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083900U - 一种导管 - Google Patents

一种导管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083900U
CN215083900U CN202023298701.8U CN202023298701U CN215083900U CN 215083900 U CN215083900 U CN 215083900U CN 202023298701 U CN202023298701 U CN 202023298701U CN 215083900 U CN215083900 U CN 21508390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gion
catheter
polymer
transition structure
mixed materi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3298701.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林恒
刘云云
刘庆龙
罗雪莉
刘玉梅
孙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croport Neurotech Shanghai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croport Neurotech Shangha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croport Neurotech Shanghai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croport Neurotech Shanghai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3298701.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08390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08390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08390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edia Introduction/Drainage Providing Device (AREA)
  • Materials For Medical Us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导管,其至少包含一个高分子层,高分子层至少包含一个过渡结构,过渡结构为管状结构,过渡结构包括单材料区和混合材料区,单材料区中的任意一个连续闭合区域称为第一子区域,混合材料区中的任意一个连续闭合区域称为第二子区域,过渡结构在轴向上任意一段都包含至少一个第二子区域,过渡结构的起始段和/或结束段包含至少一个第一子区域和至少一个第二子区域。如此设置,可以使导管的软硬过渡平滑,有利于提高导管的推送性能。

Description

一种导管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用于颅内血管介入治疗的导管。
背景技术
微创伤介入手术是在影像系统的支持下,通过血管内的导管输送系统,以最小创伤将植入类医疗器械或治疗药物输送到病变位置,以对其进行机械或化学治疗的手术方法。导管作为输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各类微创伤介入治疗手术中。
目前此类介入手术通常由小血管(如股动脉、桡动脉)处穿刺作为入口,导管通过入口沿着血管,在鞘管、导丝的辅助下输送至目标病变位置。临床手术时,由于血管迂曲,通路系统的建立需要术者耗费一定的时间。对于特别迂曲的血管位置,如主动脉弓的III型弓、颅内动脉血管眼动脉处,若导管在此处仍能顺利输送到位,可大大节约术中时间。
通常情况下,导管由内层、加强层、外层组成三层结构,导管的内层和外层通常采用高分子管材制成,而加强层通常为金属丝或高分子丝制成的加强结构,加强层嵌入内层与外层之间。从结构上看,影响导管柔软度的因素有三个:内层硬度、加强层丝材强度及覆盖密度、外层硬度。导管具有不同硬度的节段,近端较硬,远端较柔软,从近端到远端硬度逐渐降低,不同段软硬度的设计需要依照血管解剖学而定,这样的设计结构能够满足临床使用时导管能够输送至病变位置。软硬过渡通常通过调节拼接段的高分子材料种类与硬度、加强层的金属丝强度或节距进行调整。导管主体常用的高分子原材料有聚四氟乙烯、聚氨酯、聚酰胺、聚烯烃等,远端使用较软的高分子材料(如pebax25D),近端使用较硬的高分子材料(如Pebax 72D、Nylon)。从结构上看,当相邻两段的节段硬度相差过大时,导管的柔顺性会受到影响,此类设计不利于导管在迂曲的血管中推送,且一定程度上存在损伤血管的风险。
为了满足导管的输送性能,需要通过拼接不同硬度的高分子使导管满足不同血管位置的力学性能要求,现有技术中导管的拼接方法使导管的力学性能过渡不够平滑,从而影响了导管的输送性能和安全性能。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导管,以解决现有导管中,拼接方法使导管的力学性能过渡不够平滑,从而影响了导管的输送性能和安全性能的技术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导管,其包括:
至少一个高分子层,高分子层至少包含一个过渡结构,过渡结构为管状结构,过渡结构包括单材料区和混合材料区,单材料区中的任意一个连续闭合区域称为第一子区域,混合材料区中的任意一个连续闭合区域称为第二子区域,过渡结构在轴向上任意一段都包含至少一个第二子区域,过渡结构的起始段和/或结束段包含至少一个第一子区域和至少一个第二子区域。
可选地,过渡结构在轴向上的任意一段都包含至少一个第一子区域和至少一个第二子区域。
可选地,从过渡结构的起始位置和/或结束位置在轴向上从端部至过渡结构的中间区域,单材料区与混合材料区的外表面积比逐渐减小。
可选地,过渡结构从一端至另一端,单材料区与混合材料区的外表面积比逐渐减小至最小值后逐渐增大。
可选地,混合材料区的至少一端的边缘为一个与导管轴向有倾角的斜面。
可选地,斜面与导管轴向的倾角为5-60°。
可选地,混合材料区的至少一端的边缘为波浪形结构。
可选地,混合材料区的轴向长度均匀,混合材料区的轴向长度为1-15mm。
可选地,混合材料区的轴向长度不均匀,混合材料区的轴向长度在最大处为3-20mm,混合材料区的轴向长度在最小处为0.5-15mm。
可选地,单材料区包括第一高分子区和第二高分子区,第一高分子区和第二高分子区分布在混合材料区的两边,第一高分子区由第一高分子材料组成,第二高分子区由第二高分子材料组成,第一高分子材料的硬度大于第二高分子材料。
可选地,混合材料区的硬度小于第一高分子区的硬度,混合材料区的硬度大于第二高分子材料区的硬度。
可选地,混合材料区的至少一端的边缘为一个与导管轴向有倾角的斜面,第一高分子材料与第二高分子材料之间的硬度差越大,倾角越小。
可选地,混合材料区由第一高分子材料和第二高分子材料共混融合而成。
可选地,混合材料区由第一高分子材料和第二高分子材料重叠拼接而成。
可选地,第一高分子材料为聚四氟乙烯、聚烯烃、聚氨酯、聚醚嵌段聚酰胺、聚酰胺中的任意一种,第二高分子材料为聚四氟乙烯、聚烯烃、聚氨酯、聚醚嵌段聚酰胺、聚酰胺中的任意一种。
可选地,导管还包含加强层。
可选地,导管为三层结构,从内至外为内层、加强层、外层,内层和外层为高分子层,内层和/或外层包含至少一个过渡结构。
可选地,内层包含至少一个过渡结构。
可选地,内层的远端包含至少一个过渡结构。
可选地,外层包含至少一个过渡结构。
此外,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导管过渡结构的制备方法,该制备方法包括:对第一高分子管材和第二高分子管材的头端进行切割,使第一高分子管材和/或第二高分子管材的头端端部的周向延伸范围小于一个周向,第一高分子管材由第一高分子材料组成,第二高分子管材由第二高分子材料组成,第一高分子材料的硬度大于第二高分子材料的硬度,第一高分子管材的头端和第二高分子管材的头端至少部分重叠拼接后进行热缩。
可选地,热缩的温度高于第一高分子材料和第二高分子材料的熔点。
可选地,热缩的温度处于第一高分子材料的熔点和第二高分子材料的熔点之间。
可选地,在重叠拼接之前,还对第一高分子管材和/或第二高分子管材的头端进行了拉伸,使第一高分子管材和/或第二高分子管材的头端厚度小于管体厚度。
综上,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导管,包括至少一个高分子层,高分子层至少包含一个过渡结构,过渡结构为管状结构,过渡结构包括单材料区和混合材料区,单材料区中的任意一个连续闭合区域称为第一子区域,混合材料区中的任意一个连续闭合区域称为第二子区域,过渡结构在轴向上任意一段都包含至少一个第二子区域,过渡结构的起始段和/或结束段包含至少一个第一子区域和至少一个第二子区域。此外,本实用新型还提供过渡结构的制备方法。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导管至少具有以下优点:
1、导管中高分子材料过渡的位置软硬和力学性能的过渡平滑,使得导管整体的力学性能较好,提高了导管的输送性能和安全性能。
2、满足导管在不同血管位置的力学性能需求,力学性能变化的位置不容易发生弯折。
3、使硬度差较大的两种材料在拼接后也不容易产生应力集中点,并可以减少导管中高分子材料的数量以及拼接的段数。
4、对高分子管材的头端进行拉伸,使拼接头端的厚度小于管体厚度,可以控制拼接位置的厚度,从而使导管的外径不会过大。
5、混合材料区的存在有利于提高拼接位置的拼接强度,提高导管的安全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优选实施例提供的导管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优选实施例提供的导管中过渡结构的轴向投影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优选实施例提供的导管中一段的截面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优选实施例提供的导管中过渡结构的展开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一优选实施例提供的导管中过渡结构的展开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一优选实施例提供的导管中过渡结构的展开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一优选实施例提供的导管中过渡结构的轴向投影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一优选实施例提供的导管中过渡结构的展开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一优选实施例提供的导管的截面图。
[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00-导管;200-过渡结构;201-起始位置;202-结束位置;210-起始段;220-结束段;1-单材料区;2-混合材料区;101-第一高分子区;102-第二高分子区;1011、1021-第一子区域;2001-第二子区域;3-近端管;4-远端管;1001-内层;1002-加强层;1003-外层;1004-内腔。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优点和特征更加清楚,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需说明的是,附图均采用非常简化的形式且均使用非精准的比例,仅用以方便、明晰地辅助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
如在本说明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一”、“一个”以及“该”包括复数对象,复数形式“多个”包括两个以上的对象,除非内容另外明确指出外。如在本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或”通常是以包括“和/或”的含义而进行使用的,除非内容另外明确指出外;以及术语“近端”通常是靠近操作者的一端,术语“远端”通常是靠近患者靠近病灶的一端,除非内容另外明确指出外。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附图中相同或相似的附图标记代表相同或相似的部件。
实施例一
实施例一提供一种导管100,导管100至少包含一个高分子层,该高分子层至少包括一个过渡结构200。图1为实施例一提供的导管100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过渡结构200为从起始位置201至结束位置202之间的管状结构,过渡结构200中,起始位置201和结束位置202之间的区域为中间区域,过渡结构200包括单材料区1和混合材料区2。
图2是导管100中的过渡结构200的一个特定面的轴向投影图,图2所示的投影视角上,过渡结构200是前后对称的。在其他实施例中,过渡结构200也可以是不存在前后对称的投影视角的。如图2所示,单材料区1还进一步包括第一高分子区101和第二高分子区102,所述第一高分子区101由第一高分子材料组成,所述第二高分子区102由第二高分子材料组成,第一高分子材料的硬度大于所述第二高分子材料的硬度。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高分子材料的硬度也可以小于第二高分子材料的硬度。
过渡结构200中任意一个连续闭合区域称为子区域,过渡结构200实际上为管状结构,子区域限定为:在管状结构的外表面上选取任意连续闭合形状,该闭合形状垂直于管壁“切割”所得到的连续闭合体为子区域。单材料区1中的任意一个连续闭合区域称为第一子区域1011(或1021),混合材料区2中的任意一个连续闭合区域称为第二子区域2001。
在图2中,圆形虚线区域为子区域,两条斜线所限定的四边形区域为混合材料区2,两个三角形区域为单材料区1,单材料区1包括第一高分子区101和第二高分子区102,第一高分子区101和第二高分子区102中任意一个连续闭合区分别为第一子区域1011和第一子区域1012,第一子区域1011位于第一高分子区101中,第一子区域1021位于第二高分子区102中,混合材料区2中任意一个连续闭合区为第二子区域2001。从图2中可以看出,在过渡结构200上任选一个任意长度的轴向节段,如图2中虚直线所限定的范围,在选定的节段中,包含至少一个第二子区域2001;同时,从过渡结构200的第一高分子区101所在的轴向端部(位于过渡结构200的起始位置201)开始至第一高分子区101结束位置(位于过渡结构200的中间区域)的轴向区域内,任选一个任意长度的轴向节段,如图2中虚直线所限定的范围,在该节段中,包含至少一个第一子区域1011和至少一个第二子区域2001;类似的,在第二高分子区102所在的轴向端部(位于过渡结构200的结束位置)开始至第二高分子区102结束位置(位于过渡结构200的中间区域)的轴向区域内,任选一个任意长度的轴向节段,该节段内包含至少一个第一子区域1021和至少一个第二子区域2001。在该实施例中,过渡结构200的两个端部都包含了单材料区1,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过渡结构200中可以只有一个端部包含一个第一高分子区101,或者,只有一个端部包含一个第二高分子区102。在该实施例中,第一高分子区101所在的端部为过渡结构200的起始位置201,靠近起始位置201的节段为起始段210,需要说明的是,起始段210为靠近起始位置201且长度较短的一个节段,起始段210代表从起始位置201至一选择位置的一个节段,该选择位置位于过渡结构200的中间区域但靠近起始位置201。第二高分子区102所在的端部为过渡结构200的结束位置202,靠近结束位置202的节段为结束段220,需要说明的是,结束段220为靠近结束位置202且长度较短的一个节段,结束段220代表从结束位置202至一选择位置的一个节段,该选择位置位于过渡结构200的中间区域但靠近结束位置202。该实施例提供的导管100中的过渡结构200在起始段210和结束段220都包含至少一个第一子区域1011(和/或第一子区域1021)和至少一个第二子区域2001;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过渡结构200的起始段210包含至少一个第一子区域1011(或第一子区域1021)和至少一个第二子区域2001,而结束段220只包含至少一个第二子区域2001;或者,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过渡结构200的结束段220包含至少一个第一子区域1011(或第一子区域1021)和至少一个第二子区域2001,而起始段210只包含至少一个第二子区域2001。
在该实施例中,混合材料区2形成了一段斜向的管结构,即混合材料区2的两端的边缘为与导管轴向有倾角的斜面,混合材料区2的两端的边缘与导管轴向形成的倾角的角度可以相同也可以不相同,所述角度可以为5-60°。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混合材料区2可以只有一端的边缘为与导管轴向有倾角的斜面,而另一端的边缘为与导管轴向垂直的直角面。
混合材料区2的材料可以是第一高分子材料与第二高分子材料共混得到共混材料;如在导管制备工艺中,需要通过热缩得到一体的管材,在热缩时,不同材料相互接触的接触面上,如果热缩温度达到了两种或多种材料的熔点之上,材料与材料之间可以相互熔融渗透得到共混材料。混合材料区2的材料还可以是第一高分子材料与第二高分子材料重叠拼接形成的复合材料;如带有斜角端面的一种高分子材料插入带有斜角端面或不带有斜角端面的另一种高分子材料内,热缩工艺时,控制热缩温度不高于其中高熔点材料的熔点温度,而高于其中低熔点材料的熔点温度,热缩后不会形成共混材料,而是两种材料叠加且粘接的复合材料层。在一些实施例中,混合材料区2可以由第一高分子材料与第二高分子材料的共混融合而成,而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混合材料区2可以是由第一高分子材料与第二高分材料重叠拼接且粘接的复合材料层。
在该实施例中,混合材料区2的硬度介于第一高分子材料的硬度和第二高分子材料的硬度之间;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混合材料区2的硬度略高于第一高分子材料的硬度和第二高分子材料的硬度。混合材料区2的存在有利于提高拼接位置的拼接强度,提高导管的安全性能。
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从过渡结构200的起始位置201和结束位置202至过渡结构200的中间区域,第一高分子区101或第二高分子区102与混合材料区2的外表面积比逐渐减小;而过渡结构200的中间区域中存在一段在轴向上只有混合材料区2的面积。在其他实施例中,从过渡结构200的一端至另一端,第一高分子区101(或第二高分子区102)与混合材料区2的外表面积比逐渐减小;或者,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从过渡结构200的一端至另一端,第一高分子区101(或/和第二高分子区102)与混合材料区2的外表面积比先减小至最小值后逐渐增大。
本实施例提供的导管100的高分子层中存在过渡结构200,可以使导管100的软硬和力学性能的过渡平滑,使得导管100整体的力学性能较好,提高了导管100的输送性能和安全性能。
同时,为了满足不同血管位置的力学性能的需求,导管100在不同位置需要有不同的硬度,因此需要用多种不同硬度和/或不同种类的高分子材料进行拼接,如果拼接的两种高分子硬度差较大,则导管100在拼接位置容易发生弯折,造成管腔的体积变小甚至永久形变,因此导管100的至少一个高分子层中往往需要多种高分子材料进行多次拼接,从而满足不同血管位置的力学性能的需求并且实现力学性能的平滑过渡;而拼接位置采用本实施例所描述的过渡结构200可以使硬度差较大的两种材料在拼接后也不容易产生应力集中点,并可以减少导管中高分子材料的数量以及拼接的段数,同时也能满足力学性能的平滑过渡。
实施例二
一种包含过渡结构200的导管100的部分轴向截面图见图3,图3中,长方形边框所框定的范围为过渡结构200。过渡结构200的近端为近端管3,过渡结构200的远端为远端管4,所述近端管3的材料为第一高分子材料,所述远端管4的材料为第二高分子材料,所述第一高分子材料的硬度大于所述第二高分子材料。第一高分子区101为近端管3向远端延伸的区域,第二高分子区102为远端管4向近端延伸的区域,混合材料区2为近端管3和远端管4接触或混合的区域。为了方便区分,图3以混合材料区2的材料为第一高分子材料和第二高分子材料重叠粘接所得的复合材料层为例,在其他实施例中,混合材料区2的材料可以是第一高分子材料和第二高分子材料共混融合所得的共混材料。过渡结构200中,混合材料区2与单材料区1的边缘为一个与导管轴向有倾角的斜面,混合材料区2与第一高分子区101的边缘与导管轴向之间的斜面的倾角为β,混合材料区2与第二高分子区102的边缘与导管轴向之间的斜面的倾角为α;混合材料区2轴向长度最小值为L1,混合材料区2轴向长度最大值为L2;β与α的大小可以相同也可以不相同,L1与L2的大小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当β与α相同时,L1与L2相同。当导管100的内径为0.013”~0.029”时,L1与L2优选为1mm~3mm,α与β优选为45°~60°;当导管100的内径为0.055”~0.090”时,L1与L2优选为6mm~15mm,α与β优选为5°~60°。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L1与L2可以为0.5-20mm。在一些实施例中,混合材料区的轴向长度均匀,即L1与L2相同,L1与L2的值为1-15mm,例如1mm、3mm、5mm、7.5mm、10mm、12mm、15mm等;在一些实施例中,混合材料区的轴向长度不均匀,即L1与L2不相同,L1的值为0.5-15mm,例如0.5mm、2mm、5mm、6mm、8mm、11mm、12.5mm、15mm等,L2的值为3-20mm,例如3mm、5mm、7mm、10mm、12mm、15mm、17.5mm、20mm等。
图3中的过渡结构200沿轴向剖开后的展开图见图4,图4更加直观地显示了L1、L2、α、β所在的位置和之间关系,图4中,沿轴向的剖开位置为混合材料区2的轴向长度最小的位置。在该实施例中,过渡结构200为对称结构,从图4中可以看出,沿轴向剖开后,过渡结构200的展开图上下对称;如图5所示,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过渡结构200可以不是对称结构,如第一高分子区101的结束位置(图5中左边三角形的右顶点)与第二高分子区102的端部位置(图5中最右边的交点)的连线与导管轴向不平行。从图4中也可以看出,在过渡结构200中选取一段任意长度的轴向节段,在选定的节段中,必然包含一个第二子区域2001;从过渡结构200的第一高分子区101所在的轴向端部(位于过渡结构200的起始位置201)开始至第一高分子区101结束位置(位于过渡结构200的中间区域)的轴向区域内,任选一个任意长度的轴向节段,在该节段中,包含至少一个第一子区域1011和至少一个第二子区域2001;在第二高分子区102所在的轴向端部(位于过渡结构200的结束位置202)开始至第二高分子区102结束位置(位于过渡结构200的中间区域)的轴向区域内,任选一个任意长度的轴向节段,该节段内包含至少一个第一子区域1021和至少一个第二子区域2001。在该实施例中,α与β的角度不同,但都不是90°。在其他实施例中,α与β的角度可以相同,但都不是90°。在其它实施例中,β不是90°时,α可以为90°,此时,过渡结构200中只有第一高分子区101和混合材料区2,在第一高分子区101所在的轴向端部(位于过渡结构200的起始位置201)开始至第一高分子区101结束位置(位于过渡结构200的中间区域)的轴向区域内,任选一个任意长度的轴向节段,该节段内包含至少一个第一子区域1011和至少一个第二子区域2001。同理,α不是90°时,β可以为90°,此时,过渡结构200中只有第二高分子区102和混合材料区2,从过渡结构200的第二高分子区102所在的轴向端部(位于过渡结构200的结束位置202)开始至第二高分子区102结束位置(位于过渡结构200的中间区域)的轴向区域内,任选一个任意长度的轴向节段,在该节段中,包含至少一个第一子区域1021和至少一个第二子区域2001。在该实施例中,α与β的朝向相同;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α与β的朝向可以不同,例如α朝向过渡结构200的结束位置202,β朝向过渡结构200的起始位置201,或者相反。需要说明的是,在该实施例中,α与β指的混合材料区2的端部边缘与导管轴向之间的斜面的倾角,该倾角为锐角,α与β不指代与该倾角互补的钝角。
在相同的导管内径的情况下,α和β的角度差值越大,L1和L2之间的差值越大。为了使导管100的软硬过渡平滑,放置导管100在过渡位置发生弯折,在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中,当第一高分子材料与第二高分子材料之间的硬度差越大时,控制倾角α和/或β越小。控制倾角α和/或β越小时,可以使导管100的过渡位置材料的变化越平缓,导管100的力学性能的变化趋势越平滑,有利于导管100在迂曲血管中的推送性能和安全性。
在该实施例中,过渡结构200在轴向上存在一个节段,在该节段中,只有第二子区域2001,而没有第一子区域1011(或1021)。如图6所示,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在过渡结构200中的任意轴向节段都包含至少一个第一子区域1011(和/或第一子区域1021)和至少一个第二子区域2001。
实施例三
实施例三提供的导管100包括至少一个过渡结构200,过渡结构200的示意图见图7,实施例三提供的过渡结构200包括单材料区1和混合材料区2,所述单材料区1还进一步包括第一高分子区101和第二高分子区102,所述第一高分子区101由第一高分子材料组成,所述第二高分子区102由第二高分子材料组成,所述第一高分子材料的硬度高于所述第二高分子材料的硬度,所述第一高分子区101和第二高分子区102位于混合材料区2的两边。
过渡结构200中的混合材料区2的边缘在一个特定面的轴向投影方向上呈现阶梯状结构(或称为矩形波浪状结构)。在该实施例中,混合材料区2在轴向上的两端的边缘都包含了阶梯状结构,在其他实施例中,过渡结构200的混合材料区2可以只在一端的边缘包含一个阶梯状结构。
在实施例三提供的导管100中的过渡结构200中任意选取一个轴向节段,如图7中虚直线所限定的范围,在选定的节段中,包含至少一个第二子区域2001;同时,从过渡结构200的第一高分子区101所在的轴向端部(位于过渡结构200的起始位置201)开始至第一高分子区101结束位置(位于过渡结构200的中间区域)的轴向区域内,任选一个任意长度的轴向节段,如图中虚直线所限定的范围,在该节段中,包含至少一个第一子区域1011和至少一个第二子区域2001;类似的,在第二高分子区102所在的轴向端部(位于过渡结构200的结束位置202)开始至第二高分子区102结束位置(位于过渡结构200的中间区域)的轴向区域内,任选一个任意长度的轴向节段,该节段内包含至少一个第一子区域1021和至少一个第二子区域2001。
图7中的过渡结构200沿轴向剖开后的展开图见图8,从图8中可以看出,图7中的过渡结构200为前后对称的管结构。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过渡结构200为前后不对称的管结构。
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混合材料区2的任意一端的边缘或两端的边缘可以为波浪形结构,波浪形结构可以但不限于三角形波浪结构、矩形波浪结构、正方形波浪结构、正弦波浪结构、不规则波浪结构等结构。
其他结构与实施例一相似,在此不再赘述。
实施例四
实施例四提供的导管100的轴向截面图和径向截面图见图9,如图9所示,沿导管100的径向自内向外依次设置有内层1001、加强层1002、外层1003,加强层1002套设于内层1001外部,外层1003覆盖加强层1002,内层1001限定导管100的内腔1004,内层1001与外层1003为高分子层。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导管100只包括外层1003和内层1001,不包括加强层1002;或者,导管100只包括一个高分子层;或者,导管100只包括一个高分子层和加强层1002。
外层1003为高分子层,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外层1003的材料选自聚酰胺、聚烯烃类、聚醚嵌段聚酰胺、聚氨酯中的至少一种;在该实施例中,外层1003的材料包括聚酰胺、聚醚嵌段聚酰胺、聚氨酯、聚烯烃,外层1003由上述材料拼接而成。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加强层1002由金属材料或高分子材料组成,其作用为提高导管100的强度、支撑性能、管腔抗塌陷水平、力的传递性和扭控传递性;在该实施例中,加强层1002由金属材料组成;内层1001为高分子层,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内层1001的材料包括聚四氟乙烯、聚烯烃、聚氨酯、聚醚嵌段聚酰胺中的至少一种,内层1001中;在该实施例中,内层1001的材料包括聚四氟乙烯和聚烯烃,且内层1001中的材料拼接位置包含实施例一至实施例三中所述的任意一种过渡结构200。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导管100至少包含一个高分子层,至少一个高分子层中包含实施例一至实施例三中所述的任意一种过渡结构200。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导管100只包含一个高分子层,该高分子层包含实施例一至实施例三中所述的任意一种过渡结构200;或者,导管100包含两个高分子层:内层1001和外层1003,内层1001和/或外层1003包含实施例一至实施例三中所述的任意一种过渡结构200;或者,导管100包含两个以上的高分子层,至少一个高分子层中包含实施例一至实施例三中所述的任意一种过渡结构200。
在该实施例中,内层1001分为位于近端的第一内层段和位于远端的第二内层段,第一内层段的材料为第一高分子材料,第二内层段的材料为第二高分子材料,第一高分子材料的硬度大于第二高分子材料的硬度。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第一高分子材料的硬度为40D-70D,其材料可为但不限于聚四氟乙烯;在该实施例中,第一高分子材料的硬度为60D,其材料为聚四氟乙烯;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高分子材料的硬度可以为40D、45D、50D、54D、62D、65D、66D、68D、70D。第二高分子材料的硬度为30A-55D,其材料可为但不限于聚烯烃、聚醚嵌段聚酰胺、聚氨酯中的任意一种或任意几种的混合物;在该实施例中,第二高分子材料为聚烯烃,其硬度为35D;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第二高分子材料为线性低密度聚乙烯或聚烯烃弹性体、添加了润滑剂的聚醚嵌段聚酰胺或添加了润滑剂聚氨酯;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第二高分子材料的硬度可以为30A、40A、45A、60A、70A、80A、90A、30D、35D、38D、40D、50D、55D。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第一内层段的长度为1000-1550mm,第二内层段的长度为50-600mm;在该实施例中,第一内层段的长度为1100mm,第二内层段的长度为350mm。
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内层段和/或第二内层段的组成材料也可为几种高分子材料的共混材料,或者是混入无机物如显影金属粉末的高分子;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内层段和/或第二内层段的材料为聚烯烃和聚醚嵌段聚酰胺的共混材料,其材料比例为1:1;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内层段和/或第二内层段的材料为聚烯烃和聚氨酯的共混材料,其材料比例为2:1;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内层段和/或第二内层段的材料为聚醚嵌段聚酰胺和聚氨酯的共混材料,其材料的比例为1:2;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内层段和/或第二内层段的材料为聚烯烃、聚醚嵌段聚酰胺、聚氨酯的共混材料,其材料的比例为1:1:1;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内层段和/或第二内层段的材料为线性低密度聚乙烯和聚烯烃弹性体的共混材料,其材料的比例为1:1;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内层段和/或第二内层段的材料为混合了钨粉的线性低密度聚乙烯,混合钨粉的高分子可以提供导管100主体的显影性能。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内层段和/或第二内层段的材料为添加了润滑剂的聚醚嵌段聚酰胺;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内层段和/或第二内层段的材料为添加了润滑剂聚氨酯;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内层段和/或第二内层段的材料为添加了润滑剂的聚醚嵌段聚酰胺和聚氨酯中的混合物,其材料的比例为1:1。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内层段的长度为1000mm,第二内层段的长度为170mm;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内层段的长度为1550mm,第二内层段的长度为50mm;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内层段的长度为1150mm,第二内层段的长度为600mm;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内层段的长度为200mm,第二内层段的长度为1200mm。
实施例五
实施例五提供实施例一至实施例四中所述的任意一种导管100中的过渡结构200的制备方法,实施例五提供的制备方法如下:对第一高分子管材和第二高分子管材的头端进行切割,使第一高分子管材和/或第二高分子管材的头端端部的周向延伸范围小于一个周向,第一高分子管材由第一高分子材料组成,第二高分子管材由第二高分子材料组成,第一高分子材料的硬度大于第二高分子材料的硬度,第一高分子管材的头端和第二高分子管材的头端至少部分重叠拼接后进行热缩得到过渡结构200。
实施例五提供的制备方法虽然是过渡结构200的制备方法,实际上,过渡结构200是在导管100(或导管100的高分子层)的制备中产生的,并非单独制备后用于导管100。如:第一高分子管材实际上是导管内层1001的近端管材(原材料),第二高分子管材实际上是导管内层1001的远端管材(原材料),对第一高分子管材和第二高分子管材进行上述的制备方法处理后,实际上得到了导管100的内层1001,而过渡结构200存在于内层1001的材料过渡位置上;或者,对于多层导管结构,可以对其中任意一个高分子层的高分子管材的头端进行切割处理后,进行整体组装并热缩,热缩后,实际上得到了导管100的整体结构,而过渡结构200存在于导管100中该高分子层的材料过渡位置上。
在该实施例中,热缩温度处于所述第一高分子材料的熔点和所述第二高分子材料的熔点之间,热缩后,过渡结构200中的混合材料区2由第一高分子材料和第二高分子材料重叠拼接而成,混合材料区2的材料为复合材料;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热缩温度高于第一高分子材料和第二高分子材料的熔点,热缩后,混合材料区2由第一高分子材料和第二高分子材料共混融合而成,混合材料区2的材料为共混材料。
在其他一些实施中,在对第一高分子管材和第二高分子管材的头端进行切割之前,或者,在对第一高分子管材和第二高分子管材的头端进行切割之后、第一高分子管材和第二高分子管材重叠之前,可以先对第一高分子材和/或第二高分子管材的头端进行了拉伸,使第一高分子管材和/或第二高分子管材的头端厚度小于管体厚度。拉伸后的头端厚度小于管体厚度,可以使管材的头端拼接后,拼接位置的厚度较小,控制拼接位置的厚度可以使导管100的整体尺寸较均匀,不会有外径较突兀的位置,如此设置,可以进一步使导管100的整体力学性能的过渡平缓,有利于提高导管100的推送性能。此外,对于一些特定材料,对材料进行一定范围内的拉伸可以提高材料的强度,拉伸后拼接有利于材料过渡位置的强度,使材料过渡位置不容易被拉断。
虽然本实用新型披露如上,但并不局限于此。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实用新型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实用新型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Claims (14)

1.一种导管,其特征在于:至少包含一个高分子层,所述高分子层至少包含一个过渡结构,所述过渡结构为管状结构,所述过渡结构包括单材料区和混合材料区,所述单材料区中的任意一个连续闭合区域称为第一子区域,所述混合材料区中的任意一个连续闭合区域称为第二子区域,所述过渡结构在轴向上任意一段都包含至少一个所述第二子区域,所述过渡结构的起始段和/或结束段包含至少一个所述第一子区域和至少一个所述第二子区域。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渡结构在轴向上的任意一段都包含至少一个所述第一子区域和至少一个所述第二子区域。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管,其特征在于,从所述过渡结构的起始位置和/或结束位置在轴向上从端部至过渡结构的中间区域,所述单材料区与所述混合材料区的外表面积比逐渐减小。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渡结构从一端至另一端,所述单材料区与所述混合材料区的外表面积比逐渐减小至最小值后逐渐增大。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合材料区的至少一端的边缘为一个与导管轴向有倾角的斜面。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斜面与导管轴向的倾角为5-60°。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合材料区的至少一端的边缘为波浪形结构。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合材料区的轴向长度均匀,所述混合材料区的轴向长度为1-15mm。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合材料区的轴向长度不均匀,所述混合材料区的轴向长度在最大处为3-20mm,所述混合材料区的轴向长度在最小处为0.5-15mm。
10.如权利要求1-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单材料区包括第一高分子区和第二高分子区,所述第一高分子区和所述第二高分子区分布在所述混合材料区的两边,所述第一高分子区由第一高分子材料组成,所述第二高分子区由第二高分子材料组成,所述第一高分子材料的硬度大于所述第二高分子材料。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合材料区的硬度小于所述第一高分子区的硬度,所述混合材料区的硬度大于所述第二高分子材料区的硬度。
12.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合材料区的至少一端的边缘为一个与导管轴向有倾角的斜面,所述第一高分子材料与所述第二高分子材料之间的硬度差越大,所述倾角越小。
13.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合材料区由所述第一高分子材料和所述第二高分子材料重叠拼接而成。
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管为三层结构,从内至外为内层、加强层、外层,所述内层和所述外层为高分子层,所述内层和/或所述外层包含至少一个所述过渡结构。
CN202023298701.8U 2020-12-31 2020-12-31 一种导管 Active CN21508390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3298701.8U CN215083900U (zh) 2020-12-31 2020-12-31 一种导管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3298701.8U CN215083900U (zh) 2020-12-31 2020-12-31 一种导管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083900U true CN215083900U (zh) 2021-12-10

Family

ID=7932260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3298701.8U Active CN215083900U (zh) 2020-12-31 2020-12-31 一种导管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083900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2142877A1 (zh) * 2020-12-31 2022-07-07 微创神通医疗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一种导管和导管过渡结构的制备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2142877A1 (zh) * 2020-12-31 2022-07-07 微创神通医疗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一种导管和导管过渡结构的制备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671627B2 (ja) 放射線不透過性カニューレマーカー
US8007434B2 (en) Variable stiffness medical device shaft
CN108430563B (zh) 柔性导管
JP2022050718A (ja) 脈管再入カテーテル
EP0744977B1 (en) Small diameter, high torque catheter
EP0794811B1 (en) High torque balloon catheter
US6591472B1 (en) Multiple segment catheter and method of fabrication
AU2004229523B2 (en) Large diameter delivery catheter/sheath
CA2604709C (en) Peelable atraumatic tip and body for a catheter or sheath
US20110054312A1 (en) Reinforced Venous Access Catheter
CN107376101B (zh) 用于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的微导管
EP0807444A2 (en) Catheter reinforcing braids
EP2727622A1 (en) Sheath for introducer
US20170000977A1 (en) Medical device having outer polymeric member including one or more cuts
JP6673821B2 (ja) カテーテル
US11793977B2 (en) Peel-away sheath assembly
US20120065621A1 (en) Double lumen tubing with improved kinking resistance
CN215083900U (zh) 一种导管
EP2000169A9 (en) Catheter for blood removal
CN114681753A (zh) 一种导管和导管过渡结构的制备方法
CN215083905U (zh) 一种导管加强层和导管
WO2021250980A1 (ja) カテーテル
US20240001089A1 (en) Balloon catheter
WO2024090107A1 (ja) カテーテル
WO2021171653A1 (ja) 貫通用カテーテル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