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504942U - 一种急诊科护理呼气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急诊科护理呼气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5504942U CN215504942U CN202121205101.4U CN202121205101U CN215504942U CN 215504942 U CN215504942 U CN 215504942U CN 202121205101 U CN202121205101 U CN 202121205101U CN 215504942 U CN215504942 U CN 215504942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fixed
- breathing
- emergency department
- catheter
- pip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ercussion Or Vibration Massage (AREA)
- Respiratory Apparatuses And Protective Mean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用具技术领域,且公开了一种急诊科护理呼气器,包括支撑板,支撑板的上表面开设有放置槽,放置槽的内部放置有呼吸气囊,呼吸气囊的一侧固定有呼吸导管,呼吸导管的一端安装有可伸缩导管,可伸缩导管的底端固定有密封罩,可伸缩导管与呼吸导管之间固定有单向阀,呼吸导管的外表面一侧固定有压力安全阀,呼吸气囊的另一侧固定有输氧管。该急诊科护理呼气器,通过在密封罩上设置弹性套绳,能够便于将密封罩固定在患者的面部,无需医护人员时刻把持着密封罩,给医护人员工作上提供了便利,通过电机、转轴、转盘、活动臂和压板的配合使用,能够对压力件进行不断按压,极大的降低了医护人员的劳动力。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用具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急诊科护理呼气器。
背景技术
在急诊科护理中,病人最经常出现的状况就是呼吸困难或者呼吸停止等等有关于呼吸的状况,对于这种最常见的呼吸问题,最经常的操作就是人工呼吸操作。然而传统的人工呼吸方式,在卫生条件和治疗效率上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医护人员的卫生不能得到很好的保护,而且不方便提高治疗效率,长此以往,大大增加了医护人员的工作难度。
目前,传统的人工呼吸方式,在卫生条件和治疗效率上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医护人员的卫生不能得到很好的保护,而且不方便提高治疗效率,长此以往,大大增加了医护人员的工作难度,还会对医护人员的心理产生一定的影响,并且反复进行人工呼吸会加大医护人员的劳动力。
所以我们提出了一种急诊科护理呼气器,以便于解决上述中提出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针对上述背景技术中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急诊科护理呼气器,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传统的人工呼吸方式,在卫生条件和治疗效率上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医护人员的卫生不能得到很好的保护,而且不方便提高治疗效率,长此以往,大大增加了医护人员的工作难度,还会对医护人员的心理产生一定的影响,并且反复进行人工呼吸会加大医护人员的劳动力问题。
(二)技术方案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急诊科护理呼气器,包括支撑板,所述支撑板的上表面开设有放置槽,所述放置槽的内部放置有呼吸气囊,所述呼吸气囊的一侧固定有呼吸导管,所述呼吸导管的一端安装有可伸缩导管,所述可伸缩导管的底端固定有密封罩,所述可伸缩导管与呼吸导管之间固定有单向阀,所述呼吸导管的外表面一侧固定有压力安全阀,所述呼吸气囊的另一侧固定有输氧管,所述输氧管的一端固定有安装件,所述呼吸气囊的上表面设置有压力件,所述压力件的下表面两侧均固定有限位滑块,所述压力件的上表面设置有压板,所述压板的上表面中部固定有安装件,所述支撑板的上表面两侧均固定有支撑柱,所述支撑柱的顶端固定有顶板,所述顶板的上表面中部固定有电机,所述电机的正面中部通过转轴活动安装有转盘,所述转盘的表面固定有凸柱,所述凸柱的外侧套装有套环,所述套环的外侧固定有活动臂。
优选的,所述放置槽的两侧壁均开设有限位滑槽,所述限位滑块活动安装在限位滑槽内。
优选的,所述支撑板的下表面两侧均固定有支撑腿,所述支撑腿的底端固定有垫块,所述垫块为橡胶材质。
优选的,所述顶板的表面开设有活动孔,所述活动臂的一端穿过活动孔并通过销轴与安装件活动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压力件的下表面紧贴呼吸气囊的上表面,所述压力件的上表面紧贴压板的下表面。
进一步的,所述压力件的重力小于呼吸气囊自身产生的回弹力,所述密封罩的下表面边缘处固定有弹性套绳。
(三)有益效果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急诊科护理呼气器:
通过在密封罩上设置弹性套绳,能够便于将密封罩固定在患者的面部,无需医护人员时刻把持着密封罩,给医护人员工作上提供了便利,通过电机、转轴、转盘、活动臂和压板的配合使用,能够对压力件进行不断按压,极大的降低了医护人员的劳动力,通过压力件能够对呼吸气囊不断按压,在呼吸气囊和输氧管的配合作用下将氧气输送至呼吸导管,在气体压力作用下会将单向阀顶开,从而使氧气进入密封罩内提供给患者,无需再使用传统的人工呼吸法,使医护人员的卫生得到很好的保护,且会有效提高治疗效率,也不会对医护人员的心理产生影响,具备较强的实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急诊科护理呼气器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急诊科护理呼气器的支撑板结构的侧视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急诊科护理呼气器的图1中A处放大示意图。
图中:1、支撑板;2、放置槽;3、呼吸气囊;4、呼吸导管;5、可伸缩导管;6、密封罩;7、单向阀;8、压力安全阀;9、输氧管;10、安装件;11、压力件;12、限位滑块;13、压板;14、安装件;15、支撑柱;16、顶板;17、电机;18、转轴;19、转盘;20、凸柱;21、套环;22、活动臂;23、限位滑槽;24、支撑腿;25、垫块;26、活动孔;27、弹性套绳。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请参阅图1-3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急诊科护理呼气器,包括支撑板1,支撑板1的上表面开设有放置槽2,放置槽2的内部放置有呼吸气囊3,呼吸气囊3的一侧固定有呼吸导管4,呼吸导管4的一端安装有可伸缩导管5,可伸缩导管5的底端固定有密封罩6,可伸缩导管5与呼吸导管4之间固定有单向阀7,呼吸导管4的外表面一侧固定有压力安全阀8,呼吸气囊3的另一侧固定有输氧管9,通过压力件11能够对呼吸气囊3不断按压,在呼吸气囊3和输氧管9的配合作用下将氧气输送至呼吸导管4,在气体压力作用下会将单向阀7顶开,从而使氧气进入密封罩6内提供给患者,无需再使用传统的人工呼吸法,使医护人员的卫生得到很好的保护,且会有效提高治疗效率,也不会对医护人员的心理产生影响,具备较强的实用性,输氧管9的一端固定有安装件10,呼吸气囊3的上表面设置有压力件11,压力件11的下表面两侧均固定有限位滑块12,压力件11的上表面设置有压板13,压板13的上表面中部固定有安装件14,支撑板1的上表面两侧均固定有支撑柱15,支撑柱15的顶端固定有顶板16,顶板16的上表面中部固定有电机17,电机17的正面中部通过转轴18活动安装有转盘19,转盘19的表面固定有凸柱20,凸柱20的外侧套装有套环21,套环21的外侧固定有活动臂22,通过电机17、转轴18、转盘19、活动臂22和压板13的配合使用,能够对压力件11进行不断按压,极大的降低了医护人员的劳动力;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放置槽2的两侧壁均开设有限位滑槽23,限位滑块12活动安装在限位滑槽23内,通过将限位滑块12安装在限位滑槽23内,能够便于对压力件11进行限位,防止压力件11从支撑板1上脱离;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支撑板1的下表面两侧均固定有支撑腿24,支撑腿24的底端固定有垫块25,垫块25为橡胶材质,通过设置垫块25能够提高该支撑架构整体的稳定性;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顶板16的表面开设有活动孔26,活动臂22的一端穿过活动孔26并通过销轴与安装件14活动连接,通过设置活动孔26为活动臂22提供了有利的活动空间;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压力件11的下表面紧贴呼吸气囊3的上表面,压力件11的上表面紧贴压板13的下表面,通过压力件11和压板13能够实现对呼吸气囊3挤压作业;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压力件11的重力小于呼吸气囊3自身产生的回弹力,避免压力件11重力过大会持续对呼吸气囊3挤压而影响供氧,密封罩6的下表面边缘处固定有弹性套绳27,通过在密封罩6上设置弹性套绳27,能够便于将密封罩6固定在患者的面部,无需医护人员时刻把持着密封罩6,给医护人员工作上提供了便利。
本实施例的工作原理:在使用该急诊科护理呼气器时,如图1-3所示,首先,医护人员将患者移动至支撑板1下方,并使患者的嘴部对应密封罩6,并通过弹性套绳27套在患者头部将密封罩6的位置进行固定,然后,使安装件10连接氧气袋,再通过启动电机17带动转轴18旋转,转轴18带动转盘19旋转,转盘19带动其表面的凸柱20做圆周运动,通过套装在凸柱20上的套环21拉动活动臂22的一端跟随其同步运动,而活动臂22的另一端则会通过安装件14对压板13施加压力,同时压板13对压力件11施加压力,使压力件11压动呼吸气囊3,使呼吸气囊3内的氧气挤入呼吸导管4内,在通过呼吸导管4输送至密封罩6内,通过单向阀7防止氧气回流,即可对患者不断提供氧气,以上便是整个装置的工作过程,且本说明书中未作详细描述的内容均属于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公知的现有技术。
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6)
1.一种急诊科护理呼气器,包括支撑板(1),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板(1)的上表面开设有放置槽(2),所述放置槽(2)的内部放置有呼吸气囊(3),所述呼吸气囊(3)的一侧固定有呼吸导管(4),所述呼吸导管(4)的一端安装有可伸缩导管(5),所述可伸缩导管(5)的底端固定有密封罩(6),所述可伸缩导管(5)与呼吸导管(4)之间固定有单向阀(7),所述呼吸导管(4)的外表面一侧固定有压力安全阀(8),所述呼吸气囊(3)的另一侧固定有输氧管(9),所述输氧管(9)的一端固定有安装件(10),所述呼吸气囊(3)的上表面设置有压力件(11),所述压力件(11)的下表面两侧均固定有限位滑块(12),所述压力件(11)的上表面设置有压板(13),所述压板(13)的上表面中部固定有安装件(14),所述支撑板(1)的上表面两侧均固定有支撑柱(15),所述支撑柱(15)的顶端固定有顶板(16),所述顶板(16)的上表面中部固定有电机(17),所述电机(17)的正面中部通过转轴(18)活动安装有转盘(19),所述转盘(19)的表面固定有凸柱(20),所述凸柱(20)的外侧套装有套环(21),所述套环(21)的外侧固定有活动臂(2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急诊科护理呼气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放置槽(2)的两侧壁均开设有限位滑槽(23),所述限位滑块(12)活动安装在限位滑槽(23)内。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急诊科护理呼气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撑板(1)的下表面两侧均固定有支撑腿(24),所述支撑腿(24)的底端固定有垫块(25),所述垫块(25)为橡胶材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急诊科护理呼气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顶板(16)的表面开设有活动孔(26),所述活动臂(22)的一端穿过活动孔(26)并通过销轴与安装件(14)活动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急诊科护理呼气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压力件(11)的下表面紧贴呼吸气囊(3)的上表面,所述压力件(11)的上表面紧贴压板(13)的下表面。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急诊科护理呼气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压力件(11)的重力小于呼吸气囊(3)自身产生的回弹力,所述密封罩(6)的下表面边缘处固定有弹性套绳(27)。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1205101.4U CN215504942U (zh) | 2021-06-01 | 2021-06-01 | 一种急诊科护理呼气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1205101.4U CN215504942U (zh) | 2021-06-01 | 2021-06-01 | 一种急诊科护理呼气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5504942U true CN215504942U (zh) | 2022-01-14 |
Family
ID=798060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21205101.4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15504942U (zh) | 2021-06-01 | 2021-06-01 | 一种急诊科护理呼气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5504942U (zh) |
-
2021
- 2021-06-01 CN CN202121205101.4U patent/CN215504942U/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5711295A (en) | Resuscitation device | |
CN104546051B (zh) | 心内科止血抢救装置 | |
CN210962480U (zh) | 一种急诊科护理用催吐装置 | |
CN215504942U (zh) | 一种急诊科护理呼气器 | |
CN107951651B (zh) | 可伸缩式移动高压氧舱 | |
CN112915335B (zh) | 一种eicu护理用患者辅助呼吸插管设备 | |
CN100384397C (zh) | 多功能快速急救机 | |
CN212416595U (zh) | 一种心内科人工呼吸装置 | |
CN214343815U (zh) | 一种呼吸科护理用应急呼吸器 | |
CN202590105U (zh) | 简易手动往复式定容人工呼吸复苏器 | |
CN209060249U (zh) | 一种内科临床用抢救装置 | |
CN218305739U (zh) | 一种急诊科呼吸患者临床呼吸机支架 | |
CN211272953U (zh) | 一种多用式呼吸护理装置 | |
CN213432376U (zh) | 一种便携式加压供氧装置 | |
CN221866463U (zh) | 一种可调节压力体位垫 | |
CN214912113U (zh) | 一种可分离式脚控辅助呼吸囊装置 | |
CN219614654U (zh) | 一种临床患者用呼吸辅助装置 | |
CN211863294U (zh) | 一种临床抢救装置 | |
CN219921429U (zh) | 一种方便移动的患者肢体活动支架 | |
CN219539148U (zh) | 一种急诊临床治疗用呼吸装置 | |
CN215741179U (zh) | 一种医用面罩固定器 | |
CN216124993U (zh) | 一种心血管内科病人用氧气袋加压器 | |
CN214550560U (zh) | 一种多功能呼吸麻醉装置 | |
CN215135131U (zh) | 一种可移动重症急救呼吸机 | |
CN219481172U (zh) | 一种复苏囊压力控制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201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