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119284U - 一种可以正反接的连接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可以正反接的连接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119284U
CN215119284U CN202121503142.1U CN202121503142U CN215119284U CN 215119284 U CN215119284 U CN 215119284U CN 202121503142 U CN202121503142 U CN 202121503142U CN 215119284 U CN215119284 U CN 21511928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ductive contact
sheet
connecting wire
contact piece
groo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1503142.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罗日喜
林华飞
钱伟聪
谢小丹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zhou Susheng Technology Servic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zhou Susheng Technology Servic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zhou Susheng Technology Service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zhou Susheng Technology Servic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1503142.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11928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11928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11928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nnections Effected By Soldering, Adhesion, Or Permanent Deformation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可以正反接的连接装置,包括多个片状连接线、上壳和下壳,所述片状连接线的一端连接有导电触点组件,片状连接线的另一端与导电触点组件、连接器接头、电源插头或负载电连接,所述导电触点组件包括嵌装在片状连接线上下表面的第一导电触片和第二导电触片;所述下壳上端面延伸设置有至少两个插装凸边部,插装凸边部之间围成用于叠装导电触点组件的叠装槽。本实用的结构设计合理,可将多根片状连接线端部的导电触点组件叠装在叠装槽,通过一根有源的片状连接线即可向多根无源的片状连接线供电,操作使用方便;可作为积木部件使用,增强了积木玩具的操作趣味性。

Description

一种可以正反接的连接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导电部件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可以正反接的连接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同类技术中连接线的母头公头是分开的,分别带有正负极之分,且方向是固定的只能往一个方向连接,导电的介质一般使用的是漆包线、刺破线、铜线、铁线等金属导电材料,在使用场景和方式上有所限制,端子跟线材连接的操作复杂,费时费力,且容易出现线头接触导致的短路、零件夹断导致的断路、成本高等故障,一旦出现故障,会对产品造成不同程度上的损伤,且二次拆装容易造成产品某些易损零部件的损坏。本发明主要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解决在塑料件中的负载跟电源之间的连接困难、需要特定方向连接、成本高、可靠性低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以正反接的连接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可以正反接的连接装置,包括多个片状连接线、上壳和下壳,所述片状连接线的一端连接有导电触点组件,片状连接线的另一端与导电触点组件、连接器接头、电源插头或负载电连接,所述导电触点组件包括嵌装在片状连接线上下表面的第一导电触片和第二导电触片;
所述下壳上端面延伸设置有至少两个插装凸边部,插装凸边部之间围成用于叠装导电触点组件的叠装槽,所述的上壳的下端面开设有用于与插装凸边部插装配合的上壳插装槽,上壳插装槽内部延伸有用于抵压导电触点组件的抵压柱。
优选的,所述的上壳上端面延伸有凸出颗粒,所述的下壳下端面开设有用于与凸出颗粒嵌装配合的下壳嵌装槽。
优选的,所述的第一导电触片采用圆弧形导电触片,所述的第二导电触片采用采用圆形导电触片,第二导电触片位于圆弧形导电触片的圆心处。
优选的,所述片状连接线的端部采用圆形端片,圆形端片的直径尺寸大于片状连接线的宽度尺寸。
优选的,所述的叠装槽为圆弧叠装槽。
优选的,所述的上壳的下端面侧边还开设有供片状连接线穿过的缺口槽。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的结构设计合理,可将多根片状连接线端部的导电触点组件叠装在叠装槽,当上壳和下壳盖合后,抵压柱会抵压最上方的导电触点组件,使得各个第一导电触片接触导通,各个第二导电触片接触导通,只要其中一条片状连接线作为有源连接线,与供电端导通,其余的片状连接线即可为无源连接线,可用于对接导通对应的负载,通过一根有源的片状连接线即可向多根无源的片状连接线供电,操作使用方便;且由于片状连接线3的上下端面均设置有导电触点组件,因此,导电触点组件叠装时,不用考虑正反方向正负极的连接方向;扁平化的设计提高整个连接导体可靠性,避免了繁琐导线的使用,降低了使用成本,节省了安装的时间,使用方式也更为多变;本实用新型的可以正反接的连接装置作为积木部件使用后,凸出颗粒可以插装进其他积木部件的积木凹槽中,其他积木部件的积木颗粒可与下壳嵌装槽拼接组装,增强了积木玩具的操作趣味性。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可以正反接的连接装置的立体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2为一种可以正反接的连接装置的立体组装结构示意图;
图3为一种可以正反接的连接装置中上壳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一种可以正反接的连接装置中下壳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一种可以正反接的连接装置中实施例1片状连接线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一种可以正反接的连接装置中实施例2片状连接线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一种可以正反接的连接装置中实施例3片状连接线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一种可以正反接的连接装置中实施例4片状连接线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上壳,11-凸出颗粒,12-上壳插装槽,13-抵压柱,14-缺口槽,2-下壳,21-插装凸边部,22-叠装槽,23-下壳嵌装槽,3-片状连接线,31-导电触点组件,311-第一导电触片,312-第二导电触片,4-负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5,实施例1:一种可以正反接的连接装置,包括多个片状连接线3、上壳1和下壳2,所述片状连接线3的一端连接有导电触点组件31,片状连接线3的另一端与导电触点组件31电连接,所述导电触点组件31包括嵌装在片状连接线3上下表面的第一导电触片311和第二导电触片312;显然,片状连接线3内部有两根内部导线,其中一根内部导线的两端分别与片状连接线3两端的第一导电触片311电连接,另一根内部导线的两端分别与片状连接线3两端的第二导电触片312电连接;
显然,为了方便直接对接电源,将其中一根片状连接线3的端部设计为导电触点组件31,该根片状连接线3的另一端对接电源插头或连接器接头,连接器接头可采用现有技术中的USB接头或Type-C接头。
所述下壳2上端面延伸设置有至少两个插装凸边部21,插装凸边部21之间围成用于叠装导电触点组件31的叠装槽22,所述的上壳1的下端面开设有用于与插装凸边部21插装配合的上壳插装槽12,上壳插装槽12内部延伸有用于抵压导电触点组件31的抵压柱13。
本实用的结构设计合理,可将多根片状连接线3端部的导电触点组件31叠装在叠装槽22,当上壳1和下壳2盖合后,抵压柱13会抵压最上方的导电触点组件31,使得各个第一导电触片311接触导通,各个第二导电触片312接触导通,只要其中一条片状连接线3作为有源连接线,与供电端导通,其余的片状连接线3即可为无源连接线,可用于对接导通对应的负载,通过一根有源的片状连接线3即可向多根无源的片状连接线3供电,操作使用方便。
由于片状连接线3的上下端面均设置有导电触点组件31,因此,导电触点组件31叠装时,不用考虑正反方向正负极的连接方向;扁平化的设计提高整个连接导体可靠性,避免了繁琐导线的使用,降低了使用成本,节省了安装的时间,使用方式也更为多变。
其中,为了方便与积木部件进行拼接组装,所述的上壳1上端面延伸有凸出颗粒11,所述的下壳2下端面开设有用于与凸出颗粒11嵌装配合的下壳嵌装槽23。
当然,本实用新型的可以正反接的连接装置作为积木部件使用后,凸出颗粒11可以插装进其他积木部件的积木凹槽中,其他积木部件的积木颗粒可与下壳嵌装槽23拼接组装,增强了积木玩具的操作趣味性。
请参阅图5,所述的第一导电触片311采用圆弧形导电触片,所述的第二导电触片312采用采用圆形导电触片,第二导电触片312位于圆弧形导电触片的圆心处。
在本实施例中,片状连接线3的端部采用圆形端片,圆形端片的直径尺寸大于片状连接线3的宽度尺寸。为了便于与圆形端片进行限位配合,显然,所述的叠装槽22可采用圆弧叠装槽。所述的上壳1的下端面侧边还开设有供片状连接线3穿过的缺口槽14。
显然,第二导电触片312还可采用三角形触片、正方形触片、长方形触片或不规则形状触片。第一导电触片311还可采用三角形边框状触片、正方形边框状触片、长方形边框状触片或不规则形边框状触片。第二导电触片312位于第一导电触片311的中心处。
请参阅图6,实施例2:一种可以正反接的连接装置,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片状连接线3的端部采用矩形端片。显然,为了限位配合,矩形端片的直径尺寸可设计成大于片状连接线3的宽度尺寸,对应的叠装槽22可采用与矩形端片尺寸匹配的矩形叠装槽。
请参阅图7,实施例3:一种可以正反接的连接装置,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片状连接线3的另一端与负载4电连接,显然,显然,片状连接线3内部有两根内部导线,其中一根内部导线的端部与片状连接线3的第一导电触片311电连接,该根内部导线的另一端与负载的一个极端电连接,而另一根内部导线的端部与片状连接线3的第二导电触片312电连接,该根内部导线的另一端与负载的另一个极端电连接,在本实施例中,负载4采用LED灯珠。
片状连接线3的的端部采用圆形端片,圆形端片的直径尺寸大于片状连接线3的宽度尺寸。为了便于与圆形端片进行限位配合,显然,所述的叠装槽22可采用圆弧叠装槽。
请参阅图8,实施例4:一种可以正反接的连接装置,与实施例3的区别在于,片状连接线3的另一端通过延伸的电气引脚与负载4电连接,片状连接线3的端部采用矩形端片。
实施例5:一种可以正反接的连接装置,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抵压柱13的端面还延伸有定位针(图中未示出),所述的第二导电触片312圆心处开设有定位孔(图中未示出),定位针穿过定位孔靠近或接触下壳2上端面。如此结构布置,使得片状连接线3端部叠装的结构更稳定可靠。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实用新型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Claims (6)

1.一种可以正反接的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片状连接线(3)、上壳(1)和下壳(2),所述片状连接线(3)的一端连接有导电触点组件(31),片状连接线(3)的另一端与导电触点组件(31)、连接器接头、电源插头或负载(4)电连接,所述导电触点组件(31)包括嵌装在片状连接线(3)上下表面的第一导电触片(311)和第二导电触片(312);
所述下壳(2)上端面延伸设置有至少两个插装凸边部(21),插装凸边部(21)之间围成用于叠装导电触点组件(31)的叠装槽(22),所述的上壳(1)的下端面开设有用于与插装凸边部(21)插装配合的上壳插装槽(12),上壳插装槽(12)内部延伸有用于抵压导电触点组件(31)的抵压柱(1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以正反接的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上壳(1)上端面延伸有凸出颗粒(11),所述的下壳(2)下端面开设有用于与凸出颗粒(11)嵌装配合的下壳嵌装槽(23)。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以正反接的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导电触片(311)采用圆弧形导电触片,所述的第二导电触片(312)采用采用圆形导电触片,第二导电触片(312)位于圆弧形导电触片的圆心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可以正反接的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片状连接线(3)的端部采用圆形端片,圆形端片的直径尺寸大于片状连接线(3)的宽度尺寸。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可以正反接的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叠装槽(22)为圆弧叠装槽。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所述的一种可以正反接的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上壳(1)的下端面侧边还开设有供片状连接线(3)穿过的缺口槽(14)。
CN202121503142.1U 2021-07-02 2021-07-02 一种可以正反接的连接装置 Active CN21511928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503142.1U CN215119284U (zh) 2021-07-02 2021-07-02 一种可以正反接的连接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503142.1U CN215119284U (zh) 2021-07-02 2021-07-02 一种可以正反接的连接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119284U true CN215119284U (zh) 2021-12-10

Family

ID=793133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1503142.1U Active CN215119284U (zh) 2021-07-02 2021-07-02 一种可以正反接的连接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11928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602299B (zh) 公母对插式连接器
CN201667411U (zh) 电连接器
WO2016029707A1 (zh) 一种可正反方向对插的usb插头
CN112787129A (zh) 一种新型电连接器
CN205811113U (zh) 电连接器
CN203850544U (zh) 电连接器
WO2023123623A1 (zh) 接触端子、电连接器及电子设备
CN215119284U (zh) 一种可以正反接的连接装置
TW201725812A (zh) 電連接器及其料帶結構
CN106159501A (zh) 一种鱼眼端子
CN216289105U (zh) 电源连接器、下盒体以及复合光模块
CN210607346U (zh) 动力电池连接端子结构
CN205985434U (zh) 一种鱼眼端子
CN2494051Y (zh) 组合式连接器
CN202019060U (zh) 导电端子及应用导电端子的免焊接连接器插板
CN214797805U (zh) 一种新型电连接器
CN201490384U (zh) 一种排针式电连接器
CN220527229U (zh) 一种多触点大面积鱼眼端子
CN210779242U (zh) 插头及具有该插头的数据线
CN220138743U (zh) 一种石墨烯应用的高效电源和信号传输的连接器母端
CN201392861Y (zh) 具有连接装置的电池
CN221727587U (zh) 一种电连接器
CN217589503U (zh) 新型高压端子组合
CN217607064U (zh) 可承载大电流的Type-C连接器
CN217306417U (zh) 一种静插端子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