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214222U - 连接板与组装结构 - Google Patents

连接板与组装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214222U
CN215214222U CN202120020089.3U CN202120020089U CN215214222U CN 215214222 U CN215214222 U CN 215214222U CN 202120020089 U CN202120020089 U CN 202120020089U CN 215214222 U CN215214222 U CN 21521422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trip
connecting plate
tenon
butt
mortis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0020089.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沈珏翡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ragonfly Shanghai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Dragonfly Shanghai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ragonfly Shanghai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Dragonfly Shanghai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0020089.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21422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21422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214222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Joining Of Building Structures In Genera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连接板与组装结构,包括板体、贯穿所述板体两侧表面的第一连接孔、设于板体侧边的榫卯基体,以及榫卯连接部,所述榫卯连接部包括:沿所述榫卯基体长度方向延伸于所述榫卯基体末端的插接条与对接条,所述对接条末端与所述榫卯基体末端的距离为第一距离,所述插接条末端与所述榫卯基体末端的距离为第二距离,所述第一距离小于所述第二距离,以在所述对接条的末端一侧形成用于供其他连接板的对接条插入的对接通道;所述对接条横截面的边缘包括至少一组互相连接的第一图形边缘与第二图形边缘,同组的第一图形边缘与第二图形边缘呈轴对称分布,且对应的对称轴经过同组的第一图形边缘与第二图形边缘的连接处。

Description

连接板与组装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组装结构,尤其涉及一种连接板与组装结构。
背景技术
现有相关技术中,部件之间可组装在一起,例如:积木之间可通过拼接的方式组装在一起,家具、砖头等领域的部件也可通过各自的方式组装在一起。
然而,为了组装需要,该些部件可能无法配置复杂的对外连接结构(例如只能配置安装孔),进而,难以满足部件多样的组装需求,例如:未组装在一起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无法被固定,再例如:即便是组装在一起的部件,在使用过程中,其相对位置也会发生偏离,还例如:部件相对于外部结构的安装方向单一。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连接板与组装结构,以满足部件多样的组装需求。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即提供一种连接板,包括板体、贯穿所述板体两侧表面的第一连接孔、设于板体侧边的榫卯基体,以及榫卯连接部,所述榫卯连接部包括:沿所述榫卯基体长度方向延伸于所述榫卯基体末端的插接条与对接条,所述对接条末端与所述榫卯基体末端的距离为第一距离,所述插接条末端与所述榫卯基体末端的距离为第二距离,所述第一距离小于所述第二距离,以在所述对接条的末端一侧形成用于供其他连接板的对接条插入的对接通道;
所述对接条横截面的边缘包括至少一组互相连接的第一图形边缘与第二图形边缘,同组的第一图形边缘与第二图形边缘呈轴对称分布,且对应的对称轴经过同组的第一图形边缘与第二图形边缘的连接处,所述插接条形成于所述第一图形边缘外侧,所述插接通道形成于所述第二图形边缘外侧,所述插接通道用于供其他连接板的插接条插入。
可选的,所述第二图形边缘远离所述第一图形边缘的一端延伸至所述板体的侧边,所述插接通道形成于所述板体侧边、所述第二图形边缘对应的对接条侧面与所述插接条的一个侧面之间,所述对接通道形成于所述板体侧边、所述对接条端面与所述插接条的另一个侧面之间。
可选的,所述对接条的横截面呈正方形,所述第一图形边缘与所述第二图形边缘为正方形的两条相邻的边,所述插接条的横截面呈直角梯形,其中,直角梯形的短底边连接所述第一图形边缘,且直角梯形的短底边长度与所述第一图形边缘相同。
可选的,所述第一图形边缘、所述第二图形边缘、所述插接条的数量均为两个;一个第一图形边缘、一个第二图形边缘、另一个第一图形边缘与另一个第二图形边缘依次连接并围合,所述插接通道形成于两个插接条与所述对接条的侧面之间,所述对接通道形成于两个插接条与所述对接条的端面之间。
可选的,所述对接条的横截面呈正方形,所述第一图形边缘与所述第二图形边缘为正方形的两条相邻的边,所述插接条的横截面呈梯形,其中,每个梯形的短底边对应连接一个第一图形边缘,且梯形的短底边长度与所述第一图形边缘相同。
可选的,所述板体为矩形板体,所述榫卯基体与所述榫卯连接部设于矩形板体的一条目标侧边的外侧,所述目标侧边的长度方向作为所述榫卯基体、所述插接条与所述对接条的长度方向。
可选的,所述第一距离与所述榫卯基体长度之和为所述目标侧边长度的一半,所述目标侧边的长度与所述第二距离之差等于所述榫卯基体长度的两倍。
可选的,所述第一连接孔包括多个圆孔,其中至少两个圆孔是相交的。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即提供一种组装结构,包括以上可选方案所涉及的连接板,以及可拼接单元,所述连接板通过所述第一连接孔与所述可拼接单元连接。
可选的,所述连接板的数量为至少两个,至少两个连接板包括第一连接板与第二连接板;
所述第一连接板的插接条插接于所述第二连接板的插接通道,所述第一连接板的对接条插接于所述第二连接板的对接通道,所述第一连接板的插接条的末端对接于所述第二连接板的榫卯基体的末端,所述第二连接板的插接条的末端对接于所述第一连接板的榫卯基体的末端,所述第一连接板的对接条的末端对接于所述第二连接板的对接条的末端。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连接板与组装结构中,通过板体中的第一连接孔,可实现连接板与部件(例如可拼接单元)的连接,同时,通过榫卯连接部,可实现连接板与连接板之间的连接,进而,可利用连接板满足部件(例如可拼接单元)的安装需求,例如:可通过单个连接板或连接在一起的连接板实现不同部件之间的连接,从而固定不同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也可通过单个连接板或连接在一起的连接板实现部件的对外连接,从而固定部件(例如可拼接单元)相对于外部结构的位置。同时,连接板之间也可通过一个或多个连接板连接在一起,进而通过连接板锁定连接板的位置。可见,连接板是可以叠加使用的。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
图1是本实用新型第一个实施例中连接板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2是图1中A区域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第一个实施例中连接板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4是图3中B区域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第一个实施例中连接板的结构示意图三;
图6是本实用新型第二个实施例中连接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第三个实施例中连接板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8是本实用新型第三个实施例中连接板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9是本实用新型第三个实施例中连接板的结构示意图三;
图10是本实用新型第三个实施例中连接板的结构示意图四;
图11a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螺纹件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11b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螺纹件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12是本实用新型第四个实施例中可拼接单元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13是本实用新型第四个实施例中可拼接单元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14是本实用新型第四个实施例中可拼接单元的结构示意图三;
图15是本实用新型第五个实施例中可拼接单元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16是本实用新型第五个实施例中可拼接单元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17是本实用新型第五个实施例中可拼接单元的结构示意图三;
图18是本实用新型第六个实施例中可拼接单元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19是本实用新型第六个实施例中可拼接单元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20是本实用新型第六个实施例中可拼接单元的结构示意图三;
图21是本实用新型第六个实施例中可拼接单元的结构示意图四;
图22是本实用新型第七个实施例中可拼接单元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23是本实用新型第七个实施例中可拼接单元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24是本实用新型第七个实施例中可拼接单元的结构示意图三;
图25是本实用新型第七个实施例中可拼接单元的结构示意图四;
图26是本实用新型第八个实施例中可拼接单元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27是本实用新型第八个实施例中可拼接单元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28是本实用新型第八个实施例中可拼接单元的结构示意图三;
图29是本实用新型第八个实施例中可拼接单元的结构示意图四;
图30是本实用新型第九个实施例中可拼接单元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31是本实用新型第九个实施例中可拼接单元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32是本实用新型第九个实施例中可拼接单元的结构示意图三;
图33是本实用新型第十个实施例中可拼接单元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34是本实用新型第十个实施例中可拼接单元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35是本实用新型第十个实施例中可拼接单元的结构示意图三;
图36是本实用新型第十一个实施例中可拼接单元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37是本实用新型第十一个实施例中可拼接单元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38是本实用新型第十一个实施例中可拼接单元的结构示意图三;
图39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的组装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连接板;11-板体;12-榫卯基体;13-榫卯连接部;131-插接条;132-对接条;133-对接通道;134-插接通道;14-第一连接孔;141-圆孔;
2-拼接本体;21-第一表面;211-长条形凸起;212-侧壁下凹缺口;22-第二表面;221-相交凹槽结构;2211-长条形凹槽;222-长条形凹槽;23-槽壁下凹缺口;24-第二连接孔;25-第三表面;26-第四表面;261-长条形凹槽;27-凹槽;
3-螺纹件;31-尾部;32-十字槽;33-标识;34-螺纹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下面以具体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说明。下面这几个具体的实施例可以相互结合,对于相同或相似的概念或过程可能在某些实施例中不再赘述。
请参考图1至图10,其中的连接板1,包括板体11、贯穿所述板体11两侧表面的第一连接孔14。
连接板1还可包括设于板体11侧边(可理解为目标侧边)的榫卯基体12,以及榫卯连接部13,所述榫卯连接部13包括:沿所述榫卯基体12长度方向(即板体21的目标侧边的长度方向)延伸于所述榫卯基体12末端的插接条131与对接条132,所述对接条132末端与所述榫卯基体12末端的距离为第一距离L1(即对接条132高出榫卯基体12部分的高度为第一距离L1),所述插接条131末端与所述榫卯基体12末端的距离为第二距离L2(即插接条131高出榫卯基体12部分的高度为第二距离L2),所述第一距离L1小于所述第二距离L2,以在所述对接条131的末端一侧形成用于供其他连接板的对接条131插入的对接通道133,插入后,两个连接板的对接条131的末端可实现对接。
所述对接条132横截面的边缘包括至少一组互相连接的第一图形边缘与第二图形边缘,同组的第一图形边缘与第二图形边缘呈轴对称分布,且对应的对称轴经过同组的第一图形边缘与第二图形边缘的连接处,所述插接条131形成于所述第一图形边缘外侧,所述插接通道134形成于所述第二图形边缘外侧(可以是插接条131与对接条132的侧边形成的,也可以是插接条131、对接条132与板体11的侧边形成的,还可以是以其他任意方式形成的),所述插接通道134用于供其他连接板的插接条131插入。在图5与图6所示举例中,具有两组第一图形边缘与第二图形边缘,在图10所示举例中,仅具有一组第一图形边缘与第二图形边缘。
此外,第一图形边缘、第二图形边缘可设有其他下凹、凸起、倒角等任意结构,只要能适于实现插接通道与插接条的对应插接,且能在插接后固定两块连接板的位置,就不脱离以上方案的范围。
其中,同组的第一图形边缘远离第二图形边缘的一端与该组的第二图形边缘远离第一图形边缘的一端关于对称轴对称。由于该两端是关于对称轴对称的,进而,可保障一个连接板的插接条131、对接条132可以匹配插入到另一个连接板的插接通道134与对接通道133。
部分方案中,一个第一图形边缘,以及与其连接的一个第二图形边缘组合后可覆盖对接条132横截面的半周,进而,配合合适的图形边缘,可有利于实现连接板之间的垂直连接。
在图1至图6所示的举例中,所述第一图形边缘、所述第二图形边缘、所述插接条的数量均为两个;一个第一图形边缘、一个第二图形边缘、另一个第一图形边缘与另一个第二图形边缘依次连接并围合,从而形成对接条132的一圈边缘,所述插接通道134形成于两个插接条与所述对接条的侧面之间,所述对接通道133形成于两个插接条与所述对接条的端面之间,进而,既可保障插接条、对接条相对于插接通道、对接通道的插入,还可保障插接后位置的稳固。
在图1至图5所示举例中,对接条132的横截面同时可以呈中心对称图形,进而,第一图形边缘与第一图形边缘、第二图形边缘与第二图形边缘分别关于所述中心对称图形的对称中心对称,两个插接条131关于所述中心对称图形的对称中心对称,两个插接通道134关于所述中心对称图形的对称中心对称,在图6所示举例中,两个插接条131也可以是非对称的,两个插接通道134也可以是非对称的。
在图1至图6所示举例中,所述对接条132的横截面呈正方形,所述第一图形边缘与所述第二图形边缘为正方形的两条相邻的边,所述插接条131的横截面呈梯形,其中,每个梯形的短底边对应连接一个第一图形边缘,且梯形的短底边长度与所述第一图形边缘相同。
每个插接条的截面形状可以与一个插接通道的截面形状相同,也可以不同;各插接条的截面形状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各插接通道的截面形状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在图7至图10所示举例中,所述第二图形边缘远离所述第一图形边缘的一端延伸至所述板体的侧边,所述插接通道134形成于所述板体侧边、所述第二图形边缘对应的对接条侧面与所述插接条的一个侧面之间,所述对接通道133形成于所述板体侧边、所述对接条端面与所述插接条的另一个侧面之间。并且,所述对接条132的横截面呈正方形,所述第一图形边缘与所述第二图形边缘为正方形的两条相邻的边,所述插接条的横截面呈直角梯形,其中,直角梯形的短底边连接所述第一图形边缘,且直角梯形的短底边长度与所述第一图形边缘相同。
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板体11为矩形板体,所述榫卯基体12与所述榫卯连接部13设于矩形板体的一条目标侧边的外侧,所述目标侧边的长度方向作为所述榫卯基体、所述插接条与所述对接条的长度方向。
为了实现连接板之间的插接、对接,并保障插接、对接后连接板之间可以匹配装配,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距离与所述榫卯基体长度之和为所述目标侧边长度的一半,所述目标侧边的长度与所述第二距离之差等于所述榫卯基体长度的两倍。
其中,连接板1可通过第一连接孔14与其他部件(例如拼接本体2)和/或外部结构组装,进一步的,拼接本体2可设有匹配于第一连接孔的第二连接孔,例如:螺纹件3(例如螺栓、螺钉等)可穿过第一连接孔14啮合接入拼接本体2中第二连接孔24(例如图12至图17所示的第二连接孔24)的内螺纹。
进一步的举例中,请参考图11a与图11b,螺纹件3一端可设有螺纹部34,螺纹件3的尾端端面可设有标识33,对应的,连接孔24的深度,以及板体11的厚度可被配置为:螺纹件充分装配后(例如完全拧入第二连接孔24)之后,标识33相对于所连接的可拼接单元的旋转方位是固定的,进而,在可拼接单元与连接板连接在一起之后,可通过该标识获悉部件(例如可拼接单元)相对于连接板的旋转方位。
在部分场景下,可能无法直观观察到可拼接单元相对于连接板的方位,进而,该标识可为可拼接单元的方位观测提供依据。
例如:螺纹件3的尾部31可设有十字槽32,其用于供十字螺丝刀嵌入使用,十字槽32可包括呈十字交叉的两个一字槽,其中一个一字槽可处理为有标识的一字槽,其中的处理可例如:该一字槽的长度长于另一个一字槽,该一字槽表面涂覆有标识层等等,在图11b所示举例中,标识也可以为一字槽两端的^形部分,其他举例中,标识也可独立于十字槽设置。
进一步的,螺纹件尾部可以呈六角形,以上所涉及的有标识的一字槽可以平行于六角形的一对平行侧边,也可以垂直于六角形的一对平行侧边。
部分实施方式中,第一连接孔14包括多个圆孔141,其中至少两个圆孔可以是相交的,在图示的举例中,第一连接孔14可包括两个相交的圆孔141。另部分方案中,圆孔之间也可以是不相交的(例如相切或分离)。
另部分实施方式中,连接孔14也可仅包括单个圆孔141。
此外,请参考图39,两个连接板1可拼接形成外L板,可覆盖于呈L形连接的多个可拼接单元的外侧,两个连接板1也可形成内L板,可覆盖于呈L形连接的多个可拼接单元的内侧,连接板1也可单独使用。通过相交的圆孔,可变化可拼接单元与连接板的连接位置。一种举例中,针对于相交的两个圆孔141,一个圆孔141可适于连接板1单独与可拼接单元组装,或连接板1组装为内L板之后再与可拼接单元组装,另一个圆孔141可适于连接板1组装为外L板之后再与可拼接单元组装。另一种举例中,不同的圆孔还可分别与可拼接单元组装,以及对外组装。
并且,板体11、榫卯基体12与榫卯连接部13可以是一体成型的,也可以是装配在一起的,板体11、榫卯基体12的表面可以是持平的。
以上方案中,通过板体中的第一连接孔,可实现连接板与部件(例如可拼接单元)的连接,同时,通过榫卯连接部,可实现连接板与连接板之间的连接,进而,可利用连接板满足部件(例如可拼接单元)的安装需求,例如:可通过单个连接板或连接在一起的连接板实现不同部件之间的连接,从而固定不同部件之间相对位置,也可通过单个连接板或连接在一起的连接板实现部件的对外连接,从而固定部件(例如可拼接单元)相对于外部结构的位置。同时,连接板之间也可通过一个或多个连接板连接在一起,进而通过连接板锁定连接板的位置。可见,连接板是可以叠加使用的。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组装结构,包括以上可选方案所涉及的连接板1,以及可拼接单元(例如图12至图38所示的可拼接单元,但也不排除其他可与连接板1连接的可拼接单元),所述连接板1通过所述第一连接孔14与所述可拼接单元连接。
具体方案中,所述连接板1的数量可以为至少两个(同时,本实用新型也包含了仅采用一个连接板的方案),至少两个连接板包括第一连接板与第二连接板;
所述第一连接板的插接条插接于所述第二连接板的插接通道,所述第一连接板的对接条插接于所述第二连接板的对接通道,所述第一连接板的插接条的末端对接于所述第二连接板的榫卯基体的末端,所述第二连接板的插接条的末端对接于所述第一连接板的榫卯基体的末端,所述第一连接板的对接条的末端对接于所述第二连接板的对接条的末端。
以上方案中,通过连接板之间的互相连接,可实现连接板的组合使用,从而有利于满足更多样的应用场景与需求。
进一步的方案中,组装结构还可包括拼接单元,请参考图12至图38,可拼接单元包括拼接本体2,所述拼接本体2具有M个第一表面21与N个第二表面22,其中的M、N均大于或等于1,进一步举例中,N可以大于或等于2。
所述第一表面21设有长条形凸起211,其中的长条形凸起211的两端可延伸至第一表面21边缘处,也可不延伸至第一表面21边缘处。所述第二表面22设有至少一个相交凹槽结构221,所述相交凹槽结构221包括相交的两个长条形凹槽2211,进而,只要设有相交凹槽结构221,不论是否设有其他凹槽,均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涉及的第二表面22;其中的长条形凹槽2211的两端可延伸至第二表面22的边缘处,也可不延伸至第二表面22的边缘处。
不同第一表面中长条形凸起长度方向的延伸可以是相交的,也可以是不相交的,例如:若两个第一表面是相邻的,且该两个第一表面连接于同一边缘,那么一个第一表面的长条形凸起可以垂直于该边缘,另一个第一表面的长条形凸起可以平行于该边缘;再例如:若两个第一表面均连接于另一个表面,那么一个第一表面的长条形凸起可以平行于该表面,另一个第一表面的长条形凸起可以垂直于该表面。同时,实际的结构形式并不限于以上举例。
并且,在所述长条形凹槽(例如长条形凹槽2211,还可例如后文所提及的长条形凹槽261与长条形凹槽222)的至少部分凹槽段中,横截面的槽宽是变化的,在所述长条形凸起211的至少部分凸起段中,横截面的宽度是变化的。
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请参考图12至图29,所述长条形凸起211的宽度可以匹配于所述长条形凹槽(例如长条形凹槽2211,还可例如后文所提及的长条形凹槽261与长条形凹槽222)横截面的槽宽,其中的匹配可以指两个拼接单元之间,长条形凹槽与长条形凸起适于插接,例如槽宽沿深度方向的变化与长条形凸起211沿高度方向的变化相同;
所述长条形凸起211的凸起高度可以匹配于所述长条形凹槽(例如长条形凹槽2211,还可例如后文所提及的长条形凹槽261与长条形凹槽222)的凹槽深度,其中的匹配可以指两者适于插接,例如长条形凸起211的凸起高度与长条形凹槽的凹槽深度相同;
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长条形凸起211的横截面形状与所述长条形凹槽(例如长条形凹槽2211,还可例如后文所提及的长条形凹槽261与长条形凹槽222)的横截面形状相匹配。进一步的,所述长条形凸起横截面的最大宽度与所述长条形凹槽横截面的最大宽度可以是相匹配的(例如图12至图29所示),所述长条形凸起横截面的最大宽度与所述长条形凹槽横截面的最大宽度也可以是成整数比的(例如图30至图38所示)。
其中的整数比,包括:所述长条形凸起横截面的最大宽度与所述长条形凹槽横截面的最大宽度的比值成整数比,也包括:所述长条形凹槽横截面的最大宽度与所述长条形凸起横截面的最大宽度的比值成整数比。其中整数比的取值为大于或等于2。
其中的相匹配,可理解为:相同或相近(其中的相近可理解为差值小于一定数值)。
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长条形凸起211的横截面形状与所述长条形凹槽的横截面形状也可以是不同的,进一步的方案中,两者的高度可以是相同的,也可以是不同的。宽度可以是相同的,也可以是不同的。
基于以上设计,可拼接单元的长条形凸起可以沿其他可拼接单元的长条形凹槽的长度方向插接到其他可拼接单元的长条形凹槽,进而实现可拼接单元之间的连接,其中:由于设有长条形凹槽的表面可以为多个表面(例如五个第二表面),可实现可拼接单元在多个方向上的拼接拓展,满足多样的拼接形状和用途;由于第二表面上两个长条形凹槽是相交的(例如垂直相交),拼接单元互相连接时,可以根据需求自由选择沿哪个方向(即沿哪一个长条形凹槽的长度方向)进行插接,从而进一步有利于满足多样的拼接形状和用途。
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在所述长条形凹槽(例如长条形凹槽2211,还可例如后文所提及的长条形凹槽261与长条形凹槽222)的至少部分凹槽段中,横截面的槽宽(沿槽深方向)是变化的。进而,在长条形凸起插入到长条形凹槽之后,两个可拼接单元之间的位置被限定,进而不会发生相背离的运动,保障了连接的稳固。
在图示的举例中,所述第一表面21呈第一矩形,且所述长条形凸起211平行于该第一矩形的一条边;进而,可适于沿边长方向实现可拼接单元之间的拼接。其中的第一矩形可以是长方形,也可以是正方形。
此外,第一表面21的数量可以为一个,进而,由于仅一个表面是用于对外插接入长条形凹槽的,相较于在多个表面设置长条形凸起且在多个表面设置长条形凹槽的方案,该方案可实现尽可能多的拼接方向,以图12至图38所示为例,任意第二表面22、第四表面26均可用于对接长条形凸起,实现可拼接单元的拼接拓展。
在未图示的举例中,第一表面21也可以呈三角形、多边形、圆形等任意规则或不规则形状,若呈多边形,则长条形凸起211平行于多边形的一条边。在未图示的举例中,第一表面21的数量也可以为不止一个,其中,第一表面21的数量可以选择为少于第二表面22的数量。
在图示的举例中,所述第二表面22呈第二矩形或直角三角形,其中包括了所有第二表面22均呈第二矩形的情形(例如图12至图21所示),也包括了所有第二表面22均呈直角三角形的情形,还包括了部分第二表面22呈第二矩形,部分第二表面22呈直角三角形的情形。
其中所呈的第一矩形、第二矩形、直角三角形、多边形等形状及其他表面所呈的各种形状均包含了各边之间未形成倒角的情形,也包含了至少部分边之间形成倒角的情形,其中的倒角可以是倒圆角,也可以是倒直角。
此外,相交凹槽结构的两个长条形凹槽2211垂直相交,其也可理解为形成了十字形的凹槽结构,若其中任意之一第二表面呈所述第二矩形(例如图12至图21所示),则其中相交凹槽结构的长条形凹槽2211分别平行于该第二矩形相邻的两条边;若其中任意之一第二表面呈所述直角三角形(例如图22至图29所示),则其中相交凹槽结构的长条形凹槽2211分别平行于该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
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拼接本体2呈棱柱形。
部分方案中,拼接本体2可呈图12至图17所示的四棱柱,具体可例如图12至图14所示的立方体,以及图15至图17所示的长方体,同时,图15至图17所示长方体的体积可例如为图12至图14所示立方体的两倍,进而,该长方体沿两个方向上的尺寸与该立方体相同,第三个方向上的尺寸是该立方体的两倍,在其他未图示的举例中,长方体也可配置为:沿两个方向上的尺寸与该立方体相同,第三个方向上的尺寸是该立方体的三倍或三倍以上,进而,一个长方体可拼接单元的一个长条形凸起可拼接一个或多个可拼接单元。此外,以上所提及的两倍、三倍、三倍以上等可以为近似的倍数关系,而非专指特定的取值。
其中,若拼接本体2呈长方体,则第二表面22中多个十字形的凹槽结构(即相交凹槽结构)是沿以上第三个方向依次连接的。进而,多个相交凹槽结构的长条形凹槽可拼接形成较长的长条形凹槽。此外,为了体现出长方体与立方体之间的量化关系,长方体中还可设有标识线或标识槽,通过该标识线或标识槽,可将长方体划分为多个立方体,从而便于获悉各可拼接单元之间的尺寸关系。
另部分方案中,拼接本体2可呈图18至图29所示的三棱柱,三棱柱的底面可例如图18至图21所示的等边三角形,也可例如图22至图25所示的等腰直角三角形,还可例如图26至图29所示的非等腰的直角三角形。
在图12至图17所示举例中,拼接本体2可仅具有第一表面21与第二表面22,其他举例中,所述拼接本体2还可具有第三表面25和/或第四表面26,所述第三表面25为平面表面(即未设置用于插接长条形凸起的凹槽),所述第四表面26设有至少一个长条形凹槽261;其中,若所述第四表面26设有至少两个长条形凹槽261,则所述第四表面26上的长条形凹槽261不相交。
在图18至图21所示举例中,拼接本体2可以同时具有第三表面25与第四表面26,在图26至图29所示举例中,拼接本体2可以具有第三表面25但不具有第四表面26,在图22至图25所示举例中,拼接本体2可以具有第四表面26但不具有第三表面25。此外,基于图18至图21所示方案的变化例中,第四表面26也可替换为第一表面,进一步的,两个第一表面中长条形凸起长度方向的延伸可以是相交的,也可以是不相交的,例如,一个长条形凸起垂直于两个第一表面相连的边缘,另一个长条形凸起平行于该边缘。
通过第三表面25与第四表面26,可进一步实现更多样的拼接可能性。
在图12至图14所示举例中,拼接本体2呈立方体,其中一个表面为第一表面,其余五个表面为第二表面。
在图15至图17所示举例中,拼接本体2呈长方体,其中一个呈长方形的表面为第一表面,另三个呈长方形的表面为第二表面,两个呈正方形的表面为第二表面。
在图18至图21所示举例中,拼接本体2呈底面为等边三角形的三棱柱,其中三棱柱的两个底面均为第三表面,三棱柱的一个侧面为第一表面,一个侧面为第二表面,另一个侧面为第四表面,同时,第四表面26的长条形凹槽261与第一表面21的长条形凸起211互相连接,还与第二表面的长条形凹槽2211互相连接。
在图22至图25所示举例中,拼接本体2呈底面为等腰直角三角形的三棱柱,其中三棱柱的两个底面均为第二表面22,三棱柱一个直角边的侧面为第一表面21,另一个直角边的侧面为第二表面22,三棱柱斜边的侧面为第四表面26。该三棱柱的形状也可理解为对立方体的拼接本体2沿对角面方向切割,并在切出的对角面形成长条形凹槽261而形成的。故而,该等腰直角三角形的三棱柱的多个表面的形状、尺寸,可参照于前文中的立方体的拼接本体2理解。
在图26至图29所示举例中,拼接本体2呈底面为非等腰的直角三角形的三棱柱,其中三棱柱的两个底面为第二表面22(其中具有一个单独的长条形凹槽222,以及一个相交凹槽结构221),三棱柱一个较长的直角边的侧面为第一表面21,另一个较短的直角边的侧面为第二表面22,三棱柱斜边的侧面为第三表面25。在未图示的举例中,非等腰的直角三角形的斜边还可以是一条直角边的两倍(即其中一个内角为30度)。
其中,长条形凹槽2211、长条形凹槽261均可设于其所属表面至少其中一条边的中线位置。若任意一个表面具有互相平行的多个长条形凹槽,则同一表面中各相邻长条形凹槽之间的间距可以是相同的。长条形凸起211的两端可以分别连接相邻表面的凹槽,且长条形凸起211延伸至对应凹槽的底面(即槽底底面)。
通过以上三棱柱的可拼接单元与四棱柱的可拼接单元的组合使用,可满足更多样的拼接形状和用途,例如:可将四个立方体的可拼接单元拼接于中心的一个立方体的可拼接单元的上侧、下侧、左侧、右侧,同时将四个等腰直角三角形的三棱柱的可拼接单元拼接到该中心的立方体的左上侧、左下侧、右上侧、右下侧,进而,该九个可拼接单元可形成呈八边形的结构。
除以上举例外,基于以上四棱柱、三棱柱的任意组合均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范围。
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长条形凹槽(例如长条形凹槽2211,还可例如前文所提及的长条形凹槽261与长条形凹槽222)的横截面的槽底宽度大于所述长条形凹槽的横截面的槽口宽度,例如,该横截面可以是梯形的,其他举例中,其形状还可以是将梯形的腰边替换为曲线、圆弧线、弯折线而形成的图形。长条形凹槽的底面可以是平的,也可以是圆弧面、曲面等。
通过以上的横截面形状,可实现可拼接单元之间稳定的限位作用。
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为了适于插入,请参考图12至图38,所述长条形凹槽的槽壁设有下凹于槽壁的槽壁下凹缺口23;
单个长条形凹槽中的槽壁下凹缺口23包括以下至少之一:
第一槽壁下凹缺口,设于对应长条形凹槽与其他表面中凹槽的连接处;
第二槽壁下凹缺口,设于对应长条形凹槽与其他表面中长条形凸起的连接处;
第三槽壁下凹缺口,设于对应长条形凹槽与其他表面中平面的连接处;
第四槽壁下凹缺口,设于长条形凹槽未与其他凹槽、表面、凸起连接的部位。
基于以上的槽壁下凹缺口,长条形凸起可先置于槽壁下凹缺口的位置,然后沿对应长条形凹槽的长度方向将长条形凸起插接到长条形凹槽中,实现可拼接单元之间的拼接。可见,槽壁下凹缺口可起到定位引导的作用。
为达到以上定位引导作用,所述长条形凹槽的槽壁可以成对地设有下凹于槽壁的槽壁下凹缺口23,成对的两个槽壁下凹缺口23对称设于所述长条形凹槽的两侧槽壁,成对的两个槽壁下凹缺口的底面间的距离大于或等于所述长条形凸起的最大宽度。
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请参考图12至图38,所述长条形凸起211的两侧侧壁成对地设有下凹于对应侧壁的侧壁下凹缺口212,成对的两个侧壁下凹缺口212对称设于所述长条形凸起的两侧侧壁,成对的两个侧壁下凹缺口的底面间的距离小于或等于所述长条形凹槽的最小槽宽。
基于以上侧壁下凹缺口212,长条形凸起211在插接时,无需从待拼接的可拼接单元的末端开始插接,请参考图17,若需将长方体的可拼接单元插入到另一个长方体的可拼接单元,在无侧壁下凹缺口的情况下,需将第一个可拼接单元的长条形凸起整体移动至第二个可拼接单元的左侧或右侧,再整体将第一个可拼接单元的长条形凸起自左侧或右侧插入,在设有侧壁下凹缺口的情况下,则可无需将长条形凸起整体移动至可拼接单元的左侧或右侧,例如:可先将第一个可拼接单元的部分长条形凸起垂直放置到长条形凹槽中,此时长条形凸起宽的部分(例如未设置侧壁下凹缺口212的部分)可匹配插入到两个长条形凹槽的相交处或槽壁下凹缺口的位置,侧壁下凹缺口212可匹配插入到长条形凹槽无槽壁下凹缺口的部分,然后可横向移动一段距离,使得长条形凸起与长条形凹槽匹配插接到位。
可见,采用以上方案,可起到快速、高效拼接的作用。
具体举例中,请参考图18至图21,所述侧壁下凹缺口212沿所述长条形凸起211长度方向的长度匹配于待拼接的可拼接单元中相邻两个槽壁下凹缺口的距离,或者匹配于待拼接的可拼接单元中长条形凹槽与其相邻的槽壁下凹缺口之间的距离。进而,可有效保障:在两个可拼接单元对接时,即长条形凸起211宽的部分垂直插入到槽壁下凹缺口或长条形凹槽的相交处时,侧壁下凹缺口212能匹配插入到长条形凹槽无槽壁下凹缺口的部分。
部分方案中,请参考图22至图29,若拼接本体呈底面为直角三角形的三棱柱,则斜边的侧面与两个直角边的侧面的连接处设有凹槽27。
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请参考图12至图17,所述拼接本体2的部分表面设有第二连接孔24,且所述第二连接孔24设于对应表面中长条形凹槽的底面。通过第二连接孔24,可以实现可拼接单元对外的连接,例如与后文所涉及的连接板连接,也可与其他任意构造连接,同时,第二连接孔24还可起到节约材料的作用。其中的第二连接孔24可以为沉孔,还可设有内螺纹。在图18至图38所示实施方式,以及未图示的实施方式中,也可设有该第二连接孔24。
部分举例中,设有所述第二连接孔24的表面与对应的一个第一表面21相对,其中,若第一表面21的数量为一个,则设有第二连接孔24的表面并非第一表面21,若第一表面21的数量为不止一个,则设有第二连接孔24的表面可能是第一表面21,也可能并非第一表面21;另部分举例中,设有第二连接孔24的表面也可不与第一表面21相对。在图12至图17所示举例中,第二连接孔24可设于相交凹槽结构221中长条形凹槽2211的相交处,进而,在对外连接时,可达到更稳定、均匀的固定作用。
此外,一个可拼接单元还可以锁定一个可拼接单元组合(可理解为多个可拼接单元依次排布并拼接所形成的组合),其中,两个或以上的可拼接单元组合后,如果在可拼接单元之间的衔接处再插入一个长方体的可拼接单元,那这个长方体的可拼接单元就可以把这个组合锁牢。在这种情况下,除非拿走长方体的可拼接单元或者暴力破坏,不然这个组合没办法解开。
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请参考图30至图38,可拼接单元也可用于实现不同尺寸长条形凹槽、不同尺寸长条形凸起之间的拼接,进而可拼接单元中长条形凹槽的尺寸、长条形凸起的尺寸之间可以不完全匹配,从而还可实现不同尺寸可拼接单元的转接,例如:针对于长条形凸起与长条形凹槽尺寸相匹配,且对应为第一尺寸的第一个可拼接单元,以及长条形凸起与长条形凹槽尺寸相匹配,且对应为第二尺寸的第二个可拼接单元,例如图30至图38所示的可拼接单元可分别连接该两个可拼接单元,进而,不同尺寸凹槽、凸起的可拼接单元能够通过该可拼接单元实现转接,可见,图30至图38所示的可拼接单元可理解为转接用可拼接单元。
此外,该组装结构可以用于作为其他任意用途,从而作为具有特定用途的结构,例如: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可拼接单元可应用于娱乐领域、日常用品领域、建筑领域、家具领域、工业领域等等,进一步举例中,可拼接单元可作为积木,也可拼接形成家具(例如座椅、橱柜等)、建筑结构(例如墙体)等等,其中的积木、家具、建筑结构等均可理解为以上组装结构。
进而,基于以上可拼接单元组装而成的组装结构,还可起到便于即时、快速拼接成所需结构,以及可灵活变化所需结构等积极效果,例如:在需要坐下休息时可拼接形成板凳,在需躺下时,可拼接形成一张床,还可拼接形成桌面、收纳盒、棍子、支架等等任意结构产品。此外,所组装的结构可作为临时的结构产品,也可作为长时间使用的结构产品,还可作为整体结构产品的一部分,例如作为整体结构产品的骨架(例如墙体、垃圾桶、澡盆、帐篷的骨架等等)。对应的,可有助于降低各种结构产品的成本。
除此以外,基于以上可拼接单元而成的组装结构中,若某些部位发生损坏,只需更换相应部位的可拼接单元即可,可见,以上可拼接单元与组装结构还可起到便于维护、降低维护成本等积极效果。
同时,为了适于在各领域的使用,可拼接单元的材料可以根据需求任意变化。同时,连接板的材料也可以根据需求任意变化,连接板与可拼接单元的材质可以是相同的,也可以是不同的。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连接板,其特征在于,包括板体、贯穿所述板体两侧表面的第一连接孔、设于板体侧边的榫卯基体,以及榫卯连接部,所述榫卯连接部包括:沿所述榫卯基体长度方向延伸于所述榫卯基体末端的插接条与对接条,所述对接条末端与所述榫卯基体末端的距离为第一距离,所述插接条末端与所述榫卯基体末端的距离为第二距离,所述第一距离小于所述第二距离,以在所述对接条的末端一侧形成用于供其他连接板的对接条插入的对接通道;
所述对接条横截面的边缘包括至少一组互相连接的第一图形边缘与第二图形边缘,同组的第一图形边缘与第二图形边缘呈轴对称分布,且对应的对称轴经过同组的第一图形边缘与第二图形边缘的连接处,所述插接条形成于所述第一图形边缘外侧,插接通道形成于所述第二图形边缘外侧,所述插接通道用于供其他连接板的插接条插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图形边缘远离所述第一图形边缘的一端延伸至所述板体的侧边,所述插接通道形成于所述板体侧边、所述第二图形边缘对应的对接条侧面与所述插接条的一个侧面之间,所述对接通道形成于所述板体侧边、所述对接条端面与所述插接条的另一个侧面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接条的横截面呈正方形,所述第一图形边缘与所述第二图形边缘为正方形的两条相邻的边,所述插接条的横截面呈直角梯形,其中,直角梯形的短底边连接所述第一图形边缘,且直角梯形的短底边长度与所述第一图形边缘相同。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图形边缘、所述第二图形边缘、所述插接条的数量均为两个;一个第一图形边缘、一个第二图形边缘、另一个第一图形边缘与另一个第二图形边缘依次连接并围合,所述插接通道形成于两个插接条与所述对接条的侧面之间,所述对接通道形成于两个插接条与所述对接条的端面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连接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接条的横截面呈正方形,所述第一图形边缘与所述第二图形边缘为正方形的两条相邻的边,所述插接条的横截面呈梯形,其中,每个梯形的短底边对应连接一个第一图形边缘,且梯形的短底边长度与所述第一图形边缘相同。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连接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板体为矩形板体,所述榫卯基体与所述榫卯连接部设于矩形板体的一条目标侧边的外侧,所述目标侧边的长度方向作为所述榫卯基体、所述插接条与所述对接条的长度方向。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连接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距离与所述榫卯基体长度之和为所述目标侧边长度的一半,所述目标侧边的长度与所述第二距离之差等于所述榫卯基体长度的两倍。
8.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连接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孔包括多个圆孔,其中至少两个圆孔是相交的。
9.一种组装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的连接板,以及可拼接单元,所述连接板通过所述第一连接孔与所述可拼接单元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组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板的数量为至少两个,至少两个连接板包括第一连接板与第二连接板;
所述第一连接板的插接条插接于所述第二连接板的插接通道,所述第一连接板的对接条插接于所述第二连接板的对接通道,所述第一连接板的插接条的末端对接于所述第二连接板的榫卯基体的末端,所述第二连接板的插接条的末端对接于所述第一连接板的榫卯基体的末端,所述第一连接板的对接条的末端对接于所述第二连接板的对接条的末端。
CN202120020089.3U 2021-01-05 2021-01-05 连接板与组装结构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1521422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020089.3U CN215214222U (zh) 2021-01-05 2021-01-05 连接板与组装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020089.3U CN215214222U (zh) 2021-01-05 2021-01-05 连接板与组装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214222U true CN215214222U (zh) 2021-12-17

Family

ID=7943682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0020089.3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15214222U (zh) 2021-01-05 2021-01-05 连接板与组装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21422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3221637B2 (ja) 組立てブロック
US4593513A (en) Building block or panel
US5313751A (en) Interlocking structural members with edge connectors
US9409099B2 (en) Constraction kit element (variants) and constraction kit
CA2218600C (en) Modular formwork elements and assembly
US6241248B1 (en) Interlocking solid puzzles with sliding movement control mechanisms
US6558222B1 (en) Panelling and supports for interconnected toy blocks
US10029187B2 (en) Toy assembling apparatus
US20180313377A1 (en) Hand Held Electronic Device with an Air Mouse
CN215214222U (zh) 连接板与组装结构
CN214274151U (zh) 连接板与组装结构
US5617691A (en) Fitting structure of rectangular parallelopipedal blocks
CN214274134U (zh) 可拼接单元与组装结构
US20060209815A1 (en) Modular interlocking expandable construction system
CN112727862A (zh) 可拼接单元与组装结构
CN106390480B (zh) 拼接式积木构件
US6386936B1 (en) Building block set
US2446179A (en) Toy building block
TW201808162A (zh) 隔板連接塊及隔板
CN207969219U (zh) 一种机柜框架
CN113056316A (zh) 模型施工套件
EP0782876B1 (en) Constructional toys
CN218717952U (zh) 一种转角型材连接件
WO1995015704A1 (en) Compartment defining apparatus
CN214861178U (zh) 一种带有榫卯连接结构的玩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11217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