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161974U - 一种可伸缩型的水处理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可伸缩型的水处理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161974U
CN215161974U CN202121095125.9U CN202121095125U CN215161974U CN 215161974 U CN215161974 U CN 215161974U CN 202121095125 U CN202121095125 U CN 202121095125U CN 215161974 U CN215161974 U CN 21516197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reatment
water
compartment
baffle
water treat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1095125.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黑亮
黄徐
穆贵玲
蔡名旋
龙晓飞
范群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earl River Hydraulic Research Institute of PRWRC
Original Assignee
Pearl River Hydraulic Research Institute of PRWR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earl River Hydraulic Research Institute of PRWRC filed Critical Pearl River Hydraulic Research Institute of PRWRC
Priority to CN202121095125.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16197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16197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16197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ste Water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可伸缩型的水处理装置,包括进水模块、水处理模块和伸缩装置,所述进水模块连接水处理模块;所述水处理模块包括若干个彼此串联的处理节厢,每个处理节厢之间由褶皱软管连接;所述伸缩装置设在每个处理节厢的尾部,并对应所述褶皱软管的位置,伸缩装置连接相邻的两个处理节厢,并通过自身的长度伸缩和方向变化,以改变褶皱软管的长度和方向。所述伸缩装置可根据不同的水文条件调节所述水处理装置的长度和弯曲方向,从而适应水动力较弱且不易治理的水域的任意角度的弯道,有效控制水力停留时间,达到污水处理效率的最大化。

Description

一种可伸缩型的水处理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河道水环境治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可伸缩型的水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现代水环境治理技术的发展,湖泊、河道、水库以及城市水环境景观的治理和维护均有了极大改善。尤其是与人民生活关系密切的河道治理工作,是改善水质、防止恶臭、涵养水源的重要部分。目前,关于河道污染水体治理,主要针对水流畅快、水动力较好的水域,相关的水处理装置也是针对这类水域而设计的。然而,河道拐弯区域或者弯渠水域,由于其水动力较弱,水流不畅,污染物易积累等特点,导致这些区域的水污染状况比较严重。市场上的大多数污水处理装置在河流拐点处不易布置。另外,针对丰枯水期流速差异性较大的水域,现有的污水处理也不能灵活地改变其水力停留时间。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可伸缩型的水处理装置,包括进水模块、水处理模块和伸缩装置,所述进水模块连接水处理模块;所述水处理模块包括若干个彼此串联的处理节厢,每个处理节厢之间由褶皱软管连接;所述伸缩装置设在每个处理节厢的尾部,并对应所述褶皱软管的位置,伸缩装置连接相邻的两个处理节厢,并通过自身的长度伸缩和方向变化,以改变褶皱软管的长度和方向。
可选的,所述进水模块包括进水口和调节池,进水口的一端连通外界水体,另一端连接调节池。
可选的,所述调节池通过第一滤墙与水处理模块连接,即所述进水模块通过第一滤墙与水处理模块连接。
所述水处理模块包括若干个彼此串联的处理节厢,每个处理节厢之间由褶皱软管连接。可选的,所述处理节厢包括滤墙、至少一块挡板和褶皱软管,所述滤墙设在处理节厢的前端,用于将本处理节厢与进水模块或相邻的处理节厢物理分隔;所述挡板设在处理节厢内部,且挡板的顶部固定连接处理节厢的顶板,或者挡板的底部或处理节厢的底板,从而允许处理节厢内的水流能够从挡板的底部或顶部流过;所述褶皱软管设在处理节厢的后部,连接在本处理节厢的壁面的尾端和相邻处理节厢的滤墙之间。
可选的,所述滤墙上设有若干个通孔,使污水可以从通孔中进入处理节厢;滤墙的材质中包括吸附材料。
作为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所述处理节厢内部设有两块挡板,将处理节厢在长度方向上均分为三段,第一块挡板的底部固定连接处理节厢的底板,第二块挡板的顶部固定连接处理节厢的顶板,挡板不设通孔,允许处理节厢内的水流先从第一块挡板的顶部流过,再从第二块挡板的底部流过。
可选的,所述处理节厢的底部设有曝气装置。
可选的,所述处理节厢的内部设有微生物载体。
可选的,所述伸缩装置包括外杆、内杆和两个转盘,所述外杆为中空的,且外杆的内部设有若干个间隔的卡扣,内杆的外壁上对应所述卡扣的位置设有若干个卡槽,所述两个转盘分别设在内杆的前部和外杆的后部;内杆在前、外杆在后,两者首尾相接,内杆能够进入外杆的内部,从而调节外杆和内杆的总长度。
可选的,所述内杆和外杆均能在各自的转盘上水平转动,且内杆和外杆的转动方向相反,使得内杆能在外杆内部自由伸缩。
可选的,所述水处理装置还包括自动撒菌装置,自动撒菌装置包括菌液箱、定时泵和菌洒,所述菌液箱、定时泵和菌洒通过管道依次连接,菌液箱和定时泵设在处理节厢的上方;菌洒设在处理节厢内的上部。
可选的,所述水处理装置还包括浮力部件,浮力部件设在所述水处理装置的外部,用于防止所述水处理装置完全没入水中。
可选的,所述水处理装置还包括太阳能电池板,太阳能电池板固定在浮力部件的上方,为所述水处理装置的用电设备提供电力。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水处理装置相对于现有技术具有如下优点:所述伸缩装置可根据不同的水文条件调节所述水处理装置的长度和弯曲方向,从而适应水动力较弱且不易治理的水域的任意角度的弯道,有效控制水力停留时间,达到污水处理效率的最大化。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施例所述的水处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施例所述的水处理装置的侧视结构图。
图3为伸缩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1、进水口;2、出水口;3、浮力部件;4、太阳能电池板;5、密封塞;6、菌液箱;7、增压泵;8、菌洒;9、伸缩装置;10、调节池;11、一级处理节厢;12、二级处理节厢;13、三级处理节厢;14、褶皱软管;15、第一滤墙;1501、第二滤墙;16、曝气装置;17、挡板;1701、第一块挡板;1702、第二块挡板;18、排泥口;19、定时泵;20、输菌管;21、微生物载体;22、内杆;23、外杆;24、卡扣;25、转盘。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可伸缩型的水处理装置,如图1-3所示,包括进水模块、水处理模块和伸缩装置9,所述进水模块连接水处理模块;所述水处理模块包括若干个彼此串联的处理节厢,每个处理节厢之间由褶皱软管14连接;所述伸缩装置9设在每个处理节厢的尾部,并对应所述褶皱软管14的位置,伸缩装置9连接相邻的两个处理节厢,并通过自身的长度伸缩和方向变化,以改变褶皱软管14的长度和方向。
可选的,所述进水模块包括进水口1和调节池10,进水口1的一端连通外界水体,即连通河道内水体,另一端连接调节池10,将河道污水导入所述水处理装置,所述调节池10用于调节进水的水质。
可选的,所述进水口1的进水侧设有水泵,用于在水动力极弱时,将河道内水体泵内所述水处理装置;所述进水口1的进水侧设有过滤装置,用于初步去除进水中的大量污泥。
可选的,所述调节池10设有排泥口,用于将调节池10内沉降的污泥或河泥排出。
可选的,所述调节池10通过第一滤墙15与水处理模块连接,即所述进水模块通过第一滤墙15与水处理模块连接。
所述水处理模块包括若干个彼此串联的处理节厢,每个处理节厢之间由褶皱软管14连接。可选的,所述处理节厢包括滤墙、至少一块挡板17和褶皱软管14,所述滤墙设在处理节厢的前端,用于将本处理节厢与进水模块或相邻的处理节厢物理分隔;所述挡板17设在处理节厢内部,且挡板17的顶部固定连接处理节厢的顶板,或者挡板17的底部或处理节厢的底板,从而允许处理节厢内的水流能够从挡板17的底部或顶部流过,用以加长水力停留时间;所述褶皱软管14设在处理节厢的后部,连接在本处理节厢的壁面的尾端和相邻处理节厢的滤墙之间。
可选的,所述滤墙上设有若干个通孔,使污水可以从通孔中进入处理节厢;滤墙的材质中包括吸附材料,用以吸附水中的污染物质,所述吸附材料选自绿沸石、生物炭、硅胶、氧化铝或分子筛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的组合。实际使用中,吸附材料可以定期置换,以达到最好的处理效果。所述滤墙可以吸附大颗粒污染物及色度,同时不同处理节厢的滤墙又能达到吸附微生物,形成微生物膜,有效提高处理效率的目的。
可选的,所述处理节厢还包括隔板,隔板设在滤墙的两侧,隔板上对应滤墙的通孔的位置设有穿孔,以使污水进入并穿过滤墙。使用时,先固定两块隔板,再在两块隔板之间填充所述吸附材料,形成一堵滤墙,用这种形式也便于更换吸附材料,
作为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所述处理节厢内部设有一块挡板17,将处理节厢在长度方向上均分为两段,挡板17的底部固定连接处理节厢的底板,且挡板17两侧连接处理节厢的侧壁,挡板17不设通孔,允许处理节厢内的水流只能从挡板17的顶部流过,增加流程,延长污水在处理节厢内的水力停留时间。
作为另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所述处理节厢内部设有一块挡板17,将处理节厢在长度方向上均分为两段,挡板17的顶部固定连接处理节厢的顶板,且挡板17两侧连接处理节厢的侧壁,挡板17不设通孔,允许处理节厢内的水流只能从挡板17的底部流过。
作为另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所述处理节厢内部设有两块挡板17,将处理节厢在长度方向上均分为三段,第一块挡板1701的底部固定连接处理节厢的底板,第二块挡板1702的顶部固定连接处理节厢的顶板,且第一块挡板1701和第二块挡板1702的两侧均连接处理节厢的侧壁,挡板不设通孔,允许处理节厢内的水流先从第一块挡板1701的顶部流过,再从第二块挡板1702的底部流过,延长污水在处理节厢内的水力停留时间。
根据河道水体的污染情况,通过上述挡板17的设置,合理设计污水在处理节厢内部的流动,增加水力停留时间,提高处理效果。同时,能够有效改善微生物的生长时间和生长环境,从而形成微生物膜。
可选的,所述处理节厢的底部设有曝气装置16,增加处理节厢中溶解氧含量,为微生物的生长提供充足氧量。所述曝气装置16通过管道连接外部的气体供应装置,例如压缩空气储罐。
可选的,所述处理节厢的内部设有微生物载体21,为微生物提供稳定的生长环境,防止微生物被水流冲走,所述微生物载体21选用市场上普通的微生物载体即可,例如聚氨酯海绵填料,加入量根据实际处理水体的污染情况而定。
所述褶皱软管14设在处理节厢的后部,连接在本处理节厢的壁面的尾端和相邻处理节厢的滤墙之间。具体的,所述褶皱软管14的前端连接处理节厢的壁面的尾端,后端连接相邻处理节厢的滤墙或滤墙上的隔板,使得褶皱软管14的管壁成为本处理节厢的壁面的后续部分,保持处理节厢的完整性。本实用新型设计了褶皱软管14代替部分处理节厢的硬性壁面,形成柔性壁面,能够灵活改变处理节厢的长度和弯曲角度,适应河道拐弯区域或者弯渠水域,调控水力停留时间。优选的,所述褶皱软管14为防腐褶皱软管,避免微生物在褶皱软管14处大量滋生。
作为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所述水处理模块包括三个彼此串联的处理节厢,分别为一级处理节厢11、二级处理节厢12和三级处理节厢13。一级处理节厢11的前部设有第一滤墙15,第一滤墙15将调节池10和一级处理节厢11物理分隔,调节池10内的污水经过第一滤墙15进入一级处理节厢11,进行生物处理;一级处理节厢11的内部设有两块挡板17,将一级处理节厢11在长度方向上均分为三段,第一块挡板1701的底部固定连接一级处理节厢11的底板,第二块挡板1702的顶部固定连接一级处理节厢11的顶板,且第一块挡板1701和第二块挡板1702的两侧均连接一级处理节厢11的侧壁,挡板不设通孔,允许一级处理节厢内11的水流先从第一块挡板1701的顶部流过,再从第二块挡板1702的底部流过,如此形成S型流道;所述第一滤墙15与第一块挡板1701之间的一级处理节厢11的底板上设有曝气装置16;一级处理节厢11内部均匀分布微生物载体21;第二块挡板1702后部的一级处理节厢11壁面连接圆柱形或立方体形的褶皱软管14,褶皱软管14的尾端连接二级处理节厢12的第二滤墙1501。二级处理节厢12和三级处理节厢13的结构与一级处理节厢11相同,三级处理节厢13的尾端设有出水口2,用于输出处理后的水体。一级处理节厢11、二级处理节厢12和三级处理节厢13的底部均设有排泥口18。
可选的,所述伸缩装置9包括外杆23、内杆22和两个转盘25,所述外杆23为中空的,且外杆23的内部设有若干个间隔的卡扣24,内杆22的外壁上对应所述卡扣24的位置设有若干个卡槽,所述两个转盘25分别设在内杆22的前部和外杆23的后部;内杆22在前、外杆23在后,两者首尾相接,内杆22能够进入外杆23的内部,从而调节外杆23和内杆22的总长度。
可选的,所述内杆22和外杆23均能在各自的转盘25上水平转动,且内杆22和外杆23的转动方向相反,使得内杆22能在外杆23内部自由伸缩。
可选的,所述伸缩装置9设在处理节厢的上方和下方,增强处理节厢在褶皱软管14处的稳定性,具体的,所述内杆22的转盘设在处理节厢硬性壁面的尾端,外杆23的转盘设在相邻的后面的处理节厢的前端。转盘25具体为转盘25的下方活动连接支撑座,转盘25通过支撑座固定在处理节厢上,同时以支撑座为支点转动,并带动内杆或外杆转动。
可选的,所述内杆22设有卡扣,外杆23在对应卡扣的位置设有一条镂空的卡槽,卡扣能够卡接在卡槽长度方向上的任意位置,从而实现内杆22与外杆23相对位置的无级调节。
本实用新型设计的所述伸缩装置9结构简单,通过内杆22和外杆23的相对运动,改变伸缩装置9的长度,即改变处理节厢硬性壁面的尾端与后面相邻的处理节厢的滤墙之间的距离,伸缩装置9对应所述褶皱软管14的位置,从而实现伸缩装置9控制褶皱软管14长度的目的,进而调节处理节厢的长度;通过内杆22和外杆23在对应转盘25上的转动,调整整个伸缩装置9的方向,从而调整褶皱软管14的方向,使得所述水处理装置能够弯折,以适应弯曲河道。
可选的,所述水处理装置还包括自动撒菌装置,自动撒菌装置包括菌液箱6、定时泵19和菌洒8,所述菌液箱6、定时泵19和菌洒8通过输菌管20依次连接,菌液箱6和定时泵19设在处理节厢的上方,优选设在一级处理节厢11的上方;菌洒8设在处理节厢内的上部,优选设在一级处理节厢11内的上部。所述定时泵19定时抽取菌液箱6中的菌液并输入菌洒8,通过菌洒8均匀播撒在处理节厢内部。
可选的,所述菌洒8为圆形管道,并均匀设有若干个喷口,使菌液可均匀的大范围播撒,有效减少人工成本及撒菌量。
可选的,所述菌液箱6的顶部设有开口,开口配有密封塞5,用于定期补充菌液。
可选的,所述自动撒菌装置还包括增压泵7,增压泵7通过三通管道接入定时泵19与菌洒8之间的输菌管20,用于更好地将菌液箱6中的菌种和菌液一起泵出。
可选的,所述水处理装置还包括浮力部件3,浮力部件3设在所述水处理装置的外部,用于防止所述水处理装置完全没入水中,优选的,所述浮力部件3分段设在处理节厢硬性壁面外的两侧的上部,即褶皱软管14外不设浮力部件3,便于褶皱软管14伸缩弯曲。
可选的,所述水处理装置还包括太阳能电池板4,太阳能电池板4固定在浮力部件3的上方,即太阳能电池板4也是分段的,为所述水处理装置的用电设备提供电力,例如定时泵19、增压泵7、曝气装置16。
具体地,枯水期时,将防腐褶皱软管14收紧,将伸缩杆9缩至最短距离,将所述水处理装置放入污水中,污水经进水口1进入调节池10,再从隔板穿孔进入一级处理节厢11,污水在一级处理节厢11中经第一滤墙15吸附过滤,同时开启定时泵19和微孔曝气装置16,定时泵19从菌液箱6中抽取菌液经菌洒8喷出,菌液进入一级处理节厢11中,与微生物载体21结合,形成生物膜,经S形路线流动后,进入防腐褶皱软管14,再进入二级处理节厢12,污水经第二滤墙1501吸附过滤,一部分微生物被第二滤墙1501吸附,形成生物膜,再经S形路线流动后,进入防腐褶皱软管14,然后进入三级处理节厢13,三级处理节厢13原理与二级处理节厢12相似,最后由出水口2排出,其中菌液箱6中的菌液定期进行补充,拧开密封塞5即可加菌液,所述水处理装置中沉积的污泥定期进行清理,由排泥口18排出。
丰水期时,将防腐褶皱软管14拉长,将伸缩杆9伸至最长距离,增加水力停留时间,提高处理效率。所述水处理装置的使用如上所述。
当在弯道处河流使用时,以转盘25为支点,转动内杆22和外杆23,使伸缩装置9偏转一定角度,同时拉长伸缩装置9和褶皱软管14,使褶皱软管14弯曲并适应河流的弯道。所述水处理装置的使用如上所述。

Claims (10)

1.一种可伸缩型的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进水模块、水处理模块和伸缩装置,所述进水模块连接水处理模块;
所述水处理模块包括若干个彼此串联的处理节厢,每个处理节厢之间由褶皱软管连接;
所述伸缩装置设在每个处理节厢的尾部,并对应所述褶皱软管的位置,伸缩装置连接相邻的两个处理节厢,并通过自身的长度伸缩和方向变化,以改变褶皱软管的长度和方向。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节厢包括滤墙、至少一块挡板和褶皱软管,所述滤墙设在处理节厢的前端,用于将本处理节厢与进水模块或相邻的处理节厢物理分隔;
所述挡板设在处理节厢内部,且挡板的顶部固定连接处理节厢的顶板,或者挡板的底部或处理节厢的底板,从而允许处理节厢内的水流能够从挡板的底部或顶部流过;
所述褶皱软管设在处理节厢的后部,连接在本处理节厢的壁面的尾端和相邻处理节厢的滤墙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滤墙上设有若干个通孔,滤墙的材质中包括吸附材料。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节厢内部设有两块挡板,将处理节厢在长度方向上均分为三段;
第一块挡板的底部固定连接处理节厢的底板,第二块挡板的顶部固定连接处理节厢的顶板,且第一块挡板和第二块挡板的两侧均连接处理节厢的侧壁,挡板不设通孔,允许处理节厢内的水流先从第一块挡板的顶部流过,再从第二块挡板的底部流过。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伸缩装置包括外杆、内杆和两个转盘;
所述外杆为中空的,且外杆的内部设有若干个间隔的卡扣,内杆的外壁上对应所述卡扣的位置设有若干个卡槽;内杆和外杆首尾相接,内杆能够进入外杆的内部;
所述两个转盘分别设在内杆的前部和外杆的后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杆和外杆均能在各自的转盘上水平转动,且内杆和外杆的转动方向相反。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模块包括进水口和调节池,进水口的一端连通外界水体,另一端连接调节池。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节厢的底部设有曝气装置,所述处理节厢的内部设有微生物载体。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处理装置还包括自动撒菌装置,自动撒菌装置包括菌液箱、定时泵和菌洒,所述菌液箱、定时泵和菌洒通过管道依次连接;
菌液箱和定时泵设在处理节厢的上方;菌洒设在处理节厢内的上部。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处理装置还包括浮力部件和太阳能电池板,浮力部件设在所述水处理装置的外部,太阳能电池板固定在浮力部件的上方。
CN202121095125.9U 2021-05-21 2021-05-21 一种可伸缩型的水处理装置 Active CN21516197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095125.9U CN215161974U (zh) 2021-05-21 2021-05-21 一种可伸缩型的水处理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095125.9U CN215161974U (zh) 2021-05-21 2021-05-21 一种可伸缩型的水处理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161974U true CN215161974U (zh) 2021-12-14

Family

ID=7937424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1095125.9U Active CN215161974U (zh) 2021-05-21 2021-05-21 一种可伸缩型的水处理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16197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220064040A1 (en) Sewage treatment apparatus suitable for single-family domestic sewage treatment
CN100497207C (zh) 反冲洗、曝气型潜流湿地水体净化设备及水体净化方法
CN108558124B (zh) 一种基于太阳能动力的智控型抗堵塞人工湿地雨污强化处理系统及方法
CN204097207U (zh) 一种可移动式喷泉景观水处理装置
CN201634500U (zh) 一种曝气生物滤池
CN204151131U (zh) 一种防堵塞曝气生物滤池
CN114538703A (zh) 一种带有生物滤池的人工湿地污水深度处理装置
CN215161974U (zh) 一种可伸缩型的水处理装置
CN211871749U (zh) 一种太阳能生态浮岛
CN113307446B (zh) 一种可弯曲、伸缩的水处理系统
CN110790455A (zh) 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及污水处理方法
CN209368075U (zh) 适用于单户生活污水处理的污水处理设备
CN205773602U (zh) 一种应用于水处理滤池的生物反应装置
CN213202507U (zh) 便于填料调整装卸的接触氧化池
CN108439598A (zh) 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
CN205151884U (zh) 多点进水式滴滤床反应器
CN103922550B (zh) 一种升流组合式二级生物膜污水处理一体化设备
CN210710941U (zh) 一种基于纳米介孔滤料的水平排布式生物滤池
CN210974319U (zh) 一种阶梯式的污水处理系统
CN202785792U (zh) 一种生物接触氧化池
CN115316335A (zh) 一种养殖池分路排污底漏
CN208667407U (zh) 一种mbr智能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
CN219194666U (zh) 一种污水处理设备
CN214571389U (zh) 一种微生物净化污水系统
CN107640868B (zh) 一种污水处理池的给水排水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