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185416U - 一种可恒温控制功能的配电箱控制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可恒温控制功能的配电箱控制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185416U
CN215185416U CN202121549401.4U CN202121549401U CN215185416U CN 215185416 U CN215185416 U CN 215185416U CN 202121549401 U CN202121549401 U CN 202121549401U CN 215185416 U CN215185416 U CN 21518541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iece
main body
control
round hole
mov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1549401.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卓庆贵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Fuben Electr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Fuben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Fuben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Fuben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1549401.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18541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18541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18541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rrangement Of Elements, Cooling, Sealing, Or The Like Of Lighting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可恒温控制功能的配电箱控制装置,涉及配电箱技术领域,以解决现有的配电箱在使用时,对内部散热的结构不够完善,容易出现因内部温度过高导致发生危险的问题,包括主体;所述主体内部开设有圆孔,且通过圆孔从插入有旋转件;所述主体前端安装有移动件;所述主体顶部开设有圆孔,且圆孔内部插入有辅助件。在对箱内的进行散热时,当风经过主体两侧开设的通风口时,进而带动主体内部的旋转件进行转动,从而旋转件转动的同时就会带动外围安装的转动件进行转动,进而在需转动件转动的同时就会产生风力,进而产生的风力就会穿过通风件开设的圆孔到达主体内部的内腔里,还会带动通风件中间位置的风扇进行转动和,进而便于箱体内部进行散热。

Description

一种可恒温控制功能的配电箱控制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配电箱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特别涉及一种可恒温控制功能的配电箱控制装置。
背景技术
配电箱是按电气接线要求将开关设备、测量仪表、保护电器和辅助设备组装在封闭或半封闭金属柜中或屏幅上,构成低压配电装置,现有的配电箱还可以对箱内的温度进行控制。
基于现有技术中发现,现有的配电箱在使用时,对内部散热的结构不够完善,容易出现因内部温度过高导致发生危险,且现有的配电箱在使用时,在内部温度过高时不便于进行警示,不便于工作人员进行观察。
于是,有鉴于此,针对现有的结构及缺失予以研究改良,提供一种可恒温控制功能的配电箱控制装置,以期达到更具有更加实用价值性的目的。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可恒温控制功能的配电箱控制装置,以解决现有的配电箱在使用时,对内部散热的结构不够完善,容易出现因内部温度过高导致发生危险,且现有的配电箱在使用时,在内部温度过高时不便于进行警示,不便于工作人员进行观察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可恒温控制功能的配电箱控制装置的目的与功效,由以下具体技术手段所达成:
一种可恒温控制功能的配电箱控制装置:包括主体;所述主体为配电箱本体,且主体为矩形结构;所述主体左右两侧开设有圆孔,且圆孔内部设有风扇;所述主体两侧的风扇内侧安装有四个控制杆,且控制杆与主体开设的圆孔内侧相连接;所述主体底部左右两侧开设有均匀排列的通风孔,且通风孔为矩形结构,并且每个通风孔顶部安装有圆弧状结构的防雨件;所述主体内部开设有圆孔,且圆孔为中间凸起的圆柱形结构,并且通过圆孔从插入有旋转件;所述主体前端安装有移动件;所述主体顶部开设有圆孔,且圆孔内部插入有辅助件;
旋转件;所述旋转件为圆柱形结构;所述旋转件前后两端为中间凸起的圆柱形结构;
移动件;所述移动件为矩形结构;所述移动件顶部开设有内槽,且内槽为矩形结构;所述移动件开设的内槽内部左侧安装有两个纵向排列的限位柱,且限位柱为矩形结构,并且限位柱顶端为圆弧状结构,限位柱中间位置开设有圆孔,且圆孔内部插入有转轴;所述移动件开设的内槽中间位置两侧安装有控制柱,且控制柱为矩形结构,并且控制柱顶端为圆弧状结构,两个控制柱中间位置插入有转轴,且转轴外围设有螺纹,控制柱右端安装有圆柱形结构的把手;
辅助件;所述辅助件为圆柱形结构;所述辅助件顶部安装有电池控制的警报灯。
进一步的;所述主体包括:
内腔;所述主体内部开设有内腔,且内腔为矩形结构;
底座;所述主体底部安装有底座,且底座为矩形结构,并且底座截面为L形结构;
通风件;所述主体内部底部安装有通风件,且通风件为矩形结构;所述通风件顶部开设有均匀排列的通风孔,外围通风件顶部中间位置开设有圆孔,且圆孔内部安装有风扇。
进一步的;所述旋转件包括:
转动件;所述旋转件外围套装有转动件,且转动件为圆柱形结构,并且转动件外围设有均匀排列的圆弧状结构的扇叶。
进一步的;所述移动件包括:
支撑杆;所述移动件内部前后两侧安装有支撑杆,且支撑杆为矩形结构,并且支撑杆两端为圆弧状结构;所述支撑杆为X状结构,且支撑杆中间位置开设有圆孔,且圆孔内部插入有转轴;所述支撑杆两端开设有圆孔,且支撑杆左侧底部的圆孔有内槽顶部安装的限位柱内部的转轴,支撑杆右侧底部插入的转轴中间位置设有四通的连接件,且连接件内部还插入有控制柱的转轴。
进一步的;所述移动件还包括:
平台;所述移动件顶部安装有平台,且平台为矩形结构;所述平台底部左侧安装有与内槽相对的限位柱,且平台左侧安装有与内槽相对的控制柱,并且平台的底部与内槽的顶部呈镜像状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辅助件包括:
移动槽;所述辅助件内部开设有移动槽,且移动槽为中间凸起的圆柱形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辅助件还包括:
放置腔;所述辅助件内部底部开设有放置腔,且放置腔为圆柱形结构,并且放置腔内部设有受热产生气体的液体;
控制件;所述移动槽内部插入有控制件,且控制件为中间凸起的圆柱形结构,并且控制件顶部为半圆球状结构;所述控制件内部安装有电池,且控制件顶部安装有可带动辅助件顶部的警报灯的正极。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在本装置中,设置了旋转件,在对箱内的进行散热时,当风经过主体两侧开设的通风口时,进而带动主体内部的旋转件进行转动,从而旋转件转动的同时就会带动外围安装的转动件进行转动,进而在转动件转动的同时就会产生风力,进而产生的风力就会穿过通风件开设的圆孔到达主体内部的内腔里,还会带动通风件中间位置的风扇进行转动,进而便于箱体内部进行散热;
2、在本装置中,设置了辅助件;在箱内温度过高时,温度就会与放置腔内部的液体产生反应,进而液体就会受热产生大量热量,进而就会顶动移动槽内部的控制件,控制件就会在移动槽内部向上移动,从而将控制件顶部的正极与辅助件顶部的安装警报灯的负极相结接触,从而控制警报灯高亮的同时发出警示,进而便于同时工作人员进行处理。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底座与移动件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辅助件结构示意图。
图中,部件名称与附图编号的对应关系为:
1、主体;101、内腔;102、底座;103、通风件;
2、旋转件;201、转动件;
3、移动件;301、支撑杆;302、平台;
4、辅助件;401、移动槽;402、放置腔;403、控制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能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术语“上”、“下”、“左”、“右”、“内”、“外”、“前端”、“后端”、“头部”、“尾部”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
如附图1至附图4所示: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可恒温控制功能的配电箱控制装置,包括主体1;如图1所示,主体1为配电箱本体,且主体1为矩形结构;主体1左右两侧开设有圆孔,且圆孔内部设有风扇;主体1两侧的风扇内侧安装有四个控制杆,且控制杆与主体1开设的圆孔内侧相连接;主体1底部左右两侧开设有均匀排列的通风孔,且通风孔为矩形结构,并且每个通风孔顶部安装有圆弧状结构的防雨件;主体1内部开设有圆孔,且圆孔为中间凸起的圆柱形结构,并且通过圆孔从插入有旋转件2;主体1前端安装有移动件3;主体1顶部开设有圆孔,且圆孔内部插入有辅助件4;旋转件2;旋转件2为圆柱形结构;旋转件2前后两端为中间凸起的圆柱形结构;移动件3;移动件3为矩形结构;移动件3顶部开设有内槽,且内槽为矩形结构;移动件3开设的内槽内部左侧安装有两个纵向排列的限位柱,且限位柱为矩形结构,并且限位柱顶端为圆弧状结构,限位柱中间位置开设有圆孔,且圆孔内部插入有转轴;移动件3开设的内槽中间位置两侧安装有控制柱,且控制柱为矩形结构,并且控制柱顶端为圆弧状结构,两个控制柱中间位置插入有转轴,且转轴外围设有螺纹,控制柱右端安装有圆柱形结构的把手;辅助件4;辅助件4为圆柱形结构;辅助件4顶部安装有电池控制的警报灯。
其中,如图2所示,主体1包括:内腔101;主体1内部开设有内腔101,且内腔101为矩形结构;底座102;主体1底部安装有底座102,且底座102为矩形结构,并且底座102截面为L形结构;通风件103;主体1内部底部安装有通风件103,且通风件103为矩形结构;通风件103顶部开设有均匀排列的通风孔,外围通风件103顶部中间位置开设有圆孔,且圆孔内部安装有风扇,内腔101用于在内部放置电闸,底座102用于对装置进行固定,通风件103用于辅助装置内部进行通风;如图2所示,旋转件2包括:转动件201;旋转件2外围套装有转动件201,且转动件201为圆柱形结构,并且转动件201外围设有均匀排列的圆弧状结构的扇叶,转动件201用于带动装置进行通风。
其中,如图3所示,移动件3包括:支撑杆301;移动件3内部前后两侧安装有支撑杆301,且支撑杆301为矩形结构,并且支撑杆301两端为圆弧状结构;支撑杆301为X状结构,且支撑杆301中间位置开设有圆孔,且圆孔内部插入有转轴;支撑杆301两端开设有圆孔,且支撑杆301左侧底部的圆孔有内槽顶部安装的限位柱内部的转轴,支撑杆301右侧底部插入的转轴中间位置设有四通的连接件,且连接件内部还插入有控制柱的转轴;平台302;移动件3顶部安装有平台302,且平台302为矩形结构;平台302底部左侧安装有与内槽相对的限位柱,且平台302左侧安装有与内槽相对的控制柱,并且平台302的底部与内槽的顶部呈镜像状结构,支撑杆301用于对平台302进行限位,平台302用于便于进行升降;如图4所示,辅助件4包括:移动槽401;辅助件4内部开设有移动槽401,且移动槽401为中间凸起的圆柱形结构;放置腔402;辅助件4内部底部开设有放置腔402,且放置腔402为圆柱形结构,并且放置腔402内部设有受热产生气体的液体;控制件403;移动槽401内部插入有控制件403,且控制件403为中间凸起的圆柱形结构,并且控制件403顶部为半圆球状结构;控制件403内部安装有电池,且控制件403顶部安装有可带动辅助件4顶部的警报灯的正极,移动槽401用于对装控制件403进行限位,放置腔402用于在内部放置受热产生气体的液体,控制件403用于控制警示灯。
在另一实施例中,辅助件4顶部的警报灯外围还套装有顶部的半圆球底部为圆柱形结构的保护件,进而避免出现高空掉落导致警报灯失灵,导致工作人员没有第一时间知道情况的问题。
本实施例的具体使用方式与作用:
本实用新型中,在对箱内的进行散热时,当风经过主体1两侧开设的通风口时,进而带动主体1内部的旋转件2进行转动,从而旋转件2转动的同时就会带动外围安装的转动件201进行转动,进而在转动件201转动的同时就会产生风力,进而产生的风力就会穿过通风件103开设的圆孔到达主体1内部的内腔101里,还会带动通风件103中间位置的风扇进行转动,进而便于箱体内部进行散热,在箱内温度过高时,温度就会与放置腔402内部的液体产生反应,进而液体就会受热产生大量热量,进而就会顶动移动槽401内部的控制件403,控制件403就会在移动槽401内部向上移动,从而将控制件403顶部的正极与辅助件4顶部的安装警报灯的负极相结接触,从而控制警报灯高亮的同时发出警示,进而便于同时工作人员进行处理,在对内部的电路进行维修时,维修人员的高度不够时,通过转动把手,进而把手带动四通进行移动,进而四通就会带动支撑杆301进行移动,从而将平台302向上移动,进而便于进行维修。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是为了示例和描述起见而给出的,而并不是无遗漏的或者将本实用新型限于所公开的形式。很多修改和变化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选择和描述实施例是为了更好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实际应用,并且使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本实用新型从而设计适于特定用途的带有各种修改的各种实施例。

Claims (7)

1.一种可恒温控制功能的配电箱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主体(1);所述主体(1)为配电箱本体,且主体(1)为矩形结构;所述主体(1)左右两侧开设有圆孔,且圆孔内部设有风扇;所述主体(1)两侧的风扇内侧安装有四个控制杆,且控制杆与主体(1)开设的圆孔内侧相连接;所述主体(1)底部左右两侧开设有均匀排列的通风孔,且通风孔为矩形结构,并且每个通风孔顶部安装有圆弧状结构的防雨件;所述主体(1)内部开设有圆孔,且圆孔为中间凸起的圆柱形结构,并且通过圆孔从插入有旋转件(2);所述主体(1)前端安装有移动件(3);所述主体(1)顶部开设有圆孔,且圆孔内部插入有辅助件(4);
旋转件(2);所述旋转件(2)为圆柱形结构;所述旋转件(2)前后两端为中间凸起的圆柱形结构;
移动件(3);所述移动件(3)为矩形结构;所述移动件(3)顶部开设有内槽,且内槽为矩形结构;所述移动件(3)开设的内槽内部左侧安装有两个纵向排列的限位柱,且限位柱为矩形结构,并且限位柱顶端为圆弧状结构,限位柱中间位置开设有圆孔,且圆孔内部插入有转轴;所述移动件(3)开设的内槽中间位置两侧安装有控制柱,且控制柱为矩形结构,并且控制柱顶端为圆弧状结构,两个控制柱中间位置插入有转轴,且转轴外围设有螺纹,控制柱右端安装有圆柱形结构的把手;
辅助件(4);所述辅助件(4)为圆柱形结构;所述辅助件(4)顶部安装有电池控制的警报灯。
2.如权利要求1所述可恒温控制功能的配电箱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1)包括:
内腔(101);所述主体(1)内部开设有内腔(101),且内腔(101)为矩形结构;
底座(102);所述主体(1)底部安装有底座(102),且底座(102)为矩形结构,并且底座(102)截面为L形结构;
通风件(103);所述主体(1)内部底部安装有通风件(103),且通风件(103)为矩形结构;所述通风件(103)顶部开设有均匀排列的通风孔,外围通风件(103)顶部中间位置开设有圆孔,且圆孔内部安装有风扇。
3.如权利要求1所述可恒温控制功能的配电箱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件(2)包括:
转动件(201);所述旋转件(2)外围套装有转动件(201),且转动件(201)为圆柱形结构,并且转动件(201)外围设有均匀排列的圆弧状结构的扇叶。
4.如权利要求1所述可恒温控制功能的配电箱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件(3)包括:
支撑杆(301);所述移动件(3)内部前后两侧安装有支撑杆(301),且支撑杆(301)为矩形结构,并且支撑杆(301)两端为圆弧状结构;所述支撑杆(301)为X状结构,且支撑杆(301)中间位置开设有圆孔,且圆孔内部插入有转轴;所述支撑杆(301)两端开设有圆孔,且支撑杆(301)左侧底部的圆孔有内槽顶部安装的限位柱内部的转轴,支撑杆(301)右侧底部插入的转轴中间位置设有四通的连接件,且连接件内部还插入有控制柱的转轴。
5.如权利要求4所述可恒温控制功能的配电箱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件(3)还包括:
平台(302);所述移动件(3)顶部安装有平台(302),且平台(302)为矩形结构;所述平台(302)底部左侧安装有与内槽相对的限位柱,且平台(302)左侧安装有与内槽相对的控制柱,并且平台(302)的底部与内槽的顶部呈镜像状结构。
6.如权利要求1所述可恒温控制功能的配电箱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件(4)包括:
移动槽(401);所述辅助件(4)内部开设有移动槽(401),且移动槽(401)为中间凸起的圆柱形结构。
7.如权利要求6所述可恒温控制功能的配电箱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件(4)还包括:
放置腔(402);所述辅助件(4)内部底部开设有放置腔(402),且放置腔(402)为圆柱形结构,并且放置腔(402)内部设有受热产生气体的液体;
控制件(403);所述移动槽(401)内部插入有控制件(403),且控制件(403)为中间凸起的圆柱形结构,并且控制件(403)顶部为半圆球状结构;所述控制件(403)内部安装有电池,且控制件(403)顶部安装有可带动辅助件(4)顶部的警报灯的正极。
CN202121549401.4U 2021-07-08 2021-07-08 一种可恒温控制功能的配电箱控制装置 Active CN21518541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549401.4U CN215185416U (zh) 2021-07-08 2021-07-08 一种可恒温控制功能的配电箱控制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549401.4U CN215185416U (zh) 2021-07-08 2021-07-08 一种可恒温控制功能的配电箱控制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185416U true CN215185416U (zh) 2021-12-14

Family

ID=7939680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1549401.4U Active CN215185416U (zh) 2021-07-08 2021-07-08 一种可恒温控制功能的配电箱控制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18541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5185416U (zh) 一种可恒温控制功能的配电箱控制装置
CN211655505U (zh) 一种便于检修的配电箱
CN218828564U (zh) 一种内装间距可调的电力控制柜
CN213071913U (zh) 一种便于整理和散热的配电柜
CN205883829U (zh) 一种电力计量柜通风装置
CN214379662U (zh) 一种电气工程用通风效果好的电气工程控制柜
CN214577832U (zh) 一种风机自动控制系统
CN213603007U (zh) 一种循环通风降温的plc控制柜
CN212462544U (zh) 一种新型配电设备应急保护装置
CN215345590U (zh) 一种水泥厂设备用电气控制柜
CN219513616U (zh) 一种便携式电控柜
CN218472565U (zh) 一种方便移动的配电柜装置
CN220833916U (zh) 一种可防尘散热的建筑消防用多功能消防柜
CN213331413U (zh) 一种风力发电机组辅助散热装置
CN213846033U (zh) 一种安全性能高的高压配电柜
CN218182828U (zh) 一种使用寿命长的直流电源柜
CN214945110U (zh) 一种迷你手持风扇旋转电机的散热装置
CN211090373U (zh) 配电站房巡检机器人智能控制装置
CN210928283U (zh) 一种散热式低压电器放置装置
CN219205037U (zh) 一种用于高压电机驱动器降温的液冷散热结构
CN219350993U (zh) 一种弱电工程安全供电系统
CN217278839U (zh) 一种用于电源模块适配的监测设备
CN214044458U (zh) 一种电力设备用配电柜
CN210745841U (zh) 一种用于5g网络综合覆盖运维分析管理的服务终端
CN213093702U (zh) 一种能够稳定供电的配电柜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