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369031U - 复合横担以及输电塔 - Google Patents

复合横担以及输电塔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369031U
CN215369031U CN202120410316.3U CN202120410316U CN215369031U CN 215369031 U CN215369031 U CN 215369031U CN 202120410316 U CN202120410316 U CN 202120410316U CN 215369031 U CN215369031 U CN 21536903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sulator
cable
stayed
cross arm
tow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0410316.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郁杰
黄清
马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angsu Shemar Electr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iangsu Shemar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angsu Shemar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Jiangsu Shemar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0410316.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36903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36903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36903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Insulator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复合横担以及输电塔,该复合横担包括一个支柱绝缘子以及三个斜拉绝缘子,支柱绝缘子以及斜拉绝缘子的一端均用于与输电塔的塔身连接,另一端连接在一起而形成复合横担用于挂设输电线的端部,其中,三个斜拉绝缘子围绕支柱绝缘子间隔排列,且其中两个斜拉绝缘子的轴线与支柱绝缘子的轴线处于同一平面,将轴线与支柱绝缘子的轴线处于同一平面的两个斜拉绝缘子均定义为第一斜拉绝缘子,剩余的斜拉绝缘子定义为第二斜拉绝缘子,其中两个第一斜拉绝缘子之间的角度范围为45°~90°,第二斜拉绝缘子与支柱绝缘子之间的角度范围为25°~45°。本申请所提供的复合横担稳定性强。

Description

复合横担以及输电塔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输电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复合横担以及输电塔。
背景技术
复合材料由于具有轻质、高强、耐腐蚀、易加工、可设计性和绝缘性能良好等优点,是建造输电杆塔结构的理想材料之一,且采用复合材料制备的杆塔具有塔重轻、塔头尺寸小、结构轻便、易加工成型、运输和组装成本低、耐腐蚀、耐高低温、强度大、被盗可能性小以及线路维护成本低等优点。
本申请的发明人发现,目前采用复合材料制成的杆塔性能有待提高。且目前的复合横担一般由支柱绝缘子和斜拉绝缘子组合形成,其虽然包括单柱结构、单柱单拉结构、双柱单拉结构等多种形式,但是这些形式的复合横担的稳定性依然有待提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复合横担以及输电塔,能够保证复合横担的稳定性。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复合横担,所述复合横担包括一个支柱绝缘子以及三个斜拉绝缘子,所述支柱绝缘子以及所述斜拉绝缘子的一端均用于与输电塔的塔身连接,另一端连接在一起而形成所述复合横担用于挂设输电线的端部,其中,三个所述斜拉绝缘子围绕所述支柱绝缘子间隔排列,且其中两个所述斜拉绝缘子的轴线与所述支柱绝缘子的轴线处于同一平面,将轴线与所述支柱绝缘子的轴线处于同一平面的两个所述斜拉绝缘子均定义为第一斜拉绝缘子,剩余的所述斜拉绝缘子定义为第二斜拉绝缘子,其中两个所述第一斜拉绝缘子之间的角度范围为45°~90°,所述第二斜拉绝缘子与所述支柱绝缘子之间的角度范围为25°~45°。
上述复合横担一方面设置一个支柱绝缘子以及三个斜拉绝缘子连接在一起而形成用于挂设输电线的端部,使得复合横担与塔身之间呈稳定的三角结构,能够极大地提高复合横担的稳定性能,另一方面设置两个第一斜拉绝缘子之间的角度范围为45°~90°,可以为在支柱绝缘子的高压端(远离塔身的一端)上设置第一均压环以及端部金具在两个第一斜拉绝缘子的高压端(远离塔身的一端)上设置第二均压环提供有利条件,以及设置第二斜拉绝缘子与支柱绝缘子之间的角度范围为25°~45°,可以为在支柱绝缘子的高压端上设置第一均压环以及在第二斜拉绝缘子的高压端(远离塔身的一端)上设置第三均压环提供有利条件。
其中,所述第二斜拉绝缘子到两个所述第一斜拉绝缘子的距离相等。
上述设置第二斜拉绝缘子到两个第一斜拉绝缘子的距离相等,可以使复合横担呈对称结构,进一步提高复合横担的稳定性。
其中,所述复合横担还包括用于连接所述塔身与所述第一斜拉绝缘子的第一斜拉连接金具,所述第一斜拉连接金具包括:第一子连接金具,与所述第一斜拉绝缘子连接;第二子连接金具,一端可调节位置地连接于所述第一子连接金具,另一端用于连接所述塔身,从而实现所述第一斜拉绝缘子与所述塔身的连接。
上述第一斜拉连接金具的设置能够使复合横担的结构多变,适合于不同的应用场景。
其中,所述第一子连接金具设有多个呈弧形排列的第一安装部,所述第二子连接金具择一地与一所述第一安装部连接。
上述第一安装部的设置能够使第一斜拉连接金具的长度可调。
其中,所述复合横担还包括第二斜拉连接金具,所述第二斜拉连接金具用于连接所述塔身与所述第二斜拉绝缘子,其中所述第二斜拉连接金具的长度固定。
上述第二斜拉连接金具能够保证塔身与第二斜拉绝缘子的稳固连接。
其中,所述复合横担还包括用于连接所述塔身与所述支柱绝缘子的支柱连接金具,所述支柱连接金具包括:端部法兰筒,套设在所述支柱绝缘子与所述塔身连接的端部;端部法兰盘,封盖端部法兰筒远离所述支柱绝缘子的端部;第一安装板,端部与所述端部法兰盘远离所述端部法兰筒的盘面抵接,用于连接所述塔身。
上述设置端部法兰盘封盖端部法兰筒远离支柱绝缘子的端部,能够避免外部水汽等腐蚀支柱绝缘子,延长支柱绝缘子的使用寿命。
其中,所述第一安装板的数量为两个,且两个所述第一安装板均与所述端部法兰盘垂直设置。
上述设置第一安装板的数量为两个,可以保证支柱绝缘子与塔身连接的稳定性。
其中,所述第一安装板设有第二安装部,用于将所述第一安装板安装到所述塔身上。
上述第二安装部的设置能够保证第一安装板与塔身的连接强度。
其中,所述第二安装部为通孔,以供紧固件穿过将所述第一安装板安装到所述塔身上。
上述设置第二安装部为通孔,能够便于将第一安装板安装到塔身上。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采用的另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输电塔,所述输电塔包括塔身以及与所述塔身连接的上述的复合横担。
本申请的有益效果是:本申请复合横担一方面设置一个支柱绝缘子以及三个斜拉绝缘子连接在一起而形成用于挂设输电线的端部,使得复合横担与塔身之间呈稳定的三角结构,能够极大地提高复合横担的稳定性能,另一方面设置两个第一斜拉绝缘子之间的角度范围为45°~90°,可以为在支柱绝缘子的高压端(远离塔身的一端)上设置第一均压环以及端部金具在两个第一斜拉绝缘子的高压端(远离塔身的一端)上设置第二均压环提供有利条件,以及设置第二斜拉绝缘子与支柱绝缘子之间的角度范围为25°~45°,可以为在支柱绝缘子的高压端上设置第一均压环以及在第二斜拉绝缘子的高压端(远离塔身的一端)上设置第三均压环提供有利条件。
同时在连接塔身与支柱绝缘子的支柱连接金具中,设置端部法兰盘封盖端部法兰筒远离支柱绝缘子的端部,可以避免外界水汽等腐蚀支柱绝缘子,从而能够延长支柱绝缘子的寿命。
另外设置第一斜拉连接金具中的第二子连接金具可调节位置地连接于第一子连接金具,使得第一斜拉连接金具的长度可调,从而使复合横担的结构多变,适合于不同的应用场景。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其中:
图1是本申请输电塔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复合横担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A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4是图2中支柱绝缘子与端部金具连接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结构沿C-C剖面的剖面示意图;
图6是图3中端部金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3中端部金具处于另一视角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一应用场景中挂线板与线夹连接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联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图7端部金具沿D-D剖面的剖面示意图;
图11是图10中E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12是图10在一应用场景中F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13是图10在另一应用场景中F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14是图2中B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15是图1中H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16是图2中I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17是另一实施方式中复合横担的结构示意图;
图18是图17中G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19是图18中端部金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20是图19端部金具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21是本申请输电塔另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22是图21中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23是图22中J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24是图21中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25是本申请端部金具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26是本申请复合横担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的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参阅图1至图3,输电塔1000包括塔身1100以及与塔身1100连接的复合横担1200,同时该复合横担1200包括支柱绝缘子1210以及斜拉绝缘子1220。
塔身1100可以是格构式铁塔、杆体或者复合材料杆塔等常见结构的输电塔结构,在本实施方式中,塔身1100为格构式铁塔,其中,附图仅示出了其部分结构。
支柱绝缘子1210的一端与斜拉绝缘子1220的一端均与塔身1100连接,另一端通过端部金具1230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支柱绝缘子1210的数量为一个,斜拉绝缘子1220的数量为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四个甚至更多个,至少两个斜拉绝缘子1220围绕支柱绝缘子1210间隔排列,且其中两个斜拉绝缘子1220的轴线与支柱绝缘子1210的轴线处于同一平面。
具体地,至少两个斜拉绝缘子1220均通过端部金具1230与支柱绝缘子1210连接,同时其中两个斜拉绝缘子1220的轴线与支柱绝缘子1210的轴线处于同一平面,使得复合横担1200与塔身1100之间形成稳定的三角结构,能够极大地提高复合横担1200的稳定性能。
继续参阅图2,在本实施方式中,斜拉绝缘子1220的数量为三个,其中将轴线与支柱绝缘子1210的轴线处于同一平面的两个斜拉绝缘子1220均定义为第一斜拉绝缘子1221,剩余的斜拉绝缘子1220定义为第二斜拉绝缘子1222,其中,第二斜拉绝缘子1222到两个第一斜拉绝缘子1221的距离相等,且两个第一斜拉绝缘子1221之间的角度范围为45°~90°,例如,45°、60°或者90°,第二斜拉绝缘子1222与支柱绝缘子1210之间的角度范围为25°~45°,例如,25°、30°、35°或者45°。
具体地,考虑到两个第一斜拉绝缘子1221之间的角度越大,复合横担1200能够承受的机械强度越大,但是复合横担1200的长度以及塔身1100的宽度也需要相应地增加,因此将两个第一斜拉绝缘子1221的夹角范围控制在45°~90°,既满足复合横担1200的受力要求,也使得复合横担1200的长度和塔身1100的宽度最优。同样地,将第二斜拉绝缘子1222与支柱绝缘子1210之间的夹角范围控制在20°~45°也能够达到同样的目的。
具体地,塔身1100上由上至下依次设置三组复合横担(图未示),三组复合横担的长度呈递减或递增或其他形式,也就是说支柱绝缘子的长度由下至上呈递减或递增或其他形式,且支柱绝缘子1210的长度越大,两个第一斜拉绝缘子1221之间的夹角就越小。假设两个第一斜拉绝缘子1221之间的夹角为α,支柱绝缘子1210的长度为L,塔身1100在水平方向上垂直于支柱绝缘子的宽度为D,塔身1100在水平方向上平行于支柱绝缘子1210的宽度为n,两个第一斜拉绝缘子1221伸出塔身1100的连接点距离塔身1100的距离为m,由三角公式可得出:
Figure BDA0002950888820000041
在一应用场景中,以220kV输电塔1000为例,L的范围为2000mm~4000mm,D的范围为2000mm~3000mm,m一般设置为1000mm,n一般也设置为1000mm,由此可计算出α最小值为47.9°,α最大值为90°,由于m、n的大小均可调整,因此两个第一斜拉绝缘子1221的夹角范围可控制在45°~90°。
同样地,假设第二斜拉绝缘子1222与支柱绝缘子1210之间的夹角为β,同时假设支柱绝缘子1210在塔身1100上的连接点与第二斜拉绝缘子1222在塔身1100上的连接点之间的距离为H,由三角公式可得出:
Figure BDA0002950888820000042
以220kV输电塔1000为例,H一般设置为2000mm,由此可计算出β最小值为26.6°,β最大值为45°,由于H的大小可再次调整,因此将支柱绝缘子1210与邻近的斜拉绝缘子1220之间的夹角范围可控制在25°~45°。
同时将两个第一斜拉绝缘子1221之间的角度范围设置为45°~90°,可以为在支柱绝缘子1210的高压端(远离塔身1100的一端)上设置第一均压环(图未示)以及端部金具1230、在两个第一斜拉绝缘子1221的高压端(远离塔身1100的一端)上设置第二均压环12201提供有利条件,具体而言,可以保证支柱绝缘子1210上的第一均压环与第一斜拉绝缘子1221上的第二均压环12201之间不干涉、两个第一斜拉绝缘子1221上的第二均压环12201之间不干涉,以及支柱绝缘子1210上的第一均压环、第一斜拉绝缘子1221上的第二均压环12201与端部金具1230均不发生干涉。
以及将第二斜拉绝缘子1222与支柱绝缘子1210之间的角度范围设置为25°~45°,可以为在支柱绝缘子1210的高压端上设置第一均压环以及在第二斜拉绝缘子1222的高压端(远离塔身1100的一端)上设置第三均压环12202提供有利条件,具体而言,可以保证设置在支柱绝缘子1210上的第一均压环与设置在第二斜拉绝缘子1222上的第三均压环12202在错位安装时不发生干涉。
继续参阅图1和图2,在本实施方式中,支柱绝缘子1210以及两个第一斜拉绝缘子1221的安装高度相同,同时第二斜拉绝缘子1222位于支柱绝缘子1210的上方。需要说明的是,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当第二斜拉绝缘子1222的数量不止一个时,支柱绝缘子1210的上方和下方均可以设置有第二斜拉绝缘子1222,这样就可以平衡输电导线在各个方向上的拉力。
其中支柱绝缘子1210可以是水平设置(图1中是以水平设置进行示意),也可以是倾斜设置。
同时为了保证复合横担1200受力均匀,两个第一斜拉绝缘子1221与支柱绝缘子1210之间的角度相等,即此时第二斜拉绝缘子1222的轴线与支柱绝缘子1210的轴线处于同一竖直平面内。
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两个第一斜拉绝缘子1221与支柱绝缘子1210之间的角度也可以不相等,在此不做限制。
参阅图4和图5,在本实施方式中,支柱绝缘子1210包括绝缘体1211以及包覆在绝缘体1211外围的伞裙1212。
具体地,绝缘体1211可以是实心绝缘芯体,也可以是空心绝缘管,其中,当绝缘体1211是实心绝缘芯体时,其可以是玻璃纤维或者芳纶纤维浸渍环氧树脂缠绕成型或者拉挤成型或者拉挤缠绕成型的实心芯棒,当绝缘体1211是空心绝缘管时,其可以是玻璃纤维或者芳纶纤维浸渍环氧树脂拉挤缠绕成型的空心拉挤管,也可以是玻璃纤维浸渍环氧树脂缠绕固化成型或者拉挤成型的玻璃钢管,还可以是芳纶纤维浸渍环氧树脂缠绕固化成型的芳纤管,在此不做限制。
其中,绝缘体1211可以是圆柱形(附图以圆柱形进行示意)、圆锥形或者其他形状(例如鼓形),在此不做限制。其中,当绝缘体1211为圆锥形时,其锥端(直径较小的一端)连接端部金具1230,另一端连接塔身1100。
在一应用场景中,当绝缘体1211为空心绝缘管时,绝缘体1211内密封有绝缘气体,且绝缘气体的绝对压力值范围为0.1~0.15Mpa,例如,0.1Mpa、0.12Mpa或0.15Mpa。
具体地,空心绝缘管内密封的气体可以是经过干燥处理的高纯氮气、空气或六氟化硫等气体,在此不做限制。
同时将绝缘气体的绝对压力值范围设置为0.1~0.15Mpa可以使得绝缘气体不易从空心绝缘管内泄漏,免于支柱绝缘子1210的日常维护与监测,且也能够满足不同地域和海拔之间存在的不同压力使用要求,从而保证空心绝缘管在不同地域使用时其内部气体都处于非负压状态,同时也能够使空心绝缘管具有较大的微水控制裕度,有效降低微水控制的难度。
在其他应用场景中,当绝缘体1211为空心绝缘管时,其内部密封的还可以是惰性气体或者诸如聚氨酯、液态硅橡胶等固体材料,在此不做限制。
同时伞裙1212可以采用高温硫化硅胶、液体硅橡胶或者室温硫化硅橡胶等材料制成,在此不做限制。
在一应用场景中,伞裙1212包括多个间隔设置且相同的伞体,即所有伞体均相同,同时伞体相对绝缘体1211的径向对称,即伞体相背设置的两表面的倾斜方向相反且倾斜角度相同。具体地,将伞体设置成相对绝缘体1211的径向对称,一方面相比现有技术中伞体相背设置的两表面朝着同一方向倾斜,可以使得雨水沿伞裙1212流下(若伞体相背设置的两表面朝着同一方向倾斜,雨水容易堆积在支柱绝缘子1210与伞体之间的夹角内),从而不在伞裙1212的表面形成水膜,以及有利于伞裙1212的自洁,另一方面可以使伞体相背设置的两侧具有相同的力学性能,使支柱绝缘子1210具有耐污秽、耐雨闪、耐冰闪以及更经济等特点。
在一应用场景中,为了避免相邻两个伞体之间形成湍流以及积污而造成桥接,相邻两个伞体之间的间距大于40mm,且不超过60mm,例如,45mm、50mm或者60mm。当然,应尽量减小相邻两个伞体之间的距离,如此可增加伞体分布密度,使鸟类不便于站立在护套上,从而防止鸟害事故的发生。同时在保证最小爬电距离的要求下,设置伞体凸出绝缘体1211一侧的高度不大于80mm,一般设置为50mm~80mm,例如50mm、60mm或者70mm等。
需要说明的是,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伞裙1212还可以是其他结构,例如,相邻两个伞体大小不同,或者,伞体相背设置的两表面朝同一方向倾斜,总而言之,本申请关于伞裙1212的具体结构不做限制。
结合图3、图6和图7,在本实施方式中,端部金具1230包括第一法兰筒1231、封板1232以及挂线板1233。
第一法兰筒1231沿轴向设置为中空结构,用于套设在支柱绝缘子1210的端部,具体用于套设在支柱绝缘子1210中绝缘体1211的端部;封板1232封盖第一法兰筒1231的一端;挂线板1233设置在封板1232远离第一法兰筒1231的一侧且与封板1232连接,用于挂设输电线。
具体地,当用于挂设输电线的挂线板1233发生损坏而对挂线板1233进行更换时,由于封板1232封盖第一法兰筒1231的一端,因此能够保证第一法兰筒1231内部的支柱绝缘子1210不被外部水汽等腐蚀,从而保证支柱绝缘子1210的使用寿命。
继续参阅图6和图7,挂线板1233的一端抵顶封板1232远离第一法兰筒1231一侧的板面,同时挂线板1233的侧面与封板1232之间还连接有加强件1234。
具体地,加强件1234的设置起到巩固挂线板1233与封板1232之间的连接的作用,避免挂线板1233与封板1232之间连接强度不够而发生断裂。
在一应用场景中,如图6所示,加强件1234为板件,且封板1232、挂线板1233以及加强件1234两两垂直设置。
其中,为了避免端部金具1230被水汽等腐蚀,端部金具1230的表面采用热镀锌处理,同时端部金具1230内部材料可以是铸铝、铸铁或者合金钢等材料,在此不做限制。
同时,端部金具1230中的各部分之间可以采用焊接等方式连接在一起。
继续参阅图6,挂线板1233上设有可用于挂设输电线的第一挂线部12331。具体地,第一挂线部12331用于安装连接输电线的线夹,从而实现挂设输电线。其中,第一挂线部12331的数量可以是一个、两个、四个甚至更多个,在此不做限制。其中,当第一挂线部12331的数量为多个时,多个第一挂线部12331可以分别安装连接同一输电线的多个线夹,从而当其中一个线夹发生损坏时,其依然可以保证输电线的安全悬挂。
在一应用场景中,如图6所示,第一挂线部12331是挂线通孔,挂线板1233未设有第一挂线部12331的侧面与加强件1234连接。具体地,该设置可以保证加强件1234能够不影响在挂线板1233上安装线夹。
同时在该应用场景中,第一挂线部12331的数量为一个,同时挂线板1233还设有用于施工起吊的施工孔12332。当然在其他应用场景中,第一挂线部12331的数量可以不止一个。
在一应用场景中,如图8所示,当挂线板1233用于挂设单根导线时,挂线板1233连接U型挂环123301,具体地,U型挂环123301的两端部与挂线板1233连接,同时该U型挂环123301连接用于悬挂导线的线夹123302。
而当挂线板1233用于挂设双根导线时,挂线板1233也是连接U型挂环123301,但与单根导线不同的是,此时U型挂环123301还会连接中间联板,而后该中间联板连接两个分别用于悬挂导线的线夹123302。在一应用场景中,中间联板的横截面大致呈等腰三角形,两个线夹123302分别和中间联板的两个底角连接,而U型挂环123301和中间联板的顶角连接。
在一应用场景中,参阅图9,复合横担1200还包括联板1235,该联板1235用于与挂线板1233连接,且联板1235设有可用于挂设输电线的第二挂线部12351,其中,第二挂线部12351的数量大于第一挂线部12331的数量。具体地,挂线板1233因为面积限制,其允许设置的第一挂线部12331数量有限,不能满足某些应用场景中的挂线需求,而联板1235的设置能够起到扩展第一挂线部12331数量的作用。
在一应用场景中,为了能够适应不同应用场景下的需求,联板1235通过一长度可调节的连接金具(图未示)与挂线板1233连接,从而在不同应用场景下可以根据需求调节联板1235与挂线板1233之间的相对距离。
在一应用场景中,第二挂线部12351与第一挂线部12331的结构相同,例如都为挂线通孔,当然,第二挂线部12351与第一挂线部12331的结构也可以不相同,例如,第一挂线部12331为挂线通孔,而第二挂线部12351为挂线卡槽,总而言之,关于第一挂线部12331与第二挂线部12351的具体结构本申请不做限制。
结合图3、图6和图7,在本实施方式中,端部金具1230还包括连接板1236,连接板1236设置于第一法兰筒1231的外围且与第一法兰筒1231连接,用于连接斜拉绝缘子1220。
具体地,连接板1236可以采用诸如焊接等方式设置于第一法兰筒1231的外围。
其中,采用设置于第一法兰筒1231外围的连接板1236连接斜拉绝缘子1220,可以避免为了直接采用第一法兰筒1231连接斜拉绝缘子1220而破坏第一法兰筒1231(例如在第一法兰筒1231上开孔),从而可以保证第一法兰筒1231的强度。
在本实施方式中,连接板1236的数量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至少两个。其中当连接板1236为一个时,为了连接所有的斜拉绝缘子1220,该连接板1236可以围绕第一法兰筒1231延伸而呈半包围结构或全包围结构,而当连接板1236的数量为至少两个时,不同的连接板1236可以和不同的斜拉绝缘子1220连接,也就是说,此时连接板1236的数量可以与斜拉绝缘子1220的数量相等,且此时至少两个连接板1236沿第一法兰筒1231的周向间隔设置(如图3和图6所示)。
结合图7和图10,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法兰筒1231的内壁设有多个沿轴向间隔设置的胶装槽12311以及连通多个胶装槽12311的流通槽12312,其中,胶装槽12311以及流通槽12312内填充有胶黏剂,以固定连接第一法兰筒1231和绝缘体1211。
具体地,在生产过程中,采用卧式胶装工艺或者立式胶装工艺将端部金具1230与支柱绝缘子1210连接在一起:在生产过程中,先将胶黏剂通过注胶孔注入第一法兰筒1231与绝缘体1211之间,然后经过一定时间的高温固化后,端部金具1230与支柱绝缘子1210能够固定连接在一起。
其中流通槽12312的设置可以使得注入第一法兰筒1231与绝缘体1211之间的胶黏剂在相邻的胶装槽12311之间流通,从而能够提升注胶速率,减少气泡滞留风险,使得端部金具1230与绝缘体1211的结合更加牢固,从而能够在不更换粘接性能更好的胶黏剂的前提下,提高复合横担1200的抗扭转性能。
其中,流通槽12312的数量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例如,两个、四个、六个甚至更多个),且当流通槽12312的数量是多个时,多个流通槽12312沿第一法兰筒1231的周向间隔设置。其中,一个流通槽12312可以只连通相邻两个胶装槽12311,也可以连通相邻的三个、四个甚至是所有的胶装槽12311,在此不做限制。
其中,流通槽12312的底面为平面或者曲面。具体地,在流通槽12312相对端部金具1230的径向深度和宽度一定时,底面为平面的流通槽12312相比底面为曲面的流通槽12312,其加工复杂且加工成本高,但是其扭转强度更高,这是由于平面槽内的胶黏剂与第一法兰筒1231内壁的接触面积更大,也就是说,底面为曲面的流通槽12312相比底面为平面的流通槽12312,其加工方便且加工成本低,但是其扭转强度略低。
其中,如图11所示,多个胶装槽12311的宽度相等,且胶装槽12311的宽度小于相邻两个胶装槽12311之间间隔的宽度。具体地,设置胶装槽12311的宽度小于相邻两个胶装槽12311之间间隔的宽度,可以使得绝缘体1211上的胶装匹配槽(图未示,绝缘体1211上的胶装匹配槽与第一法兰筒1231上的胶装槽12311规格相同且正对设置)的宽度也小于相邻两个胶装匹配槽之间间隔的宽度,相比于绝缘体1211上胶装匹配槽的宽度大于或等于相邻两个胶装匹配槽之间间隔的宽度,该设置能够保证支柱绝缘子1210的抗剪能力。
其中,胶装槽12311的宽度不超过12mm。具体地,绝缘体1211本身的轴向剪切强度较低,其遭到破坏时,最先损坏的是套设入第一法兰筒1231内且无胶黏剂粘接的部位,也就是绝缘体1211上与两个胶装匹配槽相邻的部位。当第一法兰筒1231的宽度一定时,若胶装槽12311宽度减少,则相邻两个胶装槽12311之间的距离就会增大,也就是绝缘体1211上的相邻两个胶装匹配槽之间的距离就会增大,其遭受剪切破坏的强度就会提高,最终使得同规格的支柱绝缘子1210的抗剪能力增强,但若胶装槽12311的宽度过小,会导致加工时间以及加工成本的增加,因此设置胶装槽12311的宽度不超过12mm,例如,12mm,10mm或者8mm等,既能够保证复合横担1200的强度,也能保证加工时间以及加工成本均在合理的范围内。
其中,为了便于加工,胶装槽12311的底面为曲面。
其中,第一法兰筒1231的内壁与绝缘体1211接触部分的长度与绝缘体1211的外径的比值(即胶装比)范围为0.8~1.2,例如,0.8、1.0或者1.2。具体地,随着胶装比的下降,复合横担1200的强度会有较明显的下降,例如,相比胶装比为0.8,当胶装比下降到0.75时,复合横担1200的强度会下降20%,而相比胶装比为1.2,当胶装比上升到1.4时,复合横担1200的强度虽然会稍微上升,但是成本明显增加,因此设置胶装比范围为0.8~1.2,可以使复合横担1200同时具有低成本、高强度等优点。
同时也需要说明的是,在其他实施方式中,胶装槽12311以及流通槽12312还可以是其他尺寸,在此不做限制。
在一应用场景中,结合图5、图7、图10和图12,封板1232朝向绝缘体1211的板面设有正对绝缘体1211端面的第一密封槽12321,第一密封槽12321内设有第一密封件(图未示)。具体地,第一密封件设置在第一密封槽12321中,用于防止外部水汽或者胶黏剂进入绝缘体1211从而避免绝缘体1211中的气体发生泄漏,以及防止外部水汽或者胶黏剂进入封板1232上从而影响绝缘体1211与端部金具1230之间的密封。
继续参阅图10和图12,第一法兰筒1231的内壁还设有邻近封板1232的第二密封槽12313,第二密封槽12313与多个胶装槽12311沿远离封板1232的方向依次间隔排列,第二密封槽12313内设有第二密封件(图未示)。具体地,第二密封件与第一密封件的作用不同,第二密封件用于避免胶装过程中的胶黏剂进入第一密封槽12321中腐蚀第一密封件而导致第一密封件失效。
其中,第一密封槽12321和/或第二密封槽12313的宽度在靠近绝缘体1211的方向上保持不变(如图12所示)或者逐渐变小(如图13所示)。具体地,宽度在靠近绝缘体1211的方向上保持不变的第一密封槽12321其加工方便,但是其内的第一密封件容易发生滑动甚至掉落,此时为了避免第一密封件在第一密封槽12321中发生相对滑动,第一密封件通过树脂或者硅胶粘接固定在第一密封槽12321中;而相比宽度在靠近绝缘体1211的方向上保持不变的第一密封槽12321,宽度在靠近绝缘体1211的方向上逐渐变小的第一密封槽12321虽然加工过程更为复杂,但是其可以保证第一密封件不会轻易掉落。其中,第一密封槽12321和/或第二密封槽12313的宽度在靠近绝缘体1211的方向上可以是呈直线变小(如图13所示),也可以是呈曲线变小,在此不做限制。
结合图2和图14,在本实施方式中,复合横担1200还包括用于连接塔身1100与斜拉绝缘子1220的斜拉连接金具1240。
在本实施方式中,连接塔身1100与第一斜拉绝缘子1221的斜拉连接金具1240长度可调,而连接塔身1100与第二斜拉绝缘子1222的斜拉连接金具1240长度固定,其中,为了便于说明,将连接塔身1100与第一斜拉绝缘子1221的斜拉连接金具1240定义为第一斜拉连接金具1241,将连接塔身1100与第二斜拉绝缘子1222的斜拉连接金具1240定义为第二斜拉连接金具1242。
第一斜拉连接金具1241包括第一子连接金具12411以及第二子连接金具12412。
第一子连接金具12411与第一斜拉绝缘子1221连接;第二子连接金具12412一端可调节位置地连接于第一子连接金具12411,另一端用于连接塔身1100,从而实现第一斜拉绝缘子1221与塔身1100的连接。具体地,设置第二子连接金具12412一端可调节位置地连接于第一子连接金具12411,能够使复合横担1200的结构多变,适合于不同的应用场景。
在一应用场景中,如图14所示,第一子连接金具12411设有多个呈弧形排列的第一安装部124111,第二子连接金具12412择一地与一第一安装部124111连接。具体地,多个第一安装部124111沿弧形排列,可以使塔身1100与第一斜拉绝缘子1221之间的距离、相对角度可调。
在一应用场景中,如图14所示,第一子连接金具12411为扇形的扁脚金具,第二子连接金具12412为卡槽金具。
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多个第一安装部124111也可以沿第一斜拉绝缘子1221的延伸方向呈直线排列,在此不做限制。
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是第二子连接金具12412与第一斜拉绝缘子1221连接,第一子连接金具12411与塔身1100连接,在此不做限制。
同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连接塔身1100与第一斜拉绝缘子1221的斜拉连接金具1240、连接塔身1100与第二斜拉绝缘子1222的斜拉连接金具1240长度均可调或者长度均不可调,也就是说,连接塔身1100与第一斜拉绝缘子1221的可以是第一斜拉连接金具1241,也可以是第二斜拉连接金具1242;同样,连接塔身1100与第二斜拉绝缘子1222的可以是第一斜拉连接金具1241,也可以是第二斜拉连接金具1242,在此不做限制。
结合图1、图2、图15和图16,在本实施方式中,支柱绝缘子1210还包括用于连接塔身1100与支柱绝缘子1210的支柱连接金具1250,支柱连接金具1250包括端部法兰筒1251、端部法兰盘1252和第一安装板1253。
端部法兰筒1251沿轴向设置为中空结构,套设在支柱绝缘子1210与塔身1100连接的端部,具体套设在绝缘体1211的一端;端部法兰盘1252封盖端部法兰筒1251远离绝缘体1211的端部,用于避免绝缘体1211的端部被外界水汽等腐蚀,对绝缘体1211起到保护作用;第一安装板1253的端部与端部法兰盘1252远离端部法兰筒1251的盘面抵接,同时第一安装板1253上设有第二安装部12531,用于将第一安装板1253安装到塔身1100上,实现支柱绝缘子1210与塔身1100的连接,在一应用场景中,第二安装部12531是通孔,此时可以利用例如螺栓等紧固件穿过通孔将第一安装板1253安装到塔身1100上。
在一应用场景中,如图16所示,第一安装板1253为直板,且为了保证塔身1100与支柱绝缘子1210之间的连接牢固性,第一安装板1253的数量为两个,两个第一安装板1253相互平行设置,当然其他应用场景中,第一安装板1253的数量还可以是一个、三个等。同时如图16所示,两个第一安装板1253均垂直设置在端部法兰盘1252上。当然在其他应用场景中,第一安装板1253也可以不垂直设置在端部法兰盘1252上,在此不做限制。
继续结合图1和图15,为了能够使支柱连接金具1250适应不同的应用场景,支柱连接金具1250还包括第二安装板1254,第二安装板1254与第一安装板1253可拆卸连接,用于连接第一安装板1253与塔身1100,从而可以根据不同的需求设置第一安装板1253直接与塔身1100连接,或者设置第一安装板1253通过第二安装板1254与塔身1100连接。
在一应用场景中,如图15所示,为了增大第二安装板1254与塔身1100的接触面积,保证第二安装板1254与塔身1100之间的连接强度,第二安装板1254为弯折板,其一端与塔身1100上的横梁贴合,另一端与第一安装板1253贴合。
在一应用场景中,结合图15和图16,第一安装板1253的数量与第二安装板1254的数量相等,且一个第二安装板1254安装一个第一安装板1253。
参阅图17至图19,与上述实施方式不同的是,本实施方式复合横担2200中,端部金具2230进一步还包括第二法兰筒2237,该第二法兰筒2237沿轴向设置为中空结构,其与第一法兰筒2231同轴设置且与第一法兰筒2231远离封板2232的另一端连接,其中,第二法兰筒2237的外周面光滑。
具体地,由于第二法兰筒2237的外周面光滑,从而可以采用压接工艺将该外周面光滑的第二法兰筒2237固定到支柱绝缘子2210的外围,而由于第一法兰筒2231与第二法兰筒2237连接,因此当采用压接工艺将第二法兰筒2237固定到支柱绝缘子2210的外围后,第一法兰筒2231也能够固定在支柱绝缘子2210的外围,即可以使用压接工艺将端部金具2230固定在支柱绝缘子2210的外围。
前述实施方式采用胶装工艺将端部金具1230安装到支柱绝缘子1210上,而胶装工艺相比压接工艺而言,其工艺时间长、成型效率低下且需要大量成型工装,以及成型后支柱绝缘子1210承受弯曲荷载以及扭转荷载较差,也就是说,本实施方式采用压接工艺将端部金具2230安装到支柱绝缘子2210上,能够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成型工装的使用减少),以及保证支柱绝缘子2210承受弯曲荷载以及扭转荷载较强。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法兰筒2231与第二法兰筒2237可拆卸连接。该设置可以使得在运输过程中将端部金具2230分开,能够便于运输,以及当第一法兰筒2231或第二法兰筒2237发生损坏时,可以及时更换,避免报废整个端部金具2230。
同时在运输过程中,可以只将第二法兰筒2237固定在支柱绝缘子2210上,然后在到达目的地后,再将第一法兰筒2311与第二法兰筒2237连接,从而可以减少运输过程中支柱绝缘子2210的包装成本。
参阅图19和图20,端部金具2230还包括第一法兰盘2238以及第二法兰盘2239。
第一法兰盘2238设置在第一法兰筒2231远离封板2232的另一端且套设在第一法兰筒2231的外围;第二法兰盘2239设置在第二法兰筒2237的一端且套设在第二法兰筒2237的外围,其中,第一法兰盘2238与第二法兰盘2239可拆卸连接以实现第一法兰筒2231与第二法兰筒2237可拆卸连接,具体地,该设置可以间接增大第一法兰筒2231与第二法兰筒2237之间的接触面积,从而增加第一法兰筒2231与第二法兰筒2237之间的连接强度。
参阅图20,第一法兰盘2238和第二法兰盘2239上分别设置有匹配的锁孔22381,以利用穿过锁孔22381的锁紧件(例如螺栓)而将第一法兰盘2238和第二法兰盘2239连接在一起。
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法兰盘2238和第二法兰盘2239上也可以设置的是匹配的卡接结构,使得第一法兰盘2238和第二法兰盘2239通过卡接的方式实现可拆卸连接,总而言之,关于第一法兰盘2238和第二法兰盘2239如何实现可拆卸连接本申请不做限制。
其中,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端部金具2230除了包括第一法兰筒2231和第二法兰筒2237外,还可以包括第三法兰筒、第四法兰筒甚至更多的法兰筒,即此时端部金具2230中法兰筒的数量不止两个,且此时端部金具2230中多个法兰筒同轴设置且依次连接,例如,第四法兰筒、第三法兰筒、第二法兰筒2237以及第一法兰筒2231依次连接,或者第二法兰筒2237、第四法兰筒、第三法兰筒以及第一法兰筒2231依次连接,同时除了第二法兰筒2237的外周面光滑外,第三法兰筒、第四法兰筒或者其他的法兰筒也可以是外周面光滑的法兰筒,或者斜拉绝缘子2220除了与第一法兰筒2231连接外,还可以与第三法兰筒、第四法兰筒或者其他的法兰筒连接。
同时当端部金具2230还包括第三法兰筒、第四法兰筒甚至更多的法兰筒时,相邻两个法兰筒之间的连接方式可以与第一法兰筒2231、第二法兰筒2237之间的连接方式相同,例如,相邻两个法兰筒可拆卸连接,且相邻两个法兰筒通过套设在各自端部上的法兰盘实现可拆卸连接,以及可拆卸连接的两个法兰盘上分别设有匹配的锁孔22381,以利用穿过锁孔22381的锁紧件而将相邻两个法兰盘连接在一起。
参阅图21和图22,图21是本申请输电塔另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图22是图21中的部分结构示意图,与上述实施方式不同的是,本实施方式中的塔身3100包括塔杆3110,复合横担3200中的支柱绝缘子3210与斜拉绝缘子3220的端部均与塔杆3110连接。
其中,塔杆3110可以是钢管杆,也可以是其他诸如复合材料、铁、合金等材料制成的实心杆或者空心杆,在此不做限制。
同时为了将复合横担3200安装到塔杆3110上,结合图23,输电塔3000还包括横担连接金具3300。横担连接金具3300将支柱绝缘子3210不与斜拉绝缘子3220连接的一端、斜拉绝缘子3220不与支柱绝缘子3210连接的一端与塔杆3110连接,进而实现将复合横担3200安装到塔身3100,具体为塔杆3110上。
其中,横担连接金具3300包括连接杆3310、塔身法兰筒3320以及塔身法兰盘3330。
在本实施方式中,斜拉绝缘子3220的数量为三个,其中将轴线与支柱绝缘子3210的轴线处于同一平面的两个斜拉绝缘子3220均定义为第一斜拉绝缘子3221,剩余的斜拉绝缘子3220定义为第二斜拉绝缘子3222,其中,第二斜拉绝缘子3222到两个第一斜拉绝缘子3221的距离相等。
以及,为了便于说明,将连接塔杆3110与第一斜拉绝缘子3221的斜拉连接金具3240定义为第一斜拉连接金具3241,将连接塔杆3110与第二斜拉绝缘子3222的斜拉连接金具3240定义为第二斜拉连接金具3242。
连接杆3310的数量为两个,两个连接杆3310分别将两个第一斜拉绝缘子3221与塔杆3110连接,也就是说,第一斜拉绝缘子3221端部连接的第一斜拉连接金具3241与连接杆3310连接;塔身法兰筒3320一端与塔杆3110连接;塔身法兰盘3330封盖塔身法兰筒3320远离塔杆3110的一端,与支柱绝缘子3210连接。
在一应用场景中,如图22和图23所示,两个连接杆3310均与塔杆3110垂直设置,且两个连接杆3310相对塔杆3110的高度相同。
当然在其他应用场景中,两个连接杆3310也可以不与塔杆3110垂直设置,或者,两个连接杆3310相对塔杆3110的高度也可以不同,具体设置方式可由复合横担3200的结构决定,在此不做限制。
在另一应用场景中,两个连接杆3310、塔身法兰筒3320均通过焊接固定于塔杆3110上,当然也可以通过其他形式固定,在此不做限制。
同时与上述实施方式不同的是,如图22和图23所示,横担连接金具3300中的塔身法兰盘3330与支柱连接金具3250中的端部法兰盘3252对接而实现支柱绝缘子3210的安装。
继续参阅图22和图23,横担连接金具3300还包括加强环3340以及加强筋3350。
加强环3340套设在塔杆3110的外围,加强筋3350的两端分别与加强环3340、塔身法兰筒3320连接且加强筋3350的侧壁与塔杆3110贴合,从而进一步间接增大塔身法兰筒3320与塔杆3110的接触面积,保证塔身法兰筒3320与塔杆3110的连接强度。
其中,加强环3340的数量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两个,当加强环3340的数量为两个时,如图23所示,两个加强环3340设置在塔身法兰筒3320相背设置的两侧,且对于塔身法兰筒3320而言,其同时通过两个加强筋3350分别与两个加强环3340连接。
继续参阅图22和图23,横担连接金具3300进一步还包括加强板3360,加强板3360的两端分别与连接杆3310、塔身法兰筒3320连接,且加强板3360的一侧壁与塔杆3110贴合,从而间接增大连接杆3310、塔身法兰筒3320与塔杆3110的接触面积,保证连接杆3310、塔身法兰筒3320与塔杆3110的连接强度。
同时为了进一步增大连接杆3310与塔身法兰筒3320的连接强度,连接杆3310也可以通过加强筋3350与加强环3340连接,此时连接加强环3340与连接杆3310的加强筋3350和连接加强环3340与塔身法兰筒3320的加强筋3350的设置方式相同,具体可参见上述,在此不再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加强环3360、加强环3340可以同时存在,也可以只存在其中一个,或者都不存在(具体可参阅图21和图24)。
同时,加强环3340、加强筋3350和加强板3360均可以通过焊接等方式与两个连接杆3310、塔身法兰筒3320固定连接,形成横担连接金具3300,当然,横担连接金具3300也可以一体成型设置,在此不做限制。
继续参阅图22,横担连接金具3300还包括连接耳3370,连接耳3370固定在塔杆3110上,连接耳3370与塔杆3110的固定方式跟连接杆3310、塔身法兰筒3320与塔杆3110的固定方式一致,不再赘述。
其中第二斜拉绝缘子3222端部连接的斜拉连接金具3240(第二斜拉连接金具3242)与连接耳3370连接,具体地,第二斜拉连接金具3242与连接耳3370通过U型环连接,连接耳3370为一薄板,连接耳3370上设有连接孔,U型环与第二斜拉连接金具3242通过紧固件锁紧连接后,与连接耳3370上的连接孔也通过穿设紧固件锁紧固定。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二斜拉连接金具3242也可以通过连接杆3310与塔杆3110连接,在此不做限制。
参阅图25,本申请还保护一种端部金具,该端部金具4000与前述实施方式中的端部金具结构相同,具体可参见上述实施方式,在此不再赘述。
参阅图26,本申请还保护一种复合横担,该复合横担5000与前述实施方式中的复合横担结构相同,具体可参见上述实施方式,在此不再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实施方式,并非因此限制本申请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申请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申请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复合横担,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合横担包括一个支柱绝缘子以及三个斜拉绝缘子,所述支柱绝缘子以及所述斜拉绝缘子的一端均用于与输电塔的塔身连接,另一端连接在一起而形成所述复合横担用于挂设输电线的端部,其中,三个所述斜拉绝缘子围绕所述支柱绝缘子间隔排列,且其中两个所述斜拉绝缘子的轴线与所述支柱绝缘子的轴线处于同一平面,将轴线与所述支柱绝缘子的轴线处于同一平面的两个所述斜拉绝缘子均定义为第一斜拉绝缘子,剩余的所述斜拉绝缘子定义为第二斜拉绝缘子,其中两个所述第一斜拉绝缘子之间的角度范围为45°~90°,所述第二斜拉绝缘子与所述支柱绝缘子之间的角度范围为25°~4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横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斜拉绝缘子到两个所述第一斜拉绝缘子的距离相等。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横担,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合横担还包括用于连接所述塔身与所述第一斜拉绝缘子的第一斜拉连接金具,所述第一斜拉连接金具包括:
第一子连接金具,与所述第一斜拉绝缘子连接;
第二子连接金具,一端可调节位置地连接于所述第一子连接金具,另一端用于连接所述塔身,从而实现所述第一斜拉绝缘子与所述塔身的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复合横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子连接金具设有多个呈弧形排列的第一安装部,所述第二子连接金具择一地与一所述第一安装部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横担,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合横担还包括第二斜拉连接金具,所述第二斜拉连接金具用于连接所述塔身与所述第二斜拉绝缘子,其中所述第二斜拉连接金具的长度固定。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横担,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合横担还包括用于连接所述塔身与所述支柱绝缘子的支柱连接金具,所述支柱连接金具包括:
端部法兰筒,套设在所述支柱绝缘子与所述塔身连接的端部;
端部法兰盘,封盖端部法兰筒远离所述支柱绝缘子的端部;
第一安装板,端部与所述端部法兰盘远离所述端部法兰筒的盘面抵接,用于连接所述塔身。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复合横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板的数量为两个,且两个所述第一安装板均与所述端部法兰盘垂直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复合横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板设有第二安装部,用于将所述第一安装板安装到所述塔身上。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复合横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安装部为通孔,以供紧固件穿过将所述第一安装板安装到所述塔身上。
10.一种输电塔,其特征在于,所述输电塔包括塔身以及与所述塔身连接的如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复合横担。
CN202120410316.3U 2021-02-24 2021-02-24 复合横担以及输电塔 Active CN21536903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410316.3U CN215369031U (zh) 2021-02-24 2021-02-24 复合横担以及输电塔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410316.3U CN215369031U (zh) 2021-02-24 2021-02-24 复合横担以及输电塔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369031U true CN215369031U (zh) 2021-12-31

Family

ID=7962351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0410316.3U Active CN215369031U (zh) 2021-02-24 2021-02-24 复合横担以及输电塔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36903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878786A (zh) 复合横担以及输电塔
CN111255950B (zh) 一种抗震支架用的圆管连接结构及抗震支架
CN112878787A (zh) 复合横担以及输电塔
CN112878785A (zh) 复合横担以及输电塔
CN215369031U (zh) 复合横担以及输电塔
CN215369032U (zh) 复合横担以及输电塔
CN215369034U (zh) 复合横担以及输电塔
CN214410885U (zh) 端部金具以及复合横担
CN214410881U (zh) 支柱绝缘子以及复合横担
CN112885543A (zh) 支柱绝缘子以及复合横担
CN112878788A (zh) 复合横担以及输电塔
CN112885544A (zh) 支柱绝缘子以及复合横担
CN214410884U (zh) 端部金具以及复合横担
CN207846810U (zh) 一种应用于钢结构棚顶构架上的新型顶棚
CN215369033U (zh) 复合横担以及输电塔
CN214410882U (zh) 支柱绝缘子以及复合横担
CN214410880U (zh) 支柱绝缘子以及复合横担
CN211398769U (zh) 一种抗震支架用的圆管连接结构
CN205828638U (zh) 一种基于吊杆的组合式天线安装抱箍组
EP4071324A1 (en) Composite cross arm and power transmission tower
CN202090440U (zh) 膜结构的天幕架用的连接节点部件
CN112885545A (zh) 支柱绝缘子以及复合横担
CA3143815C (en) Composite crossarm and power transmission tower
CN219794847U (zh) 一种输电塔
CN218522387U (zh) 一种复合横担及输电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