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267731U - 充电设备 - Google Patents

充电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267731U
CN215267731U CN202121594701.4U CN202121594701U CN215267731U CN 215267731 U CN215267731 U CN 215267731U CN 202121594701 U CN202121594701 U CN 202121594701U CN 215267731 U CN215267731 U CN 21526773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ell
housing
charging
casing
side wa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1594701.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全盛超
任恩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2121594701.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26773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26773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26773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充电设备,包括第一壳体、第二壳体、第三壳体、第一充电件、及第二充电件。第一壳体转动连接第三壳体,第二壳体的一端转动连接第一壳体,另一端滑动连接第三壳体,第一充电件承载于第一壳体,第二充电件承载于第二壳体。当第一壳体相对第三壳体转动时,第一壳体可带动第二壳体相对第一壳体与第三壳体随同转动,且第二壳体还可相对第三壳体滑动。当第一壳体相对第三壳体转动时,第一壳体的转动可带动第二壳体随同转动。只需控制第一壳体的转动,第二壳体便可随同运动,降低了操作难度。其次,通过增设两个充电件,便可利用一个充电设备同时对两个电子设备进行充电,提高了可充电子设备的数量。

Description

充电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充电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充电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设备的不断发展与普及,电子设备的数量正在不断增加。因此,作为电子设备的周边产品之一-充电设备,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但是目前的充电设备结构单一,且可充的电子设备的数量较少。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此,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充电设备,包括第一壳体、第二壳体、第三壳体、第一充电件、及第二充电件,所述第一壳体转动连接所述第三壳体,所述第二壳体的一端转动连接所述第一壳体,另一端滑动连接所述第三壳体,所述第一充电件承载于所述第一壳体,所述第二充电件承载于所述第二壳体;
当所述第一壳体相对所述第三壳体转动时,所述第一壳体可带动所述第二壳体相对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三壳体随同转动,且所述第二壳体还可相对所述第三壳体滑动。
本申请提供的充电设备,首先,通过第一壳体、第二壳体、以及第三壳体之间的相互连接关系,当第一壳体相对第三壳体转动时,第一壳体的转动可带动第二壳体随同转动,并且第二壳体还可相对第三壳体滑动。这样充电设备便可基于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的转动从而使充电设备的结构产生变化,增加了充电设备的结构多样性,并且还可降低充电设备的尺寸与体积,提高便携性。
另外,从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的运动可知,无需分别控制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的转动,本申请只需控制第一壳体的转动,第二壳体便可随同运动,降低了操作难度。
其次,通过增设两个充电件,将第一充电件承载于第一壳体,第二充电件承载于第二壳体,便可在第一壳体上对一个电子设备进行充电,在第二壳体上对另一个电子设备进行充电。这样便可利用一个充电设备同时对两个电子设备进行充电,提高了可充电子设备的数量。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申请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进行说明。
图1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中充电设备为卧式状态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沿A-A方向的截面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中充电设备为立式状态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沿B-B方向的截面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中电子设备设于充电设备上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中当充电设备为卧式状态时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中充电设备的爆炸图。
图8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中第一壳体与第三壳体的分解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中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的分解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中第二壳体与第三壳体的分解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中部分第一侧壁与滑块的示意图。
图12为本申请另一实施方式中部分第一侧壁与滑块的示意图。
图13为本申请又一实施方式中部分第一侧壁与滑块的示意图。
图14为本申请另一实施方式中图3沿B-B方向的截面示意图。
图15为本申请又一实施方式中图3沿B-B方向的截面示意图。
图16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中第一壳体、第一充电件、及第一磁性件的侧视图。
图17为图16中沿C-C方向的截面示意图。
图18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中第二壳体、第二充电件、及第二磁性件的侧视图。
图19为图18中沿D-D方向的截面示意图。
标号说明:
充电设备-1,电子设备-2,第一壳体-10,第一转动端-11,自由端-12,第一抵接面-13,抵接面-13a,容置空间-14,第二转动部-15,第三转动部-16,第二壳体-20,第二转动端-21,滑动端-22,第二抵接面-23,第四转动部-24,滑块-25,第三壳体-30,第一区-301,第二区-302,第三区-303,收容空间-31,第一侧壁-32,第一子侧壁-321,第二子侧壁-322,第一转动部-33,滑槽-34,第一定位部-35,第二定位部-36,定位空间-37,第二侧壁-38,第三定位部-39,卡槽-391,第一充电件-40,第三抵接面-43,第二充电件-50,第三充电件-60,第一电路板-71,第二电路板-72,第一磁性件-81,第二磁性件-82。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是本申请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在介绍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之前,再详细介绍下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
随着电子设备的不断发展与普及,电子设备的数量与种类正在不断增加。例如目前电子设备包括但不限于手机、智能手表、蓝牙耳机、平板等。因此,作为电子设备的周边产品之一-充电设备,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对充电设备的研究也越来越多。经研究发现现有的充电设备结构单一,通常只有立式结构或者卧式结构,严重占用空间,非常不便于携带与使用。并且目前的电子设备通常只能充一个电子设备,一台充电设备可充电子设备的数量较少。随着电子设备的种类与数量的增多,对充电设备可充电子设备的数量要求也越来越高。
鉴于此,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充电设备。请一并参考图1-图5,图1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中充电设备为卧式状态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沿A-A方向的截面示意图。图3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中充电设备为立式状态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3中沿B-B方向的截面示意图。图5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中电子设备设于充电设备上的示意图。本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充电设备1,具体包括第一壳体10、第二壳体20、第三壳体30、第一充电件40、及第二充电件50,所述第一壳体10转动连接所述第三壳体30,所述第二壳体20的一端转动连接所述第一壳体10,另一端滑动连接所述第三壳体30,所述第一充电件40承载于所述第一壳体10,所述第二充电件50承载于所述第二壳体20;
当所述第一壳体10相对所述第三壳体30转动时,所述第一壳体10可带动所述第二壳体20相对所述第一壳体10与所述第三壳体30随同转动,且所述第二壳体20还可相对所述第三壳体30滑动。
本实施方式提供的充电设备1包括但不限于适配器(即充电器),用于为手机、智能手表、蓝牙耳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掌上电脑、等具有充电功能的电子设备2进行充电。本申请后文以充电设备1为适配器进行示意。可选地,充电设备1可以为有线充电设备1,即充电设备1与电子设备2之间通过充电线进行电能的传输为电子设备2进行充电。或者充电设备1还可以为无线充电设备1,即充电设备1与电子设备2之间相互靠近便可通过充电线圈进行充电。
本实施方式的充电设备1包括多个壳体,例如第一壳体10、第二壳体20、第三壳体30。其中第三壳体30可以理解为充电设备1的基座,其他壳体、以及其他结构件(例如充电件、主板等)均可装设于第三壳体30上。对于第一壳体10来说,第一壳体10转动连接第三壳体30。可以理解为,第一壳体10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转动端11与自由端12。第一转动端11转动连接第三壳体30,以使第一壳体10可相对第三壳体30进行转动。而自由端12是未与第三壳体30转动连接的一端。对于第二壳体20来说,第二壳体20的一端转动连接第一壳体10,另一端滑动连接第三壳体30。也可以理解为,第二壳体20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二转动端21与滑动端22。第二转动端21转动连接第一壳体10,以使第二壳体20可相对第一壳体10进行转动。而滑动端22滑动连接第三壳体30,以使第二壳体20还可相对第三壳体30进行滑动。可选地,第二转动端21可转动连接于第一壳体10的自由端12,或者连接于第一壳体10的其他部位。
因此,通过第一壳体10、第二壳体20、以及第三壳体30之间的相互连接关系,当第一壳体10相对第三壳体30转动时(如图4中D1方向所示),第一壳体10的转动可带动第二壳体20随同转动(如图4中D2方向所示),即第二壳体20不仅可相对第一壳体10进行转动,第二壳体20还可相对第三壳体30进行转动。并且第二壳体20还可相对第三壳体30滑动(如图4中D3方向所示),以防止第二壳体20在转动时出现卡死的问题。这样充电设备1便可基于第一壳体10与第二壳体20的转动从而使充电设备1的结构产生变化,使其结构不在单一,增加了充电设备1的结构多样性,并且还可降低充电设备1的尺寸与体积,提高便携性。例如当第一壳体10与第二壳体20平行于第三壳体30时,此时充电设备1可以看成是卧式状态。当第一壳体10转动以使第一壳体10与第三壳体30呈夹角设置时,此时充电设备1认为是立式状态。
另外,从第一壳体10与第二壳体20的运动可知,本实施方式无需分别控制第一壳体10与第二壳体20的转动,本申请只需控制第一壳体10的转动,第二壳体20便可随同运动,降低了操作难度。
其次,本实施方式通过增设两个充电件,将第一充电件40承载于第一壳体10,第二充电件50承载于第二壳体20,便可在第一壳体10上对一个电子设备2进行充电,在第二壳体20上对另一个电子设备2进行充电。这样便可利用一个充电设备1对两个电子设备2进行充电,提高了可充电子设备2的数量,节省了充电时间,满足用户的使用需求。如图5所示,可将手机放置于第一壳体10上进行充电,将智能手表放置于第二壳体20上进行充电。
可选地,第一充电件40设于第一壳体10内,第二充电件50设于第二壳体20内。
可选地,第一充电件40与第二充电件50可为无线充电件,例如第一充电件40包括充电线圈,第二充电件50包括第二充电线圈。此时充电设备1便为无线充电设备1,只需将手机放置在第一壳体10或第二壳体20上便可进行无线充电。
至于如何使第一壳体10进行转动,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可通过用户手动把持住自由端12,然后施加力使第一壳体10转动。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可通过在第三壳体30内设置电机,使电机连接第一壳体10,利用电机来使第一壳体10进行转动。可选地,当利用电机使第一壳体10转动时,还可在第三壳体30上设置按钮,通过按钮来控制电机的运动,进而控制第一壳体10的转动情况。
请再次参考图4,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壳体10的转动方向与所述第二壳体20的转动方向相反。
本实施方式可使所述第一壳体10的转动方向与所述第二壳体20的转动方向相反。例如如图4所示,当充电设备1从卧式状态至立式状态的过程中,第一壳体10相对第三壳体30逆时针转动。第二壳体20相对第一壳体10与第三壳体30顺时针转动,此时第二壳体20相对第三壳体30向左滑动。这样可增加第一壳体10相对第三壳体30的转动角度,增加充电设备1的转动范围。同理,当充电设备1从立式状态至卧式状态的过程中,第一壳体10相对第三壳体30顺时针转动。第二壳体20相对第一壳体10与第三壳体30逆时针转动,第二壳体20相对第三壳体30向右滑动。
请再次参考图2与图4,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充电设备1具有卧式状态与立式状态,当所述充电设备1为所述卧式状态时,所述第二壳体20与至少部分所述第一壳体10层叠设置,且所述第一壳体10覆盖所述第二壳体20;当所述充电设备1为所述立式状态时,所述第二壳体20与所述第一壳体10呈夹角设置。
如上述所说当第一壳体10及第二壳体20与第三壳体30平行设置时,第一壳体10及第二壳体20处于“躺平”的状态,此时充电设备1可以理解为卧式状态,电子设备2可直接放置在壳体上进行充电。并且,当充电设备1为卧式状态时,第二壳体20与至少部分所述第一壳体10层叠设置,且所述第一壳体10覆盖所述第二壳体20,即如图2所示,至少部分第一壳体10位于第二壳体20的上方,用户从外部只能看到第一壳体10,无法看到第二壳体20。也可以理解为,第一壳体10具有第一抵接面13,第二壳体20具有第二抵接面23。当充电设备1为卧式状态时,第一抵接面13为充电设备1的外观面,第二抵接面23被藏于第一抵接面13的下方。
通过上述的转动方法,使第一壳体10与第二壳体20相对第三壳体30转动,使第一壳体10与第二壳体20均与第三壳体30呈夹角设置时,第一壳体10与第二壳体20均与第三壳体30呈角度设置,即第一壳体10与第二壳体20倾斜设置,第一壳体10与第二壳体20“立”起来了,此时充电设备1可以理解为立式状态,电子设备2此时不仅可放在壳体上进行充电,在立式状态下还可将手机“立起来”,用户可以一边充电一边观看视频。
综上,在本实施方式中,当充电设备1为卧式状态时,由于只能看到第一壳体10,此时充电设备1可以跟相关技术中的卧式结构的充电设备1结构一样,用来给一个电子设备2进行充电。当充电设备1为立式状态时,便可给两个电子设备2进行充电,为用户提供了选择的多样性,提升了科技感。并且通过立卧转换,可降低充电设备1的整机体积与尺寸,便于外出时携带,也可节省放置的空间。
可选地,当充电设备1为卧式状态时,第一壳体10及第二壳体20与第三壳体30的夹角为30°-75°。
请一并参考图2与图6,图6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中当充电设备为卧式状态时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壳体10具有抵接面13a,与所述抵接面13a相背的一侧设有容置空间14,当所述充电设备1为所述卧式状态时,至少部分所述第二壳体20设于所述容置空间14内。
所述第一壳体10具有抵接面13a,第二壳体20,甚至第三壳体30同样具有抵接面13a,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以及下文中,为了便于区分第一壳体10、第二壳体20、以及第三壳体30的抵接面13a,将第一壳体10的抵接面13a定义为第一抵接面13,第二壳体20的抵接面13a定义为第二抵接面23,第三壳体30的抵接面13a定义为第三抵接面43。与第一抵接面13相背的一侧设有容置空间14,当所述充电设备1为所述卧式状态时,至少部分所述第二壳体20设于所述容置空间14内,此时第二壳体20与部分第一壳体10层叠设置。本实施方式可利用容置空间14来收容至少部分第二壳体20,从而降低充电设备1的整机厚度。
请一并参考图2、图3、及图7。图7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中充电设备的爆炸图。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三壳体30设有收容空间31,所述充电设备1具有卧式状态与立式状态,当所述充电设备1为所述卧式状态时,至少部分所述第一壳体10与至少部分所述第二壳体20设于所述收容空间31内,从而进一步降低充电设备1整机的厚度。当所述充电设备1为所述立式状态时,部分所述第一壳体10与部分所述第二壳体20设于所述收容空间31外。此时第一壳体10可转动并带动第二壳体20随同转动,从而使部分所述第一壳体10与部分所述第二壳体20设于所述收容空间31外,但并不会影响第一壳体10与第二壳体20的使用,电子设备2此时便可放置在第一壳体10与第二壳体20上进行充电。
可选地,当充电设备1为所述卧式状态时,第一壳体10与第二壳体20均设于收容空间31内。
另外,请一并参考图8,图8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中第一壳体与第三壳体的分解示意图。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三壳体30开设的所述收容空间31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壁32,所述第一侧壁32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二壳体20的滑动方向相同;所述第一侧壁32设有第一转动部33,所述第一壳体10的相对两侧设有第二转动部15,所述第一转动部33与所述第二转动部15相互配合以使所述第一壳体10可相对所述第三壳体30转动。
可选地,第一转动部33包括转动槽或转动块。当第一转动部33为转动槽时,第二转动部15为转动块。当第一转动部33为转动块时,第二转动部15为转动槽。本实施方式以第一转动部33为转动槽,第二转动部15为转动块进行示意。
另外,请一并参考图9,图9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中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的分解示意图。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壳体10中与第一抵接面13相背的一侧设有第二转动部16,所述第二壳体20的相对两侧设有第四转动部24,所述第二转动部16与所述第四转动部24相互配合以使第二壳体20可相对第一壳体10进行转动。
可选地,第一转动部33、第二转动部15、第二转动部16、以及第四转动部24具有一定的阻尼,可当第一壳体10与第二壳体20停止转动时,可提高第一壳体10与第三壳体30,第一壳体10与第二壳体20之间的摩擦力,提高稳定性。
可选地,第二转动部16包括转动槽或转动块。当第二转动部16为转动槽时,第四转动部24为转动块。当第二转动部16为转动块时,第四转动部24为转动槽。本实施方式以第二转动部16为转动槽,第四转动部24为转动块进行示意。
请一并参考图10,图10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中第二壳体与第三壳体的分解示意图。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三壳体30开设的所述收容空间31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壁32,所述第一侧壁32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二壳体20的滑动方向相同;所述第一侧壁32上设有滑槽34,所述第二壳体20的相对两侧设有滑块25,所述滑块25可在所述滑槽34内滑动以使所述第二壳体20相对所述第三壳体30滑动。
在本实施方式中,还可在第一侧壁32上开设滑槽34,并在第二壳体20的相对两侧设置滑块25,利用滑块25在滑槽34内的可滑动性来使第二壳体20相对第三壳体30进行滑动,这样可防止第二壳体20在跟随第一壳体10随同转动时,第二壳体20不仅在高度方向会发生位置的改变,在水平方向上也会发生位置的变化,因此需要使第二壳体20可的滑动端22可进行滑动,从而改变第二壳体20在水平方向上的位置,防止在运动过程中卡死。
请一并参考图11,图11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中部分第一侧壁与滑块的示意图。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侧壁32开设的所述滑槽34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子侧壁321,所述第一子侧壁321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二壳体20的滑动方向相同;所述第一子侧壁321上设有第一定位部35,所述充电设备1从所述卧式状态至所述立式状态的过程中,且所述第二壳体20相对所述第三壳体30滑动预设距离时,所述滑块25抵接所述第一定位部35。
第一侧壁32还可分为相对设置的第一子侧壁321,本实施方式可在第一子侧壁321上设置第一定位部35。在所述充电设备1从所述卧式状态至所述立式状态的过程中,滑块25会在第一子侧壁321上滑动,并且朝向靠近第一定位部35的方向滑动。当所述第二壳体20相对所述第三壳体30滑动预设距离时,所述滑块25抵接所述第一定位部35,此时第二壳体20便无法继续随同转动了,即第一壳体10也无法继续转动了。因此本实施方式可利用第一定位部35来限制第一壳体10与第二壳体20转动的角度与位置。
请一并参考图12,图12为本申请另一实施方式中部分第一侧壁与滑块的示意图。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子侧壁321上设有第二定位部36,所述第二定位部36设于所述第一定位部35靠近所述滑块25的一侧,且所述第二定位部36与所述第一定位部35之间间隔设置,所述第一定位部35、所述第二定位部36、以及所述第一子侧壁321围设形成定位空间37;当所述充电设备1为所述立式状态时,至少部分所述滑块25设于所述定位空间37内,且抵接所述第二定位部36。
除了第一定位部35外,本实施方式还可在第一子侧壁321上设置第二定位部36,所述第二定位部36设于所述第一定位部35靠近所述滑块25的一侧,且所述第二定位部36与所述第一定位部35之间间隔设置。换句话说,所述充电设备1从所述卧式状态至所述立式状态的过程中,滑块25会先经过第二定位部36,然后再经过第一定位部35、第二定位部36、以及第一子侧壁321围设形成的定位空间37。最后抵接第一定位部35。此时第一壳体10与第二壳体20便无法继续转动了。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当定位空间37尺寸较大时,由于第一壳体10与第二壳体20自身重力的作用,第一壳体10与第二壳体20会反转一定的角度,直到滑块25抵接第二定位部36,此时便可利用第二定位部36来抵住第二壳体20,防止第一壳体10与第二壳体20因为自身重力以及放置的电子设备2的重力而回落。在另一种方式中,可控制定位空间37尺寸的大小,使滑块25同时抵接第一定位部35与第二定位部36,进一步提高定位效果。
请再次参考图12,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定位部36背离所述第一子侧壁321一侧的尺寸小于所述第二定位部36靠近所述第一子侧壁321一侧的尺寸。
本实施方式可使第二定位部36设计成一边尺寸小,一边尺寸大的的斜面结构,即第二定位部36背离第一子侧壁321一侧的尺寸要更小,靠近第一子侧壁321一侧的尺寸要更大,从而使在所述充电设备1从所述卧式状态至所述立式状态的过程中,降低滑块25跃过第二定位部36的难度。可选地,第二定位部36的截面形状为梯形。
请再次参考图1与图13,图13为本申请又一实施方式中部分第一侧壁与滑块的示意图。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侧壁32开设的所述滑槽34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二子侧壁322,所述第二子侧壁322连接所述第一子侧壁321,当所述充电设备1为所述卧式状态时,所述充电设备1满足以下情况中的至少一种:
所述第一壳体10抵接所述第三壳体30;所述滑块25抵接所述第二子侧壁322。
第一侧壁32除了具有第一子侧壁321之外,还可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二子侧壁322,第二子侧壁322的延伸方向与第三壳体30的高度方向相同。当用户充电完成,可使充电设备1从立式状态再转变回卧式状态。当第一壳体10回转到一定程度时便无法继续转动,此时充电设备1的结构便可看成卧式状态。因此,当充电设备1为卧式状态时,充电设备1满足以下情况中的至少一种,以使第一壳体10无法继续回转。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可使第一而壳体抵接设于收容空间31内的第三壳体30。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可使滑块25抵接第二子侧壁322。或者两种实施方式同时满足。
请一并参考图14,图14为本申请另一实施方式中图3沿B-B方向的截面示意图。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三壳体30开设的所述收容空间31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二侧壁38,所述第二侧壁38连接所述第一侧壁32;当所述充电设备1为所述立式状态时,靠近所述第一壳体10的所述第二侧壁38上设有第三定位部39,所述第三定位部39抵接所述第一壳体10。
收容空间31除了具有第一侧壁32外,还可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二侧壁38,本实施方式可在第二侧壁38上设置第三定位部39。当所述充电设备1为所述立式状态时,第一壳体10为倾斜设置,可在靠近所述第一壳体10的所述第二侧壁38上设置第三定位部39。即在靠近抵接面13a的第二侧壁38上设置第三定位部39。并使第三定位部39抵接第一壳体10,从而对第一壳体10的转动进行定位与限制。并且,从上述内容可知,当第二壳体20的滑块25在滑槽34内滑动时,会抵接到第一定位部35。此时还可使第三定位部39抵接第一壳体10,这样便可防止继续对第一壳体10施加力时,滑块25会跨越第一定位部35的风险。
请一并参考图15,图15为本申请又一实施方式中图3沿B-B方向的截面示意图。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三壳体30具有第一区301、第二区302、及第三区303,所述第二区302与所述第三区303设于所述第一区301的相对两侧,所述收容空间31设于所述第一区301对应的所述第三壳体30上;所述第一壳体10具有抵接面13a,当所述充电设备1为所述立式状态时,所述抵接面13a靠近所述第二区302对应的所述第三壳体30;所述充电设备1还包括第三充电件60,所述第三充电件60设于所述第三区303对应的所述第三壳体30内。
在本实施方式中可以将第三壳体30分成三个区,即第一区301、第二区302、及第三区303。第二区302与第三区303设于第一区301的相对两侧。其中,收容空间31设于第一区301对应的第三壳体30上。即第二区302与第三区303对应的第三壳体30并未开设收容空间31。并且对应第二区302与第三区303的第三壳体30具有不同的结构。例如当当所述充电设备1为所述立式状态时,第二区302对应的第三壳体30相较于第三区303对应的第三壳体30更靠近第一壳体10的抵接面13a。由于抵接面13a用户放置电子设备2,因此第二区302对应的第三壳体30可用于抵接电子设备2,将电子设备2卡住,防止电子设备2滑落下去。可选地,如图14与图15所示,第二区302对应的第三壳体30上开设有卡槽391,用于卡住电子设备2。
而第三区303对应的第三壳体30则不需要抵接立式状态下的电子设备2,因此可在第三区303对应的所述第三壳体30内增设第三充电件60。当电子设备2放置在第三区303对应的第三壳体30上时,利用第三充电件60对电子设备2进行充电。也可以理解为,本实施方式在第一壳体10、第二壳体20、以及第三壳体30内分别放置了第一充电件40、第二充电件50、以及第三充电件60,可用一个充电设备1同时对三个电子设备2进行充电,提高了本实施方式充电设备1可充电子设备2的数量,节省充电时间,满足用户的使用需求。
可选地,充电设备1还包括第一电路板71与第二电路板72,所述第一电路板71设于第三区303对应的第三壳体30内,第二电路板72设于第二区302对应的第三壳体30内,且第一电路板71与第二电路板72电连接。具体地,第一电路板71与第二电路板72可通过设于第一区301对应的第三壳体30内的导线电连接。本实施方式将一块电路板分成两部分,即第一电路板71与第二电路板72,充分利用第三壳体30各区的空间,提高空间利用率,降低充电设备1整机的尺寸。
请一并参考图16-图17,图16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中第一壳体、第一充电件、及第一磁性件的侧视图。图17为图16中沿C-C方向的截面示意图。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充电设备1还包括第一磁性件81,所述第一磁性件81设于所述第一壳体10内,且所述第一磁性件81对应所述第一充电件40的周缘设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还可在第一壳体10内增设第一磁性件81,并使第一磁性件81对应所述第一充电件40的周缘设置,从而利用第一磁性件81提高电子设备2内的充电线圈与第一壳体10内的第一充电件40的对位精度。并且,还可利用第一磁性件81将电子设备2磁吸在第一壳体10上进行对位,防止电子设备2滑落下来,适配更多机型的电子设备2。可选地,第一磁性件81对应第一充电件40的外周缘设置。
请一并参考图18-图19,图18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中第二壳体、第二充电件、及第二磁性件的侧视图。图19为图18中沿D-D方向的截面示意图。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充电设备1还包括第二磁性件82,所述第二磁性件82设于所述第二壳体20内,且所述第二磁性件82对应所述第二充电件50的周缘设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还可在第二壳体20内增设第二磁性件82,并使第二磁性件82对应所述第二充电件50的周缘设置,从而利用第二磁性件82提高电子设备2内的充电线圈与第二壳体20内的第二充电件50的对位精度。并且,还可利用第二磁性件82将电子设备2磁吸在第二壳体20上进行对位,防止电子设备2滑落下来,适配更多机型的电子设备2。可选地,第二磁性件82对应第二充电件50的外周缘设置。
至于第三充电件60的周缘是否设置磁性件本申请在此不进行限定。
以上对本申请实施方式所提供的内容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对本申请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与说明,以上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申请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申请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Claims (13)

1.一种充电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壳体、第二壳体、第三壳体、第一充电件、及第二充电件,所述第一壳体转动连接所述第三壳体,所述第二壳体的一端转动连接所述第一壳体,另一端滑动连接所述第三壳体,所述第一充电件承载于所述第一壳体,所述第二充电件承载于所述第二壳体;
当所述第一壳体相对所述第三壳体转动时,所述第一壳体可带动所述第二壳体相对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三壳体随同转动,且所述第二壳体还可相对所述第三壳体滑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壳体设有收容空间,所述充电设备具有卧式状态与立式状态,当所述充电设备为所述卧式状态时,至少部分所述第一壳体与至少部分所述第二壳体设于所述收容空间内;当所述充电设备为所述立式状态时,部分所述第一壳体与部分所述第二壳体设于所述收容空间外。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充电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壳体开设的所述收容空间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壁,所述第一侧壁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二壳体的滑动方向相同;所述第一侧壁上设有滑槽,所述第二壳体的相对两侧设有滑块,所述滑块可在所述滑槽内滑动以使所述第二壳体相对所述第三壳体滑动。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充电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壁开设的所述滑槽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子侧壁,所述第一子侧壁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二壳体的滑动方向相同;所述第一子侧壁上设有第一定位部,所述充电设备从所述卧式状态至所述立式状态的过程中,且所述第二壳体相对所述第三壳体滑动预设距离时,所述滑块抵接所述第一定位部。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充电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子侧壁上设有第二定位部,所述第二定位部设于所述第一定位部靠近所述滑块的一侧,且所述第二定位部与所述第一定位部之间间隔设置,所述第一定位部、所述第二定位部、以及所述第一子侧壁围设形成定位空间;当所述充电设备为所述立式状态时,至少部分所述滑块设于所述定位空间内,且抵接所述第二定位部。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充电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定位部背离所述第一子侧壁一侧的尺寸小于所述第二定位部靠近所述第一子侧壁一侧的尺寸。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充电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壁开设的所述滑槽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二子侧壁,所述第二子侧壁连接所述第一子侧壁,当所述充电设备为所述卧式状态时,所述充电设备满足以下情况中的至少一种:
所述第一壳体抵接所述第三壳体;
所述滑块抵接所述第二子侧壁。
8.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充电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壳体开设的所述收容空间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二侧壁,所述第二侧壁连接所述第一侧壁;当所述充电设备为所述立式状态时,靠近所述第一壳体的所述第二侧壁上设有第三定位部,所述第三定位部抵接所述第一壳体。
9.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充电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壳体具有第一区、第二区、及第三区,所述第二区与所述第三区设于所述第一区的相对两侧,所述收容空间设于所述第一区对应的所述第三壳体上;所述第一壳体具有抵接面,当所述充电设备为所述立式状态时,所述抵接面靠近所述第二区对应的所述第三壳体;所述充电设备还包括第三充电件,所述第三充电件设于所述第三区对应的所述第三壳体内。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设备满足以下情况中的至少一种:
所述充电设备还包括第一磁性件,所述第一磁性件设于所述第一壳体内,且所述第一磁性件对应所述第一充电件的周缘设置;
所述充电设备还包括第二磁性件,所述第二磁性件设于所述第二壳体内,且所述第二磁性件对应所述第二充电件的周缘设置。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的转动方向与所述第二壳体的转动方向相反。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设备具有卧式状态与立式状态,当所述充电设备为所述卧式状态时,所述第二壳体与至少部分所述第一壳体层叠设置,且所述第一壳体覆盖所述第二壳体;当所述充电设备为所述立式状态时,所述第二壳体与所述第一壳体呈夹角设置。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充电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具有抵接面,与所述抵接面相背的一侧设有容置空间,当所述充电设备为所述卧式状态时,至少部分所述第二壳体设于所述容置空间内。
CN202121594701.4U 2021-07-13 2021-07-13 充电设备 Active CN21526773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594701.4U CN215267731U (zh) 2021-07-13 2021-07-13 充电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594701.4U CN215267731U (zh) 2021-07-13 2021-07-13 充电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267731U true CN215267731U (zh) 2021-12-21

Family

ID=7949159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1594701.4U Active CN215267731U (zh) 2021-07-13 2021-07-13 充电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267731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230068795A1 (en) * 2021-08-24 2023-03-02 Chen Guo Dual-purpose desktop Charger
WO2023169527A1 (zh) * 2022-03-10 2023-09-14 安克创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充电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230068795A1 (en) * 2021-08-24 2023-03-02 Chen Guo Dual-purpose desktop Charger
WO2023169527A1 (zh) * 2022-03-10 2023-09-14 安克创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充电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5267731U (zh) 充电设备
EP2640044B1 (en) Universal Dock for Portable Phone
US20130271067A1 (en) Portable charger
EP2070176B1 (en) Battery charger
US8610403B2 (en) Charging cradle
CN103427224A (zh) 移动终端
TWM568551U (zh) 具有再充電能力的多重裝置之配件盒
WO2022042302A1 (zh) 充电装置
US20190363555A1 (en) Portable wireless charging apparatus
US20230291236A1 (en) Charging device and electronic device assembly
CN107026279B (zh) 能量存储装置
CN211320948U (zh) 一种具有音乐播放功能的充电宝
TWI699940B (zh) 無線充電裝置
CN214675618U (zh) 耳机盒和电子设备
CN211720281U (zh) 一种移动电源
CN218888213U (zh) 一种便携式桌面自动对位无线充电器
CN213817262U (zh) 无线充电装置
CN218216815U (zh) 具有无线充电功能的笔记本电脑
WO2022100217A1 (zh) 充电设备、电子设备组件
WO2022100223A1 (zh) 充电设备、电子设备组件
CN209980126U (zh) 具有无线充电装置的笔记本电脑
CN219499016U (zh) 一种可叠加组合式双面磁吸兼容无线充电的移动电源
US20040227850A1 (en) Digital camera for use with mobile phone
TWM457345U (zh) 可攜式電子產品的可充電備援電源裝置
CN111162612A (zh) 无线充电装置及无线充电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