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365363U - 一种mc街景式生态景观滤床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mc街景式生态景观滤床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365363U
CN215365363U CN202121630057.1U CN202121630057U CN215365363U CN 215365363 U CN215365363 U CN 215365363U CN 202121630057 U CN202121630057 U CN 202121630057U CN 215365363 U CN215365363 U CN 21536536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unit
aeration
micro
filter bed
modu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1630057.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高长臣
刘波文
刘济忠
张海旭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ainan Jiangyu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ainan Jiangyu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ainan Jiangyu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Hainan Jiangyu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1630057.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36536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36536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36536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ste Water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MC街景式生态景观滤床系统,包括污水收集管、曝气生物除臭预处理模块、微曝气生物降解模块、MC街景式生态景观滤床和紫外线灭活中水回用模块,所述污水收集管一侧与所述曝气生物除臭预处理模块连通,所述曝气生物除臭预处理模块与所述微曝气生物降解模块连通,所述微曝气生物降解模块与所述MC街景式生态景观滤床连通,所述紫外线灭活中水回用模块与所述微曝气生物降解模块连接。解决农村生活污水和厕所化粪池上清液无序排放及未进行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的问题。

Description

一种MC街景式生态景观滤床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农村厕所化粪池上清液和农村生活污水合并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是指一种MC街景式生态景观滤床系统。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农民生活水平得到了快速提高,农村生活污水排放量也呈现出逐年提高趋势。由于农村整体规划还相对滞后于农村建设需求,因此导致个别农村生活污水和厕所化粪池上清液出现了无序排放现象,给农村人居环境造成污染以及个别农村地块造成面源污染。
目前,我国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艺技术繁多,从农村现有应用的污水处理工艺技术来看大体可分为:生态塘工艺技术、水解酸化工艺技术、人工湿地工艺技术、AO工艺技术、A2O工艺技术、MBR工艺技术、MBBR工艺技术以及一体化综合工艺技术等等。其中也有一些工艺技术设施没有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就其工艺技术设施选择、施工设计、运行管理和设施维护等问题也没有任何标准可以参考,由于工艺选择不当继而导致大部分工艺技术设施运行和运维成本普遍偏高,农户居住比较分散污水收集管网铺设长增加施工量,后端处理设施用地面积大,农村土地紧缺征地成本过高等问题造成很多地方财政难以承受这笔开支。个别设施运行管理和维护专业性较强,设施建设竣工应用通过业主方组织验收后工艺技术设施提供方的技术人员普遍撤离现场,由业主单位安排属地农民或请第三方单位实施设施日常运行管理和设施维护,很多设施由于运行维护受专业技术影响设施运行维护人员操作能力达不到设施运行和维护要求,导致部分设施停止运行成了摆设没有达到政府投资对人居环境治理的预期目的。
更为严重的是近年来由于规划设计缺陷和后期运行管理不到位,没有设计化粪池上清液收集管网化而导致化粪池上清液液位升高,上清液就会自行从化粪池井盖溢出臭气熏天而造成环境污染,原有的污水处理系统均不具备消除硫化氢、硫醇、氨气成分、大肠杆菌和蛔虫卵功能,若增设收集管网和终端处理系统等同于第二次污水处理设施投资,再加上设施后期的运维管理成本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农村生活污水和厕所化粪池上清液无序排放及未进行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MC街景式生态景观滤床系统,包括污水收集管、曝气生物除臭预处理模块、微曝气生物降解模块、MC街景式生态景观滤床和紫外线灭活中水回用模块,所述污水收集管一侧与所述曝气生物除臭预处理模块连通,所述曝气生物除臭预处理模块与所述微曝气生物降解模块连通,所述微曝气生物降解模块与所述MC街景式生态景观滤床连通,所述紫外线灭活中水回用模块与所述微曝气生物降解模块连接;其中,
所述污水收集管用于收集生活污水、化粪池污水的上清液;
所述曝气生物除臭预处理模块用于处理所述化粪池污水的上清液和所述生活污水形成目标上清液;
所述微曝气生物降解模块用于对所述目标上清液处理形成清水;
所述MC街景式生态景观滤床用于对所述清水过滤杂质并进一步降解氨氮;
所述紫外线灭活中水回用模块用于对所述上清液以及所述清水杀菌灭活,且对过滤杂质后的清水回收利用。
进一步地,所述曝气生物除臭预处理模块包括第一箱体、调节隔油单元、曝气除臭预处理单元与初沉净化单元,所述调节隔油单元、所述曝气除臭预处理单元与所述初沉净化单元按照所述化粪池污水的上清液和所述生活污水流向依次并排设置于所述第一箱体内,所述污水收集管与所述调节隔油单元连通;其中,
所述调节隔油单元与所述污水收集管连通处安装有人工格栅,所述调节隔油单元、所述曝气除臭预处理单元与所述初沉净化单元均安装有防坠网。
进一步地,所述曝气除臭预处理单元包括第一微曝气泵、高表面PVA填料与高效硝化除臭复合菌剂,反硝化菌是通过活性污泥和适度红糖水培育后投放到曝气除臭预处理单元;其中,
所述高表面PVA填料占所述曝气除臭预处理单元容积率的15%-25%,所述高效硝化除臭复合菌剂为高效复合菌剂与液态高效除臭菌剂,所述第一微曝气泵用于为所述高表面PVA填料与所述高效硝化除臭复合菌剂提供好氧环境,所述第一微曝气泵为太阳能和农电自动转换的低能耗曝气泵。
进一步地,所述曝气生物除臭预处理模块与所述微曝气生物降解模块沿所述微曝气生物降解模块的高度方向间隔设置,所述微曝气生物降解模块包括第二箱体、二级污水调节单元、微曝气生物降解单元与清水提升单元,所述二级污水调节单元、微曝气生物降解单元与所述清水提升单元按照所述目标上清液流向依次并排设置于所述第二箱体内,所述二级污水调节单元与所述初沉净化单元连通,所述清水提升单元与所述MC街景式生态景观滤床通过清水提升泵连通,其中,
所述清水提升泵为太阳能和农电自动转换的抽水泵,所述调节隔油单元、所述曝气除臭预处理单元与所述初沉净化单元均安装有防坠网。
进一步地,所述微曝气生物降解单元包括第二微曝气泵与高表面PVA填料网袋;其中,
所述PVA填料网袋设置于所述微曝气生物降解单元中部,所述第二微曝气泵用于为所述PVA填料网袋提供好氧环境,所述第二微曝气泵为太阳能和农电自动转换的低能耗微曝气泵。
进一步地,所述MC街景式生态景观滤床包括滤床箱体、生态景观单元与U型透气管,所述生态景观单元包括由上自下依次铺设于所述滤床箱体的植物种植层、第一混合滤料层、第一细沸石颗粒滤料层、第一粗沸石颗粒滤料层、水洗砂层、第二混合滤料层、第二细沸石颗粒滤料层与第二粗沸石颗粒滤料层;其中,
每一层底部均铺设透水土工布,所述U型透气管自所述滤床箱体底部朝所述植物种植层铺设,且所述U型透气管部分外漏于所述滤床箱体,所述滤床箱体一侧连通所述清水提升泵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细沸石颗粒滤料层与所述第二细沸石颗粒滤料层均为2-4mm沸石颗粒滤料,所述第一粗沸石颗粒滤料层与所述第二粗沸石颗粒滤料层均为4-8mm沸石颗粒滤料;所述第一混合滤料层与所述第二混合滤料层均包括水洗砂、六亚活性炭与MC+EM复合菌剂,所述MC+EM复合菌剂为高效复合菌剂与液态高效除臭菌剂。
进一步地,所述MC街景式生态景观滤床还包括布水管与排水管,所述布水管铺设于所述植物种植层,且所述布水管平行均匀开设若干开孔,所述布水管与所述清水提升泵连接,所述排水管与所述调节隔油单元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紫外线灭活中水回用模块包括紫外线消杀单元与中水回用单元,所述紫外线消杀单元设置于所述清水提升单元的出水口处,所述中水回用单元与所述排水管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滤床箱体的一侧面设置有橡胶内衬圈。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MC街景式生态景观滤床系统,包括污水收集管、曝气生物除臭预处理模块、微曝气生物降解模块、MC街景式生态景观滤床和紫外线灭活中水回用模块,所述污水收集管一侧与所述曝气生物除臭预处理模块连通,所述曝气生物除臭预处理模块与所述微曝气生物降解模块连通,所述微曝气生物降解模块与所述MC街景式生态景观滤床连通,所述紫外线灭活中水回用模块与所述微曝气生物降解模块连接;其中,所述污水收集管用于收集生活污水、化粪池污水的上清液;所述曝气生物除臭预处理模块用于处理所述化粪池污水的上清液和所述生活污水形成目标上清液;所述微曝气生物降解模块用于对所述目标上清液处理形成清水;所述MC街景式生态景观滤床用于对所述清水过滤杂质并进一步降解氨氮;所述紫外线灭活中水回用模块用于对所述上清液以及所述清水杀菌灭活,且对过滤杂质后的清水回收利用。化粪池污水的上清液以及生活污水通过污水收集管流入曝气生物除臭预处理模块进行除臭、沉淀处理,然后流经微曝气生物降解模块进行有害物质的降解与沉淀处理得到清水,将清水利用MC街景式生态景观滤床过滤,通过紫外线灭活中水回用模块灭菌和中水回用处理,解决农村生活污水和厕所化粪池上清液无序排放及未进行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的问题。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详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具体结构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MC街景式生态景观滤床系统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MC街景式生态景观滤床系统的平面布置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曝气生物除臭预处理模块、微曝气生物降解模块的剖面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MC街景式生态景观滤床的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构造特征、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详予说明。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请参阅图1及图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MC街景式生态景观滤床系统,包括污水收集管1、曝气生物除臭预处理模块2、微曝气生物降解模块3、MC街景式生态景观滤床4和紫外线灭活中水回用模块5,污水收集管1一侧与曝气生物除臭预处理模块2连通,曝气生物除臭预处理模块2与微曝气生物降解模块3连通,微曝气生物降解模块3与MC街景式生态景观滤床4连通,紫外线灭活中水回用模块5与微曝气生物降解模块3连接;其中,
污水收集管1用于收集生活污水、化粪池污水的上清液;
曝气生物除臭预处理模块2用于处理化粪池污水的上清液和生活污水形成目标上清液;
微曝气生物降解模块3用于对目标上清液处理形成清水;
MC街景式生态景观滤床4用于对清水过滤杂质并进一步降解氨氮;
紫外线灭活中水回用模块5用于对上清液以及清水杀菌灭活,且对过滤杂质后的清水回收利用。
本实施例的化粪池污水的上清液以及生活污水通过污水收集管1流入曝气生物除臭预处理模块2进行除臭、沉淀处理,然后流经微曝气生物降解模块3进行有害物质的降解与沉淀处理得到清水,将清水利用MC街景式生态景观滤床4过滤,通过紫外线灭活中水回用模块5灭菌和中水回用处理回收利用,解决农村生活污水和厕所化粪池污水的上清液无序排放及未进行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的问题;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的曝气生物除臭预处理模块2、微曝气生物降解模块3与MC街景式生态景观滤床4的底部采用C20素砼混凝土结构,厚为200mm,根据农村居住环境可因地制宜大集中和小分散相结合,对农村生活污水和厕所化粪池上清液一并收集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具有美化农村人居环境、投资成本低、运维成本低、建设周期短、使用寿命长、运行操作和日常维护简单,尾水达标且资源化利用。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3,曝气生物除臭预处理模块2包括第一箱体21、调节隔油单元22、曝气除臭预处理单元23与初沉净化单元24,调节隔油单元22、曝气除臭预处理单元23与初沉净化单元24按照化粪池污水的上清液和生活污水流向依次并排设置于第一箱体21内,污水收集管1与调节隔油单元22连通;其中,调节隔油单元22与污水收集管1连通处安装有人工格栅,调节隔油单元22、曝气除臭预处理单元23与初沉净化单元24均安装有防坠网。
曝气除臭预处理单元23包括第一微曝气泵231、高表面PVA填料(polyvinylalcohol,聚乙烯醇)与高效硝化除臭复合菌剂;其中,高表面PVA填料占曝气除臭预处理单元23容积率的15%-25%,高效硝化除臭复合菌剂为高效复合菌剂与液态高效除臭菌剂,第一微曝气泵231用于为高表面PVA填料与高效硝化除臭复合菌剂提供好氧环境,第一微曝气泵231为太阳能和农电自动转换的低能耗微曝气泵。
本实施例中,第一箱体21内设置有三个腔体,按照化粪池污水的上清液和生活污水的流向依次设置有调节隔油单元22、曝气除臭预处理单元23与初沉净化单元24,第一箱体21用于容置调节隔油单元22、曝气除臭预处理单元23与初沉净化单元24;调节隔油单元22用于调节净化初步处理后的化粪池污水的上清液以及生活污水中的泥沙和悬浮物;曝气除臭预处理单元23用于降解再次净化后的化粪池污水的上清液以及生活污水中有机物,分解水体中的硫化氢、硫醇和氨气等分子,进而达到去除其中臭气成分分子;初沉净化单元24用于进一步沉淀降解除臭后的化粪池污水的上清液以及生活污水中的污泥、死亡的微生物和有机悬浮物,形成目标上清液;高表面PVA填料为聚乙烯醇与其它辅助材料合成的高表面生物载体,优选地,高表面PVA填料占曝气除臭预处理单元23容积率的20%,在曝气作用下散装的高表面PVA填料旋转翻滚更好激发微生物活性,并同比其它工艺技术消减污泥60%以上;曝气除臭预处理单元23采用了自主研发的高表面PVA填料和高效复合菌剂与液态高效除臭菌剂,对曝气除臭预处理单元23内的硫化氢、硫醇、氨气分子和有机质等有害物成分通过微生物菌群进行预处理,调节隔油单元22、曝气除臭预处理单元23与初沉净化单元24的每个观察孔和污泥清掏口均安装防坠网,在保障系统正常运行同时确保避免意外事故的发生。
将污水收集管1接入调节隔油单元22,在调节隔油单元22的接入水口处前端安装孔隙3mm的人工格栅,可以有效去除部分化粪池污水的上清液以及生活污水中较大的SS(Suspended Solids,悬浮物),然后初步处理后的化粪池污水的上清液以及生活污水沿着污水收集管1流入调节隔油单元22底部,进一步调节净化其中的泥沙和悬浮物,当再次净化后的化粪池污水的上清液以及生活污水在调节隔油单元22水位上升到一定高度时,应用油与水比重原理使得隔油功能自动开启,再次净化后的化粪池污水的上清液以及生活污水从调节隔油单元22底部自动流入曝气除臭预处理单元23,(即由于第一箱体21埋在地下,由于重力流和位差原理,初步处理后的化粪池污水的上清液以及生活污水在调节隔油单元22一侧上端进水,水位平行升高到一定高度时,再次净化后的化粪池污水的上清液以及生活污水会继续从调节隔油单元22底部侵入曝气除臭预处理单元23)在曝气除臭预处理单元23安装有第一微曝气泵231,第一微曝气泵231采用的是太阳能和农电自动转换的低能耗微曝气泵,本实施例采用两个微曝气泵,其中一个使用,一个作为备用,微曝气泵与电控箱01、太阳能件02电连接,在曝气除臭预处理单元23的水体中投放适量高表面PVA填料(即高比表面积生物PVA填料)和投放适量高效硝化除臭复合菌剂,高表面PVA填料添加为曝气除臭预处理单元23容积率20%的量,投入1kgEM高效复合菌剂(Effective Microorganisms,混合菌)和1kgMC(即组合式硝化菌)液态高效除臭菌剂,在好氧条件下降解再次净化后的化粪池污水的上清液以及生活污水中的有机物,分解水体中的硫化氢、硫醇和氨气等分子,进而达到去除其中的臭气成分分子,然后降解除臭后的化粪池污水的上清液以及生活污水进入初沉净化单元24沉淀其中污泥、死亡的微生物和有机悬浮物,形成目标上清液。
进一步地,曝气生物除臭预处理模块2与微曝气生物降解模块3沿微曝气生物降解模块3的高度方向间隔设置,微曝气生物降解模块3包括第二箱体31、二级污水调节单元32、微曝气生物降解单元33与清水提升单元34,二级污水调节单元32、微曝气生物降解单元33与清水提升单元34按照目标上清液流向依次并排设置于第二箱体31内,二级污水调节单元32与初沉净化单元24连通,清水提升单元34与MC街景式生态景观滤床4通过清水提升泵341连通,其中,清水提升泵341为太阳能和农电自动转换的抽水泵,二级污水调节单元32、微曝气生物降解单元33与清水提升单元34均安装有防坠网。
微曝气生物降解单元33包括第二微曝气泵331与高表面PVA填料网袋332;其中,高表面PVA填料网袋332设置于微曝气生物降解单元33中部,第二微曝气泵331用于为高表面PVA填料网袋332提供好氧环境,第二微曝气泵331为太阳能和农电自动转换的低能耗微曝气泵。
本实施例中,第二箱体31内设置有三个腔体,按照目标上清液的流向依次设置有调二级污水调节单元32、微曝气生物降解单元33与清水提升单元34,第二箱体31用于容置二级污水调节单元32、微曝气生物降解单元33与清水提升单元34,需要说明的是,第二箱体31埋在地下;二级污水调节单元32用于第二次调节稳定目标上清液;微曝气生物降解单元33用于对穿越过其中的经过调节的目标上清液中有机质、脂类和醇类等有害物进一步降解形成清水;清水提升单元34用于将清水供给于MC街景式生态景观滤床4;二级污水调节单元32、微曝气生物降解单元33与清水提升单元34的每个观察孔和污泥清掏口均安装第二防坠网,在保障系统正常运行同时确保避免意外事故的发生;曝气生物除臭预处理模块2与微曝气生物降解模块3沿微曝气生物降解模块3形成高度差,本实施例中的高度差采用300mm,便于目标上清液从曝气生物除臭预处理模块2流向微曝气生物降解模块3沿微曝气生物降解模块3;初沉净化单元24中的目标上清液进入二级污水调节单元32,经过第二次调节稳定后的目标上清液由于重力作用,自导流管直接进入微曝气生物降解单元33底部,微曝气生物降解单元33中部是四周密闭式的高表面PVA填料网袋332,在微曝气生物降解单元33底部安装有第二微曝气泵331,第二微曝气泵331采用的是太阳能和农电自动转换的低能耗微曝气泵,本实施例采用两个微曝气泵,其中一个使用,一个作为备用,微曝气泵与电控箱01、太阳能件02电连接,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微曝气泵231与第二微曝气泵331可以共用一个,也可以不共用一个,可以不断为高表面PVA填料网袋332中的微生物提供溶解氧,微生物对穿越过其中的经过调节的目标上清液中有机质、脂类和醇类等有害物进一步降解形成清水,微曝气生物降解单元33中的清水进入清水提升单元34,在清水提升单元34的中部安装有清水提升泵341,清水提升泵341采用太阳能和农电的抽水泵,本实施例采用两个微曝气泵,其中一个使用,一个作为备用,抽水泵与电控箱01、太阳能件02电连接,在清水提升单元34安装液位控制系统,当液位达到一定高度时清水提升泵341开始工作,当液位下降到一定高度时清水提升泵341停止工作。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4,MC街景式生态景观滤床4包括滤床箱体41、生态景观单元42与U型透气管43,生态景观单元42包括由上自下依次铺设于滤床箱体41的植物种植层421、第一混合滤料层422、第一细沸石颗粒滤料层423、第一粗沸石颗粒滤料层424、水洗砂层(图中未标识)、第二混合滤料层425、第二细沸石颗粒滤料层426与第二粗沸石颗粒滤料层427;其中,每一层底部均铺设透水土工布,U型透气管43自滤床箱体41底部朝植物种植层421铺设,且U型透气管43部分外漏于滤床箱体41,滤床箱体41一侧连通清水提升泵341连接。
第一细沸石颗粒滤料层423与第二细沸石颗粒滤料层426均为2-4mm沸石颗粒滤料,第一粗沸石颗粒滤料层424与第二粗沸石颗粒滤料层427均为4-8mm沸石颗粒滤料;第一混合滤料层422与第二混合滤料层425均包括水洗砂、六亚活性炭与MC+EM复合菌剂,MC+EM复合菌剂为高效复合菌剂与液态高效除臭菌剂。
MC街景式生态景观滤床4还包括布水管44与排水管45,布水管44铺设于植物种植层421,且布水管44平行均匀开设若干开孔,布水管44与清水提升泵341连接,排水管45与中水回用单元连通,滤床箱体41的一侧面设置有橡胶内衬圈。
本实施例中,MC街景式生态景观滤床4的滤床箱体41长宽高分别为150cm×100cm×120cm或200cm×100cm×120cm;滤床箱体41材料可采用木制、铁制或PE制品,其中,木制和铁制的滤床箱体41内必须贴1cm厚可拼装PE内衬箱,防止污水对滤床箱体41腐蚀和污水渗漏;滤床箱体41结构分为8cm高槽式底座和一个可拆解的侧面,且带有橡胶内衬圈,留有一个可拆解的侧面是为了便于检查和更换饱和填料方便而设计;生态景观单元42用于过滤清水;滤床箱体41的最上层为20cm厚的网筛底抽屉式植物种植层421,网筛底部铺上一层透水土工布,土工布上方铺上20cm厚的水洗砂为植物种植层421,植物种植层421的下方为等厚的七层,分别为一层14cm厚的第一混合滤料层422、一层14cm厚的第一细沸石颗粒滤料层423、一层14cm厚的第一粗沸石颗粒滤料层424、一层14cm厚的水洗砂层、一层14cm厚的第二混合滤料层425、一层14cm厚的第二细沸石颗粒滤料层426以及一层14cm厚的第二粗沸石颗粒滤料层427;上述生态景观单元42可分为一级滤料单元与二级滤料单元,一级滤料单元与二级滤料单元均分为上层、中1层、中2层和下层,其中上层为植物种植层421(水洗砂层)、中1层为第一混合滤料层422(第一混合滤料层422),中2层为2-4mm的第一细沸石颗粒滤料层423(第二细沸石颗粒滤料层426)、下层为4-8mm第一粗沸石颗粒滤料层424(第二粗沸石颗粒滤料层427),即即上层、中1层、中2层、下层共四层滤料网筛底抽屉箱为一个组合体;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混合滤料层422与第二混合滤料层425均为80%水洗砂和20%六亚活性炭、MC+EM复合菌剂的均匀搅拌填满压实滤料层。
具体的布置如下:首先将无上盖的抽屉式网筛底箱底部铺一层透水土工布再将水洗砂填满压实,即为最上层20cm厚的植物种植层421;再将每级的中1层抽屉网筛底箱铺透水土工布,再将80%水洗砂、20%六亚活性炭和MC+EM复合菌剂均匀的混合滤料铺在抽屉网筛底箱中铺满并压实,与每级的上层镶嵌连接;其次,将每级的中2层的无上盖的网筛底抽屉式箱的底部铺上一层透水土工布,再将2-4mm沸石颗粒滤料铺在抽屉箱里铺满并压实,与每级的中1层镶嵌连接;最后,将每级的下层的无上盖的网筛底抽屉箱底部铺上一层透水土工布,再将4-8mm沸石颗粒铺在抽屉箱中铺满并压实,与每级的中2层镶嵌连接;需要说明的是一级滤料单元与二级滤料单元八层均为无上盖网筛底抽屉箱,每一层网筛底抽屉箱底部均与下一层的网筛底抽屉箱上口内卡槽镶嵌连接确保污水不能溢流出整个内衬箱外部,将滤床箱体41安装在第一箱体21和第二箱体31旁适当位置处,安装两排由弯头连接的U型透气管43从滤床箱体41最底部下至上贯穿八层滤料网筛底抽屉箱,并高于滤床箱体41的上口8cm,其中,U型透气管43采用DN25(即公称直径25mm)的透气管,高于滤床箱体41的部分设置有透气口,确保整个箱体内溶解氧量微生物成活繁殖和降解能力,再将可拆卸的侧面连同密封橡胶圈安装好连接清水提升泵341;最上方植物壤层安装两道布水管44,布水管44上平行均匀地打好若干空洞,本实施例采用间距为8cm的空洞布水,保证箱体植物种植层421布水均匀垂直向下穿过以下7层,清水自清水提升泵341至滤床箱体41上口,经过布水管44均匀分布在植物种植层421上,清水再次经过一级滤料单元与二级滤料单元垂直过滤,需要说明的是,布水管44采用DN25的布水管,可在植物种植层421种植水生美人蕉等水生植物,除水生植物根部吸附降解水中的氨氮磷外,每级的中1层的微生物降解和每级的中2层、下层的沸石颗粒滤料均吸收降解水中的氨氮分子确保尾水达标排放;滤床箱体41的出水口与排水管45连接,将尾水排入中水回用单元,剩余中水排入调节隔油单元22或农林灌溉,排水管45采用DN25的排水管,滤床箱体41的出水口与排水管45连接处设置有蝶阀,蝶阀采用的是DN25的蝶阀。
MC街景式生态景观滤床4相对于传统的人工湿地和生态吸附净化原理,在人工湿地填料以及生态吸附净化的植物原理上,采用水洗砂、多级沸石、活性炭粉、EM+MC复合菌剂,水生植物和透水土工布等原料,一级四层或多级四层,多级四层视进水浓度、污水处理规模和尾水排放标准为依据从二级至多级设计,MC街景式生态景观滤床4的箱体的一面可以拆解,箱体内多层级抽屉式上下叠加组合,便于日常检修和滤料饱和更换;单一MC街景式生态景观滤床4可小分散或多体MC街景式生态景观滤床4组合为大集中的MC街景式生态景观滤床模块,可打造农户庭院和农村街道景观为美丽乡村和乡村振兴增添色彩。
进一步地,紫外线灭活中水回用模块5包括紫外线消杀单元51与中水回用单元,紫外线消杀单元51设置于清水提升单元34的出水口处,中水回用单元与排水管45连通。
本实施例中,紫外线消杀单元51可以有两个,一个安装在污水收集管的进水口处,一个安装在清水提升单元34的出水口处,对上清液与清水中的蛔虫卵和大肠杆菌进行消杀,进而保证清水水体中的蛔虫卵和大肠杆菌中水回用或农田灌溉不超标,需要说明的是,还可以在清水提升单元34的进水口处安装紫外消失单元51;中水回用单元与排水管45连通,用于中水回用。
还提供了一种采用如上述的MC街景式生态景观滤床系统的净化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化粪池污水的上清液和生活污水经污水收集管1流过人工格栅去除最小宽度大于预设值的悬浮物,当初步处理后的化粪池污水的上清液以及生活污水在调节隔油单元22水位上升到预定高度时,油与水比重原理隔油功能自动开启,再次净化后的化粪池污水的上清液以及生活污水从调节隔油单元22底部自动侵入曝气除臭预处理单元23,在好氧条件下分解水体中的臭气成分分子,然后降解除臭后的化粪池污水的上清液以及生活污水进入初沉净化单元24沉淀水体中的污泥、死亡的微生物和有机悬浮物,形成目标上清液;
b、目标上清液进入二级污水调节单元32,目标上清液经过二级污水调节单元32调解稳定后,流入微曝气生物降解单元33底部,PVA填料网袋332中的微生物对穿越过的经过调节的目标上清液中的有害物进一步降解,形成清水,而后进入清水提升单元34;
c、清水提升泵341将清水提升至MC街景式生态景观滤床4的布水管44,清水经过植物种植层421、水洗砂层、第一混合滤料层422、第一细沸石颗粒滤料层423、第一粗沸石颗粒滤料层424、第二混合滤料层425、第二细沸石颗粒滤料层426与第二粗沸石颗粒滤料层427垂直过滤;
d、紫外线消杀单元51对上清液以及清水中的蛔虫卵和大肠杆菌进行消杀;中水回用单元回收多余的清水。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MC街景式生态景观滤床系统,应用太阳能和农电兼备自动转换能源确保整套系统不会因为天气变化而停止运行,降低污水处理能耗,系统操作和运维管理简单,投资成本低,每吨污水处理成本不足一毛钱;采用植物、微生物、沸石离子交换及滤床净化协同净化水质,保障尾水达标;通过农村生活污水与化粪池上清液协同处理,实现固液分离减少化粪池清掏频率;通过对农村污水处理设施景观化,排除农村污水处理设施选址难和污水处理项目落地难的问题;占地小、投资成本少、灵活摆放美化农村人居环境,打造农村街道景观或农村院落景观,节省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征地费用,减少农村污水处理投资压力;实现农村污水处理大集中和小分散模式,设施应用灵活;采用污水处理设施模块化组合处理、运行和维护简单,排除运维专业性强,运行维护不到位问题,设施拼装快,节省施工成本。
此处第一、第二……只代表其名称的区分,不代表它们的重要程度和位置有什么不同。此处,上、下、左、右、前、后只代表其相对位置而不表示其绝对位置。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MC街景式生态景观滤床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污水收集管、曝气生物除臭预处理模块、微曝气生物降解模块、MC街景式生态景观滤床和紫外线灭活中水回用模块,所述污水收集管一侧与所述曝气生物除臭预处理模块连通,所述曝气生物除臭预处理模块与所述微曝气生物降解模块连通,所述微曝气生物降解模块与所述MC街景式生态景观滤床连通,所述紫外线灭活中水回用模块与所述微曝气生物降解模块连接;其中,
所述污水收集管用于收集生活污水、化粪池污水的上清液;
所述曝气生物除臭预处理模块用于处理所述化粪池污水的上清液和所述生活污水形成目标上清液;
所述微曝气生物降解模块用于对所述目标上清液处理形成清水;
所述MC街景式生态景观滤床用于对所述清水过滤杂质并进一步降解氨氮;
所述紫外线灭活中水回用模块用于对所述上清液以及所述清水杀菌灭活,且对过滤杂质后的清水回收利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MC街景式生态景观滤床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曝气生物除臭预处理模块包括第一箱体、调节隔油单元、曝气除臭预处理单元与初沉净化单元,所述调节隔油单元、所述曝气除臭预处理单元与所述初沉净化单元按照所述化粪池污水的上清液和所述生活污水流向依次并排设置于所述第一箱体内,所述污水收集管与所述调节隔油单元连通;其中,
所述调节隔油单元与所述污水收集管连通处安装有人工格栅,所述调节隔油单元、所述曝气除臭预处理单元与所述初沉净化单元均安装有防坠网。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MC街景式生态景观滤床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曝气除臭预处理单元包括第一微曝气泵、高表面PVA填料与高效硝化除臭复合菌剂;其中,
所述高表面PVA填料占所述曝气除臭预处理单元容积率的15%-25%,所述高效硝化除臭复合菌剂为高效复合菌剂与液态高效除臭菌剂,所述第一微曝气泵用于为所述高表面PVA填料与所述高效硝化除臭复合菌剂提供好氧环境,所述第一微曝气泵为太阳能和农电自动转换的低能耗微曝气泵。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MC街景式生态景观滤床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曝气生物除臭预处理模块与所述微曝气生物降解模块沿所述微曝气生物降解模块的高度方向间隔设置,所述微曝气生物降解模块包括第二箱体、二级污水调节单元、微曝气生物降解单元与清水提升单元,所述二级污水调节单元、所述微曝气生物降解单元与所述清水提升单元按照所述目标上清液流向依次并排设置于所述第二箱体内,所述二级污水调节单元与所述初沉净化单元连通,所述清水提升单元与所述MC街景式生态景观滤床通过清水提升泵连通,其中,
所述清水提升泵为太阳能和农电自动转换的抽水泵,所述二级污水调节单元、所述微曝气生物降解单元与所述清水提升单元均安装有所述防坠网。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MC街景式生态景观滤床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微曝气生物降解单元包括第二微曝气泵与高表面PVA填料网袋;其中,
所述高表面PVA填料网袋设置于所述微曝气生物降解单元中部,所述第二微曝气泵用于为所述高表面PVA填料网袋提供好氧环境,所述第二微曝气泵为太阳能和农电自动转换的低能耗微曝气泵。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MC街景式生态景观滤床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MC街景式生态景观滤床包括滤床箱体、生态景观单元与U型透气管,所述生态景观单元包括由上自下依次铺设于所述滤床箱体的植物种植层、第一混合滤料层、第一细沸石颗粒滤料层、第一粗沸石颗粒滤料层、水洗砂层、第二混合滤料层、第二细沸石颗粒滤料层与第二粗沸石颗粒滤料层;其中,
每一层底部均铺设透水土工布,所述U型透气管自所述滤床箱体底部朝所述植物种植层铺设,且所述U型透气管部分外漏于所述滤床箱体,所述滤床箱体一侧连通所述清水提升泵。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MC街景式生态景观滤床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细沸石颗粒滤料层与所述第二细沸石颗粒滤料层均为2-4mm沸石颗粒滤料,所述第一粗沸石颗粒滤料层与所述第二粗沸石颗粒滤料层均为4-8mm沸石颗粒滤料;所述第一混合滤料层与所述第二混合滤料层均包括水洗砂、六亚活性炭与MC+EM复合菌剂,所述MC+EM复合菌剂为高效复合菌剂与液态高效除臭菌剂。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MC街景式生态景观滤床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MC街景式生态景观滤床还包括布水管与排水管,所述布水管铺设于所述植物种植层,且所述布水管平行均匀开设若干开孔,所述布水管与所述清水提升泵连接,所述排水管与所述紫外线灭活中水回用模块连通。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MC街景式生态景观滤床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紫外线灭活中水回用模块包括紫外线消杀单元与中水回用单元,所述紫外线消杀单元设置于清水提升单元的出水口处,所述中水回用单元与所述排水管连通。
10.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MC街景式生态景观滤床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滤床箱体的一侧面设置有橡胶内衬圈。
CN202121630057.1U 2021-07-16 2021-07-16 一种mc街景式生态景观滤床系统 Active CN21536536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630057.1U CN215365363U (zh) 2021-07-16 2021-07-16 一种mc街景式生态景观滤床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630057.1U CN215365363U (zh) 2021-07-16 2021-07-16 一种mc街景式生态景观滤床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365363U true CN215365363U (zh) 2021-12-31

Family

ID=7960990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1630057.1U Active CN215365363U (zh) 2021-07-16 2021-07-16 一种mc街景式生态景观滤床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36536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830688B2 (en) Integrated hydroponic and wetland wastewater treatment systems and associated methods
CN103880257B (zh) 一种农村分散式污水的生态组合处理方法及装置
US7695620B2 (en) Tertiary filter septic system and method
CN105293841B (zh) 一种人工湿地和渗滤系统组合深度处理农村污水方法及装置
CN105236671B (zh) 一种生态绿地污水处理系统及其方法
CN101445297B (zh) 一种造纸污水深度处理的方法
CN101525204B (zh) 一种乡村污水处理方法及其专用装置
CN203768124U (zh) 一种用于微污染水处理的生态滤池
CN205710088U (zh) 强化复氧生态湿地系统
CN103951064A (zh) 一种用于微污染水处理的生态滤池
CN207468411U (zh) 一种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系统
CN101781063A (zh) 强化除磷潜流人工湿地
CN102690013A (zh) 分散生活污水处理及资源化的立体生态温室技术
CN111115981A (zh) 一种资源再生型人工湿地系统
CN113371948A (zh) 一种mc街景式生态景观滤床系统及方法
CN110642481B (zh) 适用于村庄的生活污水一体化处理系统及其处理方法
CN215365363U (zh) 一种mc街景式生态景观滤床系统
CN208008556U (zh) 一种模块化农户生活污水分散处理设备
CN100506707C (zh) 可控生物膜景观湿地污水净化系统及技术
CN207330662U (zh) 农村生活污水无动力一体化多介质处理系统
CN107686214A (zh) 农村生活污水无动力一体化多介质处理系统
CN213570007U (zh) 一种基于碳纤维的无动力污水处理一体化设备
CN109368933A (zh) 可调型人工湿地系统
CN217051989U (zh) 厕所粪污全量资源化利用处理系统
CN217377634U (zh) 一种无动力污水生态净水槽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