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191848U - 腕踝针固定装置 - Google Patents

腕踝针固定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191848U
CN215191848U CN202120513558.5U CN202120513558U CN215191848U CN 215191848 U CN215191848 U CN 215191848U CN 202120513558 U CN202120513558 U CN 202120513558U CN 215191848 U CN215191848 U CN 21519184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hamber
cylinder
holds
needle
fixing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0513558.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曾丽媛
梁庆萍
杨良鲜
黎素珍
范海萍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ilin City People's Hospital
Original Assignee
Guilin City People's Hospit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ilin City People's Hospital filed Critical Guilin City People's Hospital
Priority to CN202120513558.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19184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19184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19184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Infusion, Injection, And Reservoir Apparatus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腕踝针固定装置,两组所述固定架分别与所述圆筒固定连接,并分别位于所述圆筒的两端,且两个所述固定架对称分布,当人或物触碰所述腕踝针固定装置时,装置所受的力从两个所述固定架传递到人体,避开了患者的施针部位,不会对腕踝针造成影响,避免了腕踝针的位移对患者的影响,所述第三容纳腔位于所述第二容纳腔的侧面,所述第三容纳腔与所述第二容纳腔连通,所述挡板与所述第三容纳腔滑动连接,并位于所述第三容纳腔的内部,两个所述滑槽均与所述第三容纳腔连通,当医生需要调针时,将所述挡板滑动到所述第三容纳腔的内部,通过所述第三容纳腔对患者调针,不需要再去除装置进行调针,提高了患者和医生的使用体验感。

Description

腕踝针固定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腕踝针固定装置。
背景技术
腕踝针是一种皮下针刺疗法,针刺部位只局限在四肢的腕部和踝部,用以治疗身体的一些病症,诸如各种痛症、神经疾病、精神疾病及其它临床科的一些病症。有些症状如顽固性疼痛、头昏、麻木、哮喘、精神症状等在针刺入后留针过程中才缓慢显示疗效,故针刺入后不论反应快或慢都留针,使针的刺激持续保待,促使病态机能逐渐恢复,但留针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多次长时留针刺激容易发生组织排斥反应而结疤,影响以后治疗的灵敏度。留针时间般为半小时,也可根据病情,如病入急性期、病期长、症状严重适当延长留针时间至1~2小时,但最长不超过24小时,待症状好转后缩短留针时间。在留针治疗期间,人或物触碰到腕踝针,会导致腕踝针的位移,从而对患者造成伤害,需要对施针部位进行防护。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腕踝针固定装置,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的腕踝针在留针治疗期间,需要对施针部位进行防护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一种腕踝针固定装置,包括两组固定架、圆筒和挡板,所述圆筒具有第一容纳腔,所述第一容纳腔贯穿所述圆筒,两组所述固定架分别与所述圆筒固定连接,并分别位于所述圆筒的两端,且两个所述固定架对称分布,每组所述固定架包括支撑板、第一固定板、第二固定板和魔术贴,所述支撑板的侧面与所述圆筒固定连接,并位于对应的所述圆筒的一端,所述第一固定板与所述支撑板转动连接,并位于所述支撑板的侧面,所述第二固定板与所述支撑板转动连接,并位于所述支撑板的侧面,所述第一固定板和所述第二固定板对称设置,所述魔术贴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固定板固定连接,并位于所述第一固定板的底部,所述第二固定板具有通孔,所述魔术贴与所述通孔滑动连接,并位于所述支撑板的下方,所述圆筒还具有第二容纳腔,所述第二容纳腔贯穿所述圆筒的外表面,并与所述第一容纳腔连通,所述圆筒的内部还具有第三容纳腔,所述第三容纳腔位于所述第二容纳腔的侧面,所述第三容纳腔与所述第二容纳腔连通,所述挡板与所述第三容纳腔滑动连接,并位于所述第三容纳腔的内部,所述第三容纳腔的两侧均具有滑槽,两个所述滑槽均与所述第三容纳腔连通。
其中,所述的腕踝针固定装置还包括两组抵持组件,所述挡板还具有两个凹槽,两个所述凹槽分别位于对应的所述滑槽的侧面,且分别与对应的所述滑槽连通,两组所述抵持组件分别与对应的所述凹槽可拆卸连接,并分别位于对应的所述滑槽的侧面。
其中,每组所述抵持组件包括弹簧和挡块,所述弹簧的一端与所述凹槽可拆卸连接,并位于所述凹槽的内侧壁,所述弹簧的另一端与所述挡块可拆卸连接,并位于所述挡块的侧面,所述挡块的顶部具有拉板。
其中,所述圆筒为聚碳酸酯材质。
其中,每个所述支撑板的底部均设置有记忆海绵。
其中,每个所述挡块的侧面均具有垫片。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当人或物触碰所述腕踝针固定装置时,装置所受的力从两个所述固定架传递到人体,避开了患者的施针部位,不会对腕踝针造成影响,避免了腕踝针的位移对患者的影响;当医生需要调针时,将所述挡板滑动到所述第,三容纳腔的内部,通过所述第三容纳腔对患者调针,不需要再去除装置进行调针,提高了患者和医生的使用体验感;所述圆筒采用聚碳酸酯材质,方便医生直接透过圆筒观察患者施针部位的情况。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腕踝针固定装置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固定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抵持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1-固定架、2-圆筒、3-挡板、4-第一容纳腔、5-通孔、6-第二容纳腔、7-第三容纳腔、8-抵持组件、9-凹槽、10-拉板、11-支撑板、12-第一固定板、13-第二固定板、14-记忆海绵、15-垫片、16-魔术贴、17-滑槽、81-弹簧、82-挡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请参阅图1至图3,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腕踝针固定装置,包括两组固定架1、圆筒2和挡板3,所述圆筒2具有第一容纳腔4,所述第一容纳腔4贯穿所述圆筒2,两组所述固定架1分别与所述圆筒2固定连接,并分别位于所述圆筒2的两端,且两个所述固定架1对称分布,每组所述固定架1包括支撑板11、第一固定板12、第二固定板13和魔术贴16,所述支撑板11的侧面与所述圆筒2固定连接,并位于对应的所述圆筒2的一端,所述第一固定板12与所述支撑板11转动连接,并位于所述支撑板11的侧面,所述第二固定板13与所述支撑板11转动连接,并位于所述支撑板11的侧面,所述第一固定板12和所述第二固定板13对称设置,所述魔术贴16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固定板12固定连接,并位于所述第一固定板12的底部,所述第二固定板13具有通孔5,所述魔术贴16与所述通孔5滑动连接,并位于所述支撑板11的下方,所述圆筒2还具有第二容纳腔6,所述第二容纳腔6贯穿所述圆筒2的外表面,并与所述第一容纳腔4连通,所述圆筒2的内部还具有第三容纳腔7,所述第三容纳腔7位于所述第二容纳腔6的侧面,所述第三容纳腔7与所述第二容纳腔6连通,所述挡板3与所述第三容纳腔7滑动连接,并位于所述第三容纳腔7的内部,所述第三容纳腔7的两侧均具有滑槽17,两个所述滑槽17均与所述第三容纳腔7连通。
在本实施方式中,患者将被施针的手或者腿依次穿过圆筒2左端的固定架1、圆筒2和圆筒2右端的固定架1,将被施针的部位放置于挡板3的正下方,使得患者的手或者腿与所述支撑板11抵持,所述支撑板11的厚度大于所述圆筒2截面的环宽,患者的施针部位不会与所述圆筒2的内壁抵持,所述魔术贴16的两面均具有毛绒,所述魔术贴16远离患者皮肤的一面还具有射出勾,医生将穿过所述第二支撑板11的魔术贴16向所述第一支撑板11的方向拉动,使得所述魔术贴16与患者皮肤贴合,并将射出勾与所述魔术贴16远离患者皮肤的一面的毛绒贴合,使得所述固定架1与人体固定,当人或物触碰所述腕踝针固定装置时,装置所受的力从两个所述固定架1传递到人体,避开了患者的施针部位,不会对腕踝针造成影响,避免了腕踝针的位移对患者的影响,同时,由于魔术贴16与皮肤存在摩擦力,避免了所述腕踝针固定装置本身位移对腕踝针的影响,在腕踝针的针刺过程中,可能会存在针刺进支下不够表浅、方向不够正直、刺入长度不适当的情况,会影响疗效,因此当医生需要调针时,将所述挡板3滑动到所述第三容纳腔7的内部,通过所述第三容纳腔7对患者调针,不需要再去除装置进行调针,提高了患者和医生的使用体验感。
进一步地,所述的腕踝针固定装置还包括两组抵持组件8,所述挡板3还具有两个凹槽9,两个所述凹槽9分别位于对应的所述滑槽17的侧面,且分别与对应的所述滑槽17连通,两组所述抵持组件8分别与对应的所述凹槽9可拆卸连接,并分别位于对应的所述滑槽17的侧面。
在本实施方式中,两组所述抵持组件8用于对所述挡板3的固定,避免挡板3因随意滑动,而无法对患者施针部位进行保护,所述凹槽9既能方便所述挡板3的滑动,又能对所述挡板3起到支撑作用,避免所述挡板3的一端不会因向下倾斜,而对腕踝针造成影响。
进一步地,每组所述抵持组件8包括弹簧81和挡块82,所述弹簧81的一端与所述凹槽9可拆卸连接,并位于所述凹槽9的内侧壁,所述弹簧81的另一端与所述挡块82可拆卸连接,并位于所述挡块82的侧面,所述挡块82的顶部具有拉板10。
在本实施方式中,当所述弹簧81不受力时,所述挡块82与所述凹槽9的内侧壁抵持,所述挡板3被固定,当需要移动所述挡板3时,用手将两个所述拉板10相向拉动,所述挡块82与所述凹槽9分离,此时可以随意移动推动所述拉板10。
进一步地,所述圆筒2为聚碳酸酯材质。
在本实施方式中,聚碳酸酯是分子链中含有碳酸酯基的高分子聚合物,聚碳酸酯无色透明且抗冲击,既能起到防护患者施针部位的作用,还能方便医生直接透过圆筒2观察患者施针部位的情况。
进一步地,每个所述支撑板11的底部均设置有记忆海绵14。
在实施方式中,记忆海绵14是指具有慢回弹力学性能的聚醚型聚氨酯泡沫海绵,它能通过应力松弛适应外来压迫的表面形状,使得所述固定架1固定时,患者能够更加舒适,提高患者的使用体验感。
进一步地,每个所述挡块82的侧面均具有垫片15。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垫片15用于提高所述挡块82与所述凹槽9的摩擦力,避免所述挡板3随意滑动。
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实用新型一种较佳实施例而已,当然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之权利范围,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的全部或部分流程,并依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所作的等同变化,仍属于实用新型所涵盖的范围。

Claims (6)

1.一种腕踝针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
包括两组固定架、圆筒和挡板,所述圆筒具有第一容纳腔,所述第一容纳腔贯穿所述圆筒,两组所述固定架分别与所述圆筒固定连接,并分别位于所述圆筒的两端,且两个所述固定架对称分布,每组所述固定架包括支撑板、第一固定板、第二固定板和魔术贴,所述支撑板的侧面与所述圆筒固定连接,并位于对应的所述圆筒的一端,所述第一固定板与所述支撑板转动连接,并位于所述支撑板的侧面,所述第二固定板与所述支撑板转动连接,并位于所述支撑板的侧面,所述第一固定板和所述第二固定板对称设置,所述魔术贴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固定板固定连接,并位于所述第一固定板的底部,所述第二固定板具有通孔,所述魔术贴与所述通孔滑动连接,并位于所述支撑板的下方,所述圆筒还具有第二容纳腔,所述第二容纳腔贯穿所述圆筒的外表面,并与所述第一容纳腔连通,所述圆筒的内部还具有第三容纳腔,所述第三容纳腔位于所述第二容纳腔的侧面,所述第三容纳腔与所述第二容纳腔连通,所述挡板与所述第三容纳腔滑动连接,并位于所述第三容纳腔的内部,所述第三容纳腔的两侧均具有滑槽,两个所述滑槽均与所述第三容纳腔连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腕踝针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腕踝针固定装置还包括两组抵持组件,所述挡板还具有两个凹槽,两个所述凹槽分别位于对应的所述滑槽的侧面,且分别与对应的所述滑槽连通,两组所述抵持组件分别与对应的所述凹槽可拆卸连接,并分别位于对应的所述滑槽的侧面。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腕踝针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
每组所述抵持组件包括弹簧和挡块,所述弹簧的一端与所述凹槽可拆卸连接,并位于所述凹槽的内侧壁,所述弹簧的另一端与所述挡块可拆卸连接,并位于所述挡块的侧面,所述挡块的顶部具有拉板。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腕踝针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圆筒为聚碳酸酯材质。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腕踝针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
每个所述支撑板的底部均设置有记忆海绵。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腕踝针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
每个所述挡块的侧面均具有垫片。
CN202120513558.5U 2021-03-03 2021-03-03 腕踝针固定装置 Active CN21519184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513558.5U CN215191848U (zh) 2021-03-03 2021-03-03 腕踝针固定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513558.5U CN215191848U (zh) 2021-03-03 2021-03-03 腕踝针固定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191848U true CN215191848U (zh) 2021-12-17

Family

ID=7944249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0513558.5U Active CN215191848U (zh) 2021-03-03 2021-03-03 腕踝针固定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19184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Drewes et al. The effect of cutaneous and deep pain on the electroencephalogram during sleep—an experimental study
Alho et al. Event-related brain potential of human newborns to pitch change of an acoustic stimulus
Deregibus et al. Are occlusal splints effective in reducing myofascial pain in patients with muscle-related 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s? A randomized-controlled trial
Klass The continuing challenge of artifacts in the EEG
Caruso et al. Effect of ischaemia on sensory potentials of normal subjects of different ages
Miller et al. Efficacy of acupressure and acustimulation bands for the prevention of motion sickness
US20240138678A1 (en) Highly Reliable Implantable Device of Implantable Biological Sensor
Yamashita et al. Safety of acupuncture practice in Japan: patient reactions, therapist negligence and error reduction strategies
CN215191848U (zh) 腕踝针固定装置
US4320760A (en) Acupressure method
KR20140121247A (ko) 지혈 기능을 가지는 의료용 지지대
CN209316670U (zh) 一种适用于精神科的新型输液装置
CN204890583U (zh) 一种用于糖尿病的磁疗装置
Zimmermann et al. Towards a BCI for sensorimotor training: initial results from simultaneous fNIRS and biosignal recordings
CN208677391U (zh) 佩戴式的脑电采集装置
Wain et al. The effects of hypnosis on a parkinsonian tremor: case report with polygraph/EEG recordings
Ehrlich et al. A simple and practical sensorimotor EEG device for recording in patients with special needs
CN214511446U (zh) 一种带有颈椎牵引功能的靠枕
CN210355569U (zh) 一种医疗输液用手部支撑设备
AU2003221468A1 (en) Needle insertion sensor
CN109620700B (zh) 一种耳穴经络全覆盖康复治疗仪
Marcus Towards a dose of acupuncture
CN220917591U (zh) 一种眼罩
CN209564279U (zh) 一种医学用辅助固定装置
CN216676105U (zh) 一种蕲艾热敷眼罩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