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084271U - 一种颈椎治疗仪 - Google Patents
一种颈椎治疗仪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5084271U CN215084271U CN202121026424.7U CN202121026424U CN215084271U CN 215084271 U CN215084271 U CN 215084271U CN 202121026424 U CN202121026424 U CN 202121026424U CN 215084271 U CN215084271 U CN 215084271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odule
- therapeutic apparatus
- cervical vertebra
- physiotherapy
- apparatus body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Orthopedics, Nursing, And Contraception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人体理疗保健技术领域,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颈椎治疗仪。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颈椎治疗仪,包括底座和设置在底座顶部的治疗仪本体,所述治疗仪本体与底座可拆卸连接;所述治疗仪本体的上表面设置为中部高、顶端和底端均低的平滑弯曲形状,所述治疗仪本体的上表面还设置为中部低、左端和右端均高的平滑弯曲形状;所述治疗仪本体的左端和右端均设置有连接耳。本实用新型与用户颈椎部位的贴合度佳,治疗效果好,同时可适用于不同的使用场景。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人体理疗保健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颈椎治疗仪。
背景技术
当今我国各种慢性病低龄化,对于办公族、学生等群体,由于其久坐伏案的生活特性,极易引发慢性颈肌损伤疾病。针对该现状,颈椎治疗仪应运而生。颈椎治疗仪对于治疗颈型颈椎病具有比较好的效果,其能够有效促进人体局部的血液循环,缓解人体局部的肌肉酸痛和调节神经功能等作用。
现有技术中,颈椎治疗仪通常设置为环形,如公开号为CN209060361U的中国专利,其公开了一种颈椎治疗装置,包括颈椎护枕和主控装置,颈椎护枕上设有至少一个金属导电片,且至少一个金属导电片位于颈椎护枕的用于与人体颈椎贴靠的一侧面上,至少一个金属导电片与主控装置电连接。上述现有技术在使用过程中,需将颈椎护枕环绕设置在用户脖子上,然后通过主控装置控制金属导电片向人体颈椎部位输出治疗脉冲,由此实现颈椎治疗。然而,该现有技术在使用过程中,与用户颈椎部位肌肉的整体贴合度差,只能实现对用户后颈部的局部治疗,造成对颈椎的治疗效果不佳。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颈椎治疗仪。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颈椎治疗仪,包括底座和设置在底座顶部的治疗仪本体,所述治疗仪本体与底座可拆卸连接;所述治疗仪本体的上表面设置为中部高、顶端和底端均低的平滑弯曲形状,所述治疗仪本体的上表面还设置为中部低、左端和右端均高的平滑弯曲形状;所述治疗仪本体的左端和右端均设置有连接耳。
可选地,所述治疗仪本体包括壳体、脉冲发生装置、控制模块、第一理疗驱动模块和电源模块;所述脉冲发生装置设置在壳体的顶部,所述控制模块、第一理疗驱动模块和电源模块均设置在壳体内,所述控制模块通过第一理疗驱动模块和脉冲发生装置电连接,所述控制模块和第一理疗驱动模块均与电源模块电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脉冲发生装置由壳体上表面的中部延伸铺设至壳体上表面的底端。
进一步地,所述治疗仪本体还包括加热驱动模块和加热发生装置,所述加热发生装置设置在脉冲发生装置的底部,所述加热驱动模块设置在壳体内,所述控制模块通过加热驱动模块与加热发生装置电连接,所述加热驱动模块与电源模块电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治疗仪本体还包括提示模块,所述提示模块设置在壳体内,所述提示模块与控制模块和电源模块电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治疗仪本体还包括无线收发模块,所述无线收发模块设置在壳体内,所述无线收发模块与控制模块和电源模块电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治疗仪本体还包括第二理疗驱动模块和外接理疗接口,所述控制模块通过第二理疗驱动模块与外接理疗接口电连接,所述外接理疗接口设置在壳体上。
可选地,所述治疗仪本体的下表面沿左右方向设置为弧形。
可选地,所述底座的上部开设有收纳腔,所述底座的上部设置有第一卡扣,所述治疗仪本体的下部配合第一卡扣设置有第一卡槽。
可选地,所述底座的底部设置有防滑纹。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集中体现在:
1)与用户颈椎部位的贴合度佳,治疗效果好。具体地,本实用新型在使用过程中,可将治疗仪本体的上表面与用户的颈椎后部接触,治疗仪本体的顶端位于颈椎和头部的交接部位,治疗仪本体的中部位于颈椎的中部,治疗仪本体的底端位于颈椎与后背交接部位,然后对用户的颈椎及颈椎的相连部位进行治疗。在此过程中,由于治疗仪本体的上表面设置为中部高、顶端和底端均低的平滑弯曲形状,可使得治疗仪由顶端至底端的延伸部位的弧度与用户的颈椎、头部及后背产生的竖向弧度相匹配,另外,由于治疗仪本体的上表面还设置为中部低、左端和右端均高的平滑弯曲形状,使得治疗仪本体与颈椎的横向弧度相匹配,从而使得治疗仪本体与用户的颈椎部位贴合度好,同时可实现对用户颈椎及相接部位的同时治疗,治疗效果佳;
2)可适用于不同的使用场景;具体地,本实用新型在使用过程中,可将治疗仪本体与底座分离,然后将绑带绑设在连接耳上,再通过绑带将治疗仪本体绑设在颈椎上,由此可实现治疗仪本体的便携使用;而在需要平躺本实用新型时,只需将将治疗仪本体卡设在底座上,然后将治疗仪本体和底座放置在颈椎下部,即可实现对颈椎的治疗,便于用户在不同场景下使用。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结构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所示结构的俯视图;
图4是图1所示结构的仰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中底座和治疗仪本体分离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中脉冲发生装置和壳体分离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中治疗仪本体的左视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中治疗仪本体的右视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中底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中控制模块的电路原理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中第一理疗驱动模块的电路原理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中电源模块的电路原理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中加热驱动模块的电路原理图;
图14是本实用新型中提示模块的电路原理图;
图15是本实用新型中无线收发模块的电路原理图;
图16是本实用新型中第二理疗驱动模块的电路原理图;
图17本实用新型中显示模块的电路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来对本发明作进一步阐述。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对于这些实施例方式的说明虽然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但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定。本文公开的特定结构和功能细节仅用于描述本发明的示例实施例。然而,可用很多备选的形式来体现本发明,并且不应当理解为本发明限制在本文阐述的实施例中。
应当理解,在下面的描述中提供了特定的细节,以便于对示例实施例的完全理解。然而,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在没有这些特定细节的情况下实现示例实施例。例如可以在框图中示出系统,以避免用不必要的细节来使得示例不清楚。在其他实例中,可以不以不必要的细节来示出众所周知的过程、结构和技术,以避免使得示例实施例不清楚。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颈椎治疗仪,如图1至9所示,包括底座1和设置在底座1顶部的治疗仪本体,治疗仪本体与底座1可拆卸连接;治疗仪本体的上表面设置为中部高、顶端和底端均低的平滑弯曲形状,治疗仪本体的上表面还设置为中部低、左端和右端均高的平滑弯曲形状;治疗仪本体的左端和右端均设置有连接耳2。
本实施例与用户颈椎部位的贴合度佳,治疗效果好,同时可适用于不同的使用场景。具体地,本实施例在使用过程中,可将治疗仪本体的上表面与用户的颈椎后部接触,治疗仪本体的顶端位于颈椎和头部的交接部位,治疗仪本体的中部位于颈椎的中部,治疗仪本体的底端位于颈椎与后背交接部位,然后对用户的颈椎及颈椎的相连部位进行治疗。在此过程中,由于治疗仪本体的上表面设置为中部高、顶端和底端均低的平滑弯曲形状,可使得治疗仪由顶端至底端的延伸部位的弧度与用户的颈椎、头部及后背产生的竖向弧度相匹配,另外,由于治疗仪本体的上表面还设置为中部低、左端和右端均高的平滑弯曲形状,使得治疗仪本体与颈椎的横向弧度相匹配,从而使得治疗仪本体与用户的颈椎部位贴合度好,同时可实现对用户颈椎及相接部位的同时治疗,治疗效果佳。另外,本实施例在使用过程中,可将治疗仪本体与底座1分离,然后将绑带绑设在连接耳2上,再通过绑带将治疗仪本体绑设在颈椎上,由此可实现治疗仪本体的便携使用;而在需要平躺本实施例时,只需将将治疗仪本体卡设在底座1上,然后将治疗仪本体和底座1放置在颈椎下部,即可实现对颈椎的治疗,便于用户在不同场景下使用。
本实施例中,治疗仪本体包括壳体3、脉冲发生装置4、控制模块、第一理疗驱动模块和电源模块;脉冲发生装置4设置在壳体3的顶部,控制模块、第一理疗驱动模块和电源模块均设置在壳体3内,控制模块通过第一理疗驱动模块和脉冲发生装置4电连接,控制模块和第一理疗驱动模块均与电源模块电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壳体3的顶部还设置有磁石,用于实现对用户颈椎的磁疗。
具体地,脉冲发生装置4包括设置在治疗仪本体的上表面中部左右两端的第一脉冲发生装置41、设置在治疗仪本体的上表面底左右两端的第二脉冲发生装置42和设置在治疗仪本体的上表面中部的第三脉冲发生装置43,不同脉冲发生装置4的设置,便于拓展对用户颈椎治疗的面积,同时便于脉冲发生装置4的装配。
本实施例中,控制模块的电路原理图如图10所示,控制模块采用型号为STM32F103RCT6的单片机实现,STM32F103C8T6是ST(意法半导体)推出内核STM32F4系列高性能微控制器,其采用了90纳米的NVM工艺和ART(自适应实时存储器加速器),其中,ART技术使得程序零等待执行,提升了程序执行的效率,将Cortext-M4的性能发挥到了极致,使得STM32F4系列可达到210DMIPS@168MHz。同时,STM32F4系列微控制器集成了单周期DSP指令和FPU(floating point unit,浮点单元),提升了计算能力,可以进行一些复杂的计算和控制。
本实施例中,第一理疗驱动模块的电路原理图如图11所示,控制模块可通过对三极管Q19的控制来调节中低频脉冲电疗的力度大小;与此同时,三极管Q15、三极管Q11、三极管Q17和三极管Q12构成了H桥电路,电阻R4、电阻R2、电阻R23和电阻R21分别接与三极管Q15、三极管Q11、三极管Q17和三极管Q12的基极连接,起到限流的作用,控制模块可分别通过对三极管Q20和三极管Q7的控制来调节输出脉冲的频率大小。在使用时,可将电疗输出接口连接脉冲贴片等治疗头,治疗头与人体皮肤接触,再通过控制模块控制输出的中低频脉冲的频率及力度大小,由于人体皮肤存在一定的电特性,人体皮肤与治疗头连接可受到电刺激,使人体产生一定程度的理化反应,由此实现理疗按摩的功能,缓解人体慢性病及颈肩酸痛等症状。
如图12所示,电源模块包括充电管理电路和稳压电路,充电管理电路的电源接入端连接有充电接口,充电接口设置在壳体3的左端部,稳压电路的输入端与充电管理电路的输出端电连接,控制模块和第一理疗驱动模块的输入端均与稳压电路的输出端电连接。本实施例中,充电管理电路包括升压充电管理芯片U1、与升压充电管理芯片U1电连接的蓄电池和与升压充电管理芯片U1电连接开关按键S1,蓄电池通过蓄电池接口J2与升压充电管理芯片U1电连接,其中升压充电管理芯片U1采用型号为CS5080E的芯片实现,其在应用时仅需极少的外围器件,可有效减少整体方案尺寸,降低装配成本;稳压电路采用型号为7805的电源稳压芯片(U2、U3、U4及U5)实现,该型号的电源稳压芯片使用方便,通用性强,利于减少装配成本。
本实施例中,脉冲发生装置4可以但不仅限于采用电极贴片实现,脉冲发生装置4的底部设置有第二卡扣9,壳体3的顶部配合第二卡扣9设置有第二卡槽10,脉冲发生装置4通过第二卡扣9与壳体3可拆卸连接,由此便于实现脉冲发生装置4的拆装,便于在脉冲发生装置4损坏时进行更换。
本实施例中,脉冲发生装置4由壳体3上表面的中部延伸铺设至壳体3上表面的底端,由此设置,可同时对用户的颈椎部及后背部进行治疗。
本实施例中,治疗仪本体还包括加热驱动模块和加热发生装置,加热发生装置设置在脉冲发生装置4的底部,加热驱动模块设置在壳体3内,控制模块通过加热驱动模块与加热发生装置电连接,加热驱动模块与电源模块电连接。其中,加热驱动模块的电路原理图如图13所示,加热发生装置可通过加热发生装置接口J6与加热驱动模块电连接,用于实现对脉冲发生装置4的加热,便于在天气转冷时提升用户治疗过程中的舒适度。
本实施例中,如图14所示,治疗仪本体还包括提示模块,提示模块设置在壳体3内,提示模块与控制模块和电源模块电连接。具体地,提示模块包括蜂鸣器U7和提示灯11,蜂鸣器U7和提示灯11均受控制模块驱动,提示灯11设置在壳体3的顶部,提示灯11通过提示灯11接口J7与控制模块连接。需要说明的是,蜂鸣器U7和提示灯11可起到提示用户治疗仪本体使用状态的作用,如在开启或关闭治疗仪本体,或调节治疗仪本体的理疗强度时,蜂鸣器U7和/或提示灯11启动。
本实施例中,如图15所示,治疗仪本体还包括无线收发模块,无线收发模块设置在壳体3内,无线收发模块与控制模块和电源模块电连接。需要说明的是,用户可通过手机、电脑等用户终端通过无线收发模块与主控模块无线连接,由此实现对治疗仪本体的远程控制。
本实施例中,无线收发模块采用的型号为XN297L,其集成射频收发机、频率发生器、晶体振荡器、调制解调器等功能模块,并且支持一对多组网和带ACK的通信模式,同时发射输出功率、工作频道以及通信数据率均可配置,具有功耗低、节省外围器件、性能优异等特点。
本实施例中,如图16所示,治疗仪本体还包括第二理疗驱动模块和外接理疗接口J9,控制模块通过第二理疗驱动模块与外接理疗接口J9电连接,外接理疗接口J9设置在壳体3上。用户可外接电极贴片等脉冲发生装置至外接理疗接口J9上,由此实现用户的个性化使用。
本实施例中,治疗仪本体的下表面沿左右方向设置为弧形,由此设置,可使得治疗仪本体在放置在用户颈椎上时,利于减小治疗仪本体的占用空间,便于用户携带,同时可避免治疗仪本体刮伤用户。
本实施例中,底座1的上部开设有收纳腔5,用于容纳治疗仪本体,底座1的上部设置有第一卡扣6,治疗仪本体的下部配合第一卡扣6设置有第一卡槽7,具体地,第一卡槽7设置在壳体3上。第一卡扣6和第一卡槽7的设置,使得治疗仪本体与底座1的连接方便快捷,便于用户使用。
本实施例中,壳体3的底部设置有导向块12,导向块12沿壳体3的高度方向延伸设置,用于在将治疗仪本体与底座1连接时,起到对治疗仪本体的导向作用,便于安装。
本实施例中,底座1的底部设置有防滑纹8。需要说明的是,用户在平躺使用治疗仪本体时,由于底座1底部设置防滑纹8,可避免底座1随意滑动的问题,从而提升平躺使用本实施例过程中的稳定性。
本实施例中,如图17所示,治疗仪本体还包括显示模块,显示模块包括显示屏接口J7和与显示屏接口连接的显示屏(图中未示出),显示屏接口与控制模块和电源模块电连接,显示屏用于显示治疗仪本体的工作状态。
以上所描述的多个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若涉及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若涉及到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的劳动的情况下,即可以理解并实施。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最后应说明的是,本发明不局限于上述可选的实施方式,任何人在本发明的启示下都可得出其他各种形式的产品。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不应理解成对本发明的保护范围的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权利要求书中界定的为准,并且说明书可以用于解释权利要求书。
Claims (10)
1.一种颈椎治疗仪,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1)和设置在底座(1)顶部的治疗仪本体,所述治疗仪本体与底座(1)可拆卸连接;所述治疗仪本体的上表面设置为中部高、顶端和底端均低的平滑弯曲形状,所述治疗仪本体的上表面还设置为中部低、左端和右端均高的平滑弯曲形状;所述治疗仪本体的左端和右端均设置有连接耳(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颈椎治疗仪,其特征在于:所述治疗仪本体包括壳体(3)、脉冲发生装置(4)、控制模块、第一理疗驱动模块和电源模块;所述脉冲发生装置(4)设置在壳体(3)的顶部,所述控制模块、第一理疗驱动模块和电源模块均设置在壳体(3)内,所述控制模块通过第一理疗驱动模块和脉冲发生装置(4)电连接,所述控制模块和第一理疗驱动模块均与电源模块电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颈椎治疗仪,其特征在于:所述脉冲发生装置(4)由壳体(3)上表面的中部延伸铺设至壳体(3)上表面的底端。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颈椎治疗仪,其特征在于:所述治疗仪本体还包括加热驱动模块和加热发生装置,所述加热发生装置设置在脉冲发生装置(4)的底部,所述加热驱动模块设置在壳体(3)内,所述控制模块通过加热驱动模块与加热发生装置电连接,所述加热驱动模块与电源模块电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颈椎治疗仪,其特征在于:所述治疗仪本体还包括提示模块,所述提示模块设置在壳体(3)内,所述提示模块与控制模块和电源模块电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颈椎治疗仪,其特征在于:所述治疗仪本体还包括无线收发模块,所述无线收发模块设置在壳体(3)内,所述无线收发模块与控制模块和电源模块电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颈椎治疗仪,其特征在于:所述治疗仪本体还包括第二理疗驱动模块和外接理疗接口,所述控制模块通过第二理疗驱动模块与外接理疗接口电连接,所述外接理疗接口设置在壳体(3)上。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颈椎治疗仪,其特征在于:所述治疗仪本体的下表面沿左右方向设置为弧形。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颈椎治疗仪,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1)的上部开设有收纳腔(5),所述底座(1)的上部设置有第一卡扣(6),所述治疗仪本体的下部配合第一卡扣(6)设置有第一卡槽(7)。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颈椎治疗仪,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1)的底部设置有防滑纹(8)。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1026424.7U CN215084271U (zh) | 2021-05-13 | 2021-05-13 | 一种颈椎治疗仪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1026424.7U CN215084271U (zh) | 2021-05-13 | 2021-05-13 | 一种颈椎治疗仪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5084271U true CN215084271U (zh) | 2021-12-10 |
Family
ID=7929673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21026424.7U Active CN215084271U (zh) | 2021-05-13 | 2021-05-13 | 一种颈椎治疗仪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5084271U (zh) |
-
2021
- 2021-05-13 CN CN202121026424.7U patent/CN215084271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5497769B2 (ja) | 生理痛緩和のための携帯用複合刺激器 | |
CN103949011B (zh) | 一种便携式无线经皮神经电刺激仪 | |
CN104941064A (zh) | 一种电脉冲偏头痛治疗仪 | |
JP3203533U (ja) | 携帯用シート式加熱と低周波両機能を備えた治療器 | |
CN215084271U (zh) | 一种颈椎治疗仪 | |
CN203874290U (zh) | 可穿戴式理疗装置 | |
CN205055194U (zh) | 一种电脉冲偏头痛治疗仪 | |
CN209771120U (zh) | 电子电脉冲激光治疗仪 | |
CN203043346U (zh) | 带无线治疗头的激光治疗仪 | |
CN206822954U (zh) | 一种用于颈椎和肩部的理疗护套 | |
CN202699870U (zh) | 一种按摩治疗装置 | |
CN206548989U (zh) | 一种具有电疗光疗功能的脊柱理疗仪 | |
CN204469009U (zh) | 颈椎治疗仪 | |
CN211724420U (zh) | 一种便携式超声低中频电导治疗仪 | |
CN210145310U (zh) | 一种腰椎治疗仪及其电路 | |
CN210009343U (zh) | 一种子午流注穴位刺激装置 | |
CN202185067U (zh) | 便携光动电击疼痛治疗器 | |
CN208710826U (zh) | 带红外功能的理疗仪 | |
CN201701452U (zh) | 腰部止痛装置 | |
CN205549233U (zh) | 一种无级调节的可穿戴低频疏密波治疗仪 | |
CN213780767U (zh) | 一种电位温热治疗仪的控制器 | |
CN104587607A (zh) | 一种新型智能脑电图激发装置 | |
CN216319515U (zh) | 一种方便固定的低频电子脉冲治疗仪 | |
CN210904650U (zh) | 腰部按摩仪 | |
CN205268834U (zh) | 设置有显示屏的可调式睡眠治疗仪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B03 |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 ||
CB03 |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
Inventor after: Zhou Kepeng Inventor after: Cao Jin Inventor before: Zhou Kepeng Inventor before: Cao P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