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135302U - 一种气管插管组件 - Google Patents
一种气管插管组件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5135302U CN215135302U CN202120840778.9U CN202120840778U CN215135302U CN 215135302 U CN215135302 U CN 215135302U CN 202120840778 U CN202120840778 U CN 202120840778U CN 215135302 U CN215135302 U CN 215135302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electrode layer
- trachea cannula
- vocal cord
- monitoring
- monitoring electrod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Electrotherapy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气管插管组件。气管插管组件包括气管插管,气管插管的外周设有监测电极层,气管插管和监测电极层可拆卸连接;监测电极层包括连接的声带接触电极层和非声带接触电极层,非声带接触电极层外周包覆有绝缘层;监测电极层螺旋状缠绕设置,监测电极层自绝缘层接触侧至声带接触侧的缠绕匝数逐渐增多;还包括电极插头,电极插头通过电极导线与监测电极层连接;监测电极层的厚度为0.05mm~1mm。本实用新型的气管插管组件,监测电极层和气管插管可拆卸连接,即为分体式设计,更加方便气管插管组件匹配不同的气管插管。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气管插管组件。
背景技术
喉返神经是迷走神经在颈部的重要分支,其支配除环甲肌以外的喉内肌。单侧喉返神经损伤可引起麻痹性发音障碍和吞咽困难,而双侧喉返神经损伤和声带麻痹由于对呼吸道的潜在影响可能会危及生命。术中对喉返神经的牵拉、电损伤、热损伤肉眼往往无法辨识,因此即使喉返神经解剖完整,仍不能确保其功能正常。术中神经监测优点在于可以辨认神经,预防盲目操作,在保护喉返神经功能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现有技术中的喉返神经监护技术需要使用配有电极的一体式气管插管,并要配合可视喉镜进行直视下插管,从而确保电极片与声带的良好接触,并于肩部或胸部皮下留置回路电极和接地电极。由于该类专用气管插管的电极采用一体式设计,且其本身是基于成人喉部解剖结构而设计的,因此其适用范围仅局限于咽喉部无解剖变异的成年患者以及部分咽喉部解剖空间适应此类插管的儿童患者,并无法应用于咽喉部存在解剖变异的患者及多数患儿。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气管插管组件,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及其他相关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气管插管组件,包括气管插管,所述气管插管的外周设有监测电极层,所述气管插管和监测电极层可拆卸连接;所述监测电极层包括连接的声带接触电极层和非声带接触电极层,所述非声带接触电极层外周包覆有绝缘层;所述监测电极层螺旋状缠绕设置,所述监测电极层自绝缘层接触侧至声带接触侧的缠绕匝数逐渐增多;还包括电极插头,所述电极插头通过电极导线与所述监测电极层连接;所述监测电极层的厚度为0.05mm~1mm。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绝缘层螺旋缠绕于所述非声带接触电极层。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绝缘层铺设于所述非声带接触电极层。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气管插管的直径为4mm~8.5mm。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声带接触电极层和非声带接触电极层的厚度相等。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声带接触电极层的长度为12cm~18cm。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绝缘层的长度为28cm~32cm。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电极导线的长度为1.8m~2.2m。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电极导线与电极插头相配合。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电极导线和电极插头的个数为2个。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气管插管组件,具有如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监测电极层的厚度很小,采用薄片式设计,使得监护电极的体积更小。
2)本实用新型电极不受气管插管类型限制,可适配不同喉部解剖变异及不同插管类型,可粘附于任意表面,适用范围更广。
3)本实用新型监测电极层螺旋状排布使得声带与监测电极层必定至少有一部分相接触,增大了监测电极层与患者声带及喉返神经良好接触的几率。
4)本实用新型2导联设计减少了电极导联数目,使得气管插管在装载监测电极层后仍可顺利置入患者喉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气管插管组件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监测电极层未螺旋缠绕前与绝缘层配合关系的结构示意图。
元件标号说明:
1 气管插管
2 监测电极层
21 声带接触电极层
3 绝缘层
4 电极插头
5 电极导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说明。这些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本实用新型适合手术中进行神经监测,以避免喉返神经损伤及相应并发症。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气管插管组件,包括气管插管1,所述气管插管1的外周设有监测电极层2,所述气管插管1和监测电极层2可拆卸连接。所述监测电极层2包括连接的声带接触电极层21和非声带接触电极层,所述非声带接触电极层外周包覆有绝缘层3;所述监测电极层2螺旋状缠绕设置,所述监测电极层2自绝缘层3接触侧至声带接触侧的缠绕匝数逐渐增多;还包括电极插头4,电极插头4通过电极导线5与所述监测电极层2连接;所述监测电极层2的厚度为0.05mm~1mm。本实用新型中,监测电极层2自绝缘层接触侧至声带接触侧的缠绕匝数逐渐增多,即在应用时,监测电极层2在气管插管1外周的声带接触部缠绕的匝数越密,使得气管插管1的管体部分被监测电极层2所包覆,保证了无论气管插管1的放置位置如何,都可使得监测电极层2必定至少有一部分与声带及喉返神经相接触,增大了监测电极层2与患者声带及喉返神经良好接触的几率。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气管插管组件中,监测电极层2和气管插管1可拆卸连接,即为分体式设计,更加方便气管插管组件匹配不同的气管插管1。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气管插管组件中,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绝缘层3螺旋缠绕于所述非声带接触电极层。即应用时,如图2,将绝缘层3先覆在监测电极层2上,然后再将绝缘层3随着监测电极层2一起螺旋缠绕于气管插管1上。
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绝缘层3铺设于所述非声带接触电极层。即监测电极层2螺旋包覆于气管插管1上,然后再将绝缘层3直接贴附于所述非声带接触电极层。可保证电极本身在不影响气管插管功能性的同时可以相对牢靠的固定在气管插管外壁上。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气管插管组件中,通常,气管插管1的直径没有限制,监测电极层2与所述气管插管1相配合,即监测电极层2可以根据实际的气管插管1直径选择与其相匹配的监测电极层2。这样可以不受气管插管1类型限制,可粘附于任意表面,适用范围更广,也适用于儿童。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气管插管1的直径为4mm~8.5mm。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气管插管组件中,所述声带接触电极层21和非声带接触电极层的厚度相等。即均与监测电极层2的厚度一致。通常,声带接触电极层21和非声带接触电极层是一体结构,为了区分实际与声带接触的部分,以及绝缘层3的设置,因此,将监测电极层2分为声带接触电极层21和非声带接触电极层。由于非声带接触电极层的外表面包覆有绝缘层3,所以图中看不到非声带接触电极层。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气管插管组件中,所述声带接触电极层21的长度为12cm~18cm。更例如可以是15cm。通常为了保证监测电极层同时接触到两侧的声带,声带接触电极层21的缠绕匝数至少为2圈,优选的,为了更好的保证监测效果,螺旋缠绕4~6圈,且接近气管插管1头端处匝数较密。由于术中往往只需要监测一侧的喉返神经状况,因此将监测电极采用螺旋状围绕气管插管1进行盘卷,其实质即是使得监测电极与声带产生临床需求之外的过度接触,可最大限度保证气管插管1上的监测电极无论以何种角度都可与声带待测的一侧接触。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气管插管组件中,通常,所述绝缘层3的长度根据实际配合的气管插管1而定。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绝缘层3的长度为28cm~32cm。可以保证非声带接触电极层(监测电极层2的非裸露部分)的绝缘性能。绝缘层3的材质无特殊要求,采用现有的丝网印刷电路中绝缘层的材质即可。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气管插管组件中,通常,所述电极导线5的长度没有限定。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电极导线5的长度为1.8m~2.2m。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气管插管组件中,所述电极导线5与电极插头4相配合。
在一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电极导线5和电极插头4的个数为2个。即为2导联设计,减少了电极导联数目,使得气管插管1在装载电极片后仍可顺利置入患者喉部。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气管插管组件中,通常,监测电极层2的材质没有限定,需要有一定的柔性,使用时可以缠绕在气管插管1外周即可,同时气管插管1被包覆处不会硬,克服了现有技术中电极片体积较为庞大,在对气管插管1进行缠绕时将不可避免地使得插管被包覆处的硬度上升,不利于气管插管1顺利插入患者喉部的问题。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监测电极层2的材质部分采用现有的丝网印刷电路中电极的材质即可。
本实用新型的应用过程:
将气管插管组件安装好,将声带接触电极层21设于人体两侧声带处:当外部给予电刺激时,电极采集喉返神经信号,再通过电极导线5将所采集的信号输送到仪器,医生能更加直观的通过波形观察和确认是否是喉返神经,让医生在手术时,更加容易辨别喉返神经的位置。
综上,本实用新型的气管插管组件,具有如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监测电极层2的厚度很小,采用薄片式设计,使得监护电极的体积更小。
2)本实用新型电极不受气管插管1类型限制,可适配不同喉部解剖变异及不同插管类型,可粘附于任意表面,适用范围更广。
3)本实用新型监测电极层2螺旋状排布使得声带与监测电极层2必定至少有一部分相接触,增大了监测电极层2与患者声带及喉返神经良好接触的几率。
4)本实用新型2导联设计减少了电极导联数目,使得气管插管1在装载监测电极层2后仍可顺利置入患者喉部。
综上,本实用新型有效克服了现有技术中的种种缺点而具高度产业利用价值。
上述实施例仅例示性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此技术的人士皆可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及范畴下,对上述实施例进行修饰或改变。因此,举凡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精神与技术思想下所完成的一切等效修饰或改变,仍应由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所涵盖。
Claims (10)
1.一种气管插管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气管插管(1),所述气管插管(1)的外周设有监测电极层(2),所述气管插管(1)和监测电极层(2)可拆卸连接;所述监测电极层(2)包括连接的声带接触电极层(21)和非声带接触电极层,所述非声带接触电极层外周包覆有绝缘层(3);所述监测电极层(2)螺旋状缠绕设置,所述监测电极层(2)自绝缘层接触侧至声带接触侧的缠绕匝数逐渐增多;还包括电极插头(4),所述电极插头(4)通过电极导线(5)与所述监测电极层(2)连接;所述监测电极层(2)的厚度为0.05mm~1mm。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管插管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层(3)螺旋缠绕于所述非声带接触电极层。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管插管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层(3)铺设于所述非声带接触电极层。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管插管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气管插管(1)的直径为4mm~8.5mm。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管插管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声带接触电极层(21)和非声带接触电极层的厚度相等。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管插管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声带接触电极层(21)的长度为12cm~18cm。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管插管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层(3)的长度为28cm~32cm。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管插管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导线(5)的长度为1.8m~2.2m。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管插管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导线(5)与电极插头(4)相配合。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管插管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导线(5)和电极插头(4)的个数为2个。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0840778.9U CN215135302U (zh) | 2021-04-22 | 2021-04-22 | 一种气管插管组件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0840778.9U CN215135302U (zh) | 2021-04-22 | 2021-04-22 | 一种气管插管组件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5135302U true CN215135302U (zh) | 2021-12-14 |
Family
ID=7936260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20840778.9U Active CN215135302U (zh) | 2021-04-22 | 2021-04-22 | 一种气管插管组件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5135302U (zh) |
-
2021
- 2021-04-22 CN CN202120840778.9U patent/CN215135302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A2029469C (en) | Electrode endotracheal tube | |
US5125406A (en) | Electrode endotracheal tube | |
Randolph et al. | Electrophysiologic recurrent laryngeal nerve monitoring during thyroid and parathyroid surgery: international standards guideline statement | |
US20160262699A1 (en) | Endotracheal Tube for Nerve Monitoring | |
US8886280B2 (en) | Nerve monitoring device | |
US20100145178A1 (en) | Nerve monitoring device | |
US6266548B1 (en) | Indotracheal tube | |
US20100063376A1 (en) | Nerve monitoring device | |
US10799658B2 (en) | Control of mechanical ventilation based on laryngopharyngeal muscle activity | |
CN103209638A (zh) | 检测心脏信号的方法及装置 | |
CN215135302U (zh) | 一种气管插管组件 | |
CN110090344A (zh) | 神经监护气管插管 | |
Geiger et al. | Anesthesia in an NMR scanner | |
Yli‐Hankala et al. | EEG spectral power during halothane anaesthesia. A comparison of spectral bands in the monitoring of anaesthesia level | |
CN106215295A (zh) | 一种双气囊神经监测导管装置 | |
CN210433823U (zh) | 神经监护气管插管 | |
CN215426770U (zh) | 一种多功能神经监测气管插管 | |
CN212593396U (zh) | 神经监护气管插管及其接触线路 | |
Wang et al. | Effects of peak inspiratory pressure-guided setting of intracuff pressure for laryngeal mask airway supreme™ use during 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 |
WO2011068741A1 (en) | Sensing endotracheal tube location | |
WO2001032249A1 (en) | Tracheotrode and tracheal electroventilation system | |
CN213642683U (zh) | 可调节长度的返流预警口咽、鼻咽通气道 | |
EP2366329B1 (en) | Nerve monitoring device | |
Kartush et al. | Laryngeal nerve monitoring | |
Atkins et al. | A pilot study of respiratory inductance plethysmography as a safe, noninvasive detector of jet ventilation under general anesthesia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