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607416U - 医用助行装置 - Google Patents

医用助行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607416U
CN215607416U CN202121837852.8U CN202121837852U CN215607416U CN 215607416 U CN215607416 U CN 215607416U CN 202121837852 U CN202121837852 U CN 202121837852U CN 215607416 U CN215607416 U CN 21560741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pporting
sleeve
groove
vibration
connecting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1837852.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吴晶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aikang Tongji Wuhan Hospital
Original Assignee
Taikang Tongji Wuhan Hospit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aikang Tongji Wuhan Hospital filed Critical Taikang Tongji Wuhan Hospital
Priority to CN202121837852.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60741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60741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60741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Rehabilitation Tool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属于医用护理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医用助行装置。本申请实施例旨在解决相关技术中助行装置振动容易对患者的身体造成损伤的问题。本申请实施例的医用助行装置,包括可移动的支撑组件、两个手臂支撑组件和两个第一减振组件;两个手臂支撑组件平行且间隔的设置于支撑组件的上方,手臂支撑组件用于与患者手臂配合;每个手臂支撑组件均通过一个第一减振组件与支撑组件连接,第一减振组件用于吸收来自支撑组件的振动力。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医用助行装置,能够减小支撑组件产生的振动,从而防止对患者的身体造成损伤。

Description

医用助行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实施例属于医用护理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医用助行装置。
背景技术
心胸外科患者完成手术后,在进行保健护理时,通常需要使用助行装置来支撑体重、保持平衡等,以辅助患者行走。
相关技术中,助行装置通常包括四个支腿以及支撑板,四个支腿均支撑在支撑板的下部,每一支腿的下端均设置有滚轮。在使用的过程中,患者可以将手部或者手臂支撑在支撑板上,以使得助行装置可以承载患者的部分体重,以便患者行走。
然而,相关技术中,在行走的过程中,地面不平容易引起助行装置的振动,振动力会经患者的手臂传递至身体,容易对患者的身体造成损伤。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医用助行装置,以解决助行装置振动容易对患者的身体造成损伤的技术问题。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医用助行装置,包括可移动的支撑组件、两个手臂支撑组件和两个第一减振组件;两个所述手臂支撑组件平行且间隔的设置于所述支撑组件的上方,所述手臂支撑组件用于与患者手臂配合;每个所述手臂支撑组件均通过一个所述第一减振组件与所述支撑组件连接,所述第一减振组件用于吸收来自所述支撑组件的振动力。
本申请实施例的医用助行装置,手臂支撑组件位于支撑组件的上方,手臂支撑组件与支撑组件之间设置有第一减振组件,第一减振组件用于吸收来自支撑组件的振动力,以减小对手臂支撑组件产生的振动,从而防止对患者的身体造成损伤。
在可以包括上述实施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减振组件包括第一固定件、第一连接板和第一弹性件;所述第一固定件连接于所述支撑组件的上端,所述第一固定件背离所述支撑组件的一侧设置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连接板水平设置于所述第一凹槽内,所述手臂支撑组件与所述第一连接板连接;所述第一弹性件设置于所述第一凹槽内,所述第一弹性件位于所述第一连接板的下方,所述第一弹性件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凹槽的槽底,所述第一弹性件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板。
在可以包括上述实施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减振组件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一连接板和所述第一凹槽的槽底之间的第一伸缩杆和第一套管,所述第一伸缩杆与所述第一连接板垂直,所述第一伸缩杆的上端与所述第一连接板连接,所述第一伸缩杆滑设在所述第一套管内,所述第一套管的下端与所述第一凹槽的槽底连接。
在可以包括上述实施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伸缩杆和所述第一套管之间具有第一限位机构,所述第一限位机构用于阻止所述第一伸缩杆的下端与所述第一套管分离。
在可以包括上述实施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支撑组件包括支撑平台和支撑架;两个所述手臂支撑组件设置于所述支撑平台的上方,每个所述手臂支撑组件均通过一个所述第一减振组件与所述支撑平台的上表面连接;所述支撑架支撑在所述支撑平台的下端,所述支撑架的下端可转动的设置有多个滚轮。
在可以包括上述实施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支撑架包括至少三个立柱,至少三个所述立柱位于不同的平面内;每一所述立柱的上端与所述支撑平台连接,每一所述立柱的下端与一个所述滚轮可转动的连接。
在可以包括上述实施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医用助行装置还包括第二减振组件,每个所述立柱通过所述第二减振组件与所述滚轮连接,所述第二减振组件用于吸收来自所述滚轮的振动力。
在可以包括上述实施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减振组件包括第二固定件、第二连接板和第二弹性件;所述第二固定件连接于所述立柱的下端,所述第二固定件背离所述立柱的下端设置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二连接板水平设置于所述第二凹槽内;所述滚轮连接于所述第二连接板的下表面;所述第二弹性件与所述第二凹槽的槽底和所述第二连接板连接。
在可以包括上述实施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减振组件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二连接板和所述第二凹槽的槽底之间的第二伸缩杆和第二套管,所述第二伸缩杆与所述第二连接板垂直,所述第二伸缩杆的下端与所述第二连接板连接,所述第二套管的上端与所述第二凹槽的槽底连接,所述第二伸缩杆滑设在所述第二套管内;所述第二伸缩杆和所述第二套管之间具有第二限位机构,所述第二限位机构用于阻止所述第二伸缩杆的上端与所述第二套管分离。
在可以包括上述实施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立柱包括第一立柱、第二立柱和锁紧螺栓;所述第一立柱的上端连接于所述支撑平台的下表面;所述第二立柱的上端设置有连接孔,所述第一立柱滑设在所述连接孔内;所述第二立柱的侧壁上设置有贯穿至所述连接孔的螺纹孔,所述锁紧螺栓与所述螺纹孔配合,所述锁紧螺栓用于抵顶所述第一立柱。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的医用助行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医用助行装置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4为图2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支撑组件;
11-支撑平台; 111-橡胶条; 12-支撑架;
121-第一立柱; 122-第二立柱; 123-连接孔;
124-锁紧螺栓; 125-滚轮; 126-第三连接槽;
127-第一折弯部; 128-第二折弯部;
20-手臂支撑组件;
21-第三连接板; 211-连接柱; 22-肘支撑部;
221-弧形板; 222-减振垫; 23-握持部;
231-握杆; 232-防滑件;
30-第一减振组件;
31-第一固定件; 311-第一凹槽; 32-第一连接板;
33-第一伸缩杆; 34-第一套管; 35-第一弹性件;
40-第二减振组件;
41-第二固定件; 411-第二凹槽; 42-第二连接板;
421-连接头; 422-第一连接槽; 423-第二连接槽;
43-第二伸缩杆; 44-第二套管; 45-第二弹性件。
具体实施方式
相关技术中,通常使用助行装置辅助患者行走。助行装置通常包括四个支腿以及支撑板,四个支腿均连接于支撑板的下部,每一支腿的下端均设置有滚轮。在使用的过程中,患者可以将手部或者手臂支撑在支撑板上,以使得助行装置可以承载患者的部分体重,以便患者行走。然而,相关技术中,助行装置中支腿与支撑板之间通常采用焊接或螺栓连接等刚性连接的方式进行连接。在患者使用助行装置行走的过程中,如果地面不平等原因,助行装置会产生振动,振动力会经患者的手臂传递至患者的身体,容易对患者的身体造成损伤。
本申请实施例的医用助行装置,通过在支撑组件和手臂支撑组件之间设置第一减振组件,第一减振组件用于吸收来自支撑组件的振动力,以减小支撑组件对手臂支撑组件产生的振动,从而防止对患者的身体造成损伤。
为使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参考图1,本申请实施例的医用助行装置,包括可移动的支撑组件10、两个手臂支撑组件20和两个第一减振组件30。两个手臂支撑组件20平行且间隔的设置于支撑组件10的上方,手臂支撑组件20用于与患者手臂配合;每个手臂支撑组件20均通过一个第一减振组件30与支撑组件10连接,第一减振组件30用于吸收来自支撑组件10的振动力。
本申请实施例的医用助行装置,手臂支撑组件20位于支撑组件10的上方,手臂支撑组件20与支撑组件10之间设置有第一减振组件30,手臂支撑组件20用于吸收来自支撑组件10的振动力,以减小支撑组件10对手臂支撑组件20产生的振动,避免该振动力经由手臂支撑组件20传递至患者的身体,从而防止对患者的身体造成损伤。
本申请实施例对支撑组件10的结构不作具体限定,只要支撑组件10能够移动且起到支撑患者体重的作用即可。示例性地,支撑组件10可以为框架结构,也可以为箱体结构。
示例性地,参考图2,支撑组件10包括支撑平台11和支撑架12,两个手臂支撑组件20平行且间隔的设置于支撑平台11的上方,每个手臂支撑组件20均通过一个第一减振组件30与支撑平台11的上表面连接。支撑架12支撑在支撑平台11的下端,支撑架12的下端可转动的设置有多个滚轮125。滚轮125可以为单向轮,也可以为万向轮,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支撑组件10包括支撑平台11和支撑架12,支撑架12连接于支撑平台11的下端,如此设置,能够减轻支撑组件10的重量,使得患者移动该医用助行装置能够省力。同时,支撑架12的下端连接有多个滚轮125。患者在使用该医用助行装置时,可推动支撑平台11,支撑平台11带动支撑架12移动,支撑架12下端的滚轮125能够在地面上滚动,由于地面与滚轮125的摩擦力小,能够进一步减小移动该医用助行装置时所耗费的力,提高患者使用时的便捷性。
支撑平台11连接于支撑架12的顶端,用于连接手臂支撑组件20。同时,支撑平台11也可以用于支撑患者的身体,当患者行走过程中疲劳时,可倚靠于支撑平台11上进行休息。示例性地,参考图1,支撑平台11上与安装手臂支撑组件20的侧面相垂直的侧面上设置为弧形面,弧形面上连接有橡胶条111,患者可倚靠于连接有橡胶条111的弧形面上,以防止支撑平台11与患者的身体发生干涉,提高患者倚靠时的舒适性。
示例性地,参考图1和图2,支撑架12包括至少三个立柱,至少三个立柱位于不同的平面内,每一立柱的上端与支撑平台11连接,每一立柱的下端与一个滚轮125可转动的连接。如此设置,至少三个立柱均能够对支撑平台11起到支撑的作用,从而提高支撑稳定性。
可以理解的是,立柱可以为长条圆柱结构,长条圆柱结构可以为实心的,也可以为空心的,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示例性地,参考图2,立柱包括第一立柱121、第二立柱122和锁紧螺栓124,第一立柱121的上端连接于支撑平台11的下表面;第二立柱122的上端设置有连接孔123,第一立柱121滑设在连接孔123内;第二立柱122的侧壁上设置有贯穿至连接孔123的螺纹孔,锁紧螺栓124与螺纹孔配合,锁紧螺栓124用于抵顶第一立柱121。
第二立柱122的上端设置有连接孔123,由于第一立柱121滑设在连接孔123内,第一立柱121可在连接孔123内滑动,使得第一立柱131的上端能够远离第二立柱122,从而能够对连接于第一立柱131上端的支撑平台11的高度进行调节。由于锁紧螺栓124与第二立柱122侧壁上的螺纹孔配合,螺纹孔贯穿至连接孔123内,锁紧螺栓124能够伸入至连接孔123内,并抵顶于第一立柱121上。当支撑平台11调节至一定高度时,可手动旋转锁紧螺栓124,使锁紧螺栓124对高度调节后的第一立柱121进行锁紧,防止第一立柱121与第二立柱122发生相对移动而造成支撑平台11的高度发生改变。该医用助行装置支撑平台11的高度能够进行调节,能够适用于不同身高的患者,提高了该医用助行装置的适用性。
手臂支撑组件20用于与患者手臂配合,以对患者的手臂起到支撑的作用。示例性地,参考图2,手臂支撑组件20包括水平设置的第三连接板21。第三连接板21的下表面连接第一减振组件30,例如,第三连接板21的下方可设置有连接柱211,连接柱211垂直于第三连接板21设置,连接柱211的一端与第三连接板21的下表面连接,连接柱211的另一端与第一减振组件30连接。第三连接板21的上表面设置有肘支撑部22和握持部23。肘支撑部22沿第三连接板21的延伸方向设置,肘支撑部22用于支撑肘部。握持部23设置于肘支撑部22的一侧,握持部23用于供手部握持。
患者可将手臂的前肘放置于肘支撑部22上,以支撑部分体重;且可在支撑前肘的同时,用手握住位于肘支撑部22一侧的握持部23上,使得患者可以移动医用助行装置,提高了移动时的便捷性。
示例性地,参考图2,肘支撑部22包括两侧向上弯曲的弧形板221和减振垫222,弧形板221沿第三连接板21的延伸方向水平设置,弧形板221连接于第三连接板21的上表面,减振垫222连接于弧形板221的上表面。
弧形板221的两侧向上弯曲,患者手臂的前肘能够放置于弧形板221中,提高了对患者前肘的包裹性,增大了对前肘的支撑面积,从而提高了对前肘的支撑性能。减振垫222连接于弧形板221的上表面,患者将前肘放置于减振垫222上,减振垫222能够对振动进行吸收,提高了患者的舒适性。示例性地,减振垫222的材质可以为软质橡胶,也可以为织物软垫,减振垫222也可以为其他能够吸收振动的材质,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握持部23可以包括握杆231和防滑件232,握杆231连接于弧形板221的一侧,患者将前肘支撑于弧形板221上时,能够用手握紧握杆231。握杆231的外侧连接有防滑件232,防滑件232能够增大与手部之间的摩擦力,起到防滑的作用。示例性地,防滑件232的材质可以为橡胶,也可以为其他防滑材质,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第一减振组件30设置于支撑平台11和手臂支撑组件20之间,以吸收来自支撑组件10的振动力。示例性地,参考图3,第一减振组件30包括第一固定件31、第一连接板32和第一弹性件35。第一固定件31连接于支撑组件10的上端,第一固定件31背离支撑组件10的一侧设置有第一凹槽311。例如,第一固定件31连接于支撑平台11的上表面,第一固定件31背离支撑平台11的一侧设置有第一凹槽311。第一连接板32水平设置于第一凹槽311内,手臂支撑组件20与第一连接板32连接。例如,连接柱211的一端与第三连接板21连接,连接柱211的另一端与第一连接板32连接,使得第三连接板21通过连接柱211与第一连接板32连接。第一弹性件35设置于第一凹槽311内,第一弹性件35位于第一连接板32的下方,第一弹性件35的一端连接第一凹槽311的槽底,第一弹性件35的另一端连接第一连接板32。
患者将前肘放置于连接有减振垫222的弧形板221上时,手肘对减振垫222和弧形板221施加向下的力,该向下的力推动第三连接板21和通过连接柱211与第三连接板21相连的第一连接板32沿第一凹槽311向下移动,即向第一凹槽311的槽底移动,使得第一弹性件35产生压缩,第一弹性件35向第一连接板32施加反向力,该反向力通过连接柱211、第三连接板21、弧形板221及减振垫222施加于手肘上,以便托起患者手肘。
此外,由于地面不平等原因,支撑平台11和支撑架12受到振动时,该振动力经第一固定件31传递至第一弹性件35上,第一弹性件35能够对该振动力进行吸收,从而防止该振动力进一步传递至患者的手臂,避免对患者的身体造成损伤。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弹性件35可以为压缩螺旋弹簧,也可以为橡胶块,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定,只要第一弹性件35能够吸收支撑组件10的振动即可。
示例性地,参考图3,第一减振组件30还包括位于第一连接板32和第一凹槽311的槽底之间的第一伸缩杆33和第一套管34,第一伸缩杆33与第一连接板32垂直,第一伸缩杆33的上端与第一连接板32连接,第一伸缩杆33滑设在第一套管34内,第一套管34的下端与第一凹槽311的槽底连接。
当第一连接板32受到手臂支撑组件20向下的压力,或,第一固定件31受到来自支撑架12和支撑平台11的振动力,使得第一弹性件35产生压缩时,由于第一伸缩杆33滑设在第一套管34内,第一伸缩杆33向第一套管34内滑动,以对第一连接板32和/或第一固定件31起到导向的作用,从而能够提高第一连接板32和/或第一固定件31的移动平稳性,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同时能够防止第一弹性件35压缩过程中发生偏斜,避免对第一弹性件35造成损坏,延长第一弹性件35的使用寿命,从而提高医用助行装置的使用寿命。
示例性地,第一套管34的内径小于第一伸缩杆33的外径,第一套管34套设于第一伸缩杆33的外侧,第一套管34可采用具有弹力的金属带材或塑料片材卷制而成,使得第一套管34具有自紧功能,第一套管34始终对第一伸缩杆33施加锁紧力,能够防止第一套管34和第一伸缩杆33在相对移动的过程中发生分离。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一些实现方式中,第一伸缩杆33和第一套管34之间具有第一限位机构,第一限位机构用于阻止第一伸缩杆33的下端与第一套管34分离。
示例性地,第一限位机构可以包括设置于第一伸缩杆33下端的第一环形凸起以及设置于第一套管34上端的第二环形凸起,第一环形凸起由第一伸缩杆33下端沿垂直于第一伸缩杆33的中心线的方向延伸,第一环形凸起位于第一套管34内。第二环形凸起由第一套管34上端的管内表面沿垂直于第一套管34中心线的方向延伸,第二环形凸起套设于第一伸缩杆33上。当第一伸缩杆33相对于第一套管34向上移动时,第一环形凸起与第二环形凸起相互抵接,以对第一伸缩杆33的位置进行限定,从而阻止第一伸缩杆33的下端与第一套管34分离。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减振组件10还可以为具有阻尼的第一气弹簧。第一气弹簧垂直于支撑平台11,第一气弹簧的一端与支撑平台11连接,第一气弹簧的另一端与第三连接板21连接。第一减振组件10还可以为其他能够吸收振动的机构,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示例性地,本申请实施例的医用助行装置还包括第二减振组件40。每个立柱通过第二减振组件40与滚轮125连接,第二减振组件40用于吸收来自滚轮125的振动力,从而防止滚轮125产生的振动力传递至立柱,进而防止该振动力传递至患者的手臂,以对患者进行保护,避免对患者的身体造成损伤。
示例性地,参考图4,第二减振组件40包括第二固定件41、第二连接板42和第二弹性件45;第二固定件41连接于立柱的下端,第二固定件41背离立柱的下端设置有第二凹槽411;第二连接板42水平设置于第二凹槽411内;滚轮125连接于第二连接板42的下表面;第二弹性件45与第二凹槽411的槽底和第二连接板42连接。
由于地面不平等原因,滚轮125受到振动时,该振动力经第二连接板42传递至第二弹性件45上,使得第二弹性件45产生压缩,第二弹性件45能够对该振动力进行吸收,防止该振动力进一步传递至支撑组件10上,进而防止该振动力传递至患者的手臂,避免对患者的身体造成损伤。
示例性地,第二减振组件40还包括位于第二连接板42和第二凹槽411的槽底之间的第二伸缩杆43和第二套管44,第二伸缩杆43与第二连接板42垂直,第二伸缩杆43的下端与第二连接板42连接,第二套管44的上端与第二凹槽411的槽底连接,第二伸缩杆43滑设在第二套管44内;第二伸缩杆43和第二套管44之间具有第二限位机构,第二限位机构用于阻止第二伸缩杆43的上端与第二套管44分离。
当第二连接板42受到来自滚轮125的振动力,使得第二弹性件45产生压缩时,由于第二伸缩杆43滑设在第二套管44内,第二伸缩杆43向第二套管44内滑动,以对第二连接板42和/或第二固定件41起到导向的作用,从而能够提高第二连接板42和/或第二固定件41的移动平稳性,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同时能够防止第二弹性件45压缩过程中发生偏斜,避免对第二弹性件45造成损坏,延长第二弹性件45的使用寿命,从而提高医用助行装置的使用寿命。
第二限位机构能够阻止第二伸缩杆43的上端与第二套管44分离。示例性地,第二限位机构可以包括设置于第二伸缩杆43下端的第三环形凸起以及设置于第二套管44上端的第四环形凸起,第三环形凸起由第二伸缩杆43下端沿垂直于第二伸缩杆43的中心线的方向延伸,第三环形凸起位于第二套管44内。第四环形凸起由第二套管44上端的管内表面沿垂直于第二套管44中心线的方向延伸,第四环形凸起套设于第二伸缩杆43上。当第二伸缩杆43相对于第二套管44向上移动时,第三环形凸起与第四环形凸起相互抵接,以对第二伸缩杆43的位置进行限定,从而阻止第二伸缩杆43的下端与第二套管44分离。
可以理解的是,第二弹性件45可以为压缩螺旋弹簧,也可以为橡胶块,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定,只要第二弹性件45能够吸收滚轮125的振动即可。
第二连接板42还可以与滚轮125可拆卸连接,以方便更换滚轮125。示例性地,参考图4,第二连接板42的下表面设置有连接头421,连接头421的侧面设置有水平的第一连接槽422,连接头421上与该侧面相对的另一侧面上设置第二连接槽423,第二连接槽423与第一连接槽422平行。滚轮125的顶部设置有水平的第三连接槽126,第三连接槽126用于套设连接头421。第三连接槽126具有两个伸出端,一个伸出端上设置有第一折弯部127,第一折弯部127用于插设于第一连接槽422内,另一个伸出端上设置有第二折弯部128,第二折弯部128用于插设于第二连接槽423内。
如此设置,安装滚轮125时,可将第一折弯部127与第一连接槽422对准,将第二折弯部128与第二连接槽423对准。然后水平推动滚轮125,以将第一折弯部127插设于第一连接槽422内,将第二折弯部128插设于第二连接槽423内,从而实现滚轮125与第二连接板42之间的连接;拆卸滚轮时,水平拉动滚轮125,使得第一折弯部127从第一连接槽422中脱离,第二折弯部128从第二连接槽423中脱离,从而实现滚轮125与第二连接板42之间的拆卸,便于对滚轮125的更换,方便医用助行装置的维修。
可以理解的是,第二减振组件10还可以为具有阻尼的第二气弹簧。第二气弹簧垂直于支撑平台11,第二气弹簧的一端与支撑平台11连接,第二气弹簧的另一端与第三连接板21连接。第一减振组件10还可以为其他能够吸收振动的机构,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医用助行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可移动的支撑组件、两个手臂支撑组件和两个第一减振组件;两个所述手臂支撑组件平行且间隔的设置于所述支撑组件的上方,所述手臂支撑组件用于与患者手臂配合;每个所述手臂支撑组件均通过一个所述第一减振组件与所述支撑组件连接,所述第一减振组件用于吸收来自所述支撑组件的振动力。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医用助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减振组件包括第一固定件、第一连接板和第一弹性件;所述第一固定件连接于所述支撑组件的上端,所述第一固定件背离所述支撑组件的一侧设置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连接板水平设置于所述第一凹槽内,所述手臂支撑组件与所述第一连接板连接;所述第一弹性件设置于所述第一凹槽内,所述第一弹性件位于所述第一连接板的下方,所述第一弹性件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凹槽的槽底,所述第一弹性件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板。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医用助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减振组件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一连接板和所述第一凹槽的槽底之间的第一伸缩杆和第一套管,所述第一伸缩杆与所述第一连接板垂直,所述第一伸缩杆的上端与所述第一连接板连接,所述第一伸缩杆滑设在所述第一套管内,所述第一套管的下端与所述第一凹槽的槽底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医用助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伸缩杆和所述第一套管之间具有第一限位机构,所述第一限位机构用于阻止所述第一伸缩杆的下端与所述第一套管分离。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医用助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组件包括支撑平台和支撑架;两个所述手臂支撑组件平行且间隔的设置于所述支撑平台的上方,每个所述手臂支撑组件均通过一个所述第一减振组件与所述支撑平台的上表面连接;所述支撑架支撑在所述支撑平台的下端,所述支撑架的下端可转动的设置有多个滚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医用助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架包括至少三个立柱,至少三个所述立柱位于不同的平面内;每一所述立柱的上端与所述支撑平台连接,每一所述立柱的下端与一个所述滚轮可转动的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医用助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医用助行装置还包括第二减振组件,每个所述立柱通过所述第二减振组件与所述滚轮连接,所述第二减振组件用于吸收来自所述滚轮的振动力。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医用助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减振组件包括第二固定件、第二连接板和第二弹性件;所述第二固定件连接于所述立柱的下端,所述第二固定件背离所述立柱的下端设置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二连接板水平设置于所述第二凹槽内;所述滚轮连接于所述第二连接板的下表面;所述第二弹性件与所述第二凹槽的槽底和所述第二连接板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医用助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减振组件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二连接板和所述第二凹槽的槽底之间的第二伸缩杆和第二套管,所述第二伸缩杆与所述第二连接板垂直,所述第二伸缩杆的下端与所述第二连接板连接,所述第二套管的上端与所述第二凹槽的槽底连接,所述第二伸缩杆滑设在所述第二套管内;
所述第二伸缩杆和所述第二套管之间具有第二限位机构,所述第二限位机构用于阻止所述第二伸缩杆的上端与所述第二套管分离。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医用助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立柱包括第一立柱、第二立柱和锁紧螺栓;所述第一立柱的上端连接于所述支撑平台的下表面;所述第二立柱的上端设置有连接孔,所述第一立柱滑设在所述连接孔内;所述第二立柱的侧壁上设置有贯穿至所述连接孔的螺纹孔,所述锁紧螺栓与所述螺纹孔配合,所述锁紧螺栓用于抵顶所述第一立柱。
CN202121837852.8U 2021-08-06 2021-08-06 医用助行装置 Active CN21560741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837852.8U CN215607416U (zh) 2021-08-06 2021-08-06 医用助行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837852.8U CN215607416U (zh) 2021-08-06 2021-08-06 医用助行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607416U true CN215607416U (zh) 2022-01-25

Family

ID=7989580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1837852.8U Active CN215607416U (zh) 2021-08-06 2021-08-06 医用助行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60741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5261682A (en) Collapsible recuperating walker
US5366231A (en) Movable base for a baby walker
US20070194547A1 (en) Walker with lift-assisting seat assembly
EP0767650B1 (en) Mobility assisting device
AU2004281702A1 (en) Ergonomic collapsible crutch
US7104271B2 (en) Ergonomic collapsible crutch
US8479755B2 (en) Ambulatory aid
CN215607416U (zh) 医用助行装置
EP1362620B1 (en) Personal exercise machine for swimming-like movements
CN213250902U (zh) 一种神经外科用多功能康复锻炼装置
CN212118912U (zh) 一种舞蹈训练用下腰装置
CN107898619A (zh) 一种腰背部康复椅
CN115054493A (zh) 一种医疗护理用助行装置
CN111084963B (zh) 一种健身用的引体向上运动装置
CN209966974U (zh) 一种骨科助行装置
KR101389575B1 (ko) 완충 지팡이
CN109330831B (zh) 一种长期卧床患者康复用行走能力训练辅助装置
CA2469102A1 (en) Mobility assist
JP2010000357A (ja) 歩行系統の筋肉を増強するためのトレーニング装置
KR100690336B1 (ko) 휠체어
CN213100702U (zh) 一种老年康复训练装置
KR102421199B1 (ko) 워킹패드 충격흡수장치
CN219148372U (zh) 一种方便休息的助行器
CN212880810U (zh) 一种脊椎康复用训练装置
US20190060148A1 (en) Personal mobility apparatu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