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175009U - 蓄电火炬 - Google Patents

蓄电火炬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175009U
CN215175009U CN202120807349.1U CN202120807349U CN215175009U CN 215175009 U CN215175009 U CN 215175009U CN 202120807349 U CN202120807349 U CN 202120807349U CN 215175009 U CN215175009 U CN 21517500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de
generation module
power generation
torch
wi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0807349.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迪龙
杨杰
傅峻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ngbo Fotile Kitchen War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ingbo Fotile Kitchen War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ngbo Fotile Kitchen Ware Co Ltd filed Critical Ningbo Fotile Kitchen War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0807349.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17500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17500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17500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Battery Mounting, Suspending (AREA)
  • Connection Of Batteries Or Termina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蓄电火炬,包括:发电模块;电池组件,电池组件用于存储发电模块的电能,电池组件的第一电极与发电模块的第三电极电连接;导电外壳,发电模块和电池组件固定连接于外壳内,电池组件的第二电极与外壳电连接,发电模块的第四电极与外壳电连接。发电模块产生的电能能够通过充电回路存储在电池组件中,从而避免频繁更换电池组件,使用方便。外壳作为电池组件的第二电极和发电模块的第四电极的连接介质,实现了第二电极和第四电极在蓄电火炬内部的电连接,其能够便于在火炬内部布置线路并简化火炬内部的结构设计。

Description

蓄电火炬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蓄电火炬。
背景技术
火炬内一些功能部件是需要电池为其提供电能,为了不频繁更换电池通常需要发电模块发电,并将发电模块的电能存储在电池中。手持式蓄电火炬外壳内的结构比较紧凑,并且蓄电池与外壳抵接,使得导线分别与发电模块和电池电连接时,蓄电池与外壳抵接的一端导线线路布置不便,出现导线结构设计复杂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导线线路布置不便的缺陷,提供一种蓄电火炬。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蓄电火炬,包括:发电模块;电池组件,所述电池组件用于存储所述发电模块的电能,所述电池组件的第一电极与所述发电模块的第三电极电连接;导电外壳,所述发电模块和所述电池组件固定连接于所述外壳内,所述电池组件的第二电极与所述外壳电连接,所述发电模块的第四电极与所述外壳电连接。
在本方案中,发电模块产生的电能能够通过充电回路存储在电池组件中,从而避免频繁更换电池组件,使用方便。上述所提及的充电回路是由电池组件的第一电极与发电模块的第三电极电连接,以及电池组件的第二电极、外壳和发电模块的第四电极电连接组成。其中,外壳作为电池组件的第二电极和发电模块的第四电极的连接介质,实现了第二电极和第四电极在蓄电火炬内部的电连接,其能够便于在火炬内部布置线路并简化火炬内部的结构设计。
较佳地,所述外壳包括外壳本体、容置体和底盖,所述容置体固定连接于所述外壳本体内,所述容置体用于容纳所述电池组件;所述容置体的一端具有开口,所述底盖连接于所述开口,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三电极通过贯穿所述容置体的第一导线电连接。
在本方案中,电池组件设置于容置体中,从而能够在运动过程中,防止电池组件在外壳内窜动而产生损坏。容置体的一端具有开口,其能够方便电池组件的安装,并且底盖连接于开口,能够防止电池组件自开口脱离容置体。第一导线的电阻可以较小,从而电池组件的第一电极与发电模块的第三电极通过第一导线电连接时,发电模块的电荷可以实现快速放电,防止因电荷积累过多造成发电模块的损坏。
较佳地,所述蓄电火炬还包括抵接件,所述抵接件为非导电材料,所述抵接件设置于所述容置体和所述第一电极之间,所述抵接件与所述第一电极抵接。
在本方案中,采用上述结构形式,由于电池组件的第二电极通过外壳与发电模块的第四电极电连接,因此电池组件的第一电极与非导电材料抵接,可以防止电池组件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短路,并且抵接件还可以作为第二限位部,限制电池组件在容置体内的位置。抵接件设置于容置体与第一电极间,具有结构简单、安装方便的特点。
较佳地,所述底盖和所述容置体均为导电材料,所述底盖与所述容置体连接,所述第二电极与所述底盖电连接,所述第四电极通过第二导线与所述容置体连接。
在本方案中,采用上述结构形式,外壳的延伸方向为竖直方向,并且相对于电池组件的第一电极,第二电极的位置靠近底盖。底盖与第二电极电连接,使得电池组件的第二电极通过底盖与容置体电连接,具有布线方便的特点,节约了耗材。第二导线具有电阻小特点,发电模块的第四电极通过第二导线与容置体电连接时,发电模块的电荷可以快速放电,防止因电荷积累过多造成发电模块的损坏。
较佳地,所述底盖和所述外壳本体均为导电材料,所述底盖与所述外壳本体连接,所述第二电极与所述底盖电连接,所述第四电极通过第二导线与所述外壳本体远离所述容置体的一端连接。
在本方案中,电池组件的第二电极通过底盖与外壳本体电连接,并且发电模块的第四电极通过第二导线与外壳本体电连接。采用上述结构形式,第二导线可以电连接于临近第四电极的外壳本体,无需太长的第二导线即可实现电连接,从而避免布线杂乱,并且节约了耗材,节省了第二导线占据的空间,布线方便。
较佳地,所述蓄电火炬包括第一限位部,所述第一限位部为导电材料,所述第一限位部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电极和所述底盖抵接。
在本方案中,采用上述结构形式,电池组件的第二电极与底盖间通过第一限位形成电通路,第二电极通过第一限位部与底盖电连接,简化了结构设计,布线方便,并且第一限位部还可以限制电池组件在容置体的位移,使电池组件的位移不超过第一限位部所在的位置。
较佳地,所述外壳本体包括第一外壳部和第二外壳部,所述第一外壳部和第二外壳部均为筒状,所述第一外壳部与所述第二外壳部螺纹连接。
在本方案中,采用上述结构形式,第一外壳部和第二外壳部共同形成了容纳腔,各零部件均位于容纳腔内。外壳本体可以对容纳腔中的零部件进行保护,防止外部环境对零部件造成损伤。第一外壳部与第二外壳部螺纹连接,方便了容纳腔内各零部件的安装,并且第一外壳部和第二外壳部通过螺纹连接,使得第一外壳部和第二外壳部的连接处不易出现晃动,连接更为可靠。
较佳地,所述蓄电火炬包括插接件,所述第二导线包括第二上端导线和第二下端导线,所述第二上端导线和所述第二下端导线通过所述插接件电连接。
或者,所述第一导线包括第一上端导线和第一下端导线,所述第二上端导线和所述第二下端导线通过所述插接件电连接,所述第一上端导线和所述第一下端导线通过所述插接件电连接。
在本方案中,采用上述结构形式,第一外壳部和第二外壳部可以为上下放置,将导线分为上端导线和下端导线两部分,并且两部分用插接件电连接,可以防止拆卸安装过程中对导线的损坏,并且在上端导线和下端导线中某一个出现失效的问题时,只需更换损坏的上端导线或下端导线就可以正常使用,节约了使用成本。在第二导线与外壳本体电连接时,第二导线无需跨越第一外壳部和第二外壳部,只需将第一导线分为第一上端导线和第一下端导线,并通过插接件电连接;容置体位于第二外壳部,在第二导线与容置体电连接时,第一导线和第二导线均跨越了第一外壳部和第二外壳部,第一导线和第二导线均需要分为上端导线和下端导线两部分,并且上端导线和下端导线通过插接件电连接。
较佳地,所述第一电极为所述电池组件的正极,所述第二电极为所述电池组件的负极,所述第三电极为所述发电模块的正极,所述第四电极为所述发电模块的负极。
较佳地,所述发电模块包括温差发电模块,所述蓄电火炬包括燃烧组件和气源组件,所述燃烧组件和所述气源组件均固定连接于所述外壳内,所述气源组件用于向所述燃烧组件提供气体,所述燃烧组件位于所述温差发电模块的高温端,所述气源组件位于所述温差发电模块的低温端。
在本方案中,温差发电模块为利用燃烧组件与气源组件的温差产生电能的发电装置。温差发电模块利用回收的废热和冷气进行发电,具有无污染的特点,并且采用上述方式发电,无需机械移动部分,具有无磨损的特点。
本实用新型的积极进步效果在于:
发电模块产生的电能能够通过充电回路存储在电池组件中,从而避免频繁更换电池组件,使用方便。上述所提及的充电回路是由电池组件的第一电极与发电模块的第三电极电连接,以及电池组件的第二电极、外壳和发电模块的第四电极电连接组成。其中,外壳作为电池组件的第二电极和发电模块的第四电极的连接介质,实现了第二电极和第四电极在蓄电火炬内部的电连接,其能够便于在火炬内部布置线路并简化火炬内部的结构设计。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蓄电火炬剖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蓄电火炬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发电模块1
电池组件2
外壳3
外壳本体31
第一外壳部311
第二外壳部312
容置体32
底盖33
抵接件4
第一限位部5
插接件6
第一导线7
第一上端导线71
第一下端导线72
储热部8
储冷部9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举个较佳实施例,并结合附图来更清楚完整地说明本实用新型。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蓄电火炬,该蓄电火炬可以为手持式,其所有零部件可均固定连接于外壳3内部,其内部结构通常较为紧凑。
如图1至图2所示,蓄电火炬可以包括发电模块1、导电外壳3和用于存储发电模块1的电池组件2。发电模块1产生的电能通过充电回路存储在电池组件2中,从而避免频繁更换电池组件2。上述所提及的充电回路是由电池组件2的第一电极与发电模块1的第三电极电连接,以及电池组件2的第二电极、外壳3和发电模块1的第四电极电连接组成。外壳3作为充电回路的一部分,简化了结构设计、方便了线路布置。在具体使用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对应的极性,比如电池组件2的第一电极可以为正极,发电模块1的第三电极也为正极,并且电池组件2的第二电极为负极,发电模块1的第四电极为负极。或者,电池组件2的第一电极为负极,发电模块1的第三电极为负极,并且电池组件2的第二电极为正极,发电模块1的第三电极也为正极。上述所提及的电连接可以为导线连接,可以是导电材料形成电通路。为了方便手持,缩小火炬占据水平方向的空间,优选火炬外壳3的延伸方向为竖直方向。
作为一种较佳的实施方式,外壳3包括耐高温的外壳本体31、容置体32和底盖33。外壳本体31内固定连接用于容纳电池组件2的容置体32,可以防止运动过程中,电池组件2在外壳3内窜动产生损坏。容置体32的一端开口,方便了电池组件2的安装,并且底盖33连接于开口,防止电池组件2自开口脱离容置体32。第一导线7具有电阻小特点,电池组件2的第一电极与发电模块1的第三电极通过贯穿容置体32的第一导线7电连接时,发电模块1的电荷可以实现快速放电,防止因电荷积累过多造成发电模块1的损坏。本实施例作为一种示意性的表达,采用的为上述方式,以防止电池组件2在火炬外壳3内窜动。在其他可替代的实施例中,也可采用任何适用于此的方式。在具体使用时,先将电池组件2放入容置体32内,再将底盖33与外壳本体31螺纹连接,底盖33一端由开口伸入容置体32内,并且底盖33与容置体32抵接。
在具体使用时,容置体32可以通过连接环固定连接于外壳本体31内。容置体32与连接环的内圈固定连接,并且连接环的外圈与外壳本体31的内壁固定连接。连接环的具有较大的连接面积,使得连接更为可靠。本实施例作为一种示意性的表达,采用的为上述方式,将容置体32固定于外壳本体31内。在其他可替代的实施例中,也可采用任何适用于此的方式。
本实施例作为一种示意性的表达采用电池组件2的第二电极与导电的底盖33间通过导电材料形成电通路的方式,减少导线布线,并且可以避免导线过多带来的杂乱。在其他可替代的实施例中,也可以采用任何适用于此的方式。优选蓄电火炬包括导电的第一限位部5,第一限位部5的两端分别与电池组件2的第二电极与底盖33抵接,使得第二电极可以通过第一限位部5与底盖33电连接。采用上述结构形式,简化了第二电极与底盖33电连接的结构设计,布线方便。第一限位部5还可以限制电池组件2在容置体32产生移动,使电池组件2的位移不超过第一限位部5所在的位置。在具体使用同时,第一限位部5包括弹簧,可以为电池组件2提供缓冲。
作为一种较佳的实施方式,电池组件2的第二电极通过外壳3与发电模块1的第四电极电连接,因此电池组件2的第一电极与非导电材料抵接,可以防止电池组件2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短路,并且抵接件4还可以作为第二限位部,限制电池组件2在容置体32内的位置。抵接件4设置于容置体32与第一电极间,具有安装方便的特点。本实施例作为一种示意性表达,采用第一电极与非导电材料抵接的方式,防止电池组件2的第一电极、第二电极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短路。在其他可替代的实施例中也可采用任何适用于此的方式。
作为一种较佳的实施方式,请参阅图2进行理解,外壳本体31包括第一外壳部311和第二外壳部312,并且第一外壳部311和第二外壳部312共同形成了容纳腔,各零部件均位于容纳腔内。外壳本体31可以对容纳腔中的零部件进行保护,防止外部环境对零部件造成损伤。第一外壳部311与第二外壳部312螺纹连接,方便了容纳腔内各零部件的安装,并且第一外壳部311和第二外壳部312通过螺纹连接,使得第一外壳部311和第二外壳部312的连接处不易出现晃动,具有连接可靠的特点。本实施例作为一种示意性表达,采用的是第一外壳部311与第二外壳部312螺纹连接,避免容纳腔中零部件不方便安装。在其他可替代的实施例,可也采用其他可拆地连接方式。比如第一外壳部311和第二外壳部312上可以分别连接卡扣,两个卡扣卡接。在具体使用时,优选第一外壳部311和第二外壳部312的延伸方向相同,均为竖直方向,具有方便手持,火炬占据水平方向空间小的特点。
作为一种较佳的实施方式,第一电极为电池组件2的正极,并且第二电极为电池组件2的负极。第三电极为发电模块1的正极,并且第四电极为发电模块1的负极。在具体使用时,电池组件2的负极与外壳3电连接,并且发电模块1的负极与外壳3电连接,也就是外壳3作为阴极通路,正负极通过外壳3形成充电回路。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电极也可以为电池组件2的负极,并且第二电极为电池组件2的正极。第三电极为发电模块1的正极,并且第四电极为发电模块1的负极。电池组件2的正极与外壳3电连接,并且发电模块1的正极与外壳3电连接,也就是外壳3作为阳极通路,正负极通过外壳3形成充电回路。
作为一种较佳的实施方式,发电模块1包括温差发电模块。蓄电火炬还包括固定连接于外壳3内的燃烧组件和气源组件,并且气源组件向燃烧组件提供气体。燃烧组件位于温差发电模块的高温端,气源组件位于温差发电模块的低温端,也就是温差发电模块利用燃烧组件与气源组件的温差产生电能进行发电。采用回收的废热和冷气进行发电的方式,具有无污染的特点,并且采用上述发电方式,无需机械移动部分,具有无磨损的特点。在具体使用时,燃烧组件和气源组件均固定连接于外壳本体31内。蓄电火炬还包括固定于外壳3内的储热部8和储冷部9,并且储热部8环绕于燃烧组件外,气源组件固定连接于储冷部9内。储热部8连接于高温端,可以将燃烧组件产生的热量收集起来传递给高温端,并且储冷部9连接于低温端,可以将气源组件产生的冷气收集起来传递给低温端,使得温差发电模块两端的温差增大,有利于发电。温差发电模块设置于电路板上,并且电路板分别与储热部8和储冷部9固定连接。相对于温差发电模块的连接面积,电路板的连接面积大,储热部8和储冷部9连接的更可靠。本实施例作为一种示意性表达,采用的是利用温差发电模块进行发电。在其他可替代的实施例中,也可采用任何可发电形式。比如,可以采用太阳能板收集太阳能进行发电,并将太阳能板产生的电能存储在电池组件2中。
在具体使用时,储热部8的下端具有安装环,螺栓可依次贯穿安装环、电路板和储冷部9,将储热部8和储冷部9与电路板固定连接。螺栓可对称设置于安装环,使得连接更为可靠。本实施例作为一种示意性表达,采用螺栓螺纹连接的方式将储热部8、储冷部9和电路板固定连接。在其他可替代的实施例中,也可采用其他连接形式。
作为一种较佳的实施例,容置体32均为导电材料,并且底盖33与容置体32抵接。由于本实施例采用外壳3的延伸方向为竖直方向,并且电池组件2的延伸方向与外壳3的延伸方向相同。在电池组件2的负极与第一限位部5抵接时,电池组件2的负极与底盖33电连接,使得电池组件2的负极通过底盖33与容置体32电连接,也就是底盖33和容置体32为阴极通路的一部分,布线方便、降低了布线杂乱的可能性。第二导线电阻较小,发电模块1的第四电极通过第二导线与容置体32电连接时,发电模块1的电荷可以实现快速放电,防止因电荷积累过多造成发电模块1的损坏。本实施例作为一种示意性方法,在其他实施例中外壳3和电池组件2的延伸方向也可以为其他方向,并且电池组件2的延伸方向也可以不与外壳3的延伸方向相同。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为电池组件2的正极与第一限位部5抵接时,电池组件2的正极与底盖33电连接,使得电池组件2的正极通过底盖33与容置体32电连接,也就是底盖33和容置体32为阳极通路的一部分。具体使用同时,外壳本体31可以为导电材料,也可以为非导线材料。由于人的阻值远大于蓄电火炬的阻值,因此只有很小的一部分通过人,并不会出现触电的现象。为了安全性更高,也可以在外壳3与底盖33的连接处设置绝缘材料。
作为一种较佳地实施方式,外壳3的延伸方向可以为竖直方向。第一外壳部311和第二外壳部312可以为上下放置,并且容置体32固定连接于第二外壳部312内,使得第一导线7和第二导线的延伸方向均为竖直方向,并且在第二导线与容置体32电连接时,第一导线7和第二导线均跨越了第一外壳部311和第二外壳部312。第一导线7包括第一上端导线71和第一下端导线72,第二导线包括第二上端导线和第二下端导线,并且第一上端导线71和第一下端导线72通过插接件6电连接,第二上端导线和第二下端导线通过插接件6电连接,可以防止拆卸安装过程中对导线的损坏,并且在上端导线和下端导线中某一个出现失效的问题时,只需更换损坏的上端导线或下端导线就可以正常使用,节约了使用成本。本实施例作为一种示意性表达,采用的是上端导线和下端导线通过插接件6电连接。在其他实施例中,可以采用任何适用于此的方式。安装时,可以先将零部件固定于外壳3内,再通过插接件6将第一导线7或者第二导线电连接,最后将第一外壳部311和第二外壳部312螺纹连接。
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是外壳本体31均为导线材料。电池组件2的负极通过底盖33与外壳本体31电连接,并且温差发电模块的负极通过第二导线与外壳本体31电连接。采用上述结构形式,第二导线可以电连接于临近温差发电模块负极的外壳本体31,无需太长的第二导线即可实现电连接,避免布线杂乱,并且节约了耗材,节省了第二导线占据的空间。由于第二导线无需跨越第一外壳部311和第二外壳部312,只需将第一导线7分为第一上端导线71和第一下端导线72,并通过插接件6电连接。在该种情况下,容置体32可以为金属材料,也可以为非金属材料。
虽然以上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这仅是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是由所附权利要求书限定的。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实质的前提下,可以对这些实施方式做出多种变更或修改,但这些变更和修改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蓄电火炬,其特征在于,所述蓄电火炬包括:
发电模块;
电池组件,所述电池组件用于存储所述发电模块的电能,所述电池组件的第一电极与所述发电模块的第三电极电连接;
导电外壳,所述发电模块和所述电池组件固定连接于所述外壳内,所述电池组件的第二电极与所述外壳电连接,所述发电模块的第四电极与所述外壳电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蓄电火炬,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包括外壳本体、容置体和底盖,所述容置体固定连接于所述外壳本体内,所述容置体用于容纳所述电池组件;所述容置体的一端具有开口,所述底盖连接于所述开口,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三电极通过贯穿所述容置体的第一导线电连接。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蓄电火炬,其特征在于,所述蓄电火炬还包括抵接件,所述抵接件为非导电材料,所述抵接件设置于所述容置体和所述第一电极之间,所述抵接件与所述第一电极抵接。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蓄电火炬,其特征在于,所述底盖和所述容置体均为导电材料,所述底盖与所述容置体连接,所述第二电极与所述底盖电连接,所述第四电极通过第二导线与所述容置体连接。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蓄电火炬,其特征在于,所述底盖和所述外壳本体均为导电材料,所述底盖与所述外壳本体连接,所述第二电极与所述底盖电连接,所述第四电极通过第二导线与所述外壳本体远离所述容置体的一端连接。
6.如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蓄电火炬,其特征在于,所述蓄电火炬包括第一限位部,所述第一限位部为导电材料,所述第一限位部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电极和所述底盖抵接。
7.如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蓄电火炬,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本体包括第一外壳部和第二外壳部,所述第一外壳部和第二外壳部均为筒状,所述第一外壳部与所述第二外壳部螺纹连接。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蓄电火炬,其特征在于,所述蓄电火炬包括插接件,所述第一导线包括第一上端导线和第一下端导线,所述第一上端导线和所述第一下端导线通过所述插接件电连接;
或者,所述第二导线包括第二上端导线和第二下端导线,所述第一上端导线和所述第一下端导线通过所述插接件电连接,所述第二上端导线和所述第二下端导线通过所述插接件电连接。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蓄电火炬,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为所述电池组件的正极,所述第二电极为所述电池组件的负极,所述第三电极为所述发电模块的正极,所述第四电极为所述发电模块的负极。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蓄电火炬,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电模块包括温差发电模块,所述蓄电火炬包括燃烧组件和气源组件,所述燃烧组件和所述气源组件均固定连接于所述外壳内,所述气源组件用于向所述燃烧组件提供气体,所述燃烧组件位于所述温差发电模块的高温端,所述气源组件位于所述温差发电模块的低温端。
CN202120807349.1U 2021-04-16 2021-04-16 蓄电火炬 Active CN21517500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807349.1U CN215175009U (zh) 2021-04-16 2021-04-16 蓄电火炬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807349.1U CN215175009U (zh) 2021-04-16 2021-04-16 蓄电火炬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175009U true CN215175009U (zh) 2021-12-14

Family

ID=7936119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0807349.1U Active CN215175009U (zh) 2021-04-16 2021-04-16 蓄电火炬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17500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923314B1 (ja) 電池ブロック及び電池モジュール
US11626648B2 (en) Battery module including bus bar plate
CN109417141B (zh) 电池模块、包括电池模块的电池组以及包括电池组的车辆
CN107710450A (zh) 电池模块和包括电池模块的电池组
KR101108180B1 (ko) 대용량 배터리 팩과 대용량 배터리 팩의 조립체
CN106450137B (zh) 二次电池
CN105098225B (zh) 充电圆柱锂电池
JP2009289668A (ja) 蓄電装置及び車両
CN102986055A (zh) 具有新型结构的电池组壳体
CN215175009U (zh) 蓄电火炬
CN112909440A (zh) 带照明的充电电池
CN211789210U (zh) 一种电池组
JP2023533074A (ja) 電気ボックス、電池及び電力消費機器
CN109510255B (zh) 双电池快充结构和移动终端
CN206313478U (zh) 一种车载充电器
CN218677375U (zh) 一种新型电池组设计装配结构
CN109792032A (zh) 二次电池
CN220420665U (zh) 电池及用电装置
CN211456150U (zh) 防插打火上电组件、机载设备及飞行器
CN214426711U (zh) 一种便携式激光测绘仪及其供电装置
CN216350937U (zh) 一种用于氢燃料系统的电导率传感器
CN211670238U (zh) 多功能折叠电池
CN215989396U (zh) 一种锂电池组充放电插头连接器
CN219016438U (zh) 一种用于氢燃料电池系统的电导率传感器
CN109792031A (zh) 二次电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