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517437U - 一种竹笋发酵用菌落培养皿 - Google Patents

一种竹笋发酵用菌落培养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517437U
CN215517437U CN202120110341.XU CN202120110341U CN215517437U CN 215517437 U CN215517437 U CN 215517437U CN 202120110341 U CN202120110341 U CN 202120110341U CN 215517437 U CN215517437 U CN 21551743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lony
component
culture dish
dish
inocul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0110341.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邱显兵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ichuan Zhuxinbing Food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ichuan Zhuxinbing Food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ichuan Zhuxinbing Food Co ltd filed Critical Sichuan Zhuxinbing Food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0110341.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51743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51743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51743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pparatus Associated With Microorganisms And Enzym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竹笋发酵用菌落培养皿,包括培养皿组件和菌落接种组件,所述菌落接种组件将待接种菌落接种至培养皿组件内;所述菌落接种组件包括动力部件和接种部件,所述动力部件设置在培养皿组件外,所述接种部件设置在培养皿组件内,所述接种部件与动力部件的动力输出端连接;所述接种部件包括竖杆、横杆、若干接种环和菌落供应部件,所述竖杆的一端与横杆的中心位置连接,另一端与动力部件的动力输出端连接,所述接种环均布在横杆上,所述菌落供应部件向接种环供应待接种菌落;通过上述方案,利用菌落接种组件中设置的动力部件驱动接种部件对菌落进行自动化接种的方法实现了对待培养菌落进行自动化转移接种的目的。

Description

一种竹笋发酵用菌落培养皿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食品生产辅助技术领域,尤其涉及用于发酵类食品生产辅助设备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竹笋发酵用菌落培养皿。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竹笋内含有多种营养物质,如植物蛋白、多聚糖、各类维生素以及多种微量元素等。现有技术中,为促使竹笋内的营养物质能更为充分的被人体吸收,已开始采用发酵法对竹笋的进行深加工处理。对于竹笋的发酵目前大多采用益生菌进行发酵。为进一步研究更适用于竹笋发酵用益生菌菌群,常需对野生菌落进行培养和筛选。
同时在利用菌落对竹笋进行发酵的过程中,存在非益生菌类菌落也会跟随成长的情况。现有技术中,采用培养皿对益生菌菌落进行培养的方法,就可以实现培育出较为纯净的益生菌菌落。
现有技术中,再利用培养皿对益生菌菌落进行培养时,常用的接种方法为,将培养皿打开,然后利用接种环进行接种,使用这类接种方法在接种时容易被环境中的菌孢污染培养基,并且未能实现对菌落进行自动化转移接种的技术。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竹笋发酵用菌落培养皿,用于解决现有培养皿未能实现对待培养菌落进行自动化转移接种的技术缺陷。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培养皿组件和菌落接种组件等结构,利用菌落接种组件中设置的动力部件驱动接种部件对菌落进行自动化接种的方法实现了对待培养菌落进行自动化转移接种的目的。采用本实用新型后可以有效实现对待培养菌落进行自动化转移接种的目的。
为实现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竹笋发酵用菌落培养皿,包括培养皿组件和菌落接种组件,所述菌落接种组件将待接种菌落接种至培养皿组件内;
所述菌落接种组件包括动力部件和接种部件,所述动力部件设置在培养皿组件外,所述接种部件设置在培养皿组件内,所述接种部件与动力部件的动力输出端连接;
所述接种部件包括竖杆、横杆、若干接种环和菌落供应部件,所述竖杆的一端与横杆的中心位置连接,另一端与动力部件的动力输出端连接,所述接种环均布在横杆上,所述菌落供应部件向接种环供应待接种菌落;
所述菌落供应部件包括菌落供应接头和若干喷头,所述菌落供应接头设置在竖杆的侧面上,所述喷头均布在各相邻接种环之间的横杆上,所述喷头的喷嘴端均指向接种环底端的培养基,所述菌落供应接头通过管路与各喷头连通。
为了更好的实现本实用新型,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动力部件包括电动马达和安装座,所述安装座设置在培养皿组件上,所述电动马达安装在安装座上,所述电动马达的动力输出端与竖杆连接。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培养皿组件包括培养皿部件、保温部件和若干培养部件,所述培养皿部件设置在保温部件内,所述培养部件均设置在培养皿部件内,所述接种部件将菌落接种到培养部件上。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培养皿部件包括皿体、皿盖、密封垫和供气部,所述皿体设置在保温部件内,所述皿盖设置在皿体上,所述皿盖上设置有气孔,所述皿盖中心位置的外侧面上设置有安装座,所述皿盖中心位置上设置有通孔,所述密封垫设置在通孔上,所述供气部设置在皿盖的气孔上。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供气部包括气筒、活性炭层和紫外灯组,所述气筒为N形结构,所述气筒通过气孔将皿盖内空腔与外界连通,所述活性炭层设置在气筒的进口端,所述紫外灭菌区设置在N形气筒内。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保温部件包括保温层、加热层和外箱体,所述保温层包覆在培养皿部件外,所述保温层设置在外箱体内,所述加热层设置在保温层与外箱体之间。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保温部件还包括温度传感器和显示器,所述温度传感器设置在保温层内,所述显示器设置在外箱体上,所述温度传感器与显示器通讯连接。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保温部件还包括电源,所述电源设置在外箱体上,所述电源分别与温度传感器、显示器、紫外灯组和电动马达电连接。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培养部件包括培养基搭载板和若干支撑柱,所述培养基搭载板的一侧面设置有凹槽,另一侧面设置有支撑柱,所述支撑柱设置在皿体内腔的底面上。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和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培养皿组件和菌落接种组件等结构,利用菌落接种组件中设置的动力部件驱动接种部件对菌落进行自动化接种的方法实现了对待培养菌落进行自动化转移接种的目的。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记1-培养皿组件,2-菌落接种组件,11-培养皿部件,12-保温部件,13-培养部件,21-动力部件,22-接种部件,111-皿体,112-皿盖,113-密封垫,114-供气部,121-保温层,122-加热层,123-外箱体,131-培养基搭载板,132-支撑柱,211-电动马达,212-安装座,221-竖杆,222-横杆,223-接种环,224-菌落供应部件,1141-气筒,1142-活性炭层,1143-紫外灯组,2241-菌落供应接头,2242-喷头。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地详细、准确说明,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术语“上”、“下”、“左”、“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垂直”等术语并不表示要求部件之间绝对垂直,而是可以稍微倾斜。如“垂直”仅仅是指其方向相对而言更加垂直,并不是表示该结构一定要完全垂直,而是可以稍微倾斜。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
作为优选实施方式,结合图1~3所示;
一种竹笋发酵用菌落培养皿,包括培养皿组件1和菌落接种组件2,所述菌落接种组件2将待接种菌落接种至培养皿组件1内;
所述菌落接种组件2包括动力部件21和接种部件22,所述动力部件21设置在培养皿组件1外,所述接种部件22设置在培养皿组件1内,所述接种部件22与动力部件21的动力输出端连接;
所述接种部件22包括竖杆221、横杆222、若干接种环223和菌落供应部件224,所述竖杆221的一端与横杆222的中心位置连接,另一端与动力部件21的动力输出端连接,所述接种环223均布在横杆222上,所述菌落供应部件224向接种环223供应待接种菌落;
所述菌落供应部件224包括菌落供应接头2241和若干喷头2242,所述菌落供应接头2241设置在竖杆221的侧面上,所述喷头2242均布在各相邻接种环223之间的横杆222上,所述喷头2242的喷嘴端均指向接种环223底端的培养基,所述菌落供应接头2241通过管路与各喷头2242连通。
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培养皿组件1和菌落接种组件2等结构,利用菌落接种组件2中设置的动力部件21驱动接种部件22对菌落进行自动化接种的方法实现了对待培养菌落进行自动化转移接种的目的。
如图2、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的接种部件22通过设置竖杆221、横杆222、若干接种环223和菌落供应部件224等结构,利用动力部件21驱动竖杆221转动,并且通过竖杆221带动横杆222转动,进而使得设置在横杆222上的接种环223能够跟随横杆222转动,同时借助菌落供应部件224向培养基上喷射菌落溶液,使得本实用新型实现了自动化接种菌落的目的。
如图2、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的菌落供应部件224通过设置菌落供应接头2241与接头,使得本实用新型在进行菌落接种时,能够均匀接种。
为了更好的实现本实用新型,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动力部件21包括电动马达211和安装座212,所述安装座212设置在培养皿组件1上,所述电动马达211安装在安装座212上,所述电动马达211的动力输出端与竖杆221连接。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培养皿组件1包括培养皿部件11、保温部件12和若干培养部件13,所述培养皿部件11设置在保温部件12内,所述培养部件13均设置在培养皿部件11内,所述接种部件22将菌落接种到培养部件13上。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3所示,所述的培养皿组件1通过设置培养皿部件11、保温部件12和若干培养部件13等结构,采用将培养皿部件11设置在保温部件12内,并且将培养部件13设置在培养皿部件11内,利用培养部件13对菌落进行培养的方法,使得本实用新型具备了恒温培养的功能。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培养皿部件11包括皿体111、皿盖112、密封垫113和供气部114,所述皿体111设置在保温部件12内,所述皿盖112设置在皿体111上,所述皿盖112上设置有气孔,所述皿盖112中心位置的外侧面上设置有安装座212,所述皿盖112中心位置上设置有通孔,所述密封垫113设置在通孔上,所述供气部114设置在皿盖112的气孔上。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3所示,所述的培养皿部件11通过设置皿体111、皿盖112、密封垫113和供气部114等结构,使得本实用新型在进行菌落培养时具有更强的密封性能。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供气部114包括气筒1141、活性炭层1142和紫外灯组1143,所述气筒1141为N形结构,所述气筒1141通过气孔将皿盖112内空腔与外界连通,所述活性炭层1142设置在气筒1141的进口端,所述紫外灭菌区设置在N形气筒1141内。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3所示,所述的供气部114通过设置气筒1141、活性炭层1142和紫外灯组1143等结构,使得本实用新型在进行菌落培养的过程中,从供气口进入培养皿部件11的空气能够经过活性炭层1142的吸附以及紫外灯组1143的杀菌功能保证进入培养皿部件11的空气的纯洁度,进而降低了培养皿被污染的风险。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保温部件12包括保温层121、加热层122和外箱体123,所述保温层121包覆在培养皿部件11外,所述保温层121设置在外箱体123内,所述加热层122设置在保温层121与外箱体123之间。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3所示,所述的保温部件12通过设置保温层121、加热层122和外箱体123等结构,使得本实用新型在进行菌落培养时能够通过加热层122的加热以及保温层121的保温保证在进行菌落培养过程中具有适宜的温度,进而使得本实用新型不再像常规培养皿一样还需放置到恒温培养箱中进行培养,有效保证了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性。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保温部件12还包括温度传感器和显示器,所述温度传感器设置在保温层121内,所述显示器设置在外箱体123上,所述温度传感器与显示器通讯连接。
需要特别明确和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的温度传感器传输至显示器的技术为现有技术,并非本申请的发明点,故而此处不再一一赘述。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保温部件12还包括电源,所述电源设置在外箱体123上,所述电源分别与温度传感器、显示器、紫外灯组1143和电动马达211电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3所示,所述的保温部件12通过额外增设温度传感器和显示器,使得在使用本实用新型进行菌落培养时能够通过温度传感器的实时监测,以及显示器的显示保证培养皿内的环境始终处于恒温状态,进而有效保证菌落的最适宜生长温度。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培养部件13包括培养基搭载板131和若干支撑柱132,所述培养基搭载板131的一侧面设置有凹槽,另一侧面设置有支撑柱132,所述支撑柱132设置在皿体111内腔的底面上。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3所示,所述的培养部件13通过设置培养基搭载板131以及支撑柱132,使得在使用本实用新型进行菌落培养时,可以选择性的放置一个培养部件13或多个培养部件13,进而进一步地提升了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性。
为更好的实现本实用新型,作为优选实施方式,如图1~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工作流程为:以放置一个培养部件13进行菌落培养的实施例为例;首先,将本实用新型放置到紫外灯杀菌环境中进行杀菌,杀菌完成,将培养皿取出,并且在培养基搭载板131上放置培养基,然后合上皿盖112,再次将装有培养基的本实用新型放置与紫外灯环境中进行二次杀菌,在无菌箱中配置待接种菌落的溶液, 溶液配置完成,便将杀菌完成的本实用新型从紫外灯环境中取出,接下来,利用针管或移液枪吸取配置好的待接种菌落溶液并通过菌落供应接头2241注入与喷头2242连通的管路中,溶液从与管路连通的喷头2242上流入培养基中,开启电动马达211,电动马达211驱动竖杆221转动,竖杆221带动横杆222转动,设置在横杆222上的接种环223跟随横杆222转动并将菌落溶液均匀涂抹在培养基上,待涂抹完成之后,接通气筒1141中的紫外灯组1143的电源已经加热层122的电源,使得空气经过活性炭层1142已经紫外灯组1143的杀菌之后进行培养皿中,最终,菌落在恒温条件下完成培养。
通过上述方案,利用菌落接种组件中设置的动力部件驱动接种部件对菌落进行自动化接种的方法实现了对待培养菌落进行自动化转移接种的目的。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9)

1.一种竹笋发酵用菌落培养皿,其特征在于:包括培养皿组件(1)和菌落接种组件(2),所述菌落接种组件(2)将待接种菌落接种至培养皿组件(1)内;
所述菌落接种组件(2)包括动力部件(21)和接种部件(22),所述动力部件(21)设置在培养皿组件(1)外,所述接种部件(22)设置在培养皿组件(1)内,所述接种部件(22)与动力部件(21)的动力输出端连接;
所述接种部件(22)包括竖杆(221)、横杆(222)、若干接种环(223)和菌落供应部件(224),所述竖杆(221)的一端与横杆(222)的中心位置连接,另一端与动力部件(21)的动力输出端连接,所述接种环(223)均布在横杆(222)上,所述菌落供应部件(224)向接种环(223)供应待接种菌落;
所述菌落供应部件(224)包括菌落供应接头(2241)和若干喷头(2242),所述菌落供应接头(2241)设置在竖杆(221)的侧面上,所述喷头(2242)均布在各相邻接种环(223)之间的横杆(222)上,所述喷头(2242)的喷嘴端均指向接种环(223)底端的培养基,所述菌落供应接头(2241)通过管路与各喷头(2242)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竹笋发酵用菌落培养皿,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部件(21)包括电动马达(211)和安装座(212),所述安装座(212)设置在培养皿组件(1)上,所述电动马达(211)安装在安装座(212)上,所述电动马达(211)的动力输出端与竖杆(221)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竹笋发酵用菌落培养皿,其特征在于:所述培养皿组件(1)包括培养皿部件(11)、保温部件(12)和若干培养部件(13),所述培养皿部件(11)设置在保温部件(12)内,所述培养部件(13)均设置在培养皿部件(11)内,所述接种部件(22)将菌落接种到培养部件(13)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竹笋发酵用菌落培养皿,其特征在于:所述培养皿部件(11)包括皿体(111)、皿盖(112)、密封垫(113)和供气部(114),所述皿体(111)设置在保温部件(12)内,所述皿盖(112)设置在皿体(111)上,所述皿盖(112)上设置有气孔,所述皿盖(112)中心位置的外侧面上设置有安装座(212),所述皿盖(112)中心位置上设置有通孔,所述密封垫(113)设置在通孔上,所述供气部(114)设置在皿盖(112)的气孔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竹笋发酵用菌落培养皿,其特征在于:所述供气部(114)包括气筒(1141)、活性炭层(1142)和紫外灯组(1143),所述气筒(1141)为N形结构,所述气筒(1141)通过气孔将皿盖(112)内空腔与外界连通,所述活性炭层(1142)设置在气筒(1141)的进口端,紫外灭菌区设置在N形气筒(1141)内。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竹笋发酵用菌落培养皿,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温部件(12)包括保温层(121)、加热层(122)和外箱体(123),所述保温层(121)包覆在培养皿部件(11)外,所述保温层(121)设置在外箱体(123)内,所述加热层(122)设置在保温层(121)与外箱体(123)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竹笋发酵用菌落培养皿,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温部件(12)还包括温度传感器和显示器,所述温度传感器设置在保温层(121)内,所述显示器设置在外箱体(123)上,所述温度传感器与显示器通讯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竹笋发酵用菌落培养皿,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温部件(12)还包括电源,所述电源设置在外箱体(123)上,所述电源分别与温度传感器、显示器、紫外灯组(1143)和电动马达(211)电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竹笋发酵用菌落培养皿,其特征在于:所述培养部件(13)包括培养基搭载板(131)和若干支撑柱(132),所述培养基搭载板(131)的一侧面设置有凹槽,另一侧面设置有支撑柱(132),所述支撑柱(132)设置在皿体(111)内腔的底面上。
CN202120110341.XU 2021-01-15 2021-01-15 一种竹笋发酵用菌落培养皿 Active CN21551743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110341.XU CN215517437U (zh) 2021-01-15 2021-01-15 一种竹笋发酵用菌落培养皿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110341.XU CN215517437U (zh) 2021-01-15 2021-01-15 一种竹笋发酵用菌落培养皿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517437U true CN215517437U (zh) 2022-01-14

Family

ID=7978696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0110341.XU Active CN215517437U (zh) 2021-01-15 2021-01-15 一种竹笋发酵用菌落培养皿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51743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701549B (zh) 一种固态生物反应装置、使用方法及其应用
US6664095B1 (en) Solid state fermentation
US20160369226A1 (en) Solid-state biological reaction device and method for preparing filamentous organism spores by using the same
CN203048953U (zh) 一种可拆卸的植物组织液体培养装置
CN107586703A (zh) 一种微生物培养装置
CN103642682A (zh) 一种高效生物反应器及薯蓣皂苷高效生物水解方法
CN215517437U (zh) 一种竹笋发酵用菌落培养皿
CN203593758U (zh) 一种高效生物反应器
CN106701547A (zh) 生物代谢产生的气体挥发物的收集装置及其实时采集方法
CN207793254U (zh) 一种用于生物检测的微生物培养箱
CN208191731U (zh) 豆腐柴组织培养瓶
CN206173336U (zh) 一种实验室组合式浅盘固态发酵装置
CN102492614A (zh) 一种用于固液分相微生物发酵方法
CN205893275U (zh) 一种益生菌培养、烘干一体机
CN214735719U (zh) 一种医院微生物培养用密封性好的培养箱
CN106281989A (zh) 实验室组合式浅盘固态发酵装置
CN214991516U (zh) 一种益生菌接种培育装置
CN113755330A (zh) 一种肿瘤组织细胞仿生培养系统及方法
CN112553073A (zh) 一种用于多细胞培养的复合培养罐
CN113331328A (zh) 一种提高燕窝美容效果的益生菌饮品及制备方法
CN207775218U (zh) 一种全自动微生物发酵装置
CN207362230U (zh) 一种用于无菌培养基的装置
CN220183274U (zh) 一种节能高效磁力搅拌驱动式益生菌发酵培养装置
CN218680702U (zh) 一种食用菌杂交育种培养器皿
CN217173695U (zh) 一种培养基培养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