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424864U - 一种手术用固定特种线带 - Google Patents

一种手术用固定特种线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424864U
CN215424864U CN202121623016.XU CN202121623016U CN215424864U CN 215424864 U CN215424864 U CN 215424864U CN 202121623016 U CN202121623016 U CN 202121623016U CN 215424864 U CN215424864 U CN 21542486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ne
tape
contact part
belt
str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1623016.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于腾波
栾永臻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dong Meike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University of Qingdao
Original Assignee
Shandong Meike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University of Qingdao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dong Meike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University of Qingdao filed Critical Shandong Meike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1623016.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42486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42486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42486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urgical Instrumen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手术用固定特种线带,包括:线带本体,线带本体用于缠绕、打结;接触部,用于对缝合部位或需固定部位接触;线带本体与接触部连接,且接触部的宽度不小于线带本体的宽度,接触部的宽度为2‑20mm,线带本体与接触部均包括第一组成线和第二组成线,线带本体的第一组成部与第二组成部编织连接,第一组成线设于第二组成线的两侧,或,第二组成线包裹设于第一组成线的外部;接触部的第一组成线与第二组成线编织连接,第一组成线设于第二组成线的两侧。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接触部为具有一定宽度的带状结构,使得接触部与缝合部位或需固定部位的软组织或骨组织的接触为面接触,避免对组织造成切割损伤,利于术后恢复,术后恢复周期短。

Description

一种手术用固定特种线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手术用固定特种线带。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骨组织的运动是通过肌肉和韧带进行的牵拉力来实现的。韧带具有高强度的韧性和适度延展性,通过适度的牵拉力带动骨骼进行运动。如果骨折手术能够实现通过一种高耐磨、高韧性的材料进行微创固定并加固,将对骨折患者大大受益。
目前骨科手术中,特别是微创手术中,多使用钢丝线或钢丝带等金属固定物对软组织和骨组织进行固定,但使用钢丝线或者钢丝带等金属固定物对软组织和骨组织组织有较大切割力易损伤组织,预后效果差,术后恢复周期长。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手术用固定特种线带,以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以上或者其他前者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手术用固定特种线带,包括:
线带本体,线带本体用于缠绕、打结;
接触部,用于对缝合部位或需固定部位接触;
线带本体与接触部连接,且接触部的宽度不小于线带本体的宽度,接触部的宽度为2-20mm;
线带本体与接触部均包括第一组成线和第二组成线,其中,
线带本体的第一组成线与第二组成线编织连接,第一组成线设于第二组成线的两侧,或,第二组成线包裹设于第一组成线的外部;
接触部的第一组成线与第二组成线编织连接,第一组成线设于第二组成线的两侧。
进一步的,线带本体设于接触部的两端,线带本体包括第一线带和第二线带,第一线带的一端与第二线带的一端均与接触部连接。
进一步的,第一线带与第二线带均为等宽度结构;或,
第一线带与第二线带均为变宽度结构,从与接触部连接的一端至另一端,第一线带与第二线带的宽度逐渐减小。
进一步的,第一线带与第二线带均包括主线带和副线带,副线带的数量为至少两个,两个副线带均与主线带连接,且副线带的宽度小于主线带的宽度。
进一步的,线带本体设于接触部的两端,接触部包括第三线带和第四线带,第三线带的一端与第四线带的一端连接,构造成第一连接端,第一连接端与一线带本体连接;
第三线带的另一端与第四线带的另一端连接,构造成第二连接端,第二连接端与另一线带本体连接。
进一步的,线带本体设于接触部的两端,接触部包括至少一个椭圆带,多个椭圆带依次连接;或,
接触部包括至少一个方形带,多个方形带依次连接。
进一步的,线带本体设有接触部的两端,接触部横截面形状为方形,线带本体的横截面形状为圆形。
进一步的,线带本体设于接触部的两端,任一线带本体上设有穿过孔,另一线带本体穿设于穿过孔上;或,
线带本体设于接触部的两端,任一线带本体与另一线带本体插接,且另一线带本体对任一线带本体进行包裹,任一线带本体可相对于另一线带本体移动。
进一步的,线带本体与接触部均为单层结构或双层结构,线带本体与接触部一体成型。
进一步的,第一组成线的材质为聚酯纤维,第二组成线的材质为高分子聚乙烯纤维。
由于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该手术固定特种线带具有接触部和线带本体,接触部为具有一定宽度的带状结构,线带本体为具有一定宽度的带状结构,接触部直接与手术中缝合部位或需固定部位接触,并沿着该部位进行缠绕,线带本体用于缠绕、打结,将手术固定特种线带固定在软组织或骨组织等需要固定的部位,由于接触部具有一定的宽度,使得接触部与软组织或骨组织接触时为面接触,不会对软组织或骨组织造成切割损伤,利于术后恢复,预后效果好;手术固定特种线带由纤维和钛合金丝编织而成,具有一定的韧性和刚性,能够进行缠绕,且能够随着穿线装置在组织之间移动,便于对缝合部位或需固定部位进行缠绕固定;使用范围广,能够适应各种手术中软组织、骨组织及软组织与骨组织之间的固定时使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第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第二种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第三种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第四种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第五种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对小转子骨进行固定的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对肩部骨悬吊的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第一种结构的另一种变形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第六种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第七种结构示意图。
图中:
1、线带本体 2、接触部 10、第一线带
11、第二线带 20、第三线带 21、第四线带
3、穿线孔 100、主线带 101、副线带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涉及一种手术用固定特种线带,应用于固定软组织(肌肉、肌腱、组织、皮肤等)、骨骼(身体各方面骨骼),以及肌腱和骨骼之间的固定,该手术用固定特种线带具有接触部,线带在使用时,接触部与缝合部位或需固定部位接触,对该缝合部位进行包裹,进而进行固定,针对不同位置的缝合部位或需固定部位,具有不同结构的接触部,接触部为具有一定宽度的带状结构,避免对软组织或骨骼组织等造成切割损伤,使得线带使用范围广。
一种手术用固定特种线带,应用于手术中的各种缝合固定:足踝损伤、膝部损伤、髋部损伤、肘部损伤、肩袖损伤、肱骨大小结节重建、跟腱修复、拓板损伤修复、交叉韧带编制缝合、髌骨韧带缝合线固定、关节囊缝合固定等手术缝合固定。
该手术用固定特种线带,包括线带本体1和用于对缝合部或需固定部进行固定的接触部2,线带本体1与接触部2连接,构成固定特种线带的整体结构,接触部2的宽度不小于线带本体1的宽度,固定特种线带在使用时,将接触部2与缝合部位或需固定部位相对应,对其进行包裹、固定,然后线带本体1进行缠绕、打结,对缝合部位或需固定部位进行固定。
具体地,线带本体1与接触部2固定连接,优选的,在本实施例中,线带本体1与接触部2一体成型,延长其使用寿命。
上述的线带本体1与接触部2均包括第一组成线和第二组成线,其中,线带本体1的第一组成线与第二组成线编织连接,第一组成线设于第二组成线的两侧,第一组成线的数量为多个,第二组成线的数量至少为一个,多个第一组成线被设置成至少两组,多组第一组成线设于第二组成线的两侧,相交编织,构成线带本体1的结构,或,第二组成线包裹设于第一组成线的外部,多个第一组成线平行设置,构成一个主体,第二组成线缠绕包裹多个第一组成线,构成线带本体1的结构;该线带本体1为扁平结构或圆柱结构,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这里不做具体要求。
接触部2的第一组成线与第二组成线编织连接,第一组成线设于第二组成线的两侧,第一组成线的数量为多个,第二组成线的数量至少为一个,多个第一组成线被设置成至少两组,多组第一组成线设于第二组成线的两侧,相交编织,构成接触部2的结构,该接触部2为扁平结构。
第一组成线与第二组成线的材质不相同,第一组成线的材质为聚酯纤维,第二组成线的材质为高分子聚乙烯纤维,或者,第一组成线的材质为高分子聚乙烯纤维,第二组成线的材质为聚酯纤维,或者,第一组成线与第二组成线的材质相同,均为聚酯纤维或高分子聚乙烯纤维,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置,这里不做具体要求。第一组成线与第二组成线为7-49股纤维组成。
线带本体1与接触部2均还包括钛合金丝,钛合金丝与第一组成线和/或第二组成线编织连接,也就是,线带本体1与接触部2中均含有钛合金丝,钛合金丝至少有一根,第一组成线、第二组成线分别与多根钛合金丝交替放置,沿着长度方向相互编织而成。编织而成的固定特种线带能够进行一定的拉伸,且具有一定的柔软性,能够进行手术固定时使用,同时,接触部与缝合部位或需固定部位的接触为面接触,不会对软组织或骨组织造成切割损伤。钛合金丝的设置,生物稳定性好,在进行手术固定时使用,不会产生排异反应,且能够加强固定特种线带的强度,使得固定特种线带在具有柔软性的同时具有一定的刚性,使得固定特种线带能够代替钢丝线使用,对软组织或骨组织等进行固定,易于缠绕、打结。
接触部2为具有一定的宽度的带状结构,优选为扁平状结构,以使得接触部2与缝合部位或需固定部位为面接触,该接触部2的宽度为2-20mm,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这里不做具体要求。
线带本体1为具有一定的宽度的带状结构,为扁平状结构或圆柱体结构,该线带本体1的宽度为1-15mm,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这里不做具体要求。
线带本体1与接触部2均为单层结构或双层结构,在编织线带本体1和接触部2的时候,根据实际需求,将线带本体1与接触部2进行单层编织或双层编织,构成单层的线带结构或双层的线带结构。
一个可能实施的方式中,如图1和7所示,线带本体1设于接触部2的两端,线带本体1包括第一线带10和第二线带11,第一线带10与第二线带11均与接触部2连接,也就是,线带本体1具有两个,分别固定设于接触部2的两端,接触部2为带状结构,具有一定的长度,该固定特种线带在使用时,接触部2直接与缝合部位或需固定部位进行接触,并对缝合部位或需固定部位进行包裹、缠绕,接触部2的长度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这里不做具体要求。线带本体1包括第一线带10和第二线带11,第一线带10与第二线带11均与接触部2的端部固定连接,第一线带10与第二线带11的宽度均不大于接触部2的宽度,第一线带10与第二线带11用于打结,所以,第一线带10的另一端与第二线带11的另一端自由延展;将线带置于需封合部位或需固定部位处,接触部2直接与缝合部位或需固定部位接触,然后沿着该接触处向两侧方向进行缠绕、固定,接触部2的两端均具有线带本体1,两端的线带本体1均进行打结,第一线带10与第二线带11的自由端系扣,固定在肌肉组织或骨组织上,从多个位置及方向进行打结,使得线带打结方便,使用位置广泛,不受缝合部位或需固定部位的空间的限制,且线带的两端能够单独进行打结,使用方便。
第一线带10与第二线带11均为等宽度结构,沿着第一线带10的长度方向,第一线带10的宽度相同,沿着第二线带11的长度方向,第二线带11的宽度相同;或,第一线带10与第二线带11均为变宽度结构,沿着第一线带10的长度方向,第一线带10的宽度不相同,从与接触部连接的一端至另一端,第一线带10的宽度逐渐减小,沿着第二线带11的长度方向,第二线带11的宽度不相同,从与接触部连接的一端至另一端,第二线带11的宽度逐渐减小。
进一步优化方案,如图8所示,第一线带10与第二线带11均包括主线带100和副线带101,副线带101的数量为至少两个,两个副线带101均与主线带100连接,且副线带101的宽度小于主线带100的宽度,主线带100的一端与接触部2连接,主线带100的另一端连接有两个副线带101,副线带101的宽度小于主线带100的宽度,便于副线带101穿过骨间隙,以便于手术固定特种线带在骨组织间穿过,对骨组织进行固定。
一个可能实施的方式中,如图2所示,线带本体1设于接触部2的两端,接触部2包括第三线带20和第四线带21,第三线带20的一端与第四线带21的一端连接,构造成第一连接端,第一连接端与一线带本体1连接;第三线带20的另一端与第四线带21的另一端连接,构造成第二连接端,第二连接端与另一线带本体1连接。也就是,线带本体1的数量为两个,分别固定设于接触部2的两端,线带本体1为带状结构,通过两个线带本体1打结,对缝合部位或需固定部位进行固定;接触部2由第三线带20和第四线带21构成,第三线带20的一端与第四线带21的一端连接,第三线带20的另一端与第四线带21的另一端连接,构造成环状的接触部2,第三线带20与第四线带21之间具有间隙,且第三线带20与第四线带21均为具有一定的宽度的带状结构,第三线带20与第四线带21的宽度不小于线带本体1的宽度,以使得第三线带20与第四线带21分别与软组织或骨组织接触时为面接触;该线带在使用时,将接触部2与缝合部位或需固定部位接触,且接触部2的第三线带20与第四线带21分开,从两个方向及位置分别与缝合部位或需固定部位接触,然后进行缠绕、固定,两个线带本体1进行缠绕、打结,进行固定。
当然,在本实施方式中,两端的线带本体1的结构,也可以与上述的线带本体1的结构相同,即,位于接触部2的两端的线带本体1,均包括第一线带10与第二线带11,且第一线带10的一端与第二线带11的一端均与接触部2的一个连接端连接,两个线带本体1均通过第一线带10与第二线带11进行打结。
如图6所示,对小转子骨进行固定,将手术固定特种线带的接触部2套在需固定的骨骼上,第三线带20和第四线带21分别位于小转子骨骼的上下两侧,并进行缠绕,接触部2两端的线带本体缠绕在骨骼上,并进行打结,实现对小转子骨进行固定。
一个可能实施的方式中,如图3和4所示,线带本体1设于接触部2的两端,接触部2包括至少一个椭圆带,多个椭圆带依次连接,也就是,当椭圆带的数量为一个时,在椭圆带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有线带本体1,线带在使用时,椭圆带与缝合部位或需固定部位接触,两端的线带本体1进行缠绕、打结,进行固定;对于较大面积的缝合部位或需固定部位,椭圆带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椭圆带依次连接,构成具有一定长度的带状结构,两个线带本体1分别固定设于该带状结构的两端,多个椭圆带与缝合部位或需固定部位接触,并进行缠绕,两个线带本体1进行缠绕、打结,进行固定。椭圆带的形状优选为椭圆形。
椭圆带的宽度为渐变的,宽度先增大后减小,椭圆带的最大宽度为2-20mm,最小宽度为2-10mm,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这里不做具体要求。
当然,在本实施方式中,两端的线带本体1的结构,也可以与上述的线带本体1的结构相同,即,位于接触部2的两端的线带本体1,均包括第一线带10与第二线带11,且第一线带10的一端与第二线带11的一端均与接触部2的一个连接端连接,两个线带本体1均通过第一线带10与第二线带11进行打结。
一个可能实施的方式中,如图5所示,线带本体1设于接触部2的两端,接触部2为方形结构,该接触部2的宽度大于线带本体1的宽度,且该接触部2优选为圆角矩形形状的具有一定长度的带状结构,使得线带在使用时,接触部2与缝合部位或需固定部位接触,并进行缠绕,两个线带本体1进行缠绕、打结,进行固定。
当然,在本实施方式中,两端的线带本体1的结构,也可以与上述的线带本体1的结构相同,即,位于接触部2的两端的线带本体1,均包括第一线带10与第二线带11,且第一线带10的一端与第二线带11的一端均与接触部2的一个连接端连接,两个线带本体1均通过第一线带10与第二线带11进行打结。
一个可能实施的方式中,线带本体1设于接触部2的两端,接触部2横截面形状为方形,线带本体1的横截面形状为圆形,接触部2为具有一定长度的横截面形状为方形的带状结构,线带本体1为具有一定长度的横截面为圆形的带状结构,线带在使用时,接触部2与封合部位或需固定部位接触,并进行缠绕,线带本体1进行缠绕、打结,进行固定。
一个可能实施的方式中,如图9所示,线带本体1设于接触部2的两端,任一线带本体1上设有穿过孔3,另一线带本体1穿设于穿过孔3上,线带本体1的数量为两个,其中一个线带本体1设于接触部2的一端,该线带本体1上设有一个穿过孔3,该穿过孔3为通孔结构,另一个线带本体1设于接触部2的另一端,该线带本体1的自由端穿过穿线孔3,并延伸出穿线孔3,使得手术固定特种线带为一个环结构,在对缝合部为或需固定部位进行固定时,特种线带对缝合部位或需固定部位进行缠绕,使得接触部2与缝合部位或需固定部位接触,然后,两个插接的线带本体1穿过接触部2的环,对缝合部位或需固定部位进行固定,然后,两个线带本体1进行打结,或者,插入穿过孔3的线带本体1从该穿过孔3中脱出,两个线带本体1进行打结或将两个线带本体1与骨组织固定连接。
一个可能实施的方式中,如图10所示,线带本体1设于接触部2的两端,任一线带本体1与另一线带本体1插接,且另一线带本体1对任一线带本体1进行包裹,任一线带本体1可相对于另一线带本体1移动,另一线带本体1缠绕设于任一线带本体1的外部,使得另一线带本体1包裹环抱任一线带本体1,在另一个线带本体1在编织时以任一线带本体1为中心,围绕其进行编织,将两个线带本体1编织连接在一起,且两个线带本体1能够相对移动,使得被包裹的线带本体1能够从包裹其的线带本体1中抽出,在对缝合部位或需固定部位进行固定时,两个连接在一起的线带本体1能够穿过组织间隙,然后将被包裹的线带本体1抽出,两个线带本体1进行打结、固定,或者将两个线带本体与骨组织固定连接。
由于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该手术固定特种线带具有接触部和线带本体,接触部为具有一定宽度的带状结构,线带本体为具有一定宽度的带状结构,接触部直接与手术中缝合部位或需固定部位接触,并沿着该部位进行缠绕,线带本体用于缠绕、打结,将手术固定特种线带固定在软组织或骨组织等需要固定的部位,由于接触部具有一定的宽度,使得接触部与软组织或骨组织接触时为面接触,不会对软组织或骨组织造成切割损伤,利于术后恢复,预后效果好;手术固定特种线带由纤维和钛合金丝编织而成,具有一定的韧性和刚性,能够进行缠绕,且能够随着穿线装置在组织之间移动,便于对缝合部位或需固定部位进行缠绕固定;使用范围广,能够适应各种手术中软组织、骨组织及软组织与骨组织之间的固定时使用。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所述内容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不能被认为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实施范围。凡依本实用新型申请范围所作的均等变化与改进等,均应仍归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专利涵盖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手术用固定特种线带,其特征在于:包括:
线带本体,所述线带本体用于缠绕、打结;
接触部,用于对缝合部位或需固定部位接触;
所述线带本体与所述接触部连接,且所述接触部的宽度不小于所述线带本体的宽度,所述接触部的宽度为2-20mm;
所述线带本体与所述接触部均包括第一组成线和第二组成线,其中,
所述线带本体的所述第一组成线与所述第二组成线编织连接,所述第一组成线设于所述第二组成线的两侧,或,所述第二组成线包裹设于所述第一组成线的外部;
所述接触部的所述第一组成线与所述第二组成线编织连接,所述第一组成线设于所述第二组成线的两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术用固定特种线带,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带本体设于所述接触部的两端,所述线带本体包括第一线带和第二线带,所述第一线带的一端与所述第二线带的一端均与所述接触部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手术用固定特种线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线带与所述第二线带均为等宽度结构;或,
所述第一线带与所述第二线带均为变宽度结构,从与所述接触部连接的一端至另一端,所述第一线带与所述第二线带的宽度逐渐减小。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手术用固定特种线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线带与所述第二线带均包括主线带和副线带,所述副线带的数量为至少两个,所述两个副线带均与所述主线带连接,且所述副线带的宽度小于所述主线带的宽度。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术用固定特种线带,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带本体设于所述接触部的两端,所述接触部包括第三线带和第四线带,所述第三线带的一端与所述第四线带的一端连接,构造成第一连接端,所述第一连接端与一所述线带本体连接;
所述第三线带的另一端与所述第四线带的另一端连接,构造成第二连接端,所述第二连接端与另一所述线带本体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术用固定特种线带,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带本体设于所述接触部的两端,所述接触部包括至少一个椭圆带,多个所述椭圆带依次连接;或,
所述接触部包括至少一个方形带,多个所述方形带依次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术用固定特种线带,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带本体设有所述接触部的两端,所述接触部横截面形状为方形,所述线带本体的横截面形状为圆形。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术用固定特种线带,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带本体设于所述接触部的两端,任一所述线带本体上设有穿过孔,另一所述线带本体穿设于所述穿过孔上;或,
所述线带本体设于所述接触部的两端,任一所述线带本体与另一所述线带本体插接,且所述另一线带本体对所述任一线带本体进行包裹,所述任一线带本体可相对于所述另一线带本体移动。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术用固定特种线带,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带本体与所述接触部均为单层结构或双层结构,所述线带本体与所述接触部一体成型。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术用固定特种线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组成线的材质为聚酯纤维,所述第二组成线的材质为高分子聚乙烯纤维。
CN202121623016.XU 2021-07-16 2021-07-16 一种手术用固定特种线带 Active CN21542486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623016.XU CN215424864U (zh) 2021-07-16 2021-07-16 一种手术用固定特种线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623016.XU CN215424864U (zh) 2021-07-16 2021-07-16 一种手术用固定特种线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424864U true CN215424864U (zh) 2022-01-07

Family

ID=7968264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1623016.XU Active CN215424864U (zh) 2021-07-16 2021-07-16 一种手术用固定特种线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42486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210038366A1 (en) Implant Having Adjustable Filament Coils
US20210169466A1 (en) Implant having adjustable filament coils
US10149918B2 (en) Medical constructs of twisted lengths of collagen fibers and methods of making same
US5628756A (en) Knotted cable attachment apparatus formed of braided polymeric fibers
WO1996017544A1 (en) Knotted cable attachment apparatus formed of braided polymeric fibers
GB1602834A (en) Replacements for ligaments and tendons
CN215424864U (zh) 一种手术用固定特种线带
WO2022141780A1 (zh) 医用袢环及其制作方法
AU2016397671B2 (en) High-strength allograft tendon construct
US11576666B2 (en) Surgical constructs for tissue fixation and methods of tissue repairs
US20210100547A1 (en) Surgical Constructs for Tissue Fixation and Methods of Tissue Repairs
US20230035089A1 (en) Rotator cuff cable reconstructions
WO2006024702A1 (en) Surgical thread and surgical device
WO2022245694A1 (en) Knotless all-inside suture constructs and methods of tissue fixation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