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126974U - 一种茶漏支座及茶漏套件 - Google Patents

一种茶漏支座及茶漏套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126974U
CN215126974U CN202121432653.9U CN202121432653U CN215126974U CN 215126974 U CN215126974 U CN 215126974U CN 202121432653 U CN202121432653 U CN 202121432653U CN 215126974 U CN215126974 U CN 21512697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pport
tea
bracket
bowl
tea strain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1432653.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黄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2121432653.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12697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12697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12697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pparatus For Making Beverag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饮用用具,特别涉及一种茶漏支座及茶漏套件,茶漏支座包括本体,所述本体呈漏斗状、下端具有开口;第一支架,所述第一支架于所述本体的上端的一侧向上延伸,所述第一支架的顶部具有第一抵靠部;第二支架,所述第二支架于所述本体的上端的另一侧向上延伸,所述第二支架的顶部具有第二抵靠部。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通过在本体的上端设置向上延伸的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并且分别于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的顶部设置第一抵靠部和第二抵靠部用于承托茶杯,使用时仅需将盛有茶叶的茶杯置于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上,无需手持茶杯,茶汤从上方流下至本体中,由漏斗状的本体对茶汤导流避免了造成茶汤流散以及容易烫伤持握者的问题。

Description

一种茶漏支座及茶漏套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饮用用具,特别涉及一种茶漏支座及茶漏套件。
背景技术
茶是中华文化一颗璀璨明珠,几千年来国人就有饮茶习惯。由于茶具有防止人体内固醇升高,有防治心肌梗塞的作用,茶多酚还能清除机体过量的自由基,抑制和杀来病原菌。此外,茶还有提神、消除疲劳、抗菌等作用。因此饮茶用具也作为茶文化中的重要部分,随社会发展,对于茶具的结构做出了许多便捷性改进。
CN201520084303.6的专利《一种防烫茶碗及使用该茶碗的盖碗》,公开日为2015.07.08,公开了一种防烫茶碗及使用该茶碗的盖碗,该防烫茶碗包括底壁、由底壁周缘向上延伸形成的侧壁,底壁的下表面设置有环状的底座,侧壁和底壁共同围成一个上部开口的容纳腔,侧壁的外部设置有位于开口周缘并向外延伸的延伸部,所述延伸部上设置有至少两个镂空部。通过在防烫茶碗边缘设置通槽、孔等镂空结构,减小茶碗边缘的延伸部与侧壁之间的热传导介质的面积,同时,增大了散热面积,使茶碗边缘的温度降低,从而达到防烫手以及防止跌落的目的;此外,镂空结构还能起到限定茶水水位的目的,防止茶水倾倒过盈,减少烫伤的概率。
然而,在使用该防烫茶碗时,由于仍需手持进行滤茶,使用不方便,并且在手持茶碗倒茶时,滤出的茶汤四散横流烫伤使用者,影响使用安全。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茶漏支座,包括:
本体,所述本体呈漏斗状、下端具有开口;
第一支架,所述第一支架于所述本体的上端的一侧向上延伸,所述第一支架的顶部具有第一抵靠部;
第二支架,所述第二支架于所述本体的上端的另一侧向上延伸,所述第二支架的顶部具有第二抵靠部。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抵靠部的顶部具有凹口。
在一实施例中,还包括漏网,所述漏网设于所述开口处。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本体外壁设有若干凸出部,若干所述凸出部位于沿重力方向上的同一高度。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本体、所述第一支架及所述第二支架的边缘处均为倒圆角结构。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架和所述第二支架之间形成有镂空结构。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茶漏套件,包括如上任一项所述的茶漏支座和设于所述茶漏支座上的茶杯;
所述茶杯包括茶碗和碗盖,所述碗盖盖于所述茶碗碗口,所述碗口朝向斜下方向,所述碗盖通过第一抵靠部与第一支架相抵靠,所述茶碗通过第二抵靠部与第二支架相抵靠。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碗盖上具有盖柄,所述碗盖通过所述盖柄抵靠在位于所述第一抵靠部顶部的凹口中。
在一实施例中,还包括与所述第二支架结构相同的第三支架,所述第一支架、所述第二支架和所述第三支架均布于所述茶漏支座的本体上。
在一实施例中,第二支架和所述第三支架各自的所述第二抵靠部与所述茶碗接触的一面为弧面,所述弧面形状与所述茶碗上抵靠区域的形状相匹配。
基于上述,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茶漏支座,通过在本体的上端设置向上延伸的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并且分别于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的顶部设置第一抵靠部和第二抵靠部用于承托茶杯,使用时仅需将盛有茶叶的茶杯置于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上,无需手持茶杯,茶汤从上方流下至本体中,由漏斗状的本体对茶汤导流避免了造成茶汤流散以及容易烫伤持握者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茶漏套件通过将茶杯置于茶漏支座上并使茶杯的碗盖抵靠于第二抵靠部,茶碗抵靠于第一抵靠部,以使得茶碗的碗口朝向倾斜向下的方向,使得茶杯中的茶汤从碗盖和茶碗的缝隙中流下至本体中经开口留出收集至其他容器中。本实用新型的通过第一支架上的第一抵靠部和第二支架上的第二抵靠部使得茶杯稳固于其上,提高了用茶的安全性。
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和有益效果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实用新型而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和其他有益效果可通过在说明书、附图中所特别指出的结构来实现和获得。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在下面描述中附图所述的位置关系,若无特别指明,皆是图示中组件绘示的方向为基准。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茶漏支座第一实施例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茶漏支座第二实施例俯视示意图;
图3为茶漏支座第三实施例的第二支架局部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茶漏套件实施例一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茶漏套件实施例二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本体 11开口 20第一支架
21第一抵靠部 30第二支架 31第二抵靠部
21a凹口 12漏网 13凸出部
40镂空结构 50茶杯 51茶碗
52碗盖 52a盖柄 32第三支架
52b滤茶孔 52c通气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下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不同实施方式中所设计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所使用的所有术语 (包括技术术语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实用新型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所理解的含义相同的含义,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应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所使用的术语应被理解为具有与这些术语在本说明书的上下文和相关领域中的含义一致的含义,并且不应以理想化或过于正式的意义来理解,除本实用新型中明确如此定义之外。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茶漏支座,包括:本体10,本体10呈漏斗状、下端具有开口11;第一支架20,第一支架20于本体10的上端的一侧向上延伸,第一支架20的顶部具有第一抵靠部21;第二支架30,第二支架30于本体10 的上端的另一侧向上延伸,第二支架30的顶部具有第二抵靠部31。
具体实施时,如图1和图2所示的第一实施例中,包括本体10、第一支架20和第二支架30,本实施例中本体10以圆形的回转体为例进行说明,但本体10的形状不限于此,也可为近似矩形等其他形状。本体10为上端大、下端小的漏斗状结构,下端具有开口11用于供茶汤流下,上端也为开放结构,本体10的侧壁为具有弧形的流线型结构,以降低茶汤的飞溅。本体10的上端边缘上的一侧具有向上延伸的第一支架20且第一支架20的顶部具有第一抵靠部21、另一侧具有向上延伸的第二支架30且第二支架30的顶部具有第二抵靠部31。通过第一抵靠部21和第二抵靠部31对被支撑物例如茶杯等进行位置固定,使得茶汤能平稳流出。如图1所示,第一抵靠部21在沿重力方向的上端即顶部具有圆弧形凹口21a,第一抵靠部21呈现出分叉的结构,较佳地,第一抵靠部21顶部的圆弧形凹口21a还可替换为V形凹口21a等形状。本实施例中的还包括与第二支架30结构相同的第三支架32,第一支架20、第二支架30和第三直接32均布于本体10上端,第二支架30和第三支架32 的延伸走势契合本体10的弧度向上偏内略有弯曲,具有流线形结构及外观,第二支架30和第三支架32各自的第二抵靠部31则于其顶部向外翻折一定角度,以形成相斜上方的抵靠面。较佳地,第一支架20、第二支架30和第三直接32与本体10连接的一端的宽度大于顶端的宽度,呈现近似梯形形状,使得各自的结构强度较高。
通过在本体的上端设置向上延伸的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并且分别于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的顶部设置第一抵靠部和第二抵靠部用于承托茶杯,使用时仅需将盛有茶叶的茶杯置于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上,无需手持茶杯,茶汤从上方流下至本体中,由漏斗状的本体对茶汤导流避免了造成茶汤流散以及容易烫伤持握者的问题。
优选地,本实施例中第一支架20、第二支架30和第三直接32三者两两之间形成镂空结构40,由于被支撑物的尺寸往往大于茶漏支座的尺寸,因此镂空结构40一方面提供了避让空间,避免二者干涉或者不必要的刮擦触碰,另一方面镂空结构40提供了作为通风结构,利于散热,使得发烫的茶汤较快达到适合饮用的温度。且在茶汤流下的过程镂空结构40使得使用者可观察到汤流,具有良好的观赏效果。
优选地,第一支架20、第二支架30和第三直接32上的边缘棱角处均做倒圆角处理,以避免茶漏支座的锋利边缘刮伤人手或者茶杯等茶具,提高用茶安全并保护茶具。
优选地,本体10的外壁设有若干凸出部13,以使得本体10的外侧局部位置的径向尺寸大于其他位置,目的是能够将本实施例的茶漏支座架设在接茶汤的容器上。较佳地,若干凸出部13各自所处位置在重力方向上位于同一高度,当本体10为回转体时,茶漏支座置于容器上可能发生转动倾斜,将若干凸出部设置于同一高度来防止该情况发生,提高产品使用的稳定性。
在如图2所示的第二实施例中,本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所不同的是,本实施例中于开口11处设有漏网12,用以拦截随茶汤流下的茶叶渣质,以提高茶汤的清澈度,提高用茶体验,且便于清洗茶具。
在第三实施例中,本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所不同的是,本实施例中仅具有第一支架20和第二支架30,第一支架20和第二支架30相对设置于本体 10的两侧,如图3所示,第二支架30的顶部的第二抵靠部31为分叉结构,通过分叉结构实现对被支撑物的固定。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茶漏支座,通过在本体的上端设置向上延伸的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并且分别于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的顶部设置第一抵靠部和第二抵靠部用于承托茶杯,使用时仅需将盛有茶叶的茶杯置于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上,无需手持茶杯,茶汤从上方流下至本体中,由漏斗状的本体对茶汤导流避免了造成茶汤流散以及容易烫伤持握者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茶漏套件,包括如上任一项所述的茶漏支座和茶杯50,如图4所示的茶漏套件实施例一中,以茶漏支座的第一实施例为例进行说明,茶杯50架设与茶漏支座上,茶杯包括茶碗51和碗盖52,碗盖52盖于茶碗51碗口,碗口朝向斜下方向,碗盖52通过第一抵靠部21与第一支架 20相抵靠,茶碗51通过第二抵靠部31与第二支架30相抵靠。其中碗口朝向斜下方向意为茶碗51的中轴线与水平线具有一定夹角且使略朝下。
通过碗口斜向下的结构,一方面使得茶碗51和碗盖52在重力方向上形成一定的支撑力,使得二者不会脱离二掉落,另一方面为使得茶碗51中的茶水尽量全部滤出。
碗盖52上具有盖柄52a,所述碗盖52通过所述盖柄52a抵靠在位于所述第一抵靠部21顶部的凹口21a中,较佳地,凹口21a的形状与盖柄52a的形状相匹配。第二支架30和第三支架32及各自的第二抵靠部31位于茶碗51 的两侧,第二支架30和第三支架32各自的第二抵靠部31与茶碗51相接触的一面为弧面,该弧面形状与茶碗51上抵靠区域的形状相匹配,以提高茶杯 50放置的稳定性。
在如图5所示的茶漏套件实施例二中,与实施例一所不同的是,本实施例中的碗盖52上的下侧设置圆孔或者条状的滤茶孔52b、上侧设置通气孔 52c。
通过设置滤茶孔52b相较实施例一种茶汤从碗盖52和茶碗51之间的缝隙流下的速度更快,通过设置通气孔52c防止由于形成负压阻碍茶汤流出的情况。
综上所述,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茶漏套件通过将茶杯置于茶漏支座上并使茶杯的碗盖抵靠于第二抵靠部,茶碗抵靠于第一抵靠部,以使得茶碗的碗口朝向倾斜向下的方向,使得茶杯中的茶汤从碗盖和茶碗的缝隙中流下至本体中经开口留出收集至其他容器中。本实用新型的通过第一支架上的第一抵靠部和第二支架上的第二抵靠部使得茶杯稳固于其上,提高了用茶的安全性。
另外,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尽管现有技术中存在许多问题,但是,本实用新型的每个实施例或技术方案可以仅在一个或几个方面进行改进,而不必同时解决现有技术中或者背景技术中列出的全部技术问题。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对于一个权利要求中没有提到的内容不应当作为对于该权利要求的限制。
尽管本文中较多的使用了诸如本体、开口、第一支架、第一抵靠部、第二支架、第二抵靠部、凹口、漏网、凸出部、镂空结构、茶杯、茶碗、碗盖、盖柄及第三支架等术语,但并不排除使用其它术语的可能性。使用这些术语仅仅是为了更方便地描述和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本质;把它们解释成任何一种附加的限制都是与本实用新型精神相违背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如果存在)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茶漏支座,其特征在于,包括:
本体(10),所述本体(10)呈漏斗状、下端具有开口(11);
第一支架(20),所述第一支架(20)于所述本体(10)的上端的一侧向上延伸,所述第一支架(20)的顶部具有第一抵靠部(21);
第二支架(30),所述第二支架(30)于所述本体(10)的上端的另一侧向上延伸,所述第二支架(30)的顶部具有第二抵靠部(3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茶漏支座,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抵靠部(21)的顶部具有凹口(21a)。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茶漏支座,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漏网(12),所述漏网(12)设于所述开口(11)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茶漏支座,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10)外壁设有若干凸出部(13),若干所述凸出部(13)位于沿重力方向上的同一高度。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茶漏支座,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10)、所述第一支架(20)及所述第二支架(30)的边缘处均为倒圆角结构。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茶漏支座,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架(20)和所述第二支架(30)之间形成有镂空结构(40)。
7.一种茶漏套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茶漏支座和设于所述茶漏支座上的茶杯(50);
所述茶杯包括茶碗(51)和碗盖(52),所述碗盖(52)盖于所述茶碗(51)碗口,所述碗口朝向斜下方向,所述碗盖(52)通过第一抵靠部(21)与第一支架(20)相抵靠,所述茶碗(51)通过第二抵靠部(31)与第二支架(30)相抵靠。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茶漏套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碗盖(52)上具有盖柄(52a),所述碗盖(52)通过所述盖柄(52a)抵靠在位于所述第一抵靠部(21)顶部的凹口(21a)中。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茶漏套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与所述第二支架(30)结构相同的第三支架(32),所述第一支架(20)、所述第二支架(30)和所述第三支架(32)均布于所述茶漏支座的本体(10)上。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茶漏套件,其特征在于:第二支架(30)和所述第三支架(32)各自的所述第二抵靠部(31)与所述茶碗(51)接触的一面为弧面,所述弧面形状与所述茶碗(51)上抵靠区域的形状相匹配。
CN202121432653.9U 2021-06-25 2021-06-25 一种茶漏支座及茶漏套件 Active CN21512697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432653.9U CN215126974U (zh) 2021-06-25 2021-06-25 一种茶漏支座及茶漏套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432653.9U CN215126974U (zh) 2021-06-25 2021-06-25 一种茶漏支座及茶漏套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126974U true CN215126974U (zh) 2021-12-14

Family

ID=7938321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1432653.9U Active CN215126974U (zh) 2021-06-25 2021-06-25 一种茶漏支座及茶漏套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12697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4130215A (en) No spill beverage cup
CN215126974U (zh) 一种茶漏支座及茶漏套件
CN208371443U (zh) 一种多功能水杯
KR200383573Y1 (ko) 음용 컵
JP2011235078A (ja) 飲料用ポット
CN204889450U (zh) 一种带滤网的茶壶
KR200350556Y1 (ko) 냄비 뚜껑 거치대
TWM647403U (zh) 濾件及包含其的飲品過濾器
CN210446515U (zh) 自倾斜沥水的杯子及套件
CN201178904Y (zh) 一种可防漏水的新型茶壶
CN103005989B (zh) 一种防滴水茶壶嘴套
GB2554533B (en) A teapot
CN208524453U (zh) 具有出液装置的茶盘
CN215533448U (zh) 一种带储物功能的水杯
CN221129610U (zh) 一种一体式多用途漏杯
CN107853953A (zh) 一种组合式杯子
CN205728925U (zh) 一种陶瓷快速泡茶装置
CN205625472U (zh) 一种具有自动温控和杀菌功能的茶具
CN214433455U (zh) 一种一次性伸缩式茶叶冲泡器具
CN212140097U (zh) 一种便于拆洗的茶壶
CN209965964U (zh) 一种便于清洗的摇摇杯
CN218791676U (zh) 一种咖啡杯及带有该咖啡杯的咖啡工具套装
US20230128257A1 (en) Combined Tea Making Apparatus
CN216416708U (zh) 一种壶盖和采用该壶盖的泡茶壶
CN215271874U (zh) 多规格通用型冲泡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