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350163U - 一种俯卧位翻身巾 - Google Patents

一种俯卧位翻身巾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350163U
CN215350163U CN202122068945.5U CN202122068945U CN215350163U CN 215350163 U CN215350163 U CN 215350163U CN 202122068945 U CN202122068945 U CN 202122068945U CN 215350163 U CN215350163 U CN 21535016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atient
towel
prone position
over
main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068945.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黄卓凡
陈巧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2122068945.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35016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35016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35016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俯卧位翻身巾,涉及涉及医疗设备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通过采用包括用于病人躺卧的巾主体,巾主体设置有用于辅助病人翻身的提拉结构以及用于固定线管的固定结构,固定结构包括彼此转动连接的固定板与连接座,连接座与巾主体连接的技术方案,具有使用方便,防止线管缠绕的有益效果。

Description

一种俯卧位翻身巾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设备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俯卧位翻身巾。
背景技术
俯卧位通气是把病人置于俯卧式体位,可因重力作用促进气管内分泌物引流,减少心脏纵膈对下垂肺区的压迫,使背侧肺泡复张,改善通气血流比值,增加通气量。俯卧位通气可以显著改善肺氧合且有降低病死率的优势,正在被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重症肺部感染患者。
目前,临床上常需患者采取俯卧位来辅助检查、治疗,如俯卧位通气治疗、胰胆管造影等。为预防局部组织发生压疮,患者俯卧时需在胸下、髋部、及脚踝各处放软枕,以增大接触面积、腾空容易受损部位。
对于昏迷、镇静状态、瘫痪等不能配合的患者,需要人工协助其俯卧位翻身,人工协助其俯卧位翻身的一般方法为:6-8名医护人员站于特定位置,分工负责管道维护、病情监测、气道管理等;在组长的指挥下,先将患者移向一侧,再向对侧翻身成俯卧位,翻身过程中一人快速在身体下方所需部位垫软枕;翻身后检查管道、心电监护、皮肤受压情况等。
然而上述方法在实际实施时会因为病人身上使用的各种仪器的线管而变得十分困难和复杂(线管发生缠绕或脱落),在增加医护人员的工作量的同时也增加了病人的受伤的风险,因此,现有技术还有待改进。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俯卧位翻身巾,其能够针对上述问题,提出对应的解决方案,具有使用方便,防止线管缠绕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俯卧位翻身巾,其包括用于病人躺卧的巾主体,巾主体设置有用于辅助病人翻身的提拉结构以及用于固定线管的固定结构,固定结构包括彼此转动连接的固定板与连接座,连接座与巾主体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固定板设置有多个用于容纳线管的固定槽,固定槽内弹性设置有卡接块。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固定结构还包括与固定板对应的辅助压紧组件,辅助压紧组件包括彼此对应的辅助压紧带和魔术子贴,辅助压紧带和魔术子贴均与巾主体连接,辅助压紧带设置有与魔术子贴适配的魔术母贴。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巾主体设置有用于病人头部靠卧的护枕,护枕开设有用于病人脸部伸入的保护腔。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提拉结构包括多个拉环,多个拉环对称位于巾主体的两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拉环设置有防滑垫。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巾主体包括两层防水透气层以及多层棉布层,多层棉布层位于两层防水透气层之间。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保护腔的内部设置有用于托垫病人下巴的第一保护垫。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护枕还设置有用托垫病人额头的第二保护垫。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护枕包括充气枕,充气枕设置有充气阀。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至少具有如下优点或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包括用于病人躺卧的巾主体,巾主体设置有用于辅助病人翻身的提拉结构以及用于固定线管的固定结构,固定结构包括彼此转动连接的固定板与连接座,连接座与巾主体连接;固定板可将多根佩戴于病人的医疗设备的线管进行固定,防止线管的缠绕,减轻患者受到二次损伤的风险,固定板与连接座转动连接,使得两者的使用更加方便,固定板固定好线管后即可转动至与巾主体平面贴合,使得线管保持基本整齐有序的状态;然后医护人员既可以通过抓握提拉结构使得本产品连同患者实现同时翻转,从而实现病人的翻身,翻转过程中,医疗仪器和设备的线管被固定结构所限位,从而避免了多根线管发生缠绕,降低了病人受到二次损伤的风险,也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医护人员在病人翻身后无需费时费力地重新整理线管,使用更加方便;此外,本产品相对于现有技术中的翻身床而言,结构更加简单且具有操作简便、使用方便的效果,因此,值得在本行业中推广使用。综上,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俯卧位翻身巾使用方便、结构简单、防止线管缠绕以及避免对患者产生二次伤害的有益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俯卧位翻身巾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固定结构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巾主体的截面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辅助压紧组件的示意图。
图标:100-巾主体,110-防水透气层,120-棉布层,200-护枕,210-保护腔,220-第一保护垫,230-第二保护垫,240-充气阀,300-提拉结构,310-拉环,311-防滑垫,400-固定结构,410-固定板,411-固定槽,412-卡接块,413-弹簧,420-连接座,430-辅助压紧组件,431-辅助压紧带,432-魔术母贴,433-魔术子贴。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若出现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此外,若出现术语“水平”、“竖直”、“悬垂”等术语并不表示要求部件绝对水平或悬垂,而是可以稍微倾斜。如“水平”仅仅是指其方向相对“竖直”而言更加水平,并不是表示该结构一定要完全水平,而是可以稍微倾斜。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多个”代表至少2个。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若出现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
请参照图1至图4,所示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俯卧位翻身巾,其包括用于病人躺卧的巾主体100。巾主体100设置有用于辅助病人翻身的提拉结构300以及用于固定线管的固定结构400,如图1所示,提拉结构300位于巾主体100的左右两侧,固定结构400位于巾主体100上;如图所示,固定结构400包括彼此转动连接的固定板410与连接座420,具体转动连接的方式可以选择现有技术中的铰接或者销连接;连接座420与巾主体100固定连接。
使用时,固定板410可将多根佩戴于病人的医疗设备的线管进行固定,防止线管的缠绕,减轻患者受到二次损伤的风险,固定板410与连接座420转动连接,使得两者的使用更加方便,固定板410固定好线管后即可转动至与巾主体100平面贴合,使得线管保持基本整齐有序的状态;然后医护人员既可以通过抓握提拉结构300使得本产品连同患者实现同时翻转,从而实现病人的翻身,翻转过程中,医疗仪器和设备的线管被固定结构400所限位,从而避免了多根线管发生缠绕,降低了病人受到二次损伤的风险,也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医护人员在病人翻身后无需费时费力地重新整理线管,使用更加方便;此外,本产品相对于现有技术中的翻身床而言,结构更加简单且具有操作简便、使用方便的效果,因此,值得在本行业中推广使用。综上,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俯卧位翻身巾使用方便、结构简单、防止线管缠绕以及避免对患者产生二次伤害的有益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固定板410设置有多个用于容纳线管的固定槽411,固定槽411内弹性设置有卡接块412。如图2所示,固定板410上开设有三个固定槽411,卡接块412水平设置在固定槽411的槽宽方向上,卡接块412的一端连接有弹簧413,弹簧413处于固定板410内部并位于对应固定槽411的侧面,当放入线管时,向左移动卡接块412,使得弹簧413压缩,线管放置进固定槽411后,弹簧413复位,卡接块412重新抵在固定槽411的右侧内壁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固定结构400还包括与固定板410对应的辅助压紧组件430,辅助压紧组件430包括彼此对应的辅助压紧带431和魔术子贴433,辅助压紧带431和魔术子贴433均与巾主体100连接,辅助压紧带431设置有与魔术子贴433适配的魔术母贴432。如图1所示,一共四个辅助压紧带431和四个魔术子贴433,辅助压紧带431的侧面与巾主体100连接,魔术子贴433平铺在巾主体100上,与辅助压紧带431一一对应;当线管固定在固定板410上时,辅助压紧带431可以进一步的将多个线管进行有序的固定,使得线管的摆放更加整齐,方便医护人员照料病人;此外,位于巾主体100上方的两个辅助压紧带431还可以用于固定患者的手臂,位于巾主体100下方的两个辅助压紧带431还可以用于固定患者的下肢,从而方便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翻身。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巾主体100设置有用于病人头部靠卧的护枕200;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巾主体100整体呈矩形,护枕200整体趋于椭圆形且位于巾主体100顶端的中部位置;病人的整个躯干可躺卧在巾主体100上,且头部和颈部枕靠在护枕200上,使得病人的体验更加舒适;护枕200开设有用于病人脸部伸入的保护腔210,保护腔210穿过护枕200,在护枕200的中心开出一个趋于椭圆的孔;当病人处于俯卧时,保护腔210可以方便病人的面部伸入,从而保持病人的呼吸顺畅,减少因长时间俯卧产生的面部的压疮的滋生。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上述魔术母贴432的宽度大于辅助压紧带431的宽度。结合图1和图4所示,魔术子贴433的宽度与辅助压紧带431的宽度相同,魔术母贴432的宽度大于辅助压紧带431的宽度,因此,魔术母贴432的宽度也大于魔术子贴433的宽度,当两者互相粘接时,魔术母贴432较大的表面积使得魔术子贴433不会翻身过程中轻易发生脱落,连接更加可靠和牢固。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提拉结构300包括多个拉环310,多个拉环310对称位于巾主体100的两侧。如图1所示,巾主体100的左右两侧均对称设置有两个拉环310,每一侧的两个拉环310均上下对称布置,从而使得患者翻身时,巾主体100的受力更加均匀,医护人员能够更加轻松的翻转患者和巾主体100,使用效果更好。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拉环310设置有防滑垫311。如图1所示,四个拉环310上均设置有防滑垫311,防滑垫311可以选择现有技术中的硅胶垫,具有质量轻、摩擦力大的有益效果,能够起到良好的防滑作用,设计更加合理。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巾主体100包括两层防水透气层110以及多层棉布层120,多层棉布层120位于两层防水透气层110之间。如图3所示,防水透气层110位于三层叠加的棉布层120的两侧,棉布层120具有良好的柔韧性,使得巾主体100拥有良好的触感和舒适感;防水透气层110采用PTFE膜与布料复合而成,具有良好的防水效果以及透气性,能够在为巾主体100提供良好防水性的同时提供良好的透气效果,提高巾主体100使用寿命的同时进一步提升使用舒适感,设计合理,实用性良好。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保护腔210的内部设置有用于托垫病人下巴的第一保护垫220。如图1所示,第一保护垫220的形状类似于弧形,与人体的下巴较为吻合,第一保护垫220位于保护腔210的内壁,患者的面部伸入时,其下巴能够刚好垫在第一保护垫220上,使得患者的头部和颈部具有着力点,因此在俯卧时更加舒适。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护枕200还设置有用托垫病人额头的第二保护垫230。如图1所示,第二保护垫230整体呈矩形,位于保护腔210上侧的边缘,与护枕200连接,当患者的面部伸入时,其额头能够落在第二保护垫230的上表面,对人体的头部起到一定的支撑作用,与第一保护点配合使用,使得患者的头颈部受到良好的支撑和缓冲作用,进一步提升俯卧舒适度,减轻患者的痛苦。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护枕200包括充气枕,充气枕设置有充气阀240。充气阀240可方便医护人员对充气枕进行充气和放气,使用更加方便。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保护垫220和第二保护垫230均可以选择现有技术中的海绵垫或者乳胶垫,均具有良好的弹性和柔韧性,使用效果良好
综上,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一种俯卧位翻身巾,包括用于病人躺卧的巾主体100,巾主体100设置有用于病人头部靠卧的护枕200;病人的整个躯干躺卧在巾主体100上,头部和颈部枕靠在护枕200上,使得病人的体验更加舒适;护枕200开设有用于病人脸部伸入的保护腔210,当病人处于俯卧时,保护腔210可以方便病人的面部伸入,从而保持病人的呼吸顺畅,减少因长时间俯卧产生的面部的压疮的滋生。且巾主体100设置有用于辅助病人翻身的提拉结构300以及用于固定线管的固定结构400,固定结构400包括彼此转动连接的固定板410与连接座420,连接座420与巾主体100连接;固定板410可将多根佩戴于病人的医疗设备的线管进行固定,防止线管的缠绕,减轻患者受到二次损伤的风险,固定板410与连接座420转动连接,使得两者的使用更加方便,固定板410固定好线管后即可转动至与巾主体100平面贴合,使得线管保持基本整齐有序的状态;然后医护人员既可以通过抓握提拉结构300使得本产品连同患者实现同时翻转,从而实现病人的翻身,翻转过程中,医疗仪器和设备的线管被固定结构400所限位,从而避免了多根线管发生缠绕,降低了病人受到二次损伤的风险,也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医护人员在病人翻身后无需费时费力地重新整理线管,使用更加方便;此外,本产品相对于现有技术中的翻身床而言,结构更加简单且具有操作简便、使用方便的效果,因此,值得在本行业中推广使用。综上,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俯卧位翻身巾使用方便、结构简单、防止线管缠绕以及避免对患者产生二次伤害的有益效果。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俯卧位翻身巾,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病人躺卧的巾主体,所述巾主体设置有用于辅助病人翻身的提拉结构以及用于固定线管的固定结构,所述固定结构包括彼此转动连接的固定板与连接座,所述连接座与所述巾主体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俯卧位翻身巾,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板设置有多个用于容纳线管的固定槽,所述固定槽内弹性设置有卡接块。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俯卧位翻身巾,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结构还包括与所述固定板对应的辅助压紧组件,所述辅助压紧组件包括彼此对应的辅助压紧带和魔术子贴,所述辅助压紧带和所述魔术子贴均与所述巾主体连接,所述辅助压紧带设置有与所述魔术子贴适配的魔术母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俯卧位翻身巾,其特征在于,所述巾主体设置有用于病人头部靠卧的护枕,所述护枕开设有用于病人脸部伸入的保护腔。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俯卧位翻身巾,其特征在于,所述提拉结构包括多个拉环,多个所述拉环对称位于所述巾主体的两侧。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俯卧位翻身巾,其特征在于,所述拉环设置有防滑垫。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俯卧位翻身巾,其特征在于,所述巾主体包括两层防水透气层以及多层棉布层,多层所述棉布层位于两层所述防水透气层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俯卧位翻身巾,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腔的内部设置有用于托垫病人下巴的第一保护垫。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俯卧位翻身巾,其特征在于,所述护枕还设置有用托垫病人额头的第二保护垫。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俯卧位翻身巾,其特征在于,所述护枕包括充气枕,所述充气枕设置有充气阀。
CN202122068945.5U 2021-08-30 2021-08-30 一种俯卧位翻身巾 Active CN21535016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068945.5U CN215350163U (zh) 2021-08-30 2021-08-30 一种俯卧位翻身巾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068945.5U CN215350163U (zh) 2021-08-30 2021-08-30 一种俯卧位翻身巾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350163U true CN215350163U (zh) 2021-12-31

Family

ID=7961948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068945.5U Active CN215350163U (zh) 2021-08-30 2021-08-30 一种俯卧位翻身巾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35016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568015B1 (en) Prone positioning mattress
CN210811879U (zh) 一种一体式约束带
CN214073962U (zh) 一种用于危重病人俯卧位翻身的床垫
CN215350163U (zh) 一种俯卧位翻身巾
CN215081255U (zh) 一种可粘贴式轴线翻身枕
CN213218364U (zh) 一种交替充气式俯卧位翻身装置
CN220275854U (zh) 一种俯卧位翻身装置
CN217310921U (zh) 一种防褥疮型医用床罩
CN201040061Y (zh) 多功能帆布担架
CN209075257U (zh) 一种icu危重患者俯卧位通气垫
CN213822151U (zh) 带褥垫层的气垫床
CN216318701U (zh) 一种手术用手臂固定抱枕
CN210205184U (zh) 一种俯卧位通气枕
CN216258107U (zh) 一种手术用承托装置
CN215229573U (zh) 一种危重症患者专用枕
CN216394538U (zh) 一种睡袋式俯卧位翻身辅助装置
CN219579232U (zh) 一种心脏外科护理用胸带
CN216394530U (zh) 一种医用翻身床单
CN213549903U (zh) 一种适于胸部手术侧卧位围手术期患者使用的病员服
CN219579290U (zh) 一种危重患者俯卧位翻身减压垫
CN216091152U (zh) 一种俯卧位床垫
CN215081193U (zh) 一种用于小儿脊髓栓系术后的俯卧垫
CN218010239U (zh) 一种乳腺癌术后两用托枕
CN220275822U (zh) 一种腹部带蒂皮瓣术后固定康复装置
CN216455774U (zh) 一种俯卧位通气辅助棉垫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