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120137U - 一种光伏并网电站电网过压调节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光伏并网电站电网过压调节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120137U
CN215120137U CN202120165281.1U CN202120165281U CN215120137U CN 215120137 U CN215120137 U CN 215120137U CN 202120165281 U CN202120165281 U CN 202120165281U CN 215120137 U CN215120137 U CN 21512013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in
circuit
capacitor
adopts
resis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0165281.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潇潇
杨博韬
苏秋菊
高杰
黄岩松
魏伟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iaoning Solar Energy R & D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Liaoning Solar Energy R & D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iaoning Solar Energy R & D Co ltd filed Critical Liaoning Solar Energy R & D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0165281.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12013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12013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12013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50Photovoltaic [PV] energy
    • Y02E10/56Power conversion systems, e.g. maximum power point tracke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70/00Other energy conversion or management systems reducing GHG emissions
    • Y02E70/30Systems combining energy storage with energy generation of non-fossil origin

Landscapes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一种光伏并网电站电网过压调节系统属于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光伏并网电站电网过压调节系统。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使用效果好的光伏并网电站电网过压调节系统。本实用新型包括继电器控制电路、485通讯电路、交流电压检测电路、蓄电池检测电路、液晶显示电路、按键电路、EEPROM电路和CPU电路,CPU电路的信号传输端口与485通讯电路的信号传输端口相连,交流电压检测电路的检测信号输出端口与CPU电路的检测信号输入端口相连,蓄电池检测电路的检测信号输出端口与CPU电路的检测信号输入端口相连,液晶显示电路的显示信号输入端口与CPU电路的显示信号输出端口相连。

Description

一种光伏并网电站电网过压调节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光伏并网电站电网过压调节系统。
背景技术
传统配电网是无源的辐射状受端网络,而光伏并网发电系统将对配电网产生功率倒送,使配电网由无源网络变成有源网络。配电网潮流不再是只从变压站流向各用电负荷,光伏并网发电系统将引起逆潮流和复杂的电压变化。由于光伏并网发电系统的功率输入,在配电网并网点及线路各节点均会产生不同幅度的电压上升,且并网点处电压上升幅度最大。当光伏系统输出功率超过一定值且并网点附近缺少负荷消耗光伏电站产生的电能时,并网点及附近节点的电网电压将超出规定范围,影响电网安全运行和居民的用电安全。此外当并网点电压超出并网逆变器可承受范围时,逆变器将主动关停,不再向电网输送电能,并网点及附近节点电压将发生瞬间跌落。逆变器关停后,每隔一定时间对电网电压检测,如果电压回落到允许并网电压范围时,逆变器再重新并网发电。发电后并网点及附近节点的电压将出现瞬间阶跃式跳变,如果并网点电压又超出逆变器可承受范围,逆变器又将主动关停,这种情况将不停的循环反复。这样一方面将导致配电网电压瞬间大幅跌落或上升,另一方面光伏发电高峰期的功率将白白浪费掉,影响光伏电站的发电收益。由于光伏系统输出功率受辐照强度变化的影响很大,输出功率的变化具有不确定性,而且并网点周围的负荷对用电的需求也具有不确定性,所以由于光伏并网发电系统引起的电网局部电压过高的情况时有发生,目前尚无切实有效的办法解决由于光伏并网发电系统引起的电网过压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就是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使用效果好的光伏并网电站电网过压调节系统。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包括继电器控制电路、485通讯电路、交流电压检测电路、蓄电池检测电路、液晶显示电路、按键电路、EEPROM电路和CPU电路,CPU电路的信号传输端口与485通讯电路的信号传输端口相连,交流电压检测电路的检测信号输出端口与CPU电路的检测信号输入端口相连,蓄电池检测电路的检测信号输出端口与CPU电路的检测信号输入端口相连,液晶显示电路的显示信号输入端口与CPU电路的显示信号输出端口相连,按键电路的控制信号输出端口与CPU电路的控制信号输入端口相连,EEPROM电路的信号传输端口与CPU电路的信号传输端口相连,继电器控制电路的控制信号输入端口与CPU电路的控制信号输出端口相连。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本实用新型所述继电器控制电路的控制信号输出端口通过光耦隔离接场效应管放大电路的控制信号输入端口。
作为另一种优选方案,本实用新型所述交流电压检测电路的检测信号输入端口与霍尔电压互感器的检测信号输出端口相连。
作为另一种优选方案,本实用新型所述CPU电路的报警信号输出端口与报警电路的报警信号输入端口相连。
作为另一种优选方案,本实用新型所述蓄电池检测电路采用Sentinal 2-HV传感器。
作为另一种优选方案,本实用新型所述CPU电路的信号传输端口与日历时钟电路的信号传输端口相连。
作为另一种优选方案,本实用新型所述蓄电池检测电路的检测信号输出端口通过通信电路与CPU电路的检测信号输入端口相连。
作为另一种优选方案,本实用新型所述继电器控制电路的电源端口、485通讯电路的电源端口、交流电压检测电路的电源端口、蓄电池检测电路的电源端口、液晶显示电路的电源端口、按键电路的电源端口、EEPROM电路的电源端口、CPU电路的电源端口分别与电源转换电路的电能输出端口相连。
作为另一种优选方案,本实用新型所述CPU电路采用PIC18F6621芯片U1,U1的1~38脚分别与D1、D2、RELAY、TX2、RX2、ROL5、RESET、ROL4、GND、+5V、ROL3、ROL2、ROL1、CL5、CL4、CL3、CL2、CL1、+5V、GND、+5V基准、GND、VOLTAGE、LED-1、GND、+5V、TM-IO、TM-CLK、TM-RST、T/R、TX1、RX1、BUZZ、SCL、SDA、WP、PGD、+5V对应相连,U1的39脚分别与晶振X1一端、电容C2一端相连,C2另一端分别与地、电容C3一端相连,C3另一端分别与X1另一端、U1的40脚相连,U1的41~46脚分别与GND、PGC、LCD#CS3、LCD#CS2、LCD#CS1、LED-2相连,U1的49~63脚分别与FD7~FD1、GND、+5V、FD0、LCD#BLA、LCD#RST、LCD#E、LCD#WR、LCD#RS对应相连;+5V分别与电阻R1一端、二极管D1阴极相连,R1另一端分别与电容C1一端、电阻R2一端、D1阳极相连,C1另一端接地,R2另一端分别与RESET、接插件J1的1脚相连,J1的2~6脚分别与+5V、GND、PGD、PGC、+5V对应相连。
作为另一种优选方案,本实用新型所述X1采用22.1184MHz/50PPM晶振,C2和C3采用18pF,R1采用10K电阻,D1采用1N4148二极管,C1采用0.1uF电容,R2采用1K电阻。
作为另一种优选方案,本实用新型所述电源转换电路包括接插件J2,J2的2脚分别与24V、二极管D2阳极相连,D2阴极分别与电容E1正极、B2405S芯片P1的1脚相连,P1的2脚分别与E1负极、电阻R3一端、EARTH、J2的1脚相连,R3另一端分别与P1的3脚、电容E2负极、GND、电容E3负极相连,电容E3正极分别与+5V、电感L1一端相连,L1另一端分别与E2正极、P1的4脚相连。
作为另一种优选方案,本实用新型所述D2采用IN4004二极管,E1采用220uF/50V电容,R3采用10M/0.5W电阻,E2采用4.7uF/50V电容,E3采用100uF/16V电容,L1采用100uH电容。
作为另一种优选方案,本实用新型所述交流电压检测电路包括HNV025A 芯片U2,U2的1脚通过电阻R4接接插件J3的2脚,U2的2脚接J3的1脚,U2的3、4脚分别与-15V、+15V对应相连,U2的5脚分别与电阻R5一端、电阻R6一端相连,R5另一端接地,R6另一端分别与LM324芯片CA1的2脚、电阻R7一端相连,CA1的3脚分别与电阻R8一端、电阻R9一端相连,R8另一端分别与R9另一端、地相连,CA1的4脚接+15V,CA1的11脚接-15V,CA1的1脚分别与R7另一端、R10一端相连,R10另一端分别与电阻R11一端、CA1的6脚相连,CA1的5脚分别与电阻R12一端、电阻R13一端相连,R12另一端分别与地、R13另一端相连,CA1的7脚分别与R11另一端、CA1的10脚相连,CA1的9脚分别与CA1的8脚、电阻R14一端相连,R14另一端分别与电容C4一端、电阻R15一端相连,C4另一端接地,R15另一端分别与稳压管D3阴极、二极管D4阴极、VOLTAGE相连,D3阳极分别与D4阳极、地相连;接插件J4的1、2、3脚分别与+15V、-15V、地对应相连。
作为另一种优选方案,本实用新型所述R4采用27k/5W电阻,R5采用200电阻,R6、R7、R8、R9采用30K电阻,R10、R11、R12、R13采用15K电阻,R14、R15采用200K电阻,C4采用0.1uF电容,D3采用1N4733A稳压管,D4采用1N4148二极管。
作为另一种优选方案,本实用新型MAX6350芯片U3的2脚分别与+15V、电容C5一端相连,C5另一端分别与地、U3的4脚相连,U3的6脚接+5V基准。
作为另一种优选方案,本实用新型所述按键电路包括排阻RA1的1~6脚分别与+5V、CL1~CL5脚对应相连;
RL1通过电阻R16接ROL1;RL2通过电阻R17接ROL2;RL3通过电阻R18接ROL3;RL4通过电阻R19接ROL4;RL5通过电阻R20接ROL5;
接插件J5的1~10脚分别与CL1~CL5、RL1~RL5对应相连。
作为另一种优选方案,本实用新型所述C5采用0.1uF电容,R16~R20采用33电阻,RA1采用排阻2K*5。
作为另一种优选方案,本实用新型所述液晶显示电路采用LM19264D芯片U4,U4的1脚接GND,U4的2脚分别与+5V、电阻R21一端相连,R21另一端分别与电阻R22一端、VO、U4的3脚相连,U4的4~20脚分别与LCD#RS、LCD#WR、LCD#E、FD0~FD7、LCD#CS1、LCD#RST、LCD#CS2、LCD#CS3、R22另一端、NPN三极管Q1发射极对应相连,Q1的集电极分别与+5V、电阻R23一端相连,R23另一端分别与LCD#BLA、电阻R24一端相连,R24另一端接Q1的基极。
作为另一种优选方案,本实用新型所述R21采用51K电阻,R22采用6K电阻,Q1采用9014三极管,R23、R24采用1K电阻。
作为另一种优选方案,本实用新型所述485通讯电路包括SP485芯片U5,U5的1脚接RX1,U5的2、3脚接T/R,U5的4脚接TX1,U5的5脚接地,U5的6脚分别与电阻R26一端、电阻R27一端相连,R26另一端分别与U5的7脚、电阻R25一端相连,R25另一端分别与485B、电阻R28一端相连,电阻R28另一端分别与R27另一端、485A相连;U5的8脚分别与+5V、电容C6一端相连,C6另一端接地;接插件J6的1~5脚分别与485A、485B、K1、K2、地对应相连。
作为另一种优选方案,本实用新型所述R26采用120/0.25W电阻,R25和R27采用20/0.25W电阻,R28采用1M电阻,C6采用0.1uF电容。
作为另一种优选方案,本实用新型所述报警电路包括NPN三极管Q2、PNP三极管Q3、PNP三极管Q4,Q2的基极通过电阻R29接BUZZ,Q2的集电极接+5V,Q2的发射极接蜂鸣器BZ1正极,BZ1负极接地;
Q3的基极通过电阻R30接LED-1,Q3的集电极接地,Q3的发射极接发光二极管LED1阴极,LED1阳极通过电阻R31接+5V;
Q4的基极通过电阻R32接LED-2,Q4的集电极接地,Q4的发射极接发光二极管LED2阴极,LED2阳极通过电阻R33接+5V。
作为另一种优选方案,本实用新型所述R29采用820电阻,Q2采用9014三极管,Q3、Q4采用9012三极管,R30、R32采用20电阻,LED1采用LED_RED,LED2采用LED_GREEN,R31和R33采用820。
作为另一种优选方案,本实用新型所述EEPROM电路采用AT24C128芯片U6,U6的1、2、3、4接地,U6的5脚分别与SDA、电阻R35一端相连,R35另一端分别与电阻R34一端、+5V、电容C7一端、U6的8脚相连,C7另一端接地,U6的7脚接WP,U6的6脚分别与SCL、R34另一端相连。
作为另一种优选方案,本实用新型所述C7采用0.1uF电容,R34和R35采用4.7K电阻。
作为另一种优选方案,本实用新型所述日历时钟电路采用HT1380芯片U7,U7的2脚分别与晶振X2一端、电容C9一端相连,C9另一端分别与地、电容C10一端相连,C10另一端分别与X2另一端、U7的3脚相连,U7的4脚接地,U7的5、6、7分别与TM-RST、TM-IO、TM-CLK对应相连,U7的8脚分别与二极管D5阴极、电容C8一端、二极管D6阴极相连,D5阳极接电池B1正极,B1负极接地,C8另一端接地,D6阳极接+5V。
作为另一种优选方案,本实用新型所述C9、C10采用8pF电容,X2采用32.768KHz/5PPM晶振,B1采用BATTERY CR2032,D5采用1N4148二极管,C8采用0.1uF电容,D6采用1N4148二极管。
作为另一种优选方案,本实用新型所述继电器控制电路包括74HC373芯片U8、TLP521-4芯片U9、IRF9530管A1、IRF9530管A2,U8的4、7、1、11、10、20、6、5脚分别与D1、D2、GND、RELAY、GND、+5V、KA2、KA1对应相连;
U9的1脚通过电阻R37分别与+5V、电阻R36一端相连,R36另一端接U9的3脚,U9的2脚接KA1,U9的4脚接KA2,U9的13脚分别与EARTH、U9的15脚相连,U9的14脚分别与KM2、电阻R39一端相连,R39另一端分别与电阻R38一端、24V相连,R38另一端分别与KM1、U9的16脚相连;
A1的G极分别与电阻R40一端、肖特基二极管D7阳极相连,R40另一端接KM1,D7阴极分别与A1的S极、24V相连,A1的D极分别与K1、二极管D8阴极相连,D8阳极接地;
A2的G极分别与电阻R41一端、肖特基二极管D9阳极相连,R41另一端接KM2,D9阴极分别与A2的S极、24V相连,A2的D极分别与K2、二极管D10阴极相连,D10阳极接地。
作为另一种优选方案,本实用新型所述R36、R37采用360电阻,R38、R39采用10K电阻,R40、R41采用20K电阻,D7、D9采用4.3V肖特基二极管,D8、D10采用1N4007二极管。
作为另一种优选方案,本实用新型所述通信电路采用ICL232芯片U10,U10的11、12脚分别与TX2、RX2对应相连,U10的16脚分别与+5V、电容E4正极相连,U10的1脚接电容E5正极,E5负极接U10的3脚,U10的2脚接电容E6正极,E6负极分别与E4负极、电容E7负极、地、U10的15脚相连,U10的6脚接E7负极,U10的5脚接电容E8的负极,E8的正极接U10的4脚,U10的13、14脚分别与RS232-RX、RS232-TX对应相连;接插件J7的1~4脚分别与+5V、GND、RS232-TX、RS232-RX对应相连。
作为另一种优选方案,本实用新型所述E4~E8采用0.1uF电容。
其次,本实用新型所述蓄电池检测电路包括B0505芯片P2、Sentinel 2-HV芯片JP1、Sentinel 2-HV芯片JP2、ICL232芯片U11、TIL117芯片U12和TIL117芯片U13,P2的2脚分别与电感L2一端、电容C13一端相连,L2另一端分别与电容C12一端、电容C11一端、+5V相连,C11另一端分别与地、C12另一端、C13另一端、P2的1脚相连,P2的3脚分别与电容C14一端、电容C15一端、电容E9负极、S-GND、电容E10负极相连,E10正极分别与VCC5V、E9正极、C15另一端、电感L3一端相连,L3另一端分别与P2的4脚、C14另一端相连;
接插件J8的1~4脚分别与+5V、GND、RS232-TX、RS232-RX对应相连;
U11的11、12脚分别与DOUT、DIN对应相连,U11的16脚分别与+5V、电容E11正极相连,U11的1脚接电容E12正极,E12负极接U11的3脚,U11的2脚接电容E13正极,E13负极分别与E11负极、电容E14负极、地、U11的15脚相连,U11的6脚接E14负极,U11的5脚接电容E15的负极,E15的正极接U11的4脚,U11的13、14脚分别与RS232-RX、RS232-TX对应相连;
JP1的1脚分别与S-TXD、JP2的1脚相连,JP1的2脚分别与JP1的4脚、JP2的2脚、JP2的4脚、S-GND相连,JP1的3脚分别与S-RXD、JP2的3脚相连,JP1的5脚分别与JP1的6脚、BAT1-N相连,JP1的7脚分别与JP1的8脚、BAT1-P相连,JP2的5脚分别与JP2的6脚、BAT2-N相连,JP2的7脚分别与JP2的8脚、BAT2-P相连;
接插件J9的1~4脚分别与BAT1-P、BAT1-N、BAT2-P、BAT2-N对应相连;
U12的4脚分别与DOUT、电阻R42一端相连,R42另一端接+5V,U12的3脚接地,U12的1脚接TLV2472芯片CA2的1脚,CA2的8脚接VCC5V,CA2的4脚分别与S-GND、电阻R44一端相连,R44另一端分别与CA2的3脚、电阻R45一端相连,R45另一端接VCC5V,CA2的2脚分别与电阻R46一端、电容C16一端、电阻R47一端相连,R47另一端接S-TXD,R46另一端分别与电阻R43一端、电容C16另一端、S-GND相连,R43另一端接U12的2脚;
U13的1脚接DIN,U13的2脚通过电阻R48接地,U13的4脚接VCC5V,U13的3脚分别与S-RXD、电阻R49一端相连,R49另一端接S-GND。
另外,本实用新型所述C11采用22uF,C12采用100nF,L2采用4.7uH,C13采用100nF,C14采用100nF,L3采用4.7uH,C15采用0.1uF,E9采用100uF,E10采用220uF,E11~E15采用0.1uF电容,R42、R43采用1K电阻,R44采用4.3K电阻,R45采用680电阻,R46采用1K电阻,C16采用680pF,R47采用2.4K电阻,R48采用470电阻,R49采用1K电阻。
本实用新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CPU电路通过485通讯电路实时采集并网逆变器的工作状态参数值。
本实用新型EEPROM电路用于存储各种初始参数设定值,以备断电后恢复供电时读取使用,并纪录系统的关键工作状态参数信息。
本实用新型CPU电路采集并网逆变器输出功率值、交流电压值、蓄电池组电压值、蓄电池的内部阻抗值,根据对这些参数值,对储能系统执行相应的控制,进行过压调节。
本实用新型通过蓄电池检测电路检测蓄电池组中各单体蓄电池的内阻,从而判断是否需要对个别性能下降的蓄电池进行更换,提高了储能系统的可靠性,延长了蓄电池组的使用寿命并降低系统使用成本。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不仅局限于以下内容的表述。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使用状态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CPU电路、电源转换电路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交流电压检测电路、液晶显示电路、按键电路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485通讯电路、EEPROM电路、日历时钟电路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继电器控制电路和蓄电池检测电路中接收蓄电池信号的通信电路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蓄电池检测电路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控制程序流程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继电器控制电路、485通讯电路、交流电压检测电路、蓄电池检测电路、液晶显示电路、按键电路、EEPROM电路和CPU电路,CPU电路的信号传输端口与485通讯电路的信号传输端口相连,交流电压检测电路的检测信号输出端口与CPU电路的检测信号输入端口相连,蓄电池检测电路的检测信号输出端口与CPU电路的检测信号输入端口相连,液晶显示电路的显示信号输入端口与CPU电路的显示信号输出端口相连,按键电路的控制信号输出端口与CPU电路的控制信号输入端口相连,EEPROM电路的信号传输端口与CPU电路的信号传输端口相连,继电器控制电路的控制信号输入端口与CPU电路的控制信号输出端口相连。
图2~图5为主电路;图6与主电路分开,放在蓄电池附近,通过接插件J9连接蓄电池正负极,通过接插件J8与主电路接插件J7连接。
液晶显示电路和按键电路可用于设置检测周期、逆变器输出功率阈值T1、蓄电池内阻阈值T2、蓄电池组上限电压T3、蓄电池组下限电压T4初始参数,并显示日期和时间、蓄电池电压和内阻工作状态值。
所述继电器控制电路的控制信号输出端口通过光耦隔离接场效应管放大电路的控制信号输入端口。继电器控制电路由CPU输出控制信号,经过光耦隔离及场效应管放大电路后,直接驱动控制系统中的继电器。
所述交流电压检测电路的检测信号输入端口与霍尔电压互感器的检测信号输出端口相连。交流电压检测电路通过霍尔电压互感器采集并网点处的交流电压值,将交流电压值转为0~5V直流电压信号,通过CPU内部AD转换模块进行数据采集。
所述CPU电路的报警信号输出端口与报警电路的报警信号输入端口相连。
所述蓄电池检测电路采用Sentinal 2-HV传感器。蓄电池检测电路采用LEM公司的Sentinal 2-HV传感器在线检测各单体蓄电池的电压和内部阻抗,将传感器输出的S-BUS串行通信总线信号通过U11、U12、U13及外围电路构成的调理电路转换为RS-232信号,再通过U10及外围电路将RS-232信号转为TTL电平信号送入CPU。
所述CPU电路的信号传输端口与日历时钟电路的信号传输端口相连。日历时钟电路可为CPU提供实时日期和时间值,为系统发生各种状态的变化提供精确时间。
所述蓄电池检测电路的检测信号输出端口通过通信电路与CPU电路的检测信号输入端口相连。
所述继电器控制电路的电源端口、485通讯电路的电源端口、交流电压检测电路的电源端口、蓄电池检测电路的电源端口、液晶显示电路的电源端口、按键电路的电源端口、EEPROM电路的电源端口、CPU电路的电源端口分别与电源转换电路的电能输出端口相连。电源转换电路将供电源由24V变为5V,并起到隔离和滤波的作用。
所述CPU电路采用PIC18F6621芯片U1,U1的1~38脚分别与D1、D2、RELAY、TX2、RX2、ROL5、RESET、ROL4、GND、+5V、ROL3、ROL2、ROL1、CL5、CL4、CL3、CL2、CL1、+5V、GND、+5V基准、GND、VOLTAGE、LED-1、GND、+5V、TM-IO、TM-CLK、TM-RST、T/R、TX1、RX1、BUZZ、SCL、SDA、WP、PGD、+5V对应相连,U1的39脚分别与晶振X1一端、电容C2一端相连,C2另一端分别与地、电容C3一端相连,C3另一端分别与X1另一端、U1的40脚相连,U1的41~46脚分别与GND、PGC、LCD#CS3、LCD#CS2、LCD#CS1、LED-2相连,U1的49~63脚分别与FD7~FD1、GND、+5V、FD0、LCD#BLA、LCD#RST、LCD#E、LCD#WR、LCD#RS对应相连;+5V分别与电阻R1一端、二极管D1阴极相连,R1另一端分别与电容C1一端、电阻R2一端、D1阳极相连,C1另一端接地,R2另一端分别与RESET、接插件J1的1脚相连,J1的2~6脚分别与+5V、GND、PGD、PGC、+5V对应相连。
所述X1采用22.1184MHz/50PPM晶振,C2和C3采用18pF,R1采用10K电阻,D1采用1N4148二极管,C1采用0.1uF电容,R2采用1K电阻。
所述电源转换电路包括接插件J2,J2的2脚分别与24V、二极管D2阳极相连,D2阴极分别与电容E1正极、B2405S芯片P1的1脚相连,P1的2脚分别与E1负极、电阻R3一端、EARTH、J2的1脚相连,R3另一端分别与P1的3脚、电容E2负极、GND、电容E3负极相连,电容E3正极分别与+5V、电感L1一端相连,L1另一端分别与E2正极、P1的4脚相连。
所述D2采用IN4004二极管,E1采用220uF/50V电容,R3采用10M/0.5W电阻,E2采用4.7uF/50V电容,E3采用100uF/16V电容,L1采用100uH电容。
所述交流电压检测电路包括HNV025A 芯片U2,U2的1脚通过电阻R4接接插件J3的2脚,U2的2脚接J3的1脚,U2的3、4脚分别与-15V、+15V对应相连,U2的5脚分别与电阻R5一端、电阻R6一端相连,R5另一端接地,R6另一端分别与LM324芯片CA1的2脚、电阻R7一端相连,CA1的3脚分别与电阻R8一端、电阻R9一端相连,R8另一端分别与R9另一端、地相连,CA1的4脚接+15V,CA1的11脚接-15V,CA1的1脚分别与R7另一端、R10一端相连,R10另一端分别与电阻R11一端、CA1的6脚相连,CA1的5脚分别与电阻R12一端、电阻R13一端相连,R12另一端分别与地、R13另一端相连,CA1的7脚分别与R11另一端、CA1的10脚相连,CA1的9脚分别与CA1的8脚、电阻R14一端相连,R14另一端分别与电容C4一端、电阻R15一端相连,C4另一端接地,R15另一端分别与稳压管D3阴极、二极管D4阴极、VOLTAGE相连,D3阳极分别与D4阳极、地相连;接插件J4的1、2、3脚分别与+15V、-15V、地对应相连。
所述R4采用27k/5W电阻,R5采用200电阻,R6、R7、R8、R9采用30K电阻,R10、R11、R12、R13采用15K电阻,R14、R15采用200K电阻,C4采用0.1uF电容,D3采用1N4733A稳压管,D4采用1N4148二极管。
MAX6350芯片U3的2脚分别与+15V、电容C5一端相连,C5另一端分别与地、U3的4脚相连,U3的6脚接+5V基准;
所述按键电路包括排阻RA1的1~6脚分别与+5V、CL1~CL5脚对应相连;
RL1通过电阻R16接ROL1;RL2通过电阻R17接ROL2;RL3通过电阻R18接ROL3;RL4通过电阻R19接ROL4;RL5通过电阻R20接ROL5;
接插件J5的1~10脚分别与CL1~CL5、RL1~RL5对应相连。
所述C5采用0.1uF电容,R16~R20采用33电阻,RA1采用排阻2K*5。
所述液晶显示电路采用LM19264D芯片U4,U4的1脚接GND,U4的2脚分别与+5V、电阻R21一端相连,R21另一端分别与电阻R22一端、VO、U4的3脚相连,U4的4~20脚分别与LCD#RS、LCD#WR、LCD#E、FD0~FD7、LCD#CS1、LCD#RST、LCD#CS2、LCD#CS3、R22另一端、NPN三极管Q1发射极对应相连,Q1的集电极分别与+5V、电阻R23一端相连,R23另一端分别与LCD#BLA、电阻R24一端相连,R24另一端接Q1的基极。
所述R21采用51K电阻,R22采用6K电阻,Q1采用9014三极管,R23、R24采用1K电阻。
所述485通讯电路包括SP485芯片U5,U5的1脚接RX1,U5的2、3脚接T/R,U5的4脚接TX1,U5的5脚接地,U5的6脚分别与电阻R26一端、电阻R27一端相连,R26另一端分别与U5的7脚、电阻R25一端相连,R25另一端分别与485B、电阻R28一端相连,电阻R28另一端分别与R27另一端、485A相连;U5的8脚分别与+5V、电容C6一端相连,C6另一端接地;接插件J6的1~5脚分别与485A、485B、K1、K2、地对应相连。
所述R26采用120/0.25W电阻,R25和R27采用20/0.25W电阻,R28采用1M电阻,C6采用0.1uF电容。
所述报警电路包括NPN三极管Q2、PNP三极管Q3、PNP三极管Q4,Q2的基极通过电阻R29接BUZZ,Q2的集电极接+5V,Q2的发射极接蜂鸣器BZ1正极,BZ1负极接地;
Q3的基极通过电阻R30接LED-1,Q3的集电极接地,Q3的发射极接发光二极管LED1阴极,LED1阳极通过电阻R31接+5V;
Q4的基极通过电阻R32接LED-2,Q4的集电极接地,Q4的发射极接发光二极管LED2阴极,LED2阳极通过电阻R33接+5V。
当并网点电压未发生超压时,绿色二极管发光,红色二极管熄灭。当并网点电压发生超压,储能系统开始对蓄电池组充电时,红色二极管发光,绿色二极管熄灭,蜂鸣器每隔1分钟响1次,实现声光报警功能。
所述R29采用820电阻,Q2采用9014三极管,Q3、Q4采用9012三极管,R30、R32采用20电阻,LED1采用LED_RED,LED2采用LED_GREEN,R31和R33采用820。
所述EEPROM电路采用AT24C128芯片U6,U6的1、2、3、4接地,U6的5脚分别与SDA、电阻R35一端相连,R35另一端分别与电阻R34一端、+5V、电容C7一端、U6的8脚相连,C7另一端接地,U6的7脚接WP,U6的6脚分别与SCL、R34另一端相连。
所述C7采用0.1uF电容,R34和R35采用4.7K电阻。
所述日历时钟电路采用HT1380芯片U7,U7的2脚分别与晶振X2一端、电容C9一端相连,C9另一端分别与地、电容C10一端相连,C10另一端分别与X2另一端、U7的3脚相连,U7的4脚接地,U7的5、6、7分别与TM-RST、TM-IO、TM-CLK对应相连,U7的8脚分别与二极管D5阴极、电容C8一端、二极管D6阴极相连,D5阳极接电池B1正极,B1负极接地,C8另一端接地,D6阳极接+5V。
所述C9、C10采用8pF电容,X2采用32.768KHz/5PPM晶振,B1采用BATTERY CR2032,D5采用1N4148二极管,C8采用0.1uF电容,D6采用1N4148二极管。
所述继电器控制电路包括74HC373芯片U8、TLP521-4芯片U9、IRF9530管A1、IRF9530管A2,U8的4、7、1、11、10、20、6、5脚分别与D1、D2、GND、RELAY、GND、+5V、KA2、KA1对应相连;
U9的1脚通过电阻R37分别与+5V、电阻R36一端相连,R36另一端接U9的3脚,U9的2脚接KA1,U9的4脚接KA2,U9的13脚分别与EARTH、U9的15脚相连,U9的14脚分别与KM2、电阻R39一端相连,R39另一端分别与电阻R38一端、24V相连,R38另一端分别与KM1、U9的16脚相连;
A1的G极分别与电阻R40一端、肖特基二极管D7阳极相连,R40另一端接KM1,D7阴极分别与A1的S极、24V相连,A1的D极分别与K1、二极管D8阴极相连,D8阳极接地;
A2的G极分别与电阻R41一端、肖特基二极管D9阳极相连,R41另一端接KM2,D9阴极分别与A2的S极、24V相连,A2的D极分别与K2、二极管D10阴极相连,D10阳极接地。
U8起到锁存控制信号的作用,当CPU收到干扰程序跑飞时,输出引脚D1、D2的信号不稳定,此时U8输出引脚KA1、KA2信号保持稳定不变,避免继电器产生误动, A1、A2用于驱动继电器K1、K2,U9起到隔离的作用。U10与图6的U11通信。
所述R36、R37采用360电阻,R38、R39采用10K电阻,R40、R41采用20K电阻,D7、D9采用4.3V肖特基二极管,D8、D10采用1N4007二极管。
所述通信电路采用ICL232芯片U10,U10的11、12脚分别与TX2、RX2对应相连,U10的16脚分别与+5V、电容E4正极相连,U10的1脚接电容E5正极,E5负极接U10的3脚,U10的2脚接电容E6正极,E6负极分别与E4负极、电容E7负极、地、U10的15脚相连,U10的6脚接E7负极,U10的5脚接电容E8的负极,E8的正极接U10的4脚,U10的13、14脚分别与RS232-RX、RS232-TX对应相连;接插件J7的1~4脚分别与+5V、GND、RS232-TX、RS232-RX对应相连。
所述E4~E8采用0.1uF电容。
所述蓄电池检测电路包括B0505芯片P2、Sentinel 2-HV芯片JP1、Sentinel 2-HV芯片JP2、ICL232芯片U11、TIL117芯片U12和TIL117芯片U13,P2的2脚分别与电感L2一端、电容C13一端相连,L2另一端分别与电容C12一端、电容C11一端、+5V相连,C11另一端分别与地、C12另一端、C13另一端、P2的1脚相连,P2的3脚分别与电容C14一端、电容C15一端、电容E9负极、S-GND、电容E10负极相连,E10正极分别与VCC5V、E9正极、C15另一端、电感L3一端相连,L3另一端分别与P2的4脚、C14另一端相连;
接插件J8的1~4脚分别与+5V、GND、RS232-TX、RS232-RX对应相连;
U11的11、12脚分别与DOUT、DIN对应相连,U11的16脚分别与+5V、电容E11正极相连,U11的1脚接电容E12正极,E12负极接U11的3脚,U11的2脚接电容E13正极,E13负极分别与E11负极、电容E14负极、地、U11的15脚相连,U11的6脚接E14负极,U11的5脚接电容E15的负极,E15的正极接U11的4脚,U11的13、14脚分别与RS232-RX、RS232-TX对应相连;
JP1的1脚分别与S-TXD、JP2的1脚相连,JP1的2脚分别与JP1的4脚、JP2的2脚、JP2的4脚、S-GND相连,JP1的3脚分别与S-RXD、JP2的3脚相连,JP1的5脚分别与JP1的6脚、BAT1-N相连,JP1的7脚分别与JP1的8脚、BAT1-P相连,JP2的5脚分别与JP2的6脚、BAT2-N相连,JP2的7脚分别与JP2的8脚、BAT2-P相连;
接插件J9的1~4脚分别与BAT1-P、BAT1-N、BAT2-P、BAT2-N对应相连;
U12的4脚分别与DOUT、电阻R42一端相连,R42另一端接+5V,U12的3脚接地,U12的1脚接TLV2472芯片CA2的1脚,CA2的8脚接VCC5V,CA2的4脚分别与S-GND、电阻R44一端相连,R44另一端分别与CA2的3脚、电阻R45一端相连,R45另一端接VCC5V,CA2的2脚分别与电阻R46一端、电容C16一端、电阻R47一端相连,R47另一端接S-TXD,R46另一端分别与电阻R43一端、电容C16另一端、S-GND相连,R43另一端接U12的2脚;
U13的1脚接DIN,U13的2脚通过电阻R48接地,U13的4脚接VCC5V,U13的3脚分别与S-RXD、电阻R49一端相连,R49另一端接S-GND。
所述C11采用22uF,C12采用100nF,L2采用4.7uH,C13采用100nF,C14采用100nF,L3采用4.7uH,C15采用0.1uF,E9采用100uF,E10采用220uF,E11~E15采用0.1uF电容,R42、R43采用1K电阻,R44采用4.3K电阻,R45采用680电阻,R46采用1K电阻,C16采用680pF,R47采用2.4K电阻,R48采用470电阻,R49采用1K电阻。
本实用新型蓄电池检测电路具有信号隔离功能(图6中U12和U13及外围电路),蓄电池检测电路与CPU电路之间是通过RS-232电平信号通信(通过U10和U11及外围电路实现),通信距离可达15米,蓄电池检测电路可单独安装在蓄电池组附近。
本实用新型的电源和地分为3组,第1组是24V和EARTH,为电压转换电路和驱动继电器线圈供电;第2组是+5V,+15V,-15V,GND(图中最多的三横线表示的地),这是为主控制电路板供电用的;第3组是VCC5V和S-GND(图中用倒三角表示的地),这是为蓄电池检测电路供电的地。这3种电源是相互隔离的。
安装使用时,将光伏并网逆变器的485通讯口用屏蔽双绞线与本实用新型过压调节系统的485通讯电路接口相连;将储能系统(图1中光伏并网发电与储能系统构成充放电回路,从电网将交流电能转换为直流电能,通过蓄电池组存储起来,还可以将存储起来的电能输送到并网逆变器的直流输入端,通过并网逆变器输送给电网。继电器K1控制储能系统是否从电网吸收电能为蓄电池组充电,稳压直流开关电源将电网的交流电整流为直流电,充放电控制器对蓄电池组的充电和放电,直流升压器将充放电控制器输出的电压较低的直流电提升至并网逆变器直流输入端需要的电压较高的直流电,继电器K2控制储能系统是否向并网逆变器输入端输送电能。光伏并网逆变器可选用科华数据股份有限公司产品,型号为SPI4000-B2。继电器K1可选用德力西电气有限公司生产的固态继电器,型号为CDG1-1DA/25A。稳压直流开关电源可选用杭州煌洋电子有限公司的产品,型号为HYJ-3000E。充放电控制器可选用北京汇能精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产品,型号为VS6048AU。蓄电池组可选用4块江苏华富蓄电池有限公司生产的型号为6-GFM-50的免维护铅酸蓄电池,每块电池电压12V、容量50Ah,将4块串联使用后形成电压48V、容量50Ah的蓄电池组。直流升压器可选用苏州亿光达电子有限公司生产的产品,型号为S2000-48/280。继电器K2可选用德力西电气有限公司生产的固态继电器,型号为CDG1-1DD/25A)中继电器K1和K2的输入控制端口与本实用新型过压调节系统的的继电器控制电路输出控制端口相连;交流电网电压信号的输出端口与交流电压检测电路的取样输入端口相连;蓄电池组中各单体蓄电池的正、负极与蓄电池检测电路的输入端口相连;液晶显示电路的信号传输端口与CPU电路的信号传输端口相连;按键电路的控制信号输入端口与外部键盘的控制信号输出端口相连。
如图7所示,本实用新型过压调节系统开始工作时,首先设置检测周期、逆变器输出功率阈值T1(T1为逆变器额定输出功率与充放电控制器额定输出功率的差值)、蓄电池内阻阈值T2、蓄电池组上限电压T3、蓄电池组下限电压T4初始参数,并使继电器K1和K2保持常开状态,然后采集交流电压值U。
如果U>265V,则进入程序支路1,判断各块蓄电池内阻是否大于T2,如果大于T2,则液晶显示屏显示有个别蓄电池内阻过大,需要更换,并给出需要更换的蓄电池的序号,然后进入检测周期等待。如果不大于T2,则继续判断蓄电池组电压是否小于T3,如果小于T3,则断开K1,停止充电,并进入检测周期等待;如果大于T3,则闭合K1,开始对蓄电池组充电。继续采集交流电压值U,如果U>250V,则重复程序支路1的循环;如果U<250V,则断开K1,停止充电,并进入检测周期等待。
如果U<265V,则进入程序支路2。继续判断U是否小于240V,如果U>240V,则断开K2,停止放电,进入检测周期等待。如果U<240V,采集逆变器输出功率值,如果逆变器输出功率大于阈值T1,则断开K2,停止放电,进入检测周期等待。如果逆变器输出功率小于阈值T1,判断蓄电池组电压是否大于T4,如果不大于T4,则断开K2,停止放电,进入检测周期等待;如果大于T4,则闭合K2,蓄电池组开始放电,并重复程序支路2的循环。
系统每经过检测周期等待时间结束后重复上述循环程序执行步骤进行过压调节。
当并网点电压超过一定阈值时,启动储能系统作为配电网负载,吸收光伏系统发出的部分电能,将并网点电压拉低。当并网点电压低于一定阈值时将储能系统存储的电能通过并网逆变器送入电网。既防止了局部电网超压,又减少了光伏发电功率的浪费。
本实用新型通过交流电压检测电路可检测并网点电压,储能系统作为负荷进行调压,并将存储的电能在适当情况重新送入电网。
可以理解的是,以上关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描述,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并非受限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描述的技术方案,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仍然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修改或等同替换,以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只要满足使用需要,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4)

1.一种光伏并网电站电网过压调节系统,包括继电器控制电路、485通讯电路、交流电压检测电路、蓄电池检测电路、液晶显示电路、按键电路、EEPROM电路和CPU电路,其特征在于CPU电路的信号传输端口与485通讯电路的信号传输端口相连,交流电压检测电路的检测信号输出端口与CPU电路的检测信号输入端口相连,蓄电池检测电路的检测信号输出端口与CPU电路的检测信号输入端口相连,液晶显示电路的显示信号输入端口与CPU电路的显示信号输出端口相连,按键电路的控制信号输出端口与CPU电路的控制信号输入端口相连,EEPROM电路的信号传输端口与CPU电路的信号传输端口相连,继电器控制电路的控制信号输入端口与CPU电路的控制信号输出端口相连;
通信电路采用ICL232芯片U10,U10的11、12脚分别与TX2、RX2对应相连,U10的16脚分别与+5V、电容E4正极相连,U10的1脚接电容E5正极,E5负极接U10的3脚,U10的2脚接电容E6正极,E6负极分别与E4负极、电容E7负极、地、U10的15脚相连,U10的6脚接E7负极,U10的5脚接电容E8的负极,E8的正极接U10的4脚,U10的13、14脚分别与RS232-RX、RS232-TX对应相连;接插件J7的1~4脚分别与+5V、GND、RS232-TX、RS232-RX对应相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光伏并网电站电网过压调节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E4~E8采用0.1uF电容。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光伏并网电站电网过压调节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蓄电池检测电路包括B0505芯片P2、Sentinel 2-HV芯片JP1、Sentinel 2-HV芯片JP2、ICL232芯片U11、TIL117芯片U12和TIL117芯片U13,P2的2脚分别与电感L2一端、电容C13一端相连,L2另一端分别与电容C12一端、电容C11一端、+5V相连,C11另一端分别与地、C12另一端、C13另一端、P2的1脚相连,P2的3脚分别与电容C14一端、电容C15一端、电容E9负极、S-GND、电容E10负极相连,E10正极分别与VCC5V、E9正极、C15另一端、电感L3一端相连,L3另一端分别与P2的4脚、C14另一端相连;
接插件J8的1~4脚分别与+5V、GND、RS232-TX、RS232-RX对应相连;
U11的11、12脚分别与DOUT、DIN对应相连,U11的16脚分别与+5V、电容E11正极相连,U11的1脚接电容E12正极,E12负极接U11的3脚,U11的2脚接电容E13正极,E13负极分别与E11负极、电容E14负极、地、U11的15脚相连,U11的6脚接E14负极,U11的5脚接电容E15的负极,E15的正极接U11的4脚,U11的13、14脚分别与RS232-RX、RS232-TX对应相连;
JP1的1脚分别与S-TXD、JP2的1脚相连,JP1的2脚分别与JP1的4脚、JP2的2脚、JP2的4脚、S-GND相连,JP1的3脚分别与S-RXD、JP2的3脚相连,JP1的5脚分别与JP1的6脚、BAT1-N相连,JP1的7脚分别与JP1的8脚、BAT1-P相连,JP2的5脚分别与JP2的6脚、BAT2-N相连,JP2的7脚分别与JP2的8脚、BAT2-P相连;
接插件J9的1~4脚分别与BAT1-P、BAT1-N、BAT2-P、BAT2-N对应相连;
U12的4脚分别与DOUT、电阻R42一端相连,R42另一端接+5V,U12的3脚接地,U12的1脚接TLV2472芯片CA2的1脚,CA2的8脚接VCC5V,CA2的4脚分别与S-GND、电阻R44一端相连,R44另一端分别与CA2的3脚、电阻R45一端相连,R45另一端接VCC5V,CA2的2脚分别与电阻R46一端、电容C16一端、电阻R47一端相连,R47另一端接S-TXD,R46另一端分别与电阻R43一端、电容C16另一端、S-GND相连,R43另一端接U12的2脚;
U13的1脚接DIN,U13的2脚通过电阻R48接地,U13的4脚接VCC5V,U13的3脚分别与S-RXD、电阻R49一端相连,R49另一端接S-GND。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一种光伏并网电站电网过压调节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C11采用22uF,C12采用100nF,L2采用4.7uH,C13采用100nF,C14采用100nF,L3采用4.7uH,C15采用0.1uF,E9采用100uF,E10采用220uF,E11~E15采用0.1uF电容,R42、R43采用1K电阻,R44采用4.3K电阻,R45采用680电阻,R46采用1K电阻,C16采用680pF,R47采用2.4K电阻,R48采用470电阻,R49采用1K电阻。
CN202120165281.1U 2021-01-21 2021-01-21 一种光伏并网电站电网过压调节系统 Active CN21512013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165281.1U CN215120137U (zh) 2021-01-21 2021-01-21 一种光伏并网电站电网过压调节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165281.1U CN215120137U (zh) 2021-01-21 2021-01-21 一种光伏并网电站电网过压调节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120137U true CN215120137U (zh) 2021-12-10

Family

ID=7932482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0165281.1U Active CN215120137U (zh) 2021-01-21 2021-01-21 一种光伏并网电站电网过压调节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12013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868845B (zh) 嵌入式太阳能光伏组件数据监测装置及方法
CN207354054U (zh) 在线电力设备监测系统的供电系统
CN201345506Y (zh) 一种智能化配电柜
CN108347067A (zh) 一种含有电池储能和发电机的微网架构和控制方法
CN205070589U (zh) 一种多功能ac/dc变换装置
CN204761158U (zh) 一种支持光伏电源的电能质量在线监测的箱变测控装置
CN203339805U (zh) 一种基于需求响应的用电负荷管理终端装置
CN215120137U (zh) 一种光伏并网电站电网过压调节系统
CN215120138U (zh) 一种光伏并网电站电网过压调节器
CN102222934B (zh) 光伏并网发电系统孤岛检测方法、装置和系统
CN215646195U (zh) 光伏并网电站电网过压调节装置
CN209805398U (zh) 一种用于充电桩的保护电路
CN201742167U (zh) 配电系统智能监控终端
CN112882495A (zh) 一种光伏发电系统角度调节方法
CN102769295A (zh) 一种风电变流器静态无功补偿系统及方法
CN204633347U (zh) 一种智能微电网控制系统
CN112886603A (zh) 一种电网过压调节装置
CN102074966B (zh) 在配网终端中结合分布式发电与配电网络的系统及方法
CN112821409A (zh) 电网过压调节系统
CN108429243A (zh) 解列装置和水电系统
CN114285371A (zh) 高可靠性光伏发电系统智能监测通讯汇流箱及方法
CN201893598U (zh) 自动侦测和控制的充电电源设备
CN112882496B (zh) 一种改进的光伏系统角度调节方法
CN203243112U (zh) 直流电源
CN112882497B (zh) 一种角度超前式光伏系统调节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