对换热装置200的外部环境进行制冷的过程。该过程中,由于采用冷却风的形式实现对制冷剂的冷却,因此,可以减少水资源的浪费,适用于缺水地区。
可选地,所述制冷系统还包括用于检测从所述进气口进入所述壳体120内部的气体温度的第一温度传感器,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设置于所述壳体120的内部,且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与所述喷淋器140电连接,所述喷淋器140被配置为在所述壳体120内的温度高于预设温度的情况下开启。
具体地,当所述壳体120的外部的空气温度较高时,即进入所述壳体120内部的冷却风的温度较高时,若直接将温度较高的冷却风与第一换热管路110进行换热,会导致冷凝装置100冷凝温度较高,从而影响冷凝装置100的峰值耗功量,因此,可以控制所述喷淋器140开启,对进入壳体120内的空气进行加湿,使得流入壳体120内的冷却风的温度降低至湿球温度后与第一换热管路110内的气态制冷剂进行热量交换。而当壳体120外部的空气的温度较低时,即进入壳体120内部的冷却风的温度较低时,可以关闭所述喷淋器140,直接使进入壳体120内的冷却风与第一换热管路110内的气态制冷剂进行热量交换。这样,由于仅外界空气温度较高时,才开启喷淋器140喷淋冷却水,因此,可以进一步降低冷凝装置100的功耗功率,同时,可以进一步避免水资源的浪费。
在本公开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制冷系统还可以包括控制器,其中,所述控制器可以采用现有技术中的芯片,如单片机等。且可以在所述喷淋器140的进水口内可以设置一个电动阀门,通过所述电动阀门控制所述喷淋器140的开启和关闭。可以使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所述电动阀门分别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可以实时监测进入所述壳体120内的冷却风的温度,并将监测结果传输至控制器,所述控制器可以判断进入所述壳体120内的冷却风的温度是否大于预设温度,并在壳体120内的空气的温度大于预设温度的情况下,控制所述电动阀门开启所述喷淋器140,在壳体120内的空气的温度小于等于预设温度的情况下,控制所述电动阀门关闭所述喷淋器140。例如,当进入所述壳体120内的冷却风的温度大于23℃的情况下,控制所述电动阀门开启所述喷淋器140,在进入壳体120内的冷却风的温度小于等于23℃的情况下,控制所述电动阀门关闭所述喷淋器140。
该实施方式中,通过将喷淋器140配置为在所述壳体120内的温度高于预设温度的情况下开启,既可以在室外温度较高的情况下,降低冷凝装置100的冷凝温度,提高冷凝装置100的冷却效果,同时,还可以在室外温度较低的情况下,降低冷凝装置100的功耗功率,以及避免水资源的浪费。
可选地,所述冷凝装置100还包括湿膜150,所述湿膜150与所述壳体120连接,且所述湿膜150遮挡所述进气口。
其中,外界空气可以从所述进气口穿过湿膜150进入壳体120的内部,由于湿膜150的独特结构能够增大流经进气口的空气与其表面的水分之间的接触面积。因此,可以使所述喷淋器140的喷水口朝向湿膜150,以实现对湿膜150进行加湿,然后,可以通过湿膜150对流经湿膜150的空气进行充分加湿,从而可以提高对从进气口进入壳体120内部的空气的喷淋加湿效果。
该实施方式中,通过在进气口处设置湿膜150,这样,由于可以提高对进入壳体120内部的空气的喷淋加湿效果,因此,进而进一步提高冷凝装置100的冷却效果。
可选地,所述进气口包括第一子进气口和第二子进气口,所述第一子进气口和所述第二子进气口分别开设于所述壳体120的不同侧面。
具体地,请参见图4,在本公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子进气口和所述第二子进气口可以分别设置于所述壳体120的两相对侧,所述排气口设置与所述壳体120的顶部。这样,外界空气可以从壳体120的两侧进入壳体120内部,进入壳体120内部的冷却空气可以与第一换热管路110内的气态制冷剂进行热量交换,被加热后的热空气将向上流动,同时,在第一风机130的抽吸作用下,排出至外界。
该实施方式中,通过在壳体120的不同侧面开设进气口,这样,可以增大进入壳体120内部的空气的流量,从而进一步提高冷凝装置100的冷却效果。
可选地,所述第一换热管路110包括第一盘管111和第二盘管112,所述第一盘管111位于第一预设平面,所述第二盘管112位于第二预设平面,所述第一预设平面的一侧与所述第一子进气口相对,所述第一预设平面的另一侧与所述排气口相对,所述第二预设平面的一侧与所述第二子进气口相对,所述第二预设平面的另一侧与所述排气口相对。
其中,所述第一盘管111可以与所述第二盘管112连通,具体地,所述第一盘管111和所述第二盘管112可以串联,例如,所述第一盘管111的出口可以与所述第二盘管112的入口连通,所述第一盘管111的入口可以形成所述第一换热管路110的输入端,所述第二盘管112的出口可以形成所述第一换热管路110的输出端,这样,可以进一步延长所述制冷剂在第一换热管路110内停留的时间。或者,所述第一盘管111和所述第二盘管112可以并联,即所述第一盘管111的入口和所述第二盘管112的入口共同形成所述第一换热管路110的输入端;所述第一盘管111的出口和所述第二盘管112的出口共同形成所述第一换热管路110的输出端,这样,可以进一步增大所述第一换热管路110与壳体120内的冷却风的接触面积。
此外,由于第一预设平面的两侧分别与第一子进气口和排气口相对,这样,从第一子进气口进入壳体120内部的冷却风需要先流经第一预设平面才能从排气口排出,因此,通过将所述第一盘管111设置于第一预设平面,这样,可以提高从第一子进气口进入壳体120内部的冷却风与第一盘管111的接触效果,从而提高第一盘管111内的气态制冷剂与壳体120内的冷却风的换热效果。相应地,通过将所述第二盘管112设置于第二预设平面,可以提高从第二子进气口进入壳体120内部的冷却风与第二盘管112的接触效果。
可以理解的是,所述第一盘管111的任意两根相邻的管路之间形成有间隙,所述第二盘管112的任意两根相邻的管路之间形成有间隙,这样,从进气口进入可以内的冷却风,可以通过管路之间的间隙穿过第一盘管111和第二盘管112。
请参见图4,在本公开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子进气口和所述第二子进气口可以分别设置于所述壳体120的两相对侧,所述排气口设置与所述壳体120的顶部,所述第一盘管111与第二盘管112之间可以形成V形结构,从而可以使得所述第一盘管111的一侧与所述第一子进气口相对,所述第一盘管111的另一侧与所述排气口相对,所述第二盘管112的一侧与所述第二子进气口相对,所述第二盘管112的另一侧与所述排气口相对。
该实施方式中,通过使所述第一盘管111位于第一预设平面,以及使所述第二盘管112位于第二预设平面,这样,可以提高第一盘管111和第二盘管112与从进气口进入壳体120内的冷却风的接触效果,从而可以进一步提高冷凝装置100的冷却效果。
可选地,所述制冷系统还包括第一传输管路300和第二传输管路400,所述第一换热管路110的输出端通过所述第一传输管路300与所述第二换热管路210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二换热管路210的输出端通过所述第二传输管路400与所述第一换热管路110的输入端连接。
其中,所述第一传输管路300内可以设置液泵,以实现将第一换热管路110内的液态制冷剂传输至第二换热管路210;相应地,上述第二传输管路400内可以设置气泵,以实现将第二换热管路210内的气态制冷剂传输至第一换热管路110。其中,所述液泵和所述气泵可以分别采用氟泵。
该实施方式中,通过采用第一传输管路300和第二传输管路400连通第一换热管路110和第二换热管路210,这样,可以通过第一传输管路300将第一换热管路110中的液态制冷剂传输至第二换热管路210,同时,通过第二传输管路400将第二换热管路210中的气态制冷剂传输至第一换热管路110。从而实现制冷剂在第一换热管路110和第二换热管路210之间循环流动的过程。
可选地,所述换热装置200包括至少两个换热组件,每个所述换热组件均包括所述第二换热管路210;
所述第一传输管路300包括至少两个第一支路330,所述至少两个第一支路330与所述至少两个换热组件一一对应设置,且每个所述第一支路330与对应的换热组件中的第二换热管路210的输入端连接;
所述第二传输管路400包括至少两个第二支路420,所述至少两个第二支路420与所述至少两个换热组件一一对应设置,且每个所述第二支路420与对应的换热组件中的第二换热管路210的输出端连接。
其中,第一传输管路300包括至少两个第一支路330,所述至少两个第一支路330的输出端形成所述第一传输管路300的输出端。相应地,所述第二传输管路400包括至少两个第二支路420,所述至少两个第二支路420的输入端形成所述第二传输管路400的输入端。如此,通过使第一传输管路300和第二传输管路400分别包括至少两个支路,使得冷凝装置100可以通过第一传输管路300和第二传输管路400分别与至少两个换热组件连接。这样,当需要对数据中心进行冷却时,可以将所述至少两个换热组件分别布置于数据中心内部的不同位置,由于冷凝装置100可以同时与至少两个换热组件进行换热,从而可以通过所述至少两个换热组件对数据中心内部的不同位置进行冷却,以进一步提高制冷系统对数据中心的制冷效果。
具体地,请参见图7,所述第一传输管路300还包括第一主管路370,所述至少两个第一支路330分别与所述第一主管路370连接,且所述第一主管路370的输入端形成所述第一传输管路300的输入端。相应地,所述第二传输管路400还包括第二主管路430,所述至少两个第二支路420分别与所述第二主管路430连接,且所述第二主管路430的输出端形成所述第二传输管路400的输出端。其中,所述第一主管路370内可以设置多个沿第一主管路370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一手动控制阀380,所述第一手动控制阀380可以控制第一主管路370导通或关闭,所述第二主管路430内可以设置多个沿第二主管路430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二手动控制阀440,所述第二手动控制阀440可以控制第一主管路370导通或关闭。这样,当需要对某一换热组件进行检修时,可以关闭该换热组件与第一换热管路110的输入端之间的第一手动控制阀380,以及,关闭该换热组件与第一换热管路110的输出端之间的第二手动控制阀440,从而方便对换热组件进行检修。
在本公开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路330内还设有第二温度传感器360和流量计350,这样,可以通过第二温度传感器360检测所述第一支路330内的液态制冷剂的温度,同时,通过流量计350检测第一支路330内的液态制冷剂的流量。
该实施方式中,通过使第一换热管路110与至少两个换热组件分别通过管路连接,由于第一换热管路110可以同时与至少两个换热组件进行换热。这样,当将至少两个换热组件布置于数据中心内部时,可以提高制冷系统对数据中心的制冷效果。
可选地,所述换热组件还包括第一泵体310和第二泵体410,所述第一泵体310设置于所述第一支路330,且所述第一泵体310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一换热管路110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一泵体310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二换热管路210的输入端连接;
所述第二泵体410设置于所述第二支路420,且所述第二泵体410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二换热管路210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二泵体410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一换热管路110的输入端连接。
具体地,请参见图7,所述第一泵体310可以是液泵,通过将所述第一支路330内设置第一泵体310,从而可以通过第一泵体310将第一换热管路110内的液态制冷剂抽吸至对应换热组件的第二换热管路210内。相应地,所述第二泵体410可以是气泵,通过将所述第二支路420内设置第二泵体410,从而可以通过第二泵体410将对应的换热组件的第二换热管路210内的气态制冷剂抽吸至第一换热管路110内。
该实施方式中,通过在第一支路330内设置第一泵体310,以及,在第二支路420内设置第二泵体410,从而可以使得制冷剂能够在第一换热管路110和各个第二换热管路210之间循环流动。
请参见图3,在本公开另一实施例中,所述换热装置200也可以仅包括一个换热组件,在此情况下,所述第一泵体310设置于所述第一传输管路300内,所述第二泵体410设置于所述第二传输管路400内。
可选地,所述换热组件还包括安装板220和第二风机230,所述第二换热管路210和所述第二风机230分别与所述安装板220连接,且所述第二风机230与所述第二换热管路210相对设置。
该实施方式中,所述换热组件可以是背板式换热器,通过使所述第二风机230与所述第二换热管路210相对设置,这样,可以加速第二换热管路210附近的空气流动,从而进一步提高第二换热管路210与数据中心内部空气的换热效果。
可选地,所述第一传输管路300还包括储液罐320,所述储液罐320的开设有进液口和出液口,且所述进液口和所述出液口分别靠近所述储液罐320的底部,所述进液口通过管路与所述第一换热管路110的输出端连接,所述出液口通过管路与所述第二换热管路210的输入端连接。
具体地,通过将所述储液罐320的进液口和出液口分别开设于靠近储液罐320的底部的位置。这样,当所述液态制冷剂正常流经储液罐320时,可以在储液罐320的底部空间形成一个流通通道,而储液罐320上方可以形成缓冲空腔。当第一传输管路300内的液体流量发生突变时,所述缓冲空腔可以对突变的液体进行缓冲,从而可以在第一传输管路300内的液体流量发生突变时,缓解对管路内其他器件的冲击。
该实施方式中,通过在第一传输管路300内设置储液罐320,这样,在第一传输管路300内的液体流量发生突变时,可以通过储液罐320对突变的液体进行缓冲,从而可以实现对管路内的器件进行有效的保护。
可选地,所述第一传输管路300还包括流量调节阀340,所述流量调节阀340设置于所述第一传输管路300内,以调节所述第一传输管路300内的液体流量。
其中,所述流量调节阀340可以是现有技术中的各种液体流量调节阀340,例如,可以采用电子膨胀阀。
该实施方式中,通过在第一传输管路300内设置流量调节阀340,这样,可以根据实际场景需要,基于流量调节阀340调节第一传输管路300内的液态制冷剂的流量,从而使得本公开的制冷系统能够适应不同的应用场景。
可选地,所述第二传输管路400包括过滤器450,所述过滤器450设置于所述第二传输管路400内。
该实施方式中,通过在第二传输管路400内设置过滤器450,这样,可以通过过滤器450过滤所述第二传输管路400中的杂质,例如,可以过滤第二传输管路400中的水汽,从而可以提高制冷剂的纯度,进而进一步提高制冷系统的制冷效果。
可选地,所述第一换热管路110和所述第二换热管路210中的至少一者的外表面设有换热翅片。
该实施方式中,通过在第一换热管路110的外表面设置散热翅片,这样,可以提高第一换热管路110与壳体120内部的空气之间的热量交换效果;相应地,通过在第二换热管路210的外表面设置散热翅片,这样,可以提高第二换热管路210与数据中心内部的空气之间的热量交换效果。进而可以进一步提高制冷系统的制冷效果。
上述具体实施方式,并不构成对本公开保护范围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明白的是,根据设计要求和其他因素,可以进行各种修改、组合、子组合和替代。任何在本公开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公开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1)

1.一种制冷系统,包括:冷凝装置(100)和换热装置(200);
所述冷凝装置(100)包括壳体(120)、第一换热管路(110)、第一风机(130)和喷淋器(140),所述壳体(120)包括进气口和排气口,所述第一换热管路(110)和所述喷淋器(140)分别设置于所述壳体(120)内,且所述喷淋器(140)的喷水口朝向所述进气口设置,所述第一风机(130)设置于所述排气口,且所述第一风机(130)的进气端位于所述壳体(120)的内部;
所述换热装置(200)包括第二换热管路(210),所述第一换热管路(110)与所述第二换热管路(210)连通,且所述第一换热管路(110)内填充有制冷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系统,其中,所述冷凝装置(100)还包括用于检测从所述进气口进入所述壳体(120)内部的气体温度的第一温度传感器,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设置于所述壳体(120)的内部,且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与所述喷淋器(140)电连接,所述喷淋器(140)被配置为在所述气体温度高于或等于预设温度的情况下开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系统,其中,所述冷凝装置(100)还包括湿膜(150),所述湿膜(150)与所述壳体(120)连接,且所述湿膜(150)遮挡所述进气口。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系统,其中,所述进气口包括第一子进气口和第二子进气口,所述第一子进气口和所述第二子进气口分别开设于所述壳体(120)的不同侧面。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制冷系统,其中,所述第一换热管路(110)包括第一盘管(111)和第二盘管(112),所述第一盘管(111)位于第一预设平面,所述第二盘管(112)位于第二预设平面,所述第一预设平面的一侧与所述第一子进气口相对,所述第一预设平面的另一侧与所述排气口相对,所述第二预设平面的一侧与所述第二子进气口相对,所述第二预设平面的另一侧与所述排气口相对。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系统,其中,所述制冷系统还包括第一传输管路(300)和第二传输管路(400),所述第一换热管路(110)的输出端通过所述第一传输管路(300)与所述第二换热管路(210)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二换热管路(210)的输出端通过所述第二传输管路(400)与所述第一换热管路(110)的输入端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制冷系统,其中,所述换热装置(200)包括至少两个换热组件,每个所述换热组件均包括所述第二换热管路(210);
所述第一传输管路(300)包括至少两个第一支路(330),所述至少两个第一支路(330)与所述至少两个换热组件一一对应设置,且每个所述第一支路(330)与对应的换热组件中的第二换热管路(210)的输入端连接;
所述第二传输管路(400)包括至少两个第二支路(420),所述至少两个第二支路(420)与所述至少两个换热组件一一对应设置,且每个所述第二支路(420)与对应的换热组件中的第二换热管路(210)的输出端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制冷系统,其中,所述换热组件还包括第一泵体(310)和第二泵体(410),所述第一泵体(310)设置于所述第一支路(330),且所述第一泵体(310)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一换热管路(110)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一泵体(310)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二换热管路(210)的输入端连接;
所述第二泵体(410)设置于所述第二支路(420),且所述第二泵体(410)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二换热管路(210)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二泵体(410)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一换热管路(110)的输入端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制冷系统,其中,所述换热组件还包括安装板(220)和第二风机(230),所述第二换热管路(210)和所述第二风机(230)分别与所述安装板(220)连接,且所述第二风机(230)与所述第二换热管路(210)相对设置。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制冷系统,其中,所述第一传输管路(300)还包括储液罐(320),所述储液罐(320)的开设有进液口和出液口,且所述进液口和所述出液口分别靠近所述储液罐(320)的底部,所述进液口通过管路与所述第一换热管路(110)的输出端连接,所述出液口通过管路与所述第二换热管路(210)的输入端连接。
11.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制冷系统,其中,所述第一传输管路(300)还包括流量调节阀(340),所述流量调节阀(340)设置于所述第一传输管路(300)内,以调节所述第一传输管路(300)内的液体流量。
所述第二传输管路(400)包括过滤器(450),所述过滤器(450)设置于所述第二传输管路(400)内。
所述第一换热管路(110)和所述第二换热管路(210)中的至少一者的外表面设有换热翅片。
CN202121992607.4U 2021-08-23 2021-08-23 一种制冷系统 Active CN21567661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992607.4U CN215676618U (zh) 2021-08-23 2021-08-23 一种制冷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992607.4U CN215676618U (zh) 2021-08-23 2021-08-23 一种制冷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676618U true CN215676618U (zh) 2022-01-28

Family

ID=799550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1992607.4U Active CN215676618U (zh) 2021-08-23 2021-08-23 一种制冷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676618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551550A (zh) * 2021-08-23 2021-10-26 北京百度网讯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制冷方法和制冷系统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551550A (zh) * 2021-08-23 2021-10-26 北京百度网讯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制冷方法和制冷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626675B (zh) 一种用于机柜冷却的散热装置
CN103115514B (zh) 一种防凝露冷媒循环热管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04640421A (zh) 空调机组
CN108834366A (zh) 一种数据机房空调系统
CN215676618U (zh) 一种制冷系统
CN106941772B (zh) 双级独立式液气双通道自然冷却数据中心散热系统
CN203163566U (zh) 一种防凝露冷媒循环热管系统
CN109579152B (zh) 一种电控箱及空调机组
CN217721805U (zh) 一种制冷系统
CN104534598B (zh) 采用双水源热泵的机房空调热水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11594962B (zh) 一种氟泵节能的间接蒸发冷却空调机组及控制方法
CN211084314U (zh) 一种空调设备
CN203369023U (zh) 一种变频控制柜
CN101929770B (zh) 热水空调器的控制电路
CN217584935U (zh) 制冷装置及供冷系统
CN203633038U (zh) 空调机组
CN113551550A (zh) 一种制冷方法和制冷系统
CN104654496A (zh) 采用抽热与换热制冷相结合的节能基站机房及其冷却方法
CN214545219U (zh) 电控箱及冷水机组
CN204534940U (zh) 移动通信基站智能恒温系统
CN113551551A (zh) 一种制冷方法和制冷系统
CN110671764B (zh) 一种集成喷雾功能的空调机组
CN116096028A (zh) 双排机柜式数据中心及制冷系统
KR20180122227A (ko) 열전소자를 이용한 냉풍기용 냉각장치
CN107166820A (zh) 散热循环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