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654535U - 一种新型干式打磨粉尘处理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新型干式打磨粉尘处理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654535U
CN215654535U CN202122396686.9U CN202122396686U CN215654535U CN 215654535 U CN215654535 U CN 215654535U CN 202122396686 U CN202122396686 U CN 202122396686U CN 215654535 U CN215654535 U CN 21565453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unit
dust
cabinet
filtering
filtering un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396686.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徐福令
陈家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ngbo Sofor Tool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ingbo Sofor Tool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ngbo Sofor Tools Co ltd filed Critical Ningbo Sofor Tool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2396686.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65453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65453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65453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Filtering Of Dispersed Particles In Gas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新型干式打磨粉尘处理装置,包括柜单元、第一过滤单元、第二过滤单元、负压单元、第三过滤单元、气体脉冲单元、导尘单元、集尘单元和清洗单元,第一过滤单元和第三过滤单元对柜单元的外部粉尘进行过滤,第二过滤单元对柜单元的内部粉尘进行拦截过滤,气体脉冲单元对第二过滤单元进行气体脉冲冲击,以使粉尘由第二过滤单元向下掉落至集尘单元或沿导尘单元流动至集尘单元,清洗单元向导尘单元和集尘单元提供清洗液,以使粉尘由固态变为液态。其优点在于,利用第三过滤单元对柜单元的顶部进行过滤,防止外界粉尘进入柜单元、负压单元;利用清洗单元对导尘单元和集尘单元进行清洗,粉尘由固态变为液态,避免粉尘被扬起。

Description

一种新型干式打磨粉尘处理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金属加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新型干式打磨粉尘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干式打磨粉尘处理设备是一种适用于金属加工的含尘气体的净化与物料回收的设备。传统的粉尘处理设备一般分为三层结构,第一层结构为风机,用于将设备过滤后的气体引导至设备的外侧;第二层结构为气体脉冲结构,用于对设备内部的过滤装置进行气体冲击,以使过滤装置过滤的粉尘向下掉落;第三层结构为粉尘收集结构,用于收集粉尘并进行人工清扫。
然而,这种设备存在一定的缺陷。例如:
风机引导设备过滤的气体向外排出的位置,容易从设备的外部掉落粉尘、物质进入设备的内部、甚至风机的内部,影响风机的工作;
下层收集粉尘时,容易出现粉尘四处飞扬,集尘效率低;
需要对下层进行人工清扫,在清扫过程中,容易出现粉尘二次飞扬,且人工清扫效率低下,人力成本高。
目前针对相关技术中存在的外界粉尘进入设备内部、集尘效果差、清扫效率低、人力成本高等问题,尚未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新型干式打磨粉尘处理装置,以解决相关技术中存在的外界粉尘进入设备内部、集尘效果差、清扫效率低、人力成本高等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新型干式打磨粉尘处理装置,包括:
柜单元;
第一过滤单元,所述第一过滤单元设置于所述柜单元的外侧壁;
第二过滤单元,所述第二过滤单元设置于所述柜单元的内部,并位于所述第一过滤单元的下游;
负压单元,所述负压单元设置于所述柜单元的内部,并位于所述第二过滤单元的下游,用于向所述柜单元提供负压,以使所述柜单元的外部的气体经所述第一过滤单元进入所述柜单元的内部,并带动所述柜单元的内部的粉尘流动至所述第二过滤单元,以使粉尘积聚在所述第二过滤单元;
第三过滤单元,所述第三过滤单元设置于所述柜单元的顶部,并位于所述负压单元的下游,用于防止所述柜单元的外部的粉尘进入所述负压单元;
气体脉冲单元,所述气体脉冲单元设置于所述柜单元,并位于所述第二过滤单元的上部,用于对所述第二过滤单元进行气体脉冲冲击,以使粉尘从所述第二过滤单元向下掉落;
导尘单元,所述导尘单元设置于所述柜单元的内部,并位于所述第二过滤单元的下部,用于对所述第二过滤单元掉落的粉尘进行导向;
集尘单元,所述集尘单元设置于所述柜单元的内部的底部,并位于所述导尘单元的下游以及所述第二过滤单元的下部,用于收集所述第二过滤单元掉落的粉尘以及沿所述导尘单元向下流动的粉尘;
清洗单元,所述清洗单元设置于所述柜单元的内部,并位于所述导尘单元的上游,用于向所述导尘单元、所述集尘单元提供清洗液,使粉尘由固态变成液态。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柜单元包括:
打磨柜元件;
第一安装腔元件,所述第一安装腔元件设置于所述打磨柜元件的外侧壁,用于可拆卸地安装所述第一过滤单元;
第二安装腔元件,所述第二安装腔元件设置于所述打磨柜元件的内部,用于可拆卸地安装所述第二过滤单元;
第三安装腔元件,所述第三安装腔元件设置于所述打磨柜元件的底部,用于可拆卸地安装所述集尘单元;
排气元件,所述排气元件设置于所述打磨柜元件的顶部,并与所述负压单元连通,且用于可拆卸地安装所述第三过滤单元。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柜单元还包括:
第一连接元件,所述第一连接元件设置于所述第一安装腔元件,用于与所述第一过滤单元进行可拆卸连接。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柜单元还包括:
第二连接元件,所述第二连接元件设置于所述第二安装腔元件,用于与所述第二过滤单元进行可拆卸连接。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柜单元还包括:
第三连接元件,所述第三连接元件设置于所述排气元件,用于与所述第三过滤单元进行可拆卸连接。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柜单元还包括:
第四连接元件,所述第四连接元件设置于所述第三安装腔元件,用于与所述集尘单元进行可拆卸连接。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柜单元还包括:
第一限位元件,所述第一限位元件设置于所述打磨柜元件的外侧壁,用于对所述集尘单元进行限位。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过滤单元包括:
第一过滤元件,所述第一过滤元件可拆卸地设置于所述柜单元的外侧壁;
第五连接元件,所述第五连接元件设置于所述第一过滤元件的侧部,用于与所述柜单元进行可拆卸连接。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过滤单元包括:
第二过滤元件,所述第二过滤元件可拆卸地设置于所述柜单元的内部;
第六连接元件,所述第六连接元件设置于所述第二过滤元件的侧部,用于与所述柜单元进行可拆卸连接。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负压单元包括:
安装元件,所述安装元件可拆卸地设置于所述柜单元的内部,并位于所述第二过滤单元的下游;
风机元件,所述风机元件可拆卸地设置于所述安装元件,所述风机元件的进风口位于所述第二过滤单元的下游,所述风机元件的出风口位于所述柜单元的顶部。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三过滤单元包括:
第三过滤元件,所述第三过滤元件可拆卸地设置于所述柜单元的顶部;
第七连接元件,所述第七连接元件设置于所述第三过滤元件的侧部,用于与所述柜单元进行可拆卸连接。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气体脉冲单元包括:
储气元件,所述储气元件设置于所述柜单元;
喷气元件,所述喷气元件设置于所述储气元件,与所述储气元件连通,并对准所述第二过滤单元的上部;
第一阀元件,所述第一阀元件设置于所述喷气元件。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导尘单元包括:
导尘板元件,所述导尘板元件设置于所述柜单元的内部,并向所述集尘单元倾斜设置;
挡板元件,所述挡板元件设置于所述导尘板元件的两侧。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集尘单元包括:
集尘盒元件,所述集尘盒元件可拆卸地设置于所述柜单元的内部的底部,并位于所述导尘单元的下游以及所述第二过滤单元的下部,用于收集所述第二过滤单元掉落的粉尘以及沿所述导尘单元向下流动的粉尘;
第八连接元件,所述第八连接元件设置于所述集尘盒单元的侧部,用于与所述柜单元进行可拆卸连接。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柜单元包括:
第一限位元件,所述第一限位元件设置于所述柜单元的外侧壁;
所述集尘单元包括:
第二限位元件,所述第二限位元件设置于所述集尘单元的外侧壁,用于在所述集尘单元设置于所述柜单元的内部的情况下,与所述第一限位元件配合。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集尘单元还包括:
第二限位元件,所述第二限位元件设置于所述集尘盒元件的外侧壁,用于在所述集尘单元设置于所述柜单元的内部的情况下,与所述柜单元进行连接以对所述集尘盒元件进行限位。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集尘单元还包括:
重量监测元件,所述重量监测元件设置于所述集尘盒元件的底部,用于获取所述集尘盒元件的重量;
报警元件,所述报警元件设置于所述集尘盒元件的外部,并与所述重量监测元件连接,用于在所述集尘盒元件的重量与预设重量阈值不匹配的情况下,发出报警信息。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集尘单元还包括:
液位监测元件,所述液位监测元件设置于所述集尘盒元件的内部,用于获取所述集尘盒元件的液位高度;
报警元件,所述报警元件设置于所述集尘盒元件的外部,并与所述液位监测元件连接,用于在所述集尘盒元件的液位高度与预设液位高度阈值不匹配的情况下,发出报警信息。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集尘单元还包括:
辅助元件,所述辅助元件设置于所述集尘盒元件的外侧壁。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清洗单元包括:
储液元件,所述储液元件设置于所述柜单元;
喷液元件,所述喷液元件设置于所述储液元件,并与所述储液元件连通,用对准所述导尘单元、所述集尘单元;
第二阀元件,所述第二阀元件设置于所述喷液元件。
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上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技术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新型干式打磨粉尘处理装置,利用第三过滤单元对柜单元的顶部的排气口进行过滤,在负压单元不工作的情况下,防止外界粉尘及其他物质进入柜单元、负压单元,提高负压单元的工作效率,减少清洁维护负压单元的次数;利用清洗单元对导尘单元和集尘单元进行清洗,提高粉尘流动速度,且使粉尘由固态变为液态,使粉尘沉积于集尘单元,避免粉尘被再次扬起。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新型干式打磨粉尘处理装置的示意图(一);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新型干式打磨粉尘处理装置的示意图(二);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柜单元的示意图(一);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柜单元的示意图(二);
图5是图4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一过滤单元的示意图;
图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二过滤单元的示意图;
图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负压单元的示意图;
图9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三过滤单元的示意图;
图10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气体脉冲单元的示意图;
图1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导尘单元的示意图;
图1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集尘单元的示意图;
图1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清洗单元的示意图。
其中的附图标记为:100、柜单元;101、打磨柜元件;102、第一安装腔元件;103、第二安装腔元件;104、第三安装腔元件;105、排气元件;106、第一连接元件;107、第二连接元件;108、第三连接元件;109、第四连接元件;110、第一限位元件;
200、第一过滤单元;201、第一过滤元件;202、第五连接元件;
300、第二过滤单元;301、第二过滤元件;302、第六连接元件;
400、负压单元;401、安装元件;402、风机元件;
500、第三过滤单元;501、第三过滤元件;502、第七连接元件;
600、气体脉冲单元;601、储气元件;602、喷气元件;603、第一阀元件;
700、导尘单元;701、导尘板元件;702、挡板元件;
800、集尘单元;801、集尘盒元件;802、第八连接元件;803、第二限位元件;804、重量监测元件;805、报警元件;806、液位监测元件;807、辅助元件;
900、清洗单元;901、储液元件;902、喷液元件;903、第二阀元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但不作为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意性实施例,如图1~2所示,一种新型干式打磨粉尘处理装置,包括柜单元100、第一过滤单元200、第二过滤单元300、负压单元400、第三过滤单元500、气体脉冲单元600、导尘单元700、集尘单元800和清洗单元900。其中,柜单元100设置于水平面(如地面);第一过滤单元200设置于柜单元100的外侧壁,用于对进入柜单元100的内部的气体进行初步过滤;第二过滤单元300设置于柜单元100的内部,并位于第一过滤单元200的下游,用于对柜单元100的内部的气体进行过滤,以将柜单元100的内部粉尘拦截于第二过滤单元300;负压单元400设置于柜单元100的内部,并位于第二过滤单元300的下游,用于向第二过滤单元300的上游提供负压,以使气体由第一过滤单元200向第二过滤单元300移动;第三过滤单元500设置于柜单元100的顶部,并位于负压单元400的下游,用于防止柜单元100的外部的粉尘进入负压单元400;气体脉冲单元600设置于柜单元100,并位于第二过滤单元300的上部,用于对第二过滤单元300进行气体脉冲冲击,以使被第二过滤单元300拦截/吸附的粉尘从第二过滤单元300向下掉落;导尘单元700设置于柜单元100的内部,并位于第二过滤单元300的下部,用于对第二过滤单元300掉落的粉尘进行导向;集尘单元800可拆卸地设置于柜单元100的内部的底部,并位于导尘单元700的下游以及第二过滤单元300的下部,用于收集第二过滤单元300掉落的粉尘以及沿导尘单元700向下流动的粉尘;清洗单元900设置于柜单元100的内部,并位于导尘单元700的上游,用于向导尘单元700以及集尘单元800提供清洗液,使粉尘由固态变成液态,减少粉尘被再次扬起。
如图3~5所示,柜单元100包括打磨柜元件101、第一安装腔元件102、第二安装腔元件103、第三安装腔元件104以及排气元件105。其中,打磨柜元件101安装于水平面(如地面);第一安装腔元件102设置于打磨柜元件101的外侧壁(前侧壁),用于可拆卸地安装第一过滤单元200;第二安装腔元件103设置于打磨柜元件101的内部,用于可拆卸地安装第二过滤单元300;第三安装腔元件104设置于打磨柜元件101的底部,用于可拆卸地安装集尘单元800;排气元件105设置于打磨柜元件101的顶部,并与负压单元400连通,且用于可拆卸地安装第三过滤单元500。
具体地,第一安装腔元件102设置于打磨柜元件101的前侧壁的中下部;第二安装腔元件103设置于打磨柜元件101的内部的中部,且第二安装腔元件103与水平面之间的竖直高度大于等于第一安装腔元件102的顶部与水平面之间的竖直高度。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安装腔元件103垂直于第一安装腔元件102设置,或者,第二安装腔元件103由上至下倾斜于第一安装腔元件102设置(即第二安装腔元件103的远离第一安装腔元件102的一端与第一安装腔元件102的顶部的竖直距离大于第二安装腔元件103的靠近第一安装腔元件102的一端与第一安装腔元件102的顶部的竖直距离)。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排气元件105为排气口。
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安装腔元件102为若干个,若干第一安装腔元件102沿打磨柜元件101的长度方向按一定距离(一般为等距离)间隔设置。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安装腔元件103为若干个,若干第二安装腔元件103沿打磨柜元件101的长度方向按一定距离(一般为等距离)间隔设置。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三安装腔元件104为若干个,若干第三安装腔元件104沿打磨柜元件101的长度方向按一定距离(一般为等距离)间隔设置。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排气元件105为若干个,若干排气元件105沿打磨柜元件101的长度方向按一定距离(一般为等距离)间隔设置。
其中,第一安装腔元件102的数量、第二安装腔元件103的数量、第三安装腔元件104的数量以及排气元件105的数量相同或不同。
进一步地,柜单元100还包括第一连接元件106、第二连接元件107、第三连接元件108和第四连接元件109。其中,第一连接元件106设置于第一安装腔元件102,用于与第一过滤单元200进行可拆卸连接;第二连接元件107设置于第二安装腔元件103,用于与第二过滤单元300进行可拆卸连接;第三连接元件108设置于排气元件105,用于与第三过滤单元500进行可拆卸连接;第四连接元件109设置于第三安装腔元件104,用于与集尘单元800进行可拆卸连接。
其中,上述可拆卸连接包括但不限于插接式连接、滑动式连接。
第一连接元件106设置于第一安装腔元件102的表面或内部。
其中,第一连接元件106为若干个,若干第一连接元件106对称并环绕第一安装腔元件102设置。一般地,每一第一安装腔元件102对应的第一连接元件106为2~4个。
其中,第一连接元件106为第一连接凸块或第一连接凹槽。
第二连接元件107设置于第二安装腔元件103的表面或内部。
其中,第二连接元件107为若干个,若干第二连接元件107对称并环绕第二安装腔元件103设置。一般地,每一第二安装腔元件103对应的第二连接元件107为2~4个。
其中,第二连接元件107为第二连接凸块或第二连接凹槽。
第三连接元件108设置于排气元件105的表面或内部。
其中,第三连接元件108为若干个,若干第三连接元件108对称并环绕排气元件105设置。一般地,每一排气元件105对应的第三连接元件108为2~4个。
其中,第三连接元件108为第三连接凸块或第三连接凹槽。
第四连接元件109设置于第三安装腔元件104的表面或内部。
其中,第四连接元件109为若干个,若干第四连接元件109对称设置。一般地,每一第三安装腔元件104对应的第四连接元件109为2个。
其中,第四连接元件109为第四连接凸块或第四连接凹槽。
进一步地,柜单元100还包括检修窗元件,检修窗元件设置于打磨柜元件101的顶部,用于供工作人员对柜单元100进行维护检修。
进一步地,柜单元100还包括第一限位元件110,第一限位元件110设置于打磨柜元件101的外侧壁(前侧壁),用于与集尘单元800配合,用于对集尘单元800进行限位。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限位元件110为限位挡板。
如图6所示,第一过滤单元200包括第一过滤元件201和第五连接元件202。其中,第一过滤元件201可拆卸地设置于柜单元100的外侧壁;第五连接元件202设置于第一过滤元件201的侧部,用于与柜单元100进行可拆卸连接。
具体地,第一过滤元件201设置于第一安装腔元件102,第五连接元件202与第一连接元件106进行配合,以将第一过滤元件201可拆卸地安装于第一安装腔元件102的内部。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过滤元件201为具有网孔结构过滤网。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过滤元件201为若干个,第一过滤元件201的数量与第一安装腔元件102的数量相同,每一第一过滤元件201可拆卸地安装于对应的第一安装腔元件102的内部。
其中,第五连接元件202为若干个,若干第五连接元件202对称并环绕第一过滤元件201设置。一般地,每一第一过滤元件201对应的第五连接元件202为2~4个。
其中,第五连接元件202为第五连接凸块或第五连接凹槽,第五连接凸块与第一连接凹槽配合,第五连接凹槽与第一连接凸块配合。
如图7所示,第二过滤单元300包括第二过滤元件301和第六连接元件302。其中,第二过滤元件301可拆卸地设置于柜单元100的内部;第六连接元件302设置于第二过滤元件301的侧部,用于与柜单元100进行可拆卸连接。
具体地,第二过滤元件301设置于第二安装腔元件103,第六连接元件302与第二连接元件107进行配合,以将第二过滤元件301可拆卸地安装于第二安装腔元件103的内部。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过滤元件301垂直于第一过滤元件201设置,或者,第二过滤元件301由上至下倾斜于第一过滤元件201设置(即第二过滤元件301的远离第一过滤元件201的一端与第一过滤元件201的顶部的竖直距离大于第二过滤元件301的靠近第一过滤元件201的一端与第一过滤元件201的顶部的竖直距离)。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过滤元件301为具有褶皱结构的过滤网。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过滤元件301为若干个,第二过滤元件301的数量与第二安装腔元件103的数量相同,每一第二过滤元件301可拆卸地安装于对应的第二安装腔元件103的内部。
其中,第六连接元件302为若干个,若干第六连接元件302对称并环绕第二过滤元件301设置。一般地,每一第二过滤元件301对应的第六连接元件302为2~4个。
其中,第六连接元件302为第六连接凸块或第六连接凹槽,第六连接凸块与第二连接凹槽配合,第六连接凹槽与第二连接凸块配合。
如图8所示,负压单元400包括安装元件401和风机元件402。其中,安装元件401可拆卸地设置于柜单元100的内部,并位于第二过滤单元300的下游;风机元件402可拆卸地设置于安装元件401,且风机元件402的进风口位于第二过滤单元300的下游,风机元件402的出风口位于柜单元100的顶部。
具体地,安装元件401可拆卸地设置于打磨柜元件101的内部,并位于第二安装腔元件103的下游(上部);风机元件402的出风口与排气元件105连通。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安装元件401为安装支架,通过若干螺栓安装于打磨柜元件101的内部。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风机元件402为负压风机或真空泵。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安装元件401为若干个,若干安装元件401沿打磨柜元件101的长度方向按一定距离(一般为等距离)间隔设置。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风机元件402为若干个,风机元件402的数量与安装元件401的数量、排气元件105的数量相同,每一安装元件401的安装一对应的风机元件402,每一风机元件402与对应的一排气元件105连通。
如图9所示,第三过滤单元500包括第三过滤元件501和第七连接元件502。其中,第三过滤元件501可拆卸地设置于柜单元100的顶部;第七连接元件502设置于第三过滤元件501的侧部,用于与柜单元100进行可拆卸连接。
具体地,第三过滤元件501设置于排气元件105,第七连接元件502与第三连接元件108进行配合,以将第三过滤元件501可拆卸地安装于排气元件105的内部。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三过滤元件501为透气过滤膜。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三过滤元件501为若干个,第三过滤元件501的数量与排气元件105的数量相同,每一第三过滤元件501可拆卸地安装于对应的排气元件105的内部。
其中,第七连接元件502为若干个,若干第七连接元件502对称并环绕第三过滤元件501设置。一般地,每一第三过滤元件501对应的第七连接元件502为2~4个。
其中,第七连接元件502为第七连接凸块或第七连接凹槽,第七连接凸块与第三连接凹槽配合,第七连接凹槽与第三连接凸块配合。
如图10所示,气体脉冲单元600包括储气元件601、喷气元件602和第一阀元件603。其中,储气元件601设置于柜单元100的内部或外部;喷气元件602设置于储气元件601,与储气元件601连通,并对准第二过滤单元300的上部,用于向第二过滤单元300提供脉冲气体;第一阀元件603设置于喷气元件602用于控制喷气元件602的开闭。
具体地,储气元件601设置于打磨柜元件101的内部,并位于第二安装腔元件103的上部,且与打磨柜元件101的内壁固定连接;喷气元件602向下设置于储气元件601,并对准第二过滤元件301。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储气元件601为储气气囊或储气气瓶,其与外界管道连通,用于从外界获取气体进行补充。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喷气元件602为雾状喷头。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喷气元件602为若干个,若干喷气元件602沿储气元件601的长度方向按一定距离(一般为等距离)间隔设置。
其中,喷气元件602的数量与第二过滤元件301的数量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一般的,每一第二过滤元件301对应至少一喷气元件602。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阀元件603为第一电磁阀。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阀元件603为若干个,第一阀元件603的数量与喷气元件602的数量相同,每一喷气元件602对应设置一第一阀元件603。
如图11所示,导尘单元700包括导尘板元件701和挡板元件702。其中,导尘板元件701设置于柜单元100的内部,并向集尘单元800倾斜设置;挡板元件702对称地设置于导尘板元件701的两侧。
具体地,导尘板元件701设置于打磨柜元件101的内部,并位于第二安装腔元件103与第三安装腔元件104之间,且导尘板元件701位于第二过滤元件301的下部。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导尘板元件701为若干个,导尘板元件701的数量与第二过滤元件301的数量相同或不同。其中,每一第二过滤元件301的下部设置一个或两个导尘板元件701。在第二过滤元件301的下部设置两个导尘板元件701的情况下,两导尘板元件701对称设置。
从俯视视角观察,第二过滤元件301的投影位于导尘板元件701的投影的内部,或者,第二过滤元件301的投影的一部分位于导尘板元件701的投影的内部,另一部分位于集尘单元800的投影的内部。
设置挡板元件702的目的是,使位于导尘板元件701的表面的粉尘仅能从导尘板元件701的下端掉落,而非从导尘板元件701的两侧掉落,即具有阻挡和引导作用。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挡板元件702为若干个,挡板元件702的数量为导尘板元件701的数量的2倍。
如图12所示,集尘单元800包括集尘盒元件801和第八连接元件802。其中,集尘盒元件801可拆卸地设置于柜单元100的内部的底部;第八连接元件802设置于集尘盒元件801的侧部,用于与柜单元100进行可拆卸连接。
具体地,集尘盒元件801设置于第三安装腔元件104的内部,第八连接元件802与第四连接元件109进行配合,以将集尘盒元件801可拆卸地安装于第三安装腔元件104的内部。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集尘盒元件801为若干个,集尘盒元件801的数量与第三安装腔元件104的数量相同,每一集尘盒元件801可拆卸地安装于对应的第三安装腔元件104的内部。
其中,第八连接元件802为若干个,若干第八连接元件802对称设置于集尘盒元件801的两侧。一般地,每一集尘盒元件801对应的第八连接元件802为2个。
其中,第八连接元件802为第八连接凸块或第八连接凹槽,第八连接凸块与第四连接凹槽配合,第八连接凹槽与第四连接凸块配合。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八连接元件802与第四连接元件109进行滑动连接。
进一步地,集尘单元800还包括第二限位元件803,第二限位元件803设置于集尘盒元件801的外侧,用于在集尘盒元件801设置于第三安装腔元件104的内部的情况下,与打磨柜元件101的第一限位元件110连接,以对集尘盒元件801进行限位,防止集尘盒元件801出现位移。
其中,第二限位元件803为具有阻尼的转动限位伸缩杆或具有阻尼的转动限位滑动杆,其对称且转动地设置于集尘盒元件801的前侧。在集尘盒元件801未设置于第三安装腔元件104的情况下,第二限位元件803垂直于水平面;在集尘盒元件801设置于第三安装腔元件104的情况下,第二限位元件803平行于水平面,且与打磨柜元件101的内壁或外壁抵接。
进一步地,集尘单元800还包括重量监测元件804和报警元件805。其中,重量监测元件804设置于集尘盒元件801的底部,用于获取集尘盒元件801的重量;报警元件805设置于集尘盒元件801的外部(前侧壁),与重量监测元件804连接(电性连接或通信连接),用于在集尘盒元件801的重量与预设重量阈值不匹配的情况下,发出报警信息。
其中,集尘盒元件801的重量与预设重量阈值不匹配是指,集尘盒元件801的重量大于等于预设重量阈值。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重量监测元件804为重量传感器。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报警元件805为声音元件和/或灯光元件,用于发出报警声信息和报警灯光信息,如蜂鸣声或红色灯光。
进一步地,集尘单元800还包括液位监测元件806,液位监测元件806设置于集尘盒元件801的内部,用于获取集尘盒元件801的液位高度;报警元件805与液位监测元件806连接(电性连接或通信连接),用于在集尘盒元件801的液位高度与预设液位高度阈值不匹配的情况下,发出报警信息。
其中,集尘盒元件801的液位高度与预设液位高度阈值不匹配是指,集尘盒元件801的液位高度大于等于预设液位高度阈值。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集尘单元800还包括辅助元件807,辅助元件807设置于集尘盒元件801的外侧(前侧壁),便于将集尘盒元件801从第三安装腔14的内部取出。
其中,辅助元件807为把手。
如图13所示,清洗单元900包括储液元件901、喷液元件902和第二阀元件903。其中,储液元件901设置于柜单元100的内部或外部;喷液元件902设置于储液元件901,与储液元件901连通,并对准导尘单元700的上部以及集尘单元800的上部,用于向导尘单元700和集尘单元800提供清洗液;第二阀元件903设置于喷液元件902用于控制喷液元件902的开闭。
具体地,储液元件901设置于打磨柜元件101的内部,并位于第二安装腔元件103的下部,且与打磨柜元件101的内壁固定连接;喷液元件902向下设置于储液元件901,并对准导尘板元件701和集尘盒元件801。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储液元件901为储液瓶,其与外界管道连通,用于从外界获取清洗液进行补充。
其中,清洗液为水,包括自来水、过滤净化后的自来水。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喷液元件902为雾状喷头。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喷液元件902为若干个,若干喷液元件902沿储液元件901的长度方向按一定距离(一般为等距离)间隔设置。
其中,喷液元件902的数量与导尘板元件701的数量、集尘盒元件801的数量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一般的,每一导尘板元件701对应至少一喷液元件902。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阀元件903为第二电磁阀。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阀元件903为若干个,第二阀元件903的数量与喷液元件902的数量相同,每一喷液元件902对应设置一第二阀元件903。
本实用新型的使用方法如下:
启动风机元件402;
打磨柜元件101的外部的气体经第一过滤元件201过滤后进入打磨柜元件101的内部;
气体裹挟第二安装腔元件103的下部的粉尘向第二过滤元件301流动,粉尘被第二过滤元件301拦截并吸附;
在风机元件402的作用下,气体经排气元件105和第三过滤元件501排出至打磨柜元件101的外部;
停止风机元件402;
启动第一阀元件603;
喷气元件602将储气元件601的气体以脉冲的方式冲击第二过滤元件301,以使第二过滤元件301吸附的粉尘向下掉落;
部分粉尘掉落至导尘板元件701,并沿倾斜的导尘板元件701向下流动至集尘盒元件801;
部分粉尘直接掉落至集尘盒元件801;
停止第一阀元件603;
启动第二阀元件903;
喷液元件902将储液元件901的清洗液喷洒至导尘板元件701、集尘盒元件801,以使粉尘由固态变为固态;
停止第二阀元件903;
在重量监测元件804、液位监测元件806中的任意一个监测的数据与预设阈值不匹配的情况下,取出集尘盒元件801,清理集尘盒元件801,并复位;
不断重复上述步骤。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利用第三过滤单元对柜单元的顶部的排气口进行过滤,在负压单元不工作的情况下,防止外界粉尘及其他物质进入柜单元、负压单元,提高负压单元的工作效率,减少清洁维护负压单元的次数;利用清洗单元对导尘单元和集尘单元进行清洗,提高粉尘流动速度,且使粉尘由固态变为液态,使粉尘沉积于集尘单元,避免粉尘被再次扬起。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及保护范围,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应当能够意识到凡运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图示内容所作出的等同替换和显而易见的变化所得到的方案,均应当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新型干式打磨粉尘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柜单元;
第一过滤单元,所述第一过滤单元设置于所述柜单元的外侧壁;
第二过滤单元,所述第二过滤单元设置于所述柜单元的内部,并位于所述第一过滤单元的下游;
负压单元,所述负压单元设置于所述柜单元的内部,并位于所述第二过滤单元的下游,用于向所述柜单元提供负压,以使所述柜单元的外部的气体经所述第一过滤单元进入所述柜单元的内部,并带动所述柜单元的内部的粉尘流动至所述第二过滤单元,以使粉尘积聚在所述第二过滤单元;
第三过滤单元,所述第三过滤单元设置于所述柜单元的顶部,并位于所述负压单元的下游,用于防止所述柜单元的外部的粉尘进入所述负压单元;
气体脉冲单元,所述气体脉冲单元设置于所述柜单元,并位于所述第二过滤单元的上部,用于对所述第二过滤单元进行气体脉冲冲击,以使粉尘从所述第二过滤单元向下掉落;
导尘单元,所述导尘单元设置于所述柜单元的内部,并位于所述第二过滤单元的下部,用于对所述第二过滤单元掉落的粉尘进行导向;
集尘单元,所述集尘单元设置于所述柜单元的内部的底部,并位于所述导尘单元的下游以及所述第二过滤单元的下部,用于收集所述第二过滤单元掉落的粉尘以及沿所述导尘单元向下流动的粉尘;
清洗单元,所述清洗单元设置于所述柜单元的内部,并位于所述导尘单元的上游,用于向所述导尘单元、所述集尘单元提供清洗液,使粉尘由固态变成液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干式打磨粉尘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柜单元包括:
打磨柜元件;
第一安装腔元件,所述第一安装腔元件设置于所述打磨柜元件的外侧壁,用于可拆卸地安装所述第一过滤单元;
第二安装腔元件,所述第二安装腔元件设置于所述打磨柜元件的内部,用于可拆卸地安装所述第二过滤单元;
第三安装腔元件,所述第三安装腔元件设置于所述打磨柜元件的底部,用于可拆卸地安装所述集尘单元;
排气元件,所述排气元件设置于所述打磨柜元件的顶部,并与所述负压单元连通,且用于可拆卸地安装所述第三过滤单元。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干式打磨粉尘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负压单元包括:
安装元件,所述安装元件可拆卸地设置于所述柜单元的内部,并位于所述第二过滤单元的下游;
风机元件,所述风机元件可拆卸地设置于所述安装元件,所述风机元件的进风口位于所述第二过滤单元的下游,所述风机元件的出风口位于所述柜单元的顶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干式打磨粉尘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体脉冲单元包括:
储气元件,所述储气元件设置于所述柜单元;
喷气元件,所述喷气元件设置于所述储气元件,与所述储气元件连通,并对准所述第二过滤单元的上部;
第一阀元件,所述第一阀元件设置于所述喷气元件。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干式打磨粉尘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尘单元包括:
导尘板元件,所述导尘板元件设置于所述柜单元的内部,并向所述集尘单元倾斜设置;
挡板元件,所述挡板元件设置于所述导尘板元件的两侧。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干式打磨粉尘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集尘单元包括:
集尘盒元件,所述集尘盒元件可拆卸地设置于所述柜单元的内部的底部,并位于所述导尘单元的下游以及所述第二过滤单元的下部,用于收集所述第二过滤单元掉落的粉尘以及沿所述导尘单元向下流动的粉尘;
第八连接元件,所述第八连接元件设置于所述集尘盒单元的侧部,用于与所述柜单元进行可拆卸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新型干式打磨粉尘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集尘单元还包括:
重量监测元件,所述重量监测元件设置于所述集尘盒元件的底部,用于获取所述集尘盒元件的重量;
报警元件,所述报警元件设置于所述集尘盒元件的外部,并与所述重量监测元件连接,用于在所述集尘盒元件的重量与预设重量阈值不匹配的情况下,发出报警信息;和/或
液位监测元件,所述液位监测元件设置于所述集尘盒元件的内部,用于获取所述集尘盒元件的液位高度;
报警元件,所述报警元件设置于所述集尘盒元件的外部,并与所述液位监测元件连接,用于在所述集尘盒元件的液位高度与预设液位高度阈值不匹配的情况下,发出报警信息。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干式打磨粉尘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柜单元包括:
第一限位元件,所述第一限位元件设置于所述柜单元的外侧壁;
所述集尘单元包括:
第二限位元件,所述第二限位元件设置于所述集尘单元的外侧壁,用于在所述集尘单元设置于所述柜单元的内部的情况下,与所述第一限位元件配合。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干式打磨粉尘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清洗单元包括:
储液元件,所述储液元件设置于所述柜单元;
喷液元件,所述喷液元件设置于所述储液元件,并与所述储液元件连通,用对准所述导尘单元、所述集尘单元;
第二阀元件,所述第二阀元件设置于所述喷液元件。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干式打磨粉尘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过滤单元包括:
第一过滤元件,所述第一过滤元件可拆卸地设置于所述柜单元的外侧壁;
第五连接元件,所述第五连接元件设置于所述第一过滤元件的侧部,用于与所述柜单元进行可拆卸连接;和/或
所述第二过滤单元包括:
第二过滤元件,所述第二过滤元件可拆卸地设置于所述柜单元的内部;
第六连接元件,所述第六连接元件设置于所述第二过滤元件的侧部,用于与所述柜单元进行可拆卸连接;和/或
所述第三过滤单元包括:
第三过滤元件,所述第三过滤元件可拆卸地设置于所述柜单元的顶部;
第七连接元件,所述第七连接元件设置于所述第三过滤元件的侧部,用于与所述柜单元进行可拆卸连接。
CN202122396686.9U 2021-09-30 2021-09-30 一种新型干式打磨粉尘处理装置 Active CN21565453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396686.9U CN215654535U (zh) 2021-09-30 2021-09-30 一种新型干式打磨粉尘处理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396686.9U CN215654535U (zh) 2021-09-30 2021-09-30 一种新型干式打磨粉尘处理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654535U true CN215654535U (zh) 2022-01-28

Family

ID=7996750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396686.9U Active CN215654535U (zh) 2021-09-30 2021-09-30 一种新型干式打磨粉尘处理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65453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024136B (zh) 湿式除尘器
CN102019124B (zh) 一种自动吸收漆雾装置
KR20100010668A (ko) 노면 청소 차량용 공기정화장치
CN208809711U (zh) 一种防爆湿式除尘一体机
CN206273325U (zh) 一种粉尘过滤器
CN215654535U (zh) 一种新型干式打磨粉尘处理装置
KR200400487Y1 (ko) 집진기
CN210332111U (zh) 一种高效道路清洁降尘装置
CN103691248B (zh) 一种激光拼焊除尘装置
CN209510736U (zh) 一种环保型排风机
CN206027334U (zh) 一种改进型打磨房除尘设备
CN105903304A (zh) 一种节能环保除尘系统
CN109603333A (zh) 立式袋式除尘器
CN107716186A (zh) 一种立式喷房系统
KR100803989B1 (ko) 스트립 그라인더 미스트오일집진기의 오일흄 포집 제거장치
CN208465419U (zh) 一种石墨粉尘处理装置
CN208895890U (zh) 一种提高除尘吸力的打磨房
CN220546767U (zh) 矿用湿式除尘风机
CN211611961U (zh) 一种自动清理的脉冲除尘器
CN109331595A (zh) 环保除尘设备
CN104492217A (zh) 一种除尘装置
CN212739931U (zh) 一种混凝土储料斗的沙尘处理装置
CN220362384U (zh) 一种用于打磨室的排气结构
CN209091205U (zh) 一种用于工厂的环保防尘装置
CN207119202U (zh) 一种燃气轮机进气滤网清吹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