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338805U - 一种回流式风洞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回流式风洞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338805U
CN215338805U CN202022932633.XU CN202022932633U CN215338805U CN 215338805 U CN215338805 U CN 215338805U CN 202022932633 U CN202022932633 U CN 202022932633U CN 215338805 U CN215338805 U CN 21533880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temperature
wind
humidity control
tunnel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2932633.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方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engyi Technology Shenzhe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engyi Technology Shenzhe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engyi Technology Shenzhen Co ltd filed Critical Fengyi Technology Shenzhe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2932633.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33880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33880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33880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erodynamic Tests, Hydrodynamic Tests, Wind Tunnels, And Water Tank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回流式风洞装置,用于对无人机进行测试,包括试验主体、温湿度控制室、送风机构、以及风调节机构;所述送风机构与所述温湿度控制室和所述试验主体连通,且形成相互贯通的回流风道;所述试验主体于所述回流风道中形成容置腔体;所述风调节机构设置于所述容置腔体内。本申请通过在所述回流式风洞装置中设置风调节机构和温湿度控制室,当所述无人机在所述容置腔体内进行测试时,对流入所述容置腔体内的气流进行温度和/或湿度、以及流速和/或流向的调节,使本申请中的回流式风洞装置能够模拟更复杂的无人机飞行环境,更加适于无人机的风洞实验。

Description

一种回流式风洞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飞行器测试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回流式风洞装置。
背景技术
无人机是利用无线电遥控设备和自备的程序控制装置操纵的不载人飞行器,多飞行在低空或超低空,其气流环境相对于军机、大型民航客机等有人操控的飞行器飞行的高空更加复杂,且无人机一般体型较小,稳定性较差,需要频繁的风洞实验测试其控制系统和气动外形。
风洞实验是飞行器研制工作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是进行空气动力实验最常用、最有效的工具之一。近年来,随着无人机的大量应用,针对无人机风洞实验的需求数量大幅攀升。在对现有技术的研究和实践过程中,现有方案的风洞无风调节机构、风道结构设计不合理,无法较好地模拟真实的无人机飞行环境。
本领域技术人员致力于研发一种回流式风洞装置,可以对气体的流速和/ 或流向进行调节,并可以对气体的湿度和/或温度调节,以模拟无人机飞行环境。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回流式风洞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的风洞无法较好地模拟无人机真实的飞行环境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回流式风洞装置,用于对无人机进行测试,包括:
试验主体、温湿度控制室、送风机构、以及风调节机构;所述送风机构与所述温湿度控制室和所述试验主体连通,且形成相互贯通的回流风道;所述试验主体于所述回流风道中形成容置腔体;所述风调节机构设置于所述容置腔体内;
当所述无人机在所述容置腔体内进行测试时,所述温湿度控制室调节进入所述容置腔体内空气的湿度和/或温度;
所述风调节机构调节流经所述容置腔体内空气的流速和/或流向。
在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回流式风洞装置包括多条所述回流风道,每条所述回流风道均与所述温湿度控制室和所述试验主体连通。
在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试验主体和所述温湿度控制室均为正多面体结构或球体结构,所述送风机构包括风源和多个风管,所述风源设置在所述回流风道内,每个所述风管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温湿度控制室和所述试验主体连接。
在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在所述温湿度控制室上设有进气格栅,所述进气格栅用于控制气流进入或流出所述温湿度控制室。
在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送风机构包括多个所述风源,多个所述风源设置在相应的所述风管内,且位于相应的所述风管与所述温湿度控制室的连接处。
在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多个所述风管包括直线型风管,所述直线型风管设置在所述温湿度控制室和所述试验主体之间,且其延伸方向与所述温湿度控制室和所述试验主体上相应的连接面垂直,所述直线型风管上还设置有供所述无人机进出的开口。
在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多个所述风管还包括U型风管,与所述试验主体或所述温湿度控制室的一对侧面连接的两个所述U型风管相互对称,且形成一个所述回流风道。
在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风调节机构包括变向格栅,所述变向格栅设置在所述试验主体与所述送风机构的连接处。
在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变向格栅包括横向格栅;所述横向格栅包括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安装板、以及沿所述第一方向间隔设置的多个横向隔板,每个所述横向隔板均与所述第一安装板转动连接。
在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横向格栅还包括第一连接杆以及第一驱动机构,所述第一连接杆分别与每个所述横向隔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驱动机构与所述第一连接杆固定连接,以驱动每个所述横向隔板转动。
在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变向格栅还包括纵向格栅,所述横向格栅与相应的所述纵向格栅间隔设置;所述纵向格栅包括沿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二安装板、以及沿所述第二方向间隔设置的多个纵向隔板,每个所述纵向隔板均与所述第二安装板转动连接,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为不同方向。
在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纵向格栅包括第二连接杆以及第二驱动机构,所述第二连接杆分别与每个所述纵向隔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二驱动机构与所述第二连接杆固定连接,以驱动每个所述纵向隔板转动。
在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风调节机构还包括整流格栅和活动密封板,所述整流格栅设有进气口,所述活动密封板用于密封所述进气口;所述整流格栅设置在所述容置腔体内;所述活动密封板能够沿靠近或远离所述整流格栅的方向移动。
本实施例一种回流式风洞装置,用于对无人机进行测试,包括试验主体、温湿度控制室、送风机构、以及风调节机构;所述送风机构与所述温湿度控制室和所述试验主体连通,且形成相互贯通的回流风道;所述试验主体于所述回流风道中形成容置腔体;所述风调节机构设置于所述容置腔体内。当所述无人机在所述容置腔体内进行测试时,所述温湿度控制室调节进入所述容置腔体内空气的湿度和/或温度;所述风调节机构调节流经所述容置腔体内空气的流速和/或流向,模拟所述无人机实际飞行环境。本申请通过在所述回流式风洞装置中设置风调节机构和温湿度控制室,对流入所述容置腔体内的气流进行温度和/或湿度、以及流速和/或流向的调节,使本申请中的回流式风洞装置能够模拟更复杂的无人机飞行环境,更加适于无人机的风洞实验。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回流式风洞装置的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回流式风洞装置在另一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所示回流式风洞装置在一个视角的局部透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试验主体的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变向格栅的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整流格栅的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0试验主体、11容置腔体、13开口、20风调节机构、21变向格栅、211横向格栅、2111第一安装板、2112第一连接杆、2113横向隔板、212纵向格栅、2121第二安装板、2122第二连接杆、2123纵向隔板、22整流格栅、221 扇形板、222连接板、223进气口、23活动密封板、30温湿度控制室、35进气格口、外框351、叶片352、40送风机构、42风管、直线型风管421、U型风管422、第一方向F1、第二方向F2。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所述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示例性”一词用来表示“用作例子、例证或说明”。本实用新型中被描述为“示例性”的任何实施例不一定被解释为比其它实施例更优选或更具优势。为了使本领域任何技术人员能够实现和使用本实用新型,给出了以下描述。在以下描述中,为了解释的目的而列出了细节。应当明白的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认识到,在不使用这些特定细节的情况下也可以实现本实用新型。在其它实例中,不会对公知的结构和过程进行详细阐述,以避免不必要的细节使本实用新型的描述变得晦涩。因此,本实用新型并非旨在限于所示的实施例,而是与符合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原理和特征的最广范围相一致。
请参阅图1至图3,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回流式风洞装置,用于对无人机进行测试,包括:试验主体10、温湿度控制室30、送风机构40、以及风调节机构20。所述送风机构40与所述温湿度控制室30和所述试验主体10连通,且形成相互贯通的回流风道(图中未标示);所述试验主体10于所述回流风道中形成容置腔体11;所述风调节机构20设置于所述容置腔体11内。当所述无人机在所述容置腔体11内进行测试时,所述温湿度控制室30调节进入所述回流风道内空气的湿度和/或温度;所述风调节机构20调节流经所述容置腔体11内空气的流速和/或流向。本申请通过在所述回流式风洞装置中设置风调节机构20和温湿度控制室30,对流入所述容置腔体11内的气流进行温度和/或湿度、以及流速和/或流向的调节,使本申请中的回流式风洞装置能够模拟更复杂的无人机飞行环境,更加适于无人机的风洞实验。本申请中提供的回流式风洞装置尤其适用于全尺寸中小型无人机(最大特征尺寸小于8m,典型动能小于1084KJ)的风洞实验。
其中,所述温湿度控制室30用于在无人机进入所述容置腔体内进行测试时调节进入所述容置腔体内空气的湿度和/或温度。其中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是在所述温湿度控制室30内设有温度控制组件(图中未示出)和湿度控制组件(图中未示出),所述温度控制组件用于调节和控制所述温湿度控制室30内的温度,所述湿度控制组件用于调节和控制所述温湿度控制室30内的湿度。
具体的,所述温度控制组件包括温度传感器和温度调节器。可以理解的是,所述温度传感器测量所述温湿度控制室30内的温度,所述温度调节器可以是具有加热或制冷功能的执行器,所述温度调节器根据所述温度传感器侧量的温度值进行调节并控制所述温湿度控制室30内的温度。如此,可以得到预设温度的气体,再通过所述送风机构40(下文具体阐述)将预设温度的气体送入到所述试验主体10内,以此来模拟一定温度条件下的风场,以满足无人机在不同温度环境下的测试需求。当然,所述温度控制组件也可以是现有技术已经公开的能够实现温度调节和控制的其它结构,在此不作限定。
所述湿度控制组件包括湿度传感器和湿度调节器。可以理解的是,所述湿度传感器测量所述温湿度控制室内的湿度,所述湿度调节器可以是具有加湿或干燥功能的执行器,所述湿度调节器根据所述湿度传感器侧量的湿度值进行调节并控制所述温湿度控制室30内的湿度。如此,可以得到预设湿度的气体,再通过所述送风机构40将一定湿度的气体送入到所述试验主体10内,以此来模拟一定湿度条件下的风场,以满足无人机在不同湿度环境下的测试需求。当然,所述湿度控制组件也可以是现有技术已经公开且能够实现湿度调节和控制的其它结构,在此不作限定。
进一步地,所述温湿度控制室30和所述试验主体10(下文具体阐述)均为正多面体结构。进一步地,为正立方体结构,有利于简化结构、提高对称性、以及降低制造成本。在本申请的另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温湿度控制室30也可以是球体、八面体、十二面体、十六面体等,在此不作限定。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1,在所述湿度控制室30上设有进气格栅35,所述进气格栅35用于控制气流进入或流出所述湿度控制室30。其中一种可行的方式是所述进气格栅35包括外框351和多个叶片352,所述外框351固定在所述温度控制室30上,多个所述叶片352间隔设置在所述外框外框351内,且多个所述叶片 352分别与所述外框351转动连接,所述叶片352为矩形。当任一所述叶片352 转动至前后不搭接时,相邻两个所述叶片352之间的间隙形成所述进气格栅35 的进气口,气流可经所述进气口流入所述湿度控制室30内。当任意相邻两个所述叶片352转动至前后搭接时,所述进气格栅35的进气口闭合,气流无法经所述进气格栅35流入所述湿度控制室30内。
可以理解的是,通过调节所述叶片352的转动角度,可以调节流经所述气格栅35的气体流量大小。如此,可以自由调节进入所述回流式风洞装置的气流,可快速补充风量,调节风洞内温度(即经过空气交换完成快速所述回流式风洞装置的降温),并可以密闭所述回流式风洞装置,完成对所述回流风道的密闭,模拟效果更佳。当然,在本申请的另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进气格栅35也可以是现有技术中已经公开的主动闭合式进气格栅,在此不作限定。
进一步地,所述进气格栅35设置在所述温湿度控制室30远离所述试验主体 10的一个面上,如此,所述进气格栅35距离所述试验主体10最远,可以减小对所述试验主体10内环境的影响,有利于提高测试结果的准确性。当然,所述进气格栅35也可以设置在所述温湿度控制室30的其它面上。在本申请的另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进气格栅35还可以设置在所述直线型风管421(下文具体阐述) 上,如此,可以使所述温湿度控制室30的多个面和所述试验主体10的多个面一一对应,从而使所述温湿度控制室30上任意一个面均可通过一根风管连接至所述试验主体10相应的面上,有利于提高本申请中回流式风洞装置的对称性和风场的稳定性。
请参阅图2和图3,在本申请中实施例中,所述回流式风洞装置包括送风机构40。所述送风机构40包括风源和多个风管42,所述风源设置在所述回流风道内,每个所述风管42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温湿度控制室30和所述试验主体10上相应的面连接。具体地,所述试验主体10和温湿度控制室30均为立方体结构,在所述试验主体10和所述温湿度控制室30各面上设置有安装孔,每个所述风管42 的一端与所述试验主体10相应面上的所述安装孔相配合,每个所述风管42的另一端与所述温湿度控制室30相应面上的所述安装孔相配合。
进一步地,所述送风机构40包括多个所述风源,多个所述风源设置在相应的所述风管42内,且位于相应的所述风管42与所述温湿度控制室30的连接处。具体地,所述风管42的外形可以为直线型、或S形、或U形等。所述风管42的截面形状可以为矩形、圆形、椭圆形等,在此不做限定。进一步地,所述风源为风扇,所述风管42的长度应满足不小于6倍的风扇直径,可以有效保证流入所述试验主体10内气流的稳定性。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1和图2,多个所述风管42包括直线型风管421,所述直线型风管421设置在所述温湿度控制室30和所述试验主体10之间。具体地,所述试验主体10和温湿度控制室30相对设置,所述直线型风管421的延伸方向与所述温湿度控制室30和所述试验主体10上相应的连接面相互垂直。所述直线型风管421上设置有供所述无人机进出的开口13。所述开口13为可闭合设计,例如在所述开口13的侧壁上设置可滑动的挡板以控制所述开口13打开或关闭。如此,可在所述试验主体10的各个面上(例如立方体的6个面上)均设置气流入口,从而使气流从所述试验主体10的任意一个面进入所述容置腔体内,有利于模拟更复杂的无人机飞行环境。
进一步地,多个所述风管42还包括U型风管422。更进一步地,与所述试验主体10和所述温湿度控制室30的一对侧面连接的两个所述U型风管相互对称,且形成一个所述回流风道。下面以所述试验主体10和所述温湿度控制室30 为立方体结构进行说明,其中一种可形的方式是,所述试验主体10的左侧面和所述温湿度控制室30的左侧面分别连接一个U型风管的两端,所述试验主体10 的右侧面和所述温湿度控制室30的右侧面(左侧面和右侧面指立方体结构上相对设置的两个面)分别连接一个U型风管的两端,且设置于所述左侧面和所述右侧面的两个所述U型风管呈对称设置,形成一条回流风道。在所述回流式风洞装置工作时,其中一种可能的方式是,空气从所述进气格栅35进入到所述温湿度控制室30内,所述温湿度控制室30对空气进行温度调节和/或湿度调节,与所述温湿度控制室30左侧面(或右侧面)相邻的所述风源启动,使所述温湿度控制室30内的空气沿与左侧面相邻的所述U型风管422流动,并进入所述试验主体10内,并沿所述温湿度控制室30右侧面上的U型风管回流至所述温湿度控制室30内(即在一个回流风道内,当一个风管42内的风源启动时,该风管42向所述试验主体10内送风,而相对应的另一个所述风管42内的风源不启动,所述试验主体10内的风经该风管42回流至所述温湿度控制室30内,反之亦然)。
进一步地,所述试验主体10的上顶面和所述温湿度控制室30的上顶面分别与一个U型风管的两端连接;所述试验主体10的下底面和所述温湿度控制室30 的下底面分别与一个U型风管的两端连接。进一步地,所述U型风管的连接端与相应的所述连接面垂直设置,有利于提高气流的稳定性。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所述进气格栅35设置在所述温湿度控制室30的一个面上,故所述温湿度控制室30只剩下5个面可供多个所述风管连接,而所述试验主体10的6个面上均可供多个所述风管连接。其中一种可行的方式是,与所述温室度控制室30的下底面连接的所述U型风管还设有一个分支风管,从而使所述试验主体10的6个面均可通过相应的所述风管42与所述温湿度控制室30连接,从而可以使气流从所述试验主体10的任意一个面流入所述容置腔体11内。
进一步地,所述回流式风洞装置包括多条所述回流风道,每条所述回流风道均与所述温湿度控制室30和所述试验主体10连通。可以理解的是,在所述回流式风洞装置中设置多条所述回流风道,每条所述回流风道均可独立工作,可针对无人机的不同部位进行吹风测试。同时,多条所述回流风道还可进行组合以模拟更复杂的吹风环境,从而满足无人机在一些特殊环境下的模拟测试需求。
进一步地,所述风源为2X2的风扇组,有利于提高风场的稳定,还拥有足够的送风能力。在本申请的另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风源也可以是1个风扇、2 个风扇、3X3风扇组等,在此不作限定。进一步地,所述风源为可无极调速的风扇组,通过控制系统调节其风速的无级调整,可提供更高质量的气流。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回流式风洞装置包括试验主体10。需要说明的是,所述试验主体10的外形可与上文所述温湿度控制室30的外形结构相似,在此再重复阐述。
进一步地,所述试验主体10的上顶面的材料为透波复合材料。具体的,所述透波复合材料为三明治夹芯结构,且由玻璃纤维\PVC泡沫复合材料一体成型制备。在本申请的另一些实施例中,透波复合材料也可以是氧化铝纤维,或二氧化硅纤维,或玻璃陶瓷纤维等与气凝胶毡、或石棉、或岩棉、或硅酸盐等制备的复合材料,可保证无人机信号的稳定通过,有利于对在测试的无人机进行控制。
请参阅图3和图4,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回流式风洞装置包括风调节机构20,所述风调节机构20设置于所述容置腔体11内。进一步地,所述风调节机构20包括变向格栅21。具体的,所述回流式风洞装置包括多个风调节机构20,每个所述风调节机构20均包括变向格栅21,所述变向格栅21设置在所述容置腔体11内,且位于相应的所述送风机构40与所述试验主体10的连接处。例如: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回流式风洞装置包括6个所述风调节机构20,6个所述风调节机构20对应设置在所述试验主体10(试验主体10共有6个面)的6个面对应的位置处。每个所述风调节机构20均包括变向格栅21,也即所述回流式风洞装置包括6个变向格栅21。如此,所述试验主体10每个面均连通所述送风机构40,且流经所述试验主体10每个面的气流均可进行流向和/或的调整,有利于提高所述容置腔体11内的风场质量。当然,在本申请的另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风调节机构20也可以是其它能够调控空气的流速和/或流向的装置,在此不做限定。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5和图6,所述变向格栅21包括横向格栅211。具体的,所述横向格栅211包括沿第一方向F1延伸的第一安装板2111、以及沿所述第一方向F1间隔设置的多个横向隔板2113,每个所述横向隔板2113均与所述第一安装板2111转动连接。其中一种可行的方式是:每个所述横向隔板2113上设有轴,第一安装板2111间隔设置与所述轴相适配的多个孔。每个所述横向隔板2113 上的轴插入到第一安装板2111的孔中。所述横向隔板2113与所述第一安装板 2111转动连接还可以是现有技术已经公开的其它连接方式,在此不作限定。
可以理解的是,每个所述横向隔板2113的转动角度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计,例如所述横向隔板2113的转动角度为-70°~70°、或-90°~90°、或 -180°~180°等角度,在此不作限定。所述横向隔板2113的转动角度越大,有利于增大气流的调节角度,使气流调节更灵活。进一步地,所述横向隔板2113 的形状为矩形。更近一步的,多个所述横向隔板2113中任意两个相邻的所述横向隔板2113转动到前后搭接时,可使所述横向格栅211的进气通道关闭,有利于对进入所述容置腔体10内的气流进行灵活调节。
进一步地,所述横向格栅211包括第一连接杆2112和第一驱动机构(图中未示出),所述第一连接杆2112分别与每个所述横向隔板2113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驱动机构与所述第一连接杆2112固定连接。当第一驱动机构驱动所述第一连接杆2112摆动时,所述第一连接杆2112驱动每个所述横向隔板2113沿预设方向(即上下方向)转动。通过设置第一驱动装置带动所述第一连接杆2112转动,从而使所述第一连接杆2112带动多个横向隔板2113,有利于简化结构,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控制效率。
进一步地,所述变向格栅21还包括所述纵向格栅212。具体的,所述纵向格栅212包括沿第二方向F2延伸的第二安装板2121、以及沿所述第二方向F2间隔设置的多个纵向隔板2123,每个所述纵向隔板2123均与所述第二安装板2121 转动连接。所述第二方向F2与所述第一方向F1相互垂直,有利于对进入所述容置腔体11内的气流的方向进行调节。在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方向F2与所述第一方向F1也可以不垂直,例如:15°、30°、45°等,在此不作限定。所述纵向隔板2123与所述第二安装板2121转动连接的方式、所述纵向隔板2123的转动角度与所述横向隔板2113相同或相似,在此不再重复阐述。
进一步地,所述纵向格栅212还包括第二连接杆2122以及第二驱动机构(图中未示出),所述第二连接杆2122分别与每个所述纵向隔板2123固定连接,所述第二驱动机构与所述第二连接杆2122固定连接。当第二驱动机构驱动所述第二连接杆2122摆动时,所述第二连接杆2122驱动每个所述纵向隔板2123沿预设方向(即左右方向)转动。
在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7,所述风调节机构20还包括整流格栅 22,所述整流格栅22设有用于气流通过的进气口223。具体的,所述整流格栅 22分别固定在所述容置腔体11内,并设置于所述试验主体10的多条棱线对应的位置,有利于最大化利用所述容置腔体11内的空间,可使所述试验主体10的结构更加紧凑,并且可使所述整流格栅22与所述变向格栅21分隔开,使气流可自由选择流经所述变向格栅21或所述整流格栅22进入所述容置腔体11内(下文具体阐述),可使本申请中的回流式风洞装置模拟更多的飞行环境。在本申请的另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整流格栅22也可以布置在所述容置腔体11内其它位置,例如:所述风道与所述容置腔体11的连接处、所述变向格栅21正对所述容置腔体11的前方等,在此不作限定。
进一步地,所述整流格栅22包括多个平行设置的扇形板221,以及分别与每个所述扇形板221固定连接的连接板222。具体的,所述连接板222沿所述棱线的长度方向延伸多个所述扇形板221沿相应的所述连接板222的长度方向设置。所述连接板222的数量可以是1个、或2个、或3个等,所述扇形板221的数量可以选择5个、或6个、或7个等。进一步地,所述扇形板221的圆心角为60 度至90度,且与所述连接板222垂直布置,如此,可以兼顾所述整流格栅22的稳固性以及气体通过的流畅性,能够更好的平稳气流。
请参阅图4和图7,进一步地,所述风调节机构20还包括活动密封板23,所述活动密封板23用于密封所述整流格栅22的进气口223。具体的,所述活动密封板23为矩形框结构,且与所述进气口223的位置相对应。活动密封板23由4 个子边框板围合形成,每个子边框板的面积均大于相应的所述进气口223的面积。所述活动密封板23可沿靠近或远离所述整流格栅22的方向滑动,实现滑动的方式可以是现有技术中已经公开的结构,在此不作限定。当进行无人机测试时,所述活动密封板23沿靠近所述整流格栅22的方向移动并与所述整流格栅22 抵接,所述进气口223被所述活动密封板23密闭,同时,所述横向格栅211的多个横向隔板转动至前后不搭接(即气体可以流经所述横向格栅211)的位置处,且所述纵向格栅212的多个纵向隔板分别转动至前后不搭接(即气体可以流经所述纵向格栅212)的位置处,即变向格栅21开启,气体流经所述变向格栅21 进入所述容置腔体11内。
当所述活动密封板23沿远离所述整流格栅22的方向移动时,所述进气口 223被打开,气体经所述整流格栅22进入到所述容置腔体11内,此时,变向格栅21关闭,也即所述横向格栅211的多个横向隔板分别转动至前后搭接(即气体不可以流经所述横向格栅211)的位置处,和/或所述纵向格栅212的多个纵向隔板分别转动至前后搭接(即气体不可以流经所述纵向格栅212)的位置处。如此,可以根据测试的需要选择气流经变向格栅21和/或整流格栅22进入所述容置腔体11内,模拟出更多的风场环境。
以上对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回流式风洞装置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Claims (13)

1.一种回流式风洞装置,用于对无人机进行测试,其特征在于,包括:
试验主体、温湿度控制室、送风机构、以及风调节机构;所述送风机构与所述温湿度控制室和所述试验主体连通,且形成相互贯通的回流风道;所述试验主体于所述回流风道中形成容置腔体;所述风调节机构设置于所述容置腔体内;
当所述无人机在所述容置腔体内进行测试时,所述温湿度控制室调节进入所述容置腔体内空气的湿度和/或温度;
所述风调节机构调节流经所述容置腔体内空气的流速和/或流向。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回流式风洞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回流式风洞装置包括多条所述回流风道,每条所述回流风道均与所述温湿度控制室和所述试验主体连通。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回流式风洞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试验主体和所述温湿度控制室为正多面体结构或球体结构,所述送风机构包括风源和多个风管,所述风源设置在所述回流风道内,每个所述风管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温湿度控制室和所述试验主体连接。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回流式风洞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湿度控制室上设有进气格栅,所述进气格栅用于控制气流进入或流出所述湿度控制室。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回流式风洞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送风机构包括多个所述风源,多个所述风源设置在相应的所述风管内,且位于相应的所述风管与所述温湿度控制室的连接处。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回流式风洞装置,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风管包括直线型风管,所述直线型风管设置在所述温湿度控制室和所述试验主体之间,且其延伸方向与所述温湿度控制室和所述试验主体上相应的连接面垂直,所述直线型风管上还设置有供所述无人机进出的开口。
7.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回流式风洞装置,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风管还包括U型风管,与所述试验主体或所述温湿度控制室的一对侧面连接的两个所述U型风管相互对称,且形成一个所述回流风道。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回流式风洞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风调节机构包括变向格栅,所述变向格栅设置在所述试验主体与所述送风机构的连接处。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回流式风洞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变向格栅包括横向格栅;所述横向格栅包括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安装板、以及沿所述第一方向间隔设置的多个横向隔板,每个所述横向隔板均与所述第一安装板转动连接。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回流式风洞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横向格栅还包括第一连接杆以及第一驱动机构,所述第一连接杆分别与每个所述横向隔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驱动机构与所述第一连接杆固定连接,以驱动每个所述横向隔板转动。
11.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回流式风洞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变向格栅还包括纵向格栅,所述横向格栅与相应的所述纵向格栅间隔设置;所述纵向格栅包括沿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二安装板、以及沿所述第二方向间隔设置的多个纵向隔板,每个所述纵向隔板均与所述第二安装板转动连接,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为不同方向。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回流式风洞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纵向格栅包括第二连接杆以及第二驱动机构,所述第二连接杆分别与每个所述纵向隔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二驱动机构与所述第二连接杆固定连接,以驱动每个所述纵向隔板转动。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回流式风洞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风调节机构还包括整流格栅和活动密封板,所述整流格栅设有进气口,所述活动密封板用于密封所述进气口;所述整流格栅设置在所述容置腔体内;所述活动密封板能够沿靠近或远离所述整流格栅的方向移动。
CN202022932633.XU 2020-12-09 2020-12-09 一种回流式风洞装置 Active CN21533880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932633.XU CN215338805U (zh) 2020-12-09 2020-12-09 一种回流式风洞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932633.XU CN215338805U (zh) 2020-12-09 2020-12-09 一种回流式风洞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338805U true CN215338805U (zh) 2021-12-28

Family

ID=7954510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2932633.XU Active CN215338805U (zh) 2020-12-09 2020-12-09 一种回流式风洞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33880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A2986847C (en) Combined economizer and mixer for air handling unit
CN106777711B (zh) 建立车载变风量空调系统风量预测模型的方法
CN203501398U (zh) 空调器
CN111043668A (zh) 空调室内机
CN215338805U (zh) 一种回流式风洞装置
CN106440177A (zh) 换新风装置、空调系统及控制方法
US10701837B2 (en) System for passively cooling computing devices
CN207422440U (zh) 室内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16746688U (zh) 一种风洞装置
WO2023082633A1 (zh) 空调室内机及其导风组件
CN216458918U (zh) 一种模拟红外伪装环境的螺旋送风实验舱
CN108954506B (zh) 空调室内机、空调器
CN207089622U (zh) 变风量末端装置和空调系统
CN210487291U (zh) 空气处理机组和焓差实验室
CN208920282U (zh) 空调室内机
US11326794B2 (en) Combined economizer and mixer for air handling unit
CN208873388U (zh) 一种自然通风式降温墙体模拟实验装置
CN206771524U (zh) 空调器
CN209944508U (zh) 空调柜机
TWI814319B (zh) 出風管道及其出風均勻度調整方法
CN207881140U (zh) 用于立式空调室内机的导风装置及立式空调室内机
CN205137666U (zh) 一种空调室内机
CN216203795U (zh) 出风组件及空调器
CN213272884U (zh) 换热装置和空调室内机
JPH0222025Y2 (zh)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