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290290U - 一种除污反滤功能的建筑垃圾多层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除污反滤功能的建筑垃圾多层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290290U
CN215290290U CN202120858064.0U CN202120858064U CN215290290U CN 215290290 U CN215290290 U CN 215290290U CN 202120858064 U CN202120858064 U CN 202120858064U CN 215290290 U CN215290290 U CN 21529029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construction waste
building garbage
building
di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0858064.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严耿升
王宝
焦健
赵光竹
高徐军
胡向阳
巨广宏
赵成
狄圣杰
钟建平
潘登丽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owerChina Northwest Engineering Corp Ltd
Original Assignee
PowerChina Northwest Engineering Corp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owerChina Northwest Engineering Corp Ltd filed Critical PowerChina Northwest Engineering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2120858064.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29029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29029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29029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rocessing Of Solid Wast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除污反滤功能的建筑垃圾多层结构,通过该建筑垃圾制作的除污反滤功能的建筑垃圾多层结构由不同粒径结构组成,本实用新型使用建筑垃圾制作除污反滤功能的建筑垃圾多层结构,实现了建筑垃圾“资源化”,减小了建筑垃圾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同时,也节约了天然砂砾石,保护了生态环境。另外,使用原生建筑垃圾和有机改性建筑垃圾制作的除污反滤功能的建筑垃圾多层结构,用于海绵城市建设中时,对城市地表雨水中的溶解性污染物具有一定的吸附能力,能够有效去除污染物,实现下渗雨水净化。

Description

一种除污反滤功能的建筑垃圾多层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除污反滤功能的建筑垃圾多层结构。
背景技术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维修、拆除过程中产生大量建筑垃圾(包括混凝土块、废砖及渣土等)。据估算,每1万m2新建筑施工过程中,将产生建筑垃圾500-600吨;而每拆除1万m2旧建筑,将产生建筑垃圾7000-12000吨。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我国建筑垃圾的产生量逐年增多,到2020年我国建筑垃圾的排放总量将达到30亿吨。我国建筑垃圾产生量巨大,但我国对建筑垃圾的“资源化”率并不高,大部分建筑垃圾只能随意堆放。随意堆放的建筑垃圾不仅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同时还给城市带来了极其严重的安全威胁。因此,急需对建筑垃圾进行“资源化”利用,降低垃圾堆存量,减少建筑垃圾堆存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和安全问题。
与此同时,我国目前正在进行大规模海绵城市建设。海绵城市可以简单使用渗、蓄、滞、净、用、排六字诠释,其中“渗”是海绵城市建设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所谓“渗”就是建设生态水塘或植草沟等具有渗透性能的市政设施,以实现雨水快速渗入地下的目标。在生态水塘或植草沟建设过程中,为防止上部生态土壤以及城市地表汇流中的悬浮物对地下排水砾石层造成堵塞,通常需要设置反滤层。目前反滤层大多使用透水土工布或天然砂砾石来制作。虽然二者都能够发挥较好的反滤效果,但它们在使用过程中存在各种问题:一、土工布的耐久性值得怀疑,土工布是一种有机织物,长时间暴露在自然环境中极有可能老化、破损,最终失去反滤作用;二、天然砂砾石的工程造价较高,天然砂砾石属于自然资源,必须破坏山体才能获得,在生态环境保护越来越受重视的情况下,天然石材的采购成本极高;三:无论是土工布还是砂砾石,二者只能对地表径流中的颗粒状污染物进行截留,而无法对雨水中各类溶解性污染物起到任何净化作用。
综合考虑以上两种情况,如果将建筑垃圾破碎成颗粒、制作成反滤层,不仅实现了建筑垃圾“资源化”,减小了建筑垃圾对环境的污染、同时还降低“海绵城市”渗滤层建设成本,具有显著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克服了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除污反滤功能的建筑垃圾多层结构,尤其是利用加入的有有机改性建筑垃圾所形成的建筑垃圾材料,通过该建筑垃圾材料采用不同的粒径形成的除污反滤功能的建筑垃圾多层结构不仅解决了建筑垃圾大量堆放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实现了建筑垃圾“资源化”,同时还解决了海绵城市建设中渗滤层建设材料的来源问题,具有显著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
本实用新型所解决的技术问题可以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除污反滤功能的建筑垃圾多层结构,包括表面层、中层和底层,所述表面层、中层和底层均由不同粒径的建筑垃圾材料组成。
进一步的,所述的表面层为细颗粒建筑垃圾层,所述中层为中等颗粒建筑垃圾层,所述底层为粗颗粒建筑垃圾层。
进一步的,所述的细颗粒建筑垃圾层的粒径范围为0.25-1mm,所述中等颗粒建筑垃圾层的粒径范围为1-5mm,所述粗颗粒建筑垃圾层的粒径范围为5-20mm。
进一步的,所述的表面层、中层和底层均由原生建筑垃圾颗粒和有机改性建筑垃圾颗粒组成。
进一步的,所述的有机改性建筑垃圾颗粒是由原生建筑垃圾颗粒在具有吸附有机污染物功能的表面活性剂溶液中浸泡改性制得。
进一步的,所述的表面层、中层和底层任意两层之间均设置有过滤层。
进一步的,所述的过滤层为无纺布。
进一步的,所述的表面层、中层和底层组成的厚度不低于500mm。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使用建筑垃圾制作除污反滤功能的建筑垃圾多层结构,实现了建筑垃圾“资源化”,降低了建筑垃圾处理与处置成本,减少建筑垃圾堆存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环境危害和安全风险。
使用建筑垃圾作为反滤层的制作材料,最大限度地节约了自然资源,保护了生态环境。建筑垃圾是一种废弃物,其基本不需要采购成本,所以使用建筑垃圾代替反滤层建造时使用的天然石材,降低了反滤层的建设成本。
本实用新型使用的建筑垃圾相较于传统使用的砾石,具有一定的吸附能力,能较好地吸附城市地表径流中重金属等无机污染物;本实用新型使用的建筑垃圾中一部分经过了有机改性,其表面由原来的亲水性改变为疏水性,可对城市地表汇流中的各类有机污染进行吸附。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除污反滤功能的建筑垃圾多层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改性后的建筑垃圾改性原理示意图。
图中:1-表面层、2-中层、3-底层、4-无纺布、5-原生建筑垃圾颗粒、6-有机改性建筑垃圾颗粒。
具体实施方式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各个实施例中,所涉及的术语为:
原生建筑垃圾,为直接从建筑场地回收的建筑垃圾。
本实用新型中的原生建筑垃圾和有机改性建筑垃圾原料均为建筑废砖和建筑废混凝土组成。
下面,将通过几个具体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除污反滤功能的建筑垃圾多层结构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介绍说明。
实施例一:
参照图1,一种除污反滤功能的建筑垃圾多层结构,包括表面层1、中层2和底层3,所述表面层1、中层2和底层3均由不同粒径的建筑垃圾材料组成。采用不同的粒径的建筑垃圾材料组成的除污反滤功能的建筑垃圾多层结构实现了建筑垃圾“资源化”,减小了建筑垃圾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同时,也节约了天然砾石,保护了生态环境。
进一步的,所述的表面层1为细颗粒建筑垃圾层,所述中层2为中等颗粒建筑垃圾层,所述底层3为粗颗粒建筑垃圾层。采用不同粒径的建筑垃圾形成的整个除污反滤功能的建筑垃圾多层结构承载强度高,同时通过先是细颗粒建筑垃圾层,然后是中等颗粒建筑垃圾层,最后是粗颗粒建筑垃圾层,形成了多次进行过滤雨水中的杂质,同时还保证渗透率的除污反滤功能的建筑垃圾多层结构,实现了地面雨水的净化同时消耗了建筑垃圾,达到了节能环保的效果。
进一步的,所述的细颗粒建筑垃圾层的粒径范围为0.25-1mm,所述中等颗粒建筑垃圾层的粒径范围为1-5mm,所述粗颗粒建筑垃圾层的粒径范围为5-20mm。使用上述数值范围的细颗粒建筑垃圾,中等颗粒建筑垃圾和粗颗粒建筑垃圾适用于实际现场的需求,同时所形成的除污反滤功能的建筑垃圾多层结构承载强度及渗透率效果佳。
同时本发明的除污反滤功能的建筑垃圾多层结构因为采用的是不同粒径的建筑垃圾,因此结构中的具有空隙,因此这些空隙还具有储蓄水的功能,需要收集时可以整天进行收集利用。
实施例二:
进一步的,所述的表面层1、中层2和底层3均由原生建筑垃圾颗粒和有机改性建筑垃圾颗粒组成。
上述实施例中先选用普通的原生建筑垃圾和有机改性建筑垃圾各50%左右,其中原生建筑垃圾中包含50%左右的建筑废砖和50%左右的建筑废混凝土,有机改性建筑垃圾中包含50%左右的有机改性建筑废砖和50%左右的有机改性建筑废混凝土。
原生建筑垃圾颗粒由建筑废砖和废混凝土直接破碎而成。
所述的有机改性建筑垃圾颗粒是由原生建筑垃圾颗粒在具有吸附有机污染物功能的表面活性剂溶液中浸泡改性制得。
有机改性建筑垃圾颗粒可由50%左右的原生建筑废砖和50%左右的原生建筑废混凝土经过在在具有吸附有机污染物功能的表面活性剂溶液中浸泡后,然后破碎均匀混合制得,也可以是先将50%左右的原生建筑废砖和50%左右的原生建筑废混凝土进行粉碎成不同的粒径,然后将相同粒径的建筑废砖和建筑废混凝土均匀混合,最后将不同粒径的建筑垃圾混合物进行在具有吸附有机污染物功能的表面活性剂溶液中浸泡得到,可以使用的有机改性建筑垃圾颗粒。
具体为用于铺设除污反滤功能的建筑垃圾多层结构的建筑垃圾材料,是将原生建筑垃圾通过使用砂石破碎机将原生建筑垃圾破碎为粒径0.25-1mm、1-5mm和5-20mm三种不同粒径的颗粒,然后和径改性后的有机改性建筑垃圾的三种粒径颗粒分别一一均匀混合得到的。经过表面活性剂有机改性后,建筑垃圾表面由原来的亲水性变为疏水性,从而大大提高了除污反滤功能的建筑垃圾多层结构对有机污染物的吸附能力。
其中有机改性建筑垃圾是通过以下方法制备得到的,具体包括以下方法将建筑垃圾进行清洗、干燥;
给建筑垃圾渗入表面活性剂。
进一步的,所述的表面活性剂为十六烷基二甲基溴化钾、正十烷基磺酸钠,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十二烷基硫酸钠或十二烷基磺酸钠中的一种。本实施例中选用十六烷基二甲基溴化钾。
进一步的,所述的给建筑垃圾渗入表面活性剂为将表面活性剂与水进行混合后,再将建筑垃圾浸入表面活性剂与水的混合溶液中,静置不低于24h,捞出晾干。
上述实施例中将普通的原生建筑垃圾进行有机改性处理,使用砂石破碎机将原生建筑垃圾破碎为粒径0.25-1mm、1-5mm和5-20mm三种不同粒径的颗粒,使用水轮洗沙机将不同粒径的建筑垃圾颗粒外的浮土洗去,然后将洗净后的建筑垃圾平铺到干净的水泥地面上晾干。
将晾干后的建筑垃圾颗粒转移塑料反应池内,然后向塑料池内注入自来水,加入自来水的质量为建筑垃圾颗粒的10倍。随后,向塑料反应池内添加十六烷基二甲基溴化钾表面活性剂,添加量为加入自来水质量的5%。
将上述的建筑垃圾颗粒、自来水以及十六烷基二甲基溴化钾混合物静置24h。随后,将建筑垃圾颗粒捞出,再次放到清洁的水泥地面晾干,通过以上操作,便可制得有机改性建筑垃圾。
经过在十六烷基二甲基溴化钾、正十烷基磺酸钠,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十二烷基硫酸钠或十二烷基磺酸钠中分别进行试验,发现通过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进行改性后的建筑垃圾可以大量吸附各类有机污染物,吸附能力好,因此本实用新型中选用十六烷基二甲基溴化钾为表面活性剂,其中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是一种季铵盐类表面活性剂,其结构式如下所示:
Figure BDA0003037296410000071
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对建筑垃圾进行有机改性的基本机理如下:
原生建筑垃圾的表面含有大量亲水性无机阳离子,使其表面通常有一层水膜,因而不能有效地吸附水中的有机污染物。当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溶于水以后,其有机阳离子的N+端能够吸附在带有负电荷的建筑垃圾颗粒表面,而疏水的烷基长链则伸向水中,形成有机相,参见附图2。形成的有机相表面可以大量吸附各类有机污染物。因此,通过表面活性剂有机改性,可以大大提供建筑垃圾对有机污染物的吸附能力。
本实用新型中的表面活性剂不限于本实用新型中所提供的这几种,只要现有中存在能使建筑垃圾改性后吸附能力强,可以进行对有机污染物进行吸附,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所述的表面层1、中层2和底层3组成的厚度不低于500mm。厚度不低于500mm可以保证正常实际施工中的使用,施工后使用效果较佳,其中除污反滤功能的建筑垃圾多层结构的表面层1、中层2和底层3也可以根据具体的实际需求调整不同的铺设厚度,满足铺设施工的要求。
实施例三:
进一步的,所述的表面层1、中层2和底层3任意两层之间均设置有过滤层。增加该过滤层使形成多层过滤过滤效果最佳,进一步的净化地面的雨水。
所述的过滤层为无纺布4。该无纺布采用规格为150g/m2左右的无纺布4。可以阻挡大于该规格的泥沙或者其它物质,减少进入地下水中的污染,同时还可以保证生个结构的透水性。
本实用新型的除污反滤功能的建筑垃圾多层结构的铺设包括以下方法
S1:铺设底层3压实,整平,在其上部铺设的无纺布4;
S2:将中层2铺设在S1上的无纺布上压实,整平,在其上部铺设的无纺布;
S3:将表面层1铺设在S2上的无纺布上压实,整平。
进一步的,所述的S1、S2及S3中压实的压实度均不低于90%。
上述实施例中无纺布4采用土工布,土工布具有抗老化,质量好使用寿命长,透水性好的特点,其中除污反滤功能的建筑垃圾多层结构最底层铺设粒径为5-20mm的建筑垃圾粗颗粒,有机改性建筑垃圾颗粒和原生建筑垃圾颗粒各占50%,厚度为300mm,即图中C为300mm,使用轻型压实设备对其进行碾压,压实度不低于90%,整平,并在其上部铺设规格为150g/m2左右的土工布;
其上部是粒径为1-5mm的建筑垃圾中等颗粒,有机改性建筑垃圾颗粒和原生建筑垃圾颗粒各占50%,厚度为100mm,即图中B为100mm,碾压,压实度不低于90%,整平,碾压完成后整平,并在其上部铺设规格为150g/m2左右的土工布;
其上部是粒径为0.25-1mm的建筑垃圾细颗粒,改性建筑垃圾颗粒和原生建筑垃圾颗粒各占50%,厚度为100mm,即图中A为100mm,碾压,压实度不低于90%,碾压完成后整平。
通过上述方法铺设的除污反滤功能的建筑垃圾多层结构承载强度高,透水性好,同时反滤截污好,适用于现实道路施工中的广泛推广。
当地面径流中悬浮物和泥沙含量较多时,宜选择该类除污反滤功能的建筑垃圾多层结构。首先确保反滤层不被淤堵,实现雨水顺利下渗,防止地面积水。同时,利用有机改性建筑垃圾的吸附作用,实现可溶态污染物部分截留。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作了详细的说明,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宗旨的前提下作出各种变化,其都在该技术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8)

1.一种除污反滤功能的建筑垃圾多层结构,其特征是:包括表面层(1)、中层(2)和底层(3),所述表面层(1)、中层(2)和底层(3)均由不同粒径的建筑垃圾材料组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除污反滤功能的建筑垃圾多层结构,其特征是:所述的表面层(1)为细颗粒建筑垃圾层,所述中层(2)为中等颗粒建筑垃圾层,所述底层(3)为粗颗粒建筑垃圾层。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除污反滤功能的建筑垃圾多层结构,其特征是:所述的细颗粒建筑垃圾层的粒径范围为0.25-1mm,所述中等颗粒建筑垃圾层的粒径范围为1-5mm,所述粗颗粒建筑垃圾层的粒径范围为5-20mm。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一种除污反滤功能的建筑垃圾多层结构,其特征是:所述的表面层(1)、中层(2)和底层(3)均由原生建筑垃圾颗粒和有机改性建筑垃圾颗粒组成。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除污反滤功能的建筑垃圾多层结构,其特征是:所述的有机改性建筑垃圾颗粒是由原生建筑垃圾颗粒在具有吸附有机污染物功能的表面活性剂溶液中浸泡改性制得。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除污反滤功能的建筑垃圾多层结构,其特征是:所述的表面层(1)、中层(2)和底层(3)任意两层之间均设置有过滤层。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除污反滤功能的建筑垃圾多层结构,其特征是:所述的过滤层为无纺布。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除污反滤功能的建筑垃圾多层结构,其特征是:所述的表面层(1)、中层(2)和底层(3)组成的厚度不低于500mm。
CN202120858064.0U 2021-04-25 2021-04-25 一种除污反滤功能的建筑垃圾多层结构 Active CN21529029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858064.0U CN215290290U (zh) 2021-04-25 2021-04-25 一种除污反滤功能的建筑垃圾多层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858064.0U CN215290290U (zh) 2021-04-25 2021-04-25 一种除污反滤功能的建筑垃圾多层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290290U true CN215290290U (zh) 2021-12-24

Family

ID=7953792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0858064.0U Active CN215290290U (zh) 2021-04-25 2021-04-25 一种除污反滤功能的建筑垃圾多层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29029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206753A (zh) 亲水性聚合物改性膨润土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2081144A (zh) 一种重金属尾矿库底部复合稳定层结构及施工方法
US20220332601A1 (en) Highway sponge-type composite side ditch carbon neutralization system and method thereof
CN105350489A (zh) 一种河湖生态防污的岸坡构建方法
CN213114892U (zh) 一种适用于海绵城市的功能型雨水花园
CN215290290U (zh) 一种除污反滤功能的建筑垃圾多层结构
CN107540255A (zh) 一种利用河道湖泊淤泥和建筑垃圾制备建材粉末的方法
CN203866664U (zh) 一种具有导渗导排管的透水混凝土铺装系统
CN114457855B (zh) 一种下沉式水平防渗与垂直防渗组合结构
CN103539330A (zh) 淤泥堆场层叠式淤泥干化法
CN100434373C (zh) 一种湖滨带构造湿地
CN206828912U (zh) 一种再生骨料全透水混凝土路面结构
CN102936884B (zh) 一种再生水河道减渗的方法
CN214782999U (zh) 一种再生粗骨料混凝土透水路面结构
CN113262760A (zh) 有机改性建筑垃圾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CN104294731A (zh) 一种夹滤料透水水泥混凝土砂基砖铺装系统
CN206438582U (zh) 一种新型雨水蓄滞与利用一体化系统
CN219471147U (zh) 一种海绵城市生态滤沟
Bassani et al. Environmental and engineering performance assessment of biofilters and retention systems for pavement stormwater
CN217163520U (zh) 一种河道淤泥再利用处理系统
CN204097826U (zh) 一种夹滤料透水水泥混凝土砂基砖铺装系统
CN110273345B (zh) 土壤及综合建筑垃圾制备自动喝水自动发光式海绵道路
CN204715137U (zh) 一种带六边形净水基层的透水路面结构
CN210395033U (zh) 土壤及综合建筑垃圾制备自动喝水自动发光式海绵道路
CN208814840U (zh) 一种底泥沥水场地过滤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